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影片中的牦牛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甚至可以把他们当成人来看,昆仑在野牦牛群里失意而退时的落荒而逃,在遇到家养牦牛群时的热切奔赴,因体型差异带给家养牦牛群与生俱来的压迫感,稳重而充满岁月痕迹的双眼,看到小牛被赶上车时冲出来想要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的挣扎,这是它的经历,它的人生,但这好像和众生的人生没有什么不同;小牛被卖时,不停的挣脱脖子上绳索以至于越勒越紧至舌头吐出来,鼻子蹭破流血,那会儿,觉得人的不甘,不愿,可能也是经历这样反复抵抗,但束缚却越来越大,最终,挣脱的少,屈从和死于无声者多。
牧民的《动物哀歌》是每次离开之牛告别的终章,也是不同族群种群间相似命运的诉说。
白海豚的一生都在褪色,从深灰到浅灰再到白色,老年会变成粉色。
想起了思雨跟我描述的《茶花女》舞剧,里头女主角的年龄增长是由衣服的颜色隐喻的,由鲜艳过渡至素雅,可是身体的力量却愈发坚韧。
于是体会到世间万物都有着无比曼妙的联系,尤为可喜的是,穷尽一生都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人类和动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时间,表达生命。
人依靠思想,动物则出自本能。
科学家至今都没能认知到白海豚为何要褪色以及如何实现褪色。
但是人却能感知到“一生都在褪色”是一件特别特别美的事情。
九年义务教育让我们很早就认知什么是知识,可我们很晚才感知到什么是美。
白海豚却无来由地打乱了我们的惯性,美终于领先知识侵袭了人类的头脑。
我将这个视若珍宝的发现告诉了思雨,期待可以得到共鸣和回应。
可事实上,我讲我的白海豚,她讲她的茶花女,即使说的同样是隐喻,是色彩,是变化。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流都这样,我不责怪她,还很渴望理解她,就像我渴望理解人类一样。
就算她终于短暂放下了她的茶花女,试着进入我的世界,可是她的白海豚就是我的白海豚吗?
我想可能每个人心里都只能装下自己的白海豚。
总体来说这纪录片太注重剧情了,并且剧情写砸了。
还有这个刻意搞得中性灰滤镜大可不必……推荐第一集,4分➕,节奏画面配乐情节升华都不错,既有感动又有无奈,既有温情又有现实,动物和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收尾呼应又点题,满分作文了属于是。
第二集故事线有点杂乱,扣题“神”不紧密,结尾像极了高中写作文凑字数,重复拖沓,好抠啊b站那么有钱,时长这么久竟然连水下拍摄都没有…最后升华成了人类的救赎了我服……第三集,很明显导演想表达人与象群和谐相处并且人类主动承担起了对象群的监视和保护的责任,但能不能少一点人类所谓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其带来的自我感动啊🤮太自恋了…从长期来看,人类和大象在自然界中是竞争关系,象群的栖息地与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甚至不同象群间的繁衍交流都由于人类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受到阻碍与限制,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象群,与其说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义务,不如说是人类的赎罪……全球大象五十多万头,中国的大象才三百多头,而结尾又死了几头……改变象群的命运,只有人类退出对自然的霸占、侵略、破坏、干扰等等,才能达成。
第四集,跟第三集有异曲同工之嫌……东北虎回归,人们激动了,原来激动是因为“神”回来了能保佑“人丁兴旺”……我直接地铁老人手机…………明明只是借助“神”之名,来表达人类对自然濒危生物的自以为是的美好愿景,结果到头来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繁衍,合着就是个工具虎呗?
不想吐槽了
高原野牦牛,白海豚,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东北虎/西伯利亚虎。
那只被交易的牦牛由于受到野牦牛昆仑的影响最后竟然挣扎反抗自杀了的结局和画面真的让我感到很意外,对啊究竟谁才是主人呢,智达和野牦牛,那只走丢的小牦牛被巡视员们收养过冬也很暖,也很理智地把它再次送回它的部队,因为那才是它属于的地方,粉红色的回忆也很精彩,又涨知识了,竟然越老颜色越褪去,只是最后没有方向地游走死在淡水也很让人难过,生存环境也受到挑战,白海豚怀胎要一年啊且为一胎,大象家族也超棒,大家伙,聪明,和老虎比起毕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对来说让人类还更易靠近,去看望老三的时候我泪目了,东北虎十月让我们的东北更富生机,从上一个虎年到今年的又一个虎年,从秋天的十月到来年春天,以及东北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其他生命,这片土地对她十月而言还是一片适宜生活定居的土地和环境,动物无国界,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来串门或者定居,还有北朝鲜也是他们的适宜地,一山果然不容二虎啊,除非一公一母,然而老虎毕竟是老虎,森林之王,严肃凶猛,就连十月和白山显然也是一点都不腻歪的,平日里依旧各自生活,各司其职,雄虎寻找拓展领地,雌虎独自养育后代。
不喜欢这种给动物取名再配上心理活动的片子,和看图写话似的,不像纪录片,像拍了动物素材写出的剧本。
四集看下来感觉第二集和第四集好点,虽然东北虎的镜头比较少,但至少没有一些奇奇怪怪旁白故事。
第一集:西藏耗牛(★★★)主要内容:一、耗牛的传说:山神援助;二、野耗牛和家耗牛区别;三、牧民让野耗牛和家耗牛配种,买卖耗牛;四、野保站救护小耗牛;五、和尚为节日修耗牛面具。
感受:风景和构图好看,视频排版也很文艺。
也不知道昆仑和断角的名字是谁取的,感觉牧民没这么闲,可能是编剧取的,拟人的叙述太多看着难受,尤其是卖小牛那段,剪辑出了一部电视剧,实际也没讲什么,主打一个渲染氛围。
对藏族佛教文化没啥好感,只联想到历史上的恐怖,不想评价,以后可能会去多了解一点,也许会扭转现在的片面印象。
更喜欢野保站的故事,小牛喝奶好可爱呀。
第二集:白海豚(★★★★)一、卢亭传说;二、白海豚一生的颜色;三、渔民和白海豚;四、救助白海豚;五、同环境下其他生物(鱼、鸟)。
感受:比第一集好太多,有聚焦到白海豚的生存环境,看到后面都有点泪目了。
第三集:云南亚洲象(★★)本来不打算看这集了,但是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还是看了,这集的角色分配真的是最讨厌的,把母象取名武则天,还非得给公象再取一个“国王”的名字,大肆渲染国王对儿子的教导云云,受不了了。。
第四集:东北虎(★★★★)虽然时长不少,但真正讲东北虎的镜头很少,很大部分都再说山里的环境和其他动物,但是观感还不错,虽然知道老虎是猛兽,但隔着屏幕看毛茸茸胖乎乎的老虎感觉还是不一样的,有种可可爱爱的感觉。
为了贴近“神”的主题加了萨满,但是萨满的言谈没有给人神圣的感觉。
能得这么高的分也是没想到。。
力量的,粗犷的,厚重的,浓郁的。
蕴藏丰沛的心脏在跳动,乌黑浓亮的瞳仁在遥望。
孤独而勇猛的野性,羁绊与归途的信使。
山神的牧者寻求共存,却闻到死亡的味道。
荒野在呼唤守护的轮回,守护真诚的灵魂,守护热烈的土地,守护高原亘古的神话。
流淌的血液让白色交汇为粉,精灵的生命源于跳动的脉动与温厚的血。
死亡,反而鲜艳。
对生存的渴望,对延续的渴望,对伴随的渴望。
在渴望与陪伴中,它们的呼唤更自由,也更美丽——如果广袤无垠的海洋是天与地,那么跃往水平线的波澜是永不停歇的追逐与向往。
蓝白的浪沫在触手不可及的近处远方,而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却是空白无解。
原来我们不是漂泊者,而是寻求归宿的鱼。
徘徊的离群者,故土的迷失者。
血脉将家庭维系,五感为感情联通。
传说中,象用鼻子支撑天,用四足踏实地,用庞然的身躯分割昼夜——也许粗粝皲裂的皮肤是雨林根脉的纵深,也许温热浓稠的血液是哺育沃土的甘霖。
西南郁葱的湿润与轻盈中,深厚庞大的生命原来隐喻平衡。
需要打开地图的不只是象,也有共生的人。
返回故土,又被困在故土,象征自由,原来是新的束缚。
那片土地没有改变,只是它不再是故土了。
云海茫茫,一路北上。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虎年,虎或许将成为传说。
从生肖到祝祷,从敬畏到依赖,自然以独有的逻辑运转,它的法则不因人而逆转,却会因人的尊重而更加顺遂。
在链条中,每一环都是不可或缺的吸纳,即使森林中只少去一棵树木,也终将成燎原之势,而反之意味着,山神归来时,万原将逢春。
呼吸和心跳间,自由而纯粹的生命。
向层峦的雪原求问,向无限的大海求问,向深谷的迷途求问,向高耸的林海求问。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获得答案,但向未知的、共生的它们寻求答案,就是在向人类自己寻求答案。
找到生命自己,找到出路的答案。
牦牛走下山峰,海豚跳出水面,象群离开河流,山神踏足旧土,人类也将在桎梏中被压抑、被禁锢,最终打破界限。
万物有灵,万物有故土。
人类为牦牛披上宗教的油彩,为海豚赋歌流畅的秀美,向象首祝祷力量与平衡,向虎王祈求财富与庇佑,自然与文化在遗产中成为密不可分的唇齿。
天人合一,沟通自然,信仰归位,有所敬便有所归。
神与人,没有距离,我们将目光投向位于顶端的神,其实是在诘问系统整体的稳固。
利他,再走向利己,如果生存是使命,那么共生就是宿命。
“每一个经过自然之手点化的物种,都是存留于世的神迹。
”来自一个学弟的推荐,是一次跟人全程交流且他懂我在说什么的观影体验。
就是说,在身边人中碰到纪录片同好太难得了,第一次嗷这部片子是我看完之后真的会感觉拍得很好的自然人文类纪录片。
野牦牛,那头出现在《极地》开头戏份不足五分钟的野牦牛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时的遗憾在这里得以补偿。
一整集都在讲野牦牛,看多了真的觉得肌肉发达的他们也极其眉清目秀让我觉得伤感的是那只在卡车上挣扎撞断自己的角而大出血的小牦牛,他身上有野性的基因,他不甘自己被装在一个小笼子里卖掉,他的勇气是令我肃然起敬的。
我国对于白海豚的保护,算是些许治愈了我当初看海豚湾的的创伤,在我们国家的东海南海地区,渔民喜欢他们,有志愿者保护他们,在近海的海域,在他们的家,与人类和谐相处,真令人开心。
就是吧,那个白海豚观光旅游服务,真的不会惊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嘛?
如果可以尽可能少打扰,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亚洲象这一集,刚好最近在看《王朝》2,和非洲象一比较,就会发现生活在西双版纳的象群,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会有人记录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偷吃农民的庄稼很少有人因此伤害他们。
作为一种生活在离人很近的地方,很容易与人类发生冲突的大型动物,他们在努力生活,人们也在努力给他们提供更适合生存的环境,来自护林员的关爱,很温暖。
呜呜最后是大脑斧,我好喜欢大脑斧!
今天,东北地区的脑虎越来越多了,他们回来了,他们重新在这里安家,诸山皆有虎,多美好吖
《第三极》之后,因为要写一个电影故事,几次去了云南。
大概是在那时候,听说在勐海县有十几头大象与当地人冲突严重,于是模模糊糊有个想法,这种冲突,也许可以做一个非虚构的电影。
之前我拍过一个黑颈鹤与藏族大姐的故事,又拍了一个老人和放生羊的故事,总觉得这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没有讲完。
于是到了2017年底,脑中冒出了“众神之地”这几个字。
那时候还不知道要怎么做,只是开始梳理中国的野生动物有哪些可拍。
一着手才发现自己所知甚少,就去拜见了很多人,视野中划定了十几种动物,然后开始调研。
最初的几次调研,主要集中在亚洲象和白海豚上。
为了亚洲象,两次去了西双版纳,最终还是选定勐海的那十几头问题象。
有一幕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两个农民为了对抗大象夜里入侵,在农田里点起火把,举在头顶仿佛准备一战。
我问,象在哪儿?
管理员说,就在我们身后的山坡上,它们在观察。
于是那夜,拍摄的计划就定下来了。
白海豚的调研,却埋下了很多隐患。
我们第一次出海,就看见了粉色海豚一跃而起,同行者们惊呼,觉得是个好兆头。
它们距离至少有数百米,而且很快就不见了。
后来又去了几处海域,虽然都幸运地见到,但追踪的效率非常低。
种种迹象都表明,拍摄白海豚故事将非常困难,但可惜,那一跃而起的粉红色,彷佛是一种灵光乍现,对我们有着非理性的吸引力。
从这一点看来,最初《众神之地》的拍摄定位,是不够严谨的,或者说,感性大于理性。
我们放弃了观测相对成熟的熊猫、金丝猴等动物,转而拍摄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完全是出于某种自大、乐观和浪漫主义想象,无视了很多实际的困难。
开拍之前,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众神之地?
简单说,众神,是几种动物,曾经是图腾,是神的化身。
再深入一些说,这些动物,是大自然的晴雨表,是自然意志的展现,正如萨满会通过虎神与天地沟通。
往大了说,万物也许都算众神。
所以众神之地,其实就是自然。
众神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沟通,怎么沟通?
通过动物。
是与动物对话吗?
也不全是。
当人类在远古时代将动物视作图腾的时候,人类拥有与自然直接沟通的能力,类似于第六感,这并非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人类安静之后,丰富的感官能力,就如同旧时的农人能预知天气,猎人能嗅出动物的远近,那是生存的本能,是与自然沟通的努力,只不过这种努力,在城市生活中已无必要。
但在荒野中,这种努力显得格外重要。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也曾是众神的一员。
正是因为这种沟通的努力,让我们找到了昆仑。
那是很偶然的一次拍摄,我们感受到了不远处,徘徊着一股力量。
后来证明,那一刻之后,我们逐渐找到了众神的含义。
所以,拍摄者在现场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但从拍摄上来说,最难的并不是拍摄到这些动物,而是将动物的行为故事化。
不光是跟拍,而是寻找到最可能的戏剧冲突——这也是最初选择亚洲象的原因。
因为我们觉得,人象冲突,是天然的冲突。
但真正开拍之后,却发现,人象冲突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真正值得深入的,是探究亚洲象的内部结构。
如果我们希望避免人象冲突,首先要去了解它们,了解它们内部的真正冲突,于是有了现在的故事。
野牦牛则完全不同,因为各地野牦牛的情况差异很大,单一故事的拍摄陷入了困境,于是我们决定用一种图景式的结构,来讲野牦牛,从原本的一个点,扩展到四到五个点,于是有了昆仑,断角和小野牦牛还有面具的故事。
白海豚的问题,在于开拍之际就找不到它们,找到了之后,镜头拍不到,好不容易拍到了,又拍不稳拍不深,真的是在拍摄中,改造设备,学习拍摄。
而且白海豚的追踪几乎可以说是“不隔夜”的,第二天,之前拍过的白海豚很可能不知所踪。
每天的拍摄都是全新的。
现场导演是个潜水爱好者,她曾在国外潜水时见过海豚和鲸鱼。
但白海豚的海域,能见度很低,几次潜水一无所获。
但她没有放弃,最终却是站在泥潭里完成了全片最重要的拍摄。
必须承认,当观众拿BBC的动物纪录片要求我们的时候,内心是有波澜的。
在动物拍摄上,我们的技术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的团队,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深入拍摄野生动物,包括我。
但要是等到圆满学成了再去拍摄,估计又得往后推几年,我们只能在拍摄中学习拍摄。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讲述的还是人与自然的故事,人,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动物是人面对自然时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脸上,还有留下多少自然的痕迹。
正因为如此,第四集东北虎的片子,直到送播之前还在修改。
因为以我们的技术,没能完成在野外的蹲守拍摄,最后只能大量依靠红外触发相机。
在积累了两年的相机素材后,我们发现还是难以完成连贯故事。
幸得国内东北虎研究权威专家冯利民的认可,他将十几年的研究成果,交给我们,那里有全世界跟踪时间最长的一只雌虎的全部影像,冯老师也成为我们第四集的特邀导演。
其实学者的加入,是野生动物拍摄的关键,只可惜我们没有条件让学者们参与日常的拍摄,或者说,我们也缺少科普型的作者,参与到日常的拍摄中。
所以纪录片导演们,大多数时候,必须在做一个片子之前,把自己囫囵地变为一个准行家,实在是勉为其难。
《众神之地》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拍摄了三年,正好是疫情爆发以来的三年,拍拍停停,磕磕绊绊。
这个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沟通的过程,每一次开机,都被视为一次沟通的努力。
就这样,海量的素材,终于扔到了剪辑台。
在做完《第三极》之后,剪辑指导开法又帮我剪了《极地》的电影版,我们合作已久,在无助和彷徨的时候,后期剪辑,总是用他的方式,不断提醒我们的初衷——去寻找神性的东西,那东西,太容易在焦虑的后期制作中丢失了。
事实上,后期制作,是对主题的一次重新实践,也是隔着电脑,与自然沟通的继续。
还值得说的是音乐,这是与神思者的第三次合作。
很不好意思,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远在日本的神思者。
但剪辑基本成型之后,仍旧觉得非神思者不行,于是,几乎在距离开播不到三个月的时候,神思者加入了。
为什么我总觉得非神思者不可?
在听了音乐之后,我才明白,那种沟通天地的能力,是超越物理空间的。
所以,对一个片子来说,主题是很重要的,但主题的贯彻,并不只是发生在片子中,还发生在我们每一个创作者身上。
就《众神之地》来说,制作的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试图沟通的过程,虽然不完美,却是我们能触摸到的真实。
当你去做那个沟通的一环,就会听见“啪”的一声,环环相扣。
敬众神,敬众人。
关于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泪目。
整体下来,就像一位老者坐在我的对面,缓缓讲出他的故事,他的坎坷,他的灵动,他的难言,他的坚持。
他是世界上的所有自然生灵共同发出的声音,是之为“神迹”他一共分为四集,分别讲了西藏的牦牛,海边的白海豚,西双版纳的大象,东北的东北虎。
一部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那么最重要的就在于他的画面。
这部纪录片在画面的精致和构图上其实是无可挑剔的,包括其解说词和音乐的搭配,不仅使这部影片讲解的很完整,也更容易让人动容。
每一个部分的结尾,就像《教父》的结尾一样,给一个大刀。
以至于让人觉得前期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讲出的最后的遗憾,这种遗憾的气息透露在片子的每一个画面里。
这种遗憾,不是人类个体中的单个情感,不是两人之间的友情或者爱情,这种遗憾,是整个自然界的叹息。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觉得我会因此触动,甚至觉得这是无为的道德负担。
但是当我看见,那只意外死亡的海豚,在她的体内甚至还有一只未见天日的孩子,那群脱离大群体的大象,在慢慢工业化的森林里慢慢消散。
我真的会因此落泪,这是我作为自然界生灵的一员对自身同伴的惋叹。
但是这部片子又是在给人希望的,有人会放弃出去的机会,坚持拯救白海豚,检查站的人会那只小牦牛到处做工借牛奶,那位“象爸”会一遍一遍地呼唤犯错的大象。
将明为明,隔纱观月,虽遗憾却仍有希望,虽艰难却依旧坚持。
那些愿意为这件事努力而人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众神之地”
“当世界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伴随着神思者的配乐,镜头像过电影般缓缓划过,一幅幅壮美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一瞬间就把人拉进这片高原,把你带到那些你曾去过和未曾到过的地方。
当山上刻印的野牦牛图腾随着镜头的转换映射到真实的野牦牛身上,灵性与神性同时降临,仿佛看到远古时代作为山神的家畜它们不屈顽强的模样,广袤的荒野如神般赋予生灵生命,而生灵则也为荒野带来生机,物种的衍化自有它的道理,也许只有始终心怀敬畏才能与万物同在。
就像片中牧民智达家养的混血小牦牛顽强抵抗绳索,山上的昆仑也勇猛而壮烈的向它奔赴而来,最后又仿佛用自己的离开规劝小牛放弃挣扎,而荒原之上落单的小野牦牛因为得到巡护员的救助得以健康的长大,逐渐变得和人亲近,矛盾与和谐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存在,当自然(动物)的神性、灵性与人性碰面、交织、摩擦,其实我们早与自然休戚与共,祸福相依,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我想看过的人都没法不为自由的灵魂、本能的善良、不屈的精神所动容,不去思考这片子背后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狂妄而虚伪的伪纪录片。剥人家的皮,吃人家的肉,还写着剧本编排人家明明被你们欺负却被你们恶心地“诗意化”的命运。尤其是第一集,基本属于先有脚本再有镜头,太假了。
主题选取精妙,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牦牛、海豚、大象、老虎等动物的特异性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关联性。影像水准出色,藏地雪原、浩瀚海洋、广袤森林都拍得美轮美奂。假以时日,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自然纪录片不会逊色于英美。
「3/100」
有点bbc nhk那味了
昆仑和断角的眼神对比太强烈,一个神性,一个天真。看弹幕说“人类是大自然的反派”,但人类也能带着小牦牛跑步晨练,给它凑钱买牛奶过冬。万物归一,记得对生命保持敬畏。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主人。
太多解读了,而不是旁观者的记录。
过度拟人 过多人类对动物和自然的揣测 内容担不起“众神之地”这样的高度和宏大
纪录片不怎么好拍吧。动物是很容易让人动情,但团队不专业的话真是很苦恼啊(挠头
与BBC纪录片不同,众神之地更着看重于动物和人类的之间的认知,距离和交流,在物种生存的基础上更有一些人文色彩,让人对这些大自然的主人多了一些愧疚,多了尊重和敬畏。
第一集不错,其他的一般,文案有点矫情充满着人类的自我感动,背景音乐加太多了
1小牦牛好可爱呀,感觉好通人性~2白海豚还不错3大象的一家子,这个剧情太刻意了吧4说好的看东北虎,视频过了20分钟主角还没出场……完全不能比BBC的动物纪录片……这是纪录片纪录片!第三集是什么鬼无语
画面很美,动物很可爱。可惜文案掺杂的主观解读太多了,有些地方的观点就是强行把人类的社会规则强行套在动物身上
20221004带娃看完。大美,感动。中国的纪录片越来越好了。它们,才是中国真正的名片。
众刀之地……(4.3🌟 太刀了加到5🌟……)
野牦牛,东北虎,白海豚,亚洲象。
十月我的英雄虎妈
🤢
一般,有时候给我一种不知道想讲什么的感觉,又不是在看动物世界。
景色很美,立意很高,但是总往人类活动影响生态方面靠,其实挺俗的。我统共就没吃过几次海鲜,白海豚失去家园跟我万万没有什么关系,实木家具也没用过,大象生活岌岌可危也不是我造成的,坏事不是我做的却上来就一顿说教,给四星都是我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