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没见过那么细碎的剧情了,虽然说动作片剧情不能深究,但是即便打斗再燃,也依旧没法拯救一个让人昏昏欲睡的故事。
难以想象一部动作片我居然分了两次才把它看完,上一回助眠效果那么好的电影还是我十年前看《挪威的森林》,但人家本身就是慢节奏的文艺片。
可以看的出来这部片子想表达的东西还是蛮多的。
太子和齐王之争(正邪对立),陌刀教头和赵怀远(兄弟之情),教头和赵钱孙(父子之情),太子党的忠义(算是个忠君爱国吧)还有孩子的母亲和教头之间不清不楚没羞没臊的朦胧爱情甚至于反派正营里面一把手和二把手的明争暗斗,一把手还有点良心未泯,但是说实在的一个都没表现出来,最后那个杀了我一个齐王难道就天下太平了吗更是想拔高也没拔起来。
正派那几个(面罩女、波斯赵瑞龙)更是死的刻意的要命,就像是游戏npc走完这段流程就必须得死了一样。
就这剧情演员自己演起来估计也挺憋屈吧?
看得出张晋已经很努力的在演了,但这和他演技真的关系不大。
所以说,拍这种类型的电影,如果没墨镜王拍一代宗师那个水平,那就别整那么多有的没的,咱就老老实实讲个故事,然后整个酣畅淋漓的动作场面就完事儿,同样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三星一星算是给服道化、一星给留了胡子变得更帅的张晋、还有一星算是给导演的鼓励吧,看得出确实用心了,但功力也着实不够。
不是一定要遵循历史但;用了历史的部分,还是尊于历史,会更容易让观众接受。
“月氏”、“月支”??
“陇西咒语”???
莫名其妙的元素,跟着没有层次的武术指导奇怪的运镜,想表达什么新颖的概念?
(烧炭运镜、两个小官捡炭运镜、砍头运镜)莫名其妙月支(月氏),也找个新疆人演嘛........卡司都还有头有脸,导演跟着张艺谋混了就要靠着“新颖”或“光环”?
编剧、衔接、故事、运镜、逻辑每一处看了都想喊出CNM
演员还是好的,张晋、刘桦、耿乐、刘峰超及戏份不多的蒋璐霞、朱时茂、冯雷。
年轻演员夏梦略青涩但不影响整体。
相比《目2》中松散的复仇线叙事及过渡渲染忘年交友情《陌路》的故事性更完整和流畅,这是剧本上一个小优点。
除了演技与故事可圈可点本片的缺点是多过优点的。
首先,张晋作为武英级的动作演员,有硬郎帅气的外形,有敏捷的身手,江湖上也有“西装暴徒”的绰号。
但是这部影片中却极大的浪费了张的功夫底子,许多动作设计套招明显缺少拳拳到肉的真实感,而且一些动作明显是受老派港片影响脱离地心引力的束缚在空中飘起来,吊威亚痕迹太过明显!
还有持兵器的打戏花架子动作过多有点杂耍的意思,毕竟这不是成龙功夫喜剧,这么编排动作与张晋个人气质太不符合了!
此处是导演第一次浪费动作演员的用法!
其次,刘桦作为绿叶老戏骨演技是立得住的,把热心的小老头和卑微的卖碳翁演得活灵活现。
相比之下张晋就有点装杯的感觉,但考虑他是扮猪吃老虎算勉强合理吧。
蒋璐霞也算内地年轻打女了,在片中几乎不露真容,最离谱的是来演武侠片竟然没多少打戏?
那我不禁想问导演:这个角色随便请个不会武术的女演员来演可以不?
反正也什么打戏,长的漂不漂亮也无所谓了,干吗要请个打女演员来演还不给人家安排多少打戏,这样干是为了什么?
于其让蒋璐霞作为正派阵营没多少打戏,当背景板还不如让她作为反派杀手与张晋打一场,露露身手!
此处是导演第二次浪费动作演员的用法!
刘峰超,我只想说希望多多演打戏,不想让他被浪费了。
在片中算是反派3号,贡献了几场打戏,和张晋与谢苗搭戏擦出了完全不同的火花,感觉他与谢对打更有味道!!
耿乐,也是老演员了,演技没得挑但导演为什么把他当武戏大BOSS与张晋对打,明知道他不是专业动作演员,结果是一场高潮大战戏草草了事,如果把武戏大BOSS换成能打的刘峰超,那打戏会不会更精彩些。
此处是导演第三次浪费动作演员的用法!
小结:张晋作为动作明星明明可以做到更精彩的打戏,但导演偏偏选择了这种风格的动作设计,极大浪费了张晋的资源。
蒋璐霞与刘峰超作为专业动作演员,却一个没几场打戏,一个几乎没打戏,白白浪费二个好对手,少了几场精彩的打戏场面,真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
至于像朱时茂、冯雷的客串还行吧。
就是我有个疑惑?
冯雷的配音怎么那么像王刚老师啊,是他本人声音吗?
故事设定是唐代但更像是架空历史,先不说有齐王这号牛人能轻易杀掉太子满门和撑控朝政,大唐的皇帝和太子有姓杨吗?
说是架空历史吧,编剧还知道坊市制度但又有臆造出佽飞军组织。
服化道的毛病就不挑了,毕竟这是武侠片又是低成本。
但蒋璐霞一身白笠白披风的造型放在片中环境怎么那么突兀呢!
虽然是挺帅气的,但是在灰头土脸的人群中也太扎眼了吧,她的造型比男主还像男主。
最后结局也是莫名其妙,齐王好歹也是权倾朝野的人物,最后死的也太随便了吧,手下侍卫都去哪儿了?
一帮专业动作演员碰上了糟糕的动作设计,逻辑混乱的剧情,漏洞百出的背景设定,只能说一句太浪费了!!
从来没有过的浪费
很多剧本讨论中,喜欢说做加法,或减法……听起来好象煞有介事,甚至很“专业”,但往往说了,跟没说,也差不多。
具体到武侠片,做加减法,似乎只跟预算有关,毕竟在科幻片之前,武侠片是中国类型片里的烧钱大户,大片的代名词。
做减法,就把故事做得简单点,甚至没故事,做加法,就多加几条线,然后给每个角色安个前史,甚至来个弧光……但一种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出特点的类型片真的这么简单吗?
而且一部新的武侠电影,想做到独特,真的就靠“加减法”?
为什么不做乘除呢?
《陌路狂刀》应该是做了加法的,毕竟预算相比一般网络电影而言,是高的,场景和场面也多且大,但故事内核又很简单……至于特别的地方,可能也就是主创在受访时所言,是卖炭翁,和陌刀。
先不说打戏,毕竟那个绝招就是把刀搁在脖子上绕圈,然后再向对方出招(短刀当然也有所谓缠头裹脑的表演招式),而这一招甚至会让人联想起80年代《少林童子功》里反派的霹雳旋风腿,是整个人像摊平的摩天轮那样在半空中转圈,然后把周围一圈人都踢倒,虽然看起来有点唬人,但也实在太过夸张,即使是以武侠的动作逻辑来说。
还是说回卖炭翁的人设,拜语文课本所赐,大家都知道这个“典故”,和他齐名的应该就是卖油翁了……但一般不会把这两翁联想到武侠主角,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失新鲜之处。
但问题是,这个“炭”元素,到底在影片中占多少比例?
以现在的成片来看,应该三成都不到,也就一两成的比例,主要集中在开头,包括特别的视角拍摄,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象那些炭,真的是主角,可惜后来只在中段,被当成了主角烧烟的障眼法。
而这种种设计,可能就不是用什么加减法可以调整与控制的,也跟预算多少,并不直接挂钩。
遥想当年,倪匡也算是仗着和金庸相熟,于是化用杨过的情节,变成《独臂刀》,接下来这个残缺的概念,在邵氏及日后的武侠电影中被一用再用……但换一种思路,金庸在自己的代表作里提及了无数的人设,和招数的概念,而倪匡写电影也写了无数部,但从中提炼出,或者说两者“融合”在一起的,放在相关电影里,也就只是独臂刀这种寥寥数招,只能感叹,武侠看似庞杂,但大浪淘沙后,能沉淀下来的东西,其实很少。
《陌路狂刀》说到底,还是《独臂刀》的模式,只是男主角没有残疾,但他从人生“得意”,到沦落底层的思路,总是一以贯之的,《独臂刀》对于前史是着墨不少,讲得很清楚,而《陌》里是语焉不详的,也不是很能理解,张晋的角色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到灰头土脸?
他是有什么计划吗?
还是有人在追杀他,于是只能低调?
看来都不是,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那个骆驼式的幻影,但跟卖炭已经没什么关系,还不如去卖爆竹,没准心病就被爆没了。
《陌》里的元素是很多的,赵钱孙是为了给他救那母子设计理由,其中还有他和田安邺的“恩怨”,他还是个算命的,然后聂灵儿会跳舞,人设也不免会让人联想起《龙门飞甲》里范晓萱的角色,还有秦姑,则会联想到《飞狐外传》里的袁紫衣,耿乐的角色很脸谱化,没什么真正的性格,至于朱时茂老师,虽然是大反派,却不方便安排武戏,即使全是替身完成,于是就只能那样了,最后他的结局,以及整个政局的“变化”,也显得有点儿戏……至于那几座坊的设计,虽然感觉区别于龙门客栈式的大漠,却又不免让人想到《十月围城》式“城内”戏……其实就算是《龙门飞甲》的宫廷戏,也让人觉得只是为了气派,或者是花掉预算,根本没什么作用,特别是那个什么贵妃,这跟加减法完全没关系,甚至花出去的,也只是冤枉钱。
我个人一直觉得一部电影,不管是什么类型,总得一下子就清晰说出自己的特别之处,而且这个“特别”应该是能不断放大,辐射出去的,而不只是为了拍好之后的宣传语。
那像《陌》这片,故事本身是挺套路的,可以在各个地方看出前人作品的影子,而特别之处,可能除了兵器之外,就是卖炭翁这个人设。
但就如同上文说的,这个“炭”的元素,在后面涉及到的非常之少,而且主角为什么卖炭,也根本没什么解释,只是为炭而炭而已……那随便来个“假设”,老皇帝没驾崩,不过太子死了,看起来是烧炭中毒而死,老皇帝在齐王的怂恿后,一怒之下禁止全国再烧炭,违者将“保护性”处死……于是因为太子一人的死,眼看这个冬天,卖炭的没了买卖,已经烧出来的炭大量积压,也将活不下去,看起来只有烧炭自杀一条路可走。
而张晋饰演的主角,本来还可以是个军队里的教头,很英勇,但由于目睹了一次围城中大火,无数人被烧死后,留下了心理阴影,之后不但心灰意冷,而且只要一看到火,就会惊恐不已,所以他原本是个跟卖炭翁们毫无关系,还是天再冷,宁愿冻死,也不烧炭生火的主儿。
但因为老皇帝以为太子是因炭而死,为了泄愤,同时口头上声称是保护子民不受同样的伤害,于是全国禁炭,卖炭翁们活不下去,准备集体烧炭,以死抗议时,张晋的角色不顾自己的心理创伤,救下众卖炭翁,然后利用自己往日在军政两界中的关系,一路进入皇宫追查太子之死的真相,然后查出他的死并不是意外,是齐王故意设计害死他,打击老皇帝,还连累了全国的卖炭翁,最后张晋的角色还“炭”一个清白,也顺带铲除齐王这位哪个朝代都不缺的野心家。
要是这样设计的话,张晋角色的心理阴影,和落魄的解释,可能比较顺畅一些,还跟炭有关,而不只是一个特效的阴影和语焉不详的往事,齐王整个所谓的阴谋,也跟炭有关,而不只是夺权,抢旨和斩草除根,始终只居庙堂之高,而且张晋角色在后面的剧情里,也有比较直接的动机,和一些悬疑氛围,而不只是过关斩将,可能因此,比较对得住“卖炭翁”这个从教科书里拓展出来的经典人设吧!
阳春三月,观看武侠动作电影《陌路狂刀》首映,影片效果超燃,刀光剑影之中,气势剑拔弩张,动作打戏真实过瘾。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陌路狂刀,片名既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侠士豪情,更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和浩然正气。
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闪烁着耀眼光芒,即便是在当今社会,见义勇为的凡人英雄依旧深入人心。
黑暗之中散发光亮。
卖炭者、卜卦老人,严寒冰雪之夜依然奔忙,通过踏实劳动谋求生计,他们身处社会底层,饱受欺凌侮辱,本身就是被损害的人,又有什么能力可以帮助他们人。
而且危急关头,出手意味着承担风险,甚至会付出生命。
然而,当看到弱女子和无辜孩童命在旦夕,他们一个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上演“铁树银花”,一个舍命救人,黑暗中打亮炭火、点亮烛火、光续香火,爱在实际行动中传递、救赎,泛起熊熊烈火,在每个人心中升腾起炽热暖流和强大力量。
侠气潇洒中流淌浪漫柔情。
舞女、侠女,她们一个亡命江湖又知恩图报舞出人生真我,一个肩负重任又义薄云天。
在危急时刻,终于放下仇与恨,用柔软和坚韧相互慰藉、取暖,给予对方生的信心和力量、死的豁达和洒脱。
慷慨悲歌中饱含爱的希望。
杀气陌刀斩三千,锋刃诛死神。
影片动作场面真实过瘾,刀、箭、弩各类兵器各展所长。
最燃的还属传说中的唐代陌刀,十步之内无人能敌,听上去像是李太白所谓的“十步杀一人”,观感上也像是岳家军大破金兵铁浮屠的“麻札刀”。
耳畔响起战友的临别赠言和殷切嘱托,想起老人羌笛的悲歌和慷慨赴死的壮烈,侠士凭借精湛技艺,惩恶扬善,终于驱尽黑暗势力。
侠是一束光,黑暗的地方最闪亮,关键时刻点亮生命,照亮前行的路。
当危险散去,孩童的那一丝甜甜微笑,给人无尽憧憬与希望。
如今,武侠四大家金古梁温已离世三位,真正的武侠电影也越来越少,想来令人黯然神伤。
愿功夫影片有朝一日能够再续辉煌,愿武侠作品长青,英雄不老,千百年来的侠义精神世代传承。
连着见面会一共看了三次,没有第四次是因为线上上映了,线上反反复复刷了好多喜欢的片段,又给亲朋好友送了一圈票。
每次看都很爽!
见面会还超幸运的让晋哥儿舞了我的刀鞘,哈哈!
从片名主题开始,《陌路狂刀》的“陌”是陌刀的陌,这是一条隐退的陌刀军教头依旧不丢自己的陌刀,背负万千生命斩出来的一条路;“陌路”也是穷途末路,兄弟皆战死,主公被害,孤立无援,而想保护的人就在眼前,誓死也要冲出这末路;“狂刀”是晋哥儿的刀!
这部中看到了跟原来完全风格不一样的狂气,凭谁万古豪情、是谁一夫当关!
剧情上整体还是十分连贯的,田安邺不仅是一个十分能打的武角儿,也是善用计谋侦敌布阵的文角儿,更是个敢救敢杀有爱有恨的狠角儿!
能看出影片因为时常压缩了一些内容,不过更显得紧张刺激。
然后到了重点的打戏方面!!!
晋哥儿真的太帅了夸一万次都不为过啊啊啊啊!!!
从来没有见过晋哥儿这样的风格,从《一代宗师》马三到《杀破狼2》高晋到《叶问》张天志,哪怕是《狂兽》和《九龙不败》里都没有这样的风格——力量感爆棚的重刀压制又兼顾连贯性丝滑流畅的身法。
原来大部分角色包括晋哥儿自己也说过自己的风格是更偏向轻巧灵动型的,但这次两米六长的陌刀力压千钧,沉重的力量感和任何危急关头都稳而不乱的动作更突显出有底气的“狂”。
而且其他角色的动作都独具风格,不重不乱。
秦姑的“快刀不出鞘”,张栩青的上隐下藏,甚至高大瘦小的组合搭配,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风格,也就造就了每场打戏都有不一样的观感。
量大且精实在太过瘾!!
最后还是力荐请大家都来看《陌路狂刀》吧,不能错过这么好的大片(打片)!!
2024年张晋意欲突围的最新动作片扑街扑的相当厉害!
作为甄子丹和吴京之后最被看好的功夫演员,近年来张晋开始被更多的观众所熟知。
从个人经历来说,他与李连杰和吴京一样,都是科班出身,并且都是曾经的全国武术冠军。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张晋被他的夫人蔡少芬的光芒所掩盖,2013年王家卫推出的影片《一代宗师》是他的转折点,凭借这部影片张晋拿到了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他的演艺事业开始迅速升温。
2015年张晋凭借郑保瑞的动作片《杀破狼2》中监狱长的角色,一度吸粉无数,获得了“西装暴徒”的美誉。
随后他的资源开始丰富起来,《狂兽》、《叶问外传:张天志》和《九龙不败》三部影片皆是为他量身定做,很可惜这其中只有《叶问外传:张天志》还说得过去,但也仅仅获得1.3亿票房,而另外两部皆未能票房破亿,并且口碑一塌糊涂。
2022年张晋主演的军事动作片《狼群》上映,这部主打硬核动作的影片被视为是模仿吴京《战狼2》的拙劣之作,结果也不出人意料,不仅口碑不佳,票房更是仅有2800万。
而2024年张晋推出的最新动作片,也同样被视为是一部模仿他人的拙劣之作。
这部影片叫作《陌路狂刀》。
具体来说这部影片属于是动作片种里的武侠片,在如今这个年头还能够拍摄武侠片的,很大一部分人是试图重振武侠片辉煌,但也有一部分人是跟风。
很明显《陌路狂刀》属于是后者。
具体说是跟风那部作品呢,往前推几年,是跟风《绣春刀》,往当下来说,则有跟风《目中无人》的嫌疑。
《陌路狂刀》也算是为张晋量身打造的一部作品,片中为张晋设计的武打动作也确实不错,怎奈整部影片的故事太过普通和烂俗,真的是很难吸引观众。
很敬佩影片的发行方有胆量将该片放进院线,要知道口碑不错的《目中无人》系列也仅仅是在线上发行,所以发行方也为他们的胆量付出了代价。
影片于3月2日上映,首日票房仅有可怜的16万,截至目前累计票房也仅有惊人的53万!
而该片的制作成本高达3000万!
为了止损,制片方赶忙变换策略,改为线上和线下同时发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旧很不乐观。
纵观这些年,张晋出演的一系列电影,脸谱化严重是他的突出性问题,给人感觉每一部电影他都是一个模样,完全没有李连杰和吴京那般的随机应变。
这是当下张晋亟待改变的主要问题之一。
希望他会在未来的《张天志2》中为我们带来惊喜吧。
【END】
故事发生在一个肃杀的寒冬。
天是寒的,地是冻的,连带着人心也暖不起来。
观影过程中,很多诗句随着声画、情节、人物一起浮现在脑海里,仔细想想,这个影片真的像是从数首诗里走出来一样,带着穷途末路、凄苦冷峻,也带着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在飘摇乱世里,描绘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侠义之梦。
单衣少食卖炭翁对于“卖炭翁”的第一印象来自白居易的诗,诗里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个矛盾想法就把穷苦卖炭翁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片头就像是把整首诗具象化了一般,在一筐煤炭的诞生里将主角的现状呈现得清晰明了。
田安邺,不知背景、困于心魔的卖炭翁。
赵钱孙,心系守边儿子的年迈老父。
两个不知怎么凑到一起的人,在城外烧了一车炭,按惯例运到城内售卖,却在城门就被官兵苛刻地扣去三成。
如此弱势的角色,在雪夜里,阴差阳错救下一对被官兵追杀的母子。
天寒地冻,人心难免寒凉。
关于这对来路不明的母女何去何从,田赵两人产生了冲突。
这场冲突终结于门外的不速之客,面遮黑纱的秦姑道破了母子是前太子宠姬遗孤的身份,以侠义天道之名请武艺高强的田帮忙完成太子遗愿,送母子出城。
此前,影片节奏和情节都十分不错,出现的第一场染坊打戏也非常精彩,但这里田安邺的动机却不够明确。
在老头赵钱孙的坚持和秦姑的“要挟”之下,田安邺承诺送母子出城。
至此,卖炭翁的故事脱离了最初的悲戚本色,在半遮半掩的人物背景和最终选择中第一次展现出“侠义”的底色。
或许天地寒凉,不过总还有些热血是难凉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辞官后游历边塞,王之涣在《凉州词》里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电影里传出的胡笳曲声和着赵钱孙儿子的故事,一下子让这句诗冲破时空的禁锢,好像倏然间将诗人的复杂情感隔着千里万里、隔着岁月长河再度表达强化出来。
是春风不愿度边关吗?
还是什么将春风拦住?
到不了边关的只有春风吗?
不奏不听《杨柳曲》便能隔绝那悲伤了吗?
这一系列问题,在影片里似乎都有着专属《陌路狂刀》世界的答案。
这些答案藏在不经意露出的端倪里,由一个个悬而未解、真相却呼之欲出的问题组成。
传闻中的陌刀军“陌刀斩三千,锋刃诛死神”,如此悍勇的军队为何全军覆灭、尸骨无存?
边城梁州百姓何其无辜,为何成为朝廷官兵屠城的牺牲品?
一支羌笛,一首胡曲,未有边关风景,却精妙传达出个中意味,影片在细节书写和氛围衬托上似有所长。
侠客千里不留行最终决战之前,秦姑为太子遗孤的去留和田安邺在小院发生争执时,田安邺脱口而出“十步之内,我的陌刀无人能敌”。
在后期的战斗中,也确实将这句话落到实处。
坊内,重重楼阁间,金甲横刀的田安邺明明像樊笼困兽,却仿佛置身旷野疆场,生生将单枪匹马的孤立无援拔高到一夫当关的悍勇无双。
这是角色在剧情推进中逐渐丰满,亦是演员在气质气场上增光添色。
田安邺是昔日陌刀军教头,有勇有谋、困于心魔、身负血仇、隐姓埋名的末路英雄。
他的谋略在出城的“三阵”中呈现,悍勇在昔日传说、府营刑狱、多次打斗中展露,而心魔和血仇也在那匹焦黑的骆驼虚影中浮动,良善之心更在扶老携幼、拯救孤女中得以展现,这是角色的弧光。
演员张晋,像故事中的陌刀一样,在这么多年的积淀中愈发稳重,藏锋于鞘,平日敛尽锋芒,在关键时刻却总是像一抹银色刀光,锐不可挡。
是张晋身上的宗师底蕴将田安邺身为全军覆没的教头的沉重底色负起,亦是张晋十年藏刀不折锋芒的锐气将田安邺的悲壮悍勇落到实处。
这是角色和演员的互相成全。
故事最后,他的身前是仇敌,是曾杀一城人的魔鬼,身后,是老友、是义士、是孤女,是要救的眼前人。
因为没太看明白梁城和陌刀军的往事,所以这里只能猜测,田安邺曾为了救一城人(梁州城),而放弃了眼前人(赵钱孙之儿怀远),最终却也没能救得了梁州百姓,因此一直心怀愧疚。
这次对决,他将积攒的无数情绪化作那声怒吼“救不了一城人,我便救眼前人”。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是能力,也是气概,更是气场。
张晋所饰演的田安邺也是诗句里的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田安邺对小太子说:我只能救眼前人,你却能救天下人。
希望故事里的人能像他的名字一样“安居乐业”希望故事外的人都能够得偿所愿。
明与暗的对比在特定场景下带来了惊艳的美感。
很喜欢一些闪闪发亮的东西,例如田安邺救孤女时,染坊里飞溅四溢的火星。
田安邺和张栩青针锋相对,利刃交接、动作流转间闪过的一双明亮的眼。
秦姑拔开又合上,始终未脱鞘的剑刃。
马大师比武事件揭露了武功的骗局。
现在看武打,亦或是武侠,都有辣眼睛的感觉。
以后这类片子分类应该换换了,私以为要打上魔幻的标签才符合。
不想换标签,就走写实风格,动作设计的实际一点,可能还有挽救的余地。
不要搞夸张的打斗戏,实际一点,把故事讲好。
其实把故事讲好比动作戏重要,打斗不重要,为什么打才是重点。
把为什么打讲的精彩一点,最后一个耳光也很过瘾,不是吗?
张晋在戏里真是非常帅,文戏武戏都可。
其他演员也不错。
但剧本缺乏打磨,不够精炼,转折也缺乏铺垫,美术和置景很差,感觉是租了个场地直接开拍,都没有对场地进行仔细布置,人和景并没有很好融合在一起,说真的还比不上一些电视剧,看得出来是挺缺钱了,太差的置景和美术导致整个氛围不落地,好像在玩剧本杀而不是在拍电影,诡计多端的王爷一泡澡我就笑出声了,那个简陋的又虚假的皇宫还比不上民宿,但是主演演得不错,让人一会儿出戏,一会儿入戏,倍感分裂,武术设计有亮点,转刀什么的很帅,但是不流畅,你刚为一个精彩的招式鼓掌,演员就停下来打定点,或者镜头转走了,情绪就断了,但明显不是演员的问题,演员们打得还是挺利落的,也有余力继续打下去,断裂的感觉不知道该怪导演,还是怪武术设计了。
整体来看,张晋是院线水平,其他演员是电视剧水平,编剧、导演和其他幕后部门是网大水平,票房低确实可以预见。
打戏不错,情节一般。惊喜朱时茂!
刀耍的不错。茂哥脖子真的直了诶!真是好久不见了。最后阵前舞有点过了啊,没必要啊还得护着她,要不秦姑也死不了,以为的大boss没想到是杀的最轻松的
陌路狂刀 2024.04.03 爱奇艺的武侠剧,精彩纷呈。不断卜卦的烧炭老头。老卒何必战天山。救不了一城人,便救眼前人。
炭晋郎的目中无人,造型还是用同一款的,那你好歹打斗场面也同款啊
张晋打得可以,能动手绝不逼逼一波爽快带走,剧情中规中矩结尾很理想化,中间搞了些莫名奇妙的设定比如跳舞,似乎删减了一些情节,导致前因后果交代太快,从一段突然跳到另一段很突兀。
张晋打戏挺好看的,其他人都疯狂威亚慢镜头套招。剧情漏洞百出,设定莫名其妙。看得出导演很喜欢姜文和昆汀,但无效炫技。非要大晚上穿一身白的蒙面女,居然戴了一块黑面纱,也不知道到底想不想让人发现。不受打斗箭雨干扰跳舞的女子,是为大家打架助兴吗?有武力值大增的咒语不用,非要被抓被折磨手被钉了才用,就只是为了让男主徒手拔钉子吗?是什么丹药吃下去就能让浑身没一块好肉的人瞬间满血复活,我崴个脚还得休养几个月呢。
不错,《目中无人》开了个好头
这么说吧,目中无人可以看5遍,这个一遍看不下去。运镜和内容都不行,情节太多覆盖了武侠的快意。
该片明显是受到了谢苗的《目中无人》的影响,也选在隋唐时代背景,也是一个身怀绝技的社会边缘人锄强扶弱的故事。但为何观感很差?首先就是题材雷同;第二就是故事差强人意,莫名其妙。尤其是当张晋的陌刀出现时,我整个人都惊呆了,这哪里是隋唐时代的物件!根本就是现代工业的产物,看看那大刀片子,看看那刀把,如此粗,你确定是隋唐时代的制造品?所以才会令人如出戏!
精品的武侠小故事吧,一个侠客卷入朝堂纷争,然后拔刀相助,惩恶扬善,音乐是败笔,略有点枯燥,而武打很精彩,计策也很精彩
先期待一波,天知道我有多想看武侠!但愿好看呜呜呜【看过】张晋耍陌刀帅,有两场还算精彩的打戏,其他的我也夸不了了…什么鬼剧本不讲逻辑…男主如果可以自己杀齐王那他早干啥了…你们折腾一圈到底为哪般啊…打架恨不得2秒一个慢动作,现在这种所谓分镜慢动作武侠到底是跟谁学的,完全失去了灵魂…整体色调和目中无人没啥区别,我都开始幻视了…反正就是很失望…
计划打三星,看评分5.9分就打四星了,舞美武亦美。
齐王手下无大将,居然败给卖炭翁。
有质感
挺好的网大
武侠是真的陌路了吗?本片动作戏码固然精彩,唐横,陌刀的还原也很不错,但是这故事实在是太勉强,太套路了。武侠片的穷途一部分原因是观众口味的变化,另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武侠类型片导演编剧们的故步自封。毫无波澜的情节,脸谱化的人物,在这个超英片都无法再立足的先下,武侠更是只能沦为档期陪跑。侠之大者,又何必拘泥于朝野党争,江湖快意才是潇洒呀!
从动作、舞美、氛围等技术层面来说,还是可圈可点的;就作品多元性而言,也是近年来院线电影里难得一见的武侠历史片。可惜剧本流于简单的类型化书写,对于人物的刻画过于程式化和套路化,更多沦为并不新鲜的情节的承载客体。在剧情推进、人物表演和电影感的营造上,也时时有生硬和出戏之处。对比同以暴力动作见长的同档期电影《周处除三害》,可谓差距明显。
实在是不喜欢花里胡哨的打斗,尤其,那把大刀太出戏了,武器要趁手谢谢!这种脑残武器是不会有人用的,编剧和导演都过于恶趣味了。
白屋岂能藏弱女,老卒何必战天山,雪深伤马骨,单刀出铁城
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