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其实早在去年柏林电影节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部片子,初看海报——家人和睦的画面再配上暖色基调,一度以为是个温暖小品式的电影,再看简介,可能还会有煽情环节?
但似乎柏林电影节并没有挑过这类影片。
于是,怀着期待和一丝怀疑,我在今年的二月份,也就是知道这部电影的一年以后,才得以见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而影片开始十分钟后,就彻底打消了我之前的质疑,相反,它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也可以说,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看到的那类电影。
正文九三年的夏天,小女主弗里达失去了她的母亲。
烟花绽放的夜晚,同伴问她:“你为什么不哭呢?
”随后,跟随弗里达的视角,我们得知她将要搬走,与舅舅一家生活。
对于小女主的丧母之痛,导演一带而过,没有着眼于此,并且将这些信息隐藏在平淡的画面之下,在开场8分钟之后就转入了与舅舅一家的新生活,这样的设定有别于大部分同题材电影,同时也是为什么说影片带来了不少惊喜。
接着导演为我们展现了一些平淡的日常,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样的叙事过于散漫,但我以为,正是这些细碎的小细节,才使得影片有血有肉,更显真实。
而让我真正觉得导演细致入微的是,在失去母亲之后,镜头中的弗里达会有迷茫无助的眼神,也会有天真烂漫的笑容,也会与舅母因为小事赌气。
这才是一个丰满的、真实的人物,而非一众所谓“催泪弹”中毫无生气的面具化人物。
简介中说影片是导演的自传,在弗里达与表妹玩过家家的情节中,小女主扮演了妈妈的角色,其中的对话可好像是对弗里达母亲的模仿,在镜头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烂漫,但通过这种再现,表达的,应该还有着导演对于母亲的怀念。
外公外婆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影片截止现在最快乐的弗里达,然后还有小女主撒娇的一面。
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玩着游戏,但随着外婆的一句话,一直不曾露面的成人世界的烦恼不合时宜地插了进来,不过影片并未就此急转直下,从此带上悲剧色彩,相反,弗里达新生活仍然简单美好。
不过,在这其中也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弗里达与表妹捉迷藏的时候扔下表妹不管,欺骗舅母,害得表妹手臂受伤,还让舅母着急半天。
还有那通去往天国的电话,看到弗里达满怀期待的拿起电话,放下时的失落与迷茫,以及对于圣母未能实现她送给母亲礼物的愿望时,弗里达的怒火与失望,此时此刻,屏幕前的观众也不禁有些被弗里达的心情所感染。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弗里达赌气离家出走时,刚刚走到路口就原路返回了,面对舅舅舅母的着急寻找和看到她回来时的苦笑不得的表情时,她说:“我明天再走,今天太黑了。
”影片接近结尾时,弗里达突然问起舅母自己的亲生母亲是怎么死的,此刻我们才得知,她的母亲死于艾滋病。
然而这一切好像又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失去母亲的痛苦也不再那样真实,原来的迷茫无助也在日渐融入新家庭的生活中慢慢化解。
结尾处玩闹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哭,舅母问她,是受伤了吗?
她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了。
搬走的时候她没有哭,外公外婆走的时候她也没有哭,面对同同龄人的冷落她也没有哭,可现在,不知道怎么了,就是想大哭一场,好像这场大哭,将之前一切的烦恼都哭了出来,从而完成了与自我的和解,真正重新开始,与新家庭一起生活下去。
在我看来,结尾这样的处理,完全是神来之笔。
文章开头说,这是我一直想要看到的电影,之所以这样说,大概是因为我爱这样平淡真实的剧本,散漫悠闲的叙事,还有影片恰到好处的跟随视角和微微摇晃的手持摄影,如同摄影师醉酒到微醺状态。
更是因为,影片那克制的外壳和柔软的内心。
另外,这些电影,在某些方面与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请君一赏——(排名分先后)《佛里达乐园》:一墙之隔,隔开的不仅是迪士尼乐园与佛里达乐园,还有成人世界的烦恼与悲伤。
《契克》:每个人心中都一个契克,酷到没边,随心而活,愿五十年后,他们再相见。
《小大人》:无论成人的世界有多复杂,也不能够影响我与你之间的感情。
《少年收容所》:可以看做美国独立电影的一个代表,而且你应该看到最后一个镜头。
最后,我想以这样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文章——为你祝福,可爱的小儿郎,赤裸着双足,黝黑的面庞,你两腿卷起裤角,边走边吹着欢快的口哨。
——惠蒂尔
欧洲三大电影节不仅有海纳百川的视野和包容力,同时也很有意识培养自己的人才。
虽然我们常提到“戛纳嫡系导演”,但其实柏林和威尼斯也有自己的常客,而今年柏林终于提拔出亲手栽培的导演,将最高荣誉金熊奖颁给了西班牙导演卡拉·西蒙的《阿尔卡拉斯》,这是她的第二部剧情长片。
正当很多影迷对这位空降的女导演倍感好奇时,其实她早在2017就凭处女作《九三年夏天》入围柏林新生代单元,并一举夺得最佳处女作奖,可谓由柏林一手捧起来的欧洲作者导演。
这部处女作讲述在 1993 年的夏天,女孩弗里达的母亲因病不幸去世,留下可怜的她无人照顾。
弗里达的舅舅和舅母收留了她,但这也意味着,弗里达必须离开出生成长的大城市,重新适应乡村的生活。
虽然弗里达很快就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可是她还是非常想念自己的母亲……这个故事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来,自传性的青春成长故事通常饱含强烈的主观色彩,再加上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真实经历,难免会制造出痛哭流涕、呼天抢地的戏剧情节。
然而,在这部处女作里,导演与自己的回忆及亲身经历保持着清醒的距离,没有沉溺于伤感的情绪气氛,拒绝沦为一部苦情泛滥的成长回忆录。
影片开头第一幕就让观众见识到一位面对母亲去世却不哭的小女孩,透过她的视角,将故事从大城市迁移到大自然,后者可谓卡拉·西蒙最擅长的题材。
在乡村生活的情节里,剧本并不依赖太多戏剧性元素,而是透过小女孩的肢体动作和出其不意的行为决定,使观众观察与揣测她丧母后的情绪,以及她对新家庭的适应程度。
小女孩的乡村陌生体验在一段段琐碎有趣的情景里娓娓道出,观察新家的小猫、参加当地嘉年华巡游表演、穿着夸张服饰和表妹扮演大人。
这些沉浸于喜悦的情节,似乎暗示她渐渐忘却了对母亲去世的痛苦。
然而,后半段的情节却透露并非如此:她有意让表妹在森林里走丢,她舍不得外公外婆离开,追赶他们的车想回到城市,以及一段出其不意在深夜独自离家出走的情节。
这些与她前半段快乐的情绪形成对比,并刻画出她仍没能纾解丧母悲痛,以及对新家庭充满敌意的复杂情绪。
和成年人不同地,孩童对悲伤的反应是令人难以捉摸的,因为他们的情绪表达往往找不到正确的宣泄方式。
最后一幕的哭与开头的“不哭”遥相呼应,既令人愕然,也令人恍然大悟。
这部处女作超越了常规的自传回忆录叙事,不经意变成一份关于孩童亲历剧变后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的报告,其细腻的观察剖析出孩童在成长的新环境中如何面对感情创伤与各种行为冲动。
不得不赞赏卡拉·西蒙的隐藏叙事关键点的手法,关于女孩母亲去世的事实并不用常见的第三者口吻,或者病榻前的俗套,而是透过间接交代人物关系的对白逐渐道出。
最为关键的是母亲的死因从头到尾没有明确透露,考虑到年代背景,以及她在操场上跌伤流血后被小孩家长及时拉开的情节,推断出是艾滋病。
导演借此来揭示当年社会对这种疾病的歧视,这一点在之后外公外婆到家中做客,提及女儿生前的生活作风态度的对话里得到印证,反应出长辈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与对峙现实。
这种隐藏叙事关键点的手法俨然成为卡拉·西蒙的作者标签,将叙事关键点化作平淡生活情节的背景,在私人回忆与经历中书写特殊的时代与社会环境气氛,从而流露出反思与审视的姿态。
除此之外,西蒙对小演员的指导功力也让人心悦诚服,这部处女作中的两位女孩都是天然可爱的小天使,表演丝毫不做作;而今年勇夺金熊奖的《阿尔塔拉斯》更是延续了这种优势,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影片用了许多沉默的长镜头,悲伤不在哭泣中,而在沉默的一片空白中。
母亲的离去,令女孩弗里达的成长缺失了重要一环,她由此陷入了麻木冷漠之中。
而新的生活,从一杯牛奶开始,寄寓在一棵风中摇摆的树上。
失去母亲的弗里达,向别的小孩炫耀自己得到的玩具,那些洋娃娃更像是一种可怜的反抗,反抗周围的冷漠和陌生。
她还扮演妈妈,努力的像一个大人那样隐藏自己的悲伤和痛苦。
看着别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弗里达似乎更加孤独了。
还好外公外婆及时赶到,团圆的幸福又回来了。
但与此同时,家族中也发生了变化,她原来的房子租出去了,弗里达要长期生活在舅舅家了。
在弗里达小小的身躯里,藏着一个丰富桀骜的灵魂。
她期待自己不再孤独,但周围的世界却不那么完美,妈妈的过早离去,令她必将承受着同龄人难以承受的重量。
一家人谁都知道她妈妈去世了,但谁也不说破,只有表妹毫无顾忌地说出这个沉重的事实。
弗里达打了过去的号码给妈妈,但无人接听,永远都无人接听了,这个桥段充满着无法言喻的悲伤。
而这个电话似乎令弗里达产生了复仇的心思,她在森林中故意抛弃自己的表妹,任凭舅舅舅母去找寻。
她也想让别人品尝失去亲人的滋味,影片变得沉重起来。
她只想小小的报复,做一个恶作剧,但表妹真的失踪了,幸好被找到时只是受了点伤。
但弗里达的乖戾之举还是引起了舅母的反感和警惕。
虽然大人的戏份不多,但矛盾的焦点在弗里达同大人的关系上,不是至亲的舅舅一家是否在乎弗里达的内心感受?
是否真的爱她?
这个疑问一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弗里达是沉默的,似乎也是正常的,健康的,甚至看起来是快乐的,但我们知道她其实是孤独的,悲伤的,艰难的。
影片很好的将女孩外在视角和内在视角的反差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让我们感慨人生不易,和灵魂的多侧面。
无需演技,孩子天然就能演绎出这复杂真挚的情感。
有欢乐,也有痛楚,有幸福,也有悲伤,这就是女孩弗里达的成长史,她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天使。
她发现,大人们还是爱她的。
香烟,染血的卫生巾,扳手,汽车,这些都是成人世界的符号,如果他们是弗里达的至亲的话,也许她便不会冒许多险去求证他们有多爱她。
正因为不是至亲,所以弗里达总是在不安中彷徨,渴求着这个世界能有一份对自己切实完整的爱。
弗里达选择离家出走,她要寻找一个真正的家,而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地方,她带上自己的洋娃娃,却不敢走进黑暗和陌生的领域。
而就在她即将上学的时候,她才同舅母第一次谈起了母亲的死。
仿佛是告别那个过去任性的自己似的,也好像终于将自己隐藏太久的秘密公布于众似的,她一直在谈论着母亲。
就在告别过去那个失去母亲失去爱的自己时,弗里达终于哭了。
如同久旱不雨的天空终于大雨滂沱,女孩用温暖真实的眼泪驱散了悲伤,犹疑,孤独,沉默的阴云,释放了自己。
她明白了,爱并没有随着母亲的离去而消失,漫长的道路在自己脚下,爱依然陪伴在自己左右。
这个新家,新的人生,正如飘着雨丝的世界,温柔,清凉,轻松,充满芬芳和力量。
就这样,弗里达开始了新的人生。
影片用了漫长的篇幅描写了一个心灵遭受重创的女孩慢慢打开心灵,慢慢修复心灵的过程。
弗里达如同一个折翼天使,在周围人的呵护下,重新焕发出美丽动人的光芒。
她舞动在银幕上,飞翔在爱的苍穹中。
此片获得第6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这是一个小女孩哀悼自己母亲的故事。
这个失去的过程,她没有亲身参与,她感觉自己被母亲抛弃了,不爱自己了。
这让她感觉特别孤独,内心充满了愤怒。
这些没有化为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指向了她寄养的舅舅家人,尤其对妈妈马尔加和女儿安娜。
孤独的弗里达并没有接受母亲的死亡,充满了悲伤和愤怒,却没有人可以表达。
基于儿童的心理特点,没有用语言表达的,表现为行动,又难以被人理解。
很多人容易感受到被弗里达激起的情绪,包括对她的愤怒。
这个小女孩怎么这么坏,怎么这样,是不是天生的坏蛋。
如果人们因为这愤怒而离开她,就会验证了她的感觉,别人不爱她,会抛弃她。
几次下意识地伤害安娜的行动也带给弗里达内疚,让她感受到爱的部分。
这种内心爱恨的整合,成为结尾时哀悼的前提,她开始问马尔加关于母亲的死。
最后她终于可以哭出来了,虽然她说不清楚是什么,但这就是哀悼。
观众内心也会经历弗里达的心理过程,从愤怒到难过,由恨到爱。
对弗里达来说,困难有几个因素:一是没有参与到与母亲告别的过程,没有机会和母亲告别。
二是母亲去世后,她来到了陌生的舅舅一家,陌生的环境,在刚刚失去母亲的弗里达来说,加剧了痛苦。
三是舅舅一家并没有敏感地了解弗里达对母亲的情感,她没有办法寻求安慰和表达愤怒、悲伤。
当经历一些冲突,有了更多情感沟通后,弗里达开始能够感到安全,向舅妈寻求安慰。
四是表妹的存在,一个有父母的孩子,对弗里达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刺激,特别是在陌生的环境里。
假如她本来和舅舅一家很亲近的话,会容易很多,成为帮助她哀悼的重要资源。
电影中可以感觉到她对表妹的敌意和嫉妒。
这对很多面临此类问题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参考。
经常可以看到有人问,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家人的去世。
在文化断裂的今天,很多人都没有具体的经验和传承。
哀悼本来一直是我们文化中重要的部分,对传统的否定和当今的快节奏生活,让哀悼变得越来越难,人与人的情感也越来越疏离。
九三年夏天是一部剧情主打温馨,节奏舒缓的电影。
基本上就是frida和anna两个小女孩日常嘻戏的切片。
从frida角度看舅舅和舅妈就是两个偏心的人,完全不爱自己,不帮她系鞋带,牛奶弄到衣服上把她当“仆人”一样,让她自己洗衣服。
但可能只有她长大了才能理解这是带有最深切的爱的教育方式。
在她站在舅舅的鞋上跳舞的时候,在她离家出走以后看到他们焦急地寻找她的时候,在她们和舅舅在床上打闹的时候,希望她能够理解舅舅和舅妈是多么善良,温和,对她的爱完全与自己的亲身女儿相等。
但我觉得这部片子略显平淡。
我个人还是更偏爱戏剧性冲突更强的片子。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略显有些乏味,再加上长镜头运用比较多,整体看下来有些昏昏欲睡。
九三年夏天弗里达的生命经验就是导演本身的生命经验表面上看是一个孤女重新获得家庭的故事,而有关系到最深层的问题:我们如何面对生死,生者如何接受死亡。
1. 影片中的摄影机呈现了旁观式的观察和解读。
一切在距离之外发生,透过门框去观察人们的忙乱,像是在搬家、撤离、溃逃。
最早的印象是什么事情在发生,但是与小女孩无关(冷静的视点),小姑娘毫无表情,旁观的神情。
这时我们观众完全的和主人公同步。
2. 故事继续推演,摄影机放在场景的某一个地方,两个孩子在场景中自由的表演,形成了长镜头的镜头段落,但又不同于传统的伴随着许多摄影机运动和人与摄影机交互的长镜头。
形成了一种我们在客观观察真切发生的故事的效果。
——游戏的场景,心灵的剧目。
3. 虽然是导演的真实经历,但却没有看到任何导演的自恋和自怜/自我美化。
弗里达完全是一个“小魔女”,她携带的恶意和心机展露无遗,这是导演撕开、揭开自己曾经的勇气。
4. 母亲死于艾滋,自己因为可能携带艾滋而令人恐惧。
再回忆起弗里达的各种片段,突然感到无比的残忍。
是童年回忆,也是岁月生命智慧之外的反观,也并非自我悲悯,而是一种客观的观察与剖析。
主观记忆和客观影响。
5. 导演选演员时选择的是本色。
有意识地构造了距离之外的观看和连续的段落。
这段故事是对创伤场景的重建,也是某种反思,不是自我复制和自我怜悯,而是让这段如此真实的经历变成观众可以共鸣的经历。
最感人的是她的“恶”并非内心的邪恶,而是无法言说无法认知的伤痛。
突然不知道该从哪里先说 电影伴随着弗里达的哭声结束 电影的开始 弗里达坐在车上 看着外面的烟花 看着渐渐模糊的外公外婆 跟随舅舅舅妈来到乡村生活 弗里达把玩具摆放出来的时候 跟安娜说 这些都是我的 你不能玩 会坏的舅妈带弗里达去医院的路上 弗里达丢掉舅妈给她的梳子弗里达把安娜藏在一棵树上 外婆外公第一次来看望弗里达的时候 她让外公系鞋带的样子安娜在树林里受了伤 弗里达内心深处一定受到波动 舅妈因为来例假躺在床上的时候 弗里达走进去 轻轻地抚摸她 然后把手放在舅妈的鼻子上 感受气息 又把手放在自己的鼻子下 舅妈醒来后 弗里达问 你是不是生病了 你会不会死我想这一刻 她害怕舅妈像自己的妈妈一样离开外公外婆第二次来 给弗里达带了一件蓝色睡衣 安娜是一件粉色的弗里达说 我想要粉色的 并由此发脾气 把牛奶倒在蓝色睡衣上 舅妈让她洗干净 姨妈去帮她的时候 她对姨妈说 她们让我洗碗 让我收拾房间 我像个佣人后来外公外婆要走 弗里达想跟他们一起走 但没有成功 当天夜里 弗里达收拾好东西 准备离家出走 安娜问 你为什么要走弗里达说 这里没有人爱我安娜说 我爱你(安娜真是一个小天使)弗里达从包里拿出一个娃娃送给安娜 我想这时的弗里达已经接受了安娜后来弗里达回来说 天太黑了 我白天再走晚上睡觉的时候 舅妈去了她的床上 就那样 抱着她睡电影的结尾 弗里达问舅妈 是不是给妈妈看病的医生太年轻了 她才会死她离开的时候有没有流血她离开的时候身边都有谁我是她的女儿 为什么我没有在她身边最后 弗里达穿着蓝色睡衣 安娜穿着粉色睡衣 她们在和舅舅一起玩耍 突然 弗里达哭了起来 舅妈听到声音赶过来 就那样抱着她电影的一多半 都在描述 一个刚刚父母双亡的小女孩 在面对这样境况下所表现出来的 敏感 叛逆 封闭 甚至 我很生气弗里达把安娜藏在树林的那一段 但是 后来 弗里达慢慢的改变 接受这个新的家庭以及爱我想在她幼小的心灵也许经历了苦痛的挣扎和折磨但当她终于放声痛哭的时候 也许 她正在自愈
2022年阅片第195部。
追看柏林金熊奖获奖影片《阿尔卡拉斯》导演、1986年出生的西班牙女导演卡拉·西蒙的处女作,根据童年回忆拍摄的《九三年夏天》。
许多外国电影总是给我惊诧之感:如此小切口的题材,如此细微的表达冲动,也可以借助电影工业变成一部影像作品。
这在我的国几乎不可能。
导演善于抓住生活里的细微感受,用影像表达出来。
在这部处女作里,已经体现了导演这一擅长。
电影取材于自己的童年回忆,母亲去世后到乡下舅舅和舅妈家寄养的一段生涯。
在这样一个新家庭里,她如何融入,如何克服丧母之痛,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心灵阵痛。
电影在新爸爸带着两个女孩在床上蹦跃玩乐突然小女孩乐极生悲、放声哭泣时戛然而止。
这可能是荧幕史上最动人的哭声之一。
等画面关闭、字幕升起时,我才迟来地感受到小女孩复杂的内心。
电影这门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够直观地记录人的情绪、刻画人的形象,给观众直击心灵的共鸣。
此片从第一个镜头,到最后一个镜头,都透着鲜活、自然。
于朴实的生活画面中,抓取那点点滴滴的闪光,终于,激活与震荡了观众自己整个的童年回忆。
用细致温柔的镜头跟随一个小孩子在夏天失去母亲,来到新家庭,如何进入别人家庭的故事,虽是悲剧,但处理得很轻。
影调略平淡闲散,但由于聚焦在孩子身上,导演细心地抓到了不少童真童趣瞬间,孩童时代西班牙夏天的缓慢时光也颇有韵味,整部影片温情柔软,成人世界的苦恼只是短暂的出现,但儿童的世界也不是只有无忧无虑,在观影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主人公小女孩失去母亲的迷茫和悲痛,并伴随着她逐渐治愈,并且接受新家庭,学习被新家庭接受的过程。
影片入围2017年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并获得最佳处女作奖。
今天要讲的电影是《九三年夏天》。
导演是近几年深受柏林电影节青睐的卡拉·西蒙( Carla Simón),土生土长的加泰罗尼亚人。
原来对导演不是很熟悉,恰好最近正在上映她刚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的作品《阿尔卡拉斯》,我才真正走近这位导演。
《九三年夏天》是导演的电影处女作。
很喜悦,我看到我喜爱的主题,乡村生活。
无论故事如何,导演镜头中的乡村风光一开始就攫住我的眼。
可以体会到导演对家乡深沉的热爱。
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夏天。
导演在海报中写着:这是一则真实故事。
这是导演自己的故事。
卡拉·西蒙6岁时父母死于艾滋病。
1993年是西班牙艾滋病暴发的高峰期。
随后导演被叔叔一家人接去拉加罗查一起生活。
电影正是发生在拉加罗查。
女主角是这位在海报中画着大人妆容的女孩弗里达。
这是一部从儿童视野来叙述的电影。
弗里达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只留下弗里达一人无人照顾。
好心的舅舅埃斯特维和舅母玛尔加收留了她。
因此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弗里达不得不来到乡村生活。
可是,即便乡村生活十分有趣丰富,舅舅和舅妈对弗里达也很友好,可在现实背后的内心深处,弗里达依然思念着母亲。
她将这种思念之情寄托在了森林中的神像之上,期待在某一时刻与母亲重逢。
儿童能够把握住神灵的程度远远超过成年人,因为她们的单纯与信念强大。
也是因为,弗里达太想念母亲了,即便妈妈再也无法接她的电话。
即便我没有经历导演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是在电影中,我时刻在感受导演隐忍的痛苦与孤单。
人们在广场上唱歌跳舞。
在跳舞的人群中,弗里达一个人单坐着。
这首歌唱的是,亲爱的妈妈,我昨晚梦到你了,我在你的怀抱里睡着,妈妈亲吻我,大家一起跳舞吧。
弗里达第一次出走,从来不系鞋带的她,为了回到自己的家,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系上了鞋带。
镜头定格,弗里达走入黑暗的公路旁,驻足,黑夜浸没了她的勇敢。
导演其实并没有刻意拍一些悲伤的片段。
整部电影的叙事写实生动,情节也没有什么大的起伏。
可就这样奇妙,我的观影体验是,看到结尾的一刻,心底涌出的强大悲伤让我瞬间流泪。
电影中无数有趣的时刻,仔细想想,那些时刻又是多么悲伤。
2022.3.13 电影资料馆 不是、这个是放到中国一模一样的故事了,那些电视剧的家长里短和伦理关系讲的是明明白白,无需赘述。嫉妒、孤独、渴望被爱都是常态,会有一些误解和失常也非常正常,但是这真的是命,人只能适应规则活下去,毕竟这个舅舅舅妈还是相对不错的。不过片中的西班牙风情还是不错的。
《西小河的夏天》→《牛仔裤的夏天》1&2→《九三年夏天》,在夏天观看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人物不同的夏天电影。—— -弗里达:我亲生母亲是怎么去世的?-玛尔佳:你的妈妈感染了病毒…就像有一些小虫子在她身体里面,慢慢吃掉她的抵抗力,那些小虫子变得越强壮,她没了对抗疾病能力就去世了……
情绪抓的很准,可惜现在心境不行,有点看不太进去。@资料馆
与时俱进,平遥第一天就来个加泰罗尼亚电影,听到Bone Dia,才确定是加语。那就扯淡些,把母亲过世后,小女孩在亲戚家度过的这个夏天,当作加区脱离西班牙独立的日子吧。
光影是佳 故事懒味
我怎么记得巨无聊🥱?改日再看看?
年度十佳。今年最舍不得看完的电影,除了《脸庞,村庄》,就是它了。浑然天成的生活流,观感太舒服。
孩童视角与隐藏叙事手法往往如影随形,在卡拉·西蒙的处女作里处理得恰到好处。透过小女孩的视线,将观众引入到没有太多戏剧性元素的生活流情节里,再透过其肢体动作和出其不意的行为决定,来揣测出她对双亲去世的心情,以及对新家庭的适应程度。最后一幕的哭与开头的“不哭”呼应,既令人愕然,也令人恍然大悟,同时不得不佩服导演对小演员的指导功力。
抱歉我真的没耐心把这个片子由头至尾认真看完。儿童片对我来说,大概是障碍了。。。
在很多电影中,对于戏剧矛盾的激发和高潮戏份的营造乃至于情绪的渲染都是以一种技术式的手段来完成的,但卡拉·西蒙却故意规避掉了所有戏剧性的时刻,而是用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短促的、没有叙事价值的场景组合成了这部电影,我们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没有讲述什么故事,因为所有的影像、对白都极其地私人,来自于一些极其微小却敏感的体验和记忆,小女孩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接纳暗喻着我们对于童年的建构实则是对当下自我认知的反映,家庭的概念在电影中逐渐地明确起来,刚开始是心有芥蒂的排斥,将情感寄托于圣母、他人和曾经的母亲,但渐渐地,她开始感受到自己被接纳了,这里容纳了她的自私和任性,在童年结束的这个夏天,分享冰激凌、捉迷藏的恶作剧、手与风的相遇、卷心菜是什么,她终于哭出来了,在了解了什么是死去,什么是活着的时候,
又是始终无法融入的一部电影。平实单调。
再多细节不如结局那一哭,弗里达的很多表现甚至让人厌恶,一个愕然进入新家庭的孩子内心的抗拒和反叛的表现,安娜倒是可爱得很。西班牙小镇的夏日风光和儿童视角结合也比较赏心悦目。成长与家庭,性格与环境的话题,处理得举重若轻。
也许多年以后我不再记得剧情,但希望会记得Frida的眼泪,就像《佛罗里达乐园》最后小恶魔哭着去跟最好的朋友求助。小大人,要么是儿童智商情商早熟,要么是由于环境巨变或监护者缺位;Frida的“黑化”应该是上述两个因素的综合。在大人们看来,Anna和Frida好似儿童世界的天使与恶魔;但两个小姐妹本来是相安无事的,所有的戏剧只为了争夺成人的关爱。在一次次试探和确认后,Frida终于卸下了防备,所以才有结尾那看似突兀的大哭。加泰罗尼亚的乡村生活,有些时刻让我想起中国逝去的农村生活
镜头没有十足的客观,但是表演真的,真的异常真实。最后无预警的那一哭,还是在说离开当时不是真的难过,不经意想起已然离逝,才是真的伤心。
非常平平无奇的片子,完成度不错,但基本没有什么视听语言,剧本单一,表现形式简单得过分了。一般而言有小孩会在我这加分,这部片子的小孩子也用得很好,但其他就没有过多值得一提的东西了。20230503 百讲
小孩子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复杂,可是成人世界的烦恼,却让早熟的弗里达提前在孩童时代就感知了大人的烦恼。
娓娓道来的方式不错,不过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
Simon真是一个厉害的导演,所有人的情绪都非常到位,小女孩的角色写得太可爱了!
片子最后女孩哭了,她说no se por que.
熊孩子的嫉妒心 伟大的舅舅一家 舅妈极其会带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