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题材的电影已经拍了很多了, 情节也都很类似, 一般都会扯上种族问题, 信任问题, 最后一般也是以球队的胜利而告终. 这片也不例外, 但是这片是真人真事, 而且是篮球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所以看的时候很兴奋. 最后的FINAL,全黑人阵容打败全白人阵容…在现在这种黑人当道的篮球环境下, 我们很难想象以前这些黑人球员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受到的是那样的压力….从那个时候开始黑人球员才开始有地位的….Don Haskins对篮球发展的贡献真的是很大…片尾还有真实球员和教练的采访,包括PAT RILEY…还有当时真实决赛的片断….看那些球员的采访很有意思…还有,ALICIA KEYS和LYFE JENNINGS唱的结尾曲真好听..PS.欢迎来我的小站:http://www.double-y.com/
Glory Road 讲的是一个高中女子篮球队的男教练,来到德克萨斯建立起州大学大学的男子篮球队,经过奋力拼搏得到国内比赛第一的故事。
(真是情)剧情简介 · · · · · · 1965年是马丁·路德·金与黑豹党、披头士与越战、白人在篮球领域统治天下的时代。
高中女子篮球教练唐·哈金斯(Josh Lucas 饰)接到德州西部大学的聘用,虽然提供的待遇不高——一家人只能暂住男生宿舍,董事会的资助也不足以招揽高水平运动员,但由于将要执教的是一支NCAA(美国大学联盟锦标赛)第一赛区的球队,哈金斯还是承接下来并马上同助手展开范围广泛的定位在黑人选手上的球员搜寻。
教练组陆续找到了七位天赋优异的黑人球员,这些球员性格迥异,各有所长。
在经历了一次热血对决之后,黑白球员很快打成一片,投入到哈金斯教练严酷的训练中去。
球员偶尔的违规行为跟篮球理念的区别让教练与球员们逐渐成长着…… 终于迎来了赛季开始的时刻。
德州西部队一路凯歌,面对种族主义者的暴力威胁、部分舆论的轻视,哈金斯教练决定和他的黑人球员们一起冲向光荣之路的顶点…1 黑人,宗族歧视有限的经费(校董捐助来源)和二流的大学(地处偏远,被球员戏称为月球),教练很难找到好的球员,于是便找到很多黑人球员。
当时种族歧视还是很深的,特别是在南方。
但是教练非常想打入国家一流,选拔的很多黑人球员。
(这并不是在讲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是在有限的经费和能力内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2 篮球好就能得到大学升学机会在阿甘正传里也是这样的,当然,有能力就能上,这与中国是很大不同的,(一个竞争的社会和一个体制的社会的区别)3 以后从事的职业,各种各样他们虽然打球都很牛,但是貌似后来只有2个去了NBA之类的地方,有的当教练,有的当教员,有的当警察。
(因为他们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是向做其他)3 关于教练(教学方法,选拔人才,竞争中的新事物)这个教练对成功的渴望是很强烈的,很努力的,但是教学方法是很老套的,不断地push,不断地骂,激励。
实际上把这些青年聚集在一起,让他们泡泡吧,大家就融合起来的。
可以看到最后教练是妥协了(教练的方法不适合,但这只是电影,估计实际情况是教练把他们综合起来的)。
也可以感觉到,很多创新和成功都是都是打破固有观念和固有的限制和惧怕,再加一点敢作敢为,并不是其他的。
(教练的选人和给他们严酷的训练是起到了作用,)4 成功是什么当你想把一件事情做成时,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而不是关注他的成功,不是想象那成功的结果。
但是,当一件事情真正成功了之后,那成功就是过去的事情了。
只能记录在你的cv里面了。
所以是不是, 成功就是向最后圆满完成一件事情而全力努力的过程,努力了就是成功的,就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好的结果有你的因素,也有别的因素,把自己的做好)。
下面是 豆瓣 其他的 本来无论如何也轮不到我来评价这部片子--一个贫弱胖子、运动白痴、篮球门外汉,对于NBA虽然喜欢但也并不痴迷。
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影片、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影片,我实在爱死那影像背后的时光、那些跃动的灵魂了,怎么都无法淡然处之。
而且观影是个很个人的东西,个人的感受,和自身水平、鉴赏能力倒也并无太大关系。
从纯粹电影(艺术的小眼神是咋样的来着?
)的角度来看,本片算不上特别出色。
即使在篮球电影中本片同样算不上最好(但我就是喜欢,怎样,爱谁谁),不过也还具备一定得品质,好歹拿过票房冠军的哦--老美对篮球电影其实满挑剔的。
本片在IMDB得分也不算高,但相比另外一部不幸的篮球片还算好的,嗯,我说的就是Crossover,得分太强了,无限膜拜中...... 开篇之前,先抄一个背景。
如今NBA基本是黑人球星的天下,白人球员相对较少,搞得当年参加灌篮大赛的巴里JJWW:谁说白人不能飞,要说歧视,倒有点和常见的黑人受歧视完全反过来的感觉。
嗯,没什么不好,球打得好才是关键,黑人如今的地位,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打拼出来的,NBHH是有底气的!
不过NBA最初的时候,几乎完全没有黑人的身影,这不太容易想象吧。
六十年代的大学篮坛就更是如此,就在这白人的海洋中,在种族歧视气氛尚浓的时候,有这么一支大学球队,主力全黑人球员(也有白人同学,不过不是主力拉),从默默无闻,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在决赛上以全黑阵容出战击败全白阵容的对手夺得了总冠军。
这不单纯是“麻雀变凤凰”那么简单,而是一条货真价实的“光荣的荆棘路”,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球场的对手,还有整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还记得当年纽约黑八奇迹的时候,他们喊的口号么:与全世界为敌!
就是这个调调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人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也只能以各自的喜好和能力去评判,而绝对不是以肤色或者种族来划分。
长久的偏见、歧视以及隔离,有的时候不是那么的明显,但是却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你;看起来似乎一扯就破,但是却总也无法摆脱。
黑人为了争取本属于自己的权益,努力了数十年之久。
这种偏见在运动场上同样存在,曾几何时,黑人被认为根本就不适合打篮球。
但是这支球队,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走过来了,最终成为了“改变一切的”一个契机,成为了一个传奇---Westen Texas Miners,“A Team That Changes Everything”,他们也是唯一以整队身份进入篮球名人堂的(这个是记忆,不一定准)。
这个片子,光荣之路,就是讲这个的。
情节不多说了,呼唤NCAA的达人来讲述那些真实的故事吧,电影虽然基于真实故事,但还是有改编的,而且我也不认为电影能比历史上那些传奇更加精彩。
这里七零八落的,不过是个人心情的片断(基于影片情节而非史实)。
迪斯尼的片子一向是传统而经典的风格,缺少意外,但是就是这么老套、直白、看头知尾的一个故事,却带给我多少感慨,差一点就忘记了“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来个“一声看球史,双泪落胸前”。
像男人一样活着不放弃,斗争哪怕获得物质,我照样获得了精神该注入力量的时候就要注入力量关键是你有没有个注入的东西?
关键你知不知道该出什么?
猜测不重要,万一他不爱我怎么办?
万一努力了没有怎么办?
万一第一了,他们还看不起我怎么办?
那这个不重要了重要的事实是,我是第一不在意评价,在意结果不在意幻想,在意事实我不喜欢别人的评价,但是我就喜欢用事实扇他们的脸对呀,他好厉害啊,他真厉害,他牛逼,我傻逼,但是我是第一名。
他是第二名。
我的话说完了他再牛逼,他也是个第二我再傻逼,我也是第一,我也比他强实力是无可挑剔的一件事情就比如说有人说这个厉害,有人说那个厉害。
但就是不说你厉害没办法,人家的嘴管不住的。
但是你是第一名。
他们说不到别人身上他们会说那个人是第二名,真的很厉害。
说你的话,尽管你是第一名,他们也可以说,哎呀,你好垃圾,也很肉但是他们没有办法说,你是第一名,那是第二名,你不如他。
他们不可能。
挑战权威这就是我们要争取的那个东西,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东西而并非去追求别人口中所谓的厉害不厉害。
他就是说出个花儿来,他也是个第二名现在放弃,之前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所有的努力都为两个字,生活就和其实人我很简单任务其实很简单。
你想的太大了,所以压力很大我冷静了一辈子了,我得有所改变
一如所有热血青春片一般,影片叙述的故事确实振奋人心,在日常的稀松平常里英雄主义无疑是悲壮的浪漫,动人心弦。
电影从头至尾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基调,但因为矛盾冲突的设置和篮球比赛本身的戏剧性而不使人感到枯燥。
影片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以篮球串联不同阶级、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观念的芸芸众生,由矛盾的形成到解决,铺叙着篮球少年们的成功之路。
我认为的延续荣光是从个体到整个美国民族的。
电影以首尾呼应的方式体现了教练从带领高中女篮到率队拿下NCAA冠军的荣光延续,而这次的荣耀是不仅仅止于篮球本身的,从他和妻子的对视中可以看到那份努力改变种族偏见的坚毅,大概篮球承载的精神除了团结、英雄主义更重要的是公平了,所以篮球也因为这样的社会意义而在所有运动中有着独属于它的荣耀,直到现在篮球运动员们也仍在为人类平权做出自己的努力,比如NBA2020赛季赛前的单膝下跪。
比起延续精彩,创造它则需要更多石破天惊的努力,德克萨斯的男孩们做到了。
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现状的残忍、压抑的不平;是对未来的期许、对家庭的责任、对尊严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带着没有被磨平的棱角他们终于捅破了阴云密布的一方低矮天空,于是沉寂的人间迎来了一缕曙光。
动物世界的法则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除了赢下去我们都别无选择;最重要的荣光便是这样的一支队伍通过改变人员配置获得胜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本国人群观念的更新与优化,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传达的观念一般,一项事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便是无上光荣;最后,全社会为平权运动做出的努力不就如当年美国人赶走殖民地宗主国写下《独立宣言》所期许的那样永远致力于人权事业的发展吗?
接续历史,符合发展潮流,又怎会不是光荣呢?
影片在激昂的氛围中却也不乏温柔的时刻。
教练的爱情真正地体现了好的爱人可以减缓人间一半的痛苦,虽然面临巨大的压力而无所适从,但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同进退,爱一个人,总是要在正确的道路上携手前行而让彼此更好的。
如果职场上的人们经常说的,沟通很重要.如何当一个教练,其难度比打篮球本身要大的多了.心理学家和成功人士的区别在于,前者仅仅擅长理论,后者则擅长实践.我们一般认为理论比实践要高尚地多,因为理论更纯粹.但似乎我得摒弃这种偏见.事实上,只有实践才能带来快感.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被这部电影感动的原因---我幻想我能通TON 一样,影响着别人,创造出奇迹。
一部优秀的励志片不需要太曲折的情节,不需要太出人意料的台词。
仅仅用一个又一个高潮满足观众的期待就可以了。
《光荣之路》里的男人们没有大的挫折,他们只是在一个很低的起点上,凭着信念,一步步走向成功。
其中还穿插了爱情和亲情的温暖。
我记得看电影的那天,天气很热,我百无聊赖,看不下书。
我只是想懒懒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地看一部轻松的电影。
没想到看完之后,我内心激动,突然认为,我该积极地去做点什么。
可见这片子对我而言,真的很励志。
与其说是光荣之路,不如说是人生之路,一种向上的力量,勇敢而坚强地战斗!
这群黑皮肤赢得不仅仅只是一场比赛,包含了更多,就如他们的教练说的,篮球不仅是为了赢得冠军。
很喜欢片中的几个场面。
威利·凯奇的母亲找到唐·哈金斯:“现在是他的时刻了,这也是他最后的打球机会了,他上场是5分钟还是5秒钟我都不在乎,只要能让他上场打球”。
夺冠后,谢德嘴里不断地叨念“妈妈,我是全国冠军了,我是全国冠军了!
”,还有唐·哈金斯和他的妻子,威利·凯奇和他母亲的两个拥抱,让人感动不已。
的确,这是光荣的,属于他们,以及她们的亲人!
还有我们!
体育竞技的热血加上患难兄弟的情谊抵抗 the whole world 莫过于励志电影的最好组合。
1966年的黑奴解放宣言铲除不了某些“优等人种”的歧视偏见。
一次名垂千古的ACAA冠军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什么,但是正如DON HASKINS的妻子所言 be a part of this.be a part of this glory history.喜欢决赛战胜野猫队后,在众人涌入场内庆祝时,haskins被突来的胜利惊喜怔住,不知所措的环顾四周时,他的妻子,面带微笑,眼中擎着泪水,径直穿过人群走向他的坚定。
世人常说成功的男人后一定有伟大的女人,不过我总觉得这有些男权主义色彩。
应该说成功者背后一定有伟大的爱来支持。
欣赏导演在最后简介球员后续生活的安排。
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有着无可限量的职业生涯,甚至并未从事与篮球有关的事业,orsten artis 回到Gary,Indiana当了个警察,Willie worsley 后来做了唱诗班教长......这和我们简单的美好幻想并不一样,但这就是现实。
whatever,毕竟他们曾携手走过光荣的荆棘路。
三分励志,五分的历史,NCAA篮球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教练Don Haskins真的在1966年的NCAA决赛场上已全部黑人的阵容,打败了有帕特·莱利作为球队核心的肯塔基大学,这在当时越战爆发的时候,在米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黑人球员逐渐的从酱油变成了社会的主力球员,进而影响了NBA。
堪比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本片的主旨:we were playing to prove that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t what color you were...if you're given the opportunity,you could do anything.
拿事实说事的确是一个很讨巧的办法,一部普通的电影就因为based on the true story,票房和口碑都能陡然上升一个档次。
《Glory Road》就是一部看上去很真的电影,虽然艺术加工在所难免,但每件事情都显得真实。
任何一项事物之所以会成为经典,需要满足很多条件。
我们觉得1960年冠军杯决赛上皇马7:3胜法兰克福是经典,因为那有大师的闪光。
我们觉得2000欧锦赛上意大利点球胜荷兰是经典,因为那有如此戏剧性的过程。
当然还有New York Knicks的黑八奇迹。
然而这部电影所展现给我们的比之这些要经典的多,因为它不仅具备了以上所有经典比赛的要素,更重要的是它还有极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60年代的美国的种族歧视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习惯,甚至连黑人自己也会对白人偶尔的友善举动而惊讶,就像Don Haskins开始接触他们的时候。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了虽有一身球艺,却还是坐在板凳的末端。
整个社会的歧视并不会因为Dr.King一篇慷慨激昂的《I have a dream》而彻底改观。
一群别人眼中的乌合之众,最后一路杀入决赛,然而歧视并没有应此而消声匿迹,因此Don Haskins做了一个大胆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就是决赛只派黑人球员上场。
这就代表着公开向种族主义宣战。
如果他失败了,也许会失去眼前一切,从此被打入冷宫,永无出头之日。
但历史没有如果,他赢了,干干净净的赢了,一只黑人队伍战胜了白人队伍,一只7人队伍战胜了12人队伍。
这就是经典,人类体育史上闪亮的一颗恒星。
最后的真人访谈,则更加加深了观众对于影片的真实感,所放的比赛片断应该是真实资料吧,如果是的话,那电影模仿的也太像了,电影中David Lattin的第一个灌篮,和Bobby Joe Hill的两次断球和资料片中的如出一辙。
而从几乎所有都是陌生的脸孔中Pat Riley的出现,也一下拉近了我们这些因年代关系而不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与他们的距离。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某某优秀学生因一次考试失利从而背负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选择跳楼、某某老板因公司经营不善欠下巨额债务选择自杀......比起一味地追求成功、追求完美,更难的是如何是面对失败、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如何从打击中站起来重新启航。
美国的体育励志片,很多都是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光辉岁月》、《追梦赤子心》、《最长的一码》也都很不错,这类体育励志片看进去了就是极大的激励,越早看越能影响我们的人生观,或许就此改变一生。
強迫性組織看得 最後奪冠之爭全場像打了雞血看NBA一樣 那個HIGH到.... = = 我倒覺得進展太慢太平了。每場球就那麼幾分鐘沒了,只是像緩緩地和你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而 已 。
其实更多的是关于种族的偏见,剩下就是励志片的套路就行,所以我没看到什么精彩之处,所以只能给两星。
简简单单的篮球励志片,紧凑,不乏精彩
脸谱化的表演,腻歪的剧情,受不了。
空前意义的比赛;是不是火箭队的“队片”啊?意义更加重大,但是觉得没有卡特教练好看;有点热血的感觉
体育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一切偏执与隔阂。
10号长得好像皮蓬
故事单薄,人物单薄,整体没什么看头,就一个政治正确
和同样的“卡特教练”比起来 没那么给力 立意也没那么深
毫无张力,毫无冲突,流水账。跟Money Ball差了大概176个⭐。
意义大于影片本身,其实单从电影来看,很一般
两颗星 实在不能再高了,在没看弱点之前或许还能给出三星…犹豫具有历史意义,所以不好用情节俗套来形容,但情节的设置确实很难有温情感人的共鸣。同一题材推荐弱点,至少还能贡献一些泪点。
i just want to win
值班的时候看的,还不错
感觉剧情好假
我要感恩一个点:我生活在一个肤色相同,没有种族歧视的国家。
看了两分钟就知道后续发展了,这么狗血的励志片怎么这么高分。
有看头的历史和故事,从老黑受排挤歧视到现在称霸篮球场。教练一开始为啥执着于打基础篮球呢,他看中的不就是老黑们的skills嘛。不过我还是真心不喜欢老黑。
两小时说一个赛季的事儿,叙事有点微快。
当年一两个黑人你们就那操行,如今没个黑人你们谁看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