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你说得都还算到位,除了一点:我来纠正一下:《金刚》就是狗屎,只不过是金的狗屎而已...能够喜欢Kusturica作品的人,竟然把《金缸》拿过来与《生命是个奇迹》相提并论???居然!!!居然!!!居然!!!你这样就是对大师的亵渎!!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库斯图里卡俨然是个生活大师,在他的影片里,对于生活美好的期望与生活残酷本质的对立处处可见。
工程师卢卡修建了一条铁路,铁路代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在精神意义上则是生命的延续、指引希望的向标,但它的存在并不只有好处,危难也随之而来,熊顺着铁路闯进村庄,军队的卡车载着他的独子奔向硝烟四起的前线。
随着儿子的离开,妻子的背叛,这个一开始被描绘得无比幸福、欢乐的家庭在一步步破碎,就像为儿子送行的筵席散去后未收拾的一地狼藉,美丽幻境崩溃后是最残忍的生活本质。
但导演偏偏不会给你个痛快,如同山穷水尽时总会峰回路转,失意的卢卡也遇到了善良美丽的穆斯林女孩萨巴哈。
卢卡与萨巴哈来自两个对立的民族,塞尔维亚和穆斯林,即使国土相邻,却时有冲突。
他们的语言有细微的差别,这或许为他们的未来的奠定了悲剧的基础——在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想要长久,需要统一的语言、文字,比如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后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而早期的欧洲因为没有统一的语言与文字,即使国土统一,人民却无法产生共通感,无法交流,始终不能真正融合成一个民族,所以也始终充满战乱,在地图上可以看出那里的国家都支离破碎地分散为许多小块。
卢卡和萨巴哈也一样,即使两人相爱,却被不可抗拒的隔阂分开,最终萨巴哈回到了她的国家,而卢卡准备披在她身上的大衣,也只能落寞地搭上作为交换而得以重返家园的儿子的肩膀。
这也是生活残酷的一面,你永远不可能两全其美,总要面临无可奈何的取舍,就像马尔克斯所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在影片中库斯图里卡运用道具表达了许多隐喻,譬如动物:一开始的家禽充分展现了这个家庭的淳朴美满,上升到民族的层面则可以看出其民族的善良、与世无争。
铁轨上拦住车辆往来的驴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有了铁路与车,似乎已经不再需要驴这样落后的劳力,一个民风淳朴的民族被现代化的事物敲开门,战争接踵而来,驴是塞尔维亚最后的善意坚守,固执地站在路中央挡住厄运——比如最后卢卡尝试卧轨,驴却为他挡住了隆隆驶来的火车,又搭载着卢卡与萨巴哈,沿着铁路奔向远方。
包括坦克炮管上停留的鸽子——那是非常荒谬又非常悲剧的,即使和平鸽停在其上,也无法阻止战争的蔓延。
卢卡与萨巴哈分别,回到家中时,家畜被鹰隼啄食,也在象征着这个避世而居的淳朴国度被战争侵袭,被现代化污染从而失去了“生命”。
车也是电影里频繁出现的元素,从最原始的“车”,即维加骑着的白马,到铁路上需要人力摇动的板车,再到官员坐的现代化的汽车,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更迭的影子,当白马和手摇车、汽车轮番出现时,一个国家的变更就无声无息地展现在其中。
水是一个关键性元素,卢卡平静生活的第一次改变就起源于水——妻子与宴会上的男人被水淋中,背叛了他离开。
第二次改变也离不开水的推动,卢卡和萨巴哈在瀑布下沐浴,灵肉交合。
在中国道家的学说里有“泥水丹法”之说,即女人是水,而面对女人的男人是泥,遇到水的泥只有融化。
从《地下》到《生命是个奇迹》,可以看到库斯图里卡思想的深化与成长,如果说《地下》是毫不留情地用残酷对比揭示战争本质,代表库斯图里卡尖锐的一面,那么《生命是个奇迹》则是年龄渐长后他温和平静的一面,用返璞归真的手法告诉我们学会接受生活的荒谬,但不要屈服于苦难,在生命中总有一条蔓延向远方的铁路作为路标,在迷雾(硝烟)散去后指引美好的未来。
最后如同《地下》一样,库斯图里卡给了一个虚幻却充满希望的结局——卢卡骑着驴,身后是心爱的女子,他们一同奔向不可预知的美好明天。
就像《地下》里,他坚信南斯拉夫的遗民会在一处远离尘世的乐土过着载歌载舞的生活。
在这里,他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或许在停战后的某一天,卢卡与萨巴哈会在一个硝烟散去的国土再次重逢
“生命是个奇迹”,面对破壳而出的雏鸡,老邮差由衷的感叹,是的,生命是个奇迹,尤其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幸存的生命是个奇迹,依然快乐的生活是个奇迹。
Life is a miracle,库斯图里卡的这部电影貌似一部喜剧,但是,却是将生活撕破了给人看的那种,战争中的种种丑陋,苦涩,艰难都被库斯图里卡以一种荒诞的手法展现。
关于战争的喜剧我已经看过不少,比如那部看过N遍的《虎口脱险》,但是这部不是一部真正喜剧,它的剧情太怪诞,喜剧琐碎而没有逻辑。
但是,它又不是“无厘头”似的风格,它于荒诞中又时时表现着现实的残酷,它的荒诞透着一丝苦涩。
在生活中平静生活的人是不会有“生活是个奇迹!
”的感叹的,只有当平静如水的生活出现涟漪的时候我们才会对生活本身有些感触,而当生活出现精彩或是波折时我们才可能会感叹“生活是个奇迹!
”。
战争就如一个暴徒,他将平静的生活撕破,留下的是一快快奇形怪状的碎片,所以,生活显得怪诞,因为它本身已经显得怪诞,同时人们要在本来已经苦难的生活中于“荒唐”中忘掉现实的艰辛,寻求曾有的宁静。
巴尔干是块苦难的大地,它是欧洲的“火药桶”,它时刻可能爆炸,将生命和生活炸成碎片。
作为在这块大地生活的导演,库斯图里卡太熟悉这点,动荡已经让人麻木,就如以色列人面对人体炸弹,所以,他以一种喜剧的超现实的方式展现战争前后的生活,斗殴,谋杀,欺骗,战争,种族冲突这些任何一项都足以拍一部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沉重电影的素材经他之手而过,让我都于轻松中目睹,但是心里仍有一丝凉意,或许是因为我早知这片大地经受的苦难,或许是人们都已经熟知这片大地经受的苦难,所以与其再次展现它的沉重,不如换个角度,看看在非常时期,生活仍然可能美好,仍然可能快乐,不单单是活着而已。
闯入民房,悠哉游哉的棕熊;为情所困欲寻短见的毛驴;在铁轨上开着的轿车里大朵快颐的粗鲁市长;醉酒的射击同伴头顶的酒瓶的年轻人......影片的开头就展现的是普通生活的片断,当然,如果你认为这是普通的生活的话。
一个小城的人们看上去快乐的生活着,铁路工程师卢卡一家看上去也快乐的生活着,他有一个踢足球的孩子,一个神经质的妻子,他们周遭的生活在我看来怪诞的进行着,比如那场伴随着女高音和斗殴的混乱的球赛。
而生活却又显得愉快,哪怕暗杀这样的事情也于欢快的曲子中进行。
但是,种种矛盾已经显现,欢乐生活的背后是重大变故的步步为营。
在这点上卢卡神经质的唱歌剧的妻子反倒显得更清醒,在足球场上,她说,“世上的一切都是舞台,一切,一切!
这个舞台上什么东西都有”。
当卢卡对妻子说他从“知情者”得知“战争不会发生”时,她说“发动战争的都是知情者”。
这个女人让我难免想到“狂人”,在片子后面都会有这样的“清醒者”出现,在这部荒诞的喜剧中提醒我们现实是什么样子,当然,有时候,“清醒者”是一台播放新闻的电视。
库斯图里卡让你先在喜剧中大笑,然而却不让你尽兴的快乐,接着便要提醒你,现实是什么,却又不留痕迹。
这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并没有太多直面战争的镜头,同样围绕着卢卡的生活展开,没有太多的血腥和战争伤痛的描写。
比如,卢卡的儿子被俘后, 没有紧张的“拯救大兵”的故事,倒是卢卡和准备用来交换孩子的女“战俘”萨巴哈相爱。
卢卡和萨巴哈的恋情是影片浓墨重彩的漂亮一笔,特别是他们亲热的那一幕,赤裸的两人裹着毯子从屋中滚出,在草地上一直滚动,伴随的是一阵欢笑和欢快的音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超越民族的男欢女爱显得愈发珍贵和富于奇迹色彩。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风格,像超越民族的爱情这样本可大大煽情一把的情节也表现的富于喜剧色彩。
库斯图里卡表现的实际上都是些可以很严肃的东西,但是表现的手法又不是严肃的,荒诞中表现严肃,这更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最后,喜剧没有继续,萨巴哈最终还是被交换到了对方,换回了卢卡之子,当新闻界臆想着双方“战俘”受到的怎样的虐待时,卢卡和萨巴哈遥遥相望的分开,音乐仍然是那么的欢快。
最终,意冷心灰的卢卡试图越轨自杀,但是那头寻死的毛驴再次出现将他拉回到了现实中,于是骑着毛驴,带着神经质的妻子,他的生活仍在继续,是的,生活既然是个奇迹,为什么不让奇迹继续?
或许因为我对巴尔干大地的苦难故事听的太多的缘故,所以,这部电影中喜剧表现我总不能很愉快的体验,总是对表现现实的细节敏感的察觉。
但也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也明白了在巴尔干大地生活为何是个奇迹,普普通通的人们降临大地,又平凡的生活,既然战争是苦难的,何不尽力活的快乐,捕捉难得的快乐,把它荒诞的放大。
我想对于长期生活在这块大地的导演,在库斯图里卡的心中,“生活是个奇迹”定是一种充满复杂情感的表述。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的美好是脆弱的,随时可能被突如其来的人或事打破,所以或许我们应该以一种面对奇迹的虔诚心态面对生活,生活既然是个奇迹,你我当应倍加珍惜!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62319.html
电影一开头就是很吸引人的,枯黄淡绿交错的颜色,轻松愉快的音乐,四处奔跑的动物,一派生机勃勃,活灵活现的。
看着这样的一副的画面,不由嘴角弯弯上翘起来,大家都好认真的在生活,送邮件的奔跑于轨道之上,交响乐的乐者用力的释放这他们的开心,可这只是表面。
村长快乐的享受生活的背后是虎视眈眈的眼睛,工程师幸福家庭的背后是妻儿远离城市生活的不甘,村民幸福生活的背后又是种族斗争的隐患,连那头“卡丽察”的驴子都横在轨道上默默流眼泪,寻求一个了断。
原来快乐只是表面,但是生活本来是悲伤的于是村长虽然被射杀呢,工程师的妻子跟着乐师走了,儿子参军了,战争爆发了……一切不好的事情都发生呢,但生活还是在继续。
炮火之中下棋,猫猫狗狗还是打个不停,被用来交换的人质是这么的可爱,马还懂得串门,啦啦,悲伤的生活也不过如此,苦中作乐的乐更加打动人。
导演再转折一下,好不容易找的一个爱人,可是在自己眼前消失,本来穿过人群送给爱人的衣服最后被披在儿子身上时,心咯噔一下。
导演在一次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种黑色幽默。
结局也很有喜剧感。
总的来说,只有一个伟大的导演才能拍成伟大的片子,无疑,《生命是个奇迹》的导演是一个伟大的导演,这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so力荐。
《生命是个奇迹》总体电影比较幽默,明快,还有很多小动物,步调比较快。
但疑问为什么卢卡过桥的时候没有追过去,一面是儿子老婆,一面是情人,他还是选择正常的生活,为什么不为自己内心活着,主要是因为对儿子的爱吗。
宁愿像个躯壳一样的活着吗。
看了影评才了解要表达的是各种意外,意外战争带来家庭的变故,萨巴哈意外的相遇,妻子意外来访,一起逃离没成,在桥上追逐萨巴哈为跟随,自杀为成。
库斯图里卡,用热烈狂放和荒诞疯癫来表现人生表现苦难的导演。
你可以在看的过程中无比赞叹他的天马行空狂放不羁,也可以在看完之后唏嘘感慨他留给你人生和命运的启示。
库斯图里卡电影里的人都是真性情的,粗糙热烈放肆,绝对不虚伪不矫情不做作。
甚至于嬉笑怒骂疯疯癫癫。
因为刚看完他的《黑猫白猫》,所以看这部就很明显感觉到他的风格。
除了里面角色的性格,情感,行为。
还有那些画面和建筑,甚至卢卡山顶的房子前那个木头露台,都和《黑猫白猫》里马特高家门前临水的露台一个味道。
还有那些动物,都像片子的风格,蹦着跳着到处乱窜着,没个安分。
甚至于,那台倔强得站在铁路中央想要自杀的失恋的驴子,都让人想起《黑猫白猫》里那头一心一意啃汽车的猪。
个人风格太强烈了,那种表面上热烈欢快荒唐,骨子里却透着哀伤悲悯的感觉。
每看一部,都会强烈一点。
生命是个奇迹,我们必须要热爱它。
就算漆黑的深夜里,屋子外头炮火连天硝烟四起,人世间依然还是有美有爱有温暖。
生命是个奇迹,所以我们必须用最真的心去对待它。
比如骑上那头小毛驴,带上自己的爱人,然后远走他乡。。。。。
非常喜欢。
几乎从头到尾不间断的音乐,特别是剧中人的演奏和歌唱,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真正所在。
熊来了,阴谋来了,战争来了,对不起,请稍候,我这一曲还没完。
越发频繁的神经质,完美到几令人心脏停止的爱情,都是没办法否定的生存。
或者说,前者是现实世界,后者近乎理想天堂。
有爱便有宽容,一切暴力血腥和观念冲突都被宽恕。
生命回到最原初的性,文化只需要音乐为代表。
那些人为设置的隐喻,在这种生命力面前,忽略了也未必可惜。
要不记住那头倔强的驴吧,它执意站在死亡线也是生命线上,求死正是求生,它象征生命力的顽强。
和前南斯拉夫多数关于战争的电影不一样,《生命是个奇迹》富于魅力的角色,热情和幽默。
库斯图里卡的这部作品用漩涡般的方式,托盘而出那些荒诞的、矛盾的、不屈的、乐观至上的普通民众,拒绝让渡他们的个性,绝不屈从那些非人性化、肤浅的爱国主义。
这是库斯图里卡的第九部剧情长片,是关于南斯拉夫战争的第二部,地点设定在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的边境小镇,1992年是波斯尼亚战争发生时。
在开场阶段,库斯图里卡把故事图标在最后的也许是最怪诞的,南斯拉夫国家社会主义之上。
他们在用宏伟的奇诡的方式庆祝革命成果、工业发展,工人们的自我管理强烈比照地方性的贪污和国家的平均主义。
这一切都在发出名为“系统崩塌”的信号。
库斯图里卡的作品最为人称道的是它非常规的叙事组织,《生命是个奇迹》聚焦在一个波斯尼亚的塞族家庭——Luka,是一个工程师,他的妻子Jadranka是个歌剧演员,他们的儿子Milos是个有宏图大志的足球运动员。
库斯图里卡又一次没把重点放在戏剧结构上,而是对诚实地,毫不妥协地描摹一个英雄形象更感兴趣。
危机步步逼近,当地的党派领袖在猎捕狗熊的行动中被暗杀,萨拉热窝和贝尔格莱德传来的消息越发让人不安。
可是,当地人仍过着平凡的日子,希望可以避免骚乱和流血事件。
Luka正忙于火车隧道的计划,希望能借此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Jadranka仍旧做着演唱家的白日梦,Milos正焦急等待“游击队俱乐部”的来电。
终于内战爆发了,拆散了这个家庭。
Milos应征入伍并被俘虏,Jadranka与一位音乐家私奔了,Luka的世界看上去崩盘了,直到他遇到一个年轻姑娘Sabaha,她是穆斯林人质,Luka想拿她换儿子。
某些主题和画面如此规整地显现在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中,它们的基本寓意需要用心发觉。
库斯图里卡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的电影生涯离不开对诸多导演的热爱,包括:亚利桑达·彼得诺维奇、基沃金·帕夫诺维奇、杜尚·马卡维耶夫等,这些都是上世纪六〇年代,“南斯拉夫黑色浪潮”(Yugoslav Black Wave)的领航者。
这些导演验讫了意识形态的迷思、极权主义的内核,摆出了展现巴尔干个性的三棱镜,成为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电影史上最为丰富的一页。
库斯图里卡接过旗帜,继续挖掘混乱时代的生活、历史概念、革命热情以及理想主义的盲目,充满诗意地强调了“黑色浪潮”的精神,来雕塑自然世界中人类的异化。
前南斯拉夫持久不变的主旋律是战争,而巴尔干冲突是源于城市和农村社会的巨大差异。
库斯图里卡把电影眼镜瞄准了,中世纪般的残忍的几个城市:萨拉热窝、杜布罗夫尼克、乌科瓦尔、格拉日德等,这些地方无一例外被卷入不安定之中,平民遭受着可怖的暴行。
野蛮的,短视的“后现代”的残暴,让仇恨的火苗植根在骨头里,城市人和农村人成了对立面。
《生命是个奇迹》的氛围、布置极大地挑战了家长制的核心。
以上的分析被“后米洛舍维奇”时代的塞尔维亚知识分子支持着,他们选择忽略都市人的复杂性。
1945年以降,铁托的共产主义把一切敲碎,南斯拉夫土著的中产阶级全部被捻灭,逐步取而代之的是不均匀地混合:小型商业、成长中的共产主义装置、战后人口移动潮,农耕社会正在快速变革中。
这一变动始于上世纪初,国家在奔向现代化,城市在扩容,共产主义革命强势发展,国有化经济早已显露。
马克思笔下的“自然”说,它可以被人类的力量征服的,在于不断发展的生产资料。
与之相呼应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筑有一张“面孔”指向工人阶级,他们是社会发展变革的代理人。
彼得诺维奇、帕夫诺维奇以及马卡维耶夫的电影表达的是,农业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巨变,成为了半工业化的社会主义经济,电影里的主人公是绝佳代表,他们的生活变化了,处于一种明显的身份危机,最首要的是他们失去了与自然的亲近。
比如《当我死后》(1967)中的小偷,《快乐的吉普赛人》(1967)中的反英雄人物,《电话接线生》中的当地官僚,他们都是战后工业化、城市化的受害者。
他们很困惑很迷失,在政党面前他们过得很挣扎,革命成果、工业成效都让他们感到费解。
贫穷、怪相、无趣的工作、肮脏的城市都使他们沮丧,他们丧失了目的性,忘却了超然,只能借酒消愁或者暴力犯罪,试着摆脱窘境、抚平失望。
在库斯图里卡的早期作品中,小镇上的角色们,生活在战后的南斯拉夫,面对着大量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挑战。
比如《你还记得多莉·贝尔玛?
》(1984)中的Dino,他享受着摇滚乐以及初次性经历的欢愉中,又如《爸爸出差时》(1985)中的Mesha和Senjia在1948年的暴动中被拘捕,彼时铁托和斯大林已关系破裂。
库斯图里卡关于吉普赛人的电影,呈现了依附自然的诗意。
在《流浪者之歌》(1988)和《黑猫白猫》(2000)中,他通过Romas流浪的生活方式、梦境般的存在、宿命的论调、情感的张力以及最为重要的直觉,来表达对于自然的热爱。
自然化身为他们所有梦想、争吵、欢庆的背景,是他们的保护神,是他们排解烦恼的对象。
在库斯图里卡第一部表现前南斯拉夫战争的电影《地下》(1995)中,他万花筒般地安排了两个共产主义革命者的转变,Blacky和Marko是两个热情的游击队员。
库斯图里卡也不忘提醒观影者基于大地的“根”意识。
他们表现出对纳粹的憎恨,对共产党的信任,后来他们在“进步”社会中变得扭曲,转而憎恶堕落的城市、外国人以及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轻蔑。
Blacky以及一小群追随者躲进了贝尔格莱德的地窖中,度过了整整半个世纪,保持着虚伪的正常生活,热情高涨地想要重新起义。
Marko是一个老练的党徒,在上世纪九〇年代背叛了这个国家,成为坐着轮椅的军火贩子,在前线的无名小村被汽油烧死。
Blacky回到地上后,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忠贞,加入了又一场战争,只是感到更多的动荡不安。
更夸张的是,他勉强自己给儿子解释太阳和月亮的区别,还指鹿为马。
年轻人在漫长的地下生活后,他已经完全地与自然世界脱离,并且被父母洗脑了,这个革命生产的孩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
这也就不难理解,影片最后一幕奇幻的庆祝,无地产的、被放逐的人民所处的“小岛”脱离了大陆,建造新房子开始新生活。
步入当代,《生命是个奇迹》突出了角色与自然的亲近关系。
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小镇的职业者(护士、工程师、军官、歌剧演员),他们从不想脱离自然的亲昵。
库斯图里卡的镜头下,他们乐观、天真、仁慈,也没有对旧系统的分解表示哀悼,也不支持民族主义的战争。
他们没有想要对社会主义同志情谊、集体主义纪律做出妥协,那些都是西方记者鼓吹的东西。
他们相信快乐不可遏止,给了这部电影足够多的情感张力。
库斯图里卡的这部电影,充满了视觉双关语。
他发觉,就算是自然界最卑微的东西都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整个社区沉落在悲剧之中,Vujan的毛驴因为痴情而想要卧轨自杀,表达出可以为爱而死的信念。
火车和轨道象征着帕夫诺维奇式的诗意乡愁,库斯图里卡没有把摄影机对准噩梦般的都市,被污染的乡村,切断了Luka、Sabaha与周遭的联系,疯狂和纷乱与他们无关,他们俩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找到了一种超然的状态,聆听着Vujan之于初恋的抒情诗。
这一对“夫妻”明白了人道主义最基本的内含:爱、宽容、理解,这些都是战乱纷飞中最需要的。
当Sabaha承认他来自一个普通家庭而不是穆斯林领袖的女儿时,Luka意识到交换人质是不可能了。
他们用希望武装自己,逃离了凡尘俗世,继续发展他们的爱情,自信不可能为可能。
他们梦一般的美丽世界,布鲁盖尔图画中的自然风光,波西尼亚的山峦,清新的牧场,代表了命中注定的爱情。
即使,Sabaha在意外袭击中受伤了,Luka抱着她穿过雪地山川去医院。
另一方面,战争的支持者显出了道德沦落的一面,完全背离了“自然”。
当地政党领袖在猎熊行动中被刺杀,幕后指使者正是他的副手。
嗜毒的投机者,自我标榜为“超人”的Kovacevic把战火带进了原本恬静的乡村,他的死太具讽刺意味,用军用卫星电话与接线员“声交”,在隧道里疯狂手淫时被火箭筒炸死。
隧道连接了战争双方,运送军需、交换人质,正是桥梁的意义。
毋需惊奇的是,电影中大多数的角色代表了一种道德垮塌,在特殊时期显得更为畸形,只是库斯图里卡没有正面描写,或者干脆不写,这是因为他拒绝赋予他们个性。
《生命是个奇迹》唤起很多观影者对巴尔干半岛那长达十年的杀戮的记忆。
在同一时期,很多东欧电影表达的都是满足的舒适的生活,《生命是个奇迹》传达了一份流动的反战书,库斯图里卡改组了那些诗意的图案,更聚焦在前南斯拉夫内战的残酷,他描绘了一段战火中的神仙眷侣,坚持着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这个物欲喧嚣的世界,库斯图里卡的作品证明了东欧真实的声音,并不能被市场经济的需求所湮灭。
当夫妻中一方放弃了婚姻之后,如何维系一个已经没有意义维系的婚姻?
库斯图里卡用生命是个奇迹给出了答案。
寻找自己真正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影片一开始,卢卡就已经对自己的婚姻失去了希望。
而铁路设计和儿子成了他的精神寄托。
但为了家庭,他守着这段婚姻。
而当妻子与情人私奔,儿子在战场失踪被俘。
卢卡的内心的空虚在炮火硝烟中不断煎熬,直到撒巴哈非常巧妙地出现被自己就下。
战争中,两个人就生出了情愫。
干柴烈火,水乳交融。
灵与肉的融合。
战争环境中催生的这种感情带来的精神刺激可以说让他彻底放弃了婚姻。
让他焕发了第二春。
和乱世佳人相比,本片算不是史诗大片,但库斯图里卡用山坳,铁路,一个普通家庭,库斯图里卡创造出宏大的叙事空间和精妙的叙事结构。
镜头叙事行云流水,而又波澜壮阔。
一个普通家庭,三个人,当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注定与众不同。
生命经历炮火硝烟,就已经是奇迹。
这样的生命,当倍加珍惜。
第一次看库斯图里卡的片子。
觉得导演掌控能力和情绪调度能力很强,片中演员演的都很率真和自然,前半部分,甚至觉得部分表演有些过。
这或许是本民族性格使然。
男女主角总觉得有年轻josh brolin和Kelly Macdonald & Kate Winslet混合体的即视感。
片中,偶尔还可以看看塞黑本国的地理风光。
全片整体摄影属高水平,男女主角享受鱼水之欢的场景拍的真是一种别样的美(Michel Amathieu摄影)。
男女主角在床上的那段视觉特效很有趣味。
当然作为一部喜剧片,里面少不了搞笑元素。
那头驴就是最抢镜的配角,而且在关键场合扭转乾坤。
全片最另类的是要算配乐。
片子没有采用宏大的配器来配合画面故事。
相反,却用了简约的民族乐器伴奏及人声在几个关键场景点缀。
但收效很好。
最后,觉得本片有两点启示:一是男人结婚找一个好老婆是多麽的重要。
二是当婚姻生活归于乏味平淡后,得找点东西狠狠刺激一下,经历些事,这样就会在婚姻中找到心感觉。
当然如果其中一人心思根本没在家庭,那就不要折腾了。
民族,战争,对和平的向往,对生命的赞颂,爱情,矛盾,最终库斯图里卡给了我们一个完满的结局,战争结束,家人平安,相爱的人在一起。
隐约却让人感到荒诞,脆弱,好像卢卡的梦始终没有醒来,乐景衬哀情吧。
电影传达出来的幽默乐观,更衬得现实的残酷,这也许就是一个梦,库斯图里卡给我们的织的黄粱梦,梦想着战争,人性,现实不会打倒我们,不会分开我们
无聊,对这片的地盘划分和打打闹闹不感兴趣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在影院观看胶片版,画面与声音效果太棒!依旧是库斯图里卡式的音乐癫狂。以如此特殊的角度和手法拍南斯拉夫内战。轰轰烈烈的爆炸中绽放轰轰烈烈的恋爱。(还有那些动物:馋猫忠狗憨鹅以及一头为爱寻死的愣驴)。150分钟里始终情绪饱满又癫狂让人目不暇接酣畅淋漓。爽!
本作也许影响了姜文《太阳照常升起》,破壳而出的雏鸡,横在铁轨上的驴子,穿过黝黑隧道的邮差,和情人乘着床铺在空中飞翔,颇为超现实风味的深山画卷。但故事基调仍然是库斯图里卡式的苦中作乐,悲伤仍然是欢快表象下深藏的情绪:深山中沉迷沙盘的工程师卢卡在南斯拉夫内战中先后失去了妻子(和波兰情人私奔很久后他才后知后觉地在别人口中发现事情真相)和儿子(参军入伍后被俘,他想加入「游击队俱乐部」却被游击队征召入伍),但却意外与本用来交换被俘儿子的异族少女相识相恋。妻儿归来,异族少女也重回故土的结局在旁人看来是个「喜剧」,但却使卢卡变成了另一头「失恋的驴」。库斯图里卡镜头下的战争是狂欢也是闹剧(拿错炮口方向的士兵要笑死我了),既没有漫天炮火也没有生灵涂炭,但他强调的是战争作为时代事件对每个人精神层面所造成的影响。
主题比《黑猫白猫》野心要大,似乎要寻找当年的《地下》,可惜整体结构有点分散,不过这对库斯图里卡来说不是重点,还是一如既往的癫狂……
看完地下来补评,一样的原配与新欢,一样的父子情,一样喧闹的乐队,一样暗流涌动的派对,一样各怀心事的人们,一样温情的动物,一样现实的战争,一样悲情的南斯拉夫
评分这么高真是个奇迹
荒诞讽刺类喜剧,配着某主义的存在才有代入感;但时过境迁,此类风格电影倒显得没格局了,看着很无趣,11分钟弃。
忘标记了,资料馆看的。飞翔的床垫,为情自杀的驴,还有最后的那声饱嗝,喜剧外形包裹苦难的内核,笑中带泪。
看着闹心
2010.9.4@胡思
狂欢,荒谬与绝望交杂,终点时画上一个昂扬的远方。在老库的镜头里,会惊讶的发现姜文骨子里的师承关系,尤其是在《太阳照常升起》中。
文化差异,全片前半部分总觉得聒噪,蹦蹦跳跳的!
喜欢东欧人的精神状态,但是管乐这么多确实很聒噪,即使大银幕看也有些累,而且这汤姆竟然是个2004年的片子!有人说结尾交换人质的时候看出了男主的真性情,我咋觉得这是在揭露男人的虚伪……
不知道是个什么节奏,简直癫狂,我还特地邀请了小羽和我一起看呢,靠,从此片开启了我第一次电影节的库斯图里卡三部曲的痛苦旅程,我竟然买了他三场电影,准备好受死吧
库斯图里卡每部电影中都有一只神奇的动物,外加杠杆原理的自杀吊绳与浓郁的音乐,哦,差点忘了,还有将某某箱子套住全身的躲藏游戏,这一定是他儿时钟爱的游戏
有点太长。。前面就有点坐不住了。。所以就只给四颗星啦。。不过后面值五颗星的。。。P.S 就是在太平街freedom house看的那个。。
导演用喜剧讲故事,大部分角色都很可爱,略微夸张的表演,情节中夹杂着超现实的荒诞、浪漫和偶尔的残酷,但可爱的笑料无处不在,即使残酷,过后也会有情节让人不禁莞尔,配乐与情节配合的恰到好处,以及安慰式的结局,这些的化学反应使反战主题更加冲击人心;不足在于前半部分的节奏略拖,情节有些散。
第一次是送奶工的奇幻人生,第二次是这个什么生命是个奇迹,行你名字起的是挺好听的,是听起来是挺好听的,看起来都是扯犊子,允许我生一点气,因为有些人在评论区说这位导演的电影魔幻现实主义,对吧?要吹就吹吧,但是还说什么比周星驰又是金凯瑞那种荒诞风格更好,而且说他们都是孩子看的,还尬吹,只有卓别林才能相媲美,能不能别尬吹了我讲真?有些犯恶心了啊,我知道,对于降智那些生活动人小场景里边是是有些美好,但是各有所爱,不要在一味的抬高自己的同时去贬低别人,行吧,恶心…我就这么说吧,国内这种类型电影不是没有,二流电影看多了,你开始叫嚣着不好看,叫俗叫烂叫做作是吧,然后你发现国外还有这种电影,唉你觉得很新鲜,你觉得不同味道,你觉得看着顺眼,连连叫好是吧,这™就是作,吃饱了撑的!
第二遍看,已不再重点关注那三场剪在一起的野合欢爱,爱上的是库斯图里卡创造的奇迹小世界——善于粗糙的魔幻想象是不是存在于一些东欧人的天性中?乌克兰的《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火车司机日记》都给我这样的感觉,虽然超现实,但不神秘,浑然天成,好像触手可及,简直让人想哭。在片中看到不少《太阳照常升起》的影子,姜文好贪心啊,导演男主角都自己上了,效果怎可能不迷人!
哎…活着呗,说不定会碰到好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