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化和古怪,二人跟随著名的逃犯在美国各地游荡,电影有一股浓浓的地域风格,也不乏古怪味道。
在《劫匪》中,“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是从追捕者的角度讲述的。
上了年纪的德州游骑兵弗兰克·哈默和曼尼·高尔特被派去抓捕或杀死抢劫银行的二人组:完成这项任务花了很长时间。
他们在各州之间辗转,这些经验丰富的枪手终于相信了一句谚语:“亡命之徒总会回家。
”
我们知道伏击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看到沃伦·比蒂和费·唐纳薇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条土路上像布娃娃一样被子弹击中。
导演约翰·李·汉考克在恐怖电影方面并不落后于亚瑟·潘。
但我们眼前的景象更缓慢,更严峻。
这是科斯特纳和哈里森对追逐的野兔扮演乌龟的角色,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性格,苍白、古怪、风化,配得上两个被赋予净化新事物使命的老西部“遗迹”。
By:Nigel Andrews
最开始喜欢上凯文是那部经典的
保镖 (1992)7.91992 / 美国 / 剧情 动作 爱情 惊悚 音乐 / 米克·杰克逊 / 凯文·科斯特纳 惠特尼·休斯顿一张略微有些面瘫的脸,经历过了高潮,又重新变得平凡。
两部电影里的他有些相似。
劫匪里,饰演的是德州一代传奇骑警,有真实原型,退休多年,直到雌雄大盗越狱,州长让人请他再次出山。
这个情景,几乎与保镖一摸一样,凯文看似拒绝,最终还是加入,一个传奇很难真的甘于平凡。
电影的主线很简单,没有什么神奇的破案手法,也没有警察与反派的博弈,惊人的与凯文主演的另外一部电影
完美的世界 (1993)9.11993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凯文·科斯特纳 劳拉·邓恩非常相似。
男主和男二开着凯文媳妇刚买的新轿车,一路沿着大盗们逃离的方向追击。
中间的节奏很慢,两个头发花白的老头,不紧不慢的沿着线索前进,最终设了个局将两位反派乱枪打死。
主线很简单,导演用的手法比较冷淡,既不是传奇回顾的方式,也不是多线叙事的方式,甚至作为对手的盗贼这部戏只露了一次脸,有点春秋笔法的意思。
很显然,这部名为劫匪的电影,讲的并不是劫匪,那只是导演想表达的一种符号。
正如反派克莱德的父亲说的,他的儿子是个好人,只是选错了路。
而凯文则说,路其实都是自己选的,他已经不是从前的他,至少现在他是黑暗的。
加油站的工人,围观的粉丝,死后参加葬礼的旁观者则各有各的看法,在他们心中,劫匪确实成了宣泄的点,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算是比较出名的危机。
导演没有直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悄咪咪的用两个老男人的密集的台词,表达了非常多的私货。
这些私货就不剧透了,大家可以在里面细细趴一趴。
这个大概才是看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吧。
《劫匪》是网飞3月29日上线的一部公路警匪片,凯文·科斯特纳和伍迪·哈里森扮演的两名德州骑警,千里追击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
这部和1967年沃伦·比蒂和费·唐纳薇主演的《雌雄大盗》,就好像是一枚硬币的正方面,从两种视角诠释同一事件,却带给了观众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
因为有真实事件背书这部对于事件的还原,要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雌雄大盗》冷静的多。
故事从1934年初邦妮和克莱德对伊司森监狱农场的突袭开始,已经穿梭于几个州逃亡数年杀害数人这对雌雄大盗,让美国警方和政府头疼不已。
为了早日将二人绳之以法,德州政府被逼无奈聘请两名退役骑警海默和高尔特为赏金杀手,千里追击邦妮和克莱德。
这是很man,很西部,很牛仔的一部,与67年《雌雄大盗》的叛逆风格不同,就像凯文科斯特纳这张充满正气的脸一样,三观非常正,伸张正义将歹徒绳之以法的政治正确性不容置疑。
我对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着迷有二三十年了,最初是上初中时在一本电影杂志上看到的。
现在的朋友是无法想象当时这种文体的,叫电影故事。
用几千字的篇幅把电影的剧情描述一遍,连一张剧照都没有干巴巴密密麻麻全是小字,当然《雌雄大盗》这部当年后面要有一点资产阶级大毒草之类的批判。
我那时正好是无法理喻的叛逆期,同时从小就有严重的梁山情结,对抬手杀人的江湖好汉有着盲目的崇拜。
这个故事我看了好几遍,脑中幻想着一对爱人亡命天涯的传奇画面,向往着总有一天能看到这部电影。
那时杂志真简陋,除了封面封底连张彩色插图都没有,如果那时我能看到费·唐纳薇的这张剧照,我会更加疯狂的迷恋这部电影。
看到这部电影差不多要到十年以后的VCD时代,录像带时代还不行,录像带基本都是港片或者施瓦辛格,史泰龙之类的动作片。
这类经典的风格化影片跟内地观众第一次亲密接触,是VCD家庭影院流行的九十年代中期。
每次想起这个我觉得非常幸福的时代,我都由衷的感激内地D版事业的奠基者,那些可能小学都没毕业的潮州大佬们,是真心的,真十分的感激。
后来我在广州生活的几年,经常有朋友给我介绍这位黄生,那位林生就是有几条线的VCD大佬。
每次我都会端着酒杯过去敬一杯,潮州人有酒量的真不多,不像东北老爷们都是酒蒙子“我干了,你随意。
”我是真心的想对他们表示敬意。
潮州人头脑精明生意做得好,文化却都普遍不高。
他们可能只是为了赚钱,跑去香港的LD出租店,听营业员说哪部好租,就翻刻的哪部。
可能连封面上繁体字的剧情简介都认不全,但是他们无意间对内地电影爱好者进行了一次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挺吓人了吧,规模大小方式不同而已,意义上和鲁迅,胡适有那么一点点的相似。
1919年那次我太小,应该还是气体状态,最多处于气体到液体进化的过程中,而这一次受益者中就包括我。
说了这么多不难看出我和三十年代很多美国的年轻人一样,对邦妮和克莱德这对杀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盗,有点盲目崇拜的心理。
《劫匪》恰好视角是《雌雄大盗》的反面,海默警长在《雌雄大盗》里就是这个被邦妮和克莱德拿来当道具拍照用的丑角。
按理说观点完全对立的两部电影,我如果先入为主的喜欢了第一部,应该讨厌后来的一部才是,奇怪的是我一点都不讨厌《劫匪》这部。
看完这部之后,我就想会不会我因为接受了警察的观点,就对《雌雄大盗》的感觉产生变化。
于是第二天我马上又刷了一遍《雌雄大盗》,我的感觉没变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狂放不羁离经叛道的故事。
然后我只好面对一个事实,我其实是一个没什么坚定立场的人,既能理解警察,也不耽误我喜欢雌雄大盗。
说立场什么的是开玩笑,真正的原因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完全可以左右观众思考的方向。
我小时候思维方式是非常简单二元论,非黑即白,非好即坏。
好人就是战斗英雄双枪李向阳,坏人就是恶霸地主胡汉三。
这个世界真的如此直白清楚吗?
可能未必。
举个时常发生的例子,几个同学聚会时,如果一起回忆一个中途转学大家都再也没见过的同学时,每一个人对这个人的回忆,不仅性格,习惯,趣事会千差万别,甚至回忆他的长相都会出现好几个版本。
同学之间当然没有什么正义和邪恶的区别,但是足以说明我眼中十恶不赦的坏蛋,在其他人眼里未必就是。
这个世界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除非先把所有人的思想统一了再说,1984啊,想想都怕。
我现在最怕的两件事,就是死之前会生活在战乱中,或者《1984》描述的社会里。
耶和华,释迦摩尼,安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黄大仙保佑,现在挺好的,可别瞎折腾了。
即使是真人真事背书的故事,从哪个出发点开讲,讲些什么,遗漏些什么,怎么讲下去,结局虽然相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永远是两个不同的图案。
什么你有一枚一样的,要么你倒霉收了个出老千用的假币,要么你走运得到了枚错币,很有收藏价值的。
“做好事不留名,只为了心中的正义”——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但它意外成为我看完电影时,最大的感动。
对于唱着“接过雷锋的枪”长大的我来说,在自认为懂事的阶段,曾经产生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他做好事不留名,却人人都知道呢?
没过多久我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了,即使我还没有找到答案……后来世界变化的很快,我看到了什么烂事都要抢着往身上揽的、原本籍籍无名的恐怖组织,看到建立人设、什么好事儿都往身上蹭的新生代明星,我渐渐对“名”这个字词有了解读。
在这部电影中,两个前德州骑警追踪两个拥有明星般人气的杀人狂,拿着低于多年前的工资,离开温暖的家庭,拖着早已年迈的身体,横眉冷对千夫指地办案……当最终他们抓住劫匪,面对远远超出佣金的赚钱机会时,却挥一挥衣袖,扬长而去。
这,就是做好事不留名。
至于别人怎么宣扬他们的事迹,那与他们无关!
回到电影本身,它是一部用汽车代替了马的西部片,虽然故事发生在1934年,但它也包含了很多对时下有意义的细节:新技术的出现,对旧的技术拥有超维度的打击,但技术只是辅助手段,越多的技术可能只会带来更多的规矩,而规矩会束缚技术的应用,甚至杀人。
比如老牛仔擅长的拔枪术,在手持式自动机枪的面前,根本不够看;但迷信技术的FBI反而因为技术被束缚了思考,他们花时间做犯罪现场鉴定、寻找证据链,(尚未成熟的)严谨与理性完败给拥有经验与直觉的老牛仔。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电影对整天充满焦虑的人群来说,非常治愈。
其它感想:扫了一眼评论,看到很多人说沉闷,我评论过的上一部电影《三方国界》也有很多人说沉闷,但我真的没有那种感觉(详见《能人死在能耐上,这是个关于中年男人的故事》)。
我是个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所以我看片越来越倾向于用电脑,因为可以用右键快进,但无论是《三方国界》还是本片,我都看完了每一帧。
可能我的心态是有些老了,也可能因为这些电影原本就是拍给中年、中老年人看的吧。
两部电影里,都充斥着中年人的力不从心。
无论是本阿尔弗莱克还是凯文科斯特纳饰演的角色,都曾经拥有过辉煌的青春期(牛逼过),之后他们从台前走到幕后;三方国界的主角还处于需要认清自己负重能力的阶段,本片主角已经是壮士暮年,年老不能以筋骨为能了。
这部电影沉闷之处,就是导演展示主角无能的部分,也是主角们对自己命运抗争的部分,我舍不得快进是因为我想看到他们的态度,想看到那些不向命运低头人的情绪。
那真的很难,但的确是我将会面对的未来。
我将会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将会被新科技吓得伏地抱头,
我将会看到曾经拿手又帅气的技能离我而去,我将面对平庸……同时我也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我要勇敢前进,我必须认清自己的能力,划下底线,运用智慧,摆脱束缚,我将无我——为了生活和孩子!
N久之前,红颜秀影曾为大家介绍过一部电影《闪灵杀手》,明明是二十多年前的电影,如今看来却依然充满争议,故事竟然以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雌雄大盗作为主角,影片中充满了暴力、凶杀、打斗的场景。
影片中,这两个杀人凶手,不仅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反而极力刻画两个人的疯狂的行径,这绝对是一部青少年不适宜的电影,在他们尚未树立起道德观价值观之前观赏这部电影很容易就被带跑偏。
但这部电影却又收获了8.0分的高分评价,并且成为了影史经典,这就是因为,它不是一部能以简单的是否对错观念去评判的电影,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极尽能事,晃动的镜头寓意着媒体对真相事实的扭曲,各种色彩迷离扑朔、极尽能事黑白意味着怀旧和回忆。
晃动的红色、鬼魅的绿色,这些颜色的组合和场景的切换完美结合;晃动的镜头、动感摇滚的配乐、迷幻的色彩搭配、以及那种热烈血色与鬼魅哥特风交织的独特氛围,都使得《闪灵杀手》的风格超越了它的主题,成为了当时甚至至今的B级片经典。
而《闪灵杀手》中的男女主角,回溯起他们的渊源,总是被两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史上最著名的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相提并论。
而1968年好莱坞也拍过这样一部电影,《雌雄大盗》讲述这对男帅女靓的疯狂杀人犯的故事,电影不仅获得了奥斯卡8项提名,也成为了美式复古风的永恒经典。
这两部电影也不约而同的将两位杀人犯塑造成了一种“可爱又迷人”的反派形象,新潮的美式服饰、漂亮的跑车,还有作为搭配的冰凉冷酷的枪支,简直就是超级英雄电影里极具魅力的反派角色,与世界为敌的人们总是迷人的。
电影的表现形式旨在于让我们忘记这是真实发生的事,在极具张力和戏剧感的表达之后,才让我们产生思考——当时的民众为什么会如此狂热,邦妮和克莱德的疯狂举动又代表了30年代美国文化怎样的迷失、突变和躁动,亡命鸳鸯、雌雄大盗这样两个词本来就有一种血色浪漫的象征。
而在今年,有一部电影则是站在了邦妮和克莱德的反面,以警探追捕的角度去看待这对亡命鸳鸯,那就是——《劫匪》,经典名片《雌雄大盗》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亡命鸳鸯、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
而网飞拍摄的这部影片《劫匪》,由两位硬汉大叔伍迪哈里森和凯文斯特纳主演,但不是由他俩主演雌雄大盗,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执法者视角,来描述那场轰动一时的对“雌雄大盗”的大追捕。
《劫匪》主角是1930年代两位传奇执法人员弗兰克哈默和曼尼高尔特,都是老派的德州骑警,前者经历100场枪战,执行过53名罪犯。
当邦妮和克莱德案发时,两人其实已经退休,却被众多银行联合邀请担任特别调查员,去追捕臭名昭著、已导致13人死亡的雌雄大盗。
非常有意思的是,52年前的《雌雄大盗》以血色浪漫、 张扬热烈的情节和画面去讲述这对亡命鸳鸯的疯狂与罪恶;而如今的2019年的《劫匪》却用了一种节制理性的方式去讲述这个经典故事,好像当代的电影却显得更加“古典”了。
《劫匪》的开局依然是警匪片一贯的大尺度、快节奏、血肉与震惊齐飞的场面,画面中的瘸腿美女并不给到正面特写,穿着裸粉色丝绸连衣裙,白色漆皮高跟鞋一瘸一拐的进入换面,忽然持枪扫射气势惊人,而一堆越狱犯忽然反噬队友,冲着画面奔来,身后狱警骑兵追来的画风彪悍又壮观,一股浓烈的“西部世界”、“血色狂飙”的壮观气势。
然而电影的接下来的主体部分却没有这样激烈刺激的枪战追杀,工整平淡、平稳叙事。
两部电影分别从罪犯和警探的角度去追溯同一段风云往事,有趣的是双方都是只看到自己、“信息不对称”的看着对方;“我方”有血有肉有故事,而对方高度符号化、标签化。
不同人的视角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让我们感到震惊,比如在加油站的加油工人,认为邦妮和克莱德是英雄:“他们做的是抢劫银行,而银行专门抢劫我这样的穷人。
”贫民窟的小女孩对一切事物都没有判断的标准,邦妮送给她娃娃,她觉得她是善良女士,警探和蔼的冲她打招呼,她也可以将娃娃的秘密告诉他。
对克莱德的父亲来说,这个杀人如麻、嚣张跋扈的罪犯永远是自己不懂事的、迷失的儿子,帮助老牛仔识人的年轻男孩眼中,邦妮是女神,在咖啡店里为男孩们端上热巧克力,红唇金发,热辣又可爱,永远和面目可憎的杀人犯没有关联;而对被杀死的年轻警探的父亲来说这对亡命鸳鸯无疑是罪孽深重的残忍杀手,而两位劫匪的警探则是成熟冷静、克制理性的老牛仔视角。
他们愿意拿着低薪、拖着疲惫年迈的身躯去追捕,是因为他们被需要,他们没有对两位劫匪深之入骨的恨,也没有那种警探之间、棋逢对手的惺惺相惜;他们冷静的分析,为倒下的年轻警察默哀,也站在邦妮和克莱德立场去揣测他们的心理,这是我们很多人所缺乏的一种全面观点;很多的悲剧也源自于自身看问题角度的狭隘!
在新技术的进步下,FBI和年轻人愈发显得自信,而我们的两位老牛仔跑的上气不接下气,去枪支店里买的都是最复古的枪支,然而最后是老牛仔的枪支击毙了邦妮和克莱德;自信满满、在老牛仔们面前炫耀的FBI却被技术束缚了思考,而老牛仔用经验和直觉快速的找到了线索。
电影的最后,邦妮和克莱德被子弹打成筛子的尸体躺在车里被运到城市,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穿着和他们一样新潮的衣服为他们痛哭流泪,呈现出了一种让人惊叹的魔幻现实主义画风。
电影用特写和对比来展示苍老,曾经辉煌的英雄警探,他们却被小男孩戏弄着跑不过树立的高墙;用远景和西部画面来呈现孤独,两个人落寞的身影从喧闹、痛苦、狂欢的人群背后走过,拒绝电台高调的采访,接受英雄般欢呼的不是他们,他们驾车而去,成为黄昏地平线中消逝的两个无人在乎的、沉默却有力量的老年人。
“邦妮和克莱德”是传奇,传奇的背面也是传奇;两个不同的视角,都是关于时间的故事,邦妮和克莱德意味着年轻的反抗、恣意、愤怒和浪漫;而曼尼和弗兰克则是中年危机后的迟暮、挣扎、不屈又不得不屈服。
但时间永远是最残忍的,也是最公平的,人被时间抛却,人在时代里被碾压过去,当我们回首那浮躁华丽又深沉寂静的30年代,亡命鸳鸯和硬汉牛仔都只是时代下的两枚沙粒END -往期文章回顾HBO与BBC联手,独立女性,她的勇气值得敬佩!
苦等四年的网剧,郭京飞太“皮”!
没有出轨,这对夫妇因为一碗泡面离婚!
史诗级“复仇者联盟”,没有彩蛋,意味着真正的结束!
渣男语录:愿你找一个比我更好的,呸!
这部电影由网飞出品,讲述的是《雌雄大盗》中不同视角下警察追捕传奇悍匪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
和1967年的浪漫公路大盗题材片不同,《劫匪》中邦妮和克莱德都是侧面描写,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两个重新出山的退休骑警Frank和Maney,故事也完全是他们俩的视角。
影片一开场就颇有致敬西部的味道,公路、车子、女人漂亮的鞋子、骑在马上的狱警手里的步枪,随后静谧的氛围马上被打破,荷枪实弹的劫狱节奏紧凑,暴力气息张扬狂野。
由这场劫狱开始故事拉开帷幕,然后还算干脆利落的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背景:雌雄大盗嚣张活跃,现代警察束手无策,已经退休的德州骑警被拉回舞台委以重任一路追捕邦妮和克莱德所组成的巴罗帮一伙。
之后的故事讲述得略有沉闷,但是比较稳重且耐人寻味。
和两个退休骑警对立的不仅仅是狡猾又嚣张的悍匪,同时还有支持匪帮的民众,以及具备着弹道分析、窃听、侦察机能高科技因此瞧不起他们的FBI。
但是凭着猎手的直觉和经验,还原邦妮和克莱德的成长环境,探索草丛、脚印、烟盒、酒瓶,和狱友、线人、家人周旋,最终掌握了巴罗帮的行踪,后来的故事和真实事件以及《雌雄大盗》里讲述的一样,Frank和Maney及其他四个警察包围了邦妮和克莱德,后者双双死在130发子弹之下。
前面说这部片子虽然讲述冗长平缓略有沉闷,但是稳重且耐人寻味,即在于它展现了这个著名雌雄大盗的故事的另一面。
关于邦妮和克莱德,影片虽然一直用一种符号一般的侧写方式来展现,但是也并不面目模糊。
它既没有去美化诗意他们的罪行,也没有刻意进行符号式丑化。
通过大萧条经济背景的展现、支持者的话、儿时朋友的描述和克莱德父亲讲述的克莱德的故事,大致还原了他们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抢劫者;同时也用两次警察被杀的俯视镜头展示如今的他们如何成为亡命之徒。
如同Frank对克莱德父亲说的:也许你的孩子不是生来就有黑暗的灵魂,但是他现在是了。
如同现实中狱友评价的,从童子军到响尾蛇。
有些故事,在一些人眼里是浪漫豪情,在一些人眼里却是狼狈奔逃。
真实的故事里,邦妮和克莱德劫富,但也杀无辜;除了银行,他们更是打劫商店、加油站;杀人起源于走火意外,但是在那之后便是肆无忌惮。
社会的确破败,命运的确不公,但是“这些故事从来都只有一个结局”。
影片里从Maney的口讲述了和Frank一夜枪杀60人强盗团伙的故事,一是为了解释结尾的130发子弹,另一个目的,也是在说,在这个疯狂的岁月,正义的一方,如同罪恶的一方,都不是单纯的一面。
同根同源的阴暗,成长出蝙蝠侠和小丑两面。
影片最有意思的是对罪犯偶像化这一现象的刻画。
破败的经济打垮了民众,人们心理需要一个支柱。
疯狂对疯狂,堕落对堕落,邦妮和克莱德的暴力行为宣泄了底层人民对资本、对混乱的社会制度、对生命之不公的不满和敌意。
他们成了众人的英雄,而爱打扮爱摄影爱写诗的时髦的邦妮更加重了其中的浪漫色彩。
剧中一再展现出Frank和Maney对于这种疯狂现象的不理解和反感。
邦妮和克莱德死后很多人赶来现场观看,他们的粉丝更是疯狂的抢夺他们身上的物件留作纪念,更有人试图割掉克莱德的耳朵。
很难让人理解和接受这些疯狂的举动是出于爱。
这种疯狂的社会环境下,衍生出疯狂的病态。
人们面对生活无力反抗,就寄予在邦妮和克莱德身上,并在他们身上抽象出“反抗”的精神内核。
在佩恩的镜头下,很难去抽离开去客观看待这种对于暴力犯罪的迷恋情感,但是稳重而沉闷的《劫匪》可以。
可以说《劫匪》是《雌雄大盗》的B面,是浪漫侠盗创作背后的真实人生,《雌雄大盗》有多么浪们激烈,《劫匪》就有多沉稳沉重。
老派的西部公路追凶,正邪对立下的硬汉故事,解构一个癫狂时代下的传奇。
上期,带鱼先生为各位简单科普一下什么是Netflix(下称:网飞),以及立了一个小目标,把Netflix的原创节目看完并写相应的观后感,今天我也是继续做功课,想了半天,还是决定先从Netflix原创电影入手,粗略算了一下,目前大概有一百多来部,而且每周都有新片上架。
为了蹭下热度之类的,我决定优先更新网飞的新片,然后再抽空补齐之前的电影,最后再汇总成一个专题。
OK,废话不多说,今天带鱼先生为大家带来的是网飞最新的电影《劫匪》( The Highwaymen),网飞上的机翻译名为“公路响马”。
《劫匪》这部影片据说早在2005年就已经在开发了,当时在环球手里,但一直没有实现过,直到去年,网飞拿到这个片子的版权,立马开始拍摄,所以现在我们才有机会看到。
《劫匪》主要讲的是德州硬汉骑警如何收拾美国历史上著名雌雄大盗邦妮·派克和克莱德·巴罗。
如果你不了解这两位的故事,把它理解为两个硬汉追杀一对情侣杀手也没什么毛病。
01关于邦妮和克莱德的故事,是发生在1930年的美国,那时候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社会动荡,青年焦虑不安,反抗主流意识成为当时的流行浪潮。
而邦妮和克莱德这对以打劫为生浪迹天涯的情侣应运而生,被奉为精神偶像。
他们的故事多少被美化过,事实上,邦妮和克莱德不仅抢劫,而且滥杀无辜,一度造成市民恐慌,于是警察出动,终于在一次伏击行动中把他们二人乱枪打死。
据报道统计,当时大概打了有一百来颗子弹,两人基本被打成筛子。
邦妮和克莱德的死引起极大的轰动,人们纷涌而至,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为的是一睹真容,以及疯抢他们身上的东西作为纪念。
两人的葬礼如今看来也很不可思议,气势浩大,有将近两万多人来参加。
021967年,根据两人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邦妮和克莱德》(又名:雌雄大盗)广受好评,拿下当年两座奥斯卡小金人以及9项提名,时至今日,这部影片依然影响深远。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Mathilda要求Leon接受自己一起行动时,说道:“Bonnie and Clyde didn't work alone. Thelma and Louise didn't work alone. They were the best.”(Thelma and Louise即电影“末路狂花”的两名女主角)我们把那些对罪犯产生依赖跟好感的人质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而把那些痴迷罪犯并产生兴奋感的人们称为邦妮和克莱德症患者,毫无疑问,《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小女孩就有这种症状。
也许我们都喜欢那些坏得很酷的人吧,在看到邦妮和克莱德被打死的时候,我的心情也是矛盾和纠结的,觉得不该这么对他们。
03似乎话题有点扯远了,回到《劫匪》这部电影,虽然故事仍然是以邦妮和克莱德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但这次换了视角,从执法者的角度出发,主要是片中两位老硬汉。
这对雌雄大盗在片中出场的次数并不多,直到他们被乱枪扫射而死,才看到他们两人的真面目。
雌雄大盗在没遇到硬汉之前,很凶悍,杀了不少人,许多州都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但是为什么会落在硬汉手上呢?
其实,这两位硬汉并非普通的警察,是德州骑警,曾经参加过100多次枪战,在一次对抗里干掉53人,如果不是警察的身份,简直就是杀人狂魔。
或许就是一物降一物,他们熟知雌雄大盗的心理。
片中有一句台词被男主角反复提起,亡命之徒会回家。
所以,姜还是老的辣,雌雄大盗步入他们的陷阱后,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挂了。
不过影片在表现这一段的话,实在是乏善可陈,给人以一种基本靠直觉破案的感觉。
04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这片子节奏过于沉闷,剧情比较跳脱和平淡,唯一的高潮大概就是结尾部分。
剧情就像是我们90年代看过的电影,老师傅重出江湖,教训小年轻。
片中两位硬汉已经跑不动,一直在追着雌雄大盗的踪迹,而且看着很丧,有种西部英雄迟暮的感觉。
饰演男主角弗兰克·哈默的这位演员都已经64岁了,他叫凯文·科斯特纳,年轻的时候主演过不少电影,像《与狼共舞》、《侠盗王子罗宾汉》以及《保镖》、《完美的世界》等。
《与狼共舞》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了,该片当年横扫奥斯卡各大奖项,获得十二项提名和最佳影片、导演在内的七大奖项。
尽管《劫匪》整体看上来并不算特别地出彩,但结尾伏击邦妮和克莱德那段还是很精彩,完美地还原当年的事件,就连车门上的弹孔数等小细节也都给展现出来,跟最近《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意犹未尽,想更多地了解当年的事件。
关注带鱼先生,发现更多优质电影
最近喜欢看有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劫匪最后po出了旧时的照片,这部电影讲述了德州骑警抓捕亡命鸳鸯的故事,有很多反映当时历史的部分,政府无能,普通民众处于贫苦状态,可能是因为自己看的时候没有很专心,分晚上和早上才把这部电影看完,所以没有太多的情感类的东西触动我,相对印象深刻的是逃犯的爸爸对男主说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性就这么坏的,是法律逼的。
以及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的思考🤔,看完其实我还没有答案,需要看更多,经历更多才能懂吧。
还有外国人的名字实在难记我现在还没分清楚谁是谁,就说这么多,感觉这是部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电影,整体还是不错的。
有时候,挺能认可国内那些著名导演的感慨:真羡慕香港导演,什么片都能拍。
的确,以前HK真是什么片都能拍,作为导演的确也希望自己可以什么片种都可以拍。
比如1976年的《雌雄大盗》,还有那部著名的1969《虎豹小霸王》,其中的电影插曲,《Rain 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雨点不断落在我头上)》是1969年美国西部片《虎豹小霸王》插曲,更加是几十年的浪漫情歌,都是类似题材。
都站在匪徒角度风格讲故事,按照今天咱们的习惯术语,就是导演美化匪徒,为杀人狂魔站台等等。
但细想,抛去郑智,匪徒内心在想什么,也是需要导演和编剧是思考的,否则总不能天天为杀人而杀人吧,常说的,杀手也有浪漫,就是这个意思。
但说归说,有时候实在看不出这些人有什么情有可原的,所以,哪怕下载了高清的《雌雄大盗》,放在电脑没看,我还是看了这部正面描述英雄人物的《劫匪》,也许是我个人比较正直吧。
典型的科斯特纳电影 这么长,两个多小时 德州骑警当年因为彪悍的风格被取缔,彪悍风格换个说法就是扁平化管理,直面问题,解决之,一晚上杀53人。
后来,问题解决了,他们就不再被需要了。
邦尼和克莱德又一次扁平化了 ,他们面对问题,也是直接解决之,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不同的是,这一次,时代进步了,还有抢功的FBI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解决,不会因为年老力衰而放过你
另一个立场上的传奇人物。还原了更多的历史细节。
很多情节没怎么看懂,还原那个时代的物景很带感。科斯特纳真老了,怀念完美世界里的那个凯文科斯特纳。
无聊
中规中矩,影片中间部分还是挺吸引人,节奏再明快一点就好了。
沉闷,睡着了好几次
从执法者角度再来讲Bonnie & Clyde的故事有一种微妙诡异的正义感,因为无论效果如何,它都依靠着前者建立起来的内容和风格。只有疯狂追捧大盗的民众同出一辙。
3.5 处于大盗的背面也理应有他们的赞曲。
异常工整的真实故事改编答卷,可以想象导演之前的律师背景,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真人传记和历史故事。不过电影的观感来讲,真的没什么乐趣,漫长又老套。同样是Netflix定制电影,这部就真的是电视剧电影,唯一的让观众好奇的就是“邦妮和克莱德”大盗的部分,其他真的纯靠伍迪·哈里森托戏,才看到了最后!
仍然是悲剧式的结尾,并且是不道德的狙击和枪杀,和口述回忆过去的行径对上号。警察的手腕未必称得上干净,但民众表现出来的对政府的不信任对凶手的疯狂崇拜也同样愚昧不理智。PS.邦尼和克莱德无论是为了什么目的去做杀人之举都是不对啊。
两个老头唠唠叨叨,主题还是老一套,老牛仔很牛逼。这种题材实在可以少一些了,。
@Netflix
太长了
邦妮和克莱德的另一面,任何时代都会有人对张狂的亡命之徒顶礼膜拜,而这背后的执法者们面临着的是双重压力。影片没有激烈刺激的枪战,只是两个退休老头不断地公路追击,Kevin Costner和Woody Harrelson两个人的表演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邦尼与克莱德》的警方视角。贼与警的模糊界限。
邦妮克莱德另一面看不下去
除了历史还原度非常高之外,整个剧情又臭又长。。。
德州骑警,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职业,一批无数次出现在少年梦里的男人。
我还是更喜欢对面视角的那个故事,可能这导演拍得太让人犯困了。
真探剧场版?
这故事,选这个角度,还不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很难有足够的记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