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雨田(大伯):大伯不想让你再戴这纸枷锁,不想让你再遭演戏的罪。
点评:“纸枷锁”三字精妙,一笔写尽旧时戏子说不清的负担,道不完的委屈,又从情节中信手拈来,堪称神来之笔。
2,十三燕:你穿着戏服到这世上,小心把戏里的人物给弄脏了,下次不许,知道吗?
点评:梅兰芳与十三燕打对台,十三燕身败名裂,梅兰芳顾不得卸妆,急急赶来探望,十三燕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一个老戏子纯净无暇的内心世界一览无遗。
他身在红尘,心在戏中,戏里世界不容玷污,正如他的心灵一样。
3,十三燕:我替唱戏的挣了一辈子的面子,没挣着。
点评:大悲凉,大孤单,半生狂傲只为戏,一世心血付东流。
4,邱如白:你一定能打败他,打败他的不是你,是时代,你的时代到了。
点评:笔落千钧,扫开了一个时代的阴霾;台词的力量可以复活历史,让我们感觉,风起云涌的变化,就在身边。
5,邱如白: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点评:懂戏懂到入骨三分,方能说出这般话语。
6,福芝芳: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
点评:心上人,留不住,抓不牢,万般苦楚,只能向情敌吐露,福芝芳苦,做女人苦!
7,孟小东:不许说谢谢,说了,我就不送了。
点评:只是对你好,什么也不麻烦你。
世间男子的梦中情人,有超过孟小冬的吗?
8,梅兰芳:你们想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
点评:面对日本人的刺刀,梅兰芳面不改色的一句话。
再有人怀疑梅兰芳的血性,这话可以打他一个耳光。
9,梅兰芳:我有一个长辈,临终的时候对我说,以后你成名了,能不能把我们唱戏的地位,给提拔提拔啊,我说好啊。
点评:十三燕灵魂附体,两代戏王异口同声,前后勾连起半个世纪的荡气回肠。
原来向这个世界要一个公道,从来都是这般艰难!
10,梅兰芳: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点评:繁花落尽,流云归天,这话好像把梅兰芳的一生都概括了。
有关梅氏生平,当然有多种概括的方式,但这一种无疑是最抽象,最有意味,也是最能让人落泪的一种。
本片的前一个小时是精华,或者说是王学圻这种老戏骨和余少群那种青涩的稚气,共同演活了一个少年的梅兰芳,一段尘封的梨园往事,一场浓墨重彩的老北京腔调,也许这些,才是陈凯歌所擅长的。
而台上惊鸿一瞥的黛玉,那天籁般的念白,宛若不愿醒来的梦一般的美好,不是现代任何一种新兴艺术可以替代的,这便是我们无可挑剔的传统戏剧。
想来,便有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曲艺之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灭的遗产。
关于黎明的出演,多有争议。
在我看来,他的好处是干净,大方,眼神坦然而纯净。
但缺点便是他那张大脸,加之中年发福,怎么看,也不是旦角的料。
虽是北京人,普通话也算字正腔圆,但还是脱不了那一点点的港台腔。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一点点的瑕疵,美玉虽美,也会蒙尘。
所以电影的后半段,实在是没有前半段来的惊艳。
说到这里,想起上次和肚皮吃饭,看到一个,实在是绝品,我看他看的发痴。
虽然人至中年,秃顶脱形,但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是旦角的好材料,细看五官,细致入微。
这种人,用电影里的话说,就应该是为座儿而生,可惜明珠入世,虽有光芒,也是微逝了。
最后,鄙视一下一如既往的广电审片团成员,他们一如既往的革命的眼光,一如既往的粗陋的剪片手段,让我看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有前言不搭后语的事情发生。
强烈期待本片的DVD版本。
《梅兰芳》的人物塑造比较失败。
这里的“人物”,指的不是十三燕,不是邱如白,甚至不是孟小冬,而是电影的第一主人公梅兰芳。
对于一部传记电影,塑造人物的失败,与电影本身的失败,大约可以划上等号了。
电影中“梅兰芳”这个人物的失败,部分在于黎明的演技——但这又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艺术创作上的处处掣肘。
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画家的儿子给自己的父亲写了一本传记,在这本涂脂抹粉的传记里,行为乖戾、放荡无情的画家摇身一变成了完美无暇的圣人,该圣人对家庭充满了矢志不渝的责任感、对艺术充满了孜孜不倦的追求。
不难想象,这样一本“完美”的传记,有几人会感兴趣?
其结果是,传记未火,画家的作品反而一再跌价——谁会崇拜一个苍白虚假的偶像?
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电影《梅兰芳》里面。
陈凯歌为了显示自己有拍好《梅兰芳》的诚意,将梅家后人梅葆玖请来当艺术顾问——这无疑是这部电影戏不好的最大根源。
即便陈凯歌最初有着将《梅兰芳》拍好的意图,但从梅葆玖加盟剧组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了这部电影将是块注了水的猪肉。
我们可以想象,为了照顾梅葆玖先生和梅家人的情绪,电影将会做出多么大的改动。
而事实也证明,这并非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担忧。
中国影人拍传记片儿,都是打着“树碑立传”的谱儿,主人公几乎都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坚强、他们负责、他们隐忍、他们忠诚、他们无私。
当然,他们也会有缺点——他们为了工作而忽略了家庭、他们为了拼搏而不顾自己的身体、他们因为理想过于远大而造成与亲人的矛盾、他们为了大方向的正确而与思想觉悟低下的朋友决裂。
我们在国产电影里看到了太多类似的人物,这些传记电影,除了故事不同、名字不同、背景不同,难道有什么分别吗?
你把蒋筑英放到河南兰考,他就是焦裕禄;你把焦裕禄放到西藏阿里,他就是孔繁森。
我们又何曾见过《圣女贞德》里,贞德面对死亡时战栗的恐惧和对自己一度所坚持的信仰那惊恐的怀疑?
电影里的梅兰芳,是一个完美到呆板而乏味的人物,不立体,不丰满。
为了顾及梅家人的情绪,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爱情被儿戏般地处理为纯粹的柏拉图式感情,蓄须明志一节,又被凭空加上了一段史料里所未有的被日本人请去“喝茶”……删去被创作者或者梅家人认为多余的枝桠,添加一些看起来更锦绣的花和叶——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梅兰芳吗?
恐怕只是一张华丽的画皮。
艺术当然允许虚构,可前提是别伤筋动骨——尤其当是你打着传记片的幌子的时候。
豆瓣对《梅兰芳》的介绍可谓讽刺,第一句话便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传记电影,但多处描写与史实不符”。
既是“传记电影”,又“多出描写与史实不符”,那这部电影的价值何在?
电影里,芝芳对孟小冬说:“他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你,是属于座儿的。
”同样,我们想看到的,不是画家的儿子所粉饰出来的完美父亲,也不是梅葆玖心目中一尘不染的父亲,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筋骨的、甚至有着阴暗面的梅兰芳。
杀猪网http://shazhude.net
《梅兰芳》应该可以算是2008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了。
虽然它也不过是一部二流的《霸王别姬》,但放眼最近十年,能够达到如此水准的国产影片,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此时再去对陈凯歌导演和《梅兰芳》苛求什么,已经没有意义了。
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梅兰芳》虽然还有很多缺憾,但想做的再好,却也不可能了。
基本上,陈凯歌导演在可能的范围内,已经做到最好了——所谓最好,就是换谁来做导演,也就只能这样了。
《梅兰芳》只是一部电影,而不是历史。
所以其中的诸多人物和细节,尽管也在许可的范围内做足了戏份,但还是无法细究。
什么样的时代拍出什么样的电影,这一点不是导演或你我能改变的。
不知道现在的这个故事结构最后是怎么确定的。
但一部150分钟的电影,很明显无法讲述清楚梅兰芳这个人复杂而传奇的一生。
本片采用的这种片段拼接式的叙事方法,只能蜻蜓点水一样,匆匆讲述了一个迷雾中的传奇。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会记住诸多配角,但我还是看不清梅兰芳这个主角。
只是,这个问题不是导演的问题。
如果有可能,其实影片的前一小时,就足够拍摄一部电影了。
少年梅兰芳和十三燕打对台戏,最后迎来了他的辉煌时代,这段故事很明显是本片中最具有水准的一段,所有环节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隐约已经具备一部传奇电影的所有元素。
如果大环境允许,再将一些被有意忽略不提的细节展现出来,这一段已经有足够多的戏剧元素单独构建一部电影了。
而现在的《梅兰芳》,如果很多东西能够被提及,完全够资格拍一个三部曲——少年成名,梅孟传奇,蓄须明志,被匆忙地挤压在150分钟内,结果配角过了戏瘾,主角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梅兰芳》中的所有演员,都表现的很精彩。
大部分演员,都发挥出远超自己的水准。
即使是最木讷的黎明,也奉献出了他最好的银幕表演。
我想这和陈凯歌导演的控制是分不开的,所以从这块儿还是能看出导演的功力。
即使是以往表现的“又红又雷”的孙红雷,在《梅兰芳》中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的,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到了后半截他的表演又开始有点泻,但那个时候的戏份已经被陈红接了过去,所以也就不那么扎眼了。
《梅兰芳》就象是跑四百米接力,王学圻、孙红雷、章子怡、陈红四个人,在电影里各自演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梅兰芳这个角色,虽然也是三个演员接手,但他一直象一个沉默而忠实的龙套,陪伴着大家走完了各自的赛程,坚决不肯向观众表露一点儿关于自己的真实故事。
[阿娇扮演的少年福芝芳被完全删除了。
就整体剧情而言,的确给电影留下了一个巨大而明显的疤痕。
估计陈凯歌导演也很无奈,所以直接用一个隐黑了结,连字幕都不上。
我很好奇阿娇的表现,但想来应该不差。
]一部叫做《梅兰芳》的电影,梅兰芳这个角色却是最模糊不清的,对此我无法评说什么。
什么样的时代,就只能拍什么样的电影。
关于陈凯歌导演,很明显能看出来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虽然导演技法愈发纯熟,全片的技术质量几乎无懈可击,但当年的那股精气神已经不在了。
《无极》并不是一部烂片,我到现在还是这么认为。
陈凯歌只是因为《无极》,而成为了一个时代和体制的牺牲者。
如果把他放到合适的环境里,他就能拍出《梅兰芳》这样的电影。
但无论如何,当年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
就象《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说的,“拍《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候我比较高兴,我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可我没想到,那就是我们的终点。
”[以下不算正文,在看电影之前,因为我在发高烧,所以喝了很多水,同时还吃了感冒药。
但这部150分钟的电影,让我一直不肯放弃,坚持到电影放映完才去洗手间。
单就这点来说,《梅兰芳》这部电影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是足够了,起码对于我来说,没多少电影能让我这么一直坐着。
][不懂戏曲,胡乱说两句。
余少群扮演的少年梅兰芳,舞台演出的京剧部分,即使在我这个外行看来,也是神采四射。
而片中黎明扮演的梅兰芳,似乎大部分的舞台表演都使用了替身,只有中近景是他本人。
王学圻扮演的十三燕,就没有类似问题。
也许是我眼拙,但我觉得王学圻的所有舞台演出都是他本人亲自上阵的。
]
“为尊者讳”一向是中国人拍摄人物传记片的最低标准和最高纲领,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正是《霸王别姬》与《梅兰芳》之间最大的区别。
不同于程蝶衣这个在历史缝隙中徘徊低唱,破碎斑斓的鬼魂,梅兰芳始终被塑造为一个质感纯正且硬朗的,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150分钟的胶片,连同那些隐藏在银幕背后种种史料,人物传记,创作访谈,花边新闻,似乎在彼此互文地讲述着一个“由神到人”的迷人故事,但更多所呈现出来的,是我们以当下的眼光与视角,从历史,艺术,道德,社会,文化碎片中,将一个介于“历史想象”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完满无暇的形象,共同指认出来的过程。
对我个人而言,影片中最有趣的部分在于,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异常集中而清晰地将梅大师的一生表述为三个“政治正确”,并且恰好可以用文化研究的三个焦点话题来命名:“阶级”,“性别”,“种族”(虽然这种命名多少带有某些戏谑和牵强的成分)。
在以下论述中,不可避免地会多处涉及到所谓“历史真实”和“银幕故事”间的改写与误读,但这种比较并非出自考据派寻经据典的较真或消遣,而更多是为了展现,当我们站在某种立场去讲述一个发生在并不久远的过去的故事时,那些材料和意义是如何被拼贴缝合,被重新描画和建构,并使之符合我们当下的主流的审美情趣。
正如影评人最爱引述的那句米歇尔·福柯的话所说:“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时代,而是讲述话语的时代。
”全片刚开始的序幕,那封来自梅宛华大伯的信中,我们已然看到全片第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改写:一个被赋予多重意义的,有关“纸枷锁”的隐喻,并为梅兰芳一生故事的讲述定下了某种基调——一个始终活在束缚中的,并不自由的人。
然而影片所着重表现的,却并非主人公对这份束缚,这份不自由的抗争或者突破藩篱的向往,而是在一次又一次重大戏剧转折关头,那些重重束缚缠绕下所做出的“心灵的选择”是如何具有分量,如何像“戴着锁链的舞蹈”一般,混合着苦涩与甜蜜,危险与平衡,从而呈现出异样的华彩光芒。
而姑父的信中不同片段字句也每每在这些紧要关头反复插入,宛如来自另一个时空的超凡神启,将主人公向着选择的正方或负方一次又一次推进,为其最终“政治正确”的达成,提供某种先验式的指点和明证。
在第一段故事中,“纸枷锁”展现出最为直白浅陋的第一层隐喻:来自封建旧势力的束缚甚或压迫。
青年梅宛华与十三燕之间的对抗被集中描述为“新”与“旧”的冲突。
姑且不论十三燕的原型谭鑫培,在艺术风格与为人上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有诸多出入,青年梅宛华在这一对抗中展现出来的,是他的“新”,“新戏”,“新思想”,“新变革”,以及邱如白,冯子光等“新派”的支持者,仅仅从自“五四”以来持续绵延在中国人思维模式中的某种意识形态,我们也能轻易做出判断,“新”代表进步和希望,代表与旧时代的污浊糟粕彻底决断的一尘不染,代表“子一代”向“父一代”执着艰难的挑战以及挑战中必然伴随的切肤之痛,也毋庸置疑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必然来临。
我们姑且不再去细细考察,这一段带有宏大叙事色彩的故事讲述,是如何小心翼翼而又顺理成章地抹平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纵横断裂的历史脉络中,诸多横生的枝节与阴霾的缝隙,仅看该段文本中几处重要的改写和虚构,是如何顺应着观众的历史认知与想象铺展而来的:第一,梅宛华那位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大伯,虽确实为清内廷供奉,却一直活到梅兰芳成名后才逝去,影片中所描述的,因西太后寿辰中以家中出殡而未穿红,死于宫中太监们的惩罚情节,是一段精妙的艺术虚构,更是天然地将影片主人公梅宛华置于某种特殊的阶级地位上:虽出生于旧时代,享受过来自末代皇权残留下来的微末荣耀与荫庇,但更多是作为那一时代和那一特权阶级压迫下的受害者,从而被赋予了抵抗与决裂的“反骨”。
第二,青年梅宛华被拉去陪酒,拒绝坐某位二爷的大腿,乃至对自己表兄甩出一记干脆利落的耳光(依旧不论梅兰芳本人确实出身于“相公堂子”这一被“梅党”和官方记载极力抹杀的事实)。
与程蝶衣迷乱徘徊中多次委身于袁四爷这一恰好可比照的版本相比,梅宛华决然的姿态无疑是某种立场和原则的正式宣告,而他匆匆离去后赶着要参加的,正是新派人物邱如白的演讲。
从“旧”的泥潭中抽身而出,投入“新”的世界,这一设置令梅宛华的抉择在最大程度淡化了性别混淆的迷乱影调,而铺陈以鲜明浓厚的阶级色彩。
第三,历史上的“梅党”,成员众多,身份各异,影片中单挑出邱如白,冯子光重点塑造,自是为了叙事策略上的清晰与人物冲突的营造,然则两人的身份地位的选择又有其意味深长之处。
这其中,邱如白与梅宛华最初的相识相知,是如此相似于我们所熟知的某些来自革命爱情题材的文本——出身封建大家庭,留洋追求进步思想的大少爷,是如何突破重重阻拦,与出身卑微却又不甘于这份卑微的“戏子”,发展出一段超越阶级的情谊,并最终将这份志同道合的情谊,统一于某一更新,更进步的阶级理想中去。
二人结拜时,邱如白所讲述的那一段有关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或许多少有些生硬地为二人情谊的主题定下一个有关伟大理想的形而上的基调,在这基调之外,有关同性相恋的混淆又一次被排除了。
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观众眼中,同性之爱更多呈现为一种旧时代的污浊残留,因而必须从梅兰芳这样德艺双馨的人物形象上被尽力拂拭而去,“免成白圭之玷”。
也正因为此,影片中梅兰芳那句掷地有声,可被看做“戏眼”的关键台词(在台上我是一个女人,台下我可是一个男人),显得格外振聋发聩而又意味悠长。
“男人”这一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天生蕴含了阶级,性别,种族的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也与电影中三个“政治正确”环环相扣(关于这一点,后文将继续论述)。
第四,梅宛华与十三燕打对台一节,无疑是新旧阶级,而非仅仅两种艺术风格的较量。
于十三燕一边,黄马褂,老式家具,老派规矩,与地痞流氓勾结,种种要素,共同勾勒出一位复杂多面的封建家长形象。
于宛华一边,新戏之“新”,之“进步”,通过研究欧洲戏剧的邱如白的提点,甚至通过“北大清华的学生”这样明显的暗示,打上不言自明的阶级烙印。
宛华与十三燕在“镜屋”中告别的一场戏,声,光,影,音,无不透露出某种来自古希腊戏剧中“弑父”情节的,浓重哀婉的悲剧色彩,可谓全片最华彩的一幕,在那之后,陡然插入的竟是一场色调红艳的婚礼场面,这无疑又是一种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影像叙事,跳过“父一代”葬礼的白而来到“子一代”婚礼的红色中,我们安然地擦干泪水,接受“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既成事实,而将埋葬旧时代时的惨淡记忆彻底隐藏在一片锣鼓喧天的礼乐声中。
土鳖康特牛的……(字数爆棚中,写不完了怎么办啊啊啊)
好多年前,我看《满汉全席》的时候,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钟镇涛听了半天说出了一句:黎明不是张国荣。
没想到过了13年,斯人已去,黎明怎么地也成不了张国荣了。
早就听人说过这部片子的精华就在前五十分钟,也早就给自己打好了避雷针,可是没想到反差居然那么大,片子一出现黎明,就像XX到高潮,突然就泄了,一泄千里。
前几天回家的时候就跟我奶奶看会一个叫《最后的王爷》的电视剧,本来我是不看电视剧,但是《王爷》看了几集却觉得挺有意思,那部电视剧有着一种浓厚的京味儿。
《梅兰芳》的前50分钟也有一种浓厚的京味儿——不但有傲气,更要有傲骨。
少年梅兰芳那句:谢谢爷爷栽培。
邱如白那句:我不跟你们玩了。
十三燕那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哪一句听着不让人为之一振,哪个角色不让人觉得他们就是活在那个时代的北京城里?
甚至跟着十三燕的孟二爷尽管溜须拍马,但是到最后也让人觉得崇高,他那是死心塌地地跟着十三燕。
这才是北京,尽管我一直不太喜欢北京人,觉得太飘,太不脚踏实地,骨子里有一种天子脚下的傲气。
可正是那种骨子的傲气却也成就了北京人,爷天生就是干大事业的。
少年梅兰芳演得到位,很到位,举手投足间都能见到张国荣的影子,算了,他不一样,有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坚强。
可是梅兰芳婚一结完,屏幕上突然出现了黎明那张扑克脸,我当场就囧了,咋就那么不搭调呢?
黎明同学从头到尾都是那张扑克脸,可以看得出来他老人家是想演好的,可是他始终没演出什么内心变化来,几段应该极具内心冲突的戏,他硬是演得平淡得像杯白开水,完全毁了少年梅兰芳那么尽力的演出,黎明没魂,没张国荣有魂,甚至都没演少年梅兰芳的那个小伙子有魂,举手投足见就没有一点北京气息,没什么傲气,更别提傲骨了。
等章子怡同学一出场,我脑袋就开始疼了。
他俩站一起我就觉得闹挺。
孟小冬的那个角色我觉得放在现在就该是一超级文艺女青年,可章同学怎么看都是一交际花,她对梅大爷完全不是崇拜,就他妈的是勾引,有胆识,有手段,就是没啥爱情。
每当俩人四目交流,共处一室的时候,我心里就有点小激动——床戏的时间到了,结果我知道,就算有也被广电总局剪掉了,可是你知道这时候一个男人都被勾引到这份了,没有一场战斗不就是不对劲啊不对劲。
章子怡把这电影还剩的那点不多的京味儿全给毁了,章同学的感觉就是一上海女人,唉当我放屁,我也不知道上海女人啥样,但是章同学就不是北京感觉,没有内心冲突,目的明确,手段巧妙,时不时还给你假装坚强一下,算了,你别装了,我们知道你是真坚强,你就是想把我玩够了就跟我88,可是你咋就跟别人说我是真的爱你呢,让你说你又不说。
超级文艺女青年,应该表面坚强,内心脆弱,可是脆弱地下还是有那么一底子坚强。
而一拜金小三儿,那是表面无比温柔,内心及其地坚强,可与天斗,与地斗,与情人的正房斗到死,而她们内心最深处别说脆弱坚强了,就他娘的是一片空白,那叫一个没劲。
这样一个拜金小三儿,被章同学完美的诠释了。
果不其然,自从章同学消失之后片子又能看下去了,就是没了前50分钟的辉煌。
女友大人发现章同学穿旗袍的身段比陈红差多了,陈红姐姐开始出场的时候真是一般,后来的表演也算是逐步到位,到底演出了北京女人的那种味道。
孙红雷很牛X,尽管我总是觉得他大部分的戏都是牛X到傻X,但是这次就是牛X。
英达同志演得也好,但是看见他我真的想问问他你能不能来个《我爱我家》的贺岁版,我需要《我爱我家》。
演燕十三的老爷子王学圻实在是太牛X了,完全地演绎了啥是北京的爷儿。
少年梅兰芳的余少群也演出了女旦的感觉,一点不比张国荣差。
后来日本人出来了,还不错,就是没啥出彩的,但是还不错,日本小哥挺帅,他一张嘴我和女友大呼,真是个真日本人。
然后就草草收场了。
这是一部陈凯歌给娱乐圈的戏,也许也是陈凯歌自己的戏吧。
每个导演,每个演员看了这部片子都会感动深受吧。
谁不是套着纸枷锁活着呢。
陈红跟章子怡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无极》,《梅兰芳》,不是他的,是咱们这些看客的,唉算了吧,是他妈的投资方的。
P.S:女友大人看了前半段就大呼:奸情,奸情,孙红雷和梅兰芳一定有奸情。
后半段女友大人又大呼:日本人对梅兰芳一定是有奸情的。
我无语,不过我还真发现,这戏没点那个还真是没意思。
而且陈导貌似还真的喜欢奸情的,《霸王别姬》就不说了。
《无极》也是暧昧得要死啊。
老爷们鄙视我吧。
话说回来,要说奸情。
我觉得这戏里陈红和孙红雷没发展一段奸情真是遗憾,有一场戏陈红和孙红雷在戏楼上随便说了两句,交换了一下眼神,然后转身离去,一切都在不言中,那才叫干柴烈火。
比章同学大张旗鼓地勾引带劲多了。
对于陈凯歌,其实我一直觉得敬佩而疏远。
敬佩当然来自他的《霸王别姬》。
不管他后来的作品水平如何上下颠簸,单这一部华语电影巅峰之作,就足够他吃一辈子。
疏远来自于对他叙事风格的不适应。
陈给我的感觉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有点像,都很喜欢煽情,不够冷静,而且在观众都看破了的情况下依然强硬的不合时宜的煽情,甚至曾把雅虎生生煽成了搜狐,这让我很受不了。
至于让陈狠狠滑铁卢的《无极》我一直都没看,所以对他倒也没什么特别的不满,他的片子无论如何是具有观赏性的,他的“情怀”我也理解——他是一个有艺术追求且不断寻求自我突破的导演,这点,应当赢得尊敬。
可如果让我给陈凯歌2008年的重头大戏《梅兰芳》打分,我只能给6.5/10,将将及格。
当然,这跟我看不懂京戏紧密相关,片中的唱腔台步声韵等再精彩,我这局外人也只能看看热闹,这一场空洞的花团锦簇,很影响我对片子的投入度与接受度。
既然不懂京戏,不谙历史,那么电影的内容我便不能评论,仅随便唠叨两句技术指标。
整部电影的布景是最值得称道的,十三燕屋子里的立镜,孟小冬院落的格局,老北平戏园子茶肆的风范很让人有从《霸王别姬》一脉相承的感觉。
不过《梅》大部分是室内景观,一场福芝芳造访孟小冬的戏,镜头从福芝芳背后隔着长廊雕栏铺开,细节突出的是一种局促、克制,这与“纸枷锁”的中心不谋而合;而《霸》讲的却是气度,不管是戏班小孩子们练戏的天井当院还是春色荷塘,不管是人物在台上台下还是戏里戏外,不管是段小楼程蝶衣还是菊仙,气场都是大的,视角开阔,突出的是一种抗争,甚至歇斯底里触目惊心。
《梅兰芳》的摄影虽然整体感觉尚佳,构图与布景相得益彰,突出隔断、框架与线条的局限作用,但细节上缺乏聚拢目光的中心点,成效美则美,可就是没有视觉冲击力;机位的安排好像也比较单一,没能找到出类拔萃的镜头转换。
(多说一句,《霸》的摄影是顾长卫,而《梅》,没查出来是谁。
)在剪接上,《梅》简直是一场灾难!
最明显的是成年梅兰芳跟孟小冬相恋一节,节奏上在不停的赶拍,各个段落细节之间没有半点空隙,只张不驰,弦从头到尾紧绷着,看得人非常之累,喘不过气——这哪里是谈恋爱,倒像演员赶场走穴,公事公办,演完就走人。
这个毛病后来贯穿至结尾,估计是在想方设法的压缩片长。
最后提半句表演——主角通通枪毙,根本不用废话。
配角有几位,尤其王学圻,那是着实精彩,可惜却给这帮草台班子的偶像明星们配戏,真真冤枉!
比较《霸王别姬》,《梅兰芳》基本与陈凯歌的其他作品水平相当,远逊他那一生一部的经典,仅在中上徘徊。
而《霸》的成功,一是剧本厉害,这可遇不可求;二是表演精湛,碰上了戏痴演戏痴、人戏不分的张国荣,且几乎所有配角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包括才露了几面的蒋雯丽,那眼神儿见之动容;再者坊间传闻,《霸》一片,陈凯歌的父亲陈怀凯功不可没,不仅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指导,更是影片成品的质量总把关,是幕后的“理论总导演”。
所以若从《霸》之后的作品来看陈凯歌,包括这部《梅兰芳》,在剧本水平中庸题材冲击力也有限的情况下,他作为导演在眼界与才华上的缺失便暴露无遗;而技术安排上的温吞与缺乏张弛更是令人失望——我个人体会陈凯歌电影的最大问题,便是细节打磨的不经心与段落衔接的粗糙,每每我想要感情投入,可总会跳出来这样那样的问题阻止着。
已经到了这个年纪,拍戏形成了这样的定势,再改恐怕不易。
无意中复习梅兰芳,看到了这段:章子怡看着黎明,带着章式特有的高傲倔强的表情,眼神清冽,清楚的、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我对章子怡的表演一向不以为然,然而这几十秒的镜头,让我觉得,这个最佳女演员奖她当之无愧。
那是孟小冬该有的样子。
历史上的孟小冬,生于上海,梨园世家出身,七岁登台,九岁习老生,十八岁赴京,人靓声美,展露头角,后勤学上进,先后师从言菊朋、余叔岩等名家,终成一代“冬皇”,名震大江南北。
而孟小冬为后世瞩目,最大的看点不是来自所谓冬皇身份,而是她的情爱八卦。
事实上,历史上的孟梅情缘,大概没有电影里那么纯美。
被福芝芳拒之门外、登报声明分手、四万大洋分手费,这种种的羞辱与抗争,结合到仳离,绝非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种朦胧情愫。
有道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生死相许总归是罕见的,纠缠不清才是常见的。
为了那点放不下的爱,多少尊严和理智灰飞烟灭,眼泪和吵闹、要死要活,分分合合,剪不断理还乱,时时处处都在上演。
而那个叫孟小冬的女子,她高傲的抬起头,告诉记者、朋友、所有人,斩钉截铁的: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这话据说确是历史上的孟小冬亲口说过的。
而且她做到了。
她离开北平,返回了上海。
谢绝舞台,跟随杜月笙。
后来杜月笙六十大寿,遍请名角祝寿,梅兰芳也来了。
人人抱着一颗八卦的心巴望着梅孟同台的那一刻。
但是,没有。
她来了,唱了自己的场子,走了,从头至尾还是没有见梅兰芳一面。
历代以来的刚烈女子,也并非罕见。
从乐府里“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的无名女子,到“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卓文君,都是用情刚烈的典范。
然而相比之下,总觉得孟小冬更让人心酸:一来这并非文学演义,确是事实;二来她并无显赫身家做底,离了梅未见得好;三来她后来确实过的不能算好。
红颜从于枯骨,多年辗转流离,杜临终才给她名分,即便有知己之谊,我总难相信,她会爱上杜月笙那种人,爱上那种生活。
她寂寞的时候会想什么?
还是会想京戏,会想梅兰芳的吧?
读她的分手声明,能读出其实恨意未休——有多少恨,就是有多少爱吧。
在那样美好的青春岁月里,碰上那样美好的一个人,怎么能不爱呢?
怎么能不深深的爱呢?
只是强忍住泪水,不再回头。
真爱总是无法回头。
如同我少年时读《围城》,惋惜唐晓芙或许多打个电话,就可以和方鸿渐和好如初;青年时看《东爱》,痛惜莉香只要再等一班车,没准就同完治破镜重圆。
无数次为他们幻想着消除误会、解开心结的方式,设计着完满结局。
然而长大后才恍然明白,这才是刚烈女子们宿命的爱情结局。
宁可是花盆崩裂般的心痛,独自泪流的伤感,也要维护心中那点不容染尘的地方。
所以要一走了之,要此生此世再也不和你见面了。
是的,正因为爱过,所以只能是这样了。
看真实的孟小冬的照片,清秀中透着自矜,眼神倔强,一脸正色,毫无媚态。
她根本不象个通常意义上的戏子。
她是冬皇。
是丢掉与伶界大王的八卦史,依然会存在于文献史料中的一代须生之皇。
她有过爱,有过事业。
一直都有尊严。
好多人告诉过我《霸王别姬》里面最让他们难忘的镜头,却从来不是我心中的那个:一个水晶玻璃鼎,被一个前清的老太监摆在少年程蝶衣的面前,让他往里头撒尿,黑暗的卧房里,一束阳光打在玻璃鼎上,灿烂而精致,荒谬又颓废。
在 12月5日《梅兰芳》上映之后,我敢肯定网上的评论将会有很多恶搞和怒骂,但我也敢肯定欣赏这部电影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同人女们没有因为看到这么多“有爱 ”的镜头而兴奋异常,如果激素过剩男们没有因为几个小小的瑕疵而大动肝火,如果陈凯歌没有拍出《无极》……可惜没有如果,可惜张国荣已死,但不可否认《梅兰芳》是一部好电影——不是陈凯歌最好的电影,但它是一部好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的七个关键词:开头。
极好的开头,大师级的开头,满分的开头,青年梅兰芳俊美而又有少年人的朝气,几段京戏的穿插美轮美奂,王学圻的表演非常到位,每个动作都把老伶人的“爷”劲儿演了出来,如果电影到这里结束,我一定会起立鼓掌,可惜下面这段来了……小三。
这一次陈凯歌没有向商业妥协,却向梅葆玖妥协了。
他自己说“不能通过炒作梅孟恋来抬高票房”,充分说明了他在孟小冬段落的处理上有着忌讳,而影片中的此段也确实给人畏手畏脚的感觉。
让章子怡饰演孟小冬毫无疑问说明了这个角色的地位,可是我全片唯一一次看表就是在这个角色出现的部分。
这个部分的影片留下了多次生硬剪辑的痕迹,感情发展缺乏过度,孟小冬和梅兰芳的这段恋情让人完全没有看到“情”,似乎刚刚相见就同居,同居又马上分手,仓促又苍白,是全片一大败笔。
如果说陈凯歌想通过着重描写梅兰芳的这段婚外情而把他还原成一个“凡人”的话,那么这个剧本创作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在今年的语境里,“小三”只会让人产生充满戏谑的联想,这与此段情节处理的急促不明混合在一起,让观众昏昏欲睡。
精致。
一贯的陈凯歌风格的精致,镜头,用色,化妆,一切都精致非常。
如果说《霸王别姬》的华丽透出颓败,《刺秦》的古朴透出戾气,那么《梅兰芳》的精致是典雅而平和的:北平的小四合院,戏院里的桌桌椅椅,后台镜中的光与影……没有大红大紫,没有万人阵帐,但镜头中的一切都柔和而富有美感。
对于镜头语言的掌控是一种艺术,而陈凯歌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新意。
我一直觉得电影真正的新意在于剧本,在于立意。
陈凯歌抓住了刻画《梅兰芳》的一个很好的角度:被奉为伶人之王,却只想当个凡人。
而且这个主线,从影片一开始就穿插交代,梅兰芳大伯的那封信作为这条主线的要素,多次出现,这样的回忆和现实多次跳跃的手法,运用好了会很有沧桑感,非常大气;运用得不好就混乱不堪。
陈凯歌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在多为平铺直叙的中国电影里鲜见。
配角。
主角们的表扬让人失望,黎明是个认真的演员,但在本片中的表演缺乏生气,这个梅兰芳似乎没什么情绪波动,连表情也生硬不变,也许是剧本中这个人物的戏剧冲突本来就不够,总之黎明扮演的梅兰芳在电影的后段反而像是绿叶,衬托出孙红雷让人惊叹的表演。
孙红雷这次扮演邱如白,没有受到以往角色形象的影响,把邱如白对于梅兰芳的“痴”演到了极致,给观众传达的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热爱:抛却国仇家恨,只要梅兰芳不朽。
他和王学圻在片中的表演夸张而表情丰富,台词丰满而直接,感染力非常强。
本片中的两位配角,孙红雷和王学圻,让这部电影在表演方面没有失分。
台词。
往年国产大片经常有让人笑场的台词,从去年《集结号》和《投名状》开始就好很多了,《梅兰芳》这点也过关,有些上口的老北京腔,又有点舞台剧式的夸张,幽默的地方也挺多,总体效果很不错。
有些台词气魄非凡,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邱如白在对少年梅兰芳说的那一句“你的时代到了”,还有十三燕说的那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简单、细致而有力的台词为影片大大加分。
遗憾。
六个关键词说完了,最后我想说的就是,这是一部有遗憾的好电影,它本来可以得到我10分的评价,现在却变成了8分,因为刚巧在12月1日我去小西天看试映之前的晚上,我苦苦等待的"The Dark Knight" 1080p版终于下载完毕,相对于这部电影一路High到家的高潮迭起,《梅兰芳》中段梅孟恋情处理的不完美就更加突出。
与少年梅兰芳、美国演出、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等三大段落落落大方的处理相比,尤其是与影片开始梅、燕对台戏的精彩相比,这与孟小冬的一段明显地有所收敛、有所顾忌,从剧本上就有含混不明的硬伤,让人遗憾。
看完这部电影,我拿到一张问卷,上面有一题是这样:你觉得这部电影符合你的期待吗?
我的答案是基本符合。
虽然这不是一部完美的《梅兰芳》,但陈凯歌总算又回到了自己的路上,他不用和张艺谋去比谁的色彩更绚丽,也不用和吴宇森比谁的武打更花哨,他不用和冯小刚比谁更平民更卖座,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搭建起来的舞台,用人文精神和知识分子情怀塑造出来的人物,才是最值得一看的中国电影元素之一。
也许我们期待一部完美的《梅兰芳》还太早,也许会有人觉得已经太晚,但从这部电影中,我至少看到陈凯歌回到了认真做艺术的行列中来,全片从剧本台词到表演都踏踏实实,这样的回归,就已经足够,就已经让我充满对下一部的陈凯歌电影的期待——期待《赵氏孤儿》,能够没有遗憾。
欢迎光临我的BLOG:http://www.bullog.cn/blogs/masaiqu/
星期六下午我和老婆一起去了和平街北口的金鸡百花电影院(原来这儿应该不叫这个名字),去的时候没想好看什么电影,到那儿之后和老婆商量了一下,决定看《梅兰芳》。
刚买完票的时候我们都有点心疼两张票120元的票价,但看完之后我们都觉得《梅兰芳》对得起这一票价了——当片尾字幕打出的时候,电影院里的灯亮了,我和老婆泪眼相望,擤鼻涕,抹眼泪——我老婆是看到最后才哭的,而我从头到尾至少哭了五次。
当然,你可以笑话我说在豆瓣里就数丁小云的眼泪最不值钱了,但我坚信我的眼泪还是有那么一点鉴赏力的,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
在我看来,《梅兰芳》应该是近年来中国所有所谓的大片中最有诚意、最有艺术水准的一部了。
虽然此前的《温柔地杀我》、《和你在一起》以及《无极》曾让我认定陈凯歌已经彻底完蛋了,但这部《梅兰芳》却又一次将陈凯歌硬生生地拉回到我心目中的电影大师殿堂之中。
很多人拿这部电影和《霸王别姬》比较,这可以理解,但总是拿张国荣说事儿我真觉得太无聊了——虽然我是张国荣的超级影迷,但我还是认为,即使张国荣活着,他也演不了梅兰芳,因为他的气质和梅兰芳的气质完全是两码事儿。
另外《霸王别姬》真的很完美吗?
我一度曾这么认为,但后来发现片中有一个不大不小的BUG:少年程蝶衣的那根“六指儿”,它两次出现在镜头中,其位置竟然不一样(一次出现在拇指旁边,另一次出现在小指旁边)。
如果真的拿这两部电影做比较,我个人认为《梅兰芳》的境界和气魄要更胜《霸王别姬》一筹(如果前者没有对梅兰芳在抗战期间的经历加以多少有些脸谱化、高大全化的描述,那它真的几近完美了)。
《霸王别姬》想要表达的是中国文化巨大的扭曲力和毁灭力,这部电影让我感到窒息,感到绝望,让我对人性几乎彻底丧失信心;而《梅兰芳》想要表达的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面,在这一面你能感受到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让你看到一种可能性,一种你在中国也能活得至情至性、活得酣畅淋漓、活得充满希望的可能性——我相信所有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很清楚这样一种可能性有多珍贵。
在今天的中国,你想要表达绝望这一主题太容易了,真的太容易了,因为数以亿计的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又一部最绝望的恐怖片。
以至于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只要用其最擅长的艺术手法白描一下普通中国人如行尸走肉的日常生活,就有可能名利双收。
在今天的中国,最难的就是你想表达希望这一主题,因为“希望”这个词在被假、大、空的主旋律无数次强奸之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当然,你可以说表达绝望本身就是表达希望,但中国人的绝望真的太绝了,绝到让你觉得在这种绝望的反面同样没有希望——在那里你只能看到更黑暗的绝望,除此之外似乎什么都没有。
因为生在中国,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精神层面上都是太监的孙子,这也许正是我们能忍受极端抑制人性的体制的原因——而《梅兰芳》,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尝试着帮助中国男人找回自己被阉割的精神睾丸的电影,虽然这种尝试并不是特别成功,但可贵的是它尝试了——而且最奇妙的就是,它是通过梅兰芳这样一个在舞台上男扮女装且扮相妩媚至极的男人完成了这一尝试。
梅兰芳是什么?
梅兰芳就是梅兰的芬芳——梅和兰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两种花,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如此迷恋这两种花?
在我看来,也许是因为这两种花一方面是气节的象征,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一种最干净的思想和情欲的象征。
众所周知,花的芬芳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生殖的气息,一种情欲的气息。
例如现在的中国人会用“如花似玉”这个成语来形容女性之美,但有人考证出,这个成语在古代曾被人们用来赞美女性生殖器,用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的话说就是:“……‘如花’说的是:大阴唇与小阴唇的舒张之态,就像一朵鲜花沐浴着阳光盈盈绽放;而阴蒂则通常被形容为‘花蕊’,有时候就直接是阴蒂的代称。
‘似玉’则是说,女性的整个外阴就像是一块璀璨的美玉……”对于女性生殖器,很多现代男性甚至包括一些现代女性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女性的阴道和政治一样肮脏。
阴道肮脏吗?
大姨妈来了的时候它也许有点肮脏(因为大姨妈有排毒的作用),如果它有炎症了它也许有点肮脏(这种炎症多半是男性藏污纳垢的包皮所导致的,如果男性每次做爱前都洗干净自己的包皮,那这个地球上的妇科医生估计会失业一大半)——除此之外,女性的生殖器就像梅花和兰花一样美丽,一样干净——事实上,《梅兰芳》这部电影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干净”——在片中,邱如白说过这两个字,梅兰芳也说过这两个字。
男女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是推动人类世界进步的最强大动力,我想这也许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明清开始不断退步,到了清末更是孱弱到不堪一击,也许就是因为那时的中国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彻底压制,扼杀了中国男女间的大多数冲突和摩擦。
其实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与女人的冲突和摩擦也能成为让他不断进步的最强大动力。
只是这种冲突和摩擦一定要以他对女性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为前提——如果一个男人只是想着压制女性,那他同样也会不断退步,同样也会孱弱到不堪一击。
这部《梅兰芳》中的梅兰芳的人格和魅力的强大,也许正是因为在他的身体内永远都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冲突、在摩擦,同时也源于他对女性发自内心的爱和尊重。
除此之外,在本片中的梅兰芳身上你还能感受到一种最干净的思想和情欲,它就像梅和兰的气节与芬芳,它能让一个人通过反思、顿悟以及温柔的抵抗,重新拥有勇气、血性以及精神的睾丸,进而“让无力者有力,让悲伤者前行”。
余少群这个人我一直觉得很傻,但他演的不错,比黎明好,黎明有句话说的对,他就是生的好时代,才成了四大天王。
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
应该是上半场,可我也不记得了是哪一段,我哭了,我哭不是因为这戏有多么悲切,多么感动,我哭只是因为,世间已无张国荣。
3- 陈导您老真是老了嘛~
可以算是把梅大师的一生演绎的很鲜活了。
大....烂片.小梅兰芳和十三爷那段不错,章子怡实在不会演戏.整部电影吧,感觉很松散很没有主题,像流水帐,完全没有把人物精髓表现出来,剪辑很差!经常不明所以前后不连贯,可以填的空间太多了.好吧,最后的演出一点也没有起到效果,我甚至还可以看到美国观众一边丝毫没有激情得鼓掌一边尴尬得偷瞄摄象机..这样的镜头怎么都会放到电影里去???
光影很美 2个半小时 戏中人物 步步到点上
之前的是京剧太多而不够商业化,看后却嫌京剧太少而不过瘾。前40分钟非常棒,十三燕那场戏唱得我忍不住拍掌叫好……总体来说,是部过得去的主旋律大片。
政治色彩太浓,黎面瘫真是败笔
章子怡演得不好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青衣,何为青衣,许是知道了那背景,仆一亮相,就看那满眼的青,未开声,心头就先是一颤。“好像一鼓掌,就会泄露了心里的一个什么秘密一样~”,便是这片子里的大半。保留了什么,隐藏了什么~成了中庸大雅之作
看见章子怡就烦。
感觉也不怎么样。
这部的灯光摄影简直美到极致了!
陈凯歌的片越来越烂
前天看华表奖陈凯歌吐露心声,被他诚挚温厚的话语深深打动,也许这就是老一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精要的不懈追求与努力吧。在这个躁动的年代能让我们安静地品味一代大师的人生悲欢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天王黎明表现尚可,但离张国荣当年的风范不能不说是明显的逊色——他是永远不可超越的
可惜了好题材
跟哥哥在不在无关,重要的是心境。就说说这片子里里外外的人,还有几个是能静下心来好好讲一个故事,琢磨一个细节的?这戏里,我看着不差事的就只有演十三燕的王学圻一个。
拦腰截断 是个好电影
别要求太高了,毕竟那是陈凯歌和黎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