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在b站上看了怪异君的少包一解说,就把少包一补看了。
弹幕里看到很多人对三部的评价是1>3>2,当时心里有点不服的,因为少包三可是我的童年回忆,直到现在还记得那几个特别美的意象:凤凰镇丹心海棠,迦叶寺雪莲,西陵王脸谱,还有彩蝶的琴棋书画。
但是直到看完少包一,我终于承认了这个排序……那就来聊个三毛钱的优劣吧【刨除抄袭这个因素啦】少包一,感情线发展顺畅,人物性格都比较鲜明,特别的一点是,推理特别好看,所有的线索得来都是有理有据,推理过程也是很有逻辑性的,所以说少包系列作为推理剧,第一部拍的是最好的。
所以为了与之相比,我又回头刷了一遍少包三,毕竟童年记忆已经比较模糊了……然后发现……三的推理和一比……真的……包拯脑补的太多了……一点都不严密!
基本上都是靠脑补和排除嫌疑人来破案,推理的不是很多,所以没有第一部精彩喽但是呢,少包三好看的是整个剧本,起始亦是终,每个案件都在为最后一个案子服务,所以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还挺佩服这个编剧的脑洞。
而且小蛮和大包的loveline也很好看,每次小蛮送提示的时候脑子里都会有OP响起:一些漫不经心的说话,将我疑惑解开不过最好看的loveline应该是筝策了!
先对赵阳的公孙策表个白,我还是喜欢阳策,面对书画诗词十分有风骨,面对政治也十分大气。
小风筝人设非常好,杨蓉是演风筝的不二人选。
7个咸卦将筝策连在一起,两个人吵吵嚷嚷但又惺惺相惜,十分好看啊。
再来就是狸猫cp,终于给了长大的奶猫一个可爱纯真的妹子,小狸展昭也是很配。
三碾压前两部的是整部剧的基调和情感色彩,神秘、忧郁、伤感,编剧也适时让庐州boysX小蛮来互相吐个槽调剂一下。
比如说在迦叶寺的时候服化道就都有和式的感觉,色彩偏白,西陵王案就带有湘西的风情,找天芒在土城就是沙漠的感觉。
另外还用特别多的意象来支撑剧情,迦叶寺里面的雪莲就贯穿整个案件,这种布置特别容易把观众带入剧情,也容易让观众弱化对推理的思考。
但是不怎么带脑子看剧情感觉少包三还是挺好看的之前还看过一个评论,说少包前两部真的讲的是少年,人物都无忧无虑,包拯破案也只是单纯为了一个寻求真相,策策也只是单纯的考取功名为百姓服务。
但是少包三里的大家都成长了,已经不再是少年,大包在找天芒追查杀小蛮的真凶的时候也想着如何保护江山社稷,身边没有了八贤王这个伯乐只剩了公孙展昭这样的伙伴,公孙也懂得掩盖真凶求得天下太平和一些行走官场的手段,所有人都成长了。
总之,少包一胜在推理,少包三优在剧情,两部都很好看。
前些日子又重温了少年包青天。
包3里面的案件还是很精彩的,不过里面穿插了很多搞笑和言情的片段,拖了很多时间。
包3里面没有太多很恐怖的镜头,我觉得最可怕的片段是木兰突然说一句“对不起,公孙大哥”和刘义突然从棺材爬出来。
对于剧中的角色,包拯说话的语气有点夸张,比如重出江湖解说案情的时候,他说到“于是他干脆就不开口,索性就让自己变成一个哑巴,这样就可以天衣无缝。
是吗,木兰?
不是。
马回峰!
”的时候,感觉说话的语气特别奇怪,当时我的朋友还说包拯怎么就这么恨这个哑巴。
公孙策是一个翩翩公子的形象,喜欢卖弄自己的博学,包拯解说案情的时候还会说上几句,还有就是验尸的时候总是要说死者不是死于窒息。
展昭少侠武功很强,能打得过展昭的人不是很多。
女主角里面,小蛮性格野蛮,却也容易动情,小风筝是个才女,心中有自己的苦闷,特点也很突出。
配角里面,耶律俊才,西陵的刘管家和凤凰镇的捕头都是搞笑的角色,使得电视剧少了些紧张的氛围,但是也感觉拖延时间。
看完包3之后,我就看了包1.和很多观众一样,包1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包1除了戏班子那个没有包拯参与的案子之外,其他的都是6集一个案子,剧情发展得很快。
第一个案子,包拯揭发凶手非常突然,而且沈良问包拯杀人动机的时候,包拯最后说“因为你是辽人!
”然后拉开沈良衣袖露出他的纹身,显得十分霸气。
相比之下,包3的第一个案子,是包拯拼出了木字之后,大家问木字表示什么,然后包拯指着木兰说“凶手就是你”,这个表现力就没有这么强了。
包1的案子比包3显得更恐怖,听说有拍摄角度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剧中的场景,比如血祭坛里面的诅咒,隐逸村的干尸,每次看见包拯等人在夜间或者暗处行动的时候都觉得有点害怕。
剧中的角色都显得个性鲜明。
包拯和公孙策都是才子,包拯更稳重一些,公孙策才气更为突出。
包大娘是个医生,也是个验尸人员,对包拯和公孙策都有很大的帮助。
展昭是从血祭坛那个案件开始出现的,那时候还是个小孩,比较容易冲动。
凌楚楚的出场是从她救了包拯,从竹竿上跳下开始,此后她走出竹林后,就一直跟随包拯。
她轻功极强,武功也可以,而且还能照顾包拯,是一个温柔的女侠的形象。
庞飞燕是一个调皮,任性的女子。
她从皇宫中出来,从小被娇惯了,对包拯和公孙策,开始都是对着吵,但后来都成了很好的朋友,而且虽然她是庞太师的女儿,但是她却有一种正义感。
全剧最后,一行人骑马向观众们告别,画面非常和谐。
最后谈一下我正在看的包2.我觉得包2的第一个案子还不错,但接下来的义薄云天和卧虎藏龙两部都有点混乱,它们都是混进了几个小案件,有点破坏了主线的逻辑。
我刚刚看完了偷天换日那个案子,感觉案子偏长,查卢有涯的死因的时候,查了好几个人,最后才查出了真相,期间还出现了管家的弟弟,还有冯永吉的两个债主的出现,在剧中的作用也不明显。
至于包2的人物,包拯的演员换了,样子变了,感觉还可以,不过很多人的评价都是说这个包拯好像是在背书。
公孙策从英雄本色那个案子的末尾眼睛瞎了,直到偷天换日的最后才好,但是依然有很高的水平,还和陆湘湘一起破了金龙寺里面的案子。
同时,公孙策对包拯的态度也有了变化,感情也更深了。
小蜻蜓很有特点的女子,轻功很强,还是神偷和越狱高手,在偷天换日那个案子里面还是主角。
她总是觉得包拯要整她,但是对包拯还是很好。
陆湘湘是公孙策的未婚妻,很欣赏公孙策,对他一片深情,在她的坚持之下,终于把公孙策的眼病治好。
但有时两个人的性格合不来,在查乔泰的案子的时候故意捣乱,结果和小蜻蜓被关在了同一个牢房。
花公公是三廉王的下人,在查出贪污案的真相后,开始佩服包拯,和包拯,公孙策他们一起参与查案,爱说歇后语。
王朝,马汉等人佩服包拯,最后投靠了包拯,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觉得少年包青天系列中,第1部最为经典,也是拍得最好的。
包3剧情很新鲜,特点有很大的变化,也还是不错的一个片子。
包2和包1联系得比较好,不过感觉有点混乱,可能要表达的观点也有点不同,它的重点应该是突出一个好官的形象吧。
一开始是比较抗拒看这部的,里面的几个案子都可以算是童年阴影,比如面具和凤凰飞天,后来看了第二部便想补完少包系列,于是便选择了第三部。
先说缺点,节奏拖沓,解谜和揭露真相过程注水比较多,配角处处插话,就不能让包拯一次性说完,硬生生水多了不知道多少分钟;其次,角色属性不平衡,编剧似乎为了突出包拯的推理能力而严重削弱了公孙策的断案能力,然而包拯在破案过程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关键线索全靠小蛮提醒,前两部二人旗鼓相当,这一部不知道编剧这么安排意欲何为;其三,前七集的包拯严重引人不适,能理解包拯变傻了,但我不能接受邓超把变傻的包拯演得像个弱智!
邓超果然不适合演喜剧,后面严肃起来还是可以看见演员功力的。
说完缺点说优点。
剧情上首尾呼应,从一开始就埋下众多伏笔,到后面也能一一自圆其说,这一点真的很优秀。
几乎贯穿全剧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儒释道三种思想的碰撞,给这部剧增加了厚度,特别是将军夫人说的“死未必是坏事”,直接呼应了结局包拯坠崖重生回到双喜镇(虽然可能只是编剧留给观众的美好幻想)。
角色阐释上,赵阳的公孙策可以说是完成得超绝,台词、对白、眼神、身段、气质和颜值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公孙策,和任泉的公孙策一样成为经典,并实现了角色内核的继承与延续,由布衣公子到入朝为官,青涩变为稳重,这其中的转变可谓是一眼明了;邓超除了前七集“装疯卖傻”让人不适和破案必吃大包的古怪设定外,后期破案时的的凌厉眼神和抑扬顿挫的台词都是比较赏心悦目的,而且比前两季更有血有肉,像个凡人(虽然有些过分接地气导致角色微崩)。
立意内核上,其实比前两部更高了。
这一季的主题词应该算是“成长”和“面具”吧。
这里的成长是无奈的,皇帝大了,城府极深,从第一集就开始算计提防自己的知己包拯;公孙策入朝为官,投身于政治,便不得不抛弃天真,心怀大局和天下,以少数人的利益换取大多数人的太平,虽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却收获了满怀的无奈;包拯在第三季可谓是很惨,发现天芒秘密被逼坠崖失忆变傻,从第一集开始就受到欺骗和皇帝的监视,随着天芒秘密的揭开,他不得不去面对一直以来遭受的欺骗和天下大局系于他一人的残酷现实。
就算最后所有谜底揭开,他也要面对皇帝的猜忌“只要有你包拯,天下就不会太平”,所以他无奈,告别了亲朋好友,独自迎接死亡以换取天下太平。
从某种层面上说,包拯的悲剧源于他对真相的固执追求和绝对的公正无私,很多案件如果他不执着于追凶,其实可以得到世俗眼中的“圆满”,但是我们都知道包拯不是这样的人,他一生的追求就是破案找到真相,这一部的包拯更是为了真相而丧失了大部分的“大局观”,虽说令人扼腕,但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世事也是如此,哪有可能一举两得。
说到面具,这部剧几乎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只不过有人死了才能摘下来,有人已经和面具融为一体,再也摘不下来了。
其实这部剧的佛道气息和宿命感还是很重的,比起前两部的青涩和意气风发,这部剧更处处透露着无奈,可以看出历时五年,编剧的心境变了,笔下的人物也更加成熟了。
这种人物的延续感和现实感,是我喜欢少包三的原因之一。
这一部的感情线偏多,可能会让人有些不耐,但看懂了这些交错的情感,才能理解后面人物的选择。
我小时候看这部少年包青天关注的只是恐怖奇幻的剧情,对人物并没什么品读,现在长大了回看少包三,渐渐理解了很多剧情和人物设置,但还是有一些地方不能完全透彻,可能过十年再来回味这部,又是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感慨。
只能说,少时不懂少包三,再懂已是沧桑人。
谢谢剧组为我创造了一场迷离的梦。
多年之后才把第三部补完,可以说没想到那么震撼。
关于类型。
对于从小就看金田一,到后面的侦探学院Q,还有老不死的柯南的我,其实关注的已经不是案件编得多精妙,反正只要是有抄的都是不如原创。
其实少包就不只是悬疑剧,少包1出来就是悬疑,武打,偶像(尔康当时也很偶像),言情,搞笑,惊悚,。。。
所以少包就是少包,不应纠着案件手法的优劣而评论,还有很多元素可看,我们毕竟只是来看热闹的,猜的人比不上编的人,因为我们是感受,而作者是创造。
关于主线。
比起第一部的狸猫换太子的主线,第二部不说了,第三部其实更有看头:千年的神物,无间道,左右政变,审案审到皇帝,抢女人抢到皇帝头上。。。
以天芒为主线,多少争斗,多少生命,终究是非成败转头空。
关于结构。
少包2后沉寂几年后才出品的第三部,故事结构完整丰满,环环相扣,形散神聚,可以说编剧开了大脑洞,也是蛮拼的。
1.以男主变傻开场展开故事交代背景,挖了几个大坑。
(关键是开篇就把策策给腐了,不能直视啊。
)2.接着神器的出现,延伸寻宝的线索,点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不仅是每一个凶手的映照,到后来知道无间道真相的包拯,还是包围太庙、知道辽军来犯、面对太师到来的庞统,还有苍白无力的赵祯,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念之间。
3.刘夫人的面谱即是女主的面谱,其实早有呼应。
两人都是被安排出去的卧底,却都爱上了要监视的人,面谱摘不下来了。
不同的是刘夫人选择不摘,最后死在旧爱的眼泪和刀下;女主摘下了,面谱下的脸却已变成面谱一样。
还有的是,每个凶手被揭穿之前不都是带着面谱么。
4.金大夫其实对男主女主带来了正能量,只要有爱,还有什么隔阂呢。
师徒关系、巨大年龄差的爱情即使是现在年代看来也是不能被广泛接受,何况那时的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这种伦理爱情的冲击估计只有同时代的神雕侠侣才可比。
一个老头都能有勇气(虽然结局好惨),何况男主女主,管他什么皇帝老子。
5.到了土城时,故事就成了标准的寻宝死同伴的剧情,直接把发散的收回来,甚至来个群英会,大宋的(开场就死。。
),东瀛的(萝莉虐哭),大辽(重要情敌),棒子的(虽然是个逗逼),西夏的(丰富一下来源,呼应第一个故事),还有设定比较吊的守护者(寻宝故事里的守护者通常杀人),就是这样把剧情推向主线高潮。
6.最后,大案命案要案在身,审案审到巅峰,不审皇帝王爷不过瘾。
当太祖黄袍出来时,故事主因就出来了:庞统也要来个黄袍加身。
天芒最后也出来了,空,历史就是这么沧桑。
关于叙述。
叙述被批评最多就是拖沓,前面说了,这是多元素类型的剧,不能只是发展剧情啊,有空也要让展少侠打打架,3个男主3对CP也要谈情,甚至男主们也要腐一下(如包策、庞策、包展,包庞,策策木兰,等等。。。
),也要留点时间言情一下,搞笑一下。
穿插故事里头,其实做得够好了。
关于造型。
比起第2部还是差点。
而且偏爱辫子,风月楼的那群造型不忍直视,两个女主也毁了。
展少侠的离子烫充满杀马特的感觉,庞统真心帅。
关于男主。
我不是邓超黑,也不是粉。
觉得比起尔康差,表情张力不足,台词整天“不知道”这是闹哪样。
反而刚开始傻了的时候演技更好。
关于女主。
脸有点宽,其实还算好看,演技也不错,被给位挑剔的看官批的一败涂地。
如果看惯了现在的锥子脸大美瞳,才会发现当年的女主美得自然,其实挺可爱,只是设定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关于策策。
太腐了,都不好意思说下去。
一把软声俨然小受。。。
不过确实搞笑,对于这部剧演技已经到位了。
如果是任泉的反而难以搞笑起来。
关于插曲。
神曲作为插曲,十分好用。
boss战士可以播,感情戏告白了可以播,凶手自杀后躺在包拯面前讲遗言时也可以播。。。。。
只是邓超翻唱弱爆了。
只能说这部剧让人有太多感触了,最后两集已经哭晕。
除了僵尸2、天龙八部外,这确实是让我不舍得结局的电视剧。
在少包三中,一个和公孙策有过几集对手戏的女子——木兰 。
她有浓浓的古典气息,她是传说中“走三步,一回眸,轻颦浅笑挥挥手”的古典美女,明眸皓齿,笑容温暖。
她是一个宛如冰山上冰清玉洁的雪莲花般的女子,神情神似仙女胜似仙女,让一代才子公孙策都一见倾心。
木兰,她只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女子,弱质纤纤惹人怜。
白天,她笑容温和,手脚利落的做着那些粗活。
她做得一手好针线,姐姐们破了衣服帕子,只要交给她,还给你的时候,仍旧如原来一样完整鲜活,完全看不出缝补的痕迹。
如果不行,她可在那补过的地方,绣上小小一方花鸟鱼虫,自有一番风趣。
姐姐们若是气血虚弱了,木兰便给你熬上一碗红豆羮,呼呼的冒着热气,喝一口,甜在嘴里,到心里。
木兰只是笑,低眉顺眼,含羞带怯。
她娇俏乖巧,她玲珑多姿。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公孙策,他在木兰身后吟着那妙曼诗句,脸上淡然笑得欢喜,这女子,懂他的心意。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啊。
曾经,他清高孤傲,连那天下第一聪明的人都无法得解他那缥缈的心意,竟然有这样一个虽口不能言,却心思透着玲珑的女子懂得。
所以暂时,他忘记了此刻他倾尽了心力要救赎回的天下第一聪明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傻呵呵的风月楼杂工小厮大包,他心中也会有着美好的浮想,等我破案回朝,木兰,公孙策带你一起走。
结案的时候,案子貌似水落石出。
公孙策他何其聪颖,他早就该想到这案子还有疑点,可是他不想再追究了。
请原谅他,要保得一方百姓万全,亦要保得木兰万全的心愿。
“木兰,你与我一起回去。
我会好好疼你,你信我。
你累了,就躺我胸口休息,你老了,我牵你手一同看夕阳。
” 公孙策,那自负清明的男子,临行前日特地跑来后院,握着木兰的手深情款款倾诉。
他的手指修长有力,指尖温润如玉。
牵一牵,居然让人舍不得放开。
那一刻,木兰心中,多愿自己就是这表面的弱质女子,纤纤红妆呵!
哪怕是口不能言,就这样一生一世注视着他也好。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能够相互搀扶相互依偎,沿着人生路一路行去,一同老去。
那本就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意。
况且,是与这样国士无双的男子。
世间女子万千,若能了却这样的心愿,哪怕此刻死去,亦无憾。
可是,这双竹节分明的手掌自有别人牵着,这样清朗俊廷的胸膛自有别人靠着,今生今世,注定她不能享用分毫。
她只能望着他清亮的眼眸流泪,众位姐姐只当她是感动,可有谁能知解她心里的苦楚?
有一种情她要不起,有一种债她还不得。
她留了书一走了之,只愿永远都不要让他知晓这内里真相。
就算他暂时遗憾,也好过深深伤害他。
她能给他的,就只有这样而已。
她说: 公孙公子,木兰走了,蒙公子错爱,木兰刻骨铭记,公子才智德行,乃大宋第一人,只有名门女子,方能匹配,木兰蒲柳之姿,家人尽殁,乃不祥之人,实与君不配,是以,木兰只得离去,公子大德,木兰终会铭记,自会日夜烧香礼佛,盼公子早日觅得贤妻,多福多寿,儿孙满膝,则木兰死而无憾矣。
我想,若木兰仅仅只是木兰,那她真的是个奇女子,一个绝对配得上礼部侍郎公孙策的奇女子。
她说,蒙公子错爱。
真的是错爱啊。
等到案情水落石出的当口,等到木兰把匕首刺向自己的当口。
最最疼痛的,不会是包拯,也不是她自己。
却是他,那个带着清朗光华的男子,公孙策。
公孙策。
这篇文章写于2011年,我上大一,二刷完包3的时候。
以下是正文:还记得许多年前的一个下午,很久了,大概,六年前吧,我刚看完《少年包青天3》,心里的感觉无以名状。
似乎从结局的那一刻起,我心里的什么东西就被永远的改变了,什么东西印在了我心里,难以抹去。
那时候我才刚上初二,那是一个星期天,只有我和发小两个人在教室,其他的同学还没来。
发小在做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那天的我一改往日的活泼与欢笑,而是一直沉默着,心里有什么东西在蠢蠢欲动,鼓胀着,快要刺破我的胸膛。
大概才刚刚下午两点,天晴的刚刚好。
我搬了个凳子站在教室的窗边,我就站在凳子上,用手撑着窗台,一直往下望。
我心里反复想的只有一句话,跳下去,只有跳下去你才能解脱。
这个念头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保持那个姿势足足两个小时。
奇怪的是,其实当时的我心里并没有什么极其痛苦的事情,甚至连足以让我痛苦的事情都没有。
家庭很完满,父母很爱我,成绩很优异。
可是我不开心,我很不开心,仿佛只有跳下去才能够得到解脱。
在那两个小时里,我望着楼下的水泥地面发呆,心里想了很多事情。
例如,如果我跳下去结果将会是怎样,给我自己带来的后果会是怎样,给学校呢,给老师同学呢,给家人呢。
想的我有些怕了,但是我最怕的,是跳下去不会死。
那样的话,痛苦是无尽的。
就在我想问题的时候,大包和小蛮的影子一直在闪现。
画面里,那是一个晚上,京城的街道上,夜很黑,很静。
小蛮和大包就那样对视着,笑着。
我觉得他们是在等我,等我回去,这儿不是我的家,那里才是,我要跳下去,跳下去就可以回去了。
可是,如果回去了,我是谁呢?
是小蛮?
不,我喜欢小蛮,但我不能做小蛮,小蛮是大包的,而我只能做个观众。
小风筝?
小狸?
那就更不可能。
我只能是我。
在这里我还能有个身份可以依托,可是如果回去呢?
我什么也不是,我谁也不可以做。
我越想越怕了,于是从凳子上下来,眨眨花了的眼,揉揉酸了的胳膊,坐在座位上开始上自习。
一切都很平静,可是我的心绝不是。
那一个星期,我不断地在纸上划,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以后的很长时间,我忘了这四个字我是从哪学来的,直到最近我再次看,才发现,那是火贺半藏在给小狸的离言中说道,长风万里,不如归去。
慢慢地,就这么过去了,心也随着时间慢慢平息,可是那个星期天的下午,那些细枝末节,我一直记得,永生难忘。
前一阵子,我又想起来了当时的感受,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看完之后,我会有想自杀的念头呢,为什么?
于是我决定重看少包,为了找寻我年少时震撼的感觉,以及为所有的谜题画个句号。
就在我在网上搜索视频时,一个人的影评使我恍然大悟。
那是在三大神器中少将军的一句话。
他说,在东瀛有一个传说,只要你心诚,你跳下崖便不会死,相反,会看到未来的路。
整部戏的细节我忘了,甚至这句话我也忘了,可是这句话却牢牢地摄住了我,那是因为,看见未来的路,这是多么诱惑。
在东瀛,少夫人已经试过了,她在万念俱灰中选择了跳崖,可是她并没有死,她在崖下呆了一天一夜,黄昏的时候,她看到了夕阳,心里忽然就通透了,她看清楚了,她明白了自己未来的路。
就像迦叶尊者拈花一笑一样,她顿悟了。
我也多么渴望自己能够顿悟。
是的,我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是没有不开心的事,就等于开心吗?
不是的。
就像大包最后向小蛮说的话一样,百年终老,七十者稀,混混沌沌,一辈子很快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浑浑噩噩地过着每一天,我们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一位老师笃信佛法,记得和他聊天时他曾经说过,平淡,一切皆是平淡。
看似已经了然了,已经看穿一切,可是并不是。
他说佛法不是迷信,而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
他不看除了佛法以外的任何书籍。
其实在我看来,他的行为就是迷信。
迷信者,先迷之而后信,即是用障眼法迷住你的心窍,然后让你相信。
迷信并不是个贬义,那些一味相信科学的人也是迷信,是迷信科学。
世间障眼法太多,眼见不一定为真,耳听不一定为实。
那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呢?
你说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吗?
大多数人说它是真的他就是真的吗?
所有人说它是真的他就是真的吗?
那如果所有人都错了呢?!
世间处处有障眼法,如果你一生都在致力于拨开障眼法找寻真相,那么你也是迷信了,你是迷“真”之信。
所以我们无法不迷信,真真假假,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每个人都在迷信。
迷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信仰。
有信仰之人追求平淡的生活,那叫做淡泊,无信仰之人过着平淡的生活,那是浑噩。
百度百科上说,少包三引起了诸多争议,褒贬不一,我看过许多网上的评论,褒的少,贬的多。
他们贬的地方不一而足,其实他们所说我都理解,可我并不想多评论什么,因为真真假假,各有见地而已。
记得有一个人说,既然公孙策展昭他们知道包拯会选择跳崖,为什么不早拦着他呢?
假。
其实,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包拯已经顿悟了。
对于包拯来说,他的存在威胁到皇上的帝位,他的存在会使小蛮不甘心安分地做一个皇后,所以这崖他必须跳。
可是包拯有信仰,他有着对真理的执着,这种执着是无论生或死都不会被撼动的,所以在他心里,虽死无憾。
我也曾经想过,为什么我只喜欢包三,而不喜欢一二呢?
因为在第三部里面,有感情。
是的,是人就会有感情。
就像若水所崇尚的道一样,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这就是自然。
对他(她)喜欢便有了感情,这也是自然。
自然是最好的生存之道,自然不需要多想什么,根据本能去做就可以了,这就是道。
包拯,公孙策,展昭。
小蛮,小风筝,小狸。
他们都是普通人,是人就会有感情,正是这份自然感动了我。
在包三里面,爱是不需要说出口的。
你知我知,便可以了。
整部戏中,除了公孙策对小风筝表白之时说的那句“我爱你”,剩下的没有一个爱字。
可是爱就在他们中间。
从一开始公孙策爱上其实是一个男人的木兰,他只是说,木兰,解决完这一切就跟我走吧,我会一生一世对你好。
后来展昭对小狸的感情,都被那句“只要你好”所涵盖。
其实爱着的人还需要别的什么呢?
只要你好,就足够了。
大包和小蛮从一开始的打打闹闹,到后来包拯的情窦初开故意疏离,再到后来两人无比亲密,也只是包拯的那句,你永远都是我的家人。
当他们最后回到京城时,包拯突然的一句“等到皇上大婚之后,我们回庐州,马上成亲”着实让人感动。
爱无需言语,抬眼相望,便明了一切。
如果说小风筝像个精灵的话,那么若水就是兰,淡泊高雅的兰。
整部戏最出彩的就是这两个女子。
从小在江湖上行骗,却才识过人,有犀利的言语,也有睿智的目光。
我只能说,公孙策败在了她的手里。
她是断了线的小风筝,永远无拘无束,公孙策抓不住她,只能一生跟在她后面跑,围在她身边转。
一个男人一生有如此女子相伴,人生已无憾矣。
公孙策与耶律良才都曾对她说过,你是我见过的女子当中,最懂得书画的。
可是耶律良才最终还是输了,虽都是翩翩佳公子,可那句“姑娘为谁风露立中宵?
”却比不上“姑娘为何对月轻叹他妈的呢?
”其实,不是因为谁先谁后导致的谁赢谁输,而是因为公孙策像是含苞的花,他因为自己的傲气,因为顾全大局,因为种种一直将自己的心蕊包裹起来。
可耶律良才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心裸露在风中,让人一眼就能看穿。
说白了,就是遮遮掩掩才更有味道。
公孙和小风筝的爱是很公平的,你来我往,谁不曾赢,也不曾输,一局一局下来,各种韵味都包含其中。
所以当公孙策向小风筝表白时,才会那么撼动人心。
因为它来之不易,所以珍贵。
而耶律,从一开始就矮上一局,他越是对小风筝好,其实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因为爱情,从来不是缘于谁对谁有多么好。
上善若水,若水,人如其名,逍遥,清雅,淡泊。
用一句很白话的词来说,就是“非常道。
”或许她并不懂得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是她就自然地那么做了。
她说,自然,就是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甚至连天下众生苦苦寻求的天芒,她也认为不如沙漠里的一朵红花珍贵。
其实不就是这样么?
价值都是人界定的,人非自然。
沙漠里的红花极其稀少,有什么会比它更珍贵呢?
可是淡泊的若水最后还是恋上了包拯,本来对她来说,生是无所恋的,死是无所惧的,可是她爱上了包拯,她不想死,她舍不得。
若水的单纯让每一个人都无法不喜欢,可只有包拯与他同样单纯。
庞太师曾说,什么都不懂的人,单纯是因为无知,可包拯,则是有一颗赤子之心。
包拯的赤子之心就是若水的自然,若水就像沙漠里的清泉,虽然染上了血,可是很快就冲刷干净了。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好人与坏人分得特别清楚,总是崇拜好人,鄙视坏人。
可是总觉得,在这部戏里面,是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的。
其实我是觉得,小蛮对庞统是有些动心的吧,至少,她懂他。
她知道庞统不是个坏人,他坏也坏的光明磊落,坏也坏的潇洒。
正是这份潇洒让他有非凡的气质,非鼠辈所能及。
他谋权叛变,并不是觊觎皇位,而是认为天下乃有才之人所得之,他是对自己的才能有着足够的自信。
他虽败犹荣。
后来他说,包拯,如果你当皇帝,我一定不谋反。
庞统恨包拯,两人之间的比试,他从不以卑鄙之法得之,他和包拯,是英雄惜英雄。
其实包三,认真看的话,是会让人心寒的。
纳西族的婆婆曾说过,脸谱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铃铃最初带着京城名妓玲儿的脸谱,后来又戴着刘夫人的脸谱,直到她从内到外都变成了刘夫人,她的脸谱摘不掉了,柴郡主戴着小蛮的脸谱,她摘不下来,也不想摘掉。
人生在世,谁没有戴着脸谱呢?
和这些人相处时戴的是一种脸谱,换一些人,又是另一种脸谱,人们总是戴着形形色色的脸谱来隐藏最真实的自己,可最后脸谱摘不下来了,真的变成了假,假的变成了真,久而久之连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了,人们全都迷失了。
所以纳西族的人选择在丛林里隐居,每天吸吸香草,没有欺骗,因为他们的脸谱就画在外面,他们展现的是最真实的自己。
婆婆还说过,梦是人心底里最真实的显示。
人会欺人,会自欺,可梦不会。
于是做坏事着常有噩梦。
包拯和公孙策梦见的都是自己最渴望的东西,展昭则梦见了他最恐惧的事。
所以说梦其实是上天的恩赐。
当你迷失了,梦会帮你找回自己。
就看你自己,有没有直面梦境的勇气。
从一开始的峰蝶之恋,到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然后是脸谱杀人,然后是凤凰勾魂,然后天芒现杀灭央。
包拯在一步一步解开谜底的同时也揭开了最不可思议的真相。
原来一切都是假的,从头到尾都错了,错的十分彻底。
可是包拯,面对着欺骗自己的皇上,还是选择了忠。
他说,包拯不遗憾生在乱世,包拯也不喜欢乱世,包拯只希望天下和平。
他为了天下和平,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
其实皇上才是最大的失败者,用尽心机,筹谋三载,到头来只得到了一个空盒子。
包拯仍是包拯,他还是澄澈的,即使被骗被伤害,只要他一心向善,他还是快乐的,可作恶者却不得不永久的拥有那份失落和不安。
昔日青涩的皇上终于变得成熟了,成熟并没有错,可他却利用成熟做了最大最大的错事。
他欺骗了最忠于自己的人,利用了百姓苍生,最后被揭穿,到头都是一场空,皆是自作自受。
其实我还是想看看,少夫人那时候在崖下看到的夕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也能心里变得清明了吗?
少将军死了又复活了,可其实活着的并不是他,而是无止。
因为灵魂已经转变了。
看过那么多故事,我在想,是不是非要经历一些大的创伤,才能真正变得清明呢?
可那样到底值不值得呢。
曾经的我以为这儿就是我的归属,可现在我觉得无论在哪里都没有归属感。
这样的话,是不是不理这幅臭皮囊就好了呢?
也许只需要好好呵护自己的灵魂,给它最自然的滋养,那么随处都可以是归宿了。
故事的开头是在双喜镇,故事的结尾大包和小蛮又回到了双喜镇。
这正应了那句话,首尾互相连,起始亦是终。
他们的故事已经结束,我还活在故事里不愿醒来。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编剧可以说是一部剧的灵魂。
导演是用自己的方式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了血肉。
其实写一部剧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去翻拍名著/小说,因为故事精彩啊,创作也是需要灵感的好吗。
三部少年包青天可以是童年的记忆,今天来写是一了心愿。
总体: 第三部其实和前两部都不太一样。
毕竟时隔多年而做,剧本也是经过4年打磨出来的。
其次比前2部多了搞笑的元素和感情交待,还有人文关怀。
而且唯一一部有这么多cp(庞策,包策,展策...)的,我竟无言以对配乐:《只要有你》《无愧于心》经过重新编曲,在不同的情景运用都恰到好处。
在几处感情戏还用了 独奏和哼唱('Nice to meet you Brian'-
我想大家一定是没看过拍的差的武打戏是什么情况《大唐代宗》里面,真是不忍直视。
1. 展昭*雁荡飞鱼: 那如鱼的功夫的确展现了,整个过程很流畅,绝不是嘴上说出来的“厉害功夫”2. 展昭*庞统: 有好几处,两位武打明星的戏看的很过瘾。
3. 小风筝*庞统:在展昭和庞统不相上下时,小风筝即使 发出暗器分散庞统精力,使得展昭得以降伏叛徒。
此处还有个有意思的特写。
服装/造型:真的除了公孙公子的服装撑得起台面(当然赵阳气质也功不可没)外,其他人的服装(包括主角包拯)都没有办法与之媲美。
包拯的衣服我基本上就忽略了,以前陆毅和周杰版的服装大概样子都有印象,但是这一版的确只能说无功无过。
女主角的服装更是不用说了,"风月楼部分"虽说是“艳俗风”但是发型(除了木兰的绒球球) 真是太奇怪了。
小蛮大部分时间的辫子头,造型师不觉得麻烦吗= =。
而且小蛮的衣服一直都是篇灰土杂色多。
小风筝的造型也还行,因为剧组整体造型就这样,不奢求她能惊艳全场,通过演技还是达到了效果。
最喜欢土城时白色的套装。
我一直觉得展昭的造型不错啊,为什么B站上的人老是吐槽T T。
首先他额头大需要些刘海,但是又不能完全贴在额前吧(村头洗剪吹- -),有些“空气刘海”的感觉还是不错。
最后点下庞统的造型,真心不错啊,当然演员颜值和演技必须是前提公孙策:可以说这部剧,编剧是偏爱公孙策的,甚至夹带私货。
虽然包拯是名义上的主角,免不了必要的主角光环,但是看下来就知道,编剧绝对厚爱公孙策。
1. 两段感人肺腑的感情戏都给了公孙策。
而是不得不说每段感情戏,编剧在台词方面都下了功夫的,真诚动人。
特别是在和小风筝的对手戏中,细节包括眼神、表情、语气都很到位。
2. 公孙策的翩翩公子的形象毁了吗?
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标准,但是从编剧和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没有。
首先,说公孙策毁公子形象,不外乎在剧中时不时插入的搞笑部分。
嗯,比如公孙策和包拯抢包子= =,小黄的美男计,对大包发脾气的策策,气得扔扇子的策策.... 这些都属于Bias,如果抛开这些歪画风的情节以外,正戏部分公孙策一点不含糊。
特别是开场那几个画面,一开始因为换了公孙策看不太习惯,但是多刷几次后,一定是被策策的眼神给迷倒了。
3. 个人而言,阳策长相比较大众,相比于泉策的俊朗风清,消瘦清高是略逊一筹。
但是整部剧下来,阳策翩翩佳君子形象一点不输给泉策。
这似乎又在给大众一个启示,相貌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
你的谈吐,举手投足,眼神,表情,幽默,品质都是远超出外貌给人的印象。
这些看似无形的东西会一点一滴渗入别人的心里。
这也就是为什么 这部公孙策没被毁反而受到追捧的原因吧。
4. 公孙策的推理输给包拯吗?
不。
有句话叫做“如果你也掌握和我一样的信息,你也会这样的判断”,大包是有小蛮这个神助攻啊,几乎所有的关键答案都是包拯得到了公孙策没有得到的信息才破的案:1. 大将军家族足踝. 2. 被劫持/手帕梗 3. 活到九十九 4. 若水的四色彩砂。
但是在包拯和公孙策同时查案的时候,经常对视,然后同时行动。
在这一点上编剧的角度来看其实两人是旗鼓相当。
但是在观众看来确实包拯的主角光环。
5. 涉及释、儒、道。
可见编剧的“情怀”或者说一个价值观体系。
释:迦叶寺/拈花一笑; 儒:仁心/金匮; 道:陈传老人/日月宫/咸卦。
6. 此版的公孙策应是青年版, 入仕为官多了一份心怀天下的责任。
这也是编剧刻画公孙策和包拯不同的地方。
第一单元和最后一单元,他在面对抉择时,会有一种大局观,有谋略。
与包拯的只追求真理是不同的。
解释疑点:策筝上演的那段”分手戏“(个人猜测)公孙策在庭审之前就开始谋划了,也有可能是小风筝主动请缨去辽国找耶律文才。
她冰雪聪明当然知道公孙策想的什么,但是作为男生把自己心爱的人送到别人手里,实在是说不出口。
所以在公孙策亲自要小风筝出马时,她就主动要求去了。
本来是好的....但是庞统的诬陷是始料未及的,所以发生了分歧。
其实公孙策也是一脸蒙蔽的,他不清楚小风筝是真生气了,还是假戏忽悠。
当然小风筝肯定是要作弄他一把”我可是真的生气咯“, 落得公孙策心理没了底”也许她永远都不会回来了“-有时间再修改2016/3/30-2016/5/2
没想到第三部又大换血,好不容易看习惯了陆毅,这次居然换成邓超了,对邓超不讨厌也不喜欢,也就看下去了。
前面的失去记忆寻找记忆真是太狗血了,印象深刻的就是公孙策的出场了,天空一声巨响,公孙闪亮登场,然后就balabala的分析了案件,我想,他一定是拿着小凳子在外面偷听了很久吧。
然后还有展昭,展昭咋回事,已经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单纯的少年了,他变了,惋惜一下。
虽然比前两部差,但剧情还是可以看的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但结局却有无数种选择……时隔约有七八年,偶然间翻到此片便心血来潮花了几个晚上将这部剧看完,伴随着包拯寻找天芒的舞台帷幕渐渐的落下,整个历程给我带来的滋味却越发上涌。
这让我想起很长一段时间,我和朋友们稍稍谈起少包就一定会谈起隐逸村事件,但除此之外的种种却少有提及(大概是年龄太小而忘的一干二净吧)。
但此番再阅,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杂味搅得心中那一湾纯粹的感情更为泛滥不可收。
很同意少包不是一部纯粹的推理剧的言论,有人说包青天怎么能是个傻大包,包青天怎么能为情所困,包青天怎么能自暴自弃,这样的包青天怎么会是天下第一聪明人。
确实,本作编剧在包拯的形象上做出了大胆,不,是及其大胆的突破,这种剑走偏锋的做法风险也是可想而知的。
而在选角上,因为是系列作品,演员阵容的重新塑造,剧情也选在了另一条世界线上,不受老观众的待见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像《辐射》系列一样)。
就像曾经我也因为公孙策不是任泉而觉得看着很不舒服,但是,当解除公孙策和任泉之间的纽带后再观赵阳,觉得阳策也是别有一般风味。
再说案件,说句实话,外面有很多吵着抄袭日本推理,确实,我不否认抄袭,如果说第一部的抄袭抄出了少包自己的风格,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外(在此没有对抄袭的行为有褒奖之意),那这第三部的抄袭就完完全全显得鸡肋。
本人看过的推理小说和动漫也不少,说老实话,那种大气磅礴或阅后让人觉得背后发凉的案件即使是日本也少之又少,当观众的年龄已不能用童话来充当骗局的时候,脱离了神话传说的背景,犯罪现场的各种小手段,小把戏的运用显得虚张声势,欲盖弥彰。
这部戏里无论是性别误导,视觉误导,还是心理误导等手段即使大家可能当时猜不出,但当包拯说出来之后也不觉得有多么出乎意料,完完全全没有六死七尸般的那种惊愕感。
所以很明显,在我看来,单一的案件或犯罪手法绝不是它的看点,说是败笔,也不为过。
所以当有人提及这部作品的时候,我觉它唯一可说的便是感情线(寻找天芒主线在我看来也是为了感情线服务的,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而绝对不是推理线。
小蛮和大包,小风筝和公孙策,小狸和大猫,这一对对苦命鸳鸯的悲欢离合,以及木兰(可惜是个男的,原谅我突然想到了《命运石之门》里的漆原琉华),无止,少将军,若水,刘夫人和金大夫等一干凶手的前尘往事都让我感到内心的一丝悸动,所谓时代的悲剧,命运的产物大抵不过如此。
编剧有意想要在包拯以及公孙策的情上大做文章,而这样的结果是将揭发真凶的动力转化为了揭露真相的矛盾心理,这种离真相越近反而越为害怕的感觉真的很让人心痛的。
没有责备和怨恨,取而代之的是释然与感激,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但结局却有无数种选择。
包拯聪明,但也糊涂,他对真相的执着要远超公孙策(说实话,一直对此部编剧对公孙策的推理能力弱化而耿耿于怀),由此而导致的伤害也愈加深刻。
而当包拯被寄予了天下第一聪明人和天下第一糊涂人这样矛盾的称谓时,傻大包的出现或许就是作者对包拯这个形象的一种怜悯,在我看来这是自然的,因为只有他才适合这份赤子之心。
泪停了,想到下笔写点什么。
当我还沉浸在“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这句话时,忽然之间看到了一直不想那么快看到的结局。
然后,泪如雨落。
心像被什么击中了一样,发出钝响,疼痛不已。
]为什么会哭,是为了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还是早知悲剧的宿命却仍然抑制不住的相爱。
大概都包括了。
看《少年包青天1,2》时,没有流过一滴泪,因为除了离奇的案件,并没有值得我哭泣的爱情。
而《少年包青天3》中,有了真正的爱情,不再青涩,不再暧昧,只是爱,用尽生命去爱。
包拯与小蛮的爱,公孙策与小风筝的爱,展昭与小狸的爱。
三种境界,却都是感人至深。
大包,这是小蛮独有的称呼,那种爱,蔓延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温暖人心,纠缠入骨。
却没想过,命运早已为小蛮安排了她特定的道路。
当可爱刁蛮的小蛮变回即将成为皇后的柴郡主时,情,何以堪?
想起一句话,爱,直至成伤。
包拯伤了,伤到为了一个女孩去死。
因为他爱了,刻骨铭心。
这也许是戏说,是夸张。
可却打动了我。
爱情,就是一种可以让人伤到体无完肤,鲜血淋漓却仍然食之若蜜,契而不舍。
而爱情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守望。
不去占有,不去争夺,致使希望她过的好。
包拯明白,小蛮是他永远得不到的,不能相守的人。
但是还是奋不顾身的爱了。
最后,选择了成全与守望。
飞入悬崖,只是为爱。
爱,有时候不用相守,也可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为爱而生的包拯,不再严肃,伟大。
却更加感人。
也许他还火着。
结尾处,又是双喜镇,又是风月楼,又是无理取闹的小蛮和傻大包。
原来一切可以仍然这么美好。
原来爱从未离开。
心有多大,爱有多大,奇迹有多大。
看少年包青天,就选周杰版的。。。尼玛。。。这部里头包拯就是大叔攻啊~公孙策就是小白受啊有木有!!!吃吃吃!!!我吃死你!!!吃你妹的包子
虽然说我还喜欢的,但是这部里的推理有点神乎其神。。在加上此时的推理片喷井。。所以。。
2024.6.12,目前7.2分。27:23+24:43+35:26,B站电视剧解说(up主:芙芙家的洗碗君)。一部一个包青天,展昭也一下子长大了。包拯真辛苦,总是用deadline逼着他。结局有点扯。
女主角要了亲命了
三部包青天,不变的只有展昭
当年迷恋的小风筝也无法逃脱于麻麻的毒手==
没想到好熬过前7集傻里傻气的尬演技包拯,还要熬咋咋呼呼的小蛮,吵到耳朵发烫……再减一星吧,小蛮真是整个剧的快进败笔坚持了二十集实在太呱躁了弃了,难怪当年播的时候口碑一般,查案光靠谢谢小蛮,磨磨唧唧一集光谈恋爱去了
真的很喜欢赵阳的公孙策啊!属性死傲娇,不允许被才学被质疑,被认为是狗官会很伤心,拌嘴一定会还击,可爱的自尊心,脸皮薄~特别是眉眼间自有文人的儒雅和清官的光彩,还长的帅!
看到公孙策换人,看到展展昭大了不可爱,再看看邓超的呆萌样,再加上剧情内容一般般,画质色调偏阴暗,整体看上去让人真心不舒服,让沈良的何中华来演目空一切的庞统更让我无法接受,一部看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的系列剧,到头了。
不提抄袭的话。结局政斗逻辑小儿科了。每个案子的动机做到足够扎心。柴郡主的真实身份是我印象深刻的童年伤痛。
哎 虽然喜欢邓超 但我还是喜欢大鼻孔那个版本
这个连第二部也不如!
哪里来的那么多打五星的,这么拉胯的少包,还搞包拯失忆去勾栏场所打工编剧脑子有毛病,还有抄袭侦探学院Q、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又抄袭神通小侦探怎么没人说了?真的不如少包一就算一抄了也有自己的特色,这个完全剧情不行用感情戏来凑
还不如第二部好看,无聊的剧情太多,女性人设没一个能让人喜欢得起来,感情线增加得太多庞统超帅的!
公孙策不是任泉还看个勾巴。
妈啊,这拍的什么啊,看看释小龙的头发啊……
邓超比陆毅还能强点儿,但是该剧剧情很烂,已经是狗尾巴尖儿续貂毛了……
邓超版的还不如第二部,这一次连故事都有些不走心,感觉像是在捞情怀。
其实我特别喜欢这一版的公孙策,第一眼一般,第二眼第三眼就看出味道来了,清俊公子哥,也喜欢小蛮,和邓超搭配得也挺好。推理我不太记得了,应该没那么差吧?
小童星,长的都不灵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