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瑞文,这个从小剧场走出来的男人。
我在添加他资料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张像样的照片,新片《戏王之王》所有媒体报道也只是一味的关注阿sa而已。
宣传照里面詹瑞文被捕捉到的样子也都一律是“面目全非”的厉害——没办法,谁让他在大家眼里已经是彻彻底底的一个谐星了,而“面目全非”的样子似乎就是谐星的代名词。
我第一次看见詹瑞文是在彭浩翔的电影《买凶拍人》里面,这个表演夸张的中年胖子实在是让我有想打人的冲动,一板一眼都是舞台剧里面的招式,一成不变的搬到电影上了——这正是导演的用意所在:黑色幽默!
荒唐热闹!
荒诞搞笑!
让我们笑到肚痛未了还要问一句:这个死胖子是谁啊?
他怎么不去shi啊!
这就是谐星的悲剧。
后来陆续在彭浩翔的电影里看见他的身影,一度以为詹瑞文是彭浩翔的小跟班,后来在《南方周末》里面看了詹瑞文的专访才知道,在彭浩翔还不是导演的时候,詹瑞文已经是香港很有名的舞台剧导演/编剧/演员。
在听过詹瑞文的表演课后留下自己的名片“我以后如果做导演,一定要请你出演。
”彭浩翔没有食言。
只是纳闷为什么没有让詹瑞文做主角,詹瑞文的长相也不比历届彭氏作品里面的男主角差劲,想想《买凶拍人》里面的葛明辉,《伊莎贝拉》里面的杜汶泽。
或许詹瑞文就是那种注定“做主角,就只能做自己的主角”的那种人,《戏王之王》就是这样一部属于詹瑞文的电影,就好像《喜剧之王》之于周星驰。
“一部电影成就一个人”或者“一个人成就一部电影”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些我们所谓的“缘分”。
希望詹瑞文有这样的“缘分”。
据说《戏王之王》在表演上仍旧太过于夸张,当小猪罗志祥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扮丑搞怪,fans都在为他叫好:看到没!
我们家大帅哥走的是个性路线,这叫实力派。
但是当一个脖子上褶子可以作为孕育细菌摇篮的40岁人来说,在电影里拌丑搞怪就只会被认为是“黔驴技穷”。
阿sa在拍完《戏王之王》后,拜詹瑞文为师。
这个小妮子我一直不看好她走搞笑路线。
不知道这次拜师是为了挑战自我还是炒作,时尚界的泰斗香奈儿夫人说的好:“时尚不必追求,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用在演艺界也是一样。
表演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自我风格并且这种风格最后被所有观众认可。
当我们听到那声“哈哈哈”的笑声就知道一定是周星驰一样。
希望詹瑞文在不久的将来也能被观众接受,祝詹兄在表演的道路上能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注:所有搜索到的关于詹瑞文的资料都只是说他是出生在六十年代,这样推算他应该是50岁左右的人了。
我不管,关于一个人的年纪大小我一直遵守这样一个原则:这个人看起来多大,他就多大!
港片本色的回归。
小人物抱着大梦想生存于世,即使被社会的现实压扁走样,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挟带着夸张、搞笑及色情幽默写意人生的真意——活着,就要做好自己。
这部片子夸大的演绎艺术院校及其艺术生,也正是这样的夸张表现,通力体现出学电影学表演的人对他们所从事的艺术职业的崇敬。
不断地追求,不愧对自己的梦想,这比某些混谔于世、无梦想、无努力的人来的精彩、来得可爱。
此片是依照小投资模版,应该是收益颇丰的范例。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镜头略显粗糙,作为商业之作尚可。
总结:夸张的演绎背后便是不变的人生道理。
这也是港片不变之处,赞许之处。
看到如此众多的演艺明星走马灯似的闪过,恍惚间以为已经到了年末,开始看起了香港的贺岁喜剧……两个小时,耐着性子,终于忍不住往后拖,却又倒回来看。
只因后半段明显比前半段有意义。
貌似电影有个分水岭,阿Sa大部分时间出现在老詹上学的前半段中,后半段几乎销声匿迹,只有恶俗的末尾现身。
虽对阿Sa从不感冒,不过一直认为Twins中这个更显活泼的小妮子今后的路会比相对沉静的阿娇要宽广许多。
只是,她凭这部戏拿了最佳女主角,仍然无法满意。
相比之下,电影里现身的那么多只有几句台词的大腕配角们的表演,更令人信服。
所以我说后半段好看,因为再不用看到阿Sa如此娇小瘦弱的身体故意高耸的双峰,还有那口有着戏谑内地人的难听的“港腔”。
而可以看到梁洛施、何超仪、吴君如、黄秋生等短短几句台词的精湛表演,当然,还有前面的曾志伟。
看这电影前,并不知老詹是何许人。
看电影时,他那职业化的夸张表情,几乎就像一张名片,在向观众宣告:没错,我就是搞舞台剧的!
电影很烂,类似当年的《喜剧之王》,却没了精髓。
七拼八凑,胡乱恶搞。
只有曾志伟、黄秋生等教老詹如何演戏那几句话不错,挺有道理。
曾志伟说,一个好演员,一定要深藏不露。
要保持中型状态,要学会藏。
黄秋生说,最好看的戏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现实生活中。
“整个世界就是一座舞台,所有上场的男男女女都不过是演员。
”这个,感觉很真实。
几句话,仿佛不是在教老詹,而是在教观众,教每一个芸芸众生中的人。
因为,每个人,都是表演者。
“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上场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
”——莎士比亚。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Shakespeare若不是片尾的这句话,我真不知道本片还有什么可取之处。
詹瑞文,据说是香港的舞台剧之王,之前也客串过一些电影。
可惜,电影不是舞台剧,他那种夸张的表演如果没有剧本的台词的支持,只会让人觉得苍白,和王晶的那些烂片并无二致。
影片中众多的导演和二流演员的客串,让人觉得似乎是贺岁,但又欠了点热闹与搞笑,更多的感觉是,这帮人闲着没事搞个了大杂烩出来。
影片中到处是蹩脚的模仿和低级的E搞,没有了刘镇伟和周星驰的创意,香港还有谁能拍喜剧?
另外,最近看的回归片都有一些小尾巴。
“变幻”里的71游行,50年不变;“女人”里的64;本片里也调侃了一把特首和北妹。
这些也是十年历史的一部分,香港影人除了歌功颂德之外,也巧妙的在电影里表现了这些元素,既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不至于惹火烧身。
每个人都是演员,最难演的角色就是自己。
怎样也阻止不了我喜欢的又一部港产片,即便题材与《我要成名》相似,即便整个剧情、立意和表达方式都如同舞台剧王詹瑞文在电影镜头前那样浮夸,可是有声有色的小人物生活总那么对我胃口。
一个热爱演戏、平日里举止夸张万分的警员被派到戏剧学院进修,以应付被黑帮日益鄙视的卧底演技,借此认识了为谋生计与理想而拍摄三级片的北姑阿sa,最终两人终有所悟,各有各成。
有说法是sa在戏中的角色单丹的原形是彭丹。
我隐约记得霍思燕在《我要成名》里也是北姑身份,类似的还有《性工作者十日谈》,而且把她们的祖籍一律安排为东北。
在香港抢饭吃的北姑同学们真是以东北女人为主流吗?
10年来让港人又嫌又忌的北姑群体,貌似正在得到香港电影界有意识有组织的重新审视。
对本地市场极具敏锐反应力的电影界,已经从《金鸡》时代对北姑的简单排斥,转化成为对半个自己人的调侃,和给与希望,这似乎也隐隐反映了香港本地市场对这个异族群体的逐渐接纳?
貌似、似乎和隐隐,你看我多心虚,可能不过一厢情愿。
一定要看粤语版,这样你才能听懂詹瑞文在片头跟小孩讲的几个冷笑话、才能听到sa那口半普半粤的广东话在剧中的妙处、才能更直接地收到导演组想要传达的信息。
一个人说,你知道香港特首董建华吗?
10年前,我拿1000万全投进了楼市,现在倒欠几百万!
另一个人说,——胡说!
我回来已经做过调查,香港特首是曾荫权,楼市在涨!
我实在是太喜欢港人们小视角大历史的意识了。
恶搞处处有,詹瑞文跟上司上天台接受卧底委任,前后左右都有警官在跟各自卧底聊天、过生日送表、举枪指对方脑袋、把警察扔下楼。
这个桥段算是彻底被毁掉了。
还好玩的一段是曾志伟带戏剧院学生上课排列短剧,詹瑞文的舞台剧天赋充分发挥,浮夸得让人想燃起小宇宙揍他一顿。
最强的是黄秋生在街头指导詹瑞文,最好看的戏剧在生活中。
他引用莎士比亚来点化詹瑞文说,整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上场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
镜头一转,街头那些戏剧感十足的路人,竟全是梁洛施、黄又南、何超仪、吴君如一干人类,真是应了莎翁的话!
这部电影里走过场的有黄秋生、曾志伟、杜汶泽、吴君如、许绍雄、田启文、梁洛施、薛凯琪、黄又南、徐天佑、森美、谭耀文、何超仪、谷祖琳、曾国祥、许鞍华、陈果、麦兆辉、叶伟信,帅的,真的满街都是演员。
经常听到“用力过猛”这个词,很疑惑,直到看到詹瑞文,才算有所领会了。
詹瑞文太夸张,演配角当然是上佳材料,可惜材不堪大用,瞧瞧,演主角是不是带歪了一部戏?
《我要成名》搞了一把金像奖,结果把刘青云搞成金像影帝。
《戏王之王》又搞了一把金像奖,结果把蔡卓妍搞成金紫荆影后。
不过蔡卓妍演得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她拿下影后,只能说明金像和金紫荆的含金量越来越低了。
因为有大批香港二线演员和导演参演,勉强给《戏王之王》三颗半星。
看的是国语版,所以不幸中招。
剧情构架散乱字幕错字连篇不说,还和对白鸡同鸭讲。
拜天才的配音小组所赐,阿SA在片中讲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很有印象的说:我老喜欢意大利了 说啥呢 当时就震惊了,立即停止播放。
最终得出结论:就算是部烂片,阿SA也还是在认真演戏。
记得在舞台上站着的时候,老师说,别动,舞台像个放大镜,你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会被放大。
眼睛看着那,你就仿佛看着全场的观众。
戏王之王,我不知道是算作戏剧的回归还是电影的招安。
反正,看着很别扭。
看完片子去看了官网的花絮,才知詹瑞文不是真的脱不了舞台剧的影子,而恰恰相反,他是在用自己的表演说明那些拙劣的演技是不可取的。
正如他在花絮中所说,只有懂得表演,才能演绎出不会表演而浮夸、而自大、而做作的情景。
深以为然。
没有到达高处就不能俯瞰。
只要细心就会发现,詹的“夸张”表演其实非常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平凡的想要成为演员的人的表演能力,而在他演来,又是那么自然,难怪很多观众都认为他太做作,呵呵,对此,只能说,詹瑞文演得太成功了。
对于阿sa,一向喜欢她多于阿娇,甚至是因为她才注意到twins里另一个人阿娇。
阿sa虽然接片不少,但我只喜欢看没有阿娇的那些电影。
这时,她的灵气和努力,即使片子再烂,也会凸现出来。
这一次,果然,又是个惊喜。
看她讲着不标准的粤语、摆出三级片艳星的姿势,怀着认真演戏的理想,露出坚定纯真的眼神,我再次相信自己没看错她,吼吼~~阿sa在面对麦兆辉那段戏时,表情动作把握得很好。
最后那个演艺学校的“肥姑”打电话报警一段戏,也是非常出彩。
薛凯琪一句台词“文艺汇演上得了最佳优异奖~”(好像是这样说的),尤其是讲最后几个字时,语调非常赞,把那种迫切想要让詹想起自己、但又不敢太过卖弄的念头表达得淋漓尽致,呵呵。
曾志伟笑料百出,那个“balance”、那个等车时跳舞,哈哈~杜汶泽前后两次解释“四个头”,让我笑死了,尤其是后面一次,感觉深情款款地讲课似的,嚯嚯~黄秋生和詹瑞文在舞台上狂飙台词,居然是导演让他们即兴发挥的,太强啦!
一向喜欢黄秋生,呵呵。
叶璇那段分手变脸戏相当出彩,呵呵。
開首不錯,但中段故事開始散落,有點拖的感覺。
如此做作的演出,精彩不足,恶心有余,看久生厌,詹瑞文注定难挑大梁,没人会在一盘菜里面加整瓶的酱油,弄得不伦不类,有些演员注定龙套,不过也总算明白为什么彭浩翔会喜欢用他的。
寂寞的渠,双枪雄又在对香港青年演讲,不过这次没有用英文。好多星哇,有傻强啦、黄SIR啦,老许、小薛等等。
演藝學院宣傳片
陈庆嘉和詹瑞文搭伙玩游戏,虽有一条“提升演技”的主线支撑,但几乎没派上多大用场,先是要卧底,但演技学院的戏份占去一个多小时,好不容易回到主线又草草收场,然后又生生冒出一个黑帮复仇段落,中间还穿插三级片等段子,小品大串烧,客串的明星多的数不过来,绝不亚于《十月围城》和《XXX业》
也许戏份有点无聊,但是会记得一句话,我们其实就是学会什么时候应该开心什么时候应该不开心,的确,这就是人生。
崇拜sa姐
我爱黄秋生念对白段
这样就拿个影后是不是有点牵强?呵呵!
几年前当作垃圾片看的这部,今天在电视里重看竟然觉得是五星。以前觉得编剧好肤浅,现在才明白一些暗示,苦心和设计,再也不会随便小瞧别人口中的垃圾片了,最近发现好几部烂片其实都很不错,真为它们喊冤。
《我要成名》的“穿衣”版。
在火车上躺着看烂片...
一般,没有想象中好。
不难看,酱油卡司更是空前,有睽违已久的耀文哥。
詹瑞文 !!!!!!!!!!!!!!!
好多客串啊全民学戏啊~还是那句话香港真是一全民励志的地儿~ 反复出现的十年意象以及最终高扬的理想旗帜都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对于无间道和特首的恶搞很过瘾~
满眼的明星……可……谁能告诉我,这主角是谁?
比较的...没意思。
阿SA的一口东北腔,雷死人。
其实 挺好玩的 看的就是那些人 吴君如的神经质摊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