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余波》,从故事背景看,发生在二战德国战败后,英军接管几乎是一片废墟的柏林,进行铁腕般的肃反,以维持刚刚建立起的新政权,战争的余波远未平息。
从人物心理看,战争的创伤,所造成的伤害仍在剧烈发作,消除余波是长期、艰巨的过程。
这是一个充满冲突,而且一触即发的时期。
战败者与占领者之间,英国人与德国人之间,英国家庭内部,在外面忙于工作的丈夫,与仍沉浸在失去儿子痛苦中的妻子之间,所发生的故事正是这些矛盾释放,发生碰撞的结果。
都是战争惹的祸。
敌对国相互轰炸,这边被炸身亡的是妻子,那边是儿子;丈夫与敌国作战,前方打了胜仗但却保护不了后方的儿子;……这些都不是一起弹奏一首月光曲就能化解仇恨,不是女主人公最后回到丈夫身边就能平安无事的。
战争,无论是所谓的正义还是非正义,遭受灾难和痛苦的都是百姓。
战争使人的私欲和丑陋本性得到最大的彰显,使不同种族,甚至同一种族、同一家庭的矛盾产生激化。
战争是冲突的最高形式,前后所发生的一切,对于有过艰辛阅历的成人都很难,更不用说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个少女。
战争不能练就宽厚包容的男人,更不可能造就天使般的慈母,其结果只能是人间灾难,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颗颗变态的心。
《余波》并不是一个激情四溢的故事,英国人和德国人在表达情感方面都算得上内敛。
战后这些男男女女的心理惶惑,一瞬间的爆发,又回到原来状态,这种艰难的疗伤过程,这般困惑,这般纠结,就是处在余波中的状态。
其实前半段,一直到英军总部门前的骚乱,真是不错的。
稀缺的反映二战余绪的片子。
试图向被占领的德国平民表达同情和尊重的英国军官,他因为丧子之痛而痛恨所有德国人的妻子,没有积极抵抗亦无大恶苟且活过战争并努力忘记过去回归常态的德国建筑师,以及他仇恨一切外国占领军并与残余的希特勒少年团来往的女儿,重重矛盾,有足够的细腻复杂和真实感。
但是解决这些矛盾就靠孤男寡女的荷尔蒙冲动?
女主在投向德国建筑师怀抱的时候有没有同时对战败国平民的境遇有所同情?
男主在外反复体会来自普通德国人的仇恨,在内面临妻子与德国人出轨后,对自己试图善待德国平民的立场有没有怀疑和幻灭?
后半段的解决实在太潦草了,辜负了前半段的开局。
另,贝多芬真是德国文化软实力的担当啊,以占领军军官与被征用的民房内的平民纠葛为主线的二战片好像都要弹弹钢琴?
可以和海的沉默对照看。
又另,终于充分理解了为何过去和懂中文的德国朋友聊天结束说88把他吓到了,原来88在德国语境中真是heil hitler的隐语啊(字母表第八个字母)。
导演詹姆斯·肯特在捕捉绝美场景的同时,更巧妙地将这些整合到主题之下。
电影的场景设计制作值得称赞,创建了一个颇具信服力的战后城市德国汉堡,还有斯蒂芬先生宅邸的室内设计也十分考究,尤其是三角钢琴的摆设与弹奏,与人物情节密不可分。
导演很好地平衡和处理了影片中关于种族的主题,但不会影响推动情节发展的故事线。
导演将蕾切尔和斯蒂芬之间的场景处理得非常完美。
杰森·克拉克完美诠释了角色的内心情感 !
1. 影片设计很美。
2. 内容上完全不同于二战其他影片,本片崇善!
3. 几个片段不好:一是男主初次亲吻女主,没有逻辑,似乎只是纯粹的动物本能;二是男女主角亲密发展的过程太少;三是男主女儿完全接受女主的细节太少;四是结尾太俗套,无法理解Lewis的大度!
4. 背景音乐非常优雅动听,引人遐想;特别是男女主角床戏那段的钢琴音乐(the Attic)唯美无比。
Martin Phipps专为此电影创作了一个专辑。
The Aftermath
大场面拍得不算差,床戏也不赖,但为什么看着总有一种吃苍蝇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台上台下大家目的都很明确,直奔出轨的主题。
诗意的场景,历史的背景,历史的事件,汉堡这个北方工业城市的文化,所有这些顾念全部都可以抛下。
就连片酬都是明码实价,实至名归。
完全是露点价。
都向kk和帅哥建筑师的脸看去了。
——那座房子和里面优雅的陈设和装置也是主角之一。
当然还包括那一架古董级别的斯坦威钢琴,声音好极了。
刚看的新片《女指挥家》也与此城有关,她的老师是汉堡爱乐乐团指挥卡尔·穆克。
Muck也许是出于历史学家的习惯吧,我对45年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城市里面出现了一些间谍破坏等行为比较感兴趣。
和中国可以类比。
kk的老公就是搞艰苦的反间谍工作的,面临的压力极大,还必须忍受老婆出轨的痛苦。
K这个角色真是不省油的灯啊。
不过谁不爱看呢?
一笑。
主角家庭的悲剧是由于十一岁孩子的意外身亡。
孩子在这么大的时候离开,对任何父母都是极其巨大的伤害。
二战的时候幼儿的夭折率还很高,如果孩子只有两三岁,虽然孩子死去父母会很伤心,但是毕竟孩子还不能和父母有太多的交互,而且这是父母尚年轻,有了下一个孩子,悲伤总是可以淡忘的。
但是如果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离开,父母已经投入很多,有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而且父母年纪大了,再有孩子也比较难,没有新的慰籍,悲伤的延续就会一直下去。
这就是本片的矛盾的起源。
一开始夫妻两人的见面就感觉到两人很生疏,因为彼此都在埋怨对方,应该为孩子的死负责。
而且越是亲密关系反而很多话还就说不出来了。
男主人公经常为了紧急事务跑出去,不能说没有不想面对妻子,而想起孩子的离世的念头。
这个节打不开,生活就出问题。
二号男的魅力我是没太看出来,不知道他们都彼此喜欢什么。
还是想起李连杰在中南海保镖里的好,女人是需要陪的。
自己的女人要看住了,每个人都有不想说出来的心里话,都可能会一时冲动,要防微杜渐,多陪伴。
出了问题不要只是互相埋怨,这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生活更加艰难。
战争下无人幸免——《余波》
今天介绍电影《余波》。
片名The Aftermath (2019),别名情,敌(台) / 敌人妻(港)。
电影《余波》改编自瑞迪安・布鲁克RhidianBrook同名小说。
故事发生在二战刚刚结束的德国汉堡,英国军官上校刘易斯Lewis Morgan前来驻扎,负责战后重建工作。
刘易斯带着妻子瑞秋Rachael Morgan住进了一栋德国人的大房子里,房子的原主人斯蒂芬・卢伯特StephenLubert被赶到阁楼居住。
影片探讨战争对普通民众造成的灾害,不论是直接参战的军人,还是竭力躲开战争的平民,在战争阴影笼罩下,谁都无可避免地会遭遇悲剧。
有的人失去儿子,有的人失去妻子,有的人失去爱情,有的人失去生命。
战争就是这么残忍,在剥夺他人幸福的时候丝毫不留情面。
像刘易斯一家、斯蒂芬一家的悲剧还算可以,至少他们不会为生计发愁。
影片中普通人抗议示威的口号是要吃的“Feed us”。
毕竟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追求感情诉求嘛。
因为刘易斯的工作任务是战后重建,所以处理好和当地德国人民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房子主人斯蒂芬是当地的富庶人家,他的妻子娘家拥有一所船厂,家底殷实。
斯蒂芬和女儿生活在这里,还有几个仆人负责日常起居。
他们居住的房子也是一座豪华别墅,内部装潢也十分奢华,极富艺术性,处处都彰显着主人的有钱。
刘易斯原本可以赶走斯蒂芬一家,可刘易斯执意留下斯蒂芬一家,目的就是为了今后好开展工作。
这样一个淳朴的出发点成了整件故事的基础。
刘易斯和瑞秋的儿子在二战中被德国人空袭炸死,这造成了两人之间的割裂。
就像镜子被打出一条裂缝,尽管还能勉强使用,但裂缝会一直提醒大家,这早已不是当初的镜子。
刘易斯和瑞秋一直没有公开指责对方,却又在心里默默地责怪对方,两人也总是找出各种理由分开,进一步造成夫妻感情破裂。
二战末期,盟军对德国各大城市展开猛烈空袭。
斯蒂芬的妻子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炸死。
一直没有加入过纳粹的斯蒂芬,也成了战争的直接受害者。
斯蒂芬的女儿更是对盟军极度厌恶,甚至加入青年党,想对占领家园的盟军发动袭击。
都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维系婚姻稳定的重要桥梁纽带。
当孩子没了,夫妻之间的感情就显得十分脆弱。
刘易斯和瑞秋夫妻双方表面上想要修复关系,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一直畏缩不前。
刘易斯借口执行军事任务,连孩子丧礼后的休假都不执行,不愿意回家面对妻子。
瑞秋更加不会说谎,肢体语言明确表明了对丈夫的嫌弃。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门口的NTR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
斯蒂芬成了鳏夫独自抚养女儿,还要面对处处刁难的盟军军官,心里也是窝了一肚子火。
可以肯定的是,斯蒂芬突然袭击吻住瑞秋时,很大程度是出于报复心理:既然你们让我失去了妻子,我就占有你的妻子。
后面剧情就顺理成章了,孤男寡女独处一室,在空虚寂寞冷的环境下,慢慢发现了彼此身上的文艺气息。
一个是建筑师喜欢画图纸,一个是钢琴师喜欢弹弹琴,两人就这样开始了蜜月期。
最了解女人的还是女人。
瑞秋的塑料姐妹花苏珊Susan很快就嗅到了瑞秋的变化。
一个人处于热恋状态时,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会发生变化,苏珊很敏锐的发现了不同,并在故意试探后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从苏珊婊里婊气的言语中,观众们可以知道,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纯粹建立在丈夫们的工作关系上,完全没有真情实感。
这也为后续苏珊拐弯抹角地出卖瑞秋打下伏笔。
苏珊把自己发现的大瓜告诉了丈夫,再由丈夫不经意地告诉刘易斯,剩下就让刘易斯夫妇闹去吧,苏珊负责吃瓜看戏。
影片中的感情线索处理结果还算不错,这里不剧透了。
痛定思痛的一群人最终决定重新开始。
就像斯蒂芬所说,一切归零,零点即是旧生活的终点,也是新生活的起点。
战争下无人幸免,感情需从零开始。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查询Aftermath 的中文含义:后果、创伤,作为本片的片名,我觉得“创伤” 更加精确。
女主的儿子死了,一直无法从丧子之痛解脱出来的她和丈夫貌不合神也离,然后,她和丧妻的“房东”不出我意料地发展了一段短暂的婚外情,就在她向丈夫摊牌,表示两人再也无法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以为这片子也就这样了,万恶的战争又毁掉了一个原本幸福家庭,但是也成就一段浪漫的跨国之恋,女主的悲痛和男房东的悲痛被万能的爱情补偿了。
然而,就在火车快要启动,其貌不扬但是后知后觉的丈夫抱着儿子破损的毛衣突然痛哭流涕,仿佛心有灵犀,女主幡然醒悟,她和男房东说bye-bye 。
只见那男房东的脸上也不见多少哀伤不舍的神色,也就小小地失望了一会吧,他轻快地跳上启动的火车,带着女儿走了。
而女主,则回到男房东的“家”,和经历了“失而复得”心灵洗礼的丈夫紧紧拥抱在一起。
亲情战胜了爱情,很让我意外,欧美的影片似乎不该如此亲情,可仔细想想,却又是情理之中,女主的伤、痛、怒甚至出轨,不都是因为丈夫一心忙于收拾他国的旧山河,丝毫没有流露出对她、对儿子有半分愧疚和心疼吗?
得知女主要走,丈夫哭得那个肝肠寸断,证明他对妻子和儿子其实感情是很深的,只是他不善于表达而已。
而女主的“创伤”需要的正是亲情慰藉而不是爱情的滋润,所以她,回头了,和丈夫破镜重圆。
即使有婚外情滚床单的片段,这片子也挺闷的,如果不是美联航的影片库实在找不到想看的片子,我才不会认认真真地把这片子看完呢。
个人非常讨厌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和宏大的战争场面里讲的不是人性而是家长里短,前半段总觉得有删减,E大的女儿感情线有点突兀感觉像凑数的,但是耐不住凯拉奈特利的光环是我每部戏必看的人选……另外就是这么荒唐的出轨理由竟然看的心情激荡一点不觉得色情和猥琐更不会觉得肮脏,忽然间怀疑自己的三观是不是碎了一地,这点真是厉害的不得了
BBC拍摄的电影,从拍摄手法到画面感,都透露出十足的英伦复古文艺气息。
开头的航拍战后汉堡街景,仿佛把我们拉回到战争过后的废墟现场;女主在车站与男主久别重逢,点到为止又不失亲昵的亲吻脸颊,用细节把把英国绅士、熟女文化阐释的恰到好处;女主与闺蜜在餐厅展开的圣诞节礼物话题讨论,把女性遭遇外遇时的奇妙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但是这些细节上的功课,已经为电影加分不少。
而影片的主题更是鲜明突出,本来彼此敌视的两个国家的人,机缘巧合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又因为一连串意外牵动了彼此的关系,产生了情愫...战争散去,余波仍在,每个受尽苦难的心灵深处,人性光辉依旧难以泯灭。
虽然女主与男二的感情升温过快,令人始料不及的狗血,但仍旧没有影响爱与道德主题的宣传。
围绕主题展开的一系列关于婚外恋、中年丧子、战后心理创伤等元素,也刻画的很微妙,没有具体展开叙述,都如浮光掠影般一幕幕闪过,却都值得我们一一深思。
尤其是男主和女主最后的雪地重逢,不知该赞叹男主的善良包容,还是女主的良心发现,总之,大团圆式的美好结局,也像极了BBC的一贯作风。
故事过于平庸了(怎么又是一个偷情的角色);摄影还可以,但是和奈特莉的其他电影一样,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为了画面质感和Keira Knightley打四星 飞机片儿
E大…
我说男主为什么又帅气质又好,个子还那么高。原来是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
制作精良
一个重建的故事,显然这个剧本撑不起来。
听说好多夫妻在失去孩子之后都分开了 看来是真的 这电影里就是 无法面对那种悲痛 也无法面对爱人和亲人 当然 这里面比较理想化 她最后能回心转意也算是大团圆结局 其实如果不是那个德国人出现 事情也会起波折 当然 剧情就是这么凑巧 但是作者对人物情绪把握得也很不错 而且这片不犯人 音乐和质感都很好 为了表现氛围调色也偏冷色调 光线也很合适 剪辑中规中矩 总之剧本还算是不差的 三星半 这里面奈特利牺牲不小 人迷可看
男主很帅很高,是我的菜~ 但是我觉得其实凯拉和男主之间木有火花,整个戏有点干。战后戏里,这部剧情一点儿创意都没有。
跟平常的“二战爱情故事”男女强弱颠倒对换的感觉,至于故事为什么能看起来不算太硬掰,完全是因为颜值(谁能不对E大一见钟情啊?不能啊……)。我K真是一幅Haute Couture身板儿,什么衣服穿上身都能更高级几分。
兩星半給我四哥!半星給結局,不能再多了!但依然拯救不了這個弱雞劇本。可能導演本來就打算賣四哥的肉體,劇本無所謂吧(需要更多四哥!!)KK其實還是挺美的,就....別笑得太開,好嗎?!
即使凯拉·奈特莉的颜再好看,也无法挽救这部电影的无聊。平胸女神又露了。
战争的创伤在战后还持续疼痛。
还是译为“敌人妻”更贴切,战败德国的建筑师把英国占领军军官的老婆勾到了手,貌似英国人绅士德国人高贵的背后其实不是什么情感冲动,是对战争的校准,战场上的胜利者其实也会失去很多…… [/cp]
年度婊现剧,没有之一。人之所以是人,表现在人性的伟大不会因为环境,遭遇,身份,地域的改变而泯灭。战争与创伤不是你放任自流的借口,在炸塌四壁的图书馆,绅士们依然是保持鸦雀无声的看书。而这部片子宣扬的是,女人做任何事只要找到理由就是对的:可以颐指气使仗势欺人,可以寻求权势不顾一切,可以为了慰藉心灵肉帛相见,可以爽完反悔鸳梦重温~什么?你说老公不同意?那一定是他不够爱你。女人需要勇气。(如果不是套个二战的壳,这片子得有多难看,金莲在天有灵,异国后继有人。)
编剧简单粗暴,心理刻画非常之苍白。比之《柏林的女人》差远了,可惜了美人。
我觉得导演,只是想拍个床戏而已,别的剧情就顺手点缀一下算了。看预告的时候期待那种战争&原谅,家庭&情欲,完全没有,角色就简单立个人设,然后为所欲为,也不管他们做的事是否符合人设。床戏是真的不错。
无聊
最棒的应该是床戏和大衣🧥,东航350公务舱上看的只剩下后者
没啥三观可言 没啥剧情可言 让我想起野马男主演德国军官的电影 前两天才看过 明显三观更正剧情更精彩 但是whatever 男主女的颜值就是看下去的动力 还有女主的裙子!最后那条黄色裙子真是好看
第一次羡慕凯拉奈特利的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