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殡之森中,河濑直美花大篇幅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真知子和她所照顾的一个痴呆老人茂树在森林中的旅行。
这趟旅行是他们的一场悼念之旅。
老人穿越森林只为祭奠亡妻,真知子也在旅途中慢慢释怀了儿子的死。
河濑直美用了大量手持镜头、长镜,把观众变成同他们旅行的第三人,给了观众游魂一般的视角。
在两人进入森林后不久,当茂树要跨过一条林间小溪时,真千子失控了。
她竭尽全力拦下老人,不许他过河。
片中没有讲述她为何做出如此奇异的举动,但不难联想到她失子的经历。
她应该是在儿子执意要穿过马路时失去了他。
林中这一幕光线昏暗,茂密的树林遮天蔽日,雨水从层层叶间穿过。
河濑在此处运用长镜展现真千子与茂树的一连串动作:先是真千子拉住已经开始过河的茂树,她用拉儿子的方式拉着茂树的手,而茂树正如一个不听话的倔强小孩,执意甩开母亲的手踏入溪流中。
瞬间真千子崩溃大哭。
摇晃的手执镜头别有一般风味。
观众仿佛陪着他们站在那个雨天河中不稳的石头上,感受着她世界的崩塌与重组。
在茂树跨过小溪之后,河濑给了骤然凶猛的水势一个空镜,镜头外真千子绝望地哭喊着不要啊。
观众被误导认为茂树被洪水冲走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茂树正稳稳地站在石头上,水流依旧平缓。
那个空镜让观众切身体验真千子的心理活动。
她以为那是即将会发生的事情,她害怕茂树会如她儿子一般被带走,于是她的情绪如洪水般失控,跪在地上无法停止哭泣。
茂树见状回到了真千子身边。
手持镜头也一并走到了他们俩身边。
失去的东西就如同这水流,再也无法回来了。
人只得接受失去。
那条林间小溪就如同一条忘川河,将真千子与她的儿子永远地分隔。
茂树温柔地抚摸真千子的头,此刻他的身姿看起来终于像个成年男子的模样,真千子跪在地上,缩成一团,伏在他胸口哭泣。
在这一幕里,真千子与茂树的角色反过来了。
真千子不再是那个温柔细心的护工,总是照顾着痴呆的茂树,反倒是茂树温柔地抚平她心中的伤痛。
雨后,两人围在火边的一幕又反转了这种关系。
画面中只有点点火光。
寒冷如黑暗般驱散不开。
此处真千子又成了保护者的角色。
她从背后抱着失温的茂树,喃喃道:别怕…没事了…我们都还活着…活着…活着…都活着…如同一个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
他们二人是对方这场悼念之旅的最佳拍档。
茂树填补了真千子失子之后心里的空缺。
而没有真千子的帮助,茂树怕是早已死在了途中。
两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最终的悼念场所。
茂树用埋葬日记的方式纪念亡妻。
他将日记一本本地放在地上,默默说道经过了很长时间,我精神恍惚,我来了。
随后温柔地抚摸一旁纤细的树干,如同触碰爱妻的脸庞、脖颈。
和真知子一同挖出土坑后,他跪在坑前,如同跪在墓前,亲手埋葬了妻子的日记,完成了悼念之旅的最后一步,终于释怀了。
茂树从地上爬起来,仰头看天,仿佛妻子的灵魂也在此刻终于升天。
电影刚开始时,僧人说,灵魂会在第三十三年升天离开。
恰好此时,天上传来直升飞机的声音。
是妻子的灵魂在回应他吗?
还是只是来找失踪的两人的救援飞机。
不稳的镜头往天上摇,仿佛在寻找着飞机的踪迹,但它始终没有出现在这个长镜头里。
二人的旅行也随着这飞机的声音终结了。
电影末尾,两人看起来是那样的心满意足。
茂树伏在地上,脸贴着大地,露出温柔的笑容。
真知子仰头看天,慢慢抬起手中的音乐盒。
她笑得是那样的开心。
你听,有风吹过。
你见过这样的情感么?
三十三年如一日的写日记怀念已经逝去的妻子,经过重重困难差点丧命只是为了把那满满一包的日记埋到妻子坟前?
《殡之森》,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青年女子,痛失了儿子,看上去有些神情涣散,一个老头儿,早年丧妻,似乎有些老年痴呆。
他们相遇在一个山中的老人院里。
然后一起走了一场关于爱与缅怀的旅程。
是很需要安静下来付出耐心去看的片子,大量的长镜头和空镜头的自如运用,以及晃动的手持摄影和缓慢略显呆滞的画面都是很挑战观众的耐心的元素,如果你喜欢的是爆米花式的快餐影片,那么你一定会觉得闷,说不定两分钟不要就瞌睡了起来。
满眼的绿色,麦田茶园和森林,包围着养老院,似乎能感觉到风声,在一片一片麦浪上拂过去的时候,以及树上挂着的那个铜铃在风的吹拂下响起叮咚叮咚的声音。
开篇的长镜头整个绿色布满荧幕,你会感觉到希望与向上的生命力,但是下一个镜头出现的竟然是送葬的队伍在绿色的田野间行进,有悠长而尖锐的敲钟声刺激你的耳膜,然后第三个镜头是大树被砍倒,这无疑是一种对死亡最直接的表达。
绿色的生命力之间白色的帷幔以及高高举起的送葬的红色遮阳伞,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对比一直刺激着我,再加上音响的作用和缓慢推近的镜头,总让我产生一种暑气扑面的烦闷感。
但是还是有欢乐的情节,女人和老头在茶园里追赶躲藏的一段总是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捉迷藏的岁月,老小老小,老人越老其实就越小孩。
调皮、固执、有自己的欢乐。
还有老人偷了个西瓜被女人追赶摔了一跤的时候,西瓜摔在地上四分五裂可是他们却尝到了甘甜美味的西瓜的段落,也是那样的欢乐,让人看了欢喜。
我很喜欢茶园里那一段,长镜头,远景中近景的交叉配上绿色茶园里两个小小白色身影,画面很活泼很欢乐,我差一点就忘记了这是一个探讨死亡探讨深刻的爱意探讨老年人内心的故事。
河濑直美是一个女导演,我之前从未接触过她的影片,但是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女导演的细腻与温情,她的视角说大那是有关生与死,说小也不过是一个人内心的困境。
老人一直摆脱不了妻子逝世的阴影,而女人也一直在丧子的悲痛中没有走出,并且还要面对自己丈夫的质疑与埋怨,所以女人去到养老院工作其实是一种逃避。
而老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幻想着妻子还在人世,他和她一起弹钢琴,在森林里跳舞,这折射出来的难道不是孤独么?
老年人的孤独与青年妇女的孤独,看似是一种无关紧要毫无联系的情感,实则是息息相通的。
所以他们一起因为汽车出现事闯入森林里的旅途其实是一场救赎的过程。
经过诸多的困哪,老人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去到了妻子的坟前,而女人被迫陪同他的这一路难道内心没有波动么?
这种看似沉默的情感,内里掀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在这样一部片子里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气氛,在潮湿的森林深处找到了一种温柔的抚慰。
这与夏天的燥热相反,森林里的阳光和乐音像是一剂安眠药,最后我们都能够在其中沉沉睡去。
至于森林的寓意,其实很明显,象征着生和死的循环,生生不息的树木和未知的危险。
或者说森林本身就是一方困境,囚禁着老人的妻子以及他过去的美好记忆,他千方百计的要触到森林深处找到自己的妻子的坟墓,把三十三年来的思念和情感都埋葬给她,也许是想要和过去告别吧。
奈良的森林,在夏季燥热的风声中述说着生与死的故事,深挚的爱意触动着我的心灵。
整个世界被绿色浸染,我突然想去日本看一看奈良的乡村了,我突然想去感受日本乡村的气息了,也许与我家乡的夏天会不一样呢。
也许就和影片空镜头里所表现的那些景色一样吧,哪怕小到只有一只蝴蝶的空镜头都让我感觉到自然最清新的气息。
表妹在东京,或许可以要她先去替我感受一下日本夏季潮湿的风声以及奈良绿色的乡村。
你听,有风吹过。
2012-5-17
看到故事的结尾,不知道是否彼此救赎,这样压抑的森林终将是磨掉了生的意志。
那么富有生机的稻米田,住在哪儿的人却是同生机挨不着边,有的即将身死,有的已经心死。
断断续续的八音盒,絮絮叨叨的执念,在生命逝去后得不到救赎,要明白死亡的意义,那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死亡那头。
不会体会镜头语言,但是颤颤巍巍的镜头,让我感觉特别真实(也然我觉得是不是买不起摄影设备…闭嘴)有一些场景的光忽亮忽暗,可能是看平滑的镜头和色调和谐的滤镜看多了,这样的表达始终有些不习惯
河濑讲解的生与死满目的绿,占据整个画面。
从远及近,穿过森林的风。
《殡之森》有着跟《萌之朱雀》近乎一致的开头序幕,依然讲述一个与森林息息相关的故事。
与《萌之朱雀》不同,风声里的《殡之森》在第二个画面就切到了田间的送葬队伍,挂幡摇铃,肃穆地慢慢行进。
“死”成为了影片的关键字,即片中的“殡”字(这也是个人始终认为不应该翻译成《原木之森》的原因,要原木做啥?
)。
结尾,影片出字幕解释了殡的含义。
它有两个意思,一是缅怀纪念先人的一段时间。
作为词形变化,它所指的还包含汉语中的“殡”意,是为安葬故人。
《萌之朱雀》,河濑直美的剧情长片处女作,讲述奈良林区的一个家庭经历着时间流逝,包含着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
生老病死一直是河濑留恋的话题,这可能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幼时双亲离婚,被爷爷和婆婆抚养长大。
还是小女孩的她走遍了附近的深山老林,与树木相伴,仿佛闻听到了鸟虫耳语,吸取了山间灵气。
当她长大并拍摄电影后,既是养母又是长辈的婆婆却不可避免地衰老。
众多长短不一的纪录片,多数在讲解着河濑的个人记忆与人生体验。
事实还在于婆婆患上老年痴呆症、自己孩子的出生,它们对河濑直美的冲击尤为明显(很现实的年龄差问题)。
人非草木,老人的养育之恩无法忘记。
可怕的衰老与死亡无可避忌,森林用时间埋葬一具具死去的躯体。
凡人总是敌不过时间,与森林相伴的人们还是要回归到森林之中,那里珍藏着他们生命中的极致美好。
所以,《萌之朱雀》到《沙罗双树》,《拥抱》、《黄樱花的来信》到《垂乳女》,死亡或生存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河濑直美。
作为女导演的感性表达,便有了《殡之森》里的两个人物:女人与老头。
没有带上这些先抵的情绪进入,《殡之森》的故事就有些被架空,摇摇欲坠。
看着他们,如同街边哭泣的女子和入睡的老者,这简单的、抱有戒心的一面之缘,根本不具有形成完整故事的可能。
只有认同和怜悯,他们才有丰满的可能。
女人丧子,她有些精神恍惚。
老头丧妻,他看上去有些痴呆。
他们在一个乡间的疗养院里相遇,那里被周围的茶园、田野和森林所环抱。
女人要照顾老头,老头却屡次拒绝别人的好意,如同别人走不进他的世界。
误解慢慢消除,老头开始接受女人的照顾。
能让他们大笑的机会不多,老与少的欢乐,只反映在寻常不过的琐事上。
他们还似小孩子一样,在茶园里捉闹追赶躲避藏。
车子出故障的路上,女人追赶老头,摔一跤后他们却吃上了美味的西瓜。
《殡之森》的剧情一句话总结就说得清:女人陪着老人入山,在爱人墓上埋下日记。
听上去很做作,有人动要考证可能性与必要性。
凿天梯隐居山林会是感动常人的传奇,但孤零零的埋日记,反倒令观众失去头绪。
前后一比,河濑直美冒险地弱化了冲突情节,强化了生命体验。
老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都无法走出亡妻已去的阴影,中间的坎坷艰辛却一笔不提。
他和爱人在房间里一起弹琴,他和爱人在树林里一起跳舞。
弹琴跳舞,一常见的词组,用来形容人的开心与欢乐。
作为细节表现出来,从两人到一人,弹琴跳舞平淡得没什么味道,不同之处就在于一生一死的错觉是全然不同。
至于“要有爱”的女人,强烈的情绪爆发如同骤然下起的暴雨,冲流而出的山洪,不止的眼泪只是为眼前的老头而哭?
显然不是。
一带而过的与丈夫对谈片段,容易让人忘记她到底是缺了什么,又需要什么,然后跟着一神叨老头闯进深山。
我是夏天的一棵树这是奈良西部的一片森林,传说那里在生与死去的双方可以达成交流。
老头的爱人就深埋在地下的墓中,并非隆起的土冢。
上面有棵不大不小的小树,区别于先前老头拥抱的一棵树干庞大的枯木。
老头刨土,埋下一本本编有年份的日记,异样的工整。
他把记忆都放进土里,跟爱人的身体一样,统统归于土,化为土,长成树,形成森林。
注视这一切的,可能是风,可能是阳光。
中途老头还拿出来音乐盒,给了女人。
听着传出的叮叮声,女人在森林中迎着从天而降的晨光,在风声里形体都要化了。
对于《殡之森》中身体取暖的一幕,不知隐欲主义的河濑是否有意挑战观众的观影体验,还是证明活着(Alive)的理论牢靠。
一干瘪老头就这么挺过来了,真是个奇迹。
假设看过足够多的俗套情节剧,这一幕放在哪里都容易成为一笑料,只因有了先入为主的习惯。
对事情有不同看法常是因人而异,但在树的意象上,河濑直美却立足于表现森林中的一棵,如同千万人中的一个。
因为导演所秉持的是封闭式的个人体验,即世间万物再美好,都要回归到作为本体的我上。
我感受到了它们,才能欣欣然地融进其中。
死了的人当然感受不到,所以你要活着,你要重新找到生存的意义。
女人与老头进入的是森林,寻找的是墓地。
尽管在头顶或身边,有着无处不在的光线和声音,那依然是为树木所包围的封闭空间。
墓地就更不必说了,死后的一处封闭归宿。
大到远景苍茫的青山,小到近景粘网的蝴蝶,《殡之森》用迟滞的画面和晃动的手持摄影,引领观众进入到女人与老头的内心世界。
比起《萌之朱雀》田村正毅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相比山崎裕掌镜《沙罗双树》的动静交合(此人同是枝裕和有过一长段时间的合作),十年后《殡之森》发生了巨大改变,镜头动得厉害。
《殡之森》开场几分钟的空镜头和远景,山水烟雨被赋予了一层更加形式的含义,带着“殡”的仪式效果。
这固然是摄影师易人的原因,在入山一段,中野英世展示的摄影同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极乐森林》和《热带疾病》有着某些奇妙联系,巧合的是它们在戛纳共同构成东方原始森林的幽玄禅意,与神秘连接、与死者相同,所以很难说《殡之森》的获奖没有东方森林的影响因素在其中。
与是枝裕和在《幻之光》走向广阔的海边地带所不同,河濑直美只愿意停留在森林与奈良,迎取自我重生。
不过,是枝在新作《步履不停》中也选择了“回家”,与长辈一同生活,有着夏天的绿荫和暑气的一个封闭空间。
他留下的问题就是,这人到底走不走得出去。
《殡之森》用老去祈求着真千子的新生,她能否真正走出,谁也不知道,所以就当是一种祈求吧。
通过《殡之森》的结局,河濑直美站在了出世的视角上看着真千子,这点倒是与《萌之朱雀》的回眸俯瞰不谋而合。
她用封闭的表现形式不代表着她缺乏生命力,夏天同样给予了她身体的热量和生命的能量。
通过采访可以得知,夏天正是河濑直美最喜爱的季节。
她如同夏天里的一棵树,回想着身边奈良森林的久远记忆。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http://ent.163.com/08/0505/20/4B758BH800031H06.html
影片结尾处解释道 关于“殡”它是指对死者哀悼的时间 追忆曾经的挚爱。
它有表示哀悼的场所。
影片从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中开始,慢慢的出现出殡的场景。
整个影片的基调像片中风吹稻田那样安静,自然。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真千子的女人无法从孩子夭折的悲伤中走出 来到了乡间,成为智障中心的一名服务人员 在里面有一位名叫茂树的老人 几十年来始终沉浸在对妻子往事的追忆中。
真千子陪茂树一起踏上为她妻子扫墓的故事 影片中茂树老人很少有笑脸 一处是在茶园里跟真千字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此刻的他像个孩子一样,在茶园肆意的笑着,镜头从空中拍摄,非常美的一幅画。
一处是茂树老人偷摘了一颗西瓜两个人互相喂西瓜的场景。
两个人开始是敌视,真千字一次在他房间收拾垃圾的时候碰到一个包,茂树老人迅速抢过来,把他推了出去。
在路程中一次真前子问他,这个包真重要吗,他说是,比你重要吗,说“ 是。
两个人也在路程的慢慢了解中,真千字很自然的帮他背起那个包。
在路途中茂树执意要过湍急的小溪,真千字像个发疯了似的叫喊着,茂树返回来摸着她的脸似乎知道她的儿子去世的情况说着动容的话。
这条河的水,奔流不息,永远不会回到它的源头,永远。
影片路途过程拍摄使用了很多的晃动的镜头,似乎给人感觉很逼真,又似乎有人在观察他们似的,在清晨丛林中茂树梦游般的跟着她前妻跳舞。
最后他们来到了墓前,茂树挖着坑,要把包里面的30年来对妻子思恋的日记埋进去。
趴在地上,似乎在呼唤妻子。
真千字抬起头望着,视乎也慢慢明白了生命。
若不是今晚怀着一颗尚且平静的心,我想我是坚持不过开头的五分钟。
冗长的空镜头加长镜头,像是一部节奏极其缓慢的风光片。
而当故事主线渐渐集中到这个丧妻三十三年的老男人以及丧子的年轻女人身上并且最终只剩两人时,我真的担心两人之间会发生些什么,所以当森林雨夜女人为了给男人取暖而脱去衣服时,我想我的担心或许就要发生了。
还好,只是取暖。
还好,只是取暖。
这部电影有着绿色的视觉底色,绿色的森林,绿色的田野,却有着灰色的感情底色。
然而绿色充斥着全片,灰色却渐渐变得明亮温暖了起来。
你相信一个男人会思念妻子三十三年吗?
这越来越像是一个远古的童话。
从豆瓣上的介绍,以及很多人写的东西,都在说男人是智障。
或许一个抱着妻子的遗物,怀着对妻子的思念,执著固守的写上三十三年日记的男人的确不能称之为正常,然而如果说是智障,或许有无数女人希望自己的男人是个智障。
故事的主角便是这个丧妻的男人以及丧子的女人,丧子之痛略有提及,我们也能有些许感受。
然而河濑直美要讲的或许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与生死有关的爱情故事。
影片开始,男人问,我还活着吗?
法师回答,活着有两层意思,一是生理上的活着,比如说你要吃饭,二是情感上的活着,你是否有一种实感。
如此看来,这个男人实实在在的活着,因为心里有满满的爱。
麻木,才是真正的死亡。
夏日的风声,原来是这个世界上美好的声音之一。
不是夏日掠过城市灰色建筑物的风声,是掠过绿色树梢的风声。
两个人在风声中走进了森林,伴随着鸟声虫鸣。
男人最终回到了埋葬妻子的简陋坟墓。
他睡在了她的墓旁,不,他睡在了她的身边。
这是可怕的影片,我被郁闷坏了,除了女主角脱衣服给大叔取暖的时候,来了点精神,然后一直是闷到要死,其实我很努力了,一直在努力的想进入剧情,但没办法,实在不是我的菜,没办法欣赏,只能说抱歉了。
对于本片的选择,还是给没看过的人提个醒,慎重,很可能没办法欣赏。
是一部节奏极为缓慢,空镜头多,故事性不强、比较晦涩,不容易看得进去的日本文艺片。
写的是一个不幸失去小孩、深陷痛苦中的年轻女人真千子,来到老人院里工作,郁郁寡欢的她,被老人院安排陪伴一个日夜思念亡妻难以自拔的孤僻老人茂树,前去祭扫亡妻墓地,在艰辛旅途中,真千子逐渐理解了茂树对亡妻情感的执着,茂树也慢慢敞开心扉,接纳了真千子对他的关心,也试图让她理解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旅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跋踄,在终于寻到亡妻墓地时,茂树思念的痛苦心灵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倾诉,他打开从不离身的宝贝背包,一本一本地将33年写给亡妻的33本日记祭奠在墓前,在亡妻墓地旁,他竭尽全力挖了一个坑,便迫不及待地睡入坑中,象一个婴儿一样蜷缩在里面,陪伴在爱妻身边,他苍老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甜蜜的微笑。
一路陪伴的真千子看见这一幕后,感同身受、百感交集,她失去儿子的内心痛苦,在此时此刻,仿佛也得到了释放。
电影的外景地要么是风景宜人、满眼绿色的茶园,要么是植被茂密、溪流淙淙的森林,生机盎然的绿色给了这部略显压抑、沉闷、衰颓的电影一个带着生命希望的亮色。
生活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去埋葬难以忘怀地过去、才能走向希望的未来。
《殡之森》的电影语言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纯物观看,这意味着电影没有自我欲望的表达,这种物观只描述不分析,没有意象与符号性的表达,更不至于走向煽情的尴尬处境。
我想,导演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纯粹的“物观”:一、凝视自然的长镜头;二、模仿人眼的镜头。
凝视自然的长镜头
在影片中,当人与自然同框时,山水自然永远是主角,占据了大幅画面,人显得十分渺小,人与自然形成一种“山坡是主,人是客”的微妙关系,此为影片的第一层“物化”,对观众来说就是一种物观。
模仿人眼的镜头 对人像不自然的特写,不停微微晃动的镜头,以及群戏中对声音的特殊处理(增强了背景声音),其实都是为了模仿人的观看行为,从而使得观众达到一种“超我“(上帝视角)的观影状态,此为物观的第二种方式。
我们其实同样可以从很多其他艺术门类中找到物观的方式,如巴赫的音乐,中国古代山水画等。
通过物观,时间被抽离,观看于是变成一种空间体验。
绿色,总是给人生机的意向。
人们常说春天是绿色的,大自然是绿色的,就连过马路时的绿灯都好像在说:“快!
前进吧!
”。
殡之森也许从电影的名字便可以看出电影与森林密切相关。
“森”,指森林,苍松翠柏,生生不息;“殡”,意为死亡,消失殆尽,与世长辞。
因此,电影本身就是在探讨生与死之间的关系。
当然,此处值得一提的则是这里的死亡指的是一生挚爱的逝世。
影片回归田园,偏向日常。
主要讲述真千子由于丧子之痛,去了奈良北部的乡间,成为养老院的服务人员。
她所服务的对象正是已痛失爱妻33年的茂树。
从故事叙述的角度而言,电影开头相当隐晦,节奏缓慢。
如果没有看简介,我相信是不知道电影在表达什么的。
丧子与亡妻两个主要原因也是在电影的进展中才慢慢揭露,可能这就是导演的用意。
不想在开头就给观众情节信息,只是拍摄大自然和生活的画面。
但是,在画面的拍摄上又体现了导演细腻的一面。
但是,影片的中间部分,在森林中摸索的时候,画面暗到我觉得过于压抑了,可以看到的亮部所剩无几。
电影多处使用了长镜头。
就长镜头本身而言,给人的感觉是空旷,悠远,好像画面会更添几分生命力。
首先,在开头的一段长镜头里,送葬者的渺小与自然空旷的绿色形成了对比。
几个绿色的画面感受一下:
电影开头的送葬队伍
真千子与茂树
真千子与茂树除了绿色的画面,电影让我们更接近自然的大概就是声音的处理。
风吹过树林,脚踏过的丛林,鸟叫的声音,密切逼近的雨声,湍流的大水以及影片最后的音乐盒。
大自然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配乐。
回归到电影本身的故事线上来说,茂树不顾一切冲进树林里,只为了寻找妻子。
并且把这些年不间断写的日记本带给她,每一本都是厚重的思念,每一页都是深刻的哀思。
在他心里,包的重要性远大于他自己。
深情至此,我想没有真正爱过的人,大抵会怀疑是否有这个必要。
他虽然有些痴呆症状,但在诺大的森林里,却记得妻子“归宿”的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仍旧回忆起与妻子跳舞、弹钢琴的画面。
同样是丧子的真千子,在走过水坑时,突然吓哭。
只因有洪水的记忆涌上脑海。
她的儿子仍旧活在她的心中,悲痛久久无法抹去。
茂树回头找真千子,说道:“我不知道怎么出去,前面没有路了,没有能让我们走出去的路……”在滂沱大雨中,两个“迷途”的人互相依靠,互相救赎。
电影的最后,二人终于到达目的地。
茂树取出包里的33本日记本,拿出一个音乐盒。
在枝叶婆娑的森林中,真千子将音乐盒一边转动一边举向空中,就好像真子(茂树的妻子)也来听到了这美妙的声音一般……《百年孤独》中有一段话:"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
你和死亡好象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除此之外,个人比较推荐河濑直美的另一部电影:《橙沙之味》
<电影是生活里的诗,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吧>
很努力去感受了( .. )
7/10。一点也不闷!但是这戛纳评审团拿得太强差人意了一点,空镜和声乐处理锐气并重,人物内心戏本来可以拍得更复杂丰满一点可惜却全部流于表面,情感始终没个着落点,后半段导演肯定是想借机提升一下逼格,可你Y的到底想表达什么啊?
回归到森林里变成动物,阿彼察邦与河濑直美都在展示这方面的努力,但河濑直美明显没真正从动物自身的角度写人物后半段的动作,最后也太矫情了吧!
7/10 有时候,是否接受一个人选择死亡,才能衡量对ta的爱是“爱ta”还是“爱ta陪伴下的自己”
好矫情的感觉
有负分吗?今年所见最渣之片 没有之一 如果没有剧情简介 人能看懂吗?嘎娜评审团奖的颁奖词是不是要说装逼(傻逼)出了新境界?这种纪录片式的表达方式在四月两周三天那用的恰如其分 因为有悬疑 有担心的情绪 所以镜头语言反而起到了增强紧张感抓观众的作用(而且堕胎权有社会价值)本片纯装b!
音收得很好,环境气氛吸引我。疗伤作。怎么演?随手偶得倒也罢了,若是刻意谋求印象不够,缺少“钩子”。
从生到死,缓慢的过程,其实不过几十年。能安心的死去,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不是我的菜
一般般
#BD(8.3/10)理想中《草木人间》的模样,令人安心的电影。生死边界的幽冥之森,涤荡内心的缺失,收获温柔却坚韧的生命力。前段的自然主义影像是那么动人,后段虽略显单薄直白,但依旧完全沉溺于滞重的时间流逝与绵延的情绪洪流之中。
相似经历的人更能共情、相互温暖,放不下过往、无法与生活和解的人生是痛苦且不值得过的。景美,节奏情绪缓慢流淌,主题是很好的,可以拍的再深趣质朴些。三星半
幽冥派两大掌门人:河濑直美和阿彼察邦。前者向死而生,后者由死观生。前者虚构夭折孩子的视角,手持特写的微晃流露着无知与新奇;后者模拟一个超脱者的观望,剔除尽芜杂,只剩透彻的纯净:医院(生死交界)与森林(逃离人事,回归动物性),以达致超验的情境。
导演的情感很细腻。闷节奏的片,花了一天时间才断断续续看完。风景绿意盎然很美。
她努力的想让八音盒的音乐传到天国去...
只想夸一下尾野真千子的演技,还有乡村风光不错,前面老人院的部分还可以,后面森林里的部分真的没啥意思。
4.7 平靜的,深情的。輕輕流淌的河水,不再回溯。如果有人覺得這部片子很醜惡,那么可能是誤解了這片裡的深情。情感投射的對象並非男女,而是自我的本身。
森林是我们的死亡终点
老头丧妻女丧子,爱人墓上埋日记。亡妻之阴挥不去,原木之森无人归。
我要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