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创业家

The Founder,速食游戏(台),麦当劳创始人,创始人

主演:迈克尔·基顿,琳达·卡德里尼,帕特里克·威尔森,尼克·奥弗曼,劳拉·邓恩,B·J·诺瓦克,约翰·卡洛·林奇,斯蒂芬·考特尔,格里夫·弗斯特,维布尔·弗利茨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大创业家》剧照

大创业家 剧照 NO.1大创业家 剧照 NO.2大创业家 剧照 NO.3大创业家 剧照 NO.4大创业家 剧照 NO.5大创业家 剧照 NO.6大创业家 剧照 NO.13大创业家 剧照 NO.14大创业家 剧照 NO.15大创业家 剧照 NO.16大创业家 剧照 NO.17大创业家 剧照 NO.18大创业家 剧照 NO.19大创业家 剧照 NO.20

《大创业家》长篇影评

 1 ) 匠人与商人的区别在于是否会变通

从一个卖奶昔搅拌机的小商人到麦当劳品牌拥有者,电影不仅呈现了麦当劳是如何从美国一家小镇的店铺成长为环球连锁品牌——每天让全世界1%的人为它消费,同时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成功的商业模式。

首先说一个另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吧。

在影片中,拿到特许经营权的Ray开始了他疯狂拓展市场的蓝图,但我们都知道步子迈得太大会扯了蛋,很快市场盈利跟不上店铺扩张需求。

这时有人提出有一种办法可以每个月节约出几百美元的支出——用奶昔粉代替冰淇淋。

当Ray与麦当劳创始人两兄弟进行协商时,两兄弟当然不同意,“奶昔之所以叫奶昔当然因为它包含牛奶”。

两兄弟固执地坚持着他们的原则,当然作为观众和消费者的你也可以称之为良心,然而这很可能使麦当劳的发展陷入低迷。

除了这一点,两兄弟还小心谨慎地坚持着很多条条框框,直到最后被收购麦当劳的专利。

Ray最后还是采用了奶昔粉,但在电影的最后告诉我们当麦当劳顺利走向正轨后,奶昔里又重新有了冰淇淋。

最终的结果导向是一样的,在通过目的地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阻碍,如果一味的坚持原则不会变通,我们很难坚持走完通向胜利的路。

你可以说这个商人很黑心,唯利是图,但通过这点我学会了变通。

影片中还有很多好的理念,比如专注卖好的产品,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一段采访西少爷肉夹馍创始人的视频。

吃货西少爷的人想必都知道他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种产品,我之前还会抱怨为什么他家可选择的种类这么少,直到我看了那段访谈。

只做精品,让顾客想吃肉夹馍的时候就会想起它。

餐饮种类太多了,但在餐饮业树立一面自己的旗帜,让它形成品牌效应,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西少爷如此,麦当劳也是这样。

再比如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

我们吃的不再是一个汉堡,而是一种信仰。

麦当劳就是美国饮食文化的缩影,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你走进麦当劳餐厅,就可以一秒钟回到美国style。

当你知道可口可乐曾为了战争需要加入军需用品特供时,曾梦想成为一名战士,拥有军人情结的你是不是要买上一箱了以心愿?

商人们就是造梦者,让我们进入一个梦幻虚拟的世界,在那里可以满足我们所有的梦想。

当然最实际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何时,土地,依旧是财富和权力的最大筹码。

电影中那个点醒Ray 的人,才是他的贵人,也是他的事业转折点和电影的高潮。

 2 ) 不知道这是励志还是讽刺

一部真人传记片,一部麦当劳帝国的发展史。

关于麦当劳创始人到底是谁,看完这部电影会你会有清晰的了解。

影片开始就是一个名叫雷·克劳克的老男人,在不厌其烦地推销着他的搅拌机。

从鸡生蛋蛋生鸡说到商业之道,从供需关系说到美国梦。

但不管他讲得多么天花乱坠,收获的都是统一白眼冷漠脸。

一次又一次,除了来回搬那个机器锻炼臂力之外,颗粒无收。

有一天,在第N次被“走好不送”后,他秘书打电话告诉他:有家店一次性定了6台搅拌机。

可能是被打击惯了,他的第一念头是不可能,肯定搞错了。

结果打电话去跟客户确认,人家说没错,而且还要追加为8台,说别废话了就问啥时候能送货。

像极了现在网购下单后等快递的我们。

此时一般推销员肯定就屁颠屁颠去备货出单了,而克劳克则首先开着他那辆小破车,照着收货地址寻过去,想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

一去发现,是一家牌子叫“McDonald’s”的快餐店。

不同于当时美国遍地的汽车快餐店,这家店没有服务员踩着轮滑点餐、送餐,而是顾客自己在窗口排队。

等排到他点完,窗口小哥找完零后,转身就把食物拿给了他,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到10秒。

要知道,在其他快餐店,顾客平均要在车里气急败坏地等20多分钟,大概率送到自己手上的餐还是错的。

所以看到这么快,克劳克的本能反应是不敢接:“这是我的餐?

我可是刚下的单啊。

”给窗口小哥都整懵了:“不然呢?

”正当克劳克坐在店外小长椅上,沉浸于这一切的不可思议时,碰到了迈克,这家店就是迈克和他兄弟迪克二人开的。

为了方便,后边简称他俩为麦当劳兄弟。

迈克问味道怎么样,克劳克真心实意地赞美了一番,推销员的口才的确不是盖的,两句话就把迈克说得心花怒放。

得知他就是搅拌机的推销员,迈克直接邀请他:“要不要来店里参观一下?

”克劳克当然求之不得,他大老远就是为了这个来的。

于是,麦当劳兄弟带着他在店里转了一圈,把厨房、工艺、流程毫无保留地展示给他。

不仅如此,随后两人还把自己的创业经历、设计思路绘声绘色地都给他讲了一遍,把克劳克听得一愣一愣的,全程迷弟脸。

马尔克斯说,多年之后,兄弟俩一定会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克劳克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至尊宝说,如果有月光宝盒,未来的迈克一定会穿回来拦住自己盛情相邀的手,打死也不会让克劳克进来。

但没有如果。

麦当劳兄弟的故事像一只窜天猴、一个二踢脚,直接在克劳克心里炸开了。

话说这兄弟俩的确是商业小天才,从卖热狗开始,到麦当劳烧烤店,再到打破常规,开辟了这种新快餐模式。

做烧烤店的时候,他俩根据销售反馈,把原来27个SKU精简到3个,只卖最畅销的汉堡、薯条和饮料;不惜停业几个月,在网球场用粉笔画出厨房,1:1大小设计了一个操作流程图,在哪里配菜、哪里炸牛肉、哪里加腌黄瓜片,带着员工在里边一遍遍无实物演练、走位,最终让整个流水线更合理、人员操作更高效。

这也就是他们的法宝——“快速系统”,世界上第一条食品快速生产线。

当晚,克劳克失眠了。

没法不失眠,人家的玩法实在太颠覆,重点是还已被证明可行有效!

不过普通人可能也就兴奋一宿,第二天该干嘛干嘛,但克劳克不是普通人。

多年的推销员经验让他瞬间嗅到了钱味儿,第二天他直接杀过去,想要拿下麦当劳的特许经营权。

兄弟俩说,我们做过加盟店,但品控不好,做不起来。

他们之前甚至还在凤凰城打造了一个概念店,外观就设计成了金色的拱门。

克劳克又不远万里开车去看。

站在金拱门下,他的心里就四个字——一见钟情。

对于特许经营权这事,不仅兄弟俩犹豫,克劳克心理也没底儿。

毕竟,一个年过半百的推销员,一路卖过纸杯、折叠机、多功能搅拌机都没搞出什么名堂,至今仍是聚会上的笑柄。

但麦当劳兄弟的后劲儿实在太大,以至于克劳克手中的搅拌机再也不香了。

终于,他说服迈克和迪克签了特许经营合同,撸起袖子开始干。

首先是找钱。

克劳克拿着一个金拱门封面的小宣传册,开始了他的“ppt融资”。

不难想象,无果。

有人还认出了他:“哎你不是之前卖纸杯那个吗?

”后来实在没辙了,克劳克决定赌一把,去申请了房产抵押贷款。

押上自己的房子,期待着长出他心中的金拱门。

克劳克给这个拱门的定位是:The new American church(新的美国教堂)。

当别人还在琢磨怎么卖出更多一毛五一个的汉堡时,他已经在想打造一个美国人日常聚会、供养身体和灵魂的场所,老少皆宜,全年无休。

金拱门将融入人们生活,成为大街小巷与十字架并驾齐驱的房顶标志。

不仅愿景远大,克劳克在选人上也独具慧眼。

当发现身边那些有钱有闲的人做加盟店完全不上心、不按规矩来,他立刻把目光转向了那些踏实肯干、为赚钱愿意辛苦拼搏的人——推销员、退伍军人、失业人员。

而且大部分是夫妻店,男的负责盯生产,女的负责搞营销,真正把麦当劳当自己的家,勤勤恳恳,亲力亲为。

就这样,加盟店以火箭速度扩张,俄亥俄、密歇根、威斯康星、明尼苏达,越来越多的州让他插上了小旗。

每到一处新店开业,都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克劳克还把自己的店叫做“麦当劳1号店”。

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然而没过多久,克劳克发现账上没钱了,银行贷款还不上,加盟店的收益扣去给麦当劳兄弟的分成,根本所剩无几。

他要求重新谈分成比例,但被兄弟俩直接撅了回来:合同你自愿签的,免谈!

其实取得特许经营权以来,克劳克和麦当劳兄弟屡有冲突。

主要由于在兄弟俩的约束下,克劳克想搞点什么创新都搞不成——他要增加地下室和炉子,兄弟俩说要等建筑师审核;他想拉赞助,在菜单上加广告,“这是白来的钱啊”,兄弟俩说我们不挣快钱;他提议用奶昔粉代替冰激凌,同样的口感,不仅极大降低成本,而且省去了冷冻存储的费用,每个店每年就能省出几百美元。

不用想,兄弟俩坚决反对,他们觉得这违背了麦当劳的宗旨。

而现在关于分成的谈判再次碰壁,不仅大门紧闭,窗户也给焊得死死的,加上银行债务的步步紧逼,克劳克终于被逼的要跳墙了。

就在他望墙兴叹的时候,老天给他送来一个梯子——哈利·索恩本。

这小伙儿在银行里无意听到了银行经理与克劳克的谈话,直接追出来跟他说:哥你这么干不行,这么多店都没赚钱,说明你商业模式有问题。

财务出身的索恩本把加盟店的账本拿过来一看,给克劳克指了条明道:“你要知道你做的是什么生意。

你做的不是汉堡生意,你做的是房地产生意。

土地,只有土地才是钱之所在。

”不得不惊叹哈利看问题的稳狠准。

他的提议也正是至今麦当劳的核心盈利模式——大量买地,然后把店面转手租给加盟商,收取店面押金、租金和利润分成。

这样既保证了稳定了前期收入,一个汉堡不卖就已经有进账了,同时也实现了更大的资本扩张,从地产获取的收益反过来又能买更多的地,招更多的加盟商。

反反复复,无穷尽也。

克劳克起初对这个提议有些犹豫,毕竟这样做就等于把麦当劳兄弟的控制权架空了。

但犹豫也就三秒,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竞争对手掉进水里,我会走过去,再往他的嘴里塞根水管”。

他立刻成立了自己的地产公司,购买土地,一步步开始了他的野心扩张。

这边克劳克的地产业务已在17个州拓展得红红火火,另一边麦当劳兄弟俩还在他们的加州小店里兢兢业业。

他们是从克劳克来信的落款才获悉一切的。

“地产公司总裁&CEO?

”他们质问克劳克,说好的所有涉及麦当劳经营都需经过我们同意的呢?

克劳克说,是,你们只能管店里的事儿,但出了店门,你们管不着。

其实不止是“店外”,“店内”的事儿克劳克也终于出手了,他不顾兄弟俩反对,直接让加盟店使用奶昔粉。

当迈克和迪克再次强调“咱有合同”时,克劳克说出了那句经典名言:Contracts are like hearts, they’re made to be broken。

合同和心一样,就是用来“碎”的。

换句话说,我就违约了,你能怎么地!

大兄弟特别像我们的常规反应:“我去告你!

”克劳克根本没在怕的,尽管告,也许你们能赢,但你们肯定付不起诉讼费。

“打官司的费用高得能把你们埋起来!

”人高马大的迈克直接被气进了医院,克劳克此时送来了一张空白支票,你们开价吧。

“1号店”的名号被占了、控制权丢了,连麦当劳这个公司名都被人家用了,兄弟俩除了摔电话似乎也别无选择。

他们最终答应以270万美元转让全部权益,并要求收取麦当劳每年1%的利润作为版权费。

这是1961年。

至此,麦当劳兄弟从麦当劳彻底出局。

你以为他俩从此以后就能躺家里数钱了吗?

并没有。

270万是拿到了,但那1%的版权费当时克劳克以种种理由说服对方只作“握手协议”,没有落实到白纸黑字上,“相信我的承诺”,他说。

但电影最后的字幕交代,兄弟俩后来由于拿不出合同证据,并没有收到过一分版权费。

一个数据:这个版权费每年约1亿美元。

影片最后一幕,克劳克对着镜子练习他做推销员时睡觉都在听的一段演讲:Persistence(坚持)。

这世界没有什么能替代坚持,天赋不能,我们常见到失败的天赋异禀者;天才不能,无法实现目标的天才早已是陈词滥调;教育不能,这世界充斥着高学历的傻瓜;坚持和决心是所有的力量。

不知道这是励志还是讽刺。

 3 ) 《大创业家》——好传记电影+好商业案例

这是一部真人传记电影,讲述麦当劳“创始人”雷·布洛克一手缔造麦当劳帝国的故事。

说实话商业巨头的名人传记不仅是个人传记,同时也是一个商业案例,因为商人的一生本来就离不开商业,也没办法抛开那些商业的重要时刻。

本来想分两篇文章来讲讲这部电影,一个专门写电影,另一个写商业案例,但觉得这部电影在拍摄的很精彩的过程中确实也把商业讲的很有逻辑,所以决定也创新的把电影和商业放在一起穿插着说。

在说之前还是先说一下总评,相比于乔布斯的两部电影来说,这部商业传记电影确实精彩很多,是目前看过最精彩的商界个人专记电影,值得推荐。

精彩的地方在于两点,一是迈尔克·基顿(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的男主演,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的重要参演,这部部电影拿大奖,演技就不用否认了吧)卓群的演技把雷克洛克从内心到外在都刻画的惟妙惟肖;二是这部电影就像一本商业著作一样,把麦当劳的创业故事讲清楚了,每一阶段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

基本上整个电影可以以雷·布洛克(以下简称雷)的三次低落期为主线开始的。

第一次是影片开头,雷推销奶昔搅拌机屡屡失败,不过那套“鸡和蛋”的演说确实把销售员厉害的嘴上功夫表现的淋漓精致,垂头丧气的一个人回到家拿出一盘黑胶,本以为是放一些喜欢的音乐,结果却是一段振奋人心的成功学演讲:“Persistence. Nothing in the world can take the place of persistence. (坚持,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坚持). Talent won't, nothing is more common than unsuccessful men in talent.(天赋不行,没有什么比失败的天赋异禀者更平常). Genius won't, unrewarded genius is practically a cliche(天才不会,无法实现目标的天才早就是陈词滥调). Education won't, the world is full of educated fools(教育不会,世界上充斥着高学历的傻瓜). Persistence and determination alone are all powerful show that you don't have to be defeated by anything(坚持和决心是所有的力量表现出你不会被任何东西打倒),that you can have peace of mind, improved health and a never-ceasing flow of energy(你可以拥有内心的平静,身体的健康,和用不完的力量). If you attempt each and every day to achieve these things, the results will themselves obvious to you(如果你每天都尝试这些事并达成这些目标,结果会令你刮目相看). While it may sound like a magical notion, it is in you to create your own future(虽然这听起来像一个神奇的概念,你需要创造你自己的未来). The greatest discovery of my generation is that human beings can alter their lives by altering their attitude of mind(我们这一代最重大的发现是心态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 Ralph Waldo Emerson declared "A man is what he thinks about all day long"(艾默生说过“人会成为他每天都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

这段演说跟国内的流行的成功学演讲并无不同,刚好前两天和一位朋友也探讨了成功学这个东西有没有必要,归根结底我们觉得其实任何东西只要存在就有两面性,一方面成功学把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变得狭隘了,财富成为了衡量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成功学确实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其中本片主角52岁已经进入退休年龄还再造商业奇迹的雷也是成功学的受益者之一。

在当时二战刚结束不久,商业开始大行其道的美国,成功学也是一样的风靡,就如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中国,成功学也变得很风靡一样,其实主要是因为人们有这样的需求,成功的企业家本身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给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享受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带来的快感,而成功学恰巧可以帮助那些自身产鸡血能力不足但又想成功的人,但如果有人为了赚钱或者有歪心思想用成功学去忽悠,那自然也是会带来很多弊病的。

不过不得不说在低迷的时候,这些振奋人心的演讲也是会给人帮助的,我们看着男主听完之后镜头切换到开车的一幕,意思就好像充电充满了又开始新的征途一样,我其实不反对成功学,如果利用得当也是会有很多帮助的。

而这段话也一直激励着雷,直到影片最后麦当劳成功了,别人问他52岁之后才创立麦当劳成功的最大机密是什么,他说是——坚持。

坚持就像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就像不如大多数人的阿甘一样,他都可以因为专注的干一件事最后都干成,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

第一次走出低迷的方式很接地气,其实拯救年轻人的低迷的往往就是那一碗浓浓的鸡汤。

然后雷引来了人生最大的一次转机,一般的餐厅就订购一两台搅拌机,而麦当劳餐厅一下订六台,让雷也开始怀疑订单是不是有误,抱着好奇就亲身去那里查看一下,结果到那一看彻底振奋了,然后强烈邀请麦当劳兄弟一起共进晚餐了解他们的经营模式。

接下来是纯商业干货了。

麦当劳兄弟在经营的过程中发现了drive-in餐厅这种商业模式本身就有一些弊端,发现了汽车餐厅本质上有三个问题导致餐厅的销量停滞不前(所以思考能力一定是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力,尤其是思考到商业的本质和对现状及未来的思考):1、目标客群不对,因为有香烟贩卖机、自动点唱机等等一些原因会吸引一些不良少年和混混,就餐环境受到影响;2、服务质量不行,一是消费者等待时间太长,二是由于太繁忙服务员经常送错餐;3、运营费用太高,一是有大量员工导致工资成本高,二是餐具的损耗大。

然后他们根据这些问题,重新思考了商业模式,做了三件事去优化和革新商业模式,创造了“Speedy System(快速度服务系统)”:1、专注好卖的产品麦当劳兄弟发现汽车餐厅最好销的三款产品是Hamburgers(汉堡包)、French fries(炸薯条)、Soft-drinks(软饮),而且占比是87%,所以他们优化菜单精简到就以这三款产品为主,以至于后来品牌影响力强势到提到汉堡包就是麦当劳,犹如另一个品牌巨头可口可乐就等同于可乐一样。

美国最成功最能代表美国文化的三个品牌就是:麦当劳、万宝路、可口可乐。

这是改之前的菜单图

这是改之后的菜单图,真的是极简主义。

这也是现在中国很多餐饮企业在做的事情,只做好一两款爆品,以爆品带动品牌和销量。

以前那种一家餐厅可以吃遍所有菜的做法会给人一种不专业的感觉,有的甚至直接以主打菜来命名餐厅,比如杨铭宇黄焖鸡专做黄焖鸡米饭、三少爷肉夹馍专做肉夹馍、王品牛排专做台塑牛排等等,当时麦当劳做的也就是现在中国餐饮企业正在做的事情。

2、尽可能减少成本取消送餐员变为用户排队自取,节约了大量员工费用;取消餐具改为一次性包装,吃后即丢,没有了餐具的损耗;取消香烟贩售机、自动点唱机,这样就不会吸引问题少年,而是为家庭消费创造环境 为家庭消费创造环境,这个最近几年在中国明显能感觉到的商业行为,在六十年前的美国也是当时的一种潮流,我们以现在的商场为例,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商场儿童服装品牌的入住率提升,配套儿童的小娱乐场也增多,餐饮在商场的比重也都显著提高,以万达广场为例,餐饮已经成为万达广场在二三线城市竞争的不二法宝了。

3、30秒等待时间麦当劳兄弟用了六个小时在网球场三易其稿最终设计出了最佳的厨房设计图

设计图1

设计图2

设计图3然后打造出了麦当劳30秒出餐的流程:

这一次谈话让雷兴奋的三天睡不着觉,心里一直想着麦当劳,然后想到了特许经营权(Franchise)的模式,不过回到家与妻子的吵架让他陷入到了第二次低落,然后雷一个人去看电影了,看的《On the waterfront码头风云》,是马龙·白兰度的代表作,在第27届奥斯卡大奖上横扫8项大奖,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奖项的经典电影,电影就是1954年上映了,选择这个片在致敬了经典的同时又呼应了时间,这个细节选的不错。

雷最早卖纸杯的,结果发现有一家公司买的特别多是用卡车来买的,发现是因为他们研发出了5轴的奶昔搅拌机,雷觉得很有商机,然后他抵押房子获得了这家公司的独家代理权,浑浑噩噩的卖了30年还没发财,这次又是因为销售过程中嗅到商机,老婆不理解他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最终他不甘平凡的心占了上风,悄悄的抵押了房子这次投资了麦当劳,拿到了独家特许经营权。

雷是用这样一番话讲动了麦当劳兄弟答应他的要求的,当看了麦当劳兄弟设计的黄金拱门之后,他振奋的说到,在美国的每个小镇都有两个东西——教堂和法院,教堂顶上是十字架,而法院顶上是国旗,而我们麦当劳的拱门就是第三个东西,他代表的就是美国,是美国的一种家庭生活方式,聚集世界各地的美国人,麦当劳不仅供给食物更供给精神食粮,是“新美国教堂”。

所以每个商业奇才其实都是造梦家,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马云等等这些都是一流的造梦家。

不过话又说回来,美国的文化营销确实很值得中国学习,中国企业还停留在营销的“术”上,还在学习追求低成本、性价比,这以小米为首的新兴企业为代表,没有真正学到美国营销的“道”,道就是文化营销,文化营销做的最好的企业几乎都在美国,以三家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为例,可口可乐因为战争把可乐提升为军需用品培养了大批军人成为消费者,让他们在遥远国度也能感受到家乡的味道,结果这3000万士兵回来后成为了最大的消费群体带动可口可乐销售的暴增;迪士尼把梦不仅是通过电视、电影让你感受到,更是缔造了迪士尼乐园让每个人真切的感受到迪士尼营造的梦幻世界,迪士尼创造的很多是实物商品,但本质售卖的却是一种文化;麦当劳就是美国饮食文化的缩影,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只要进到麦当劳的餐厅,就可以一秒钟回到美国style。

拿到特许经营权之后,雷开始找各种合作的人,首先是从富人下手,跟妻子一起去club参加晚宴,这些富人也都豪爽,分分钟这些店就建立起来了,但这些人因为有钱都不太好管,完全不按照标准化的流程来操作,整个管理完全失控了,就像麦当劳兄弟当初尝试特许经营一样,也是因为管理不当最终尝试失败。

不过雷马上调转方向,找那种踏实肯干又能吃苦耐劳,同时又迫切改变生活状态的人,让他们来经营麦当劳,他当时对那些有志青年的讲话是"We need a person who are't afraid of hard work, aren't afraid of roll up their sleeves”,概括起来就是习大大的讲话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人,这个前瞻性真的也是没谁了。

再这之后就开始快速扩张之路,麦当劳仿佛找到了成功的方向。

快速的扩张导致了资金链的吃紧,抵押的房子都快要被收走了,雷遇到了第三次低落期,怎么解决高昂的成本和保证扩张的速度成为当下最需解决的问题。

不过吉人自有天相,雷遇到了Harry Sonneborn和Joan这两个日后生命里很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成为了后来的CEO,一个成为了他第二任的妻子。

Harry给他提出了解决财务问题的方式,麦当劳当时的做法是让加盟的人来选择地方,然后贷款给他建店,这边只管理供货和制定标准,利润主要来源于销售额的1.4%,Harry指出这样来钱慢又对特许经营店没有控制权,所以发展遇到了问题。

正确做法是应该跳出汉堡行业,站在地产行业的角度思考商业模式,先把地买过来,然后把地转租给授权经销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有稳定的前期收入,没卖汉堡以前就开始有收入,以前是卖了汉堡才开始有收入;二是有更大的资本扩张,然后又可以买地,买地之后资本又扩大,又可以买地,这样循环往复,资产规模就做大了,麦当劳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房产企业之一。

Harry说land that is where the money is(土地才是钱呀!

),这跟中国现在的状况一样呀,万达为什么成为红极一时的企业,王健林成为新首富,其实都是因为地,包括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收益也是来源于地,土地真的就是钱呀,六七十年前的美国也是中国现代的玩法。

Joan则为雷提供了降低成本方法,用奶昔粉代替牛奶能大大降低运营的成本,当时雷大规模应用了这个办法,不过后来麦当劳又换回来不用奶昔粉代替而是用牛奶。

影片的最后是麦当劳兄弟和雷撕逼的全过程,也把雷内心的一些想法真实的表现出来了。

雷最终通过法律途径以270万美元从麦当劳兄弟手中买走了麦当劳,而答应给的版权费最后一分都没有给,他说第一眼看上McDonald's,就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这个名字就是麦当劳品牌的所有价值,是美国文化的体现,那一刻他就想拥有它,不过最终这个52岁开始创业的中老年人成功创立了世界上最为成功企业之一——麦当劳,一个只属于品牌。

整部电影对人物的刻画非常深刻,每次讲话喜欢插手代表着这个人性格比较强势,与他强势做法很呼应,对授权经销商的强权管控,对麦当劳兄弟的反击都表现出他的强势。

另外他是个固执又有赌徒性格人,坚持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赶抵押房子去做,赶什么都没有就快速扩张又证明他好赌。

还有他缺少人情味,也体现的很明显,会所的朋友说翻脸就翻脸,陪伴30年的妻子在发达之后也能舍弃,给予他麦当劳商业模式的麦当劳兄弟也被他踢出局,答应给的授权费一分没给,雷真的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主义商人,把商人最显著的优点和缺点都集于一身。

不过他的一生总体还是励志的一生,是坚持的一生,把不好的剔除,优点也是值得我们发扬的。

聊回商业,从成功学的盛行,到餐饮和商业环境的的家庭环境营造,再到餐饮中单品店将继续走俏,最后土地才是钱的真言,真的印证了中国是在走发达主义的老路,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现在超前,我们的网购比欧美还发达,我们的共享经济发展比欧美还快,其实本质上我们还是在他们后面,当务之急还是需要谦虚下来扎扎实实的发展经济。

这是2017目前看过最好的一部商业电影,这是一部好电影也是一个好的商业案例。

 4 ) 商业启示

1.天赋、创意、学历都不是最重要的,坚持、决心和行动力最重要!

人生只要能干好一件事就够了!

2.要有野性,看到什么东西好,就要想方设法“抢”过来,起码为我所用。

3.一心盯着目标,要敢于突破一切限制。

比如电影中的“合同就是心脏,就是为了有一天心碎而存在的”。

4.麦当劳的本质是一家地产公司,所以商业模式非常重要!

5.对产品和经营管理的不断改进很重要。

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是永恒的主题。

6.企业文化很重要。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麦当劳的金拱门就跟美国国旗和十字架一样重要。

7.资金的问题贯穿创业的始终,一定要考虑好。

8.合伙人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不一定是有钱的,而是能够志同道合的、吃苦耐劳的。

伴侣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三观不合又不支持你的事业,趁早分开比较好。

9.创业肯定是麻烦不断的,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5 ) 大创业家

从一个卖奶昔搅拌机的小商人到麦当劳品牌拥有者,电影不仅呈现了麦当劳是如何从美国一家小镇的店铺成长为环球连锁品牌——每天让全世界1%的人为它消费,同时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成功的商业模式。

首先说一个另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吧。

在影片中,拿到特许经营权的Ray开始了他疯狂拓展市场的蓝图,但我们都知道步子迈得太大会扯了蛋,很快市场盈利跟不上店铺扩张需求。

这时有人提出有一种办法可以每个月节约出几百美元的支出——用奶昔粉代替冰淇淋。

当Ray与麦当劳创始人两兄弟进行协商时,两兄弟当然不同意,“奶昔之所以叫奶昔当然因为它包含牛奶”。

两兄弟固执地坚持着他们的原则,当然作为观众和消费者的你也可以称之为良心,然而这很可能使麦当劳的发展陷入低迷。

除了这一点,两兄弟还小心谨慎地坚持着很多条条框框,直到最后被收购麦当劳的专利。

Ray最后还是采用了奶昔粉,但在电影的最后告诉我们当麦当劳顺利走向正轨后,奶昔里又重新有了冰淇淋。

最终的结果导向是一样的,在通过目的地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阻碍,如果一味的坚持原则不会变通,我们很难坚持走完通向胜利的路。

你可以说这个商人很黑心,唯利是图,但通过这点我学会了变通。

 6 ) winner和loser几乎生来注定

winner和loser几乎生来注定The Founder8/13/2017幕后花絮里,主创和主演们都在说这个故事very American,既有富有创造力、兢兢业业勤奋发家的McDonald兄弟,也有“狼性”野心、紧握机遇、疯狂逐利的大企业家Kroc。

看这个故事有很多角度,很有意思。

McDonald兄弟像是那个年代的geek,餐饮产业中的Henry Ford,一手打造出的流水线才让快餐产业得以诞生。

他们也有野心期许,但毕竟只是在普通人的级别,更愿意回归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着快乐知足的地主,直到let the wolf into the hen,平静的生活被Kroc打破。

无可置疑的,Kroc固然慧眼识金,但最大的事实是McDonald成就了Kroc。

Kroc呢,当然有让人动容甚至敬畏的地方,那可怕的执着、对于成功的饥饿、事必躬亲的刻苦、以及敏锐的嗅觉以及时调整策略,都让人知道他非等闲之人。

故事中的好人坏人也许不够分明,winner和loser却分明得异常残忍。

那些winner,Kroc,还有Joan,都似乎天生就像噬腥的鲨鱼,下大赌注,看大局面,利用游戏规则,there is no other way。

 7 ) 观影第二天就点了份麦当劳

如果现在要我在kfc和麦当劳里选的话,我会选麦当劳(不过麦当劳的鸡翅太辣了)我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应该在卖“物”的同时,销售价值观,这才是一个产品经久不衰的王道,我们是因为相信你说的话,觉得有道理,买你的产品像是在投你一票,表示赞成,并且可以回味你产品背后故事给人带来的激励和感动,很值,感觉赚到了,不仅我会买,我还会告诉我的朋友,分享故事,劝他们买,这才是健康的营销模式

 8 ) 有很好的商业启发

麦当劳兄弟开创的餐饮模式,也不是一开始就成功的,是一步一步调整优化出来的:1、在开餐厅之前,在哥伦比亚影业开卡车,等凑够钱后在格伦多拉开了一家小型剧院,经济形势不好,于是参考了赚钱的威利里德热狗啤酒店,在亚凯迪亚开出的小餐厅,但客户太少,而搬去隔壁城镇——圣杯纳迪诺;2、没有足够的资金开一家新店,居然异想天开地把旧店搬过去,还把店拆开两半;3、汽车餐厅增长停滞不前,发现了餐厅模式在本质上出了问题,于是兄弟俩拆开所有细节,重新分配,重新建,重新思考所有环节,发现了问题所在:①客群定位;②服务质量;③运营费用(人工+消耗品)④候餐时间。

最后得出系统优化的方式,创造了创新的快速模式(Speedy System):专注于主打产品、提高出餐速度(30秒)、减少人工服务(顾客要下车排队)、改变就餐环境和方式(营造适合家庭的氛围和用一次性包装)4、但你以为创新是这么容易被人接受的吗,他们兄弟俩低估了学习曲线的难度,所以一开始就让许多顾客感到愤怒。

于是麦当劳兄弟决定用一场马戏团式的活动来宣传他们餐厅。

只要够优秀,总会有认同你的家伙出现,至此,麦当劳餐厅小火了一把。

但他们的统筹思维,敢想敢做敢创新,以及奇思妙想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麦当劳兄弟奠定了麦当劳餐厅的基础,而把麦当劳发扬光大,让麦当劳走向世界舞台的,他的名字却与“麦当劳”毫无关系—— 雷·克洛克。

电影里的他固执好胜、把控欲很强,导致这个人物形象很有争议。

虽然我不太认同他的为人,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商业头脑和坚持。

他的观察能力也很优秀,留意到每个地方都有教堂和法院,并看到建筑顶部标志物国旗和十字架,从而联想到要把麦当劳打造成一个具有美国文化的品牌,能让美国民众获得认同感的品牌,这就是品牌思维。

通过金色拱门的建筑形象,到适宜家庭聚餐的就餐环境,再到连麦当劳兄弟都没意识到的品牌灵魂——“麦当劳”这个名字,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同时品牌还让合伙人赚到更多钱,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这更是美国文化之一。

(其他影评有出现类似的案例:可口可乐、万宝路和迪士尼,都品牌化,并代表了美国文化)雷提出的特许经营权(Franchise),使得麦当劳迅速扩张,但也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品控。

雷一开始寻找的合作伙伴,都是一些不受控制的有钱人,他们只想着怎么赚钱,并不想把餐厅管理得更好,所以都冲破了雷的底线。

直到他发现,那些愿意为了生计而努力奋斗吃苦耐劳(making a living)、想要改变生活的年轻人,才是最适合的伙伴,也让雷很好的控制了产品品质。

但扩张带来成本的提高却让 债务失去了控制。

而这时候有人提出一个关键的一点——站在地产行业角度思考商业模式。

就是这种跨界思维,硬生生把一个餐饮企业转变成房地产企业,但也很好地实现现金流,让公司得以继续扩张,让麦当劳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9 ) 大创业家,大播种者

忘了是哪门课的老师推荐来的,一直到现在才看。

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如下:1. 一个sales的坚持。

本来这也是该片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因为目前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期间有跟着销售同事去陌拜。

被拒绝还是好的,让我当时不爽的是对方还要undercut你。

不过我同事已经见怪不怪了,论销售强大的心理素质。

的确也是,hard sell就是50%的成功率。

(发现任何东西tie with 概率,遇到不令人满意的结果也会容易接受一些)2. 两兄弟的tennis ground画布。

六个小时,不断改进不断演练,直到efficiency 大大提升。

这reminds me of 周五听的一堂课。

那是一家创业公司,他们选择初五第一次做直播,然后也是一遍一遍地演练,不断地做推演。

3. 两兄弟的创业非常革新,价值链的拆解和重组已经是教科书级别。

而且又对羽毛很是爱惜,是我喜欢的人。

如果我有这样的商业头脑,处于他们的境地,我可能也会坚持他们的坚持。

他们已是dream big,但是Ray是dream trememdously huge.4. 商业模式和金融果然是hand in hand,如果说好的商业模式可以点石成金,那金融则是魔术师,像我这种脑子可能永远只能看看,然后感叹下了。

5. 关于品性,就不提了。

反正两个世界的人,远观就好。

所谓他走他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你看,我又狭隘了不是。

6. 其实片子已经把来龙去脉讲的挺清楚了。

不过我还是有点不懂。

就是买土地的方式还未采纳山,之前的特许经营模式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Ray给加盟商建筑贷款具体是什么呢?

7. 关于坚持这碗鸡汤,我还是喝的。

这部电影也是美国梦,而且在看的时候我能明显感觉到商业在这片土地上的活跃,就像电影里的土壤,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里面有种子在🌱。

写到这里,我决定改成五星。

短短一部片子把创业的状态,经营的要素,品牌的力量,一个传奇品牌的故事揭秘了,说清楚了,加上演员精彩的表演,还不5星?

突然想起了星巴克创始人故事,想去看看这些伟大品牌的故事。

 10 ) 除了骨感的现实还有教育意义

现实:首先骨感的就是打工人的辛苦,原先卖了这么多东西,做销售,也看到不同的夫妻店的男方打多份工做销售。

其次,就是,富了之后,层次不一样了之后真的能遇到更好的人?

就果断离婚最后,麦当劳兄弟破产,被偷走名字,奶昔中消失的冰淇淋,违背的初心。

教育意义:商业头脑,看到麦当劳不是自己复制一家而是加盟;以夫妻店的形式保证管理质量;以地产的形式获得现金流。

《大创业家》短评

陪伴30年的糟糠之妻说离开就离开,给予他麦当劳商业模式的麦当劳兄弟也被心狠踢出局,答应给的授权费一分没给,这种人成功了却好可怕。

8分钟前
  • 欣想_怡然
  • 还行

坚持!

11分钟前
  • 阿顺
  • 推荐

故事本身就已经很精彩了 电影的制作却让故事减分了

12分钟前
  • meme
  • 较差

有点《社交网络》的感觉,但剧情没有前者流畅抓人。大致了解了麦当劳是如何从一个街边小店成长为一个商业巨头的过程,果真,野心和坚持是关键。最后,Kroc还是很会撩妹的,撩得她老公头顶一片草原啊。

17分钟前
  • Leon
  • 还行

我一个麦门的都看不下去。

20分钟前
  • 竹箐
  • 较差

盈利模式盈利模式盈利模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22分钟前
  • 王德发
  • 还行

一段不太光鲜的创业之路。

26分钟前
  • LZQIMAX
  • 推荐

麦当劳起家的故事,在比较温和的叙事中,小小地揭了下底。

30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3.0 這個故事太適合這個形態和方式來拍了,原湯化原食,但這麼拍的品質就如麥當勞本身一樣。全片精髓的一句話:McDonald, it sounds like America.

34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还有什么理由不让你报复性多吃点麦香鱼?

39分钟前
  • Chardonneigh
  • 还行

其实 人家真的就叫金拱门...

40分钟前
  • AileenEverglow
  • 还行

抢走别人品牌让人讨厌。

45分钟前
  • 琦墨墨
  • 还行

感觉比较无趣,看着基顿也没劲

48分钟前
  • Yuruky
  • 较差

这才是正儿八经的“美国梦”吧。电影不但一门心思的把故事讲好了,避免了不必要的支线故事的干扰;而且还呈现了Michael Keaton的不错表演,没有在颁奖季崭露锋芒,着实有点可惜了。看完了好想吃巨无霸!

53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一个偷别人老婆,偷别人品牌,背信弃义的老流氓的故事,更难得的是,居然一点都不精彩,毫无可取之处。

55分钟前
  • 王小鱼儿
  • 较差

一个靠抄袭,掠夺成功的人

56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推荐

从前期的多次跳档就已经嗅到了韦恩斯坦对本片的信心不足,果然,看过后索然无味,非常失望的一部片,甚至连四平八稳都算不上,基本的人物塑造就很失败,看完全片都没一个能留下印象的角色,即使基顿叔的表演也挽救不了,试图靠“If you can't beat it,buy it”这样的烂俗台词重塑美国梦,可笑又悲哀。

60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狼狈为奸的故事竟然讲的这么理直气壮,脸呢?

1小时前
  • Ariel
  • 较差

抛开故事和电影本身 比较有打动人的是 故事开头 当他的妻子质问他 (在他的事业相对停滞但是有了一定的基础的时候)到底对事业什么时候有个头 他说也许永远不会。 对于普罗大众的普通创业者来说还是很有体会

1小时前
  • gentle
  • 推荐

美国合伙人,简直是教科书案例,但没道理把电影拍成了商业营销课教学辅导片。这类型的故事在“一财”历年的报道里应该一翻一大片,不论中美,哪个大资本家不是这样发家的呢?

1小时前
  • 黄色动力伞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