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一股清流淌过心间,且不是什么都没留下,心之所向的一些本真美好被滋养。
过程中被电影里的一些细节感动:主人公一边倒水一边敲杯子的音乐;摸着床边跃动的手指;在海边他终于放下自己的手杖,脱去自己的鞋子大步朝小洁跑去;小洁存在于光影中的侧脸;她舞蹈中双手微合耳边作倾听状的专注;跳舞的女孩花…处处可见这部影片背后的用心,整部影片看下来这些暖入人心的片刻在观影者心里逐渐塑造出两个年轻,有梦想,备受阻力又不停止追逐的形象,他们本身是两条平行线,相遇之后又因彼此的鼓励各自散发出万丈光芒。
我们可能不是那么有天分,也许不被支持,但如果有那么一件事情我们做的时候是心跳加速,感觉自己真实存在的,就用尽全力去争取,要知道太多人庸碌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5星中其中一星给插曲蔡健雅的《很靠近海》,歌词与“因为有你,让我相信我所遭遇的一切,并不是阻挡我的前进,而是让我下定更大的决心”呼应:“我跟着你气息 就分外安心我没有翅膀 却觉得能飞行那些梦想 沿着指尖 舞成一篇协奏曲这默契像似奇迹 若有谁在牵引我逆光前进 却再也不恐惧因为你我靠近海 因为你我懂得爱迎面你笑声传来 我感觉一阵温暖”人生的路,前进的路大部分时候要一个人走,但就算有那么一刻出现一人带给自己些许勇气,都对命运有此番安排万分感激。
确实很难抗拒,这部电影太多好看的画面,好听的声音,还有逆光飞翔的勇气。
音乐天分超凡的男孩裕翔(黄裕翔饰)弹得一手好琴,却天生失明。
他坚持不参加任何比赛,只希望能拥有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他第一次离家北上念书,遇见热爱跳舞却因故被迫放弃梦想的女孩小洁(张榕容饰)。
裕翔能“看见”世界上不被旁人看见的美丽,从未放弃过这个世界。
他就像一缕温暖的逆光照进了小洁冰冷的内心,而小洁则带领着裕翔经历了他从未尝试过的冒险。
两个看似永不会相交的灵魂,却成为彼此遗失的那份力量。
两人身后的那道耀眼的逆光,正温暖着、鼓舞着他们向梦想展翅飞翔。
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男主人公黄裕翔本色演出。
女主角则由台北电影节、亚太影展双料影后张榕容饰演,两人延续前作的绝佳默契,演绎了一段好友之间互相鼓励、勇敢逐梦的历程。
导演张荣吉凭借此片荣获2012年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女主角张榕容荣获2012年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男主角黄裕翔荣获2013年第7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演员提名。
追溯电影史上最早跟盲人角色有关的著名表演,那可能是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流浪汉和卖花女的故事。
结尾处,隔了玻璃橱窗,两人重逢。
卖花女治好了眼睛,却认不出流浪汉。
流浪汉的眼神百感交集,从兴奋喜悦转为失落无奈,手上的花,一瓣瓣落下。
显然,在多数电影里,盲人角色要么成为故事情节的道具,像重获光明的桥段;要么就是成为出色的配戏对象,反映主人公不离不弃的爱。
《逆光飞翔》有一个短片前身:《天黑》,同是张荣吉执导,里面也是张榕容和黄裕翔主演,故事风格基本一致。
主打曲略有变动,乡谣般的《天黑黑》换成了古典音乐巴赫等等。
两个片子都是手持摄影,大光圈浅景深,画面干净通透,外带逆光过曝小清新的必备桥段以及传统标签。
相当于导演经过短片的练手试验,终于完成了真正的长片。
如果从包装技巧来看,在技术上,《逆光飞翔》比《宝米恰恰》和《女朋友男朋友》要来得有卖相。
《逆光飞翔》和《天黑》的创作方式比较特别,导演得知现实生活中有黄裕翔这么一个人,了解他学音乐和爱音乐的人生经历,然后用调查纪录的方式去探寻他想要的故事。
经过艺术加工处理,从黄裕翔的世界,创造出另一个对照的人物。
也就是说,电影的故事是建立在既有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凭空编造而来(如果只拍盲人那就是个纪录片)。
评价《逆光飞翔》,不可绕过的一个环节就是演员表演。
因为有黄裕翔自己主演,据此可知,张榕容在搭戏和对戏时,确实生出不少困难。
通过镜头可以看出,黄裕翔既看不见自己的表演,也控制不住表情(尤其是失明的双眼)。
你可以说,他是在演自己,一种出于想象和本能,对电影表演的个人诠释。
然而,一个几乎很难融进电影形式的非职业演员,他势必会给对面的演员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若要肯定张榕容的表演,必然要指出这点。
《阳阳》时代,导演已经找到了张榕容的完美角度,有点像《二次曝光》的范冰冰,被导演和摄影一通狂拍,近乎瘾症。
几年过去,张榕容不见了青涩,多出了成熟。
即便跳舞几场戏,乳白柔光、少女翩翩起舞,很多人还是会想到岩井俊二作品。
或许,演员有努力尝试内心深化的表演,但在过多表象信息的干扰下,观众反而会被“画面好美”之类的浅白所吸引,这也是张榕容的遗憾所在。
好在电影有各种特写,依然加分不少,又有形体表现,算是全方面的表现。
再回到黄裕翔一线,导演显然知道,感官听觉对一个盲人很重要,所以,他有特地去做一些特殊的声音设计,像主人公回忆里的走道长廊。
然而,在一些关键的听声辨人段落,《逆光飞翔》没能给人予身临其境的感受。
至少,无法真正进入盲人的精神空间,没了神秘也少了趣味。
更致命的,这些段落依然是白得发亮的画面,然后响起了温柔美妙的配乐,喧宾夺主,试图打动观众的打击太过明显。
类似情况,影片出现了多次,实在处理得过于草率(当然也可能是技术掣肘)。
整体上,《逆光飞翔》是一部很顺的作品。
校园题材、励志故事。
一个喜欢音乐的盲人,一个想跳舞的少女。
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受到了打击挫折,但命运让他们相遇,然后情节呈螺旋状上升,最终抵达电影的终极诉求——逆光飞翔,听见了成长的声音。
也许,不少观众会以为,电影应该在盲人身上有更多的篇幅反映,可是,导演的重点好像落在了“盲人对正常人”的心灵触动和人生启迪,他们彼此是互相影响的。
显然,这是个很好懂的故事,但同时也缺少眼前一亮的东西。
从青春片的潮流来看,《逆光飞翔》没有《鱼缸》那种张扬和不妥协,基本上还是好学生、好孩子,延续了台湾小清新电影的潮流。
可以受伤,但不可倒下;命运可以有不公,但他们不会屈服。
也不是说,这样有人情味的校园就不好,这样的青春就不值得鼓掌,只是,一味赞美这个世界的美好,表现有爱的相遇、相逢,总会让观众变成选择性失明。
准确来说,这与《逆光飞翔》无关,而是在它之前,同类题材已经被翻箱倒柜,掘地三尺,掏挖殆尽。
电影《逆光飞翔》是由张荣吉执导的剧情片,张榕容,黄裕翔,李烈,许芳宜领衔主演。
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在2012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天生失明但琴弹得好的裕翔,却因为不想被同情而不愿参加任何比赛。
爱跳舞的小洁被迫放弃学舞,却交了个一跳街舞就闪耀着光芒的男友。
两人相互鼓励一起追逐梦想的故事。
该片并没有把故事的男女主角尤其是天生盲眼的裕翔刻画成一副苦难深重的样子,而是让一种温暖的感觉时时包围着他的生活。
这温暖既来自于他自己,也来自包括小洁在内的周边的人。
当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沉沦于生活的洪流之中,甚至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出发时,裕翔和小洁却用自己的方式在提醒我们,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跟着别人的方式去飞,但不要忘了我们也有翅膀。
至于何时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飞一次,不取决于外在的一切,而只和我们的勇气、毅力有关。
《逆光飞翔》无关乎爱情,只愿你在人生的舞台舞出自己。
“谢谢有你,让我明白。
如果对喜欢的事情没办法放弃,那就要更努力的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这是电影结束的时候,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一句话。
电影里的裕翔,天生眼盲,他弹得一手好琴,却不想参加任何比赛。
他不希望因为同情获得肯定。
第一次离开家去念书,被排挤的时候,他也只是憨厚地笑笑。
他明白这个世界并没有亏欠他什么,他所要的,只不过是和正常人一样在一个阳光美好的午后,在靠窗的咖啡屋里喝一杯咖啡,听听这个世界的声响。
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梦想,让爱跳舞的小洁渐渐地温暖了起来,她渐渐明白生活不仅仅只是母亲的不知知足,爱情也不只是跳舞很棒却没有把心放在她身上的男友,在她的心里,那颗对舞蹈无比热爱的心,渐渐地被温暖的裕翔唤醒了。
他给她勇敢的信念,给他就算逆境也要走下去的坚强。
她给他一双背后的眼睛,他要去哪里,她就带他去。
这个世界,在裕祥的心里,突然就变得好大。
除了不愿放弃他的妈妈,原来还有一个人可以这样真挚地告诉他:“来,把你的手给我。
”他和她,为彼此梦想的缺陷里填补上了最真诚的支持。
我突然明白,那些被我们遗忘了的梦想,总被归咎为现实,但是太多的祭奠并不是一种英雄主义。
梦想不只是说说而已,说得太多,只会忘记去做。
有些事你现在不做,永远也不会做。
放弃是一个坏习惯,失败是一个间歇性的耳光,当时可能很疼,打着打着可能就习惯了。
生活的决定权一直都在自己手上,是做一个孬种,还是做一个英雄,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
你得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可以改变的。
事已至此,抱怨是没有用,那只会让你越来越像一个求才不遇的酸秀才。
选一种你要的生活,而不是在规划了半辈子的蓝图,却在实施的时候发现自己老了。
这就是人生最糟糕的状态,想选择一条不甘平庸,改变、进取和奋斗的道路时,却以一种安于现状的方式生活,最后抱怨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千万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电影的最后有一幕,当所有人因为舞台上四个人的尽情演奏正如痴如醉的时候,舞台突然停了电,那一刻舞台一片漆黑。
正是在这样的漆黑里,只有裕祥的钢琴没有停下。
在他的世界里,并没有黑暗。
正是习惯了这一切,才能忘记周遭的一切,只记得自己是一个弹钢琴的乐者。
人群渐渐安静了下来,那些温暖而强烈的钢琴声,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抚慰人的力量。
他终于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母亲欣慰的眼泪。
那一刻心里有一种感觉,好像就要满出来。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谁说小提琴一定要用拉的,谁说一定要得奖了才能被看见,谁说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谁说一定要朝着光飞才有出口。
我不想乖乖地照别人的定义去生活,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这个世界。
”裕祥用音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小洁用舞蹈获得了芭蕾舞团的资格,那么多的裕祥们在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静下来,慢一点,再慢一点,听听你心里的声音。
然后,去做你要做的事,这才对得起夹在期盼与回忆之间那段拧得滴水不剩的青春。
【妈妈】 这个妈妈挺好,不沉重。
主角是残障人士,母亲这个身份,最怕和“母爱如山”之类的词联系在一起,像《我与地坛》那个套路,扶着眼镜像在海里找艘船的、默默无言而苦难深重的母亲,赚人一钵热泪。
这个妈妈平平常常的。
儿子去念大学,邻居也平平常常地问候一句“去念大学咯,放不放心啊”,她说让他去试试。
她说差点想把小孩丢在医院里,她说被吓蒙了,从来不知道怎么照顾眼睛看不见的小孩。
可是也照顾过来了。
下楼走十步,一二三四五,她在旁边帮儿子数过几次?
却不言苦难。
只说内裤在左边袜子在中间,我把黑袜子带走免得你弄混了。
洗衣服的时候儿子没洗干净,她接过来冲冲,儿子问她,她说在洗手。
我常常觉得,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他的认知。
我有段时间总跟我妈发无名火,因为我觉得她打心眼里认定我是个大婴儿,导致我已经成年多年,却一直没办法变成一个真正的成年女性。
这个妈妈,她没有太把自己的儿子当成异类,她的儿子,也就比较容易做一个普通人。
妈妈走的时候,在楼梯口停了一停,她的儿子,听见了吗?
【王老师】 王老师只是个代课老师,第一个镜头,连个正脸也没有,只有前景里一把模糊的褐色头发。
随堂小测她让黄裕翔上来弹琴,我就觉得她在帮他,有意让他显显身手,好叫同学们不要小看。
后来帮SM四人组参赛,自不必说。
我感动的不是她在赛场的二楼招呼一声,也不是她在幕后拜托“几分钟就好”。
虽然直接造就了结尾的华彩,但于她而言,举手之劳而已吧。
我感动的是她说:“我帮你去联系外校,你这样的钢琴手,很多地方抢着要的。
” 她没有说黄裕翔是个盲人,也没有说同学怎么这么欺负他。
她说的是:你很厉害,他们不要你,有得是人需要你。
【奶茶店店长】 看电影的时候,我低声和旁边的朋友说:“我觉得女主角应该跟店长在一起。
” 她说:“为什么?
因为你喜欢胖子吗?
” 我说:“刚刚你去上厕所没看到,女主生病了,打电话给店长问店里忙不忙,店长说你赶紧去看医生,不要乱吃药。
” 小洁跟她的负心男友说“我不知道我到底喜欢你什么”,店长说“你只是喜欢他跳舞的样子”。
他是懂她的。
而且,要不是因为喜欢你,一个死胖子,跑去上什么舞蹈体验课啊!
要不是因为喜欢你,谁钱多赞助你去舞团甄选啊!
看到胖子被舞蹈老师追得满场跑、最后倒在地上的那段,真是全场爆笑。
多可爱啊,像个泄了气的皮球。
遇到这样的胖子,你就嫁了吧。
【朱自清】 每部青春片里都有一个搞笑的胖子,这部里面,有两个。
“我叫朱自清,体育系”第一句台词就正中笑点,要不要这样啊。
还有那件销魂的银色衣服,“银色你知道吗?
”“锅,还有白带鱼”——一世英名就跟带鱼扯到一起了。
说真的,阿清刚出场的时候呼噜打得山响,早上起来又是那么一副HIGH过头的样子,我本来还担心,他会对黄裕翔有攻击性。
没想到这胖子这么可爱。
黄裕翔拿着盲杖在路上走。
同学说“这里有盲道你自己可以走到,不要浪费我时间啦”;妈妈说“你自己走一遍,妈妈就在你旁边”;小洁说“你这样很危险,我带你”;阿清从后面窜出来,手往他肩上一搭:“走那么快,草上飞啊!
” 阿清把他当做普通人。
叫他“翔仔”,搭着他问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全垒打的时候抱着他一起欢呼,就好像他看得到。
黄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说:希望舍友是个好人。
走的时候站在门口,拜托阿清照顾裕翔。
黄妈妈,你在音乐厅的台下,是不是有在想:没想到阿清这么好,这么厉害?
突然想起大头。
那年我做编剧,她做导演,谢幕的时候,她说把我放最后,我说把她放最后,终于还是牵着手去鞠躬。
她说我的本子好,但我知道没有那个负责到底的人,写出花来也白搭。
毕业了,上哪儿找这样的朋友和搭档去呢?
自从在母亲子宫中孕育出的那一刻起,每个人都会在人生旅途中面对很多事情,或欢乐、或悲伤、或.....,但是不管什么事情发生我们都会觉得孤单寂寞,仿佛身边所有事情都在忽略你的存在。
所以我们会有时做出很多或疯狂或白痴的举动,仅仅只是为了让别人注意一下自己。
自己又需要什么呢?
别人一个眼神的关注?
还是一句温柔的关怀?
只是如此而已?
那我们又如何会因为没有得到这些而悲伤不已,丧失一切向前的勇气呢?
人生道路上的迷茫困惑、不知前程为何物、了无生趣失去所有的意志。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为自己如何的失败需找的种种合理的解释。
我们真正会成为自己也厌恶的人,是双眼只焦距了生活中五颜六色的精彩表面,而主动选择忽略了精彩之后的平凡和艰辛。
都只想做简单的事情,把复杂归罪于他人。
但是看到裕翔执着追求,我们应该自卑,因为我们才是残疾人,心灵的残疾远比身体更甚。
台湾励志片永远都是一个节奏说完整个故事,但是它永远是干净的,就算叙事主线、感情线渲染不够等等,但是飞翔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敢于实践!
你需要黑暗的迷雾中发现那一丝亮光和火花,那或许不是路灯,而是你生命之光、是你精神之火。
抓住它、跟随它、找到并成为另外一个自己。
成为自己生活的舞者,舞出自我!
真正的自我!
《逆光飛翔》是一部絕對不應該錯過的台灣電影,除了在金馬獎獲得了三項獎項外,還代表了台灣參與奧斯卡。
說實話,近年的台灣電影憑小清新的風格走出了自身的一條路線,而且得到了各地影迷的支持與期待。
獨立電影走到主流是近年台灣電影的趨勢,而當地政府,文化部門又熱烈的配合。
在奧斯卡的頒獎台上,李安的一句「感謝台灣」讓我們看到這一個小島有很多的可能性。
台灣的小清新、青春、勵志電影給觀眾最大的感覺是純真、是回到過去、是從生命的無奈裡找到一點正能量,電影產業除了是提供娛樂作用與商業考慮外,重要的是尊重創作,鼓勵共融,具反映社會真實的特質。
當一個殘疾人士有份擔當男主角時,我們看到電影在有需要時是要真實地面對群眾,《逆光飛翔》讓筆者想起在《The L word》裡頭正就是有位殘疾的演員。
共融是重要的,最重要是給演員參與其中,證明到他們是殘而不廢的。
或者在電影裡頭黃裕翔的角色並沒有突破,因為他做的角色就是他自己。
而導演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帶出殘疾人士與社會之間在磨合方面的問題,他的同學並沒有口說歧視他什麼的,但背後卻嫌棄他,認為他是製造麻煩。
而他自己脫離了家庭的保護圈,走進社會,走進繁華的台北市,讓他有感要學會自立與做到的事情就應當自己做。
《逆光飛翔》與幾年前的《聽說》比較,看起來《逆》片最為真實,《聽說》在結尾寫到原來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在某些程度上對於殘障的觀眾來說,有種尊重彷似是空談的。
然而《逆》片採用真實的人,不但證明其殘而不廢,更是證明只要有才的就可以擔當其它的崗位,比如參與電影的原創音樂的創作。
裡裡外外,電影反映出來的是完完全全的生命力,青春、夢想、愛、友情,再加上小清新的拍攝手法,女主角的演技等都昇華了這部看似是平淡的電影。
而在戲內巧妙之處是如何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連繫在一起,兩個都是青春年華的年輕人,他們分別有各自努力的目標,然而有人很想曝光,有人不想曝光,正好成為了戲裡的對比。
讓人看得見總是有優點與缺點,無論做得怎樣總會有人批評,但批評也是一種反響,主人公希望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對他才華的認同。
至於女生方面,她需要的是自信,她介意別人如何看待她,她一直都覺得自己跟在別人背後跟得太久,終於決定要走自己的路,不受制肘。
他們二人互相給予對方鼓勵,互相的理解,或者前方的路未必很順暢,但起碼他們都嘗試過。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嘗試的那一步是重要的,我們會失意,我們會被現實打敗,但我們要從挫折中站起來。
這是電影教會我們重要的信息,他們做到了,而我們也要堅守自己心中的小夢想。
台灣影人叫導演張榮吉做有前途的明日之星,第一部處女作長片就一鳴驚人,成績突出,又得到觀眾的愛戴,的確叫人驚喜。
再看回導演在零八年拍的短片《天黑》時,大概就感覺《逆光飛翔》是前作的進化版。
電影是有很多可能性的呈現,同一部電影也有不同的解讀。
《天黑》是粗糙的,是即興的,而《逆光飛翔》是再造,是經過時間的洗禮,是經過心思熟慮的。
曾經有一些電影,例如《Cashback》與香港有套講述粵劇的紀錄片《乾旦路》最初的版本都是短片,長片是彌補短片的不足或者是延伸。
如果劇本的添加是有意思,而導演在拍攝上又能駕馭的話,又何嘗不可呢。
至少劇本沒有過份的加鹽加醋,也是點到即止的。
觀眾可以把兩套作品放在一起觀看,而不是單一的看完就評論別人沒有新意。
看電影是需要做一點功夫,而不是基於前作怎樣怎樣,就說別人不應該這樣處理。
當看到《天黑》中的張榕容到今日的她,已經進步了不少,在《逆》片中她的演出精湛,跳舞跳得如專業的舞者,經過幾年參演不同的電影,從她身上看到一份親切,她是一個相當有潛質的演員。
年華二十五,已獲得三次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證明她是絕對有才華的,同時她也是個專業的演員,從她身上看到了演戲的熱誠。
張榕容固然是令人迷上這部電影的原因,另外叫人迷上的是這部電影的原聲大碟,一部好電影要有靚人、好的故事之外還要音樂。
音樂是電影其中一個靈魂,再加上黃裕翔動人的琴聲,使《逆光飛翔》成為一部接近完美的電影。
論者偏心也是有理由的,因為它是真的好。
來吧,帶上《逆》片去找尋自己的夢想吧。
文/Dorothy
关注6.8即将内地上映的台湾电影《逆光飞翔》,初衷是王家卫的推荐采访。
墨镜王是我无可比拟的超级偶像,《一代宗师》 里那句“新人要出头”,“今天我把名声留给你”的台词,让我一度揣度不已;果不其然,最近的两部公映作品皆与之有关:他鼓励杨采妮坚持三年创作完成《圣诞玫瑰》;亦是台湾新人导演张荣吉电影处女作《逆光飞翔》的重要幕后推手。
《逆光飞翔》立足张荣吉此前短片《天黑》基本立意框架,拓展创作改编而来。
讲述两个有梦年轻人,碰撞交错后,重燃信心与热爱,逆光飞翔,追逐两条本已偏离初衷的梦想之路。
与原短片相比,人物设置上还是有很大改动:身世背景,家庭环境,两条梦想线,增加亲人和友情线——最终把“逆光”这一主题演绎出来,使原短片蜕变成一部,寓意更加昂扬向上的电影。
然相较之下,短片虽资金匮乏焦点单一,但更朴素纯粹。
看到片头,春光映画泽东电影有限公司(王家卫)和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杜琪峰)联合出品,深爱香港电影的我,感叹不已,这该是多牛的处女作,何德何能幸得两位香港超级大卡司的联袂鼎力相助!
(换做我,死而无憾了==)如张荣吉所说,“我们看过太多的云霄飞车似的电影,不妨静下心来,感受一下摩天轮”。
嗯幸福的摩天轮,全片浸染在略微过渡曝光,却温柔和煦的阳光中,伤而不弃,惘而不溃,爱而弥坚。
逆光其实是温暖的。
背对着,没有强光直射的刺眼,沐浴温暖,坚强向前的姿态——是美好,是上帝的馈赠——母亲的爱,无微不至地照顾,心疼又放不下,期待每一个善良的眼神,帮助她爱这个略有残缺的孩子;支持他的音乐,欢喜于他的每一点成就。
养仔多辛苦啊,可是这仔就是阿妈的宝贝!
天下阿妈一颗心,日常小事点滴,让我动容。。
朋友的爱,让裕翔从北上学习的不适应,格格不入受排挤的处境中走出,融入集体,相互关爱支持,一起玩闹一起成长追梦。
热爱舞蹈却苦陷于忙碌工作,的奶茶女孩小洁,在老师迷人芭蕾舞姿启发下,重萌艺术之心;两颗善良本真的心,偶然碰撞相互激励,生活荡起纯真的快乐,不但相互抚平伤痛,还让梦想继续发光!
——上帝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亦开启一扇,幸之,恩之!
关于梦想,对煽情自白并不热衷,倒是有些对话里,颇有韵味。
哪里只是别人在唱反调,我们自己又有多少自我否定。
惭愧,所谓飞翔。
这片子乍一看挺平常,但它挺耐,回拉几次,一定会感觉到内里的力量。
我始终相信,什么样的人拍什么样的作品,想来张荣吉内心是很有元气的,很珍贵的品质。
记得同样的过度曝光出现在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吗?;贾樟柯蔡明亮的片子,就永远苦不拉几,郁闷纠结得要死。
哈哈题外话,莫喷。
今天张荣吉新作启程米兰影展,之后是戛纳,呵呵祝好运!
所谓励志,其实是有爱!
爱是心底声音的源泉,充满力量!
有爱的地方总是阳光普照,无坚不摧。
by :Ada森林蹄子哇。
在5.17号当天,祝福应验了!
裕翔真的在米兰影展拿了最佳男主角!!
太好了!!
真的好开心!
加油加油!!
二0 一三年的七月如果我没有眼睛,那么我的皮肤能像蚯蚓一样感受到光么?
不包括太阳的温度,我说的是冷光。
假如人类没有眼睛,必定活得累,除非你像植物那样一动不动。
从运动场的这头到那头,没有眼睛,我得摸索多少次才能熟悉这段不远的距离呢?
她说,如果你对我没感觉可以直说,我不知道喜欢你什么。
我想,你喜欢的不是他的人,是他跳舞的样子。
我可以假装看得见,只有行为表现足够好不露一丝破绽(是不是没人能发现?
)。
一个盲人从不不低头走路,他总是做出勇敢的姿态,可以笑得很好看。
一个人想念另外一个人失眠了,这说明了什么?
人与人最初的相互喜欢极可能是身体。
即使我们只是在传说中了解这个人,从未谋面,也会想象Ta的模样。
美的程度不可能像冷热那样被温度计精确地计量,所以排行榜总是有争议的。
好比爱,一斤爱有多重,一吨爱有多重?
无法想象。
很多。
舞蹈应该是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假设我们不知道孔孟是谁不知道德为何物),仅依靠身体的吸引,为什么还有变心移情别恋?
我找不到答案。
你要了解一个盲人,从他的生活方式开始,也许他用一个工具录下了许多声音,包括风。
在平坦的路上,你让他跑,一定都是放不开的,一颠一颠的。
我无法想象一个坏的盲人是怎样的,他的善良会与人容易相处。
当然,他若生活在一个不太好的环境里,他说不定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他的女朋友是舞蹈专业的,优秀的,这真有点不可思议。
他天生看不到任何东西,他永远不知道跳舞是怎样的。
他要知道她的样子,一定得用手摸,他的手接触到她的面庞,我想在那一刻,他摸到的时候,一定是用心在感受。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时候他们已在一起了。
于是,在只有恋爱的日子里,她的样子永远都是想象出来的。
这才是刚刚开始。
你奇怪她怎么会喜欢他呢?
一个盲人。
说实话,我也很奇怪。
我想这里必定有许多契机,通常讲的“缘分”。
比如她在那个时候心情特别不好。
再比如他们总在关键的时刻很偶然地遇到了,很多次。
想象和一个盲人生活一辈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极大的勇气。
一个盲人在看不见你的情况下能知道你的心情不好,你能说他不是通过心的知道的吗?
集体概率对个人总是无效。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百人中有九十九个人都特Happy,你还是有伤心的权利,尽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快乐的。
上述的情况,作为没有天生失明的人来说是小概率事件。
缘分,是一种随机的状态,你恰好是被抽中的样本。
你只好相信老天最大。
临时抱佛脚成为一种深层次的宗教信仰。
嗲
台湾一贯的青春片,依旧被鼓舞了,张榕容美西。
开头第一秒,一只手, 逆光中,手臂上的毛孔都微微张开。
看了一小时 无亮点
剧情有点弱
以改编自真人真事作为前提,母子间的情感演绎得十分动人。影片没有刻意刻画残疾人不容易之类的情节来博取观众的同情,更多的是一份内心真挚的感动,让我们看到盲人的勇敢,看到了勇敢的力量,让我们知道勇敢是可以传递的,信心是可以共造的。
女主有点像阿娇。
可惜看不到电影的男主角
台湾的温情电影总是能扣动内心的感动,剧情虽然是一贯的励志,但表现手法总是能抓住观众的心,缓缓地如音乐流淌一般流入心底
坚持梦想总是那么动人,虽然仍未到达顶点但至少还在飞翔。故事很好但台式小清新风格还是让我胃里不舒服,张容榕演技虽赞但一直演青春片也不是回事。
这是一部没有瑕疵的电影
只凭自己观后感。我只想跟摄影师说,睡觉的时候,你镜头摇什么啊。整部片子,镜头动啊动,吃摇头丸了么。电影配乐如隔靴搔痒,一段一段的,能不能有一个完整的啊。剧情我都不惜的说了,看来我还是属于重口味界的。今天我真跪了,最后也只能“呵呵”。真白瞎了买电影票的钱。
励志?没觉着,这镜头用得我想吐。就是一部硕大无比的广告MV嘛!女主角着实好看!!
还真的是台湾风光音乐mv啊,光靠小清新的镜头和音乐填补剧情的空洞,李烈制片人的范已然定型了,你演男主角的妈怎么看都像是领导审查,看不出一点亲情啊~
太久没看台湾小清新电影了。久不久看一部还是多舒服的。
典型的台式小清新。
看这种温情电影,犹如喝一杯满满的温开水,虽然实用却索然无味。
还没来得及被感动,就不想看了,因为不喜欢看残疾人的电影
不喜欢
台湾小清新励志电影,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