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电影,不丹的“教室里的一头牦牛”。
说的是很简单的城市里的年轻人去被逼支边,然后被当地淳朴的民风所影响的故事。
如果中国人拍这个题材片子,一定是不给你逼出泪来、就给你揍出泪花来、那不就是恶心出泪来,请各位中国导演好好学学吧。
你以为被发配过去的是个怀揣爱国志愿的有志青年,实际上他是想离开国家去澳大利亚流浪;你以为山路很难走,村民狡猾的老骗他很快就到了,村长也会骗他不让他回去,实际上村长真的不强留他(你看到那么可爱的班长小姑娘你会想走?
);你以为故事情节里面得有老师病了,村民施展爱心大法让男主感动的鼻涕直流,实际上让男主感动的只是因为鲁纳纳有一首好听的歌和歌后面动人的故事;你以为情节里得有爱情,实际上这里讲的只有对大自然和生物的信仰;你以为电影主题是说山里好山里妙山里一切好,实际上通过电影里小孩子英语水平的提高程度在告诉你国际化是多么的重要;你以为… 待你自己去发掘。
本届奥斯卡不像以往看面子入围,貌似有很多佳作真的被选中了,其中这部因为神秘和我之向往的不丹让我挑了先看了,非常没有失望。
个人觉得比那个日本的什么“驾驶我的车”好多了,无论从摄影、表演、积极人生态度的展现、幽默感、等等,均属佳片,推荐。
大多去支教的人是理想主义者,渴望去改别他乡他人,但片中的小伙子是个自我意识浓烈追求个性自由的家伙,仙丽纯净的雪村给了他一通美妙洗涤,想象之外天地间存在很多敬畏和更多奇好的维度。
孩子们说的触碰未来让主人公怀疑自己设定的人生场景……但最终还是挣脱不出理性思维的束缚,只有把歌和牦牛留在远方
男主乌吉的职业是老师,喜欢唱歌一度以为去大洋彼岸当歌手才能拥有梦寐以求的开心也正因如此,上级把他安排到最偏远的地方支援半年即便万般无奈还是踏往这个遥远的乡村 如果不知道山路险阻难走,有期许就能走到山上但如果预先知道结果便会有恐惧,腿软认为自己不行山上让他动容的牦牛之歌孩子的纯粹洁净都在一点点唤醒他的初心不自觉地投入到教学及歌唱村长赞赏他的教室布置得很好他却认为会有比自己更适合的老师来没有意识到是自己成就的而这种不自知的由心付出,孩子和村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村长说“大家都说这里是最幸福的国度,但依然向外寻找”一语双关字面是村子自然纯净不受外界世俗污染保留的幸福,其次是男主沉浸在开心其中而不知村长说也许你就是那头牦牛牧牛人与牦牛有深厚的缘分,人与人之间有特殊的因缘走到一起男主作为老师教导着孩子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同时这一路走来备受感悟老师知道未来而每个人生路上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是迷途的羔羊忘记回家的路那些独一无二的生命都在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无须向外求索就像男主开场酒馆里唱的歌“宁静的快乐,曾来袭过无法忘记”宁静的快乐在心中
不丹师范委培生乌金需要为教育部支教5年,还剩下的最后一年。
连他外婆都知道,他的梦想是获得签证后去澳大利亚做歌手,4年的支教生涯让他厌倦了教师的职业。
但是,支教工作必须满五年,他才能获得自由择业的权利。
不丹的教育部长给他指引迷津,把他引向了不丹的最高学府:鲁纳纳国小。
鲁纳纳海拔4800米, 人口56人,那里的喜马拉雅雪山延绵,景色宜人,云雾缭绕。
重要的是只要上几个月的课,秋天一过,就可以下山回城!
乌金道别家人、朋友、女朋友,启程!
第一站是坐中巴去的,下车后发现,鲁纳纳村里来的向导已经在路边等他来了。
第二天,两位村民向导,三匹骡马驮着他们的行李,要经过8天的爬山涉水才能到达目的地(鲁纳纳)。
两位向导告诉乌金前六天是沿着河边散步,后两天的路途就顺畅了,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上山路后,乌金才知道这是骗人的,路途崎岖曲折,山路陡峭泥泞,旅程充满挑战!
在海拔3100米的半山腰,有一间老屋,这里是他们旅程的第一个夜晚,可以借宿。
往后的旅程只能搭帐篷露宿了。
鲁纳纳全村的人都来迎接他们的新老师,迎接的地点离村里还有2小时的路程,这时电影已经是35分钟了。
鲁纳纳的村民们夹道欢迎老师的到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年轻的乌金老师身上,眼神充满期盼。
村民代表献上高原的青稞茶,村长金帕叔欢迎他来此任教。
从城里出发前,乌金老师是万万没想到会受到如此厚待的。
到了鲁纳纳小学,见到了极其简陋的学校和宿舍,匮乏的工作生活条件,乌金老师随即向村长提出了无法在此任教的要求,要回城里去,根本无法理解前任老师如何能在此地任教、生活。
村长似乎见怪不怪,提出向导和骡马都需要休养生息,答应过几天送他回去。
第二天,懂事可爱的佩珠班长敲醒了还在睡梦中的老师,已经是9点钟了,原本8:30要开学的。
乌金老师硬着头皮重整行头,拿着教材,进入了孩子们翘首企盼的教室,总共9个学生。
第一堂课开始了:问好是用英文的,对话是用藏语的。
老师毕竟是老师,简单的敷衍一下学生,第一堂课就结束了。
下课后,老师留下了佩珠班长,问了前任老师的教学内容,知道了是英文和数学。
此刻,室外传来了莎尔顿悠扬的歌声,《圆满牦牛之歌》从此刻起正式进入电影的主题!
这个全村唱这首歌最好听的人,未见其人,只闻其声,登场了。
这时电影已经是45分钟了。
当佩珠班长把手敲的校钟交给乌金老师,并嘱咐上学放学的时间点时,乌金老师点了点头,观众们就都知道了,老师要留下了。
教室外,邻近村的一个老奶奶也把自己的孙女送到鲁纳纳小学。
乌金老师开始认识村里的村民,佩珠班长的酒鬼爸爸,向导的妻子。
向导对他的妻子是一见钟情的,但是最终抱得美人归是靠歌声打动了芳心。
与唱歌的主题故事开始进一步衍生。
上学前,唱国歌升国旗,永远不会老套!
电影第58分钟,乌金老师通过上山的小道,捡着牦牛大便,顺着歌声,终于见到了莎尔顿老师。
莎尔顿老师是一个年轻姑娘。
(剧透一下,这里没有发生爱情故事,不像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
追求音乐梦想的乌金老师,不理解莎尔顿老师每天在这里唱歌的意义:“供养”。
莎尔顿说:唱歌是为了献给众生、献给村里的人、献给山中的动物、神明和灵魂,她想像黑颈鹤一样第歌唱,它们唱歌时从不在乎谁在听,或者听的人在想什么,它们唱歌就只是一种敬献。
乌金老师似懂非懂,犹豫后向莎尔顿提出“那你...能教我唱歌么?
”《圆满牦牛之歌》!
莎尔顿答应了,顺便提醒乌金老师捡牛粪要捡干的。
在这村里,牦牛干大便,是灶台起火的必需品。
(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乌金虽然是来当老师的,但是来到新的环境,也要学习新的生活技巧啊!
) 乌金老师到村长金帕叔的家里用晚餐,村长的女儿碧达年龄相仿,家里事务由她打理。
通过对话,知道了村长太太早在碧达10岁时就过世了,应该是难产,因为村长提到了那次悲剧还带走了他们未出世的孩子。
碧达特地用木婉盛饭给老师。
(看到这里,我想起里章子怡专门用瓷碗送公饭的电影画面)。
乌金老师睹碗思人,想起了外婆用木婉盛饭的情形,小时候特别香的饭!
餐桌一围的村里人没说一句请求乌金老师留下的话,但是观众们知道乌金老师越来越走不了了。
第二天,村长和向导来到教室,告诉乌金老师可以准备下山回城(加萨)了,乌金老师表示决定还是留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
半途而废回城里,会被教育部长批到不行。
做人要有担当,何况老师这门职业,要为人师表,起表率作用。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黑板有了,粉笔有了,文化课,体育课,音乐课都逐步开展起来了,学校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老师、学生们其乐融融。
乌金在村长家遇到了给村长送奶酪的莎尔顿,原来莎尔顿的妈妈是村长的干妹妹。
莎尔顿的妈妈因为捡柴火,腿部受伤,还是小孩子的莎尔顿整日忧伤不已、郁郁寡欢,村长就教她唱歌,她才重新快乐起来。
村长的歌声治愈了小女生心灵的伤口。
(哦,原来村长才是师祖啊!
) 莎尔顿走了之后。
两人继续聊天。
村长对乌金老师愿意留下,并完善学校教学用品的不足,造福村里的孩子的事情表示感谢!
村长说了一句充满智慧的话:“全村人都非常高兴,这都是前世修得的缘分啊!
” 乌金说:可能我前世就是牧牛的人。
村长说:不,你不仅是牧牛的人,说不定你前世就是一头牦牛!
乌金很惊讶:前世是头牦牛?
村长说:牦牛对于我们意义非凡啊!
第二天,乌金在教室里惊讶地发现莎尔顿将一头村里最老的牦牛牵到了教室里,这头叫做“诺布”的牦牛是送给他的,诺布每天会产下珍贵的牛粪,这样乌金老师就可以不用上山捡牛粪了。
还告诉乌金老师:每天想得到多少牛粪,就喂它吃多少东西!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
(切题了,乌金的前世也是一头牦牛!
所以教室里有两头牦牛。
) 莎尔顿送给了乌金《圆满牦牛之歌》的歌词,手写手抄版本。
影片1小时11分起,乌金在小山坡上正式跟莎尔顿学唱《圆满牦牛之歌》,无伴奏的原生态唱法: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远处尽是群山与云雾。
莎尔顿解释了这首歌含义:牧牛的人和牦牛感情是很神圣的,紧密如同家人一般。
它们活着时对我们就很重要,但是每当村里需要肉时,大家就会把牦牛聚集在一起,然后把绳索往空中丢去,当绳索落在哪头牦牛身上,那头牦牛就会被宰杀...而这也是最令人伤心的时刻!
从前村里有个牧羊人,当他去西藏买食盐时,因为他们共同的业,绳索落在他最疼爱的牦牛身上。
于是那头牦牛被宰杀了,这首歌就是牦牛主人作的。
歌里唱着“我因牦牛的爱得以存活”,接着他更唱道“牦牛向往高山的青草和泉水”,实际上他真正赞颂的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纯洁,宛若高山积雪,无暇的山峰,映照着我们洁净的心境。
歌曲的结尾,转变成牦牛对它主人的唱道,“愿我们情谊直到永恒!
” 牦牛每天都会到山里吃草,黄昏一到它们就自动返家,因此这头牦牛才会说:“不管此生来世,我都会回来,如同每个黄昏。
” 乌金在教室里给牦牛“诺拉”喂水、喂草!
教室外,乌金老师在给一个学生剪指甲,佩珠班长过来跟老师说纸张用完了,这也说明时间过了好久了。
乌金老师即将离校的消息是公开的,心里不舍的佩珠班长开始对老师展开灵魂拷问: 就算冬天过去,您也不回来了?
您跟我们在一起不开心吗?
您不想再跟我们一起?
---这太为难老师了啊!
老师把自己房间窗户挡风用的纸张撕下,发给学生课堂用,心细的佩珠班长发现了老师在撒谎。
课堂上,乌金说了一句至理名言:纸张有字才有价值!
然后开始学英语。
Apple,苹果,学生们认识。
Ball,球,学生们认识。
Car,车子,没有一个学生认识,都没见过车子啊!
老师把Car,改成了Cow,牛,当然都认识。
1小时18分,莎尔顿在山坡上原生态唱歌: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拉达牦牛是上天赐赏大地... 乌金的朋友从城里给他寄来的教具,有图书,贴画,篮球等,乌金的吉他也寄到了,他想给孩子们弹唱。
村长递给乌金一封信,签证成功了!
是乌金一直梦想要去的地方,很远的地方,越过海洋的另一端,澳大利亚。
秋天已经来临,村里的麦子得赶在冬天前收割,大家都得为寒冬开始做准备。
阳光下,风吹麦浪,金色的画面很美。
乌金教学生们如何刷牙,打篮球,唱歌。
1:23,莎尔顿继续在山坡上教乌金唱那首歌。
乌金在教室里编了一个水牛与牦牛的故事,用英文讲解的。
在户外,乌金与村民、学生们载歌载舞: 心似瓷碗里的牛乳,纯净洁白, 即使有朝瓷碗破了,牛乳还是牛乳, 心似瓷瓶里的清水,情清净透彻,清净得无限美。
倒映在深深处... 心似风中起舞的竹子,摇曳谦卑,随风弯下了腰,却永远不折服。
心似这般纯净、清净、谦卑, 快乐就会如影随形,源源不绝。
快乐就会如影随形,源源不绝。
源源不绝... 村民们把地里成熟的麦子收割了。
渐渐地,山上开始要积雪了,雪会越级越厚,村子就会被雪覆盖了。
冬天就要来了,就连牦牛也得往低处移动。
或许就是乌金老师离开的时候了。
村长:再不动身的话,路会被雪覆盖。
就得等明年的春天,才能离开了。
村长:村里人没人希望你离开,但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村长:恳请你明年能再回来。
就为了孩子们回来吧!
乌金:可是,我不久也要离开不丹了!
村长:你要离开多久?
乌金:可能不会再回来了!
村长:我们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可是,像你这样受好教育能身负重任,象征我们国家未来的人,却总想 去别的地方寻找幸福... 村长还是通知了米臣和辛格两个向导,准备好骡子,最晚后天动身。
莎尔顿来跟乌金话别:你明年春天不会再回来了?
乌金:看来是的。
莎尔顿:你不喜欢在这里教书吗?
乌金:我相信会来更好的老师!
莎尔顿:别这样说,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个好老师。
但是你的学生知道,佩珠、肯秋,还有佩玛,他们都知道。
他们告诉我,你在这里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知道你要离开,他们好伤心。
我会很怀念你课堂上的读书声。
(《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终生怀念支教老师朗读声!
乌金问莎尔顿:那你,你会有机会来廷步吗?
莎尔顿:不会啦!
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妈也还不合适远行。
她年岁大身体欠佳。
天气一冷,腿就受不了,我哪里也去不了。
我会一直待在这里,等你把《圆满牦牛之歌》完美唱出来,就像黑颈鹤那样地唱,好吗?
乌金老师打扫教室,收拾课桌。
降下国旗,依依不舍!
乌金把牦牛诺布牵出教室。
向导告诉乌金,马上就要启程了。
乌金回首留恋地望着朝阳下的学校,脑海里尽是教室里的场景,黑板、板书、贴纸。
村民们和学生们在几个月前迎接他的地方,为他送行。
村民为乌金老师斟酒。
村长说:这杯酒送给高山的守护神们,请守护乌金老师,如同守护我们一般,因为他也是鲁纳纳之子,与我们纯净的雪山有着深厚的缘分... 佩珠班长献上同学们写给乌金老师的信,眼睛不停地眨着,泪光隐隐浮现。
下山的路上,还是来时的那些人,那些骡子。
莎尔顿追上他们喊住了乌金,最后的祝福是献上洁白的哈达。
莎尔顿:看来我们不会再见了。
乌金: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为我带来诺布牦牛,还教我《圆满牦牛之歌》。
乌金:真的很感谢... 莎尔顿低下头,抿嘴一笑,这是离别最后的一面了。
莎尔顿说:我们会一直在这里。
乌金没有言语,转身随着向导的路下山,然后回首挥手道别。
身后的画面响起来《圆满牦牛之歌》的歌声,半山腰上的村民们挥舞着哈达在告别, 这次是村长的男性歌声,悲呛悠扬: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拉达牦牛是上天赐赏大地... 向导问乌金,你看上面是谁?
乌金:金帕叔怎么会唱《圆满牦牛之歌》?
向导:放牛的人,有谁不会唱歌啊?
何况这还是他自己作的歌!
乌金:《圆满牦牛之歌》是金帕叔作的?
向导:是啊!
金帕叔以前是我们村里最棒的歌手,他第一次唱这首歌,是在他年轻的时候。
但自从他太太过世之后,他就再也不肯唱了... 他总是说,等他的牦牛再出现时,他就会开口唱了... 乌金若有所思(前世就是一头牦牛啊!
),在村长的歌声里渐行渐远。
路上,乌金打开学生们写的信: 谢谢老师对我们的敦敦教导,您是我们心中最喜欢的老师,您教会了我们热忱善良的心多么重要,我们永远会铭记在心,您会为了我们的学习,不顾冷风,剥下自己的窗纸,因为我们,因为牦牛诺布,请您一定要回来看我们。
非常感谢您!
乌金再次到达上山的那个隘口,也主动供养神灵了!
(上山时,他还不愿听从向导的供养神灵的做法)。
乌金说:祈求我们一路平安。
还有,许愿有天我能回来这里。
向导:好,我们一起努力!
乌金在石堆上放下一颗石头,许下心愿!
这是最后的道别仪式!
镜头里,喜马拉雅高山、蓝天白云渐渐淡去,澳大利亚的海滩海浪浮现,海天一线,现代化城市出现!
悉尼的某个酒吧里,乌金在弹唱,他弹着弹着,突然中断了歌声!
客人们不解地四处张望,酒吧的经理喊道,乌金你为什么不唱,我们是花钱请你唱歌的。
乌金从口袋里掏出写有《圆满牦牛之歌》的澳大利亚旅游宣传彩页纸,在酒吧客人满眼迷惑的气氛中唱起来那首村长作的歌: 拉达牦牛的脸盘如此美丽... 拉达牦牛是上天赐赏大地... 无需告诉你,我将何从何去, 若要问我,就在高山雪地中, 我家就在高原之上,万花之中。
剧终!
乌金,你前世就是一头牦牛。
你的前世是村长的牦牛,村长又遇见了他的牦牛,就再次开口唱歌了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不太客观的观后感作为DJKR的御用摄影师,Pawo在镜头中把不丹与世无争的淳朴民风和与世隔绝的自然风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画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佩珠小班长的眼睛、女主为自然供养的歌声、村民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让影片整体看着朴实、动人、美好。
从故事线来看,牦牛作为情感寄托,从牛粪开始到牦牛,再到牦牛之歌,最后在大洋彼岸用歌唱的方式忆念,层层递进的表现方式确实为一大看点,然而电影将尽一半的时间花在了路途中但交代的东西又少,主人公内心的成长和转变的关键点略显单调,使得托物寄情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丹青年向往外界的现状在《旅行家和魔术师》里也有交代过,对于气候变暖和雪线上升,守好本分比追随不必要的欲望更有用,这可能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吧。
最后还是恭喜提名奥斯卡!
教室里的一头牦牛是我看的第三部不丹电影,前面两部分别是红色欲望和十字路口的猪,如果说前面那两部只能说是让我粗略了解了不丹这个国家,那么看完了这部教室里的一头牦牛后,我可以说是有点喜欢上了不丹这个神秘的国度了,这部电影我看完第一时间想直接给打9.5分,我观影十多年极少有影片我第一遍看完就能给打分打到9.5,因为我对电影真的相当的挑剔,之所以我决定给这部片打出这个分,一大原因在于这部影片的结尾,说实在的,在看到结束的前十分钟时我都笃定的以为这位年轻老师第二年春天来了会再次回到鲁纳纳继续教书,如果是那样结尾的话这电影我顶多给8分,可是结果没有,他结尾还是去了澳大利亚,去酒吧驻唱,执拗的实现了他那“最高梦想”即当一个歌手,结果只是为了生存去酒吧驻唱,然后酒吧客人也并不在意他唱的好不好听完全无视了他,唱着唱着他停下了,他拿出了一直保存着的那首写着圆满牦牛之歌的歌词的纸,深情的唱起了那首来自自己祖国的神秘之歌,然后电影就这么结束了,最后也没有他再次回到鲁纳纳的镜头,又是一个开放性结尾,从他最后唱歌来看,观众或许推测他可能后悔了,之后他可能会选择回到祖国,回到那个美丽的村子鲁纳纳继续陪伴那群可爱的孩子们?
可是谁又能说一定呢,我到更倾向另一种结尾,他安于舒适一直都选择在澳大利亚了再也没回过祖国,因为片中有暗示当老村长问他要离开不丹多久时,他不假思索的说了句我应该是再也不会回来了,一个人坚定已久的想法是不太容易被一段不一样的经历而彻底改变的,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他再也不会回去,这就是这片我看完觉得是神片的一点,铺垫抒情了99%,最后结尾1%还是展示了现实,棒!
这是我在豆瓣上第一次为一部电影写影评,就巴拉巴拉乱写一气,主要是这部电影看完我心里的某些感情波动太强烈了 就决定写点文字记录一下,因为一部片喜欢上一个国度,这种事是很难得的,而教室里的一头牦牛这片成功让我喜欢上了那个雷龙的国度不丹,群山环绕,雾气偏偏,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水,淳朴的孩子们,还有他们穿的衣服太有感觉了,纯粹的神秘宗教风,而去这片让我发现了一个以前不知道的点,不丹受英国影响很重啊,稍息立正,yes sir这种桥段完全靠拢英国,很有香港的那种范,然后他们应该是全民都要学英语的 英语估计是第二外语,不然那么偏远地区的小学竟然还要教小学生学英语,还在课堂上整起了情景式英文对话,我都看懵了,最后一个点,不丹的国旗好搞笑啊,一条特别卡通的黄龙,看着一点也不严肃不政治,可能这个国家就不是那种政治性很强的国家吧,人家主打的就是一个神秘。
这个世界很大,我想把我喜欢的地方都去看看,今天,通过一部电影我喜欢上了不丹这个国家,那么,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去这个神秘的国度看看,今天这片影评作为flag,未来某天,必定实现!
一部好电影,真的意义非凡,这就是电影这个东西的强大魅力。
༈སློབ་དཔོན་འདི་ནི་ལམ་སྟོན་ཡིན། །མུན་ལ་སྣང་བ་ཕྱེ་ལྟར་ཡིན། །རིགནས་འདི་ནི་རྒྱང་མཐོངས་ཡིན། །མཐོ་ལ་སྐས་འཛེཌ་ཡོད་འདྲ་ཡིན།།ཡུལ་འབངས་དག་ནི་ས་སྲུང་ཡིན།།གངས་ལ་སེངྒེ་གནས་འདྲ་ཡིན།།བྱིས་པ་དག་ནི་དཀར་གཙང་ཡིན།།མཁའ་ལ་སྤྲིན་དཀར་བཞིན་དུ་ཡིན།།གཡག་ནོར་འདི་ནི་སྲོག་རྟེན་ཡིན།།ཕཚུན་བརྟེན་པའི་འགྲོ་དྲུག་ཡིན།།གླུ་ཆུང་འདི་ནི་སྙིང་གཏམ་ཡིན།།འཇིག་རྟེན་འགྱུར་བའི་སྨྲེང་གླུ་ཡིན།།#鲁纳之歌#
强烈推荐 好想安利给身边所有人 理由如下:1.100多分钟的片子没有一丁点的刻意煽情,连眼泪也没有,却满满都是浓烈的爱。
2.片子没有强行树立多伟大的园丁形象,也没有执意搞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爱过,认真过,但乌吉的人生依旧在按着自己的脚步前进。
3.唱歌并不一定要唱的多好,有多少观众,可以是唱给大山听,唱歌耗牛听,唱歌万物生灵。
4.太治愈了,看完有一种净化心里的感觉。
One of the chief appeals and functions of cinema is to transport armchair travelers to vicariously experience some place absolutely foreign on this vast earth. For this matter, Bhutan couldn't been more alluring, a landlocked, mountainous, Buddhist, Southern Asian country few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Photographer-turned-filmmaker Pawo Choyning Dorji makes a big splash with his debut feature film 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 which enters Oscar's 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race as a dark horse, becoming the first-ever Bhutan film to earn an Oscar nomination. His follow-up, THE MONK AND THE GUN, nearly repeats the feat, listed among the 15 finalists, only a nomination eventually fails to materialize. LUNANA has a rather comprehensible story. It is safe to say, within 5 minutes, one is able to suss what the plot is going to develop. Ugyen (Sherab Dorji) is a young government teacher in Thimphu, Bhutan's capital. Eying to immigrate to Australia and pursue a singing career, during his last mandatory year of training, he is transferred to Lunana, a remote village with no transportation and takes a six-day trek to reach. With his heart hot to trot for the beckoning new life across the ocean, Ugyen accepts the task on sufferance. At any rate, his stint there will only last for several months. When the winter comes, he will be back in the city and free of any obligations.
A reluctant, detached teacher begins to care for his pre-teen students and fall in love with the secluded but breathtaking place and its kind-hearted people is a tired story, but LUNANA doesn't flinch from go down this familiar road. It takes the film approximately 40 minutes to bring Ugyen finally to his destination, and after discovering the austerity of the school's condition, his immediate reaction is to give up in spite of receiving a ceremonious welcome from the villagers. It only takes a kid's guileless smile to soften Ugyen's heart, and the rest gets activated on a cruise control (Ugyen being fascinated by its folkways and touched by untainted human connections, including the titular yak). The film is very fortunate to find a girl called Pem Zam, who basically plays herself, the class captain blessed with heart-melting earnest and unmannered alacrity which partially accounts for saving the film from bogged in schmaltz. Needless to say, leading actor Sherab Dorji also credibly channels out Ugyen's predictable but internalized mental journey, and telegraphs that essential feeling of homeland-yearning in the final close-up, a critical moment that encapsulates the film's tenor. After cutting his teeth in LUNANA, Dorji feels confident to explore a multiplex narrative in THE MONK AND THE GUN with a measured pace, where three major plots ultimately converge together in a full-moon ceremony carried out by a venerable lama (Choejay). At the behest of the lama, a young monk named Tashi (Wangchuk) is tasked to obtain two guns for the imminent ceremony. He procures an antique American rifle from a local devout denizen and crosses his path with an American weapon collector Ronald Colman (Einhorn) who also sets his sights on the said rifle. Via a local guide Benji (Sonam), Ronald eventually secure a tentative deal with Tashi, bartering two AK-47s for the rifle. A more specific backdrop is that after King Jigme Singye Wangchuck voluntarily abdicates in 2006, the kingdom is on the brink of their first democratic election (the year is circa 2008, indicated by the footage of QUANTUM OF SOLACE seen on the TV). In the town of Ura, government functionary Tshering Yangden (Sherpa), who is a staunch advocate for democracy, puts out all the stops to inculcate her beliefs to the countrified, monarchist townspeople and prods them to partake in a mock election. Meanwhile, a rift starts to encroach on the contentment of Choephel's (Jatsho) family, as its members differs on the candidates they endorse. Eventually, it is the sagacious words of Tshomo (Lhamo), Choephel's meek wife, such as "If we do not fight for democracy, maybe we don't need it", and "even if democracy can bring happiness to my family in the long run, but my family has already been happy before that." (paraphrased here), that give Tshering serious pause for her noble cause. We all know the maxim "if it ain't break, don't fix it." and Dorji's lucid perception of Western democracy's intrinsically dividing nature is courageously swims against the tide of current global situations, which truly deserves a pat on his back!
The big question hovering over the film is what the lama will do with the guns, and Dorji gingers up some humor and levity in its sobering, peace-pledging eventuation as Ronald is sent up for his mercenary drive and vulgar preconception that everyone can be corrupted by mammon. Both Dorji's films serenely and persuasively inculcate audience the cherished concord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rural primitivism and urban mentality, sacrality and profanity, on top of the default panoply to the country's wanderlust-enkindling landscapes. But most of all they effuse a whiff of zen equanimity that is just what the doctor ordered for us, earthbound doomsayers. referential entries: Tran Anh Hung's THE VERTICAL RAY OF THE SUN (2000, 7.3/10); Pema Tseden's BALLOON (2019, 7.3/10); Otto Bell's THE EAGLE HUNTRESS (2016, 7.6/10). Title: Lunana: A Yak in the ClassroomYear: 2019Country: Bhutan, ChinaLanguage: Dzongkha, EnglishGenre: Family, DramaDirector/Screenwriter: Pawo Choyning DorjiCinematography: Jigme TenzingEditor: Ku Hsiao-YunCast:Sherab DorjiUgyen Norbu LhendupKelden Lhamo GurungPem ZamKunzang WangdiTshering DorjiTsheri Zom Sonam TashiRating: 7.6/10Title: The Monk and the GunYear: 2023 Country: Bhutan, Taiwan, France, USA, Hong KongLanguage: Dzongkha, EnglishGenre: Comedy, DramaDirector/Screenwriter: Pawo Choyning DorjiMusic: Frederic Alvarez Cinematography: Jigme TenzingEditor: Ku Hsiao-YunCast:Tandin WangchukHarry EinhornTandin SonamTandin PhubzDeki LhamoYuphel Lhendup SeldenPema Zangmo SherpaChoeying JatshoKelsang ChoejayPhub DorjiRating: 7.5/10
身为教师必定会思考的问题: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过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点燃焰火”、是“阶级固化的工具”…在《鲁娜娜》里我听到了最为触动的一句:教师是可以触碰到未来的人。
偏远闭塞如鲁娜娜,海拔4000米人口只有56人的小村庄里,一位老师的到来仿佛神迹显世,因为村民期望着他能够把九个孩子带入未来。
高原似乎都有种神秘的力量,在离天空最近的大地上人的心灵也愈发纯净。
那里的人敬畏着一切,天空、大地、雪山、牦牛、以及远来的教师。
心灵的互通永远是双向的。
无论他是否还会再回到鲁娜娜,在澳洲酒吧里唱起牦牛之歌时,我知道乌金已经被鲁娜娜改变了。
又是一部有时间限制,开始就注定了结局的电影,像人生一样,如此,才能尽情起舞。孩子们太纯真可爱,眼睛闪着光芒,导演应该也很喜欢这些孩子,怼着眼睛拍。班长的家庭情况虽然只出现了一小段,却勾起了我的很多联想,支教时孩子的不舍大多都是因为有一个分离式的家庭。耗牛在影片中很重要,对当地人也意义重大,但对耗牛本身的拍摄太少了,让万玛才旦来拍可能会不一样。
去世界最偏远的学校,走路八天才能到。来世界最纯净的地方,只需一首歌的时间。牧牛人和牦牛有如亲人般的牵绊,异乡人和孩子有如雾霭般的缘分。他们唱着圆满牦牛之歌,笃信勤劳的生灵会转世归来。哪怕冰雪消融,雪狮不会消失;哪怕教室坍塌,牦牛不会牵走。不知道汽车为何物的孩子,教会他牵系为何物
找寻心灵的治愈系小故事总是讨人喜欢的,人毕竟总有那么一瞬间想逃离生活,所以我们才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尼采才说我们拥有艺术,所以不会被真相击垮。
不丹最偏远的小学要徒步一周时间才能到。近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之下有难得的真诚守信。老师起初不愿留下来,村长还是把最好的木碗与过年才能吃到的佳肴款待老师;来的时候所有的村民前来欢迎,离开之际大家集体送别。对于不会措辞的村民,歌唱就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整体叙事较自然,没有明显刻意的煽情。当乌金在雪梨酒吧情不自禁唱起牦牛之歌,他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永远住着一个不丹的孩子。
藏语电影都有一股独有的气质,这部电影大致就是知识青年下乡支教的故事,因为很熟悉贫穷,看得我有些坐立难安。
在世界屋脊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探寻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也许幸福感来自于与世隔绝的天然屏障 但如诗如画的壮美风光和淳朴善良的牧人更添一笔教育的思考;导演算是不丹贵族 也是台湾女婿 村民女孩作为小演员着实亮眼
风景很美,小孩子淳朴动人,除此之外就是小布尔乔亚的自我感动。关键是感动完你自己还跑了。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创作者诚实呢,还是不要脸呢?
支教片
喜欢不丹纯粹是因为我爱的梁朝伟去那办了婚礼。后来才知道「不丹国民幸福总值全世界第一」,很好奇这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教室里养牦牛可还行?!「世界最高学府」鲁纳纳风景美如画,可还是留不住一位老师。结尾没有强行政治正确,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与生活。“圆满牦牛之歌”好听的。台词:“老师看得到未来。”校长金帕:“我常听有些人说,我们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可是,像你这样受好教育,能身负重任,象征我们国家未来的人,却总想去别的地方寻找幸福。”PS:英语授课???手抓饭???
虽然主打纯洁,但其实还是商业电影。社会题材意义大于电影美学意义。教室里养一只牦牛这个立意好。还有独自唱歌的丹顶鹤。其实也是寻根之旅。但是对于我这样没根没有归属感的人又怎么办呢?文化冲突:城市—农村;现代—传统;科技—自然;西方—东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物质一样,知识刺激欲望,增加人的虚荣心。问题:倘若在一个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文明社会,还需要人们集体互相帮助做一件事吗?科技其实就是制造分离的东西,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分离,还是人与物的分离(人脱离了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直接联系——一切交给机器去干)。该片还是很政治正确的,维护国家、传统的意识形态,但人家不丹毕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啊,所以也有不离开、拥护的理由;但中国呢?这么不幸福,人肯定会想出去啊……知足常乐。无知是福。简单的快乐。
变形计
一部被中文译名耽误了的好电影
简单到有些老套的剧情,却因此而显得格外质朴和清澈。一个有“高山症”的不丹“城里”人,在全世界最偏僻的山村小学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根;我羡慕他,我多么希望也有这么一个需要自己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唱着一些不为任何人而唱的歌。冬天来临,走与留,他做出了自己的抉择,没有错与对的审判(虽然如果是我我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当教师的人能看到未来”,而未来将会如何,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导演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很好。
这种歌颂支教教师的题材和一板一眼的完成度,在中国一抓一大把,能入围奥外提名完全是因为国家小众吧。
这个故事放到国内也很合适,城市青年被迫支教,从不情愿到融入,在高山流水间感受淳朴人情与幸福的意义。影片一切都做得如此标准、纯粹和简单,小女孩顿珠的表演和村长那一席话语在乌金心里埋下的种子,盛开出一朵牦牛之歌的花,这是比任何只浮于表面的故事更加有力的表达。
【2.5】
就算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也总有人想要去别的地方寻找幸福……最偏远的乡村小学,要徒步八天才能到达,但拥有最宁静美丽的风景和最纯净心灵的人们,电影很朴素很克制,结局也很现实,孩子们清澈的眼神最能打动人心。这个没有黑板的不丹乡村小学居然还是英文教学的,原来不丹人也用手吃饭,以及不丹也有自己的毛毯夫人…
希望这部电影能在国内上映
现在的年轻人喔,晚上像脱缰野马在外乱跑,白天就睡得跟猪一样
这能进外语片提名,绝对不是啥实力,这别说西方人猎奇了,咱们也一样猎奇啊。而且几个吃重的角色,除了主角本身就是首都的,其他都挺不像本地人,感觉本身也摆弄感很强,离真的原生态差多了,这方面可能还不如咱们国师下功夫。这个故事也简单老套到过分,好歹咱们也是那段时间过来的,那种电影也不少,咋还吃这一套呢。风景歌谣小女孩是挺美,但电影本身一般般,尤其联系到现实中大家对于山村的认知,更加童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