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下,今年我买到了一本新版老舍作品集,四世同堂之惶惑。
在被老舍的行文撼动之下,我下载了一部老版的连续剧看了起来,刚看一点,央视的新版也开播了。
新版中背景音乐老是循环不断的陪着人物对话,非常不搭调;剧中的老北平人的口音听起来都是河北以外的感觉,很不爽,因为后期还出现了天津话等方言,所以还是要配上道地点的老北京话才妥啊。
祁老二的表演也有点用力过度了。
第三就是在谈到淞沪会战的时候,应该是镇守四行仓库,不是洋行,这个倒也问题不大,在谈到胡阿毛的时候,剧中编错了对白,说是胡阿毛冒死把青天白日旗送到了洋行里。
这个是错误的。
历史上冒死送国旗的是童子军少女杨惠敏,而胡阿毛是开车把一车鬼子送进黄浦江里同归于尽的。
老舍书中没写,可能在当时是人尽皆知的。
而书中钱家二少也是开车和鬼子同归于尽,显然是用钱二少在影射胡阿毛。
我认为编剧不该出这样的错误。
第一次看这剧的时候应该正好是09年,10年之后的今天把评论补上。
第一次读四世同堂的原著是在初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侵略下的黑暗与压迫,很难以想象在那种环境下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当年正值抗日神剧流行的时候,那种剧里面一个地下党每次行动不杀一个班的鬼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在抗日,因此四世同堂给人展现的那种面对亡国时的真实黑暗让人更加感触和恐惧。
回到电视剧本身,本版的电视剧可以说基本还原了原著的故事,人设以及精神面貌,把原著中一些模糊的情节做了合理的充实,让剧情更加通顺合理。
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85年的老版,本剧更贴近原著,情节逻辑更加合理,也更符合“影视”这个概念。
老板的作品更贴近所谓“话剧”,很多的情节缺少前因后果,比如冠家失势,冠招弟前脚还在找蓝东阳,后面直接到了特务营,中间漏了一大段剧情;而且在演绎方式上,台词情感过于强烈,和日常生活的交谈方式并不贴近,当然这些都是话剧的特色。
因为我在原著中最感触的角色就是冠招弟,所以对于本版将这个悲惨角色通过剧情完美还原是非常的感谢,也因此喜欢上了当时饰演招弟的年轻演员路晨。
当然,本剧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演员舒砚扮演的冠高弟,原著特意强调高第和招弟相比的“不美丽”,但是不得不说,本版的高第的容貌过于美丽了,和招弟完全不相上下甚至可能还略胜一筹。
坦白讲,其实也非常惋惜,这么有深度的一部原著,还原度这么高的一部作品,并没有吸引太多的人来欣赏,算是一点遗憾。
最近迷上老舍先生,前些日子看了数遍《茶馆》,最近又将《四世同堂》两版电视剧各看了几遍,同时对照着读原著。
小羊圈胡同,即大中国的缩影,胡同里的各色居民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代表:瑞宣,是国破家亡时苦闷的知识分子典型,小崔等则是有着朴素家国情怀的劳苦大众。
老舍先生所以将胡同命名为“小羊圈”,大约是觉得胡同里的居民(顺服的中国人)比较象绵羊吧。
先生是基督徒,耶稣常常将他的人民比作羊群。
老舍先生是民族主义者,发生故事的时代背景使之,但先生的思想绝不狭隘。
电视剧《四世同堂》的著力点是宣扬”民族主义“,如今的中国大环境如是,编导们有必不得以的苦衷。
尽管如此,两版电视剧都算拍得用心,不至于对不起老舍先生。
从细节上看,新老版各有千秋。
在豆瓣的评分也相差不多。
老版风格质朴写实,新版相对比较华丽夸张,两版都各有选得好的演员。
如老版的祁老人,瘦、硬、古板、守旧,是独立成家的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样,祁家即齐家,四世同堂是儒家文化理想的家庭模版。
而钱先生是“前先生”——象征日渐消逝的古雅和文明。
钱先生也是”前“先生,走在众人之前,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是小羊圈的精神灯塔。
因而原著中这个人物有点抽象,在我心目中有些模糊,不如其他的人物那样鲜活——俗人在生活中总是不乏范例。
及至新版电视剧的钱先生一露面,这个形象顿时清晰了起来:一个闹市中的隐者,原应该是这个样子:安详自若,超逸泰然。
饰钱默吟的黄小立先生不如儿子黄磊有名气,但演技绝对不俗,大约是个淡泊的人,所以饰钱先生很合适。
老舍先生笔下的钱诗人,有古风有骨气。
清心寡欲才可能有高风亮节,无欲则刚是高尚者的性格逻辑。
但新版电视剧却有一大败笔也是在钱先生:钱家一度只剩下翁媳二人,自然该避嫌疑。
钱老人安排儿媳回娘家,顺理成章,钱少奶奶若真贤孝, 就不可能那么哭天抢地地闹, 对“公爹”的归来或离去哭天叫地, 一口一声地喊“爸”,自己的亲生父亲在侧却视之若无,实在有悖常情。
凡此种种使钱家翁媳看起来关系暖昧,钱老人似有“爬灰“的嫌疑。
我猜编导皆是有了点年纪的男士,喜欢看到老男人被年轻女人爱,这样安排可能是为了释放他们心底里的某种情结,又或者是自作聪明地以为钱少奶奶怀孕是老舍先生的春秋笔法?
又或者是编导们在暗讽什么?
中国人向来“大英雄沙文主义”情结严重,而且常常以为领导们都该是道德楷模。
编导这么一安排倒是歪打正着,可以对治这类“左派幼稚病”。
不过却绝对不可能是老舍先生原意。
我依稀记得患晚期肺结核的病人性欲亢进,钱少奶奶怀了遗腹子并不有违常识。
—开始我本不打算看新版《四世同堂》,我从不看所谓“偶像剧”,因为新版的演员太漂亮了些——除了冠小荷——原著中本就是个漂亮人物。
85版电视剧中的冠小荷不够漂亮,新版里的够漂亮,演得又极传神,话风透着那么一股子的虚头八脑。
赵宝刚先生是导演,自然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和内涵,非一般演员可比。
况且又与《四世同堂》有特别的缘份——85版中他演祁瑞丰,所以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有深度,他把冠小荷演铎得是如此精彩,以致于都令我喜爱——我特别喜欢看有他出现的场景。
两版的大赤包也都好,老版的更写实,新版的有些卡通化。
恰似各自版本电视剧的整体风格。
新版里的胖菊子十分漂亮狠辣,狼辣得有些过了份——王澜本色的气质大概与这个人物有距离。
老版里的胖菊子形象则更贴近原著:胖、蠢、庸俗。
李文玲也是与老舍作品有缘分的演员,她在《茶馆》里演王利发的大舅妈,倒比二十几年前还好看些。
两版的蓝东阳都还不错,新版的看着更奸诈又颇有些滑稽,85版的则够阻险,且看着的确很脏。
新版的李空山更贴近原著中的描写。
85版的李空山则与原著有距离,并不象军人,且形象十分恶心,很难想象招弟会主动跟他——即便她有荒淫放荡的心理基础,大约也不会对那样的男人投怀送抱。
新版对招弟失身于李的情节处理比较可信。
两版的招弟都还基本符合原著里的形象:漂亮、虚荣、肤浅,郭美美式的人物。
只是新版的招弟在初期表现少女情怀时有些做作。
而祁家老三瑞全,形象气质都对路,是个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该有的样子,而且越看越帅。
至于高第,单从形容上看,85版高第的面容更符合原著中的描写,新版的高第太漂亮了些,依我看比招弟更漂亮,当然现代人的眼光与过去人的审美观有所不同。
原著中的招弟是小巧玲珑的美女,高第身材好,高挑,但容貌不及妹妹美丽。
两版中的桐芳却都不大讨人喜欢。
老舍先生一定很喜欢听京韵大鼓,还曾经特意为鼓书艺人立传,写过一部小说《鼓书艺人》。
在《四世同堂》里,先生对大鼓妞出身的桐芳给予了很多同情。
桐芳时而表现泼辣,盖因环境逼迫,为了自卫而不得已。
然而,不管她再怎么聪明勇敢,终归是个姨太太,是以色伺人的小老婆,新版电视剧对这个人物的处理极不恰当,把她拔高成了个女英雄——完全脱离了她的环境和处境——在冠家,桐芳唯一可以倚靠的是丈夫对她的宠爱——这是她的立足之本。
《新四世同堂》里却看不出她与冠小荷有什么夫妻情份,却总是横眉冷对,恶言相向。
表现得颇象个独立的现代女性。
除她以外,新版电视剧对其他的所谓“正面人物”也都有所拔高,有些情节被改动得很不可信:钱先生的狱友男青年,原著中是签了字被放出去了,我们大可以想象他出狱后会象祁家老三瑞全那样出城去投军。
新版电视剧中他却是因失去爱人而得了失心疯,对日本军医发动了自杀式袭击。
懂得隐忍,伺机而动,难道不是有智慧和性格坚韧的表现?
失去心爱的人就发了疯难道就不是精神脆弱?
类似的情节还有小顺儿打倒日本孩子:小男孩经父亲点拔几下,马上就有了勇气和技能,打倒了两个比他大的男孩子。
凡此种种超现实荒谬场景,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在我看来,新版的最重大缺陷是删除了陈野求这个人物,这么一来,敌我阵营就泾渭分明了,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
也就不必对杀敌(日本人或汉奸)有任何心理纠结。
这么一来,或者迎合了思想浅薄的人,却严重浅化了原著的思想。
在这些方面,85版电视剧更忠于原著,也就更贴近真实。
只是不能让喜欢快意恩仇的观众觉得畅意。
头脑简单,思维两极化的民众,是产生革命的土壤。
当然了,新版《四世同堂》对有些细节的处理更细腻,对原著的处理改动也非一无是处,例如老三瑞全踢碎老二瑞丰夫妇屋门玻璃一节,表现情绪更痛快淋漓,随之发生的口角,不同人物的个性表现鲜明,这一段非常精彩好看,算是新《四世同堂》的神来之笔。
槽点实在太多,其中离谱的有:最初,瑞宣的学生竟然全是洋人,并且他跟学生说我们亡国……仲石杀死一车鬼子被实名公告出来,还用得着冠晓荷去举报?
瑞全和王排长一起以送殡之名逃出北平城,竟然各自背着个大包袱,难道不怕搜出来惹嫌疑?
瑞全就算了,王排长是败兵,竟然也有行李??
瑞宣教一群洋人学生读英语单词……很多时间线混乱……如果没看过原著可能觉得很紧凑。
钱默吟的角色定位是本剧最差的,无论从行为表现还是语言,都看不出有鲜明的反日热情和仇恨。
严重削弱了小顺儿、妞子、李四奶奶和白巡长等人的影响。
刘棚匠离开北平前,把妻子托付给瑞宣,结果刘太太沦落到当了日妓两年,这改编……是陷瑞宣于不义。
日本老太太起初出场时说普通话,结果最后宣布日本投降却说起英语,目的是通过瑞宣的口公告这个信息,这里存在严重的逻辑弊病。
随着日本投降的消息到来,钱默吟及其小孙子,还有富善先生获得释放,被戴上黑头套弃置在野外,然后鬼子离开了。
目的是为了不让他们认出监禁的地方,这真的有必要吗?
都战败了,还做这些多余的功夫。
剧终,北平放烟花庆祝,小羊圈里大排筵席,嗯??
不是都穷得叮当响,正闹饥荒吗?
一些感情戏处理得比旧版要好,如:胖菊子和蓝东阳如何勾搭一起;长顺和寡妇如何暗生情愫(原著长顺并不情愿);桐芳如何准备炸药密谋诛杀鬼子;瑞全和高弟同志反日的情感升温等,都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进一步丰满了原著省略的部分。
总体评价:7分!
原先就读过《四世同堂》那是很久前的事情,很多情节都有些模糊了,央视播放电视剧,又激起了我的兴趣,从书店买了一本认真的读了一遍,而且是对照着电视读。
掩卷而思,觉得书面的远比图像的来的清晰。
央视的电视剧应该算是比较有水准的,而且还找了那些名演员来演,着实下了功夫,宣传也很到位,但看片花是没有什么纰漏的,可是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觉得改编的痕迹太重,让人觉得面目全非,没有了原剧的那份凝重,而故意的将个别人物性格鲜明化,却扭曲了小人物的真实心理。
觉得这是一份缺失,若是按照原来的剧本走,那可有的看了,还原小人物的内心,还原小人物的灵肉,那才是真实的尊重生活,尊重作者。
在看到新浪网的最新剧组访谈之前,我一直还算支持新版的。
我只看了三集,漏洞很多,但至少比较规矩吧,没有乱改。
我是很能知足的那种人,现在能不乱改的剧不多了,这一点我觉得很难得。
但是剧组的人,从编剧到演员,放出狂言来了。
他们可能商量过了,异口同声地说老版是娱乐匮乏年代出来的东西,大意是大家一天到晚没电视剧看,捡到垃圾就当个宝供着。
这话就说得太无耻了。
他们是不是想说梅兰芳唱京戏那会儿,于魁智还没出生呢,所以大家只能看梅兰芳。
当然这里没于魁智什么事,他只是个符号,他现在也只能被当成个符号了,看他把“重整河山”唱得……这部新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受老版拘泥太多了,这里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老版过分经典,导演放不开手脚去弄。
所以吧,既然你自己已经把老版当经典供着了,还说老版不是经典,我拍出来的才好,这算不算自己打自己嘴巴呢?
这群人也算是搞艺术的,应该知道有些艺术品是不能重来的。
于是之80年代反复地说,希望人艺的新演员重演《茶馆》的时候,能够忘记他塑造的王利发,创造一个新版。
这个新版始终没有创造出来。
后来的新版,几乎所有的演员都跟着老版《茶馆》亦步亦趋,只有演松二爷的冯远征一个人做到了,一枝独秀的感觉。
还有这个新版《四世》的编剧,一上来就说自己翻烂了五六十本《老舍全集》,真不怕闪了自己的舌头啊。
刚看到中央一播放四世同堂 我就去书店买了书 书并没有被摆在很显眼的地方 可能就是因为这样 找到之后才觉得更加珍贵据说是写得比较出色的抗战作品 我其实很少看这种激发民族气节的书怕看了太气愤 而看不下去 本来是想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的 但是看着电视觉得太气愤了 一直没敢翻书 所以我是没有看过原著 也没有看过老版的电视剧 也没看过关于这个新版电视剧的任何褒贬评论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 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因为里面很多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都想为他们说几句 这是很难得的我最想说的是妞子 甜美的小丫头 有着与年龄截然不符的懂事 在那个所有北平人都吃不饱肚子的年代 她说着妞子不饿 妞子不饿 要把曲奇留给爷爷吃 可是最后却饿死了 转眼日本就投降了 中国胜利了 北平城的人们都欢呼着胜利的喜悦 可是妞子没有了 满天璀璨的烟花又怎能补偿这幼小的生命还有小文夫妇 人家都说戏子无情 可是这对唱戏的夫妇却让我们刮目了 他们是那样的恩爱 如果那只是小爱 那么他们宁愿饿死也不给日本人唱戏 最后的最后 双双射死在日本人的枪口下 死得美丽又壮烈 那就是他们的大爱 还有高第 开始的时候 只觉得她是个清秀的女子 温良醇厚 怎么都不像冠家的女儿 好在结局是她得到了幸福 我一直觉得冠家人之间根本没有亲情 女儿被父母利用 当作他们攀升的工具 恶毒得如此苍凉 只能说他们演技太好 后来才知道扮演冠晓荷的居然就是传说中的赵宝刚《永不瞑目》《奋斗》及《我的青春谁作主》的导演 见识了这部电视里还有许多生动的小人物 四爷爷和四奶奶 钱伯伯的亲家 那个巡抚 那个经常打媳妇的车夫 那个日本老奶奶 已经做好心里准备了 决定回去看老舍先生的原著
看懂了战争中人性,把人性却表演得淋漓尽致。
瑞宣 文雅略带忧郁,包含正义之气瑞全 血气方刚钱默吟 满腹经纶,投身革命白巡长 狡猾却正直瑞丰 实打实的汉奸等等。。。。。。。。
昨天看《四世同堂》时,桐芳炸死了日本军官,小文夫妇也被打死,随后日本人去搜小文的家,贴封条,封条上写着民国(多少年没看清),但民国是绝对没错的,怎么会这样?
真是佩服老舍老师通过描述一个小小的胡同,洞察社会洞悉人性我没看过老版的常常感动于真实的感情
不管自以为够专业的人儿怎么损 我还是给四星
还是老版的四世同堂好看,经典之作
唉。
台词念的跟演话剧似的...但抗战胜利还是赚足眼泪的...
看到了第七集,实在是看不到去了,怪我太没有艺术细菌,太浮躁了
老二把巨婴演的神了 大老爷们遇事儿喊妈喊爷爷 然后哇哇哭 赵宝刚也这么会演 /中国人拍战争片为啥老是让剧里的外国角色夸中国人意志力强大让后承认自己国家打不赢 尬他娘的/老太爷每次哔哔我都想呼他丫的 越看越难受 难看的难受
演技派~黄磊的表演很到位。感觉翻拍的名著当中这个算是我看过的很好的了。
胜利是用命换来的
3
看困了
五年后重看,好像觉得更伤感了
略微有所改动,中间很拖沓,结尾仓促。
跟现在的剧相比也还可以了,但远远不如老版。优点是化妆、打光、画质都提高了,这也是应该的。缺点太多,比如莫名其妙的摄影和配乐,让整部剧非常轻浮;比如全体演技大跳水,爷爷只剩木讷,老三痴呆又迷糊,冠先生不再风流,招娣。。。这演员连个妩媚又使小性的绿茶都不会演么?脸谱化的问题一点儿没改。几乎全员台词功底差,听起来就是背台词,而且完全没有京味儿。老舍对北京怀有的深情完全没有体现,比如老版以很长一段北京街头场景做开头,新版换成了打仗,还拍的乱七八糟,基调就错了。另外改编全都好奇怪啊。
翻拍名著很成功的一部人物很贴合
赵宝刚竟然是位如此优秀的演员!!!
不是电视剧拍得多出色,而是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舍先生的小说很经典,这绝不是任何阿猫阿狗编的抗日神剧所能望其项背地!
终究差了点儿意思。
小羊圈胡同里的家仇国恨,人性的觉醒 一步步开始了,苦难平常百姓家
看在黄磊蒋勤勤的份儿上打个三星。
还是更喜欢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