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结尾处,保罗走了,小晓的爸爸也走了。
新一天的清晨时分,只剩下小晓母女二人相互依偎在一起。
影片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眼前的对方成为了二人彼此心中仅剩下的唯一的依靠,她们终于在不断的喧嚣中迎来了短暂的温存时刻。
生活中难得的平静《小晓》上映于2023年,是台湾寓言工作室的第四号作品。
在第6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中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美术设计、最佳原创配乐、最佳音效、最佳视效六项提名提名,而年仅12岁饰演小晓的林品彤凭借这部影片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金马影后。
《小晓》不像其他的剧情故事类电影有过多生硬巧合的冲突,或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大人物,它的叙事方式极为平淡却可以吸引人从头看到尾。
在《小晓》中,作者将目光聚焦在一个个普通人身上,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的宏大命题,即“寻找爱的答案”以一个极为贴近大众的平淡叙事呈现出来。
如果你细心观影,就会发现很多极具生活化的细节,比如通过记程车司机和小晓的对话告诉观众小晓目前就读很好的私立小学,用以体现小晓的家庭条件,以及老师保罗这一份工作的稀缺;用保罗奖励不和小晓生气的同学一张贴纸来体现保罗在背后对小晓的用心;一条普通的紫色发带几次成为了保罗内心情感的投射,也是保罗、晓珊和小晓三人关系的具象化体现和纽带。
作者浏览关于本篇的网络评论,相关网页以及论坛,发现不少人在观影过后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就是保罗对于小晓的感情究竟是什么?
或者说二人的关系究竟该怎样定义。
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这个看似没有答案的问题却恰恰牵出了本片的主题,即探讨爱的缺失。
小晓的妈妈薇芳为什么会同班导老师保罗发生一段不伦的关系?
小晓为什么先是故意示好想要留住保罗,而后又转而向学校告发保罗和妈妈的事情?
与小晓年龄相仿,却心智早熟一些的女孩晓珊为什么会顺应保罗的意思去刻意亲近小晓?
而永远以阳光面孔,友善的态度对待所有人的老师保罗又为什么会在秘密被揭发时选择离别,而在知道是小晓告密之后情绪发生了罕见的失控爆发呢?
在影片中先后出现的这些背景,年龄不尽相同的人物身上都共同呈现了一种“缺爱”的状态,你很难在他们任何一个人身上找到关于“爱”的答案。
主人公小晓身为一个患有多动症孩子,一路成长过程中,经历的面对的排挤,孤立与挫折,自不必言说,而这尚且是在其家庭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前提下,小晓可以一路不断转学,有人来帮她疏通调解各方的关系。
小晓作为少数群体,其身上的缺爱属性是显然的。
日常接触的同学不愿意和她一起玩,不愿意与她沟通,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就连唯一朝夕相处的母亲也在一次次无情的现实经历中险些逐渐发展成为“最亲近的仇人”。
小晓所代表的一类少数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困境、质疑,被嫌弃与不理解也是影片希望去重点表达以及引起社会关注的。
小晓(林品彤饰)小晓的妈妈薇芳原先是钢琴老师,大概是在有了一个生病的女儿之后不得不辞去了工作,钢琴老师,对于把娘家的钢琴搬到现在房子的薇芳来说,既是工作,也是爱好所在,是她“做自己”的直接方式。
而迫于现实压力,工作和爱好被同时拦腰斩断的她,情绪和状态在影片全程都显然的几乎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
一次一次和与公和女儿的争吵,一次一次因为女儿而和外人发生的冲突,沉重的生活和现实让她逐渐变得敏感,没有耐心,最后,她不能够做自己。
生活在逐渐剥去薇芳爱与被爱的能力,而在困境之下,他选择了同保罗,另一个孤单的灵魂寻求一些慰藉。
小晓妈妈薇芳(陈意涵饰)保罗,影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这个拥有天使般外表,永远友善的待人方式却似乎被所有人孤立在外以至于其真实内心略显神秘的角色,其处境也并不比小晓好过多少。
身为异乡人的保罗,因为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被好学校录用,但从上课过程中来看,孩子们三心二意,保罗似乎并没有在这份工作中得到多少获得感与成就感,而他对孩子们以及同事释放出去的善意,也鲜有得到回应。
他也会因为国语不好而被活动中的其他家长笑话。
保罗在需求方面比片中其他人物的情况都要差一些,这个差,差在他身为一个来自异乡的年轻人没有经济基础,更不必说再上一层与其他人一样的同样缺失的爱与获得感,爱对于他来说是奢侈的东西。
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保罗在生活中的抗风险能力是很低的,他的生活不允许任何的地方出现失衡与意外。
这样的生存条件迫使他不得不对于身边所有人都保持十分友好的态度。
这种在一定程度上伪装的良善实际上造就了一个极为低压的环境,一点一点地抽走保罗生存所需要的氧气。
而他与丈夫名存实亡的薇芳,两个相似的缺失爱的个体的相遇,也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陈保罗(刘俊谦饰)片中饰演保罗的演员刘俊谦在采访过程中在提及片中饰演人物时表示:“因为他(角色保罗)表面上是很友善的,对所有人,不论是对妈妈(薇芳),对小晓啊,对家长,学生,都基本上是一个很友好的态度。
而这个友好的态度,是因为他是一个异乡人,他要在异地好好的生存下去,他必须要去讨好身边的人。
”
刘俊谦《小晓》采访而关于片中很多人都有疑惑的另一个细节,保罗为什么不让小晓绑发带呢?
刘俊谦本人在采访的时候说,如小晓这般年纪的女孩会存在一些对帅气男生或者男老师的幻想或喜欢(原话是fantasy ),而又由于她们的年纪,大概率意识不到或者无法正确的界定这样一种模糊的情感,但总体上说,这种情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
当时与小晓共处的保罗将自己代入进了一个父亲的角色,而当我们以父亲对女儿的一份关心与教导的情感代入后,保罗不让小晓绑发带,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影片的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寻找爱的解答”。
爱,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命题,从古至今,都是很珍贵的东西。
这个贵指的不是价格,而是代价。
虽然说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但在这个个体不断被压抑,被边缘化,模糊化的今天,一个人的感受,他内心的波涛汹涌。
究竟又有谁会在乎呢?
一座发达城市的地标建筑和夜景,通常会令人们心往神迷,而维持这些现代机器运转的规则化的秩序却常常将人困在一个又一个狭小的精神空间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当下社会,由工作和消费的循环所构成的生活常常令他们浑浑噩噩,觉得一事无成。
强调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当下,冷漠的人开始变得越来越多,似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一切的的行为,言语和行径都开始变得具有目的性,每个人都在自己所追求的方向上不断努力着,却没有人意识到,我们距离真正的爱已经越来越远。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姓名、职业、身份和喜欢的东西,在面对虚无时,多数人会利用自身兴趣或者某种信仰想要来摆脱这种令自己无所适从的感觉,却逐渐忘记了自己真正丢失的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在爱的缺失这一定义上,我们每个身体健全的人似乎也都是小晓。
让我们开始珍惜眼下的人吧,珍惜每一份平凡而真挚的善意,与人为善,守望相助。
如果每一个人都开始寻找关于爱的解答,那美好的明天距离我们还会遥远吗?꒰ *•ɷ•* ꒱
刚刚看了陈意涵的影片《小晓》。
这部台湾电影比大陆电影少了很多咋咋呼呼,细腻自然地缓缓铺陈,令人揪心的矛盾冲突如同我们身边的故事一样呈现出来。
成功激发观影者的情绪,并不由自主地思考且感慨万千,被共情后心情的沉重,而后感叹现实的无奈、人性的悲哀…… 诸此种种,算是一部成功的影片了… 十几年的高强度工作几乎遗忘了自己也曾经是一名文青…🧐 生活改变着我们,其实也未改变我们,每个人只是层层包裹着自己,内心的柔软也许被遗忘,但从未遗失。
当年“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也只能默然道一句“天凉好个秋”!
不管怎么想说服自己,内心里还是为影片中的母女流下心疼的泪水…祈愿世界多些美好与善意,因为人生真的太苦了…
比预想的要好,私以为分数应该在7分以上毕竟超过及格水平太多了吧理由如下:片子表现了强有力的反婚反育意识形态(不是);整个表现比我看过的《系统破坏者》要更好,孩子的表现固然让人感到烦心,但同时展现出的成人对孩子的无力以及作为母亲自己的心理生理需求的矛盾纠结也蛮好,最起码这部分是能让人共情的(是说我这种冷血的人),母女关系伴随剧情进展不断曝露, 而开始展现出的对老师的在意,实则更是对母亲的在意,明牌从“讲女人很会花钱男人就会离开”变成“她很节俭只是爱漂亮”开始打,另外惩罚性的扑克部分我觉得也很不错,母亲其实应对女儿很有一套,反而老师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实质效果,我感觉老师这个形象的呈现更多表现的是两人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缺失的过度代偿,不过本身老师的多方面讨好有很多刻画描写,这个角色的存在还是很有意义的;另一位重要的男性“父亲” 乎是全程缺失的,也是造成母女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男人真的很不行);另外是晓珊的塑造,笔墨并不多但人物非常鲜明,面对问题过于成人化的思维和看法,目的性地向小晓展现友好的态度,本身小晓极度需要认同感所以在有铺垫后于晓珊产生的情绪波动就非常自然,这个部分处理我觉得也不错,Kitty作为象征意象也是有想法的。
陈意涵的表现非常不错,无论是面对女儿时的疲惫,无意间展露出的不耐烦和要给女儿争取权益时的强硬都很ok;刘俊谦的感觉也还可以,这部其实我存网盘蛮久了,真就是逮着看完狗笼情债才补的(我。
),但保罗的塑造稍微有一点啰嗦,一是学生面前没有威严同时但年轻帅气的男老师会被女学生幻想,这个部分有重复,但二是想要讨好薇芬顺着她生气的时候去训斥小晓,再又担心被小晓讨厌从而低声安抚,部分的表现太隐晦且不够坚定,导致角色动机不够鲜明,人物立场奇奇怪怪的。
总之我觉得还不错,虽然叙事上有点零碎,但是整个故事情节不复杂看着还行,心理冲突有些部分稍显生硬,尤其是“害怕女儿对保罗的信任更胜自己”这里表现太含糊。
最后的感想是规避风险的最佳方法是不让风险有发生的可能:别生孩子!!!
如果小晓母女的生活是一碗苦药,那刘俊谦扮的保罗就是一盒方糖,即使甜成保罗这样,这碗药仍然苦得难以下咽。
戏里的保罗和薇芳其实是一对对照组,保罗更像是曾经的薇芳:他在小晓被男孩推下桥时替小晓出头申辩,薇芳曾经不知维护申辩过多少次,他最后大声问的那句“过动症有什么可抱歉的?
”薇芳早不知道问过这世界更问过自己不知道多少次,呵,都是徒劳啊,有用吗?
徒增委屈而已…还不如直接道歉比较省事;出了事他身段柔软嘴甜哄着与那些妈妈们周旋,薇芳未必没有周旋过,用她的盈盈笑意怡人教养,甚至她钢琴老师的身份光环,可长久来还是徒劳,还是要被各个学校踢来踢去,哄也没有用,何必浪费力气。
在做个好家长这件事上,戏里薇芳绝大部分时候一派躺平摆烂,不比保罗“努力上进”,至于为什么摆烂,只要上过班的人都懂,保罗上进,只是因为他还没上那么多班…这么多年里,薇芳未必没有想到过死,再想想,与其把自己逼到死,还不如做个不那么好的妈妈,总比让小晓死了妈妈强。
看到那么热诚地在解决各种问题的保罗,薇芳完全不会显露出感激,甚至有可能,她在等一个保罗也搞不定的场景,然后幸灾乐祸一下:看吧,谁来都搞不定。
可是她有有什么真的可乐呢,不过是想要确认一下:不是我不行,你看那个天使样的帅哥好男人依旧也搞不定。
刘俊谦采访时说保罗“孤独”我笑他没养过孩子根本不懂,保罗那点年轻人的孤独寥落在漫长家庭生活的磋磨凌迟面前算得了什么呢?
不值一提,所以戏里导演根本无意展现。
不过6000还是敏锐地说出了“寄生虫”这个词,保罗从这个家里到底在汲取着些什么呢?
一点只有钱能换来的舒适:质地更光滑的床单,阳光更充足的房子,去露营不用担心木炭的价钱…一点自己的温柔和耐心能派得上用场的成就感:他能让一个过动的小朋友在他的羽翼下处境稍微好一点…再加上一点大姐姐在生活上的关照和生理上的欢愉…保罗会跨过那条线,自然而然。
小晓为什么还是要赶保罗走呢?
按照别的电影套路,她应该感到内心被照亮,抓住这缕光随着他的指引走向更晴朗的生活啊,可是《小晓》不是别的电影,小女孩早看透了很多观众还没看透的事:没用的,眼前这个看似有很多很多耐心和爱意的年轻男人成不了她的救命稻草:连最爱她的爸爸妈妈都会最终变成现在这样,这个非亲非故的外人,根本不该把希望放在他身上,否则迟早要伤心…与其那样,不如趁早了断…薇芳,一个衣食无忧的中产美妇,人过四十保养得宜,却只是一个被生活吸干了精气的中年人,要当个好妈妈,需要很多很多生命力,源源不断地填进去。
可是它们需要源头啊,这些生命力要从哪里来呢?
要我说薇芳啊,请个佣人帮你,你仍旧去弹琴,会不会好一点嘞…
小晓的成长之路,如同一段漫长而阴霾的旅程。
她的母亲冷漠暴躁,父亲缺席,而唯一给予她耐心与理解的大人,竟是她母亲的情人,老师保罗。
在小晓的心中,保罗的存在,如同穿透乌云的一束阳光,为她带来了家的温馨和安全感。
尽管她深知母亲的行为是错误的,保罗的温柔却让她难以生出厌恶之情。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小晓逐渐将保罗视为家人。
她的好朋友透露,保罗喜欢紫色蝴蝶结,因为那是他曾经提拔戴紫色蝴蝶结的女孩。
小晓便戴上了紫色蝴蝶结,希望以此赢得保罗的注意和喜爱。
当朋友建议她乱说母亲挥霍无度来吓退保罗时,小晓却告诉保罗她的母亲其实非常节俭。
她的内心,渴望保罗能够永远留在她的生活中,成为她的家人。
当她为了保护误伤同学的好朋友而承担责任时,却遭到了背叛,曾经的好友也加入了霸凌她的行列,这让她再次痛苦不堪,发了病。
在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里,小晓试图放飞笼中的猫头鹰,希望它能飞向自由。
她在雨中哭泣、呐喊,但猫头鹰却依旧静静地待在笼中,仿佛小晓自己,被周围的有毒环境所困,无法逃脱。
小晓向校方揭露了老师和母亲的外遇关系。
或许是因为她的父亲即将归来,她渴望父亲的陪伴,希望母亲与保罗分开,为家庭保留最后的颜面。
小晓在不愿与讨厌的大人沟通时,会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出有规律的怪声:椅子撞击桌子、脚踢座椅、叉子敲击盘子……不仅反映了她内心的焦虑不安,也让观众感同身受,体会到那份焦躁烦闷。
因为《小晓》里的小演员林品彤,年仅 12 岁,凭借此片荣获影后宝座,打破了李小璐 16 岁封后的记录,而好奇看了这部影片!
《小晓》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小晓的女孩,因为患有多动症所遭遇的霸凌和亲子关系的故事。
12岁的小晓,她是一个多动症患儿,爸爸为了逃避责任以赚钱为由长年在国外工作;妈妈为了照顾她放弃钢琴消磨了耐心;关心她的老师跟妈妈有不正当关系;她信任的同学只是为了讨好老师跟她做朋友;她每次发病其实都是被同学霸凌后的应激反应,而大人看到的却是她发病的一面,集体讨伐她。
她努力想在家呆,就是为了想不靠吃药控制自己,会因为晓珊的一句鼓励,而忍住被同学凌霸激怒,一个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猫头鹰,都可以给她很好的慰籍。
长期的凌霸孤立,即使她忘记这些,努力拿好吃的去跟同学示好,也会被拿纸巾包着丢回。
因为喜欢的老师要离开,为了获得新朋友的晓珊,而去跟她划清界限,会故意伤害她。
以为长期不回来的爸爸,给她带了她想要的望远镜,原来回来看她是假,卖房是真,望远镜是真,爸爸买的是假。
这是一个畸形的东亚传统家庭的压抑,孩子遭受的外界霸凌,自身的多动症,家长的控诉嫌弃,缺席的父亲,身心俱疲的母亲。
当小孩难,当妈妈也难,当一个不健康孩子的妈妈更难。
长期独自照顾像定时炸弹一样的孩子,而不得已放弃自己弹钢琴的爱好,却还是没有能力承受她的病,反而自己被拖累身心疲惫,长期坚持忍耐下的挣扎、绝望、痛苦,让人看的窒息。
这是个趋利避害的世界,无论大人小孩都如此,而每个不乖的怪孩子,心里都知道——“我离开了,他们也不会真的难过的”。
暴风雨过后,不告而别的父亲,妈妈崩溃痛苦暴击的打拳,患有多动症的女儿,平静的走走钢琴前弹奏着母亲最爱的钢琴曲,轻轻的安抚着母亲,两人相拥而眠,疲惫的想要逃离的两人,相互依赖的两人,最后也只有她们母女两人。
病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他们身边的大人。
电影不能教人如何解决问题,它只是展现和揭示问题。
站在小晓的角度,她当然是个值得同情和需要被理解的孩子。
患有过动症,不是她的错,但爸爸为了逃避这个现实,常年在欧洲工作不回家,女儿想要的礼物也根本没放在心上;妈妈为了每天让她吃药、收拾她惹出的烂摊子,甚至只是与她正常的沟通,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同学讨厌她,排斥她,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贴纸才不与她计较,对她表示善意送来的零食带着深深厌恶地拒绝,或者干脆学猪叫来羞辱她,考试时用镭射笔照她。
她以为班里唯一一个对她好的女生江晓珊,也只是因为老师的安排才对她友善,却在因此被大家排斥后转变立场,和别人一起对她恶语相向,甚至动手伤害……这样一个在学校里一直被冷眼相向的孩子,妈妈还要逼着她每天去上学,似乎掉一天课就是天塌下来的大事,殊不知女儿小小的心早已遍体鳞伤,只能用越来越过激的举动保护和掩饰自己。
影片开始的台风天,她撞见了妈妈与老师的关系,在马路上尖叫着捶打自己的脑袋;影片结束的台风天,她拼命想把学校关在笼子里的猫头鹰放走,又何尝不是想把囚禁在奇怪身体里的自己放走……但是,站在老师的角度,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实在是件头疼不已的事。
你在讲课,她在大声玩游戏,把椅子弄得不停响;你在监考,只是走了一会儿神,她已经把教室里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同学要对她的言行举止一忍再忍,家长的投诉也要小心处理,不断安抚;你煞费苦心地陪伴她,引导她,甚至是讨好和迎合她,一言不合,她依然会不把你放在眼里,一口果汁全吐在你胸前……最悲哀的,莫过于小晓的妈妈了吧。
她曾是个温婉美丽的钢琴老师,也是个和其他妈妈一样有点虚荣心的普通爱美女性。
她希望有人为自己发的动态点赞,也曾梦想女儿是个和其他小孩一样正常的孩子,可以好好说话,一起玩耍,母女俩亲密如姐妹。
但女儿的特殊摧毁了她的生活——老公常年在外,她不但要独守空闺,还要独自面对这桀骜不驯的女儿,送她上学,给她做饭,带她看医生,为她讨好各位老师,为她的学习操心,更要随时为她处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寂寞让她出轨,母女间不断发生的冲突让她疲惫,给她黯淡无光的生活带来些许安慰的保罗离开了她,短暂回国的丈夫也很快又要逃开,和她相依为命的,只剩身边这个与众不同的、麻烦不断的女儿……影片结束时,她和女儿亲密地依偎在床上,耳边响起的,是并不动听的钢琴声,连绵不断,就像她的生活,还将这样麻烦不断、疲惫不堪地继续下去。
而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她能学会怎样做一个更好的妈妈吗?
她斥责学校老师的“爱的教育”,自己能做得很好吗?
小晓又将怎样继续长大?
她会换一所新学校吗?
那里的老师和同学又会如何对待她?
这是一部平静地将痛楚展现给观众看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知道,在妈妈歇斯底里地捶打了红色的发泄球后,她还要扎起被弄乱的头发,抚平裙子上的皱褶,收拾凌乱的床铺与地面,打起精神,将日子一天天地好好过下去。
多动症的孩子在中国社会或者说校园似乎是很难被接受的群体,老师们美其名曰会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学习,家长们美其名曰让孩子在家自己学习效果会更好,对多动症的孩子不能容忍。
实际上所有的人都担心一个孩子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电影围绕小晓周边的人际关系展开,呈现的结果是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地接纳她,哪怕是最亲的母亲,也会在她病情发作或者不听话的时候打骂她,母亲似乎只爱顺从乖巧最好是优秀的小晓;父亲就更不用说了,直接缺位了,就偶尔打一两个视频电话过来,回家也是为了房子的事情,完全忘记了承诺小晓的礼物;母亲的男朋友/自己的老师看起来似乎对小晓不错,能够跟小晓交流,能够理解小晓,但同时也是让小晓遭受校园霸凌的源头之一,他的出现也会让小晓感到原来的家庭被分裂,最终因为自己事业的原因还是选择了抛弃她们母女;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对小晓都是敬而远之的态度,部分同学故意欺负小晓以获得老师的小红花;看起来唯一的朋友最后也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背叛小晓,给了小晓沉重一击,直接崩溃;最后的最后,连小晓平时的精神寄托猫头鹰也不领小晓的情,抓伤了小晓.......整个社会,从最亲近的家人,到日常相处的老师同学,到“唯一的朋友”,到自己喜欢的动物,都不能完全地接受包容和爱小晓,这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的痛,可想而知。
而她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爱动,敏感,就要承受整个社会这么大的敌意吗?
《小晓》是一种母女关系电影的标准范本,在不同情绪障碍的相对关系里,母女二人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互相治愈,彼此情感缺失带来的内心影响。
缺失的家庭关系,缺失的情感寄托,在保罗的进入之后,像胶水一样努力的将破碎的灵魂关系拼贴起来。
只是人和人相处的关系实在是太难太玄了,看起来简单的,解读起来却非常复杂。
在每个人背负的情绪状况之下,都在维持一种努力追求的体面感。
只是这层体面,在破碎家庭毫无安全感的关系里,摇摇欲坠的小心维持,终究等来毁灭终结的一刻。
在谎言之中麻痹,在谎言之中痛苦挣扎。
在家庭和学校双重世界层面,都在带给小晓带来不同的伤害,这种伤害将她逼上情绪崩溃的边缘。
学校里孩童世界的恶意比成人世界更可怕,童真的谎言带来的杀伤力也更强。
《小晓》放大了人性谎言的多重解读,母女间各自背负的内心伤痛,建立在各种谎言伤害之上。
也似乎在看破一切谎言的小晓身上,开始感受到母亲内心的疼痛,不会说抱歉的她终于说出了抱歉,不碰触琴键的她弹起了熟悉的音符。
小小年纪见识了人性背刺与破碎的残酷,在原本脆弱的精神世界里努力变成“正常人”,在拥抱母亲之后,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似乎也开始让她感受到了温柔。
这种温柔带着一种相互怜悯的悲情感,也是与自己和解接受现实的痛悟。
电影主要放在破碎关系的缝合与治愈过程,撕裂情绪是电影主要的表达形式,多得几位演员的优秀表演,林品彤、陈意涵、刘俊谦都特别棒。
有了他们的优秀表演,才让这部电影有了看头。
看得我心快碎了 与一部电影的相遇总是充满偶然。
影片中,母女的关系心理刻画得如此精准,小晓与保罗暧昧打闹被撞破后,母亲为小晓洗澡,问:“刚刚你们玩什么那么开心?
”在观众被那种在保罗面前连女儿都会排斥的占有欲刺到的瞬间,薇芳又温柔地笑:“好久没看到你这样开心了。
”最后是几次试探般、发泄般的母女互相泼水挠痒,两个人都被逼得接近崩溃边缘时,我从薇芳眼里看到的:这个男人从我手中抢走了我的女儿。
母女间那种一脉相承的深刻情感联系由此显出脉络。
而小晓为什么要去举报保罗,似乎是一种天然的破坏欲闪烁在这个多动症女孩身上。
那是一种面对自己过剩欲望直觉般的发泄。
“我和他们不一样。
”“下次你可以把脏水倒在树下,顺便还可以去看看kitty。
”“你看,今天我是不是差点就站在你那边了?
”“你看青蛙的瞳孔刚刚缩小了,它就快被我催眠了。
”小晓是如此聪慧敏感,她的每次反常,都是听懂了那巧言令色里饱含的暗示。
小晓一定意识到了保罗对母女两人精神世界的威胁,虽然感受过保罗那种深具迷惑性的爱,却还是替母亲做出了选择。
小晓从迷恋转而意识到保罗的骗局,晓珊也是小晓世界变化的导火索。
保罗是伪善吗?
这里没有证据。
保罗是坏人吗?
远远算不上。
但是保罗是一条完美的变色龙,他很聪明,也很温柔,用这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保罗主观上并不想伤害别人,但他太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要承担责任。
不是说保罗本性很恶所以遭受了小晓母女的割舍,而是他不适合。
在生病的奇怪的受伤的小晓的世界里,正常是最强烈疼痛的讽刺,也是最深的渴求。
小晓生病了,但她无处可逃。
小晓的母亲其实也生病了,但她的社会责任不允许她病。
所以影片最后,小晓本能般地推开了保罗,举报他关起他,选择了和母亲站在一起。
(保罗实在貌美,我吞了)
反而觉得陈意涵演妈妈演很不错,那种日积月累的疲惫疯感非常到位
三星半。小女主的表演是真的很不错,母女两的关系有些地方真的看得人窝火,但是其实是两个人都在互相救助地方。
不就是想拍个“系统破坏者”嘛!但拍来拍去也没拍出个啥,导演只是凌乱地展示了电影所有问题而不去解决,母女二人撕得不够酣畅淋漓,都憋着一股屈,等到结尾竟然如此潦草的“释放”了,和解了。刘俊谦活脱脱一个漂亮的受气包,林品彤撒泼地像个疯子。唯有陈意涵好,演出了一个丰满的角色:无法和小孩交流的失败的母亲,困在丧偶式婚姻里忧郁的妻子,陷入背德情感漩涡里的不合格情人。电影大半部分的高光时刻都集中在她身上,所以金马奖没给陈意涵反而给林品彤,这操作就很迷惑。
建立於某種階級基礎之上的「怪人電影」,敬佩它對惡意的態度:怪人並不抗拒惡,只是他們在對待惡方面比起「正常人」更加直率與真誠。劉俊謙飾演的「聖愚」教師(偽善的另一種表現?)成了編導重點批判對象。
保罗好得有些不够真实了…刘俊谦好适合这种角色怎么回事。
都是好爛的大人喔、淦、巨嬰大人還要禍害小孩、、、想要擁有小孩擁有家庭卻不主動承擔責任、、、對於男老師、現在只有一句感悟叫做、不要隨意介入他人的因果、、、有些人就是沒有能力發現自己的問題並自我糾正的
有没有可能,小晓才是最正常的那个……
台湾在社会议题上,有种又白左,又没能力左的别扭拙劣无力感。
小和晓,家庭内的两位女性压力爆满,就是,总没来由这莫名其妙啊
就是这样的人间炼狱:过动儿童四面楚歌的学校处境,妈妈也是一个人在围城内挣扎,所有人都指望不上,你以为的温暖却是奢望,男的靠不住……只能互相慰藉。没有简单的人,是社会的一种面向,无所谓拯救,有的只是有时快乐,有时悲伤,更多的是无言。三星半
控制、反抗、又在被生活打击后彼此依偎,女儿并非真的难搞、母亲也不是真的圣母,很拧巴、很真实的母女关系,二人甚至一度交换位置直至合二为一,林品彤和陈意涵用表演实现了血浓于水。刘俊谦饰演的老师对母女二人的体贴关怀极为一致也是侧面印证,母亲对他到底更在乎谁的质问站在两个大人的角度来看更是细思极恐,很克制、细腻、值得玩味的三人关系。
编导得是多厉害,才能想到这样的关系设定,细节上几乎无懈可击,还原东方人最真实的伪善,尤其是雨夜猫头鹰笼的高潮戏基本前无来者。那种复杂与彷徨,对身处的环境无能为力的脆弱,微妙的人际关系,很难用文字形容,只能拍成一部片,来给你看。
老师的角色只是为了给母女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他承担缺失的“父亲”角色,可是又无法真正成为父亲,最后女孩被关进笼子里,因为男人就是无用又伪善的东西。故事的主人公是互相之间不能理解的母女,我站在这里我不知道我会从未被爱的女孩还是早已发疯的母亲。喜欢这部的母女关系刻画超过《瀑布》和《美国女孩》。
【BC】2.5。不喜歡這種製造一團混亂向觀眾丟情緒垃圾的電影。老師家長孩子不倫大三角直接一家人不進兩家門編劇你覺得你的邏輯要不要加強呢?不過劉俊謙帶著香港口音的exotic感是好的。害,小曉就只有跟曉珊在一起的時候狀態比較好,但⋯⋯
未来几年这边和对面可能都一样,年轻创作者不断地写这类故事,女孩心事、男孩心事,我爸离开了,我妈不爱我,或者是同性恋创作者把自己写成女孩儿的故事,别不信,特别多。谁关心你这些事儿啊...
和正在看的《窗边的小豆豆》形成鲜明对比,带有自己特色的小孩放到寻常的孩子堆中或许只会让ta更显特色。陈意涵把那种自己就不成熟、婚姻不顺利的同时还有个不可控的女儿,耐心被耗尽后的嫌弃,混和不得不爱的天然母性,挣扎尝试妥协放弃崩溃坚持的复杂演得很到位。当然,林品彤拿影后我也没异议啦,但我就要看看方志友是怎么抢走了陈意涵的女配,《本日公休》下载ing。
非常优秀的成长题材,前置条件“多动症 老师与母亲”稍显刻板,但霸凌与家庭疏离感是真实的。小晓和保罗被孤立的处境相似,但仅凭友好处事是无法解决小晓实际问题(如露营时小晓插队保罗并未上前阻止),二者区别在于保罗明显的利益屈从+妥协心态;保罗第二个身份是情人,小晓从妈妈手中抢走保罗感觉很好,也因为闺蜜利用自己接近保罗而厌恶(这里直接接告发的戏份还是太仓促了);保罗的软弱与自利让小晓重归牢笼,猫头鹰那一刻与小晓一样不知所措。小晓与母亲的拥抱很难解释为互相理解(太仓促了),只能算导演的态度吧;而且保罗这边缺一个结局,我认为保罗做父亲的努力对小晓是有积极作用的;不过一定程度上,母亲把望远镜一扔,然后打了半天打不到的拳击球也算是一种交待了。很精彩的影片,虽有缺失但比年少日记强太多了
陈意涵美的
……我覺得現在是不是沒什麼好電影以至於但凡出現了某種能被察覺的「想要拍個真實的電影」都能被捧上天 缺席的爹 瘋掉的媽 講理的男老師 這個選擇就很有意思 另外這個媽看著宛如二十歲
被trigger得当场刻板行为发作,太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