兄弟俩的18部作品里评价比较低的一部,但就个人而言真的很喜欢,借古讽今(虽非兄弟俩本意但也做到了由外讽中):有极大话语权像一部巨大机器一般运转的制作方,被捧在手心里哄着的摇钱树女明星,男女不拘、私生活混乱、有艺术追求、却无力抗拒硬塞进来的小鲜肉演员的剧情片导演,不受重视付出收获不成比例怨气冲天的编剧团,靠挖掘各种花边小料构建并维护庞大读者群的双胞胎 “记者”... 你方唱罢我登场,搞得为妥善安抚各方的制片人焦头烂额,尽管如此,这位一身本领爱岗敬业又顾家的制片人在收到某实业诚恳抛来的高枝时稍加思索便予以拒绝,初看或觉不解,但想到2015年奥斯卡颁奖礼上Neil Patrick Harris的opening就能明白了 — 通过想象和艺术创造力造梦的过程是有魔力且令人欲罢不能的,这就是 “moving pictures why do we care”除了能看出兄弟俩对于电影行业那份深入骨髓的热爱,这部群像影片里每一个角色都被塑造得既鲜活又可爱,这里要特别提一句,那个演技着实不咋地但热情真诚态度认真自我认知准确忠诚度极高还很有胆识的小鲜肉动作片演员真的太招人稀罕了 💖
五十年代上半段的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一场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迫害浪潮行至高潮;是时的好莱坞各大制片厂,在流光溢彩的黄金年代后似乎是落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低谷,48年派拉蒙诉讼案的一纸判决直接摧毁了大片厂垂直垄断的格局,电视机的横空出世夺走了一半的电影观众,小荧屏和大银幕之争拉开了帷幕,昔日风光无限的米高梅公司在困境中艰难摸索,直到1958年,《宾虚》的大获成功才使得这场危机得以暂时缓解。
《凯撒万岁》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处处危机、气候窒息但仍有着浮华表面的好莱坞后黄金年代,那个年代所有的标志我们都能在科恩兄弟的这部电影中找到影子:大制片厂的巨型摄影棚、分工明确的拍摄现场、首轮影院、大型的歌舞片、低预算的B级片、专断忙碌的制片人、被定型的明星等等,但和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样,《凯撒万岁》触碰到的是表象下的真实,这幅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五十年代图景混合着现实和荒诞的古怪气质,他讲述的是正在拍摄一部名叫《凯撒万岁》的电影的男明星被绑架,继而制片人被诸多麻烦缠身的故事,乔什.布洛林在继比利.鲍勃.松顿和迈克尔.斯图巴后又贡献出了一个典型的“科恩兄弟式男主角”,这种角色通常都是被动卷入一次又一次困境,内外的压力或者说这种庸常生活的循环使得他们总是会对生活本身产生诸多疑问。
影片在一部虚构的电影拍摄样片放映中开场(这个虚构电影的名字也是科恩兄弟这部电影的名字),极具个人魅力的男明星Baird Whitlock饰演凯撒一角,这位男明星无疑有着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并且这部影片也是电影公司本年度的最大投资之作,但是很快,男明星便被两位同组的群众演员绑架,他被带去了一个海边的别墅,在那里,一个自称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小团体告知他他被绑架的缘由:作为筹码向制片厂索要赎金,作为他们被资本压榨的补偿。
这场轻松有余、紧张感不足的绑架戏几乎就是科恩兄弟前作中那些屡屡上演的惊悚绑架戏的一种变形,在这里戏剧性取代了惊悚感,并且在这个点上,电影成功勾连到了另一个层面的讨论范畴,即关于政治和社会历史现实,社会主义革命者的“革命行为”本身颇具理想主义色彩,“潜伏者”一说更是对“十人案”的微妙讽刺,在这里很难把握科恩兄弟借电影对于政治立场的明确发言,而更多是玩笑中瓦解大叙事的一种游戏心态。
结构起全片,叙事弧最为完整的是Eddie Mannix这个角色。
这位以前米高梅公司制片人为原型的人物在整部电影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心人物,他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繁多的制片厂事务,并且在努力地同烟瘾做着斗争。
然后某一天,一部正在拍摄的重要影片的重要演员被绑架,与此同时,一份安逸轻松但不是他所热爱的工作机会摆在了他人生选择的清单上,他在短短27小时内进行了两次告解,希望得到上帝的启迪。
在一切似乎都不得解的时候,一切又豁然开朗,被绑架的男演员被另一位男演员带了回来,没有惊心动魄的营救,“他们都去了沙滩”、“那你想回城吗”,他对于事业的困惑也在困惑中继续了下去,生活的本质就是生活本身。
乔什.布洛林把这样一个同时拥有掌控力和自我怀疑气质的角色演绎地令人印象深刻,他游走在二线演员、明星、家庭、名专栏作家、片厂老板、导演的中间,在无数种角色间随时切换,这样一个人物和他的遭遇会让我们想起那些伟大的存在主义作家们笔下的人物和故事。
影片在叙事上也颇有存在主义作品的气质,“存在先于本质”的论调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也被一次次复述,基于此构筑起的情节段落本身也就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古典叙事电影,在古典电影叙事已经成为最为主流的创作习惯甚至是审美标准的时候,科恩兄弟的这种写作手法本身就是一种冒犯,事实上对这部影片的两极化评价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强调情节合理性、人物合理性、完整性甚至是起伏感的成规惯例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一次次被搁置。
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这是体制内的创作者的反身自指,这块浮华之地令人目眩,但背后是疯狂的造星、危机和公关,影片有一个细节体现出了一种微妙的残酷,B级片演员被指定客串一部大制作的一场室内戏,这个发音蹩脚、姿态鲁莽的Cowboy在片厂的表现令所有人都感觉尴尬。
关于这种残酷性,电影史上有无数的导演为我们贡献了优秀的解说,比如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曼凯维奇的《彗星美人》,又比如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
某种意义上讲,《凯撒万岁》是科恩兄弟风格的回归,经历了《大地惊雷》的类型回魂和《醉乡民谣》的抒情小品后,我们终于又看到了那个我们熟悉的科恩兄弟,辛辣、从容、深刻,可以想象,如果美国电影里没有科恩兄弟的作品,那该有多么乏味、无聊。
首先,还是那句话。
跳着看,不论是书还是电影,都是要跳着看。
不跳着看书,看电影,那就没办法看,因为太多了,会有压迫感。
《凯撒万岁》首先跳到的就是凯撒被绑架后醒来的那一段。
他爬起来后,遇到一个打扫卫生的老太,然后走进了那间绑架者的屋子里。
故作的幽默,一股平庸气息,顿时就是知道这部电影是完了。
科恩兄弟的电影里经常有这种平庸气息。
感觉他最好的电影应该是《雪花高离奇杀人案》和《老无所依》。
前者究竟有怎么好看,因为有真正的幽默,以至于前不久还有一个写日本人跟着剧情去寻宝的电影,竟也不俗。
后者呢,只感觉看电影看得太早了,以至于看原作小说时里面总是感觉那个高大的杀手在晃。
看任何一部作品,第一步就是要嗅出它是平庸还是会带来乐趣,首先要有乐趣,才会到达伟大。
怎么嗅,不可说。
克鲁尼被艾迪揍时,露出了无比自然的恐惧表情(之前害怕耶稣的戏一直拍不好),这时我才意识到艾迪就是那个耶稣,也就是神。
艾迪的一拳是惩罚,也是救赎。
【克鲁尼台词】他看见了我的罪与贪婪,但是在他的眼中,我并未看见责备,只看见光明。
艾迪是一个非常本分、虔诚又有原则的人,会因为复吸向神父告罪,恪尽职守,同时也业务繁杂。
导演用维斯安德森一样的对称构图,把艾迪塑造成一个美学上“神”的形象(如最后晚餐里的耶稣)。
艾迪甚至本分到要请基督教的几派人士来审视影片的宗教形象,但这几派人却争论不清,就引出了本片主题:信仰的存在性。
我们看到影片里共产主义者的信仰是迷人的,它甚至让一个明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绑架活动中。
而最后,这帮爷爷们发现共产国际需要的还是年轻人,且这个人还为了一只狗让十万元沉入水底,这种反差让信仰变成一种讽刺。
那几个基督教人士的争论同理,艾迪那一拳同理。
信仰本身存在于人心,不是那些高大上的理论中,不是那些神性与人性的争论中。
职业为什么不能像宗教、党派一样成为信仰呢。
艾迪像神一样经营、管理、关心着这个电影厂,整个厂子就像一个微缩的教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电影。
看到西部片、歌舞片、历史片重现荧屏,导演、摄影、剪辑回到了黄金时代,我突然有一种自豪感,这种信仰也一直存在于我的心中。
当克鲁尼念出那个激昂慷慨的台词时,忘记了“相信”这个词,是啊,如今电影这么火爆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忘记了“相信”它呢。
艾迪最后还是去忏悔那一拳。
他终究是个小人物,但是他选择继续做这里的神,或许这个“天堂”里每个人都有做神的机会,他们卑微、不起眼却兢兢业业,我们应该尊敬这样的人。
我信仰电影,凯撒万岁、电影万岁。
科恩兄弟在《醉乡民谣》之后转到美剧《冰血暴》,2季的时光出了这片,这几年也是整个电影工业的低谷的呈现,这里也顺带提下好莱坞仅存的那几个大制片人的窘态,哈维的世俗逐渐失控,也被冯小刚臭骂为骗子。
杰弗瑞可爱的钓鱼娃也不得不附加上东方🐼,算下杰弗瑞从当年迪士尼时卸职的巨款,投入到梦工厂后,除去民主党献金还是有亏无增,影片中洛克希德公司邀请主角那段有点影射杰弗瑞,主角的处事风格和进剪辑室工作细节是哈维的作风。
这电影的故事是大片厂的CEO处理一系列焦头烂额的事情。
观赏科恩兄弟的电影,就像品白茶一样,幽淡小众够味。
除了上述那制片人外,因为科恩兄弟除了导演之外还是独立制作人编剧,似乎纽约导演都是这种类型,似乎这几年都在回温麦卡锡时代黑色的“十君子”左翼编剧共产党事件,2001年金凯瑞的《电影人生》有过一个回顾,去年老白的《特朗勃》是主述,科恩兄弟把这桥段放在他们惯有的混含着黑色、喜剧、神秘、甚至是略带矫揉装饰的政治讽刺风格中,从而反显得只是风格没有左翼与右翼的独立精神。
作为学院派的心头好,科恩兄弟是青壮年创作者之中最值得期待的电影人之一。
然而,在经历了90年代的高峰期和新世纪的沉淀期之后,两人近年来参与的作品中存在着明显的高低谷现象,尤其是在喜剧作品上,让人不禁又爱又恨。
《真情假爱》、《老妇杀手》这种疑似黑历史的玩意儿暂且不说,2008年的《阅后即焚》,2012年的《神偷艳贼》,2014年的《坚不可摧》,都是数一数二的搭错线路。
而2016年的《凯撒万岁》几乎是继承了《阅后即焚》的全部精神遗产,因此,也很可能成为最快速被观众遗忘的科恩兄弟电影——《凯撒万岁》之于科恩兄弟,几乎相当于2013年的《我超兴奋》之于佩德罗·阿莫多瓦。
切记,暴力膜星不可取。
《凯撒万岁》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失望。
电影仅仅剩下了空无重点的讽刺外壳,在空洞单薄的故事中,几乎没有能量和作为来提升情节的张力。
太多的好莱坞明星掺杂其中,却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仅仅是打了个照面,出场时间少的可怜且缺乏平衡。
而这些明星们在缺少坚实的角色关系的基础上,只要露脸就争先恐后地试图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到了电影的最后,大大小小的冲突都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点和机会来做结,使得电影严重缺乏高潮和疑似烂尾,成了一大盘散沙。
如果连这些角色都对自己的命运选择起不到任何作用,且毫不关心的话,又凭什么应该让观众买单呢?
<图片1>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凯撒万岁》并没有存在什么问题:完美的服装设计辅以罗杰·狄金斯的强大摄影,让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华丽的复古感。
《凯撒万岁》中也满是讽刺,但几乎所有构成好的讽刺的要素,如动机、信念、角色塑造、角色发展、故事专注等等,统统不见踪影。
在整个电影之中,我们看到好几个事件发生了,但是都是高度碎片化的,和相片无异,我们见不到这些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发展,更不知道这些事件之间在深层上的联系、紧迫性和重要性,只有一个又一个片面的一瞥。
电影在风格上分别模仿了40年代和50年代流行的不同类型的电影,但仅仅止于模仿,并不聪明或者有任何见地。
例如,乔治·克鲁尼扮演的角色被左翼编剧们绑架了,但是这些场景并没有交代任何有关麦卡锡主义及好莱坞黑名单的大背景的信息,只剩下了一场浮华的时代秀。
在《凯撒万岁》中,科恩兄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在不同风格的电影、人物、气氛和场景之间跳跃,使得全片更像是个迷你剧的组合,而非一部一百分钟的电影。
这意味着,一旦电影结束了,你很可能会记得喜欢的某些场景,某些演员的表现,而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记得某句台词;但当尘埃落定以后,这些零星的幽默和亮点是不足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完整而又漂亮的印象的。
科恩兄弟在《凯撒万岁》中似乎不知道故事的方向在何处,对剧情做了极简处理,并没有好好利用演员们的出场和人物关系。
这很容易就会造成一种错觉:这些大牌明星只是来客串打酱油的——但在设计上却又并不是这样,这些明星们所饰演的都是循环角色。
当诸如蒂尔达·斯文顿这样真正的人才都仅仅局限在浮光掠影式的镜头语言下,从一个造型奔往另一个造型的时候,就着实算不上有趣了。
在《凯撒万岁》中,演员和角色之间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联系,使得人物行为缺乏动机和感染力。
乔纳•希尔和斯嘉丽•约翰逊之间的对话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整场戏都因为缺乏强的前后关联而显得格格不入。
同样是全明星轻喜剧时代剧,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板:台词丰富且富有智慧,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感;而使用了类似层次的演员(拉尔夫·费因斯和蒂尔达·斯温顿都参与了这两部电影),韦斯·安德森塑造的角色就性格饱满并且令人振奋,能够和观众进行快节奏的交流。
而《凯撒万岁》与其正好相反:故事经常陷入无聊和无趣当中,只有几个大场景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美感,但远远不够,演员的表演更是一番彻底混乱的景象。
当然,这种失望之情很可能出于我们对科恩兄弟所抱有高期望和高标准。
但可以肯定是,《凯撒万岁》在叙事手段上有着明显缺失,使得故事缺乏凝聚力,从而让不同场景之间的过渡显得古怪和难以适应。
同样地,本片的最后一幕也有着相当生涩的观感,使得讽刺意味和严肃讨论显得过于滑稽。
虽然《凯撒万岁》在叙事上倍显失常,但乔什•布洛林,乔治•克鲁尼和新人阿尔登·埃伦瑞奇的表演还是有一定娱乐性的,在电影的黄金时代背景下,充满犀利而谐趣的撕逼也是一个闪光点。
<图片2>在《凯撒万岁》中,所有这些不同的故事情节是割裂且无法融合的。
这些情节只是不同的短篇故事拼接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错误。
而将缝合这些短篇的针线,就是男主角乔什·布洛林了。
然而,整部电影的事件都和他无关(事实上,和任何人都无关,《凯撒万岁》中出现的事件是完全独立于任何角色的奇葩存在),而点缀其间的诸多明星,反倒成了最大的浪费。
说回到角色浪费,以下是各位主演们的出场统计:拉尔夫·费因斯,出场2次;斯嘉丽·约翰逊,出场3次;钱宁·塔图姆,出场3次;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仅出场1次,但是是整部电影的最大亮点,没有之一;可怜的乔纳•希尔仅有1次,啊不,0.5次出场;蒂尔达·史温顿,因为演了一对双胞胎八卦专栏作家,出场4次;乔治·克鲁尼算是这批倒霉蛋中最幸运的了,但出场仍然太少。
这样一部奇怪的科恩兄弟电影,自然而然地陷入了自我割裂和自我膨胀的怪象里。
优秀的摄影、服装和布景,处处提示着你:《凯撒万岁》并不是一部草率或烂尾的电影——只不过,不是一部好电影而已。
而自编自导的科恩兄弟这回真的无处甩锅,只能自己扛了。
《凯撒万岁》里有没有隐喻?
有,甚至达到了明喻的地步:4大宗教齐聚一堂;共产主义编剧和潜艇直接类比耶稣、12门徒和升入天堂;斯嘉丽·约翰逊的怀孕找接盘侠就是变形的圣灵感孕。
然而,因为电影有着象征意义,因为是科恩兄弟,就可以节奏缓慢无所交代结局仓促了吗?
也许这部电影有朝一日会成为学院派的示范教材,但对于普罗大众,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如果你想看到一部优秀的、关于1950时代的好莱坞的电影的话,出门左转找老白:《特朗勃》在看着你。
<图片3>
本片片名《hail Caesar》实际上在调侃hail maria万福玛利亚,而小标题a tale of the christ实际上是 a tale of Eddie(布洛林饰演的男一号)而他的玛利亚其实他的妻子😂😂Eddie为何是christ其实从本片的前三个镜头已经交代,前推镜头看教堂中十字架上的耶稣.告解室中忏悔的Eddie及他手中的小十字架。
capital在本片中有三个意思1.电影公司、资本论、资本主义,eddie只想对自己老婆衷心对两个孩子好,但他作为capital电影公司的ceo,他必须为各位擦屁股沟通各种关系,他是capital的耶稣。
至于其他子题和命题比较多,大家自己看主题:赎罪是无时无刻的。
就像本片只讲了20多个小时的事情,Eddie却没有一刻休息,他需要为了电影事业赎罪!
科恩兄弟的调侃幽默无处不在,只是看你看不看得出来
Eddie询问神父们和主教们本片和宗教教义是否冲突,你看主教们说些撒子
没有上身的男性雕像和被切割的dick
这个段位的科恩兄弟,这对独立电影出身的鬼才导演编剧,已经到了无欲无求的境地。
他们刚一登场,就用《血迷宫》这一剂春药俘获了影评人和影迷,从《冰血暴》再到《老无所依》,他们疯狂迷恋巧合的魔力,所有的不可思议都可以用偶然性解释得顺理成章。
然而,他们也未曾停止用电影去铺叙生活本质的枯燥平常,职业的焦虑、婚姻的冷漠、生活的呆板都是科恩兄弟电影主题的一部分,也是孕育巧合、创造奇迹的现实土壤。
科恩兄弟又是十分典型的影迷作者,他们从未掩饰对好莱坞类型片的钟爱之情。
他们的反叛来自对传统类型法则的熟稔,他们的破坏是对类型套路的刻意回避。
他们也经常表达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眷恋,这种眷恋往往夹杂了“韶光易逝”的感伤。
《缺席的人》的黑白影调让3、40年代的黑色电影回光返照;《大地惊雷》直接翻拍了约翰韦恩的同名旧作,是从西部片汪海中采撷的一抹亮色。
跟《醉乡民谣》间隔了三年,科恩兄弟终于推出了新作《凯撒万岁》,这部包装精致华丽的糖果富含多种口味,也是电影人对黄金时代最完美的致敬方式,也让科恩bros回到了他们最熟悉的叙事体系,荒诞滑稽、幽默反讽,依然是我们曾经熟悉的配方。
影片带我们重返了大制片厂时代的好莱坞,那个花灯燕舞、华美庞大的造梦工厂。
主人公艾迪是个大权在握、比皇帝还要操心的大制片人。
这种工作又绝非常人能够匹配,艾迪同时面临的问题有:古装史诗片涉及耶稣的情节,艾迪要和宗教部门探讨尺度处理问题;男主角被临时演员绑架了,艾迪要找到他;歌舞片女皇即将未婚生子,艾迪要为这个还没出生的孩子找到一个养父;大导演和男明星同性恋的传闻到了冷面女记者手中,艾迪要扑灭这把火;文艺片导演反对找西部片牛仔来演男主角,艾迪要安抚导演的情绪;同时,艾迪还面临自己的人生抉择,他面临着一份十分有吸引力的工作诱惑……(斯文顿、布洛林都是科恩的老搭档)所有人都在找艾迪,而这部电影就是一两天之内发生在艾迪身上的种种。
艾迪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CPU,他一刻也不能停,必须要在一天之内解决所有麻烦。
这座庞大的制片厂看似运转正常,但只要艾迪选择离开,那么一切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可怕境地。
而这一切屁事都和他本身毫无瓜葛,回到家他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中年男人。
(临时演员下毒绑架这段异常搞笑)典型的科恩式犯罪开场:乔治克鲁尼被两个临时演员用迷药绑架。
然而,今时今日的科恩早就无欲无求,他们不屑于去讲述一个大明星被绑架的惊险故事,但依然会让观众大跌眼镜:绑匪是共产主义的信徒,一群人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起了《资本论》,他们绑架的目的是希望用赎金来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添砖添瓦……(绑架大明星只是为了向组织上缴党费!
)科恩影片对“焦躁”的描摹总是细致具体,这种细致会让身为观众的我感到恐慌,幸好,艾迪总是游刃有余,他不负众望地解决了所有问题。
《凯撒万岁》是通过一个焦虑的职场人视角带我们回到了类型片的繁盛时期,揭开了梦幻泡沫背后的奇闻怪状:流光溢彩的银幕和肮脏混乱的真实片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银幕上伟岸高大的罗马军官实际上是个性格懦弱的同志亲切迷人的性感美人鱼,实际上脾气火爆,私生活极度混乱爱情片里冷酷的男主角是从西部片刚走出来的土老帽歌舞片里的硬朗小哥真实身份居然是苏俄间谍……演员众多,大都是科恩兄弟的老搭档了:乔什 布洛林《老无所依》乔治克鲁尼《逃狱三王》《真情假爱》《阅后即焚》寡姐《缺席的人》蒂尔达斯文顿《阅后即焚》and弗朗西斯·麦克杜蒙德,乔尔科恩的老婆,科恩电影标志性的人物。
这次安插给她的酱油角色是一名剪辑师,跑片的时候差点被围巾勒死…十分典型的科恩式喜剧桥段,如果真的被勒死了,那发生在科恩电影里这真的算不上稀奇。
(再现了好莱坞经典时期的视觉魔法)《凯撒万岁》就是导游艾迪带领大家参观了一遍大制片厂,同时也像姜文那样,把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类型片统统致敬了一遍。
仔细想来,本片和《一步之遥》还真的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黑色复古风格,都嘲讽了贵圈不堪入目的那些破事。
不同的是《一步之遥》嗨过了头,玩到最后有点不知所云;《凯撒万岁》姿态轻松,吐槽随意,以一人视角起落,简单呈现事态,没有自顾自的高谈阔议,收尾都十足老片尿性:说end就end桥段|故事|影评|同类
科恩花了大篇幅事实上不停的在黑色幽默中输出这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包括能歌善舞的以金凯利为原型的演员表演中给配角让镜头,天真单纯无私的编剧们不停的阐释着资本主义原理和事实上的剥削。
而相反整部电影对上世纪中叶明显的金钱工业游戏下的电影界的描述其实是批判讽刺性的,所有人都是被异化的螺丝钉,各种尔虞我诈,道貌岸然,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过去的科恩电影中的终极正确答案都是的宗教的信仰,本片直接把信仰端在台面讨论(牧师,神父,拉比,东正教牧师),通过他们互相否定的论辩和讲述耶稣受难影片中耶稣的临时工形象,其实已经在精神层面迈进一大步,并不是过去简单的套用宗教的价值观,而是对我们该遵从什么信仰进行了探讨。
由于太敏感一切都是黑色幽默中进行。
最后公关经理对神父忏悔了对乔治克鲁尼的殴打,而乔治克鲁尼的演讲氛围正面而激动人心,应该是点题,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没有变质没有丢失信仰的平等团结公正的希望。
然而此篇在IDMB等等影评界遭受的巨大攻击和贬抑,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
在柏林的严肃到显得无聊的建筑之下,在二月时时袭来的寒风冷雨之中,科恩兄弟选择将他们的《Hail Caesar》放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实在是给我们这些不远万里而来的观众们的巨大福音。
《Hail Caesar》以独特的幽默方式,影片从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一个虚构的国会山制片厂(Capitol Studio)的负责人Eddie Mannix经历的20多个小时出发,再现了当时美国电影行业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细节。
片中大段的表现当时典型的影片的拍摄现场,包括由斯嘉丽.约翰逊表演的类似《出水芙蓉》中的出水场景,还有用长镜头拍摄的致敬金凯利的水兵跳踢踏舞大段歌舞剧,乃至片中的西部片演员小伙子用意大利面演示如何用绳子套住牲口的典型桥段,当然还有作为电影情节重要支撑的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反应耶稣生平的历史大制作,大量的这类细节,使得对于熟悉好莱坞经典影片的人来说,观影成了巨大的享受。
而片中好莱坞编剧们组成的共产主义小组、劝说主角换工作的洛克马丁公司高管拿出的比基尼岛核试验照片,种种情节将50年代初美国的社会风貌和大事件自然融入,颇有怀旧的味道。
然而本片的核心,还是科恩兄弟看似漫不经心的玩世不恭,以各种颇有些荒诞的“贵圈真乱”,好好的讽刺了一番好莱坞的制片制度、明星丑闻和薪酬分配。
顺带着,以一段主角为了所拍大片中涉及耶稣的情节邀请来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四家的宗教领袖来正确意见的情节,演绎了一段相当出彩的对宗教的打趣。
而在共产主义学习小组送别潜伏的踢踏舞明星(查宁塔图姆饰演)登上苏联潜艇的一段,则将50年代美国电影圈里这些对东方阵营的制度充满幻想的左派们好好的揶揄了一番。
这是一部充满了丰富层次的影片,从简单的怀旧,到当时社会思想和问题的展现,到哲学层次的政治、宗教的观点探讨,无怪乎科恩兄弟声称这并不是一部喜剧片。
不管怎样,在愉悦的看完众多大咖演绎2个小时之后,只能说是意犹未尽了。
为了那个电影的黄金时代,以及背后对人生的众多思考展示。
这么露骨讨论好莱坞左翼势力的电影我还是第一回看到。何况是个那么好的喜剧片!里面对于三十年代好莱坞大导演和明星的影射实在是让人拍案叫好。斯嘉丽约翰逊乔治克鲁尼分别演的谁你们看出来了么?
brilliantly funny, extremely enjoyable. genius. it&#39;s almost structureless, but I absolutely loved holby&#39;s scene and the sailor dancing and Scarlett Johansson&#39;s scene. what a tribute to golden age of Hollywood. and the overlap with trumbo makes me understand it much more and admir
科恩兄弟的玩过了的喜剧电影,有些线并没有什么用处,偏一般。
对资深观众来说,猜谜的乐趣是有的,只是剧作太松弛。
黑了所有的人,结尾却居然全不刻薄。所有戏仿的部分都太有趣。
3.5
看了半小时,科恩兄弟在豆瓣的低评分电影真的好符合评分,比逃狱三王还难看
虽有黑色幽默加对共产党与资本主义的调侃,但全片完全没有能够吸引我的点,整个观影过程是不愉快了,随时有想离开的冲动。
缺口气,不完整
迷影与信仰
轻松,欢乐,也有一贯的揶揄和黑色。秘密保存到2015,编剧团的共产主义小团体…好黑又好笑。对好莱坞黄金年代的电影的戏仿不只是戏中戏,也运用到了这部电影当中。[B+]
失望
180201,百度云mp4,1.14G,最爱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除了证明制片人很忙说明不了什么。到底是不是好莱坞的自恋电影呢
3.5; an idiosyncratic lark referencing the 1950s Hollywood
体验不太好,看这个片子需要了解那个时代好莱坞的体制。
SB片。
凑够一桌熟脸 结果什么也没有
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科恩兄弟导演的,这是好莱坞版的建国大业吗
无聊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