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只有Jude law和Michael Caine两个人,互相的纠缠。
典型的高智商斗智电影。
Michael Caine1972年演小的,2007年演老的。
这两个妖精级人物的演技没的说,画面布景也颇有意味。
摄像方面很突出。
摄影师每一个镜头处理的都很到位。
将他们俩的演技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因为是翻拍1972年的老片,剧情上的缺憾无法避免。
而演技又太突出,颇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所以,抛开剧情上的硬伤不说。
这片子能让这俩人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ps.后来两人搞Gay,Jude law实在是妩媚。
我今天才发现……裘德洛……真的很像卡梅隆迪亚兹……换句话说……他俩还真有夫妻相……ps.剧本不错……很多人诟病的GAY情节……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当然,凯恩确实老了……
[转]品特策划:两个男人的战争来自: 芝麻开门(钟蓓) (猫奴) “我假扮探长戏弄你,让你浑身哆嗦。
但你吓得我要死。
你真以为我要杀你吗?
你昏倒了,那是空包弹。
我可能是三局里赢了第二局。
若是我杀了你……我就必须埋尸在花园或别的地方。
” “太累人了!
但你赢了第一局里的6分。
所以我们离扯平还很远!
” “对了,我跟玛姬讲过话。
我跟她说了所有关于你的事儿。
她喜欢。
” “喜欢什么?
” “我吓得你魂飞魄散。
吓得你尿湿裤裆。
吓得你昏了过去。
她对我说:‘你是指真正昏倒吗?
’我说:‘死了,他吓死了!
像一道光倏然灭了。
’她笑得要命,我还以为她要笑死。
附带一提,她要回我身边。
” “是吗?
” “没错。
” “知道她怎么说你的吗?
” “怎样?
” “她说:‘虚弱的心,永远赢不了美人的芳心。
’” “这话是真的吗?
” “是的。
” …… …… 这样的对白,让人觉得自己是在剧院里看一出对白精彩的剧场戏剧,但它却出自一部由裘德·洛(Judy Law)和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主演的电影《足迹》(Sleuth,2007)。
影片的剧本出自大名鼎鼎的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之手。
一位年轻英俊的男子叩响了房门,开门的是一位头发花白,但魅力十足的老人安德鲁·怀克。
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犯罪小说家,他有豪宅和娇妻。
前来拜访的年轻人叫麦洛·泰德尔,自称是名二流演员,只演过杀人犯、强奸犯等不入流的角色,但他坚信自己迟早有一天能拥有一部真正的代表作。
年轻人来访的目的是请安德鲁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好把他年轻的娇妻“让”出来。
安德鲁告诉麦洛,妻子惯于享受生活,为她搞钱的最好办法是从他这儿偷走价值百万的钻石项链,转手卖掉。
而安德鲁也能得到全额赔偿。
第二天,麦洛如期而至。
安德鲁却在身后扣下了枪。
几天后,一名自称是警察的便衣来到安德鲁家调查案件。
安德鲁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制定的计划竟出了大纰漏。
正在焦虑时刻,便衣撕下面具,来者竟是麦洛!
麦洛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
就在安德鲁的豪宅里,二人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在来来回回的机智交锋中,两位心思缜密、用心费脑的男人在那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上演了一出出心理较量的好戏。
当层出不穷的人身攻击和男性挑逗的语言成分弥漫在整个空间中时,我坚信,它一定是部该死的好作品!
即使这不是一出戏剧,而是一部电影,强烈的品特风格贯穿始终——封闭的空间、恐慌的气氛、依靠对白推进的情节以及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
《足迹》的情景设置是品特擅长的“一间屋子”。
屋子里,人物莫名地感到恐惧和害怕,但是到底害怕什么?
品特给的是模棱两可的交待。
就像是他的第一部剧作《房间》(1957年)里的情节设计一般:年迈的女人生活在一间屋子里,她深信这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她拒绝了解任何有关楼下地下室的情况。
她说地下室潮湿,肮脏不堪;外面的世界寒冷刺骨。
在她那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她的安全是完整的。
然而,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一个外来者的进来打破了一切事情的平衡,他的闯入戳穿了她生活的幻想。
“很显然,他们害怕房间外面的东西。
房间外面是一个对他们产生压力的世界,令人恐惧……我们大家都处在这样的情境之中,都处在一间屋子里,外面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极其神秘和令人恐惧,极其令人好奇和恐慌。
”品特谈到《房间》时说道。
在《足迹》中,麦洛的到来打乱了安德鲁的生活。
虽然两个男人较力的“理由”是安德鲁的妻子,事实上这个神秘的女人从未在影片中露过面。
“她”不过是任何可以称之为理由的理由,目的是打破封闭的空间,戳穿表面平静的假象。
对《房间》而言,“她”引来的是陌生的外来者;对《足迹》而言,“她”带来的是麦洛的到访。
在品特的故事里,人的恐惧,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不再是超现实主义的魔术幻灯,而是实实在在、平平常常,为人所接受的、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
但品特作品的艺术魅力重点却绝不是这些平常实在的对白,他的艺术个性的悖论恰恰在于人物及对白都非常真实,一切如同我们在各种场合看到的、听到的,但总体效果神秘,充满不确定性。
而人物莫名的动机、含混的背景以及可疑的身份让这一奇特悖论得以成立,又让他的作品能够游离于现实之外。
“我们仍然相爱,就像两颗相思豆。
” “有人说你老婆有个情人。
” “她确实有,你认识他吗?
” “不,我从没见过,他有意大利血统。
好像叫谭多力。
” “孟买谭多力吗?
” “没错。
” “知道吗?
我以前从未碰到过雅贼。
” “太妙了。
” “你的背景如何?
” “我?
” “你,爱尔兰,康尼玛拉市。
西班牙血统,经由乌干达。
我祖父母曾经是奴隶。
我母亲是黑眼珠、黑皮肤的美人。
” “你吃母奶长大?
” “对,就像婴儿。
” 安德鲁的妻子不是已经和麦洛偷情了吗,他们还仍然相爱?
麦洛到底从哪儿来,意大利?
爱尔兰?
他以精湛的演技骗过安德鲁的身手是一般的二流演员?
品特没有玩弄神秘,愚弄观众,也并非有意不让观众知道剧中人物的必要情况和信息。
毕竟,以故弄玄虚获得廉价悬念的方式实在不是品特瞧得上的!
在一次采访中,品特说道:“20世纪所广泛采用的明确的戏剧形式就是……欺骗。
剧作家假设他对其笔下的所有人物掌握了很多情况,这些人物向观众解释他们自己。
实际上,他们绝大部分时间的所作所为,无非就是屈从于作者自己的意识形态。
他们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创作他们自己,他们被安置在舞台上,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有观点想要传达的作者代言。
在我的剧作中,幕布升起,两个人坐在屋子里。
我不了解他们,就像我不了解坐在这桌子旁的你一样。
这个世界充满了意外……难道我们常常知道某个人在想什么,或这个人到底是谁,或是什么使得他成为现在这样子的吗?
” 文学中,对笔下人物全知全能的态度是品特不以为然的。
他以极其诚恳的、不妥协的激进态度,断然予以拒绝。
在他看来,“全知全能”不过是作家表现出来的极度傲慢的姿态。
他彻底抛弃的,正是故事中常有的解释和说明。
而这项说明,很可能就是故事发生10分钟后就应该被交代的主要人物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来历、背景以及动机。
有人问我,安德鲁向麦洛扣下扳机射出第一枪,那枚所谓的空包弹到底射向了哪儿?
套用品特的话,我答道:“这个问题重要吗?
” 文章已发,下载地址: http://www.zcom.com/mag/mingxing/kaila/9927/ http://online.mag.zcom.com/full/9927/29.htm
安德鲁(迈克尔·凯恩饰)是一名年迈的英国侦探小说作家,最大爱好就是整天在自己古怪的乡村小别墅里琢磨着匪夷所思的侦探故事。
安德鲁与年轻美貌的妻子玛格丽特分开已多年,但一直没有正式办理离婚手续。
最近安德鲁风闻,妻子与一个名叫米洛·汀朵(裘德·洛饰)的年轻英国人坠入爱河,并打算结婚,安德鲁于是主动联系上情敌米洛,让他来自己的宅邸一见。
警告:纯花痴评论。
也不是不能温柔,好像蓝莓之夜里英俊的店主,默默守着没什么人的小店,一封又一封抄写不知往何处寄的信件,按照电话簿一个接一个拨出电话。
执着而温暖。
却还是暴虐之时最美。
绝望可以是阴沉,可以是忧伤,可以是没有阳光的严冬,在他却是一团烈火。
没什么可失去,于是什么都不在意,于是落手狠辣而残忍,伤人又伤己。
先用辫子抽打到献血淋漓,随后再用毒药医治。
却由不得人不爱他——恶棍的行为,混混的举止却偏偏配上贵族式的精致。
越是危险,越是自私,越是无理取闹就越有魅力。
碰到这种桥段,真是没有办法形容他的美。
明明就是在心里皱着眉头,像是厌弃害虫那么厌弃着恨不得一脚踩死,整个身心却不由自主被吸过去吸过去吸过去。
演情圣和温柔好男人也很久,好看是好看,可就是看过即忘。
难得这次Sleuth走回老路线,而且是无节操地挥洒性感。
三局游戏,前两局是纯粹的智力较量,后一轮都上了本钱。
老男人有钱有势有人脉,年轻人只有自己。
说些真情流露渴望陪伴的话,到底还是诱饵。
毕竟游戏的本质始终是彼此羞辱征服与被征服。
别看老头子一副色咪咪的样子,若年轻人真的屈膝,多半会被他拿钞票抽耳光好好羞辱一番——当然,多半。
戏到这里,几乎完全就是JUDE LAW时间,那种“跪下来舔我的脚”,明明是居于弱势却跟女王那么傲慢的性感路线他走起来是驾轻就熟——“要是你对我好,我就会对你好,非常,非常的好。
”那种很清楚自己胜券在握,从心里透出来的得意劲儿真的有够讨厌。
老头认输跑去倒酒的时候估计在心里狂骂“You little bitch.”但是骂归骂他还是没有办法,谁让那个得意的笑容同样可爱到弊呢?
挂在面前的饵太过香甜,由不得他不认输,多有钱多有地位都不管用——真的是形容不出来非得自己去看才能体会到那种底线被彻底摧垮连灵魂都颤抖起来心甘情愿堕落下去的感觉。
还是那句话啦,有看过他飙戏就能明白世上为嘛会有被虐狂XD
全世界的人都在盯着裘德洛(我觉得这个比朱迪劳好)的头顶,等着他秃头谢顶,也有人也在暗自谄笑他已老了不再年轻,片约已不如当年.但我觉得他是值得等待的.撕掉假面后的那得意,嚣张而飞扬的表情配上俊美的脸旁非但没有让人产生恶意,反而爱慕不已.至今看过他的电影只有 冷山 和侦查. 听说过的是 大受好评的王尔德的情人.没办法,他生的太美.在侦查中,那完全如小男孩般自信而又眼波流转的表情,那奔放而又不夸张的演技都让人生叹.恩,期待 蓝莓之夜
对于这部电影,我的评价是:演员演技高超,情节跌宕起伏,剧情不断反转,让你无法猜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甚至结局是什么都无法确定。
看完后你只能惊叹:拍的太好了!
本片讲述了著名的侦探作家安德鲁和年轻的理发师米洛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这个理发师是作家老婆的情人。
整部影片演员表里只有四位演员,而在银幕上出现的只有两位,迈克尔-凯恩和裘德-洛,两人的演技真是太高超了,把作家和理发师、警察都表现的栩栩如生,尤其是裘德-洛,理发师被作家戏耍、警察对作家的盘问、理发师打算留下来讨好作家的表情……每一幕都太生动了。
作家生活在一个很大的庄园里,家里装修豪华,还有很多高科技的设施,比如隐藏在房顶的电动梯子,可以遥控抬起的墙。
理发师到作家家里去,希望作家能签署离婚协议,作家让理发师偷他保险柜里的珠宝,卖给作家在荷兰联系好的朋友,这样作家会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理发师可以和作家的妻子远走高飞,过上豪华的生活,因为理发师的收入不可能养得起作家的老婆。
理发师虽然怀疑,但是没有抵住诱惑,还是按照作家的指令进到屋里偷珠宝。
没想到,作家突然反悔,拿着枪说理发师抢劫,恶狠狠地说:“我的老婆永远是我的!
”作家在墙上打了两枪,理发师无论怎样求饶,作家还是开了第三枪,理发师倒在地上……看到这里,我一边感叹作家的诡计多端,一边猜测,作家会不会被警察抓到呢?
作家前面风度翩翩,真诚友善,后面突然变成凶神恶煞,这会是一个恐怖片吗,不太敢看了……这是第一次剧情反转。
过了两天忍不住打开继续看,没想到,作家竟然悠闲地坐在家里看电视。
这时有人来访,是伦敦的侦探,调查理发师失踪案,侦探掌握了很多证据,认为作家杀死了理发师,作家说只是一个游戏,并没有人死。
侦探层层追问,并在屋子里找到了被害者的衣服。
侦探脱掉衣服,撕下假发胡子,原来是理发师假扮的。
理发师突然又抢劫了作家的珠宝,并让作家佩戴来羞辱他。
这是第二次剧情反转。
理发师羞辱作家后,认为他们打平了。
但是作家说:“谁会赢得第三局呢?
”作家让理发师住在他的客房里,满足理发师周游世界、认识全世界的名人政界要人的愿望;理发师开始动心了,后来又决定离开作家,正要离开时,作家又一次对理发师开枪,理发师掉下来,落到了电梯里。
这时门前停下一辆豪车,门铃响起……影片结束了。
不禁感慨,正如理发师所说,作家是一个有犯罪倾向,精神不健全的人,最终杀死了理发师,赢了第三局。
但是没过一会,突然想到,理发师躺在电梯里,就是真的死了吗?
豪车里的人应该是作家的老婆玛姬,她来了会发生什么呢?
会有续集吗?
这部电影不断地反转,让我对这个结局都不能确定了,理发师到底死没死呢?
有趣的是,迈克尔-凯恩在1972版的《足迹》里扮演了年轻的理发师,35年后,又扮演了作家,演技更成熟沉稳。
1972版的《足迹》整体是英国的绅士风格,而2007版的则更现代化,贴近当时的生活,冲突更激烈更吸引人。
1972版的结尾,作家被骗后恼羞成怒,开枪杀了理发师,可以看见理发师流血了,而新版的结尾,只看见理发师躺在电梯里,生死未知。
很久没写影评了,今天实在是忍不住要喊一声了:裘德洛!!!
你这个妖孽!!!
剧情我就不想再讨论了,我就说说这两个男人的演技吧。
我一直在想,老麦在看到裘德洛演的milo的时候,会不会和自己20多年前的自己作比较呢?
风格无疑是不同的,但是我觉得一样的耀眼,这可能也是老麦认可裘德洛的演技才会重演本片的一种证明吧。
一直以为自己是比较客观的,不是那种会因为一个演员的表现去评价一部影片的,但是事实证明这点在两个人身上完全行不通,一个是凯特温斯莱特,另一个就是裘德洛...每当看到他演的片子的时候,都会有种莫名的好感,他的魅力已经渗到骨子里去了,包个几层都包不住的,而本片近似舞台剧的风格更是给了他一个肆意发挥的空间,他在本片中的表演俗言之即是“惊天地,泣鬼神!
”,简直是个“妖孽”奥斯卡是什么?
heh,jude!
你不需要奥斯卡!
严格说来,这是一部充满性的张力的电影,它关于性别,关于性欲。
正如海报所示,Jude Law 和Micheal Cain两位英伦Alfie各占画面一半,以目中无人的姿态屏息相望,既像挑衅又似挑逗。
但需要看到的是,在两人背后的编剧Harold Pinter对该剧也施行了巨大的影响力,有Master of menace之称的Pinter,为整部电影添加了幽默、刻薄与惊悚,使其有别于1972年旧作的典雅与含蓄.作为场外的第三人,Pinter如他所擅长的那样,以两性关系为表象,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女性主体地位完全缺失的、充满男性自恋、侵略、虚幻、秩序与错乱并存的话语王国。
在不到90分钟的影片里,镜子(或者可反射的镜面)出现了许多次,有时是人物正面,有时是背面,有时是一人,有时是两人,有时是清晰的影像,而有时则扭曲变形。
对镜子这一意象及其背后隐含的主题的探讨,可以从拉康的镜像理论中找到些许线索。
拉康认为,人类在出生6个月后,便获得了从镜子中体认自我完整性的能力,虽然婴儿对影像的认知和认同在本质上是虚幻的,但伴随这一过程的却是洋溢的喜悦和快乐。
它给予婴儿一种连贯的、协调一致的身份认同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矫正自我、使影像得当的期冀和承诺。
于是,婴儿与自己的身体建立起一种欲望关系。
在这种欲望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是自我的自恋本质。
出于竞争的需要,婴儿与自我影像、婴儿与他人之间不仅存在着一种依恋关系,而且存在着一种攻击性和竞争性。
拉康认为,“侵凌性是种与我们称之为自恋的一个确认方式有关联的倾向,这个确认方式决定了人的自我的结构形式并也决定了这个世界特有的记存事物的结构”。
毫无疑问片中唯一的两位男性角色起初都拥有对镜中自我的完整统一感以及随之相伴的自恋与侵凌。
年长的Andrew Wyke (Michael Cain饰)其出场方式既让人感到了浓重的压迫, 当年轻的Milo Tindle (Jude Law饰)驾车驶入Wyke的庄园,Wyke正在室内通过监视屏观察他的行踪,此时Wyke是不可见的观者(invisible watcher),在即将开场的角斗中处于主导地位。
当Milo进入房中,Wyke开始向对方炫耀自己,他亮出自己知名侦探作家的身份(此处Wyke被称为Master of menace,很难说不是Harold Pinter本人的一次自我嘲弄)。
而对此Milo却以他想当然的无知(never heard of them)回击,更直言不讳I’ m fucking your wife, and she’s fucking me, it’s mutual. 如果说片中人物自行设定的“三场游戏”是全片作为纵轴的叙事线索,那么“游戏”开场前的对话实则已奠定了人物横轴上的心理基础——Andrew Wyke,作为知名的与英女王相识的作家,拥有财富、威望、崇高的社会地位; Milo Tindle, 作为不入流的演员,拥有年轻的容貌、身体,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Wyke的妻子Maggie,这些都是构成两者自恋的基础,同时也变成了他们互相侵凌的原因。
Wyke的影像第一次出现在镜中是在“第一场游戏”中,他向Milo提出建议,要对方假意闯入别墅盗走保险柜中的珠宝,这样Wyke可以获得巨额赔偿而Milo也能拿着珠宝与Maggie远走高飞。
在重金诱惑下,Milo动心了。
随后两人走进一间宽敞的有壁炉的房间,讨论着计划的可行性。
Milo站在燃烧的壁火前,问Wyke何以舍得将妻子让给他,镜头反打到Wyke, 他踱着步,从容的说:我对Maggie早已没感情,她是奸妇,应该被石头砸死。
此时,Wyke背后墙壁上的镜子映出了他的重重镜像,层层叠加又荡漾开去,犹如无数个Wyke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
在这一刻,Wyke立于镜外,而镜内无数个自己的影像不仅证明了他身体的完整性,而且使得他对自我的认同感扩张到了无边界,换句话说,它们印证,甚或成全了他的自恋。
结果在第一回合,Wyke以狡诈的计谋将Milo吓得昏死过去,他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他走下楼,为自己倒了一杯酒,同时凝视镜中的自己,犹如欣赏自己刚完成的作品。
如果说眼睛关注的是符号系统的秩序,那么凝视追求的是一种自恋式的幻想——对于每一个客体来说,它构成了主体注视欲望驱动的对象。
而Wyke欲望驱动的对象,正是他自己。
第二回合,镜子再次出现,这次映出的是Milo和Wyke两人的脸。
Wyke没有料到Milo会再次出现在自己家中,并且乔装成Inspector Doppler对自己大放厥词。
卸下面具的Milo以枪威胁Wyke,逼迫他将保险柜里的珠宝全数戴在身上,在镜子面前装扮成女性。
切近景,Milo从背后紧紧胁迫住Wyke,用项链勒他的脖子,同时嘴里一直念道you look so charming,sweetheart.切到镜中,Milo与Wyke入镜,同一个镜子的画面里,一半是Milo将Wyke当成女性侮辱,一半是Wyke脸上流露出痛苦不堪,两人的脸在镜中都扭曲变形。
可以说这一面镜子,既象征着Wyke完美的自我认同因外力拉扯的变形,也象征着Milo为了巩固自恋而向外爆发的侵凌。
Milo凝视着镜中的自己,其自我欲望的驱动对象变成了原本战胜过他的对手Wyke,戏弄Wyke,羞辱Wyke,报复Wyke,从而维护自己原本自恋形象的统一,是他行为的唯一目的。
进入第三回合,镜面本身发生了碎裂。
Wyke将Milo带入客房,向他提出stay with me的请求,他开出优渥的条件,声称只要Milo撇下Maggie转而留下来陪他,便可以带他周游世界乃至为他开设一家剧院。
Milo与Wyke分立于大床两边,Milo身后一面镜子映出了两人。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面镜子并不是完整的反射体,它由很多块大小不同的镜面拼凑镶嵌而成,因此镜中便出现了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人物影像。
它们破碎不堪、亦真亦幻,随着人物的行动而变得难以辨认。
无疑,人物到此刻已进入失序的状态。
无论是性身份上(两个主角都已经在“游戏”中扮演过女性角色)还是性取向上(两人都已显露出同性恋倾向),都已经与最初完整的镜中自我所背离,而两人的相应关系也由原本的情敌变成情人。
这种失序的心理状态通过不完整的镜面折射出来,但两位主角却还浑然不知,他们如两只困兽囚禁在精致的牢笼,彼此试探、布局、勾引、撕咬,终至毁灭。
可以说Slueth是一部优秀的“舞台戏剧片”。
因为故事本身即发生在巴赞所说的“具体有限的、封闭的和被包围的空间”,而单一且缺少立体感的布景又加重了戏剧的不透明性。
但在此无意讨论原舞台剧与两次电影表达的艺术关系,而是想要指出,借用各种舞台手法,Sleuth克服了电影屏幕的离心力,创造了一个向心的、不透明的、以人为主体的叙事空间。
在此多余的叙事线索或背景交代都被省略,不管是戏剧化的布景、道具,或电影化的镜头语言、配乐,都成了一个语义系统内的能指,他们共同围绕着一个目标——人——被组织起来。
它们与人的动作,人的语言,人的神态行为,砌成一幅拼图,当最后一场结束,拼图豁然立现,留下两个鬼魅一般的男性角色成为精神分析的绝佳范本。
可惜豆瓣只有五星。
室内设计是经典的现代风格,对于我这个不对现代主义感冒的人来说,还是不得不赞叹的美啊!
两位主角一老一少,撑完全场不是只靠外表,演技的确旗鼓相当,火花四溅。
配合精巧的情节设计,令这部戏的时间过得好快!
Jude law的秃头趋势愈发明显了,挺住!
感觉有点扯,可能是没看懂的原因吧。但又不想重新再看,因为不太喜欢
相比话剧,电影手法上毫无突破而且破坏了很多……编剧弱,推荐大家看看周野芒老师的话剧版
哦哦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鹅
似乎结尾突兀仓促了点,还可以抖个花枪吧
2012.12.5 20:11
看过补脚印
侮辱我的情商和智商-_,-||
太他妈好看了,男人间的巅峰对决!如果你作为女生,不是我小瞧你,你也许真的看不懂这片!
沉闷!!!糟践了老版本.
三幕剧,故事精巧流畅,但是镜头感一般,导演对于对话戏的处理让人很难静下心来欣赏,而且搞基的地方实在是太诡异了。很想看看老板如何。
只能说有了经典在前,哪怕是肯尼斯·布拉纳,也不能创造出新的火花。。。翻拍好打酱油啊,劳伦斯·奥利弗无人可取代。。。
最后居然GAY了……神经病
one minute,it is love;10 mimutes later,it is contempt.-you really like my mind,that makes you unique to me.although it is a story,it really reveal the ugly truth of opposite-sex love,stupid women!
腐!腐电影,最后一枪多让人断肠…… 所以一场太认真的游戏,钱权只是诱因,情动才是深渊。 推荐之,两个人撑足了一场精彩的戏。
What's the fuck? 从恋爱,到三角恋,这个现在很多,但是从三角恋转变成同性恋的,这故事还真的从来没有听过。相当垃圾的片,我认为!
= =虽然有一半是翻译的错
3.5 建筑空间赞!Michael Caine两个角色都演过了,真过瘾啊!
2053.足迹 Sleuth
就想朱迪劳你什么时候m型秃顶治好了,哈。如今又有两侧圆形斑秃,真欢乐。坐等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