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者死亡的戏谑 对于绝望本身的享受 他者的绝望 一种庆幸 地狱式的黑色幽默他者的悲哀紧承自然音 寂寞的平静 生活常态的写真超常的记忆力 却难以记住人名(个体的定义)聚焦于事件发生本身 一种超脱于个体定义的记载者 博尔赫斯小说“为什么他们要给我减刑” 人对自己丑恶的淡化 墓园是充满遗忘和记忆的地方 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从叠的镜像对于暴力的淡化巨大的手掌关注关注以外的关注活着的人独自为自己的故事寻找结尾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墓地埋藏各种各样的身份 政治和文化责任捡拾滚动的水果 有目标和热情的人南美洲吃尸体的蜜蜂忘记已经忘记 遗忘中的遗忘 想起忘记 意味着想起没忘遗忘中的遗忘是真正的遗忘鲸和十字架 上天堂的鲸寻找他人的故事 人的探索遗忘自己是谁的上帝宣传摩西分红海不得不的遗忘 水杯在失衡的边缘
整部电影没有任何暴力美学,却从孤独的老人背影中看到普通人身上的坚韧和执着。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股子劲儿,为你我心中的执念而奋斗不息。
老人用自己无声的方式,坚持着自己内心的秩序。
当大鱼在空中游过,雨滴轻拍在人们的身上。
我们是否依然清晰,一意孤行。
it takes nothing to join the crowed, but it takes everything to stand alone.
巨大的鲸鱼跃出水面,向它搁浅的、自杀的同伴致意。
你久久地注视它们,就像注视你自己。
沉重的政治话题充满了整部影片,但它却未被给予太多正面的、直接的展现。
它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影片中,它是回忆中石灰盖住的政治犯的血,是窗户上刀锋一样的人影,是一块碎掉的挡风玻璃。
它悄悄地存在于死去的人的脸庞和活着的人的话语之中。
没有镜头拍摄血腥的屠杀、愤怒的人群、领袖的高呼,历史和政治却无比清晰的无处不在,重压般占据于人们的生命之中。
结果,统治的暴力与诗意的宁静被奇异地结合在了一起。
对生与死的探讨在这样的重压下从叙事中撕开了一个裂口呼吸。
它既有我们通常对生死的永恒意义的探讨,也指向在带来深创剧痛的历史氛围中生和死的被抹杀后的脆弱与无意义。
身体可以被忘记,坟墓可以再利用。
死的永恒和生的连续性不断出现:妇人看着无名尸体,就像看到了她的女儿那样。
男孩与青年如同已逝之人投下的镜像。
掘墓人在葬礼的圣坛上歌颂死亡带来的永生。
葬礼之后是婚礼,掘墓人也会变成欢乐的演奏者。
生命会被新的生命代替,用相似的外表重复旧的生活,只是,你无法使死者复生。
你只能在生与死的缝隙中幸存,从坍塌的石块下面像活死人那样爬出。
世界充满那些停止的、未完成的生命的回声,像灰尘一样覆盖在每一段暴政与和平的历史之上。
🎬《遗忘诗行》🧔🏻♂️ 导演阿利雷扎·哈塔米|2017剧情片🪦正直的人忘了自己名字,却忘不掉土地上的故事。
黑暗的人记着自己名字,却记不起曾做过什么。
🏝️伊朗导演镜头下,太平间成了记忆孤岛。
守墓老人没名字,却记得每具尸体的模样和故事——这近乎神性的宿命,反倒让他成了被世界抹去的幽灵。
🏜️他擦拭年轻女子苍白指尖时,雪落在太平间玻璃上。
那些被军队连夜掩埋的躯体,被历史碾碎的姓名,正成为时代的沉默标本。
而他用植物根系、灵车辙痕、老妇人颤抖的相片,在遗忘的荒漠种下反抗的诗行。
🕯️这简直是关于「存在」的寓言:当死亡都能被系统删除,只有记忆褶皱里藏着不灭星光。
哈塔米用冷调胶片和诗意长镜头,让墓地苔藓、灵车尾灯、老妇人织毛衣的线团,都成了对抗虚无的武器。
🌹或许我们都在经历集体遗忘——被算法肢解的注意力,被流量稀释的悲悯,被喧嚣淹没的真相。
但《遗忘诗行》提醒我们:有些东西,哪怕用腐烂玫瑰和生锈铁门,也要为它办一场盛大安魂礼。
"冷酷與記憶缺失似乎形影不離,但在一段較長的集體歷史的時間範圍內,歷史卻對懷念的價值發出矛盾的信號。
太多的懷念(古老的冤屈)令人怨氣難平。
和平就是為了忘卻。
為了和解,記憶就有必要缺失和受局限。
如果目標是為了有一個空間來安度人生,那就必須讓某些不公正的事體溶入更廣闊更普遍的諒解,也即無論哪裡,人們都對彼此干下了傷天害理的事。
⋯這類影像邀請我們去注意、去反省、去了解、去檢視掌權者就巨大災難提供的辯解是否合理。
誰造成苦况,誰應對此負責,是情有可原的嗎,是不可避免的嗎?
我們到目前為止接受的某些事態是否需要受質疑?
與此同時,也須明白道德義憤就像同情一樣,是無法強求以行動來處理的。
"以桑塔格在《關於他人的痛苦》中所析的記憶的矛盾與局限試回望片頭引用的策蘭的詩句,世界的離棄是為了前行的沒有道理意義的對記憶的離棄,而"我來背負你",背負的或不是你為不平的呐喊甚而為期承繼的哀榮,如果那樣,成為亂墳崗上的無名英烈更顯你的光華。
背負的或僅僅是確認你曾活過的死亡,另一個名字,另一對父母,另一張出生證明,如同證明墳墓的廣廈下還有人間的街巷,證明冷凍尸箱後還有溫暖的子宮,證明山間長過草木,擱淺的鯨群曾在遠洋里唱和。
《遺忘詩行》
这是一部小众而诗化的电影。
片中充斥着诗中常见的意象与隐喻,让人难以琢磨。
选择午后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实在是对自己抗睡能力的挑战,哈欠不知打了多少个,爱人在某一两个瞬间也撑不住到太虚幻境逛了一会。
内部观影,也看不了二遍,只好豆瓣上补补课,看了几位豆油的评论,方才知晓影片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源于70年代的智利,皮诺切特实行的17年的独裁统治,期间3000左右的异见者或者遇害,或者失踪。
而这些异见者们彻底被正统的历史书写所遗忘,变成了无名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是对个体家庭所带来的这种巨大的创伤,如何可以被残忍的遗忘?
究竟历史应该由谁来书写?
权力的拥有者还是历史事件中的个体?
当权者选择遗忘,可个体创伤者会选择永远铭记在心,就像片中的主角老人,记得狱友做的恶,记得在监狱的天数,记得每周都在墓地徘徊的妈妈是第249周过来找她的女儿。
当今的世界,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个体身上存留下印记,业力使然,有因必有果,轻率的遗忘与掩埋罪恶只能是徒劳无功,有朝一日终究恶臭会从土壤中逸出。
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善恶标尺。
鲸鱼接到同类搁浅的求救信号,尚且奋不顾身前来营救,何况是人类,这便是片中主角老人执着的为无名的女孩举办一场葬礼的缘由所在。
当今的社会,当今的科技文明开放程度,历史究竟会由谁来书写?
或许我们可以从片头策兰的诗中找到答案。
“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
大约在半年前,看到一个电影博主推荐这部电影,评语是什么已经不甚记得了。
唯独记得我被一张截图深深吸引住了,那是鲸第一次出现在天空上的镜头,老人背对着镜头,
三次打开过资源,都没有看到鲸出现的部分,昨天终于一口气看完。
当看到鲸的出现的一刻,感觉竟和当初看到截图时有相似之处,毫无预兆、震撼、寥寂,加上鲸鸣声声,于是遍地悲伤。
多次打开未能看完,因为开头着实平淡,而且看不懂_(:з」∠)_所以第三次是边注意屏幕边记下里面的线索(虽然很笨拙但无疑让我注意力更集中了)——啊果然还是喜欢充满隐喻的叙事手法。
我喜欢这个故事。
开放而克制的叙事方式,可以容纳更大的解读空间。
看了几篇很好的影评,弥补了我在知识背景的漏洞,例如开头的诗歌,结尾的音乐,“遗忘”所指代的历史背景…… 刻意淡化社会背景下营造的超现实视象,让故事变得深刻而动人。
宛如发向虚空的一生枪响、遨游于天际的鲸、穿透建筑滴落下的雨点、一次又一次的鲸鸣、不知多大多深的地下档案室、帮助老人撬锁的神秘少年。
以及树立起与现实背离的“违和感”,从第三个人物(狱友)出场后,会发现在这个故事中,拥有最清楚且准确记忆的人只有老头,是那种时间概念都精确记忆到了某个具体的数字,249个周日、2679天、第997次挖坟等。
再到后来,老人遭遇暴力只能撒谎,以“遗忘”来保护自己;去申请下葬许可,负责人是一个每隔一段时间就设置一个闹钟提醒的但总忘记原来要去做什么事的老人,两个人在狭隘幽暗的空间对话总是伴随滴答的钟表走动的声音。
一切都在嘲讽名为“遗忘”的人性特质。
我们记住了什么?
我们该记住什么?
我们该如何保持记忆?
老人背负过去的记忆,决定为被遗漏的女孩尸体举行葬礼,是挽回,是拯救,也是延续。
故事的最后,我想,即便随着老头的寿终正寝,但大海会记得,重生的鲸也会记得,而将来陆地上的人们只能在悲哀空灵的鲸鸣中找过去。
获救的鲸跃出海面的一瞬间,小提琴声——维瓦尔第的《四季-夏》突然响起(去搜才发现大多数人应该在其他场合都听过“春”的那部分),很激烈、急切,甚至有点咄咄逼人,以至于我尚未反应过来这段配乐的意义。
最后有个细节不太明白:老人被暴力对待后徒步回家睡觉,为啥突然起身用枕头套套住自己的脑袋才能入睡?
镜头一直停留在他侧卧抓住自己的左臂的画面上。
还有两次拍到老人屈身在浴缸里的场景的含义?
这是一部刚刚上映没俩月的西班牙语电影,伊朗导演阿里雷扎·哈达米的处女作。
故事的背景设在智利,或者世上任何一个你愿意的角落。
电影时长93分钟,很讨喜。
昨天下午一刷,觉得对白零零碎碎,虚虚实实,有点懵。
今天上午再静心刷一次,越看越有味道,不禁拍着大腿说,妙啊,本月的三甲有了。
西班牙语的电影,色彩鲜明,热情奔放,人物饱满,情节缜密是它的特点。
而南美洲电影独有的风情,常常将暴力美学和死亡结合在一起。
东方人将死视为庄重的仪式,讳莫如深。
南美人则肆无忌惮的议论死亡,尽情的调侃死亡,与死亡同眠,显得不拘一格。
如果再融入了这片热土上纷乱的政治和战争,独裁军阀和腐败等情节,会让电影有一种奇异的魔幻感,像一出荒诞绝伦的黑色童话。
例如《潘神的迷宫》,《杰出公民》等。
电影的所有人物都没有名字,都上了年纪。
作为老年人来说,死亡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天边,是几乎可以预见的眼前。
更可况,这些人物的身份很特殊,他们是一个墓园的管理员,阴森的停尸房,驻满十字架的墓地就是他们日常的工作场所。
电影以太平间看守员和掘墓人的工作场景对话为开篇,一个瞎子掘墓人,眼瞎路子广。
在为每一个死者挖坑前都喜欢讲一个道听途说半真半假,关于他们生前的故事。
算这个枯燥行业的自娱自乐,算对死者的盖棺定论,也算人世间对死者最后的送别。
编号997,一个76岁的老头,一张不辞而别的纸条,一趟没有回程的公交车,一具永眠于此的尸体。
家属认领,文件审核,签字盖章,挖坑下葬。
一个生命就此告别,看守员一天工作的结束,年终无休,日复一日。
看守员很老了,须发皆白,他的记性很差,行为反应迟缓,他甚至记不得自己的名字。
看守员的记性又出奇的好:他记得所有相关数字,他的所有时间以天数作为计算;他记得那个每个周日都在墓地里徘徊的母亲,查看墓碑上有没有她失踪女儿的名字,这已经是第249周了;他能一眼认出犯人的脸,记得十几年前为他代笔的一封家书,他唤起那些从良的恶人们内心最害怕的秘密。
停尸房里都是死人,死人不会说话,身上的伤痕却提醒着活着的人他们生前经历了些什么。
看守员收集的剪报,“被秘逮捕的人消失于世”,“像流浪狗一样被杀害”,“罢工中止”等触目惊心的标题,暗示着凋敝落兮的墓园外的种种不太平。
运尸车司机是他的朋友,被砸烂的车窗是城里暴乱留下的记忆。
这场风暴愈演愈烈,黑暗的势力已经渗进了墓园。
看守员年事已高,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却被卷进了一场无妄之灾里。
几个在运动中枉死的人,他们的伤痕累累的尸体成了“那些人”的眼中钉,需要尽快毁尸灭迹,顺便还想将无辜的看守员变成殉葬人。
也许是凶手漫不经心,也许是看守员的命不该绝,他趁着夜色逃脱,惊魂未定中匆忙返家。
朋友都劝他赶紧走吧,执拗的老头摇摇头,说还有一具尸体那些人忘了带走,是个年轻的女孩,我想帮她下葬。
乱世,生得艰难,死也不易。
若要入土为安,资料证明,繁文缛节数不胜数。
看守员不惜将给自己的墓地都拿来给她安葬之用,还动员了那个苦苦寻觅的母亲,将她视为自己失踪的女儿,用她的名字申报,方得如愿。
电影头尾都穿插着一条新闻,七只鲸鱼在岸边搁浅,奄奄一息,上百名志愿者前往拯救。
鲸鱼被视为海洋中最聪明的哺乳动物,为何要出现这种集体自杀的状况尚不得解。
电影出现了几处匪夷所思的镜头,例如天空忽然浮现了一条巨大的,仿似在翱翔的鲸鱼,房间里下起了不知是雨还是泪的水滴。
空中传来了鲸鱼的长啸,像是悲鸣,又像是对看守员的示意感恩。
鲸鱼搁浅,同类不顾自身风险上前营救,虽不是人类,却具有和人一样的灵性,即使前赴后继的死去也在所不惜。
最后时刻,唯一一条存活的鲸鱼离去,在远方的海洋里鱼跃翻腾,是重生,是告别,看守员久久凝视热泪盈眶,观众的心也随之起伏不定。
此时此刻,鲸鱼和人化为一体。
许多细节在二刷时得以发现,甚为巧妙。
首先是数字上的安排,最终的编号是1001,这个披着奇幻色彩的故事和《一千零一夜》不谋而合。
葬礼过后随即而来的是婚礼,死亡迎来了新生。
倾斜的街道,破洞的胶袋,散落的橘子,电线杆上贴着的竞选者留着神似独裁者希特勒的小胡子;竞选者海报的背面,竟然拿来当葬礼的印刷单,一正一反极具讽刺感。
看守员张贴海报,狂风骤起,卷走了所有的印刷单,即使被印在背面的竞选者,也注定在历史里不能留下痕迹。
最初滚来的轮胎,镜头浮现的是孩子们的戏耍,再后来滚来的轮胎,跟着的竟然是年轻的“自己”帮忙,倒后镜和人物褪色的身影都暗示着这些是不合理的存在。
还有那黑暗狭窄,宛如九曲十八弯的资料室,和迷宫一样的墓地,这些死亡气息越浓的地方,看守员却越游刃有余。
“那些人”想置他于死地,他却能每次都在死亡的区域里化险为夷。
逃脱时发生了强烈的大地震,到了边缘的几乎要跌落的玻璃杯,还有地板上捡起的鲸鱼耳环,丰富的电影语言里留下了大量遐想的空间。
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堪称惊艳。
四星半。
像是透過老膠卷相機的取景框窺視,明信片感覺的每一幀畫面,構圖和冷暖配色比極為考究,整體是一部色調統一的佳作。
故事如三行短詩般簡單,卻注入了悄無聲息的大量情緒感情;一些晦澀難懂的地方,大概與時事背景有關,例如電影中經常提到的某些組織和他們可怖的作為、黑白兩道都警告恐嚇「你什麼都沒有看見」、剪報不約而同提到失蹤命案與恐怖組織活動,在加上片中沒有明確說明的槍決⋯動蕩不安的局勢可能需要額外作功課了解,不過透過情節交代的信心雖然簡短,也不難猜出各種潛在危險的威脅。
就是在這種特殊背景下,主人公的殯儀館員工的職業也顯得十分有戲,終日與死人打交道,卻發現外面的世界一樣冰冷無情;在意外發現一具遺留女屍後,同樣寂寞的心靈產生了共鳴同理,於是老人費盡千辛萬苦想方設法將其下葬⋯⋯《遺忘詩篇》在畫面攝影上很有阿巴斯的味道,大概對景物的準確拿捏,讓週遭草木都有了可愛的生機;而在一些元素暗喻上,則和《長江圖》有異曲同工之妙,氛圍濃烈詩意盎然。
下面例舉幾處(怕劇透者可跳過這段):(1)輪胎輪胎的意向在電影中總關於子女孩童,總共出現三次:第一次是老人翻看的妻兒早年照片、第二次是老人坐在老婦家前的樓梯上看陌生的小孩玩耍、第三次是在老人打不開封鎖鐵門時伴隨兒子一起出現,前兩次是實、末尾是虛,卻因為前兩次而得到昇華,觀眾明知道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仍是盡收感動。
象徵著老人對兒子的緬懷,和對親情的渴望;當他坐上離去的小車,倒車鏡中映照兒子與其揮手惜別的黑白影像,寧願相信為是他獨有望見的風景。
(2)鯨魚天空中飛翔的鯨魚似乎是迷惘的指南針,著一細節出現在挖墓人的對話、停屍房的耳釘、老婦家牆壁的塗鴉、新聞報導等等環境裡,從微小潛藏到刻意明說,鯨魚的行為處境像極了我們的族群,從「集體自殺」到「不願拋下同胞離去」的習性來看,於人類的害怕孤獨、扶持共存有異曲同工的地方;並對於常年孤單一人的老人而言是他嚮往與不解的,可隨著他的目標明確堅定後,鯨魚逐漸變成一種鼓勵和希望寄託,以致於在最後老人真的前往海邊,眺望翻騰的鯨時眼神中得到了解脫舒坦。
(3)被遺忘的詩篇忘記了設鬧鐘目的的政府工員、忘記了女兒行蹤的老婦、忘記了葬禮時間的牧師⋯片中記憶力最好的就是主角,老人家白髮蒼蒼依舊能清楚回顧起每件事情的具體日期和細節,換作是我們都很難用那樣驚人的記憶力,而他在死亡的暴力恐怖脅迫下,也不得不撒謊「我什麼都不記得」。
真正記得的人選擇「忘了」,拼命想記起的人卻真渾沌了,實屬諷刺。
回朔遺忘詩篇的標題,片頭那個曾在獄中找老人寫情書的男子,早已忘記了信件的內容,老人罔若昨日一般背出的詩句,卻被當作無稽之談換來辱罵。
人腦自然濾過繁雜的信息,連愛和良知都被遺棄後,留下來的又是什麼呢?
鯨魚是否比人更重情誼?
巧的是,看电影的前一天在b站看戴锦华老师的历史与人民记忆的课程。
谈到历史是如何为当下的政权提供合法性,又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记忆。
突然就理解了那句,文学远比历史真实。
尽管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的集体记忆会越来越贴近历史书的记录。
但是文学传递的那些共通的情绪,却不是能够轻易被抹除的。
幸好我们还有电影,幸好我们还有诗歌和文学。
平淡,但并不晦涩。镜头语言非常克制,简洁。隐喻的线索非常明显,被暗杀的年轻人们象征搁浅的鲸鱼,被安葬则是以另一种方式被记忆。掘墓老人变成婚礼的吹奏者,生与死交替互换,死者也在以另一种方式重生。最终结尾的升华让电影具有了一种诗性的崇高。然而总体上还是有些过于沉闷了,镜头语言的特色在前半部分很具有吸引力,后半部分则稍显乏味。
有些情节没看明白,为什么闯入者会放了老头,为什么要去联系丧葬公司(自己的朋友就是一条龙嘛……也可能对智利国情缺乏了解所以影响观看
没有看很懂,不了解那段历史,电影看的有些云里雾里。但很喜欢天空中飞翔的鲸鱼,突然落雨的邮局,宛若迷宫般的档案室,以及最后那边海。
他什么都记得,就是遗忘了自己。
没看懂(我是土狗
一部外国电影没听懂一句话,看完结局才是笑话。
伊朗导演却写了一场在智利的墓地发生的事。隽永又悲怆的诗。可惜本可以以老人的死来结束的。
好美的一部电影
有很多语焉不详的地方,就像抵抗运动中那些死者的身份。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讲述者是掘墓人,一千零一个亡灵,书写了另一种看不见的人类历史。但语焉不详与堆砌的影像符号也是该片的双刃剑,不知道是“藏拙”还是耍小聪明。但对于独裁政治的切入点仍然值得玩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执念最后还是打动我了
一个记忆力惊人但总是被别人无视被舍弃的老头为一具无名年轻女尸能尊严下葬而勉力奔波,以弃民老朽之身对抗不停遗忘过去的大历史(最后才看明白老头作为不死之身屡屡还魂的魔幻设定略懵逼
遗忘尸行【中字度 /s/1c2fFJQ4 码 sipt 小娟】
《遗忘诗行》一位被退休的停尸房管理员,一位愿听原讲逝者故事的挖坟人,一位谨小慎微运尸车司机,一位总在每一个月最后一星期的周末寻找自己因游行而失踪的女儿的母亲,一具无名逝者的尸体,一场体面的葬礼…
道行不夠,看的糊里糊塗,只見一老人獨守殮房,時不時拖著璊珊腳步踽踽而行。
伊朗导演拍智利,南特获奖片。这种小魔幻的程度大约可以认为是拉美那种魔幻之地的日常。守墓老人所观所见,有了日日端详死亡这个临界界碑在,因为生与死如此密密相近,一切活着的杂陈都有了比对反讽的意义,倍增了原本人生标配的苦咸。譬如印刷店里,左边的人印婚礼册,右边的人印讣告,因为纸用完,就给讣告用了已过时的选举宣传单的反面。挖墓穴的人改行去做婚礼乐师等等,结尾一幕老人去海边看到了那条鲸鱼,它守着搁浅死亡的同伴不肯去远,老人微笑,可能自己也是它的一部分,孤僻和孤独的所有者的相对,暂时可以不必理解现在以外。标准的文艺片,看个人耐受力的杂乱沉闷对话少意象双关,和色彩优美抒情的镜头语言,可容你无数次走神恍惚再回返。
沙漠盛开的手掌,天空遨游的蓝鲸,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佐杜洛夫斯基,魔幻现实主义后继有人。那些消失在独裁年代的人并没有被遗忘,纵使没有名字,但每个逝者都有一个故事。
B+ / 荒漠中的诗无尽头,海边的鲸鱼马戏团,地下室的幻梦墓园,随风而逝的残影余像。玻璃窗分割复制,低机位掘土镜头,房间与冷柜的双重空间遗忘。一开始觉得堆砌感过甚,之后魔幻现实中的一切在不断呼应连缀中获得了诗意的合法性。80后伊朗导演处女作居然如此克制地拍出了南美奇幻历史气息?
很沉闷的观感,更多是看完有回味的余韵,感觉内容更适合30分钟的短片。
很美啊。但也止步于画面了
遗忘诗行 生命与死亡的驿站 历史与记忆的诗句。这是一部关于生命 历史与记忆的电影 导演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电影中 拉美处于动荡的年代 暴厉的正负就会有无数油行 反抗与示微。他们是无惧生死的反抗者 就像谭嗣同 明知自己为国或为民的行为会让自己消失 但依旧以血荐轩辕的精神 成为这个出头人 他们会被称为先烈。但随着时间一切皆会湮灭 他们行为会被社会遗忘 他们的故事甚至会被文字篡改 但只要有一个人记得 记得他们的所作所为 能让他们的精神继续 一切都不算消失。鲸鱼的悲鸣不是自己的哀嚎 而是献给全人类的挽歌。老人给了先烈一个体面的结束 历史会记得什么是对的。
#SIFF2018#这就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