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枪林弹雨?
血肉横飞?
哀嚎、麻木?
是拖着断肢在泥泞中爬行,还是腹中鲜血涌上喉头,腥甜过后就是溺水般的窒息?
…能有这种残酷的认知也是在自己成年之后,通过阅读史料和观看影像后得到的。
战争离现在的我们太过遥远,以至于忘记如今的和平是经过人类之间单调的杀戮得来。
就像每个年少无知或自以为是的蠢蛋一样,在荷尔蒙催熟的过程中,总会在一种对战争的憧憬中渡过一段时间,想象着自己被国家授予勋章,发表讲话,指点江山改变世界。
后来,发现自己并没有深究战术的兴趣和参军入伍的志气,所以也就发现小一点的自己只不过是憧憬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雄姿英发,一捋胡子,蛋逼间,樯橹灰飞。
再后来,就被学习、考试、恋爱、失恋、生存、生活、家庭、事业打得鼻青脸肿,乃至长跪不起,从而也就抛弃了成为英雄的梦想,认为英雄存在于过去的空间或现在的图画、文字中,儿时心中立起的那个图腾,也渐行渐远。
再再后来,就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英雄,大部分人只是像自己一样普通,摩肩接踵地穿行在上下班的地铁中。
“英雄”,都是根据我们的内心需要构建出来的,因为我们不这么去想、去认为,我们就不会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素不相识的人,为了他们不可能见到的人,为了十几,甚至几十、几百、几千年之后的人出生入死。
而这出生入死的动机,也不都是为了理想。
这些人最初或许是为祖国而聚在一起,但在战场上,他们是靠着最本能的反应进行战斗,靠着人性去拉住身边的战友,他们只是做了普通人的都会做的选择。
他们从不自诩为英雄。
不是所有的英雄都需要如神一般的英勇书写史诗一般的事迹。
他们只是一群平常的人,在战争中一样表现出恐惧,痛苦,无助,一切都。
但是他们经历过了,也就够了,凯旋的和长眠的都是英雄。
刚看完了《父辈的旗帜》,这部电影已经上映超过半年了,在上映前我就很期待,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把它搁置到现在。
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网友对它的评论。
因为,近两年很多新拍的战争片都很让人失望,所以我习惯在收碟前到论坛上看看网友的评论再做决定。
关于此片的评论大多类似“战斗场面一般,全是小打小闹,而且在全片中比例极小”、“主基调阴沉”、“破坏英雄形象”等等,于是,当时仅仅注重“看打仗”的我和它保持了距离,直到...今天,我不用什么“杰作”、“伟大”一类的辞藻来称颂它,但是,我的确是被深深地震撼了,不是被一颗炮弹炸飞一打人震撼,不是被抱着炸药包高喊着万岁震撼,更不是被所谓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震撼,震撼人心的,是人性,在战火中闪现的人性、在官样宣传和蒙昧大众前颤抖的人性、更是美国人敢于面对自己昔日对人性的误解和湮没的勇气!
这是一部让人从头到尾都在思考而非玩赏甚或狂热的电影。
二战中一幅经典照片“硫磺岛上的旗帜”,被报纸登载后风靡全美,一时间成为了美军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并被政府大肆宣传,而照片中的六名士兵更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自然而然地,特许回国、接受访问、总统接见,甚至全副武装在体育馆“做秀”等“殊荣”接踵降临到照片上六人中的三个幸存者身上。
然而,事实并非人们所想得那么“壮烈”:照片中的场景只是战斗间隙毫无“激情”的一次插旗而已,甚至还是把第一面旗帜换下后的第二次插旗,而第一面旗帜则被海军部长作为“陆战队非凡勇气的象征”而下令摘下收藏了。
所谓英雄,只是普普通通、正巧帮了把手的士兵。
他们目睹过战友的惨死,经历了同伴的苦撑,认为自己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做得太少了,觉得那些牺牲者“都是好人,死得太不应该”,但他们却忽然因为官方的宣传需要而忽然被镁光灯包围,被于自己毫不相称的荣光笼罩。
于是他们陷入了愧疚不安的折磨和深深地迷茫,但舆论却不容他们想这么多,当一名印第安士兵试图告诉范格里夫特这一切“都是狗屁”(That's holl a piece of bullshit!)时,却被后者威胁说这种对士气的破坏是不可容忍的。
于是,他们明白了: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闹剧,人们需要的不是他们,只是“英雄故事”,他们只是凡人,真实的凡人,而真是和平凡,是人们无法接受的。
这种强制的荣光在片中有一个形象的化身,即Rene的“未婚妻”,在Rene发表演讲时,他走上台挽住平生第一次见面的Rene宣称自己是他的未婚妻,观众立即激动地鼓掌欢呼,Rene一时有口莫辩,人们评论道“看她多迷人,不愧是英雄的妻子!
”多么可怕,只要给人们一个基点(插旗照片),人们就能顺理成章地无限联想下去,在这样一个群体性的媚俗癔症中,当事人只能闭嘴,否则难免身败名裂。
由此让人联想到国内曾经对航天英雄某某某和试飞英雄某某某的宣传,让他们得到荣誉是理所当然的,但拉着他们四处巡回“报告”、“走穴”就太过疯狂了,甚至还让其妻子上台从丈夫的生活细节中总结其对党和祖国无限忠诚和奉献精神!
不过似乎国人很热衷于此,但我发现,其实航天英雄在这些闹剧般的节目中,神色是冷然的,这才让我对其有了一分钦佩。
......好像扯远了 插旗英雄们因为时代的需要而被病态的哄抬,自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被遗弃,战后他们生活的很平凡,那个印第安人更是凄惨,一直无法从战争带给他的迷茫和痛苦中走出来,在社会底层飘荡,最终酗酒而死。
整个故事的叙述者,正是插旗老兵中的一个,再隐藏了整整半个世纪后,他向昔日战友的儿子道出了这一切——“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凡人”。
这是对那些被误解的人们的告慰,只是它来得太晚,他们大多早已带着人们的误读悄然离世,所以,《父辈的旗帜》更像一支迟来的安魂曲。
战争中,没有英雄,只有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生活被摧毁,生命也面临毁灭,他们被战争机器推动着互相厮杀,有些人在血与火中任然迸发出生命的呐喊,于是他们成为了英雄,但却被人们以各自的偏见误解,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传诵英雄,按照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塑造成为战而生的机器,“殉教圣者”、“民族英雄”、“无产阶级战士”,人们记住了他们的事迹、记住(甚至是夸大的)了他们的信念,却忘记了他们是一个个凡人,有情感、有痛楚的人,所以我们迷醉于征战,不知其返。
让我们默念一遍照片中六个凡人的名字 ,然后忘记他们Ira HayesFranklin SouleyJohn BradleyHarlon BlockMichael StrankRene Gagnon
1945年2月,欧洲战场上的硝烟渐渐隐去,太平洋战场上的炮声却在不断升级。
其中最关键也极血腥惨烈的一场当属硫磺岛(Iwo Jima)战役。
从2月19日海滩登陆开始,美军在长达36天的时间里,阵亡6821人,伤21865人。
日军守备部队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
此次交战,美日双方伤亡比例1.23 :1,是太平洋战争中登陆方伤亡超过抗登陆方的唯一战例,海军陆战队的伤亡之高也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绝无仅有的。
硫磺岛,不仅使美军获得了轰炸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还打开了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通道。
不过,正是由于此战伤亡惨重,美军才没有进攻日本本土。
美军士兵在硫磺岛折钵山上树起国旗的照片曾在美国广为印行,成为绘画、雕塑和邮票的图案。
电影《父辈的旗帜》围绕折钵山上插旗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了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主题思想落脚在关于英雄的反思上。
故事原著作者詹姆斯•布莱德利,其父约翰•布莱德利是当年硫磺岛幸存的插旗英雄之一,电影导演和监制分别是大名鼎鼎的伊斯特伍德和斯皮尔伯格,强强联手,耗资9000万美元。
既有战争对峙场面的恢宏惨烈与真切,也有人物个性纷繁人性纷存之一览无余。
电影音效真切,电影配乐也很美。
第79届奥斯卡奖中获最佳音响效果与最佳音效剪辑两项提名。
与《父辈的旗帜》同时拍摄的还有个姊妹篇《来自硫磺岛的信》,该电影也由伊斯特伍德披挂上阵,反转使用日语从日本人角度讲述的战争。
电影里有三条线场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采访当年战场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场景,一是硫磺岛的战况实景,还有就是三位幸存的插旗战士在全美各地巡游募捐的场景。
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一张照片的新闻轰动效应,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甚至可以左右到战争的结果。
那张战争胜利后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插旗照片,后来成为邮票、海报、不可计数的杂志和新闻头条的材料。
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是很别样的普通寻常。
战场上,2月23日,登陆战第五天,进展极为缓慢艰难。
全天,只右翼前进了约300米,左翼和中间毫无进展。
唯一的战果是在折钵山山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
那一刻整个海滩舰船齐鸣、所有战士欢声雷动,电影场景壮观恢宏,美丽动人。
后来,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军高级官员注意到折钵山山顶飘扬的国旗:“这面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从此之后五百年的荣誉!
”军部领导人要收藏那面旗。
电影里那个接到换旗命令的指挥官怒而愤言:“去死吧,这面旗属于全营的兵士。
那个王八蛋以为我们在这拼命,就是为了把那面旗送给政客挂在墙上?
真他妈的脑袋有毛病!
”四小时后,迈克的小分队更换掉第一面旗,插上另一面。
那一刻天气晴好,美联社记者灵感一现,镜头拍摄下来的照片效果清晰。
第一面插旗拍摄的胶片被海水溅湿了。
没人知道这是第二面旗,都只是看过照片就编造故事。
英雄故事里的六个人,汉克甚至不在照片上。
他升的是第一面,哈伦.布洛克才真在这张升旗照片里。
那真正带来欢愉与欢呼的旗帜是哪一面不重要,那头一次树起旗杆的六位英雄究其名谁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刊登在两百多家日报首页后所带来的新闻效应。
国家政客要的只是小小图片带来的新闻效应。
这插旗英雄带来的新闻效应导致三位幸存的硫磺岛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 和Rene Gagnanon被从战场上召回。
历来的战争,是要强大的军备资金支持的。
电影故事里,在国家面临财政赤字、人们开始愤世嫉俗、厌恶战争的时候,插旗照片就是政客眼中最煽情最鼓舞人心的新闻噱头。
John Bradley, Ira Hays,Rene Gagnanon,从世界末日样枪林弹雨中逃出来的三位战士,接受全国人民的拥戴,接受杜鲁门总统的召见:“既然你们能在太平洋攻下敌山,相信你们也能攻下金山!
”战争的实际,像战场的炮灰,残酷得让人难以置信。
三个普通战士,募捐巡游中在眼前不停回放的,是战场中一起插旗的战友,在枪炮浴血中一个一个地离去。
在政客眼里,插旗英雄是谁才不重要,照片是一钱不值的东西。
与插旗烈士的“金星”母亲见面聚餐会只是最好的募捐噱头。
这次发起的140亿军债促销叫强势第七届,前三届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
于是,经受过炮火洗礼的“英雄”,要在运动场的礼炮声中再来一次插旗道具表演,在人群的呐喊声与礼花齐鸣声中,Ira与Bradley(约翰.布莱德利)眼中不断回放起战场里的场景,痛苦难忍地与眼前的欢景一一反照。
两个月的巡游,个性敏感甚有道德良知的Ira实在无法忍受,他授受不了一路的英雄颂扬而一路不停地酗酒、呕吐,终至提前返回战场,返回之前想去看一眼老母亲的要求都没能满足。
Bradley是一个很理性也很有头脑的人,他负责走完整个巡游。
在两个月内双倍完成二百八十亿的募捐任务。
只不过,募捐之后,他避隐到一家殡仪馆靠静悄悄打理冷门生意渡过余生,儿子生前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二战英雄。
Gene不一样,在战场上他是表现最差的战士,只落得被迈克留给首长做通信兵。
没拉开过一次枪栓,可是在募捐途中却很享受英雄的荣誉。
只是这荣誉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巡游过后,作为一个过气的英雄,他只落得个守门人的职位了却后半生。
华盛顿广场,海军陆战队战争纪念碑落成仪式上,五名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正奋力插起一面美国国旗的巨型雕像揭幕,尽管汉克有份升起硫磺岛上空飘扬的第一面国旗,其父母却没受到典礼邀请。
仪式之后不久,Ira死于暴晒。
Bradley也开车到威斯康辛州另一头伊格母亲的住处。
伊格妈妈获悉儿子阵亡后,曾不停地去了解他的死因,但没人告诉她。
Bradley一生在梦中不停寻找的,也是硝烟战场中的伊格。
那次激战中,Bradley要去救伤,留伊格在原地等他。
可等他回来,怎么也找不着他了。
电影里Bradley的梦中一再回放寻找伊格的场景。
事实是,伊格在战场所呆的坑道下面,是一个日军的地洞井口。
他们将伊格拖进地洞。
在那里,伊格受到了非比寻常的非人道磨折后死去。
Bradley后来在地洞找到他的尸身时,已无以辩别生前身份。
伊格的死是Bradley心底最深的痛。
他见到伊格的妈妈,自然不能告之真相。
他只是要告慰解除年迈母亲百思不得求解的痛苦而已。
当然,Ira从战场返回之后,也曾找到了弗兰克林的母亲,告诉她插旗照片中确实有她的儿子,那个背影是弗兰克林,不是汉克。
因为新闻报道将图片中的弗兰克林误作汉克的事实,弗兰克林的妈妈不相信那个背影不是他儿子,从而也没能原谅其父亲将儿子送往战场的事实,夫妇离婚失和。
Ira带去的真相,在其夫妇的关系上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电影里最动人也最有寓义的,是海军陆战兵医护人员Bradley在战场四处救助伤病的场景。
影片开篇就是铁灰战场上四处喊叫“医护兵”救助的梦景。
影片后半部分,一名医护兵倒下了,脖子上血如泉涌,Bradley已经尽全力救治。
而那个医护兵仍旧望着他,他明明知道脖子中弹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但是,他仍然期盼医生能救他,可是Bradley办不到。
影片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硝烟战场处处升起的Doc(医生)或Corpsman(医护兵)的唤叫。
Bradley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海军陆战队医护兵。
他在未能救活另一名医护兵的神志恍惚中,腿上中弹。
痛苦万分里,又听到不远处corpsman的叫声,在战地的雨中,Bradley拖着伤腿移到伤兵的身边,后来,几因失血过多而死。
那战场演员表现分外动人的一幕幕让观众不由沉沉反思战场救助的真切意义?
硫磺岛,很厚的火山灰,有硫磺的气味,很臭,外形像一块猪扒一样。
不到八平方英里的范围内,双方伤亡人数近五万人。
战争的残酷令人难以想像。
电影里,最优秀最男子气指挥若定的陆军军官迈克,那么年轻那么勇敢机警,却死于自家的炮火。
汉克,弗兰克林,伊格……他们还不到二十岁,那么年轻,被子弹打中时甚至都不相信:“医生,他们杀死了我!
”医护兵Bradley,电影中叫得最多的Doc从来没跟儿子说起过英雄或插旗的事,唯一一次聊起的,是他们插完旗后,就下到海边游泳的场景。
“那真是有趣的一幕,战争还在继续,我们却像孩子一样在水里嬉戏,我记得伊格的也就只有这件事了……”画面上游泳的场景很美,影片快结束时,片尾升起特别优美的全排兵士游泳曲目音乐。
父亲是对的。
也许根本就没什么英雄,都是些像父亲样的普通人。
所谓的英雄,只是人们想像与自身需要的产物。
为什么那些人愿意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
对父辈来说,他们曾经的冒险与受伤,只是为了身边的战友。
也许他们是为祖国而战, 但他们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同胞,为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
我们如果真心想纪念他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像父亲那样去怀念他们!
战争不像武侠小说,有正邪之分,都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谁也不比谁高尚。
战斗不像高手过招,要先礼后兵,道理讲不通再动手,士兵走在战场上,也许突然就被飞来的子弹夺去生命,而不知这是何处的天外飞仙。
我们厌恶战争是因为战争本事就是贪婪的,它贪婪的吞噬着生命。
《Flags of Our Fathers》和《Letters from Iwo Jima》表达的思想是不同的,后者是描写前线战士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死亡的恐惧,而前者则是落笔于美国人的战争后遗症。
战争需要资金支援,因此就要作秀,政府抓住了一张鼓舞人心的照片大做文章,令三个战争中的普通一兵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英雄。
而外界评价和自我认知的不同,也让几个人的内心备受煎熬。
战士们还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而几个半路回家的准逃兵却被人捧为英雄,待若上宾。
原因只是插了面旗子。
财政部高官的话掷地有声,政客果然能把一切都说的冠冕堂皇,头头是道。
作秀也是为战争出力,英雄们不得不做,而这个差事的舒适和荣耀,也令他们一想到战友就惴惴不安。
Ira的颓废到死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Doc将死之时一直口口念叨的where is he,也正是对自己留Iggy一个人在战壕的终生悔恨。
战争的胜利主体只有国家,而对于每个参与到战争中的人来说,都是失败者。
今天我终于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美国大片《父辈的旗帜》看完了,这部以二战时期的经典战例—硫磺岛战役为背景,下面说一下故事梗概:1945年,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到了白热化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惨烈战斗,美军终于拿下了一个名叫硫磺岛的岛屿。
期间传回的一张战地照片让整个美国沸腾起来,照片上,六名美军士兵奋勇地把星条旗插向高地,在滚滚硝烟中尽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战争结束后,照片中的三位幸存者以英雄的姿态回到祖国。
然而他们清楚,那张照片只是在战争开始仅8天时在有关人员的授意下摆拍的作品。
但美国人不管那么多,在政府的安排下,他们不得不带着英雄的光环开始全国巡回演讲并出席各种活动,目的是说服人们购买军债。
虽然那几位幸存的士兵不愿充当政府的工具,但是从大局利益出发或者说是在一些政客的压力下,他们还是将“秀”做到底了。
看完后,平心而论这部片子如果从战争场面的刻画上来看和别的影片相比简直弱爆了,可以说导演在战斗场面的时间安排上简直是惜墨如金。
它即没有电影《珍珠港》的风云诡谲的暗战情节,也没有长时间的战斗场面,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简短的战斗片段组成。
那么,这部电影的闪光点在哪呢?
本人觉得导演把更多笔墨花在对战争的反思上,使影片具有相当的深度。
当印第安人艾拉实在承受不住内心的压力时,他选择了去酗酒去打架斗殴,甚至坐过牢(原因不明)。
他最后甚至步行一千多公里徒步从亚利桑那州步行到了德克萨斯州去向哈伦的父亲说明他的儿子也在照片上也是英雄,一次来减轻老人家的中年丧子之痛,也稍稍减轻了艾拉内心的凄苦。
医生约翰选择了将这个秘密保守医生,但是在内心的无限谴责下,在他临死前终于对儿子说出了心中的秘密。
对于照片作秀这件事到底算不算善意的谎言,值得商榷。
因为一方面三位战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生可以说是不得安宁,尤其是最后艾拉死于过度酗酒,这可是说是这部片子的最大的让人伤心之处。
然而反过来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或者是战争学的角度看,幸存下来的插旗英雄们通过作秀做宣传,双倍完成了总统杜鲁门2个月筹集140亿美元的任务,对于战争的结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的战争损失,这又是不得不褒奖之处。
结语:小小一张图片,却让人们看到了惊人的力量!
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三个所谓“英雄”的身上到底背负了多少苦楚呢?
这是一个关于一张著名照片的故事。
1945年,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到了白热化阶段。
经过近一个月的惨烈战斗,美军终于拿下了一个名叫硫磺岛的岛屿。
期间传回的一张战地照片让整个美国沸腾起来,照片上,六名美军士兵奋勇地把星条旗插向高地,在滚滚硝烟中尽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战争结束后,照片中的三位幸存者以英雄的姿态回到祖国。
然而他们清楚,那张照片只是在战争开始仅8天时在有关人员的授意下摆拍的作品。
但美国人不管那么多,在政府的安排下,他们不得不带着英雄的光环开始全国巡回演讲并出席各种活动,目的是说服人们购买军债……战争片最容易给人以震撼,因为它总是触及死亡,而人们总是在死亡中发现人性的光芒。
这部耗时两个小时的影片没有丝毫冗长之感,并不是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紧张而激烈的战争场面。
与一般的战争片相比,它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伊斯特伍德更多从侧面表现战争残酷的一面,即使在为数不多的正面描写中,也多是点到即止。
导演把更多笔墨花在对战争的反思上,使影片具有相当的深度。
什么是战争?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在意识形态式的宣传中,战争总是被赋予一些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民族的、国家队、正义的、伟大的……而从本质上讲,战争只是人类的自相残杀而已,没有丝毫美感可言,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阴谋与利益,更凸显了人性的阴暗。
战争总是与牺牲分不开的,牺牲又总是与伤痛分不开的。
这正是战争片赖以生存的主题。
通过揭示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来谴责其本质的罪恶,已经成为好莱坞战争电影惯用又屡试不爽的套路。
战争对人的伤害不仅在肢体上,心灵的伤害更加深刻,甚至影响一生。
越战电影《猎鹿人》曾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给士兵留下的心理创伤,而在《父辈的旗帜》中,这种伤害蔓延到他们的家庭。
“英雄”始终无法摆脱战争的梦魇,而死者的亲人们则只能在谎言中得到微不足道的安慰。
Bradley在弥留之际,总是想起和战友们在海边玩耍的情景,天真而快乐,“就像孩子一样”。
这说明在现实世界中,他的心灵是残缺的,而失去的那部分,只能到天堂中去寻找。
战争总是与政治分不开的,政治又是与利益分不开的。
从宏观的角度试图揭开战争在政治与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是影片的一大突破,也充分体现了伊斯特伍德和斯皮尔伯格的功力。
当硫磺岛战役的指挥官对着话筒愤怒地吐出F字头的脏话时,也许你已经明白,不光是那面旗子,整个战争都只是某些人的政治筹码而已,隐藏在战争背后的阴谋在这一细节中昭然若揭。
这还不止,三位英雄回国后,在政府的安排下四处游说人民购买军债,即使不乐意也无可奈何。
这样一来,战争又凸显出其经济工具的本质。
而整个这一切,似乎都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操纵,让人不得不相信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
血腥的战争只是作为筹码,浴血奋战的军人只是作为工具而存在,这是一种如此非人道的价值存在,却也是某种程度的现实。
在这场精心策划的打着正义旗号的阴谋中,受骗的是民众,受害的是军人,受益的则是某些政客与商人。
战争总是与社会分不开的,社会又总是与个人分不开的。
历史上,二战结束是美国经济腾飞的开始,而二战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更加深远。
对于远离二战战场的美国来说,当短暂的战争热情逐渐退却并变得乏味时,人们便又回复到平淡而现实的生活中。
与此同时,“英雄”们不再能够享受崇高的礼遇,而在各种反战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甚至被冠以“刽子手”的恶名。
就像《第一滴血》中功勋卓著却又倍受冷遇的越战老兵兰博一样,硫磺岛的英雄Hayes仍然因其印第安人的身份而受到歧视,看似前途无量的Rene则最终只能谋得看大门的工作。
人们的变脸如此之快,昨天你还被称为“英雄”,今天就只能像普通人一样努力谋生,并忍受不公平的对待。
“人们需要英雄,所以就创造了他们。
”而当人们不需要时,又无情地抛弃了他们。
这样看来,战争带给美国人的,只是一场熊熊燃烧又迅速熄灭的战争迷狂和英雄理想,接着,又回复到可怕的空虚与淡漠中。
说到底,这是关于一颗饱受战火涤荡的心灵如何面对复杂的现实的故事。
在主人公模糊的个人命运和清晰的心路历程背后,是彼时美国社会的诸多侧面。
在这些并不宏大的叙事镜头下,到处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而兼具人性化和历史观的视角愈加凸显了话题的厚重。
“我受不了被人称为英雄,我的战绩只是躲子弹而已。
”Hayes始终无法接受自己是“英雄”的现实,生者的荣耀和死者的孤寂之间的反差让他的心倍受折磨,在人们的不解和嘲弄中,他最终在酗酒中死去。
战争是一代人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后辈们永远无法体味个中杂陈。
那么,从饱尝战火的父辈那里,我们究竟应该接过怎样的旗帜?
显然不是剧照中那面带着英雄般浪漫主义的星条旗,也不是对战争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美好想象。
在我看来,父辈的旗帜,应该是在虚伪的现实中那颗永远坦诚而正直的心。
虽然曾经在军队服役8年,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军事迷,不仅不能对各种武器如数家珍,而且即使再经典的战役对我来说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名词,比如硫磺岛战役,在没有看过《硫磺岛的家书》和《父辈的旗帜》之前就是如此。
就是因为这两部电影的关系,我认真了解了一些关于这个战役的资料,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该战役始于1945年2月19日,3月26日宣布结束,长达36天。
日军死22305人,被俘1083人。
美军死6821人,伤21865人,陆战三师的战斗部队伤亡60%,四师、五师高达75%,第五两栖军几乎失去战斗力。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登陆方伤亡超过抗登陆方的唯一战例。
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总统和指挥作战的尼米兹将军出于道义的考虑,遵守《日内瓦公约》对隐藏在坑道或岩洞中的日军使用毒气,结果增加了美军的伤亡——影片对此丝毫没有涉及。
正是由于此战伤亡惨重,美军才没有进攻日本本土。
列举这些或许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无论《旗帜》还是《家书》,落脚点都不是战争,对战争中个体存在价值的探究、对英雄主义的质疑和对战争的反思才是Eastwood的目的。
因而,有人说,这两个片子是披着战争外衣的人文思索片。
但是,任何质变都是来自于量变的,对战争的反思自然也不能例外。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亲历战争的士兵,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故事的确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他们是普通人,所以他们也是最容易陶醉于欢呼、鲜花和英雄光环的,因此,如果影片中对战争本身投入的笔墨太少,没有残酷的战争和惨重的伤亡作背景,没有来自于真实的震撼力,想通过这样的人物来达到上述目的,是有困难的。
试想,如果一个士兵积极投身于一场以正义、祖国或者荣誉为名义的战争,而这战争又始终兵不血刃、所向披靡或者伤亡极少,他有什么理由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呢。
在《旗帜》中美军几乎是唱着歌乘船开赴硫磺岛的,如果他们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赢得胜利,谁还会想东想西呢。
《旗帜》中,印第安战士Ira始终在说Mike是自己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但由于影片对战斗的表现过于零乱和粗糙,纵观整个影片,除了能记住Mike参与了插旗并被自己人误伤而死之外,我们对他几乎毫无印象,因此,Ira抱着Mike母亲痛哭不已的场面让人一头雾水。
由于没有惨烈的战争表现作支撑,英雄们因失去身边战友而过分痛苦显得有些幼稚可笑,毕竟没有哪一场战争是可以不死人的。
在《家书》中,日军的溃败是那么迅速,根本无法让人想象那是一个36天的漫长过程。
由于影片过于吝啬笔墨,所以我们无法体会到随着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弹药物资的消耗殆尽,士兵们因死亡日益临近而受到的精神折磨和心中日渐增强的绝望情绪,因而家书的分量也就大打折扣了。
《旗帜》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外音:“每个人都自以为了解战争,但通常他们都未经沙场,他们看事情喜欢简单化,正义与邪恶,英雄与坏蛋,但事实却相去甚远。
”这些话似乎表达出了Eastwood的本意。
应该说,通过这两部影片他基本达到了向观众揭示事实真相——至少是他认为的——的目的,但他同样把它简单化了。
因而,无论《父辈的旗帜》还是《硫磺岛的家书》都没能达到它们所应具有的力度。
父辈的旗帜是很早之前听说过的片子,一直提不起兴趣看。
硫磺岛家书是最近总是看Nino看加濑亮看多了顺手翻到的片子,为了卡司所以立马就看了。
其实两部片子都在预计之内,无论粉Eastwood的人说多么厚重多么内涵多么见功力,或者不喜欢的人说多么沉闷多么混乱多么片面。
没有shock的成分,没有cultural shock的成分,也没有醍醐灌顶的内容,看开头知道结尾,本来也就是对历史事件的细节还原然后加进去价值观的故事叙述罢了。
但是两部片子放在一起看才更容易理解吧。
否则硫磺岛家书里日本人输得太轻易,父辈的旗帜里美国人死得太惨。
当然死得惨死得多是事实。
硫磺岛之战的确是太平洋战争的绞肉机。
只是单纯地从舰队在海面上出现,机关枪从掩体里悄悄伸出来这样双方都涉及的细节上把两部片子互补,才能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电影。
好像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只是和这两个国家有关一样。
美国兵登上海滩,心惊胆战地想着为什么没有枪声,这时候,栗林说,再等等,还不到开枪的时候。
美国兵在旗帜里往掩体里喷火的时候,家书里的日本兵嚎叫着逃出来,或者就这样被烧死在坑道里。
Ira走进黑黑的掩体,看到的是被炸成一堆器官的日本兵,那个时候,Nino他们已经在别人都自杀之后开始撤退了。
Iggy突然不见了,和Nino他们走在过道里的时候看到几个日本兵刺死求饶的美国兵,大概是相似的事件。
Ira在舰艇上看着被日军处斩的俘虏,这边不久之后,美国大兵也杀死了投降的加濑亮。
这些就是战争的荒谬之处,和连着拍两部电影的方便之处吧。
(芷宁写于2007年2月12日)终于观影结束了,听着片尾的背景音乐,看着缓缓出现的战时记录照片以及相关字幕,感觉音乐还真不错——弦乐似在触动引发人们的回忆与思考,与若有若无、由远而近、低沉雄浑的背景整体交响乐相互应,听上去有点敏锐、沉寂、沧桑,又有点警示感,还有点厚重感,仿佛担忧人们对影片参悟不透似的。
影片伊始便是当年赫赫有名照片上的旗手英雄之一、战时医护兵、老年的约翰·布莱德利的话外音:每个傻瓜都以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尤其是那些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们喜爱美好而简单的事物,善良和邪恶,英雄和恶棍,很多人两者兼具……我所认识的很多人都不愿意谈过去的事,因为他们正在试图忘掉,他们确实不认为自己是英雄……的确,一群不满二十岁的、年轻单纯的美国大男孩们原本想得并不复杂,然而历史和战争让他们在硫磺岛上经历了生命中的炼狱,打了36天的血战,他们中的多数尸骨不存或已成为零部件,然而当他们在山顶竖起美国国旗的那一刹那,嗅觉灵敏的政客们便立刻知道该做些什么,“我得找到他们。
”“这年头,一张照片就能影响战局。
”那时,这个位于北美的国家面临破产,甚至连生产拉链的工厂都停产,“……没汽油,我们的朋友阿拉伯人只认黄金,而我们已负债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冷嘲热讽,厌倦战争。
”于是,在硫磺岛战役的第五天,一个需要铭记和值得“炒作”的时刻诞生了。
几个陆战队队员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上,场景也被拍摄了,不过此照因胶卷损坏而没能洗出来。
某高级领导看到山上飘扬的旗帜,一时兴起,打算收藏此面旗帜——有了它,我敢说美国海军陆战队还能存在500年。
于是,通讯兵瑞尼捧着一面替代旗帜,和另一拨人爬上去,放下了第一面,再次竖起了另一面,美联社记者及时按下了快门,于是这张有背部没面部、貌似造型过的照片便诞生了,进而成了美国人的精神支柱。
据说有近300家报纸刊竞相登了这张照片。
“每个看过照片的人都以为插旗就意味着胜利。
”几个星期后,照片上一半的人都死了,六人中的麦克、富兰克林、哈伦战死,约翰(医护兵)、瑞尼(通讯兵)、艾拉(印第安人)被接到了美国本土做宣传以便替政府募捐。
瑞尼将插旗的哈伦说成了汉克,引起了艾拉的不满,然而第一面旗的升旗手中有汉克。
汉克而非哈伦的母亲被邀请参加了“金星母亲”(死去旗手的母亲)见面活动,面对汉克母亲的泪水和疑问,“我是他妈妈,可我认不出哪个是汉克。
”好心的医护兵只能指着哈伦说这是汉克。
这出“张冠李戴”,给两个家庭平添了一些多余的不幸。
因为“成为照片中的一员颇有意义,看着它,就会相信所有的牺牲并非白费。
”配合此话外音的镜头是汉克母亲的哭泣,接下来的画面是认出儿子哈伦背影的母亲,因为报纸上的名字不符,而和哈伦父亲争执。
杜鲁门总统对幸存旗手说:“你们曾经拿下太平洋上的一座山,现在需要你们去拿下钱山。
”于是三人在全美巡回,效果很好,双倍完成了2个月筹集140亿美元的任务。
然而天生实在憨直的艾拉受不了做作,面对做成六个战士竖旗造型的冰淇淋被浇上鲜红的草莓汁,他受不了;看到善于做秀的通讯兵瑞尼仿佛职业偶像般的表演,他感到恶心。
不仅瑞尼·盖格南本人善于演戏,他那个无时不刻地都要表现自己的未婚妻也十分受媒体追捧,债券卖得很好。
艾拉·海因斯最先离开了“巡展”阵容,临走时,他对上司说:“……我知道我们需要钱,但是我受不了他们叫我英雄,我所作的不过是让自己没被打中而已……没有什么可自豪的……麦克才是英雄,他是最好的海军陆战队员,你见过麦克吗?
”上司回答:“没有,不过如果他坐在这里,我想他也会说这些话,因为,他也不想做英雄。
”战后,艾拉在田间劳作,有一家人开车路过,认出了他,要求合影,“他可是个英雄”,临了塞给艾拉几个零钱作小费……若干年后,艾拉步行1300多英里,找到哈伦·布劳克的父亲,告诉他升旗照片上的那个人是哈伦,“虽然艾拉已看淡了这些,但这对哈伦的家人来说却意味着什么”。
媒体知道了此事,告诉汉克·汉森的母亲,她的孩子不是升旗手。
于是,在海军陆战队的雕像揭幕仪式上,汉克的父母没被邀请。
始终被英雄之名所累的艾拉最终暴死在阳光下,善于作秀的瑞尼最后看大门了此一生。
退役后的医护兵约翰·布莱德利不愿和妻儿提及自己的过去,他经营着殡仪馆,或许和活人打交道太累,更或者他所关心着的那些人都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他宁可和死人接触。
在影片快结束时,观众通过约翰·布莱德利的儿子,即原著作者对父亲遗物(美国海军十字勋章和国会荣誉勋章)的好奇和对父亲健在战友的采访,得知了作为医护兵的父亲的人生——他给大伙儿理发,不在乎人们说他什么;他不愿拒绝他人,即便他的刀已磨了三次,在伊基提出磨刀遭大家拒绝时,他递出了自己的刀;虽然他不喜欢爱出风头的瑞尼,但在瑞尼提出要求时,依然担当了瑞尼的婚礼伴郎;在战场上,他忙碌而勇敢,只要听到或看到受伤战友的召唤,他就奋不顾身地在炮火中前往救护,甚至在自己受重伤的情况下,依然爬着去救助他人,自己却差点因流血过量而死……“不放弃任何人”对医护兵约翰而言不是口号,而是准则。
医护兵之子在寻访探究的过程中、在父亲的行为中逐渐明白了一点:英雄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因为我们需要英雄。
对他们而言冒着生命危险、枪林弹雨,为的是他们的战友……他们为国而战,但为友而死,是为了他们身前身后的普通战友们……如果我们想要真正铭记这些人就应该还他们以本色,正如我父亲做的那样……或许这才是通过此片人们应该获得的思考,不可否认,这也是作者、编剧、导演的共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812266_d.html)
看了很久,都忘了大半了,我觉得我还是支持人文主义精神,这部电影相比硫磺岛的家书,实在是渣了许多啊,向形式主义竖中指!二战题材的电影太多了,拍得出彩的也太多了,这部电影也许太平常了。战争很残酷,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这部电影算是对死者致敬的一部作品吧。认清真相是对的
一向不喜欢战争片,哪怕是最爱的东木的也没能让我例外,电影开头的摇晃镜头真让人难受,抛开对战争片的成见,这片还是挺好的,一层层的插叙需要影迷仔细的观看、回味,此外,电影的色彩很有东木的风格
如果耐心看到结尾还是可以小感动一下
以为是战争片 后来发现是一部说教片 看到结尾走字幕时出来clint eastwood时才恍然大悟 这个深刻的老头 呵
想表现的东西有点多,感觉都不够深刻不断的没有时间点的闪回,以及被采访人物的穿插,使影片显得凌乱靠旁白表达主题,挺淡的
补片进行时~~~
“题材不错,拍摄混乱。。。”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The risks they took, the wounds they suffered, they did that for their buddies.
电影拍得太深了。。以至于不够精彩。。看得出导演很想拍出高质量,但是显得做作了。。相比硫磺岛的来信,这部就显得逊色太多。
对战争题材还是不感冒 这个片子还是感觉有点涩 想放大思考的空间 却总在打空拳
好惨烈啊,又有情怀,只是有点支离破碎,连音乐都是伊斯特伍德诶
客观地还原历史的真相是一种自信和勇气。只有透过战争才能看到人之本性的宝贵。
身亡的战士们被遗忘了,躲过死亡的成了政府为绝望的民众设置的英雄;胜利的旗帜被永久铭记了,而其实,那些死去的无名氏们才是真正英雄。
两部都是在说人。Ira真是落寞的英雄。战争场面让我在车上看得都不想下车。C大调的主旋律非常reassuring。对比着看就觉得东木爷对同胞还是很放得开,该褒该贬还是比较自如,说日本人的就比较字斟句酌了;以及这边是怎么这么久攻不下,那边是怎么一直在失守。想起妈妈说以前外公的战友到家里喝酒总是大哭
明天硫磺岛家书好看
如此看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两部2006年导演作品《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还挺适合搭配在一起前后观影的。—— 时势造英雄,媒体造名人。有些英雄可有可无,没了他可能会出现另一个他?没了他们时间照样走、地球照样转,只不过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命运可能因此有所不同,可能变坏也有可能更好?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有些人讲述英雄名人事迹,时常直言那些正面,却忽略了平常面乃至反面的存在。人无完人,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境界终究有限,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做事难免出错,再怎么夸大其词的鼓吹正面,其平常面和反面还是不会消失不见。……哎,说这些有的没的,等到人类灭绝乃至地球、太阳、宇宙都毁灭了,就没人Care了。
啥都想要,啥都没做好
他确实经典,也确实不及《硫磺岛的来信》,它闪回插叙的手法并没有为全片加分。
真的不怎么样
3.5吧 意思不大 不如一块的硫磺岛的手纸 想看战争场面会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