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充气娃娃之恋

Lars and the Real Girl,拉尔斯和“真实”女孩,拉尔斯和真实女孩

主演:瑞恩·高斯林,艾米莉·莫迪默,派翠西娅·克拉克森,凯丽·加纳,保罗·施耐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7

《充气娃娃之恋》剧照

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1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2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3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4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5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6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13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14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15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16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17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18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19充气娃娃之恋 剧照 NO.20

《充气娃娃之恋》剧情介绍

充气娃娃之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寒冷的冰雪中,单身汉拉斯(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感到有些孤寂而无聊。他是一个典型的宅男,性格自闭,无友无伴。他的哥哥格斯(保罗•施耐德 Paul Schneider 饰)和嫂子(艾米莉•莫迪默 Emily Mortimer 饰)住在隔壁,见此情景也觉得辛酸。嫂子见他整天宅在家中,于是邀请他前来吃饭,但是兄嫂的嘘寒问暖仍无济于事。某天,拉斯居然从玩具公司定制了一个充气娃娃比安卡,并带她参加家庭聚会,一起吃饭,一起入眠,一起去教堂礼拜。周围的人都觉得拉斯的精神不正常,兄嫂为此专门咨询了医生达戈玛(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Patricia Clarkson 饰),后者认为拉斯的症状是一种幻觉,最好的治疗就是因势利导。而此时,拉斯对于比安卡的痴迷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还要在教堂跟它举行婚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家庭聚会第五季零的焦点我们的存在(下)东四牌楼东粉红色高跟鞋埋葬家教我的一家人第二季星际迷航:奇异新世界第一季红楼私房菜好命先生明日情缘村里来了个暴走女外科保密局的枪声小木乃伊到我家决战前贾斯珀·琼斯洛克海特的遗物王者天下第四季雕刻时光科布勒街的圣诞节坂道上的阿波罗一个女人熟悉的陌生人军曹大电影血域第二季三更车库致命名单绅士联盟第二季大佬爱美丽

《充气娃娃之恋》长篇影评

 1 ) 这是个社会问题

不得不承认看这部电影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

然而据其英文名字翻译的话,这部电影的名字应当是《拉斯与“真实”女孩》。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翻译做的可不是直译的工作,他们需要添加的还有意境于是乎《充气娃娃》这个翻译就直接地将重点突出顺便再深化卖点,成功地吸引了相信不止是我一个人在内的观众的眼球。

然而电影开始播放的时候整个氛围并没有像预想中那么色欲(我习惯了看电影前不看任何相关的介绍……)。

甚至在LARS的嫂子跑来敲门拦车而LARS被迫去哥哥家吃饭的这些场景不断地上演时,我都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下载错了电影或者电影与名字没能对号入座。

而LARS在同事极力推荐的自由搭配充气娃娃网站时也并未表露出一点点的兴趣。

直到有一天,那个平时不乐衷交际习惯逃避人群的LARS,主动敲开了哥哥家的门,他兴致勃勃地向哥哥嫂嫂描述一个即将搬来的女孩,那个女孩的家境、性格、习惯乃至喜好等等,他热切的情绪让他的哥哥嫂嫂也终于以为这个弟弟开始走出他的孤僻,回到这个交际社会里。

可是弟弟带来的那个“女孩”着实让大家都吃了一惊。

那可是个货真价实的充气娃娃,尽管她有很详细的来历背景介绍,有很逼真的五官和骄人的身材,甚至她的重量还跟正常的人一样,可她毕竟是个没有思维没血没肉的充气娃娃,并且,她生而为男人提供某种特殊服务。

若这件事当真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恐怕整个发展逻辑会跟电影的完全不一样吧。

试问你能接受一个没有语言没有举止的充气娃娃当你可爱的邻居么?

你能像对待真人一样和她交谈听她倾诉么?

甚至你还要像对待一个残疾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么?

然而LARS的举动迫使他身边的人这样做了。

他自己安心地和BE说话,安静地聆听着BE的情绪,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创造着两个人的对话。

他还带着BE去自己小时侯经常去的地方,向BE讲述自己的童年、过往,仿佛BE真的能够看懂他的心了解他的想法一样。

对啊,BE的想法就是他自己的啊,BE怎么会不了解他。

庆幸的是,很爱LARS的哥哥和嫂子、医生甚至身边的居民亲戚们都默默地接受了LARS的充气娃娃,他们纵容着LARS与她的关系,他们一方面为LARS终于开始通过BE的存在而跟人交往而感到高兴,一方面亦对这个本不该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性用品的公开化感到尴尬和无可奈何。

更加庆幸的,是BE存在的意义,只是LARS从个体回归整体的跳板。

通过BE而和其他人渐渐形成的沟通关系,使得LARS不再害怕和人交往,从而克服了过去的恐惧。

尽管没有看出来,他究竟是真正地把她当成了真正的女孩,还是潜意识接纳了这个身份却伪装着毫不知情,当他回归正常人生活的时候,BE的意义也就丧失了。

于是LARS就亲手创造了BE的死。

他让BE失去了意识,身体渐渐差了起来,最终他亲手让她死在了湖边。

有人说LARS很残忍。

我觉得LARS还算是善良。

也许是我们过于邪恶,也许充气娃娃本身并不应该被赋予任何的意义。

谁说充气娃娃生来就是为性行业服务的呢。

到是LARS,一直对BE毕恭毕敬,完全没有触犯她的举动。

其实帮助LARS回到社会的,不是BE,BE只能是个载体。

真正帮助他的,是他身边那些接纳了他和BE的人们,他们以宽容的心开始关心LARS、了解LARS、亲近LARS,而正是渐渐进入了别人的视线范围,使LARS获得了存在感,LARS才真正地回归。

世界上没有很多的充气娃娃,也没有多少人敢借助这个载体,但却有很多孤僻自闭的人。

我们是否不应该等待充气娃娃出现的那天,就主动地去关怀我们身边的这些人呢?

以上。

感谢《充气娃娃之恋》结示给我们的社会问题。

 2 ) 《充气娃娃之恋》:古怪却温情的人偶恋

影片的本名《拉斯和真实的女孩》非常具体而且浪漫地一句话概括出了这个故事的精髓。

学会去包容,学会去理解,这样,生活才会充满希望与爱。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不理解和不沟通,才造成了矛盾与隔阂。

就像这个故事中,拉斯的行为已经如此怪诞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爱与包容,拉斯的行为反而显得温暖甜蜜,而那个塑料做成的充气娃娃,真的就像一个真实的女孩那样,为拉斯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的气息和希望。

——有志女青年说到充气娃娃,作为一个成人,我无法不带有色眼光去看待。

充气娃娃,用于满足成人在性方面的需求,这是大家普遍都知道的作用。

作为一种自慰工具,充气娃娃也就区别于一般的人偶或是玩偶,而完全就是色情的代名词。

当然,影片的直译名称并不是《充气娃娃之恋》,而是《拉斯和真实的女孩》。

这个中文译名虽然直接了当,但的确多少有一些不坏好意,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

我不知道,有多少不怀好意的人为了这个译名去看了这部电影,却从中没有得到所希望的那种乐趣,而认为这部电影无聊。

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这样因为这个不怀好意的译名,而庆幸没有错过这部电影。

这的确是一个古怪的故事,一个孤独的男人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并且把她当作一个活生生的女人看待。

而这个故事,最古怪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那个男人为什么会爱上一个充气娃娃。

古怪的地方在于,这个故事给人的第一映像应该是一个闹剧,或是一个典型的充斥着粗口、色情和厕所文化的屎尿美式喜剧。

因为,这个题材完全具备了成为一个闹剧的基础。

大概,没有人会把充气娃娃想作纯洁美丽的芭比娃娃,当作倾诉的对象,而完全忽视她是一个成人性自慰的工具。

于是,这个故事古怪和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一个原先代表着色情的充气娃娃,成为了一个男人眼中的天使,成为了幸福的象征和梦想的载体。

于是,可以说,《充气娃娃之恋》是一个古怪却温情的故事。

一个孤独的男人,不善于言辞表达,不喜欢与人有肉体的接触,但是心地善良纯洁,他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为她念书,给她唱歌,关心关爱她,带她看病检查身体,不在乎众人的眼光,与她一起参加聚会和祷告……却从来没有想过用她发泄性的欲望。

这个性感、身材曼妙由一堆塑料做成的充气娃娃,一瞬间成为了纯洁的天使,一个善良的男人所爱的纯洁简单的女人。

在这个故事中,这个充气娃娃因为男人奇怪的关爱,仿佛成了一个真正的女孩。

而这个女孩,正是这个孤独的男人,内心最为信任的人,她是男人对过去童年生活阴影的安慰,是男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是男人开始走进人群与人们开始交流的鼓励者。

大可不必去分析,男人是不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或者他为什么要对一个充气娃娃产生那样的感情。

我想,这大概也不是影片想要让我们去看到和思考的问题。

影片虽然讲述了一个古怪的故事,却有太多的感动,它们是如此甜蜜温暖,流淌在影片每一个人物的身上流淌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动于男人对充气娃娃纯洁简单的爱,更加感动于男人周围的人们,对他所做出的怪异举动的关心包容与理解。

这虽然是一个古怪的故事,但却处处流淌着真情。

在男人生活的那个小镇,人们像一家人那样相处。

虽然导演让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画面几乎是低调的冷色调,而冬天的雪花却给这个故事带来了童话般梦幻的感觉。

故事中的小镇就像来自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那般美好,人与人之间没有冷漠没有猜忌没有太多的隔阂,大家都用心去沟通去理解去包容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个小镇的温暖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间的冷漠以及人与人之间因沟通不畅而导致隔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这个美丽和谐的“白色小镇”才像来自童话世界般那样美妙。

最感动的莫过于,人们对拉斯的包容和帮助。

在一起开始,拉斯的哥哥无法接受弟弟居然会爱上一个充气娃娃,这个哥哥焦躁不安不知该怎么办,而贤惠的妻子,却把对丈夫的爱转化为对丈夫弟弟的关心和包容。

于是,他们像拉斯一样,把充气娃娃当作一个真正的女孩看待。

我看到夫妻二人为充气娃娃洗澡,虽然这样的情节真的很诡异,但是却异常感动。

我看到夫妻二人发动镇上的人,一起包容拉斯一起帮助拉斯,我看到那个喜欢拉斯的女孩默默的支持,我看到人们邀请充气娃娃去当社区义工,我看到整个社区的人们抛下世俗和偏见的眼光,完全地去接纳拉斯和拉斯的爱人,虽然这个爱人不过是一个假人,但是,每一个人为了拉斯能够快乐开心,都真心地和他一样爱上了一个充气娃娃。

最后,拉斯的充气娃娃死了,其实是拉斯想要面对新的生活,想要尝试正常的恋爱,于是,自己做出了选择。

当然,你或许会觉得最后一幕,镇上的人们为拉斯的充气娃娃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这个情节太过于荒谬。

那是,因为你还不能够去理解这些人们为拉斯所做出的关心和包容,是怎样的无私伟大和温暖。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不再相信美好的原因,不再相信有童话。

我要感谢这部电影,以一种古怪怪诞的方式,让我再次体会到那渐已迷失的美好和爱的力量。

文/有志女青年

 3 ) 心理动力学视角:Lars的创伤及修复

看过三遍——第一遍是在公选课上放的,第二遍是在专业课上放的,第三遍是为了给学生做影视分析在时间轴上翻来覆去地前进后退——念念不忘的是片头的BGM,有一点点像嘲笑鸟的叫声。

影片并没有完整地交待Lars的家庭背景,但从只言片语中依然可以发掘出Lars的原生家庭给他造成的创伤。

创伤的修复过程则是以充气娃娃Bianca的出现为起点而慢慢展开。

一、原始创伤最大的创伤莫过于母亲的难产死亡——拉斯刚出生,母亲便撒手人寰,时年33岁。

第二个创伤来源于父亲,他在拉斯母亲去世后悲伤过度,封闭自己,不想有任何人在他身边。

第三个创伤来源于哥哥。

哥哥被父亲的状态吓坏,逃离了原生家庭,抛弃了拉斯。

可以推想,拉斯对母亲离世的感觉是复杂的,既有内疚,也有愤怒。

内疚是因为母亲的离世和自己的出生有直接关联,愤怒是因为在拉斯眼里母亲的离世意味着抛弃,这种愤怒又因父亲的崩溃、哥哥的逃离而加剧。

拉斯对父亲和哥哥的感觉则是焦虑与愤怒并存。

一个婴儿,面对一个整天沉浸在悲伤中的父亲以及一个被吓坏的哥哥,那种焦虑感不言而喻。

父亲因悲伤无暇顾及孩子,哥哥因害怕逃离家庭,也会让拉斯感到愤怒,愤怒源于不被关注以及被抛弃。

在这三大创伤影响之下,拉斯的内心积累并压抑着内疚、焦虑、愤怒的混合情绪。

二、拉斯的症状儿童精神分析学家玛勒曾用鸟蛋的意象来描述婴儿封闭的心理系统。

婴儿最初的心理世界是完全封闭的,能否走出来取决于外界所给予的温暖。

就像孵小鸡时,温度足够,小鸡才能破壳而出。

对每个婴儿来说,破壳而出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养育者的支持和关爱。

不幸的是,母亲的离世、父亲的悲伤、哥哥的逃离使得拉斯从小就没能得到足够的关爱,以致他始终龟缩在那个封闭的蛋壳里,无法走出来——正如影片中的那个昏暗的小车库。

从心理上看,最初的拉斯就是一个处于自闭期的婴儿,像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独住在车库、害怕抚触都是这种状态的表现。

影片中,拉斯曾一边劈柴一边告诉充气娃娃比安卡,“我父亲告诉我,木头能给你三次温暖:第一次是砍树的时候,第二次是劈柴的时候……”言语中依稀可见,拉斯是渴望温暖的,而劈柴,就是拉斯自我取暖的一种方式,实在令人唏嘘。

值得一提的是,自闭的拉斯只是与年轻女性有交往障碍,但与年老女性的交流很顺畅。

影片的开始,拉斯在教堂里主动帮一位老太太搬花就是明证。

这种表现又得追溯到他母亲的难产死亡。

伴随着这个经历的是一个等式:接触年轻女性=可能怀孕=可能死亡。

这个等式,就像一个烙印,挥之不去。

每当拉斯碰到年轻女性,这个等式就会自动激活,所以,拉斯在接触女同事以及他嫂子时才会表现得很焦虑。

至于老太太,接触后怀孕(死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拉斯会表现得自然大方。

最后是心理医生诊断出的妄想症。

这个症状的诱发刺激是拉斯嫂子的怀孕,这让拉斯回到创伤的起点,激发出了他内心的深度焦虑和恐惧,这在心理医生的办公室里有所表现。

充气娃娃比安卡的出现,或者说妄想症的出现,实际上体现的是拉斯想要修复原始创伤的内在动力。

三、修复的关键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充气娃娃的介入。

正如心理医生所说,“比安卡不可能无缘无故来到这个小镇”。

充气娃娃,就是拉斯发出的一个信号:我想改变现状,我想走出那个封闭的壳。

可以说,没有充气娃娃的出现,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心理治疗,也不会有后面的创伤修复过程。

不求助、不帮助——求助者寻求改变的内在动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其次是心理医生的介入。

正是心理医生的正确诊断和建议,才有了哥嫂的支持以及全镇人员的全力配合。

六次谈话中,医生的无条件接纳、根据拉斯对充气娃娃的投射了解拉斯的内心、对嫂子怀孕事件的探讨以及系统脱敏的运用,都推动着拉斯的发展与成熟。

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愤怒的宣泄以及拉斯与三个人物(邻居、嫂子、哥哥)的对话。

当比安卡四处受邀参加活动时,拉斯再次体验到母亲离世带给自己的被抛弃感,他忍无可忍,终于爆发。

压抑多年的愤怒宣泄在不会反击的比安卡身上,拉斯的内心获得了一次畅快的释放。

创伤的影响会因情绪能量的释放而减弱。

与母亲相关的创伤在这里得到强力修复。

拉斯爆发之后,邻居老太告诫拉斯“比安卡有自己的生活,任何有自尊的女人都不喜欢被人呼来唤去”,这也是对母亲逝去创伤的一次修复,仿佛在告诉拉斯——母亲的死亡是她自己的安排,与你的关系不大——禁锢在拉斯内心的内疚终于得到一次合理解释而获释。

随后,嫂子的一番肺腑之言让拉斯深刻地认识到,母亲的意外离世并非有意地抛弃自己,也并不意味着她不爱自己。

由此,拉斯对母亲的愤怒进一步得到缓解。

(对话如下)——她是我女朋友,难道我见她时,还要看她的行程表?

(现实中是对比安卡的愤怒,心理意义上是表达对母亲抛弃的愤怒)——你还好么?

——如果我这样丢下她,她会怎么想?

如果我抛弃了她……(这里的“她”实指母亲,还是在表达对母亲抛弃的愤怒)——她没有抛弃你,她会回来的(心理意义上是对母亲行为的解释)——我怎么知道?

人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们不在乎(依然是表达对母亲抛弃的愤怒)——不,我们都在乎,拉斯,真的在乎(嫂子强调大家对拉斯的关心)——不,你不在乎——你说的不对,老天啊,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尽力为比安卡营造家的感觉,否则她怎会有那么多地方要去,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因为你!

因为所有的人都爱你!

……我们为你才做的!

所以不要胡说我们不在乎!

(爱的爆发)修复好与母亲相关的创伤之后,就是处理与父亲、哥哥相关的创伤。

哥哥的道歉以及对父亲过去行为的解释让拉斯再次释然。

(哥哥的叙述如下)哥哥:“就像老爸一样,他不必独自照顾两个孩子,他大可以把我们送孤儿院,很多人都这样。

但是,他爱我们,试着做出正确的选择,尽管他不知道该如何做,尽管他有颗脆弱的心灵。

我不该把你一个留给他,他太悲伤,把我吓坏了,所以我就……我就逃开了,那很自私,对不起!

”(哥哥想要表达的是——尽管父亲做得不好,但他还是爱我们的;我的逃离是不对的,我要为你曾受到的伤害负责。

)至此,三大创伤修复基本完毕。

拉斯也将开启新的生活——安慰受伤的女同事、与女同事亲密握手、充气娃娃比安卡也在此时病重。

最后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比安卡即将死亡时同镇老太太的默默陪伴,这与之前母亲死亡时父亲的崩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当有悲剧发生时,人们都这么做,他们围着坐在一起。

”有着大家的陪伴,此刻,拉斯的内心一定是温暖的。

四、充气娃娃的角色充气娃娃的角色,并不是唯一固定的,而是随着拉斯的心理发展不断变换。

最初是代表拉斯自己。

尚处于自闭期的拉斯尝试通过充气娃娃比安卡来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在拉斯看来,人们对待比安卡的态度也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

只有无条件支持、肯定比安卡的存在,才能给拉斯提供其破壳而出所需的温度和勇气。

拉斯将比安卡安置在他母亲以前的房间正说明了拉斯渴望重新与母亲建立联系,得到母亲般的关爱。

熟谙人心的心理医生率先做到了这一点,随后,拉斯的哥嫂、小镇上的人们也都做到了这一点。

之后是代表拉斯的母亲。

在所有人的配合和支持下,拉斯很快从自闭期的婴儿状态破壳而出,过渡到共生期的婴儿状态,此时的拉斯和比安卡犹如母婴一体——在形体上两人可以分开,但在心理上两人是合一的。

正如拉斯在湖边对比安卡所唱的“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宣泄,爱中的你我能够创造世界……”此时的拉斯正徜徉在母婴合一的幸福世界里。

随着治疗的进行和周围环境的进一步支持,拉斯开始进入分离-个体化时期,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拉斯带着比安卡去拜祭父母。

在这个时期,拉斯的三大原始创伤得到了极大的修复,这也意味着拉斯即将在心理上完成与母亲的分离过程,成为一个独立的男人。

最后是代表拉斯的幻想女友。

只有当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时,比安卡才能化身为一个女朋友。

只有与母亲切断心理连接,才能在原生家庭之外建立一段新的亲密关系。

当拉斯询问哥哥“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个男人”时,这种转变就开始悄然发生。

随着拉斯的逐渐成熟,比安卡这个幻想中的女友最终会死亡,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的亲密关系。

哀悼之后,便是新生。

 4 ) 社区关怀

我无意对演员的演技进行过多的评价,我想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写一点我的个人感受。

毫无疑问,Lars是有一点心理障碍的(我不喜欢使用疾病这个词)。

交际障碍,有点自闭,小时候被哥哥抛弃所留下的阴影。

但问题是,如何去帮助他走出这些困境,克服这些困难,让他的生活更精彩一点?

一个办法就是送去精神病医院。

可是,正如他嫂子所说的,她的一个伯伯去了那里就没有再回来。

送去精神病院面对的就不再是正常的社会,过的就不再是正常的生活,所以继续精神下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除非对自己的行为不可控制,而且已经危害到周围人,那应该被强制送往精神病院进行药物和强制治疗。

其实,心理障碍的人最需要的是生活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受到周围人正常的面对。

而不是无情的被贴上标签,推进非正常的生活中。

正是Lars的嫂子的一句话,Lars很幸运的保留了现在的正常生活,正常去工作,正常去礼拜,正常的去帮助别人。

当Lars订制了一个充气娃娃回家后,而且把它当做自己的女友介绍给大家后,周围的人都表现出了惊讶和一点难以理解。

Lars又一次很幸运的得到了几个人的帮助。

一个是社区的老太太,她劝说周围的老人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Lars,并且平常对待他的充气娃娃女友。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小毛病。

另一个对Lars帮助很大的是心理医生,她的治疗方法很温和,一直在引导Lars心中的自我,让他勇敢的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面对自己心中的阴影,面对自己的心理障碍。

正是在医生温和的引导下,Lars终于自己决定让自己的充气娃娃女友“死去”,终于自己打破了自己的障碍,走出了自己给自己做的茧。

Lars能够成功的治愈自己或者说是被治愈,这归功于他所在的社区给予他的关怀。

他们把他当做一个正常人来看待,不抵触他的所做所为,用心去关怀他。

整个小镇的人都在陪他一起“疯”,而正是这种宽容和爱心再加上专业的心理医生引导,Lars逐步走向健康。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点心理上的障碍。

治疗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是社区关怀加专业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关键或许还是在自己是否愿意面对,是否愿意改变。

关爱那些心理障碍的人是需要勇气和爱心,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很可惜,现在国内并没有很称职的心理医生,动不动就开药,动不动就送去某某医院。

完全没有站在病人的角度想问题。

而社会关怀更是缺乏。

遇到心理有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疯子,赶紧闪开

 5 ) 假如寂寞与你为敌

你用什么方式跟寂寞周旋?

长久地盯着窗户边上一颗微小的尘埃。

躲在柜子里想象入夜躲避阳光。

下雨天躺在床上数自己的脚毛。

还是,你会遇到一个漂亮的女生,跟她来一场平安静好的恋爱?

孤独经常昙花一现,在某个不具名的时刻盛开,然后枯萎。

然后,在下一个时间段,又兴高采烈地跟闺蜜八卦小圈子的新进展,谁和谁419过,谁踢掉谁上了谁的床,谁在为奥运禁欲祈福,谁又纵入火海。

人前喧闹调情,寂寞则留在了身后,作为给自己的礼物,只在午夜过后小心翼翼地拆封。

拉尔斯用层层叠叠的衣服裹住身体,肩上批一条母亲织给他的围巾,跟一半巴西一半丹麦血统的女子碧安卡谈恋爱。

这似乎只是一个不值得端上银幕的家常故事,没有波涛汹涌的小三插足,没有半路杀出的亡命徒,没有天灾人祸的陪衬,也许你根本不会在意这个世界上发生过这样的一段感情。

但如果,碧安卡是可以随自己喜好定制不同发型肤色、不同罩杯的充气娃娃的话,故事会不会劲爆一点,或者很多点呢?

拉尔斯自闭,不肯与人交往。

他住在车库里,需要提醒多次才肯跟家人一起吃饭。

孤独的人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世界,找寻另外一个自己,像自己一样无助,一样失语,一样身世,才能有相互取暖,才能感觉存在在他人的存在之中。

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身处在黑暗之中,摸着黑,寻找自己的影子。

他们都有各自的孤独。

拉尔斯用充气娃娃碧安卡跟孤独周旋,margo为被吊死的泰迪熊伤心。

拉尔斯害怕拥抱。

身体的接触让他感觉剧烈的疼痛。

童年的阴影在他心里挥散不去,他避开人群,选择自己跟自己的生活。

在感觉到孤独令他窒息的时候,他将脸贴在自己的膝盖,拥抱自己的身体,才能得到安宁。

碧安卡去世了,拉尔斯也终于走出困境。

他与孤独互殴的过程中,小镇上的每个人都心怀善意。

爱是埋伏的隐线,风霜摧雪,终于在拉尔斯的面前露出真相。

挂掉闺蜜的电话。

交换几条八卦之后,电影剧终。

我埋下头,也给自己一个扎实的拥抱。

我并不孤独,我只是偶尔寂寞。

如果是你,给我一个拥抱。

 6 ) 社区生活与人际交往

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后,都会看到Lars的前后变化,而忽略了Lars周边人的变化。

当然Lars的变化是明显而自发的,而后者的变化则是相对隐蔽而被动的,更是非本质的。

Lars生活于一个社区之中,这个社区中的人们大多相互认识,教堂中或者Party中都可以相互看到。

这是电影中展现给观众的一个情况。

但是电影还隐藏了(应该说是背景化了)一个高于社区的“社会”。

“现代社会”的存在使得连Lars这样有交往障碍的人,平时生活都没感觉到多大不便。

他起床,三餐可以叫外卖,工作只需电脑,一切井井有条。

很难想象Lars在中世纪如何生活。

“现代社会”把原来属于人际交往范围之内的职能大多收归“社会”,人的能力在增长,但人的活动空间在缩小,庞大而秩序井然的“社会”压在渺小的个人身上,使得个人可以不动脑筋地生活下去。

而伴随着原先做布朗运动的个人被规范化为机械运动,真正的公共空间在不断地缩小。

哈贝马斯,这是看完这部片子之后的第一反应。

不仅是影片的所描绘的图景图解了哈贝马斯笔下的现代社会状况,更重要的是,导演也持有和哈贝马斯一样的乐观精神。

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所形成的个人交往的丧失,还是交往理性高于工具理性,哪一种更合理,这是他们面对的第一问题。

导演似乎理想化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但他所持有的观点与人类天生的“聊天本质”相契合,所以尽管觉得这很难达到,但还是会认为这是一部温馨真诚之作。

社区与语言,是哈贝马斯,也是导演所用到的对付规制化的“社会”的两种武器。

社区提供了一个固定的交往人群与交往地点,而语言的生活化而非书面化更是暂时摆脱社会的避难所。

社区和语言,亦即聊天与聊天对象,乃是再造人类活力与公共空间两把钥匙。

但是编剧要让故事一波三折——这是一个日益“社会化”的社区,而Lars则具有交往语言障碍。

情况似乎陷入死局。

社区的公共生活日益压缩——只剩下礼拜天的教堂,人们则相对无言。

Lars看起来是这个井然有序但一潭死水的社会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有些人也会尝试着交谈——他的嫂嫂热情邀请他去早餐,但大局已定,死水微澜。

而编剧的理想主义情绪还是战胜了现实。

这种理想主义是我所称赞的,他设想,Lars这种人,不仅有,而且比别人更有交往的冲动——这种冲动包括聊天、击掌庆祝、手与手之间偶尔的肌肤相亲、眼神的交流、以及听到朋友的笑声。

Lars 的冲动,最终幻化成充气娃娃的出现——一个虚拟的交流对象。

编剧的理想主义这时候达到了顶峰,他不顾现实的桎梏,硬造出这么一段离奇故事,来实现他的关于人类的信念——人类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一个冷漠的族群,人类曾经,现在也应该是热爱交流的、热爱分享的,热爱同类的。

而充气娃娃的出现,最终改变了Lars,也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改变了其他人。

虽然在最后的一段,关于社区中其他人的改变,编导对剧情的处理,还是陷入了一种关于改变的俗套,无法实现整部电影的内在现实性,但他能把这样一个容易被煽情与被离奇化的故事讲成一段颇具现实主义神采的温馨小品,同时也前后一致地贯彻了自己的思想,想到它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也算不负。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同类之间的交流乃至最后的同气连枝,竟然是通过一个充气娃娃来完成,是否是对本片所传达思想的一种讽刺。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7 ) 每颗心都渴望被触摸——《Lars And The Real Girl》

这个故事也许曾经是我们每个人幻想过的一种感情,我们那么渴望着爱,却又是那么的害怕被伤害,争吵与离开,有多么深刻的爱,就会有多么深刻的伤害。

于是封闭了自己,恐惧了与别人的接触,只为了安全,只为了不让自己受伤,可是心却寂寞着,渴求着。

于是幻想自己进入一段感情,只为让自己相信我也能爱人,并被他人所爱。

只不过Lars让他的幻想有了存在的实体,他拥有现实的幻想Bianca,就如同我们在脑海里幻想过的那个人。

于是我一下子就想到牛奶@咖啡在《越长大越孤单》里唱到“每颗心都寂寞,每颗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

”也许下一秒会被无情的抛弃,可是我们还渴求着一次温柔的触摸和一个温暖的怀抱,在寂寞的时候,在脆弱的时候,搂住肩膀抚摸后背的深深的拥抱,抹去所有的痛苦和泪水。

我们孤单的成长,渴望着哪怕是一刻的安全感。

零散的背景透露着Lars的成长,他是一个遗腹子,父亲怨恨他夺取了心爱的妻子的生命,却也爱着他们爱情的延续,尽管也许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哥哥也爱着Lars,但是却胆怯的在他成长的关键时刻离他而去。

在Lars的身份认定上,他害死了母亲,父亲恨他,哥哥抛弃他,他因为母亲的死亡认定男女关系(怀孕生子)会带来不可避免的悲剧后果,于是他在别人触碰到他的身体的时候感到难忍的疼痛,于是他除了必要的活动之外将于别人接触的机会降到最低,哪怕是住在一道之隔的哥哥Guss和嫂子Karin。

原本满足于此的Lars却在Karin的怀孕和她热情的与他接触的时候,感觉到了恐惧和威胁,他开始想融入外面的世界,却仍旧无比的恐惧着,于是充气娃娃Bianca就成为了他的切入点,把他与外面的世界、外面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她让他相信他是和别人一样的,有爱人有人爱,可以唱歌跳舞打保龄,她让他一步一步的克服自己的恐惧,她让他在迟到了很多年之后走入了成人的世界。

最感动的是Lars身边有这样一群人,无论是亲友、邻居、同事还是教友,他们真心的爱着Lars,尽管没有Bianca这个切入点之前他都没有看到,他们让这个冰冷荒凉的小镇温暖的像夏天。

他们为了Lars装作Bianca是真人,他们迅速的并且自然的就接受了Lars的紊乱和Bianca的存在(尽管男人们都有些迟疑,但是感性的女人们几乎是立刻就顺着Lars的意愿承认了Bianca,当然我觉得这种病态的带着没长大小男孩气质的Lars很容易得到女人的母性的亲睐),他们发自内心的希望Lars能快乐,这一点让我感动的要落泪。

尤其是那个睿智的女医生,她循序渐进的从Bianca将话题引到Lars本身,欲擒故纵的狡黠和渗入人心的真诚,实在让人动容。

还有Guss从一开始要把弟弟送去精神病院到坦诚的承认自己曾经的自私的错误,他的转变顺理成章却又不失诚恳。

那位教友阿姨通过Bianca告诉Lars正确对待女朋友的态度,Karin通过争吵表达了所有人对他的爱和包容,每张面孔都是那么的亲切和令人感动,镜头里满满的都是人性中的至善。

最后Lars决定让Bianca离开,因为他看到了其实他拥有着很多人的爱,因为他想成长为一个男人,因为他终于能够面对自己,与自己的恐惧抗争了。

其实从他一直就是心仪着Margo的,所以在Margo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才有着嫉妒的心理,甚至引发了和Bianca的剧烈争吵,也在打保龄球的时候看到她和别人的拍手,而有了强烈的想和人接触的欲望。

看起来好象是Bianca改变了他,但是像医生所说的,真正要改变的是Lars自己,Bianca是他的催化剂,他通过Bianca给他的暗示作用,克服了过去的记忆、心理障碍和恐惧的沟壑。

所以当最后他在Bianca的葬礼上微笑了,鼓起勇气约Margo一起走走的时候,每个人,银幕前的每个人,都会真心的为他祝福吧。

饰演Lars的Ryan Gosling在上一部电影《Half Nelson》(http://www.douban.com/review/1180458/)里面就让我非常的难忘,而这次的表演更是精彩,Lars那种自闭的病态却又渗透着招人怜悯的气质,他表演的出神入化,我甚至要断言他就是下一个Edward Norton了。

而这部小成本小制作的独立电影,带给我如此多的感动和思考,也愈发说明了电影的艺术不能只靠技术,有了这样电影的存在,才是让我这么热爱电影的真正原因。

 8 ) Go along with it.

想起一句话:任何人处在无条件的爱里面,都会治愈。

Go along with it.摘录几句对话:有时候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我们所说的精神失常有时不一定是一种疾病,他也可能是一种绝境中的周旋方式,是患者在寻找一种出路。

什么时候会结束?

当他不再需要周旋的时候。

想起lars有点腼腆的笑容,哥哥、嫂嫂、村民、医生,所有的人都把他的妄想当成理所当然和本来如是的时候,这些人眼底的热忱与真诚。

当然还有那个最终和lars牵手收获爱情的女孩,有点傻傻的天真与执着。

 9 ) 《充气娃娃之恋》:人偶、妄想、恋物、意淫、纯爱以及谋杀

《充气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人偶、妄想、恋物、意淫、纯爱以及谋杀                                ■文。

火神纪。

  用一种充满色欲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充气娃娃、成人玩具以及情趣用品。

所有的这些表象上的东西都被沉淀了下去之后;我们将被我们那先入为主的理智判断所打败。

纯洁的、美好的——纵然那个结局最终不曾由始至终地一路贯彻,然而无关肉欲相去甚远的主题升华依旧会让我们汗颜。

——火神纪。

题记。

  相对于欲望而言,柏拉图式的纯精神欲望显得如此洁净而优雅。

而把这种柏拉图式的情感投射到纯粹为了肉欲而制程的成人情趣玩具产品——充气娃娃的身上——这多少有点讽刺的味道。

  的确。

我想,这是很需要勇气以及足够大的思维跨度的。

这也许也解析了为什么这样出色的一个剧本最终在好莱坞这样一个电影王国里居然被雪藏了三年之久后才被拍了出来;成人玩具,就算放在开放的美国本土依旧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区域。

从观众的接受度去思量,搁浅这个剧本似乎也在常理之中。

  套着一个妖娆的华丽外衣,底下裹着的却是清澈见底的谆谆温情。

这部以“充气娃娃”为噱头的电影艳丽开场。

  粉红色——看完这部电影,这种和这部电影也许并不相称的颜色给了我太深刻的印象。

喜欢粉红色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呢;网上的说法其实并不统一;但是有某些特点却出奇的接近。

  比如有强烈逃避现实的倾向、不擅长向人吐露心事而常常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这是一种接近于轻微自闭的症状。

又比如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喜欢和人争论而被当成优柔寡断;还有无法忍受现实的难堪及曾被信任的人背叛;这些似乎都能在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所饰演的拉斯身上看到。

一个总穿着粉红色衬衫的男人,一个把自己心爱的女友安置在逝世母亲粉红色的房间里的男人。

羞涩、浪漫、甚至多少带着点自闭;这一切多少似乎都占一点。

  一个小地方里所有的那些热心而宽厚的人们总有些弥足珍贵的品性足以让人感动;而已这绝对是在大都市里所没办法看到的。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其它任何一个大地方里,那将是什么样呢;也许,一切都将会变得不同了。

  碧安卡。

仅仅只是一个仿真人体玩偶。

如果把碧安卡订购回家的并不是拉斯的话,它也许就仅仅只是某个男人精力过剩时在其欲望闺房里的一个泄欲工具罢了。

拉斯赋予了它一个美丽的名字以及一个动人的故事;于是,它成了她。

  这本身似乎也是一个挺美的故事。

至少在这个故事身上,它赋予了一个死物以人性;而因为这种人性根本的存在,这个故事就不像其它故事那样简陋无味了。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切仅仅只是拉斯一个人的臆想。

如果故事停留在这里,那么这也仅仅只是一个自闭男人疯狂的意淫罢了;把这种臆想变成现实的并不是拉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他力所能及的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创造者并且把碧安卡带进了小镇居民的社交生活当中去。

  可以说,赋予了碧安卡生命的是拉斯;而赋予了这个异样的生命体以人格魅力的却是这些为了圆满拉斯的臆想而热诚配合拉斯的小镇居民。

他们也许不解也或许好奇,然而不管怎样——如果不是他们,碧安卡仅仅也只是一个被赋予了假想的人工玩偶而非真实的生命。

  毫无疑问,她将接受拉斯的所有意愿而充当起拉斯的完美情人并且在拉斯的生活里成为一个重要角色。

然而这将电影的格调也将毫无疑问地降下去。

  从好奇地观望到有限地配合,再到最后,小镇的居民们赋予碧安卡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并且让她拥有了自己的个性。

从一直尊从于拉斯的意愿到她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叛的行为,小镇上这些善良的居民们赋予了她作为一个生命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个性。

可以说,是玩偶厂家制造了它;是拉斯创造了她在人性上的降生;却是小镇上的所有居民完整了她作为人性所具备的真正意义上的性格。

  这一点很重要;比制造它创造她更重要得多。

从拉斯一个人的独角戏到整个小镇居民都在参与的以碧安卡为中心的大型舞台剧的过渡,正是从碧安卡被赋予了对拉斯的反抗意识而真正具备了作为一个独立人所必须具备的个人个性时,这台谐剧才真正拉开了序幕。

  从自闭上升到妄想再到恋物,从恋物癖的奢华臆想到疯狂意淫,到这里彻底结束;而所谓纯爱,也是从这里开始。

我为什么如此强调这一点;因为,只有把这一点确立了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下一个论点——关于碧安卡的被谋杀论。

  这部电影的大绝部分看起来其实很有种脉脉温情的味道。

凯丽加纳(Kelli Garner)教堂里唱诗班女孩玛戈默默的注视里那个腼腆而内敛的拉斯在碧安卡出现之前过着一种波澜不惊的生活并且规条化的生活;准时地上班下班,站在窗前看着他们幸福的生活,上教堂做礼拜。

自闭,不与任何人交谈,害怕一切的身体接触。

  碧安卡的出现改变了许多东西。

拉斯那充满阴霾的生活看起来似乎变得轻快,多少带着点阳光,就算窗外依旧漫天飞雪。

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饰演拉斯的哥哥吉斯、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饰演的嫂子卡琳在第一次见到碧安卡的时候惊慌失措的样子以及在厨房里那场充满张力的演技秀给碧安卡的出场作了最好的注脚。

  我们可想而知的是,当小镇的居民见到碧安卡的时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只是。

有点出人意料。

至少跟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场景相去甚远。

或者说,我们低估了拉斯兄弟或者他们的祖辈及父辈在小镇里的人缘;吉斯跟镇上的人们打了招呼之后,所有人都配合着拉斯的臆念,碧安卡被当成一个真正的客人受到了小镇居民的热切款待。

  完美情人,因为她本来仅仅只是拉斯一个人的妄念。

后来,因为小镇居民的热切;她的时间表里出现了许多本来拉斯也许并不希望她去参与的许多日程。

从一个完美情人,她在拉斯眼里其实已经变成了一块鸡肋——嚼之无味而弃之可惜。

这场无声的或者只有拉斯一个人低喃声音的爱情,最终似乎只能注定无疾而终了。

  最初的拉斯默默地忍受了这一切。

从他开始带着碧安卡进入小镇居民的社交生活里开始,碧安卡逐渐成为社交生活中的核心;孤儿院里的教学,帮助社区那些孤零零的老人们……渐渐的,从无声的忍受开始升级成了拉斯与碧安卡的第一次争吵。

  在碧安卡没能在拉斯身边的时候,拉斯开始了自己的社交活动。

比如和玛戈在一起打保龄球。

其实除了碧安卡,拉斯一直很在意玛戈。

而跟拉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曾经也对玛戈说过,她为什么得不到拉斯,是因为她过于急进。

两个人彼此在意,为什么却不能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还需要某些催化剂。

而不幸的是,碧安卡以及玛戈只露了几面的男朋友成了这两个也许本该就注定将在一起的人最后通往幸福路上的炮灰。

  玛戈告诉朋友们,关于碧安卡的故事;这是碧安卡走进社交生活很重要的一步。

玛戈会在社拜上一边唱着圣诗一边偷偷地看着拉斯和碧安卡安静而幸福地坐在一起细声地低语;这是因为玛戈偷偷地喜欢着拉斯。

玛戈也不只一次想约拉斯和她一起去坐车或者一起去做点什么;这是从喜欢到更进一步发展的愿望在女人身上最狂烈的表达。

  而拉斯呢。

其实拉斯也喜欢着玛戈。

他会拿着老人送给他的鲜花站在玛戈面前而不知所措地紧张跑开;他会在玛戈约会他的时候找个借口离开;他会在玛戈受伤的时候安抚她——只是,他不想承认也没办法承认。

因为他有着碧安卡,在他发现他喜欢玛戈之前他就有了一个碧安卡。

当玛戈带着她的男朋友在守望无望的时候出现在了拉斯面前,拉斯那根脆弱却敏感的神经终于被彻底地刺痛起来。

  当然。

这对于碧安卡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

当玛戈终于失恋,当玛戈终于把拉斯约在了一起去打保龄球并且表现出了想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拉斯说,他不能做任何一件对不起碧安卡的事。

看似无疾而终的又一场恋情,也许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一下拉斯对于完美的憧憬,碧安卡这个已经不再完美的情人也许是时候离开了,她的离开将会给拉斯对于真实爱情的强烈渴望带来新的转机。

  已经没有办法想像如果碧安卡没有那么多的社交活动而从完美情人降格成为一个并不完美的情人的话,拉斯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他对自我完美的那种憧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碧安卡并不如同拉斯所说的那种急病突发而是被拉斯残忍地谋杀了;而促成这场谋杀的不只是拉斯,还有玛戈这个看起来天真无睱的少女,以及所有曾经热切地接纳碧安卡的所有善良人们。

  当然,玛戈并没有什么错;喜欢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一种错,毕竟所有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并不能以错或对一语而蔽之。

而小镇的人民也并没有错;他们只是配合医生的忍地建议而希望帮助拉斯走出自我的阴霾。

拉斯也许也并没有错;在他心里,碧安卡是因为病逝而非被他自己杀死。

  或者,除了我并没有人错。

因为,也许除了我并没有任何人会如此看待这个问题。

所有人也许都更愿意相信电影最后那个看似美好无比的结局——碧安卡死去了,拉斯为她举行了简朴却隆重的葬礼,然后他和玛戈一起离开了这个葬礼,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走出阴霾的拉斯最后和玛戈幸福地在一起生活。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当碧安卡被赋予了人性,然后又被赋予了个性之后,碧安卡招致了拉斯的不满。

而医生的话多少有点动魄惊心——为什么碧安卡会生病,因为是拉斯说的;病重,就快逝世,这都是拉斯一个人说的。

因为不满,因为想发展一段新的感情,因为不能做对不起碧安卡的事……所以,拉斯替碧安卡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

  这才是事实。

如果碧安卡仅仅只是一个情趣玩偶的话,一切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

有一个情人,舍弃原来的那个用于肉欲发泄的成人情趣玩具;这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地方。

而碧安卡恰恰并不只是一个玩偶,她有人性,她也有个性——那么她就有了灵魂——纵然她不言不语不思不索。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场谋杀了。

  拉斯继续作为他自我完美所应该去做的事。

比如伤心,比如陪伴,比如诉说,比如拥抱……直到碧安卡最后离开。

可是,谁又能否认是他直接地造成了碧安卡之死的。

阴秽谋杀,仅仅只是为了一己私欲,并且做得滴水不漏,并且充满了深情地完成了他的所有渴望;送走一个并不完美的情人,迎来一个新的情人。

  我想,没有多少人能如拉斯如此精致完美。

电影最后看似是投水殉情的描绘,在我看来似乎不那么美好以及伤感。

假想一下在拉斯的妄想里,拉斯不只没有被病魔打倒而坚强地活下来,拉斯抱着碧安卡走向水中央的作为看起来多少有点其心可诛了。

谋杀,在我看来已经是一场赤裸裸的谋杀了。

  满心欢喜的玛戈以及走出阴霾的拉斯;在我看来多少有点想打冷颤的感觉。

因为,如果日后生活在一起的玛戈让拉斯稍有不快或者拉斯遇上了另外的一个人儿,她将面对的会不会也是碧安卡同样的结局。

只是,她并不会同碧安卡一样任由拉斯摆布;那么她又将如何自处呢。

  片尾那个看似美好的结局其实并不美好。

那些阳光灿烂,那些笑靥满面,那些轻快祥和——都是表象。

潜在底下的是另外一种阴秽得不能再阴秽的腐臭味道。

  人人都爱碧安卡。

谁又不爱呢。

我丝毫不怀疑碧安卡这个造型的情趣玩偶也许将大受欢迎。

可是,也许谁都更愿意相信那个表象般的电影结局;没有多少人同我一样更喜欢这个也许不应该有的阴秽结论。

  同电影的开场一样。

它用了一个艳丽的开场却不曾有半点艳丽;它也用了一个美好的结局结束并不曾带有半点美好的意愿。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管它艳丽与否美好与否;艺术自有其表达方式,只是,我们是否也认同它的这种方式而已。

                     2008-4-13;戊子年丙辰三月癸未初八日。

  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Lars and the Real Girl》  ■译名:《充气娃娃之恋》  ■导演:克雷格格里斯佩(Craig Gillespie)  ■编剧:南希奥利弗(Nancy Oliver)  ■主演: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派翠西娅克拉克森(Patricia Clarkson)|艾米莉莫迪默(Emily Mortimer)  ■出品:美国  ■类型:喜剧  ■片长:106分钟  ■语言:英语  ■制作:Sidney Kimmel Entertainment  ■发行:Kimmel International  ■上映:2007年9月10日(加拿大)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3237637744/

 10 ) 当一个人爱上充气娃娃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难得这么多人一起演戏,就为了帮助lars,这是一群多么有爱的人们啊。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奇怪的情景,如果有一天lars对大家说,我其实就逗你们玩呢,我就知道这只是一个充气娃娃。

那会怎么样呢?

所有人都会被愚弄,所有人的行为都像是疯子。

当然这只是一个无关主题的猜想罢了,算是一个玩笑。

在我看来,lars是一个有些自闭,不善于与人交往但又心肠很好的人。

我不太认同他是电影中医生认为的妄想症,虽然也不可否认,lars的确妄想了,他设想了许多充气娃娃没说的话。

他一个人完成了两个人的对话。

这是他的交流方式。

也许他跟人交流有些别扭,但是与充气娃娃,他无须顾虑太多,她不会说话,她只会按照他想的“说”话。

他关心她,把她当做自己的女朋友,后来又让她死去。

我觉得,充气娃娃之死,其实也表明了他从那个世界里回来了,他感受到了现实世界的温暖,不再孤独。

电影中的其他人真的很了不起,他的哥哥嫂嫂,邻居们,医生还有同事,都假装活在他的世界里。

把充气娃娃当做真的人一样,带她去玩,带她做发型,还让她去工作,让她参加聚会。

这些人都在演一部戏,只是为了戏中的主角不再孤单。

还有一个暗恋lars的女同事,也帮了他不少。

他们都非常地了不起。

他们都是很好很好的人。

要是这世界的上的人们能像电影里的角色那样有爱,那这世界必然是美好的。

《充气娃娃之恋》短评

故事很假。

10分钟前
  • SummerFlyer
  • 较差

一个人到底要多孤单才会开始和自己的影子说话呢?

11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Ryan Gosline咋胖成这样了。。小尖下巴咧。

14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幻想症新式疗法

19分钟前
  • hanstveit
  • 还行

大嫂很可爱~哈哈

21分钟前
  • " Vera
  • 推荐

看不懂啊看不懂

23分钟前
  • 饕餮
  • 还行

此片纯情之至!

25分钟前
  • 力荐

啊哈啊哈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滴人恨间安~

29分钟前
  • Shy
  • 还行

他治愈了自己的孤独。。。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一个beyonca。。。lars身边的人都好有爱

31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挺温情

34分钟前
  • Adios
  • 还行

无法从母亲逝世后柔弱父亲带来的阴影里走出来,与他人沟通产生障碍、在成年后购买一只硅胶1:1娃娃填充生活,在自我意识的付出与被爱中逐渐从自闭中走出来,被暗恋自己的女孩吸引,之后精心设计了一段谋杀硅胶娃娃的情节。后与人类女孩深入勾搭完成自我救赎和成长。

38分钟前
  • 晃死的战羊亲
  • 较差

似乎可以思考什么,又似乎不必思考什么。那是他的人生。他用他的方式生活了,而已。

43分钟前
  • 鬼鬼
  • 较差

友情演出:angelina julie

45分钟前
  • Aubrey
  • 还行

很哀伤的故事。宅男与其辛苦和女人相处,还不如来个充气娃娃寄托情感省事儿的多。某人也一度觉得自己过比有女朋友还要好,不是么。

49分钟前
  • maya
  • 推荐

亲情

53分钟前
  • hysteric_blue
  • 推荐

其实是个很哀伤的故事,只是借着充气娃娃这个由头。我们有时候都会如此自闭,只是还要装作热爱生活。

5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瑞恩高斯林的长相大大阻碍了我的观影,我好片面。

1小时前
  • Morning
  • 推荐

天啊 我都要哭了 really dont like it

1小时前
  • vanvan
  • 较差

每个人都是Lars,另外Lars也基本上算是个宅——也许生活上并不能完全的算个宅,但是精神上真的很宅啊。

1小时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装逼遭雷劈。

1小时前
  • hihihihihihiha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