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追逐戏追到天台,可以先开枪打伤嫌疑犯一条腿,这样不就早抓住了吗?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点脑残吧。
或许算作这部电影的美中不足,看着太着急!
就像韩国其它几部片子,虽然拍的很好构思很好,基于真实案件,但共性就是好几部电影里面面对真凶时候,就感觉一下子故意脑残,看着真是干着急!
要是能处理好这个问题,那影评至少再多半颗星。
今年2月18日,朴施厚先生不幸落入了一桩令他几乎身败名裂的案件。
这部影片就如同谶语一样,预言了他戏剧般跌宕的人生。
我很庆幸,在他的不幸发生之前,他已经取得了大荧幕的首张入场券。
这样的一部电影在他挫折的演绎生涯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细细观察了施厚先生的表演,回味了又回味。
可以说,这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片,卖点是动作和悬疑,编剧就是凭借这两点卯足了劲儿攥着观者的心。
尽管电影的思想性和故事格局都非常有限,但故事的基本节奏把握得不错,各种元素的运用使得影片也颇为精彩。
施厚先生,在影片中的表现如何呢?
爱之深、责之切,我给他的表演打分为B+。
朴施厚先生是一个标准的善良、痴情男子的形象缔造者。
一直认为,由于韩国的偶像剧的生活化,很多演员其实是带着本色出演的。
为了演戏的梦想,从乡村来到城市里的他,带着一份天真的执着坚持了十年。
纵观从前施厚塑造的角色,心灵都是温和、淳朴的,只有《家门的荣光》里一开始以刻薄、腹黑、强悍的形象示人,为了爱人也全盘悔过,被教化成一个向善的人了。
他的魅力如他的个性,从来不是具有攻击性的,是需要至少有20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观者慢慢地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去感受的。
这样的一个偶像剧演员,能够怎样出演大荧幕?
动作方面:施厚先生最关键的两场打斗,一个是在车上,一个是在电梯里。
车上的打斗很好看,是由于多方演员参与和剪辑的功劳。
而身着浴巾,刚刚被蛇咬过的施厚先生,在车辆的高速碰撞和行驶之间,显得掌控力不足,打斗的能动性也不足,他的身板略微有些白皙、瘦弱。
在电梯中的打斗,施厚先生的表现是不错的,小空间的几次交锋和摔打都很真实、硬朗,运用了一些智慧,对受伤的演绎也很扎实。
由于这是第一次拍摄如此高危的动作戏,与之前电视剧里的花拳绣腿不能同日而语,他也曾经表达了自己觉得太过辛苦甚至萌生退意的想法。
感谢他的坚持,虽然施厚先生离武打影星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这一切都成为施厚先生演绎路上珍贵的课堂。
心理方面:偶像剧出身的演员擅长刻画一些细微的心理。
可惜在这部电影里,施厚先生的发挥空间并不是很大。
一个电影角色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能够闪闪发光,在于他瞬间的爆发力和对人性深度的解析力。
可以说,这部剧对于施厚来说,有几个短促的经典桥段,但没有更深层的挖掘。
最初他的每一次出场都靠音效和故事情节的“镁光灯”,他的光彩熠熠是刻意营造的,人偶一般。
有两场戏,施厚先生演绎得很到位,一场是下跪赎罪,一场是喝红酒,从他微妙的面部表情的特写里,我看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陌生的“恶”。
因为剧情的需要,施厚先生的角色从电影后三分之二处出现反转,他摇身一变从嫌疑犯变成了受害人,整个人物就显得更没有着实感,也就是说很容易滑向两边都没有诠释好的深渊。
与拍偶像剧变拍摄边创作不同的是,电影的剧本是事先设定的,人物是完整的,演员的创作是封闭性的。
电影里美男“杀人犯”的“恶”,是受害者“演”出来的。
不应该只是舞台上的那些没有灵魂的闪耀,而是带着受害者深重的痛楚的一层带血的外衣。
这个“杀人犯”,面部可以重生,人性是一以贯之的。
如果没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个性伏笔,施厚先生就仅仅是在用面部的悲喜在出演了。
看罢电影,有些小小的失望,希望施厚先生演出十足的恶人的心愿,还是落空了。
施厚先生的帅气是有目共睹的。
用我这不客观的眼睛,已经看不到还有哪位男星像他这样拥有优雅出众的容貌、身材和声音。
曾经很为他痛惜,焦灼于事件未有真相大白前,他所受到的种种能致人于死地的攻击、谩骂。
那时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在神赐予人的诸多惩罚中,最可怕的是语言。
只是,仍然疼惜着他想要继续演戏的想法,无论遇到什么,都还是完好如初的对于事业的坚持和对于梦想的追逐。
就算不能再出演偶像剧,做一个演者吧。
尝尽人生百态之后再走上大荧幕。
有了这种非常的磨练,才能不断地为角色注入一些新的个性和深味。
演绎的方向很多元,可塑的人性很宽广,希望施厚先生在演艺的道路上认真琢磨,仔细体会,终有一天在大荧幕上演出的“恶”和“痛”会更加着实。
所以施厚先生,一定要继续加油!
像在过去的人生中所准备的,所做的那样。
警察该开枪的时候不开,罪犯也是练了金钟罩铁布衫,随便怎么打都毫发无伤,虽然说剧情安排,开枪就没得演了,但是是不是略显浮夸了,至少也要切实际啊,哪里有那么傻的人,看的我真是冒火,看了那么多脑残抗日神剧,我觉得这个最夸张,自己都要被杀了还想着活捉,服了,目前刚看了几分钟准备不看了,但是看到大家的评论说还不错,再看看能不能颠覆我的想法吧!
叽里呱啦叽里呱啦韩国话开篇五分钟我就想结束观看。
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动作戏开头。
代入到电影院观众已经火大了。
遂二倍速。
观影真实感受如下:三倍速看完都行,拖拖拉拉浪费时间。
除了刺杀那段有点意思,追逐戏、对峙、“反转”拍的都什么啊。
混乱。
剧情内容也太好猜了。
这点不剧透,但真不咋地,看到反转我第一反应:就这?
人物太刻板了。
很难见到战斗力这么弱的男主,这么武侠小说的女配,这么神经质的遗属。。。
拍这部电影纯属浪费车。
导演最大的尝试就是用蛇来说明个什么,但没成功。
导演眼中,韩国人都是一言不合就上街的傻瓜。
希望这部电影不要伤害到动物。
我的确是因为《清潭洞爱丽丝》里,朴施厚诠释的犯抽会长才喜欢朴施厚的,接着他首登大银幕的电影处女秀《我是杀人犯》就一直被我搁置在“想看”里。
好巧不巧的,最近成了强奸嫌疑犯后,他的这部片子也能看了。
第一时间看完,如果砍掉最后10分钟非要伪装高潮的追逐戏,在演播室一枪将凶手毙命,大快人心,反而干净利落,那么就是我认为的5星片子。
韩国犯罪类型片,看过不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抹黑韩国警察,他们一直是吃干饭的。
此片反倒是给我个惊喜:警官崔亨丘在前半部分表面上是个自暴自弃、无能酗酒的烂人,而结尾这烂人设计的复仇计划堪称天衣无缝。
所以说这部片子的悬疑部分可以打满分,很难猜到结局。
这不正是悬疑片的魅力所在嘛!
小细节的处理也不错,表停不停只是小伎俩而已。
郑在泳的演技可圈可点。
但朴施厚所饰演的这个角色,换个花瓶美男子一样会演得很好,就看导演怎样指导演员了。
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每时每刻我的心都是揪在一起的。
这部片子虽然是十年前的韩国电影,但是视听语言很精彩,尤其在转场上面,对于电影的留白也处理的很好,节奏把控紧凑。
真是反转。
保留了韩国重口味的犯罪片,在人物塑造上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两个人都争抢着去证明自己是真正的杀人犯,真是讽刺。
韩国的公诉期每次都让人恨的牙痒痒。
真凶万一真的像李斗石那样,公诉期一过,才出现在大众面前,那人民的安全又怎么保障。
在射击李斗石的时候,出警这么快,也是在讽刺韩国现实出警速度,还是说只保护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在社会上有权威的人,而普通老百姓靠边站呢?
片子很好的利用媒体来讲诉事件,利用社会媒体的关注度,让一个凶手能够处在弱势方向,也正是媒体的功劳。
片子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把女性角色刻画的让人感觉不适。
真凶永远脑残粉,颜值至上“要相信哥哥,哥哥才是真正的杀人犯”把所有的女性,包括工作人员,都因为颜值而去赞美名义上的杀人犯。
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用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来说,杀人犯长着一张很普通的脸,没有什么凶手脸,也不会因为长相帅气就不是杀人犯。
而凶手下毒手的正是女性。
导演刻意用这些来说明电影里面记者的那句话“就不能让女记者提问。
”在剧情创作上面,有创意。
对于秀妍的刻画不太具体,有点片面。
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摄影加大分,动作的设计,比如朝李斗石丢杂酱面,也是十分具有冲击力。
但两段车戏就有点不符合常理,过于夸张化。
《熔炉》里的那位校长,你还是让我印象深刻,看到就害怕……
本以为看完电影就洗洗睡了,没想到片子最后还是触到我的G点了。
(1)如果没看过《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孩子们》这三部电影这片子我会给四星,但无疑我是知道韩国历史上这三大悬案的。
于是这部电影就只是导演编剧们对《杀人回忆》的一场意淫了……十恶不赦的boss最后挂了总是大快人心,何况还挑了一个那么猥琐的演员,如果最后郑在泳没弄死他,估计我今天晚上都得睡不安稳。
但越是这么顺理成章,电影就越单薄的禁不起推敲。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永远都有份最好的剧本。
太多直接的正面冲突反而弱化了故事本身给的冲击感和压迫感,于是开场时候主角与反派间的动作戏无疑又回归到最弱智的警匪老套路了……一上来将近八分钟的打斗追逐,最后主角用枪指着反派大喊不许动,拿出手铐的瞬间,我的心就凉了,因为知道一部好电影就这么被毁了。
好吧,其实我们应该有这种觉悟,故事就是故事,但总觉得一个好的编剧,不应该如此弱化人物。
观众不是傻子,故事里的人物也不是……不过韩国的电影有个传统,一项喜欢弱智化警察,大多都是冲动无脑型占多数。
接下来的剧情开始中规中矩,该挖下的坑尽量深挖,剧情的峰回路转永远都是最能抓住观众眼球的。
帅的掉渣的"凶手",复仇者联盟,面具邪恶大BOSS,无脑的警察最后成了诸葛亮逆袭全局。
这一切的一切,太符合一部电影所需要的了……但这个局视乎布的也太深了点,以至于深的朴施厚随时都能被挂了,如果复仇者联盟们稍微被编剧提高一点智商,结果一定很可怕,当然是么说很吹毛求疵了。
故事的最后还好,没苦逼的彻底沦为无耻的老套警匪剧。
如果最后郑在泳没弄死那货,而要是说了句“还有10分钟诉讼时效才过期,你应该接受法律的审判。
”估计我今儿肯定不能写这篇影评了,凡是裤裆里还有个东西的爷们,最后肯定得弄死那货啊。
当然,如果是在我党自导下的电影,结局八成会是我想的那样,和谐社会,公务人员有法制精神才是关键。
(2)其实,我今儿主要是想说关于,死刑诉讼时效的问题的。
我一直很难理解法制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只是单单的以法律为一切的准则嘛……韩国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于是围绕这件事情上,韩国拍过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
也有国会议员提案要延长至20年。
法律的准绳有的时候让正义完全不知所措,每当这时候我脑子里总能想起《一级恐惧》里爱德华诺顿那最后一笑,视乎在说真正的正义法律根本没这个能力去声张。
如果最后故事仍旧回到电影里,有人能接受那个猥琐变态的家伙大摇大摆的走出法庭无罪释放吗?
我国对死刑诉讼时效是20年,理由是为了减少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节省司法资源。
于是你若能成功的在我们神勇的人民警察的法网下躲过20年,恭喜你,无论你曾经多么罄竹难书都将回归成良民。
于是,无论如何我也不敢去假象有过多少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亦或此时我仍旧迷茫与法律的精神和本质。
若非人在做天在看,就真的是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吗?
法律在罪恶的面前没有妥协,哪怕是一万年,哪怕是就此殉道。
看这部电影一定要记住一点,那就是,这不是一部严肃的犯罪片。
起初我以为这是部像《杀人回忆》《追击者》那一类型的电影,看到后面发现又有点《亲切的金子》《看见恶魔》的感觉,直到后面诸多无厘头和冷笑点的情节出现,我才恍然,真凶是谁不是重点,这个过程能达到控诉反讽的效果才是这部电影想去表达的。
之所以开始会猜错电影类型,是因为这种风格的罪案惊悚悬疑片在韩国已经是属于量产模式了,基本上每年都会有那么几部出现,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这部《我是杀人犯》大框架是俗套的,惊喜在他全片充满讽刺调侃,把一个原本应该严肃带点悲伤的连环杀人事件变成了一出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嘴脸大揭露,由此我又想到了主演郑在泳的另一部电影《率性而活》,都是在拿自己开涮,严肃的表演,自嘲的精神。
电影在节奏把控上很到位,开头的追捕戏最喜欢,中段的汽车打斗以及女箭手的几场射箭戏都拍得很炫,小高潮很多,而且时而惊悚悬疑时而搞笑,多种情绪转换也让观众看得更加high。
十几年前连杀10人的变态杀手在袭击虐待完一名警官后逃走,而在15年的公诉时效结束后,一名自称是当年真凶的李斗石突然出现,并出版了一本记录当年所有犯罪事实的忏悔自传《我是杀人犯》,一时间变成社会风云人物,不仅出版的自传大卖脱销,更因为帅气相貌成了当红的偶像明星,拥有无数粉丝团。
而后,又有一名自称J的神秘人对外宣布自己才是真凶,并且韩国当红的某节目还专门请来当事人来做一场辩论,势必要争论出到底谁才是真凶。
是不是觉得这实在是太荒谬,的确,电影可能是放大了一些细节,可是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些真实的例子。
2012年5月,加拿大留学生被残忍杀害,事后警方公布嫌疑人马尼奥塔的照片,有人评论“长得真帅”。
2013年2月,《我是杀人犯》男主演朴施厚被举报涉嫌强奸,立刻有其粉丝质疑并说“能被这样的男人强奸,女的没白活”。
可见,其实电影来源于生活却并不一定高于生活,在这个媒体、网络不断开放的社会,有一些言论和行动确实不断的在刷下限、毁三观。
电影有几个点设置的非常好,凶手的新书发布会上,女记者被其俊朗外貌吸引,忘记职业操守反而问起凶手的护肤经验,女学生粉丝团因为偶像即将不是真凶而神伤以及女律师同情凶手而虚伪流泪,而整个电视台的全程跟踪事件就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真凶J先生的藏尸录像被路人闯入,其真身竟是娘娘腔的自恋大叔,真凶揭开的瞬间插播广告这些冷笑点的出现则是把这出闹剧推上巅峰,达到了电影反讽的高潮。
电影里“死者家属联盟”这个设置真的让人看的很乏味,虽然知道是要发挥韩国电影一贯的催泪作用和人性拷问,但确实没有达到那个点,反而觉得有些鸡肋,最后还是要在法律和人性之间找话题。
其实所有的高潮都已经在之前分散开来了,在插播广告那一段我已经high爆了,所以货车狂飙之后的所有戏我都没看进去,最后温馨的小结尾可以忽略不计了,总之,看这部电影一定要记住一点,那就是,这不是一部严肃的片。
暑假家里放荡了好久飞回南京,折腾了半天以为终于能实习了。
结果赶上了疫情,神奇的就被隔离了,好在,环境也,还可以。
就看了一下这部2020年疫情时候下的没看完的电影。
记得当时找的都是悬疑的电影,这部不算太悬疑,觉得这个引出杀人凶手的方法很好。
看下来其实更多是在看别人的电影镜头怎么拍。
还有男主和女友有一幕,女友见男主不高兴,捧起男主的脸用男友的口气讲话,好美好,男主看起来不善表达,但被女友的安慰所打动了,在我看来,只有对我来说十分信任的人,愿意托付的人,我才会这么做。
可能是因为害怕自己的真心换不回等价回报?
一直以来的小毛病了。
其实可以勇敢去做,实在不行再收回来就好了,没准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个人还不错。
一直带着自己的臆想去和别人相处,然后又对别人的印象逐渐反感,是不对的。
15年前发生了夺取多名女子性命的连环杀人案,犯人却始终逍遥法外,直到诉讼有效期截止当天,一名受害者家属在负责该案件的刑警面前跳楼自杀。
为此,警探崔向久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的无能,并在脸上留下惨不忍睹的伤痕,以惩罚自己的无所作为。
2年后,自称该连环杀人案凶手的李斗石以《我是杀人犯》为名出版了自传,旋即成为畅销书。
样貌英俊、谈吐得体的李斗石成为偶像级的人物,受到大众的高度关注。
这同时也引起了崔向久的注意,他甚至参加电视直播节目,与李斗石面对面辩论,企图揭穿对方的骗局。
崔向久始终认为这个名叫李斗石的男人不过是想通过冒充杀人犯而出名。
随着进一步剥茧抽丝,崔警探渐渐接近真相了影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出版杀人自传成为畅销作家的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这个食人魔后来亦是摇身一变从变态凶手变身公众偶像。
影片将这个变态微妙且荒唐的心态剥得淋漓尽致,让许多人都看到他的内心已经堕落到了何种程度影片借用偶像男演员朴施厚完美的外形,塑造了一个优雅迷人的“恶魔”,他的存在宛若“照妖镜”一般,照出了人性深处冷血、虚荣、追求外在,乃至丧心病狂的一面,对于劣根性的阐述也许会让许多人在观看境中“中枪”,这才是电影真正要达到的向病态社会复仇的目的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0421北影
#2024北影节第一站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BJIFF 240425 党史馆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BJIFF14 英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