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赶在记忆消失前抓紧报仇,或者是凭着一丝一毫的记忆碎片找寻亡妻真相这些电影桥段相比,《爱在记忆消逝前》的故事要简单得多——一对已过耄耋之年的老夫妇,背着儿女偷偷将家里老旧的房车开出来,准备抛下一切,上路旅行。
在路上。
这意味着电影故事充满了公路片特质中,旅途的不确定性和渐进式的生命体验,随性而浪漫。
不同于以失意、反叛或者“垮掉”的青年人为主人公,《爱在记忆消逝前》讲述老夫妇的“逃跑计划”,可以说是对于老年题材影片的年轻尝试。
特别在,影片中老人用缓慢的前行速度和轻巧明快的旅途画面,表达了他们在婚姻甚至生命尽头,对于时间意义的多向阐释,抽丝剥茧般道出爱情的真谛。
刚开始,你觉得他们只是想过过二人世界。
而后,你发现老先生是阿兹海默症患者,失忆和记忆都成惯性。
原来,这是一趟妻子专为丈夫准备的拾忆之旅。
接着,你开始担心片中那个几次面露痛苦的妻子,知道她身患重病,或许命不久矣。
才猛悟,这是丈夫有妻子陪伴的最后旅程了。
最后,你看到了一个熟悉的结局,妻子安排丈夫与自己一同了结生命。
这趟旅行,是二人的生命终结之旅。
与有着类似结局的《爱》不同,本片负责安排死亡的角色是身患绝症的妻子,反而跟着一起死的丈夫,除失忆之外还是健康之躯。
论及老年人的伦理问题,《爱》无疑是在展现人生道路尽头的真实和残酷,而《爱在记忆消逝前》涉及更多是时间变幻中的“爱”。
其中最多展现,也是最有意思的,便是“自私”之爱了。
爱是吃味的,是独有的、是不容第三人插足的。
不论多大年纪,只要还有爱,就会乍起妒意。
老糊涂了的丈夫连儿孙叫什么都记不太清,却念念不忘情敌姓名;妻子听到被丈夫自己和盘托出的当年出轨之事后,一怒之下将其送进了养老院……种种,可见二人醋意之浓,爱意之烈。
不过,再怎么说,那些也都是往事了。
如今,于意识清晰的妻子来说,她对丈夫的“独占欲”,便表现在片刻不离的关怀,和对其他人的不信任之中了。
你只有我,只有我能够照顾好你。
换言之,如果没有我的照顾苟且活在这个世界上,还不如与我一起痛快死去来得体面。
妻子的做法看起来任性,却有一种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豪情意气。
这里的了结不是为逃离病痛的解脱,而更像一种至死不渝的相守——婚姻的承诺正源于此。
要知道,不管有了多少儿孙,当人们老去、即将死去,家的意义,就是简简单单两个人而已。
众人皆是孤独的,老人更是。
当你老了,你不知道自己随口说出的什么话,就能引得儿女眼圈通红。
同样,当你的父母老了,你不知道自己拼命阻拦他们去做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究竟代表何种意义。
即便你知道了,或许仍会拼命反对——就如片尾葬礼上哭泣的子女。
短时间内,亲人的离去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痛苦,他们不会觉得释然。
那么,等他们老了呢?
难得答案,但“时间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
”
《爱在记忆消逝前》用记忆切入,追溯的便是那些变幻着的“时间”了:1. 时间爱开玩笑,带来形式上的反转。
酷爱海明威、时不时还会掉书袋的丈夫从前是有威望的语文教授,他曾经高大帅气、文质彬彬,深受妻子的仰慕。
如今,年老的丈夫虽然依旧是个帅老头,但是记忆的消退让他丧失了自信与优雅。
他会尿裤子,会无助的站在车里让妻子帮忙擦身,会在得意之时猛然忘记自己擅长的文学内容。
相反的,曾经那个依偎在丈夫身边的妻子,老而伶俐,接起了照顾丈夫的重任,从早到晚无微不至,甜蜜程度令人倾羡。
一次旅行、一次预谋,主导者都是妻子。
年轻时候丈夫的权威,完完全全落到了妻子手上。
将二人生命停在最合适的时候,既是妻子的决定,也是能够达成丈夫之意的做法。
年轻时你照顾我,老了我来安排你。
漫长人生各有分工、各有体谅,能抵抗住时间的捉弄,即是婚姻价值所在。
2. 时间是小偷。
丈夫清醒时候曾道:“从我那儿把你偷走的人也偷走他了。
”这趟旅行是妻子策划的终结之旅,也是夫妻找回遗失的时间之旅。
每每播放旧照片,都能引得一众人前来观赏。
想必,或年长或年轻的他们,也能从那些泛黄的照片里找到自己时代的影子吧。
也能从那些照片里,回想起自己,和爱人和家人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
影片适时地安排了几处颇具戏剧性的另类“回忆杀”。
比如丈夫脱口将自己出轨的事实张扬出来,执意去看望妻子的初恋情人,记不清孙子的名字却能一下子认出年轻靓丽的女学生。
可见,沉浸在回忆中的老夫妇,依旧拥有生机勃勃的情感生活,有喋喋不休的争吵,有冒险上路的潇洒,有每日的浪漫和温情,更有每时每刻的秘密与危机。
在此之上,终结之处的危险和残酷反倒被一笔带过了。
正如奇迹般忍耐病痛,却一度因为丈夫的失忆而崩溃的妻子一样,影片仿佛在告诉我们,最可怕的并不是死亡,不是失去生命。
“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爱在记忆消逝前》涉及的死亡与亲情,与《寻梦环游记》中美好绚烂的亡灵之路有共通之处。
片中把理应可怕的东西表述得比阳光温暖,用俗套和不断布下的温情陷阱,不断给予观众糖衣炮弹,这点上,与《奇迹男孩》的观感很像。
但是,相比于残酷的真实与夸大的不真实,我们更加愿意落入电影带来的温暖之中。
就算是假的,你也愿意相信。
就算是假的,你也心向往之。
人生充满了告别。
年轻人相互间所言的道别是具有阶段性的暂别,等到了片中老夫妇这个年纪,永别的乐章已然时刻准备奏响了。
就像电影终会结束,人的一生也总要有个结局。
孑然一身来到世上,与你相爱相亲过,与你并肩共同去。
这样一来,人生才不全是孤寂。
所以,当以上帝视角看到那两幅并排而列的棺材时,我是能够感到释然的。
同时,我想起来片中扮演丈夫的唐纳德·萨瑟兰,也曾在《大腕》中扮演过追求“喜丧”葬礼的大导演。
中国喜丧的福、寿、全三字虽不知道谈不谈得上,但是他能与毕生所爱同日而葬,并立团圆,死前去到了偶像故乡,身后更无再多牵挂,丧若有喜,也不过是如此了。
很多人看到《爱在记忆消逝前》这个译名,以及其展现爱情容量下的时间之美时,会想起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的“爱在系列”。
我倒是回想起来由他导演的另外一部电影,《少年时代》结尾的一句话:“人们总说要抓住这一刻,事实上,是这一刻抓住了我们。
”
《少年时代》剧照时间总是最冷漠的,故而未必非要追求永远,在永远成为永远之前,片刻即是永恒。
看看那些美好的生活瞬间,争吵打闹、猜忌妒疑,年轻时候或许真的是“你渣我贱”,一别五十年回头再看,管它什么惊天动地和鸡毛蒜皮,统统都是爱的痕迹。
老两口选择追逐生活过、失落过的那些瞬间,选择自己来做选择,选择活在当下、死亦在当下,果断又浪漫。
被时间操控着生命长度的他们,却将依旧鲜活的爱情定格了起来。
说到底,爱人与被爱这件事,还是要跟老人学。
对于再成功的人来说,与死亡的战争,也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
能大段大段背下海明威著作的教授,却记不住妻子的名字;对生活抱有巨大的热情也无法抵抗癌细胞在全身的扩散。
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的那张“用好多面粉袋子补过的旧帆,看上去就像一面永远失败的旗帜”。
如何去面对死亡?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说过“更可怕的死亡是那种依赖于现代医学苦苦维持的生命,那种永不结束的慢慢的苟延残喘。
以希波克拉底的名义,医生们创造了一种对于人类来说最为精致优雅的折磨:存活”。
在这部电影当中的两位老人显然拒绝那种精致优雅的折磨,而选择开上一辆古董房车去和死亡迎面撞个满怀。
海伦米伦和唐纳德萨瑟兰的精湛演技为这部公路之旅添色不少。
优雅绅士和痴呆老人之间无缝对接,一个爱吃醋,话痨的妻子跃然屏幕。
尽管遗憾于段落与段落之间连接较为松散,对于推动情节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尽管我们能看到他们的病情越来越重),但那些知识分子的玩笑,对女儿的示爱,发现劈腿后的原谅,这些点点滴滴带给了观众许多欢笑与感动。
对于爱情最美好的憧憬全包含了这里。
但比起老夫妻俩的爱情,我更喜欢的是“去海明威的故居”这个主题。
在我看来,电影中老人的所作所为就是海明威一直所崇尚的,而电影也像是对他的一次致敬。
纵使人生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但他们就如同圣地亚哥一样始终没有停下行动的脚步,不向死亡进行妥协,那种顽强和乐观,对于尊严的彻底守护,就像是从海明威的小说里走出来的。
也许终其一生拖回来的也只是无用的巨大骨架,最终想到达的目的地也是今非昔比,充满遗憾。
但用尽全力去奔赴目的,在路途中展现出“要用自己的意志过活”,从内而外体现的强大生命力依然令人动容。
19岁的海明威对于生命有过类似的感叹:“与其在年老体衰万念俱灰时死去,还不如在这无不充满幻想的幸福的青年时代死去,让生命在灿烂的光明中消逝。
”我想他们都是在幸福中消逝的。
愿他们在梦中遇见了狮子。
《爱在记忆消逝前》想忘了我?
没门!
带你一起走!
一对深爱着彼此的夫妻,开始一段只有彼此的旅行,与其让爱在病魔中消逝,不如一共奔向生命的终点,他们用对彼此无私的爱自私的支撑着自己走向尽头。
全片采用明亮的色调配合轻松、幽默的氛围讲述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喜欢这种积极、阳光的表达!
但感觉整体戏剧性略微过头,表演的痕迹略重。
7分。
ps:如果说春节档的几部高票房片都算主菜,略显油腻,那这部就是爽口凉菜,专解油腻!
可以这样说,这是老太太有预谋的逃离和结束,在这么一场汽车旅途中,她按下了起点,不知终点就在哪儿?
在老太太住院时,如有神助的老头找到了她,两人又一次选择逃离,这次老太太知道他们倆的时间到了。
故事的结尾有些悲伤,老太太的选择跟从了她的内心,也听从了老头的内心,电影中有大量两人的对话混合着各自的回忆,老头受着老年痴呆的折磨,一瞬间清醒的时候会跟老太说,给我一把短枪,把我的拇指扣上班机。
那时老太太看老头的脸是悲伤和温柔的,她懂。
这最后的旅途是老头的一次真心话大冒险,每每当他说些什么时,你会深深的触动,原来现实成年人的生活中充斥了那么多谎言。
老太太和老头的爱情很美,直到最后一刻。
她们依旧在一起,我不会丢下你跟你在一起。
在当今阿兹海默症被越来越普遍发现的情况下,老人和家庭如何去面对是值得思考的。
想起了几年前的那部电影《father》,忧伤又起。
好电影👍。
照护他人,是凌驾于人性上的美德。
而如果有了爱情,这美德便说不清是本能还是习惯,一定是丘比特乱射箭,让有情人把爱情当成了麻药。
趁麻药褪去前,拔箭保命。
但麻药有时也是可以要人命的,于是这两人便永远被丘比特之箭连在一起。
丘比特射出的箭,是没有解药的毒药。
艾拉与约翰,携手四十余年的老夫妻。
艾拉癌症扩散,约翰阿尔莫兹海默症,但明显意识上更清醒的艾拉,天然地担任了照护者的角色。
不仅仅在约翰日益衰弱的记忆后,在整个家庭创建的四十多年里,艾拉都是那个照护者。
作为家庭主妇,她照料约翰的生活。
作为妻子,她支持丈夫的事业,如果说约翰是一名一辈子研究海明威的专家,艾拉仅仅由于对约翰的爱,至少也是半个精通海明威的专家。
约翰生病后,愈发像艾拉的小跟屁虫,他总在忘记艾拉,但也总在寻找艾拉。
他时时像一个犯了错吸着鼻涕找不到家的孩子,等待艾拉捡回他。
约翰生病了,艾拉更难受。
最沉重的莫过于由她决定两人奔赴死亡的过程。
约翰曾经多次表达,生命临近尽头病入膏肓时,希望艾拉将枪口朝向他,扣动扳机,帮他结束生命。
但约翰只决定了自己的生命终点,并未想过艾拉的生命终点该怎么走下去。
况且他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的记忆表现,甚至并不能让艾拉判断这样的意愿是真是假。
艾拉病重,本也一心向死,但要让她带着另一个病入膏肓的生命约翰一起赴死也足够艰难。
她照顾约翰的时间有限,若她先结束生命,约翰将遭到怎样的对待,她无法想象,也不忍心想象。
但自己又怎能决定结束他人的生命,即使这个人是朝夕相伴的伴侣,这又不是何尝一种自私呢?
约翰设计的是一个人离开的结局,艾拉设计的是两个人一起离开的结局。
艾拉设计两人一起沿着回南方的路,重温时光,在故乡结束生命。
她带着陪嫁的房车,带着猎枪,带着能播放家庭照片的投影仪,止痛药和安定药。
即使有约翰孕期出轨的红尘往事浮出,扰乱了计划,艾拉还是未曾改变。
尊严和生命,由不得约翰做出选择,命运将枪递给艾拉,让艾拉选。
艾拉将枪口对向自己,扣动扳机,她选择了尊严。
但约翰也必死无疑,因为他早和艾拉的生命融为一体。
艾拉说:我们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了。
约翰说:谁从你这里偷走了约翰,也从我这里偷走了他。
能把The Leisure Seeker翻译成《爱在记忆消逝前》,成功“碰瓷”《爱在三部曲》,一定是深谙中国电影引进的资深老手。
如果直译的话---《求闲者》,听起来就是小众电影,不会有太多票房。
(P.S.《爱在三部曲》依次为《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事实上,《爱在记忆消逝前》,本身是公路片,而公路片注定是少数人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既然能“碰瓷”爱情圭臬《爱在三部曲》,自然还是有很多感人之处,给人以生活的启发。
说是延续,不仅是影片名这么简单,最终主要的是情节。
《爱在记忆消逝前》讲述的是步入老年后的迟暮爱情,而《爱在三部曲》讲述的是,青年的浪漫热恋,壮年的明辨迷恋,中年的危机爱恋。
具体来说:《爱在记忆消逝前》讲述的是一对老夫妻开着老旧的房车前往海明威的故居,在路途中不断回顾过往人生的故事。
既然是公路片,一定讲究公路片的模式(一说指南),这也是众多影迷常拿来称道的地方:第一条:给自己找个伴,有点奇怪的那种。
约翰是以为文学教师和作家,艾滋海默症让他的记忆越来越差,甚至会忘记妻子和儿女的名字,但是却清楚的记得海明威的所有作品;妻子艾拉患有重病,主要住院。
怎么看这两个垂垂老矣的病人,都不应该是这部片的主角,而正是因为主人公的特殊化,才让这部片的情感得到充沛的表达。
让他们开始旅程的是,妻子要住院,而两人不远分离。
疯狂。
不疯魔,不成活。
在人生的最后之际,是向死而生的信念促使他们走在寻找回忆的旅途上。
第二条:一辆车配上好天气,比较张扬的那种。
两个老人的公路之旅,得要各项设施都得齐全的车——房车,名字就是影片的英译直译,求闲者。
吃喝拉撒睡,一辆车,包管所有。
但这辆车又不是各项技能牛气冲天的豪车,而是一辆契合老人的“老年”房车,速度不快,设施陈旧。
看起来就像是三个老人的公路之旅,但总归,有车了。
有了车,天气也不能差,夏天的温度与阳光,正是适合老年人出游的季节。
他们就这样,开往西锁岛的海明威故居。
旅途上,回忆着70年代与孩子们度假的旅程。
第三条:一起干点蠢事,让人翻白眼的那种。
如果在还是一直坐着房车到处溜达,那还不如在医院好好躺着,免得受罪呢。
在路上,就一定都得做一些蠢事。
约翰,毕竟是海明威的死忠粉,必定是不遗余力地和人谈及海明威,哪怕是餐厅服务员也不例外。
滔滔不绝地自我表达,完全不知服务员的尴尬,老顽童的形象就这么立了起来,也让旅途增加一些笑料。
如果海明威只是约翰记忆中最直接的表达而导致的哈哈大笑,那么在他失忆后的“胡编烂造”就真的让人捧腹大笑。
一个老人一本正经地讲述着自己出轨的事,生怕妻子不知道自己曾经是渣男……就这样,一个忧伤的故事里,有了很多欢乐。
第四条:遇到一些事,莫名其妙的那种。
两个身患重病的老人家,在旅途上制造的一些欢乐绝对不会是对无聊和枯燥的应对之策,而是而无意间酿造的意外事故,只是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
旅途中碰到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主观意愿下想要发生的,那一切都会产生许多莫名其妙甚至触目惊心。
每一场热闹的小高潮之后,总是让观众感到哭笑不得。
前一秒老人的任性妄为,让人捧腹;后一秒救护车的鸣叫,让人恐慌。
这也是影片叙事的得到之处。
最后一条:要解开一些心结,不可告人的那种。
人从青年到老年,从见自我到见众生。
白先勇有一个观点,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儒、道、释。
既然我们还活着,就不应该白白活着。
儒家把生命的意义归于积极与至善;道家把它归于堪破积极的徒劳与至善的虚伪;而佛家则是明白这徒劳虚伪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儒怕死,道怕活,而佛是向死而生。
在爱情里讲述对生命的思考,从小我中思考大我的存在意义,才使得病痛渐渐远离人身。
我们在生活中所作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能被多爱一点吗?
我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一切,不就是为了能活得更快乐一点吗?
艾拉和约翰在生命的最后,在加勒比的海风中,携手等候夕阳落幕,是最美的迟暮爱情。
爱情,没有模板,但有同样的对生活的希望,对彼此的尊重。
这就是生活,不完美但很真实。
高中时,在好友看完美国文学后现代著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后,保持几乎说起必吐槽的频率后,我决定挽回一点美国文学的尊严。
“你应该这样说,除了海明威之外,美国文学也没多少可看的”我说。
好友,“加上梅尔维尔”我,“再加上田纳西 威廉斯”好友,“AGREED AND PERIOD”恰好这几位作家都出现在了这部the leisure seeker中。
那些散落在电影中无关紧要的细节,我都感同身受。
海明威文字极简的风格,他几乎从不描写主人公内心变化,喜欢用寥寥却力量十足的笔法结束一个故事。
梅尔维尔的白鲸,MOBY DICK,我上大学后拿到原著才知道原来那个奇怪的书名就是白鲸的名字。
在KW的酒店里,服务员与老头子在聊《老人与海》中的鲸鱼骨架。
那具骨架就像电影中所讨论的人的记忆,就算曾经的记忆消逝了,它们的存在也如同孤独伫立在沙滩上的鲸鱼骨架,本身就使人尊重。
还有kw故居里那张有名的桌子,导游会告诉你海明威只在每天上午工作,他有名的站立写作法,他边想情节边削铅笔,他喜欢用铅笔先修改文稿。
老太太对他的自杀表示,“I never understand.”据说海明威在晚年受疾病折磨极深,他经常向最后一任妻子诉说他的痛苦。
他的妻子嘲讽,“你不是应该向你笔下的那些硬汉一样忍受么?
”海明威冷笑,“这代表我还可以忍受,在我不能忍受的时候,你们会知道那是什么时候。
”然后,我们都知道了那一天。
人生,不是自杀就是他杀。
卢梭在《爱弥尔》里批评医生,说他们只能助长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死亡本身却于事无补。
最后老爷爷和老太太一起从医院逃跑,我脑子就想起了这句话。
在影片开头二人选择西锁岛时,还有那把没有上膛的猎枪,他们心中死亡的恐惧应该已经消散了。
西锁岛的故居里现在有很多猫,海明威喜欢猫么?
我不清楚。
你们知道么?
这又是一个关于生命终点的故事。
老两口都有八十多了,文学教师约翰患有阿兹海默症,他的妻子艾拉是癌症晚期,因为艾拉要住院,一直由艾拉照顾的约翰得去养老院。
这天,平时负责照顾他们的儿子过来准备送艾拉去医院,却发现俩人不见了,同时消失的,还有家里那辆75年产的老爷级房车“求闲者”。
这是当代的美国。
收音机里,特朗普正在做他的竞选演说,老人们住在美国东海岸的马萨诸塞州,他们沿着1号公路开,目的地是约翰向往了一辈子的海明威故居。
老爷车开得像老爷一样慢,而且险象横生。
一路上,约翰跟遇到的每个人都聊海明威,大段背诵名篇名句,虽然他连自己孙子的名字都想不起,有时候还不记得艾拉,一个人把车开走。
艾拉把家里的幻灯机也带上了,晚上到宿营地,她就给约翰放家里的老照片,细细地解释谁是谁,拍照时的情景如何,希望唤醒或挽留丈夫的记忆。
以海明威故居为终点,影片一开始就暗示了此行的结局,将会是一场海明威式的告别。
但影片的基调是轻松的喜剧。
这对恩爱得无以复加的夫妻,日常生活的内容也是唠叨和拌嘴,老公一直在吃老婆初恋男友的醋;因为失忆,他还泄露了四十多年前自己与女邻居的出轨,艾拉一怒之下,叫来的士把他送进附近养老院,随后又决定原谅他。
这是老年版的《在路上》。
它很好地回答了我关心的,如何在最后的日子保持尊严与安详的问题。
每到一处宿营地,艾拉都会熟练地支起桌子,摆上鲜花,拉好彩灯,自己则戴好假发,抹好口红,两个人看书、喝茶、饮酒、跳舞,除了孩子们不在身边,那些保持了一辈子的生活乐趣,一样都不能少。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故事跟了他们一路。
反复叙述的,其实就是人类与命运抗争,然后在奋斗一生之后优雅谢幕。
故事节奏有点像老人开车,跌跌撞撞,这可能与意大利导演保罗维尔奇首次拍摄英语电影有关,但是其中笑点,中国观众都能领会,尤其是其中的知识分子趣味,不时让人莞尔。
如此,也消解了海明威式的悲壮,甚至连最后的结局,都变得可以轻松接受。
我最服气的,是两位老人的表演,尤其是男主。
男主唐纳德萨瑟兰凭此片获得第90届奥斯卡奖终身成就奖。
他的状态也最为丰富,有时是风度翩翩的老学者,有时是自信笃定的老司机,每当这时,他的眼神都清亮无比;而当他失忆,一次次地问怎么没有在家里,他的目光是浑浊的,此前智慧的神情消失,一脸无知的焦灼;失忆严重时会变得谵妄,他的眼睛会瞬间失神空洞,发出热烈而锐利的光,仿佛连眼珠都会迸出来,这是脑疾病老人特有的表征,与我爸爸最后的眼神几乎一模一样。
两人相携踏上归途。
一贯强势善于打理的妻子安排好所有的细节。
在浪漫旅行的终点,妆容精致的妻子写好遗言,将汽车排气管接进车内,发动引擎,慢慢躺到熟睡的丈夫身边。
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艾拉不爱读海明威,但她真是懂海明威。
电影《爱在记忆消逝前》讲述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丈夫约翰与患有癌症的妻子艾拉,为了避免疾病将两人分离的命运,开着名为“求闲者”的房车展开了一段有爱有趣的夕阳之旅。
自电影上映以来,老夫妻说走就走的人生态度引发了众多观众热议,更有人笑称:电影简直就是真人版“飞屋环游记”!
电影中夫妻两人在疾病与死亡面前果断选择了即刻上路,用一路乐观前行的方式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
这对老夫妻用实际行动力证:虽然每个人不能选择如何与世界相遇,但至少可以选择如何与世界告别。
影评人纳兰惊梦评价道:“如此精彩绝伦的行程,断然不是躺在医院病床或者养老院穿着纸尿裤所能领略到的。
”
由意大利导演保罗.维尔齐拍摄的《求闲者》,算得上一部彻头彻尾的美国电影,又或者说是一部金棕榈名作《爱》的公路版。
同样关于相濡以沫又不可避免的一同衰老,迈克尔.哈内克展现了身体相伴走到终点时的残酷真相,而《求闲者》则以持续不断的老伴间拌嘴和自嘲,以乐观的影像基调和明快的叙事节奏,让观众重新相信,“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从波士顿到基韦斯特的1700英里房车旅行,是美国宽阔公路上常见的中产生活。
而在海伦.米伦和唐纳德.萨瑟兰两位声名显赫的表演艺术家诠释之下,如若不强调作为主创的导演国籍,也全然看不出任何一丝意大利血统。
保罗.维尔齐从没想过自己能在另一个国家用另一种语言拍摄一部电影。
多年前,他曾读到Michael Zadoorian的一本小说,关于一堆上年纪夫妇,背着家庭医生、子女,毅然对抗着迟早将自己绑死在病床上的社保体系,驾驶着房车,沿传奇的66号公路驶往加州的故事。
但太多经典电影都在这段公路上发生,拍出来会像那些美国电影人来意大利绕一圈,就成就一部“托斯卡纳艳阳下”之类的风景片。
合作剧本的朋友建议他保留这个关于“老年夫妇离家出走“的好点子,将路线变到不那么大众的东海岸,让一位新英格兰的退休文学教授和南卡罗来纳出生的妻子一道,还是驾着房车,去往佛罗里达伸向古巴那条细长公路上的海明威故居。
剧本最初是用意大利语写的,在小说家朋友帮助下,翻译成了英语,奇迹般的顺利请到海伦.米伦和唐纳德.萨瑟兰后,导演保罗在镜头前彻底呆了,唐纳德热情而幽默,海伦则睿智且能将任何情绪信手拈来地写在脸上、挂在唇边,面对他们精彩绝伦的表演,意大利人几乎不可能喊”Cut“。
其实海伦.米伦和唐纳德.萨瑟兰都并非美国人,但在好莱坞浸淫好几十年又保持着独立个性,也就顺理成章地把老人携手私奔的故事,表现得比任何叛逆青年的公路片更精彩、更有噱头,让观众持续不断的在笑声中落泪。
公路电影一直存在一个致命伤,因为旅行本身在很多时候除了满目风景,并没什么刺激事情发生,加上青春叛逆很多时候就如那部著名电影的片名所决定,是“无因的反叛“,因此基于公路旅行的电影也非常容易就陷入虚无。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观众会觉得《在路上》和《摩托日记》到了中段会觉得乏味沉闷的原因。
可如若上路的主角不是满腹冲动的青少年呢?
比如要开着慢如蜗牛的割草机去找兄弟的史崔特先生(大卫.林奇《路直路弯》)、代表着一代嬉皮和及时行乐的”逍遥骑士“,又或者这么一部行将就木老人离家上路的”求闲者“呢?
想一想现实世界里,是不是”花甲背包客“的故事要比职业旅行家足迹更吸引人呢?
“求闲者“,是老两口的房车名字,那种到了宿营地,插上充电桩,打开遮阳棚就可以烤肉、播放家庭录影带幻灯的理想中产车辆。
而导演还为角色编写了更易“出事”的人设,海伦.米伦饰演的Ella身患癌症,每天必须按时吃药;而唐纳德.萨瑟兰扮演的John Spencer则有着愈发严重的阿兹海默综合症,他能背诵海明威和福克纳小说中的任何金句,以及对妻子初恋男友耿耿于怀,却忘了子女名字,甚至将妻子Ella误认为邻居家那个“老婊子“。
这样搭配下的公路自驾旅行,怎么都得惹是生非。
而且由于事故主角如此苍老,每一场热闹的小高潮过后,总会让观众产生哭笑不得的尴尬情绪,老太太对老伴的口头刻薄以及老头晕头撞向的时候,实在太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可接下来的救护车啸叫和失忆恐慌,又让人想到自己走向生命终点的长辈甚至自己迟早衰微的将来。
我想到曾在公交上目睹的一对老夫妇,老头突然大小便失禁,在座位上拉了出来,老太太一脸惭愧和屈辱的,拉着老伴尽快从后门下了车。
Ella和John最终收获了生命终点的最后一次“求闲“,在加勒比的海风中,携手等候夕阳红落幕。
6.5/10 兩位老戲骨太讚了;不過類似電影太多,相比之下不是很出彩了。
羡慕他们的爱情,电影看的有些昏昏欲睡
看不进去,耶!
就非得让老爷爷也犯点“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么……
上映的时候错过,终于在高铁上看了,可能自我预期的很高吧,毕竟这个死前来趟房车游的故事我是吃的,不过整体平淡,结尾小感动,倒是英文片名最惊喜,又学了个新词儿。
把人生最后时刻留给和爱人来次冒险自驾游,一路美景拌嘴小幽默找回忆了心愿而坚决不被束缚在病床,确实是一种阔达对待人生终点的态度,无意揭开隐秘黑历史有点《45周年》之感,但这段收得未免太潦草,结局也不太意外,数年前已被《爱》震撼过一回,如今自然打了些折扣,萨瑟兰演间接性痴呆真逗死了。
“世界上没有比婚姻更美好更深刻的结合方式了,因为它象征了最高境界的爱、忠诚、奉献、牺牲和家庭。在组成婚姻关系后,两个人都成为了比他们本身更深刻的存在。婚姻代表了甚至可以超越生死的爱情,在婚姻中找到自我的归属...”,看完就想起安东尼大法官对同性婚姻的判词,看得想谈恋爱想结婚想有个家
正如女儿一边自言自语“我老公连亲都不愿意亲我”一边不理解(又名羡慕)父母的恩爱,我的父母爱情的存在仿佛是他们的翻版,因为他们,我会永远相信爱情,而这与自己的爱情无关。电影细节非常好,儿子的同性身份,初恋的黑人形象,钓鱼执法出的情人,当然还有戛然而止的结局,让电影充盈而不那么童话。
CCTV6艺术影院,国配版。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电影,俩可爱老人自己的公路片,想起一部91年的冰岛老片《自然之子》以及叶芝的那首《当你老了》,恰好是我所喜欢的故事——此生最后的疯狂,一位意大利导演,一个英伦老太,一个加国老头,为了追寻一位伟大的作家(获过诺奖写《老人与海》的那个“硬汉”海明威),一路南下在米国的土地上驾驶一辆“leisure seeker ”的房车,奔赴一场生命消失前的浪漫之旅……被这对老人的深情深深打动了,比海更深也不过如此,最美不过夕阳红,人生路上老夫老妻之间相濡以沫生死不离,片中许多片段都搞笑有趣丝毫不觉沉重,如同胶片倒带,看他们在路上一幕幕回忆人生不停拌嘴也是一种享受,海伦女王演技绝赞,最后戛然而止的离别也让人深思——关于爱关于生命的意义。
说实话很无聊故事也单薄到窒息
剧本节奏很好,也很周全,前面好像对黑人有点儿微辞、后面就写个正面人物;后面老婆有极端行为,前面已经铺垫了老公自己的想法。好看的老年公路电影。病、爱、亲情都正常,难得还涉及了老年人的性。衰老、健康、尊严。对IMDB评分理解不能。(下午场,VIP厅)
导演是水土不服还是真的水平问题
最喜欢妻子知道丈夫48年前出轨那段,一气之下把丈夫扔在养老院,但自己还是原谅了他,想起当时自己怀着7月身孕,做家务一身汗去洗澡,丈夫回来突然冲进浴室和自己一起洗澡,她有种感觉他回到了自己身边。“在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我就原谅了你,现在48年后我还得原谅你一次。”
不知道为什么莫名有种代入感,真心佩服这老太,伺候老头一辈子,发现被出轨已经就是将死之际了只能选择原谅,最后要以爱之名一起长眠,女人一生的爱与付出和男人一生的罪与过错就这么因病痛和死亡一笔勾销了,确实是很坚强有韧性一老太,但悲哀在到头来只是自我安慰,我们多少都活在这种幻觉中。
相忘于江湖,爱之深,忘之越痛,只怕终有一天连挚爱也失忆,而清醒的人余生更是痛苦。千万别连出轨也全盘拖出,那便是世界末日了。反正人之将死,白头偕老相伴此生便了无遗憾了。PS:讲道理,老年痴呆就真的别开车上路了,对别人很危险的亲。7.8
可能他的一生与海明威截然相反,但他还是追寻了一辈子海明威的足迹,在那些果敢里,一遍又一遍感受着野性和美,终于,他变成了其中一个笔下人物,作为老人,作为海。
你不说话的时候,我也不会觉得尴尬。
某些地方有些刻意,但还好,如果没有出轨桥段的设置更好。
哭了笑了羡慕死了!看的时候脑海里全是那句最老套的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希望每一个珍贵的你,无论多少岁的你,都能看到。“爱不是一时的激情与浪漫,而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起体验人生的美妙,直到生命的终结。”
这是一部遗忘的电影,这更是一部让人遗忘的电影。这一次,威尼斯偏袒了自家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