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部剧之前没有看过原著,对剧情一无所知.很多大神已经贴了很多技术贴了,仅表达对女主人物的一点感受。
在最后高潮之前,我都是欣赏女主的。
开镜在中介,她失意暗淡,面对高薪offer,她质疑犹豫,并没有迫不及待欣喜若狂,即便她的贫困落漠已经那么明显无处可藏。
这是冷静。
在火车上,应对Lombard的眼神挑逗,她表现恼怒但不吵闹,默然自己换了座位。
在别墅里第一次交谈,表明立场不卑不亢,I am not that type of girl. 这是自爱和教养。
进入别墅后,她敬重法官,体谅女厨娘,温和近人。
接连命案发生,她第一个察觉出这个小人和打油诗的隐喻。
所以即便一开始就知道她也是板上钉钉的谋杀犯,我还是不自主的觉得是情有可原。
我脑补的画面是她意外发生之后她去救男孩,也许在千钧一发的时候突然想到资产问题,本能的又缩回了手,耽误救人的时机孩子溺水。
即便那也是故意但人性从来都是百般纠缠无法摆脱的,刹那的迷失谁都有过,这样的真相,我可以原谅。
情节推动,我知道这么重的戏份女主大约是最后一个死了,但为什么?
看到她轻解睡袍挑逗Lombard的时候,我还是能够理解的,那时候医生警察已经失智,作为一开始就最坦诚清醒也一直不着痕迹保护女主的Lombard,在这样看不到明天的陷阱里他唯一值得亲近的。
哪怕这里有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讨好利用,又或者绝望下的情欲填补,试图在一个男人的身体上去感受还在活着。
她的闪回里重复有一个镜头,她跌入海底,手脚被海藻困住,一点点失去意识。
我一直以为那是真实的,有动机有故意,但她毕竟是努力救了孩子,almost drown.直到内心再也无法欺骗,真相才终于浮现。
她处心积虑步步为营,看着小男孩向海岸线跑去,她悠然自得的躺在沙滩上,随意抚平垫布,百无聊赖的玩着沙子。
她在等,等足够的时间孩子毫无戒备的被海水淹溺。
那份从容淡定让我不寒而栗。
时间差不多她跑向海边,张望四周,入睡后轻抚水面不急不慢,时间还有,她还是在等,在等一会能见证她竭力救人的目击者。
当远处声音渐近,翻身漂浮,俨做溺水。
在法庭上,声泪聚下, 每一个字都在表明自己的无意和内疚,但嘴脸那掩饰不了的笑意,她在享受目标达成自己骄傲着I fool you all.她主动站在椅子上企图自缢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安慰,这迟到的忏悔。
在十个人中,她是最后一个内心忏悔的,之前她一直用一个假象欺骗别人也许甚至骗过了她自己。
在明白了还有一线生机之后她本能的自救,告诉法官他们可以get out of it,她会让所有人相信他们的故事,她做的到。
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是最后一个。
你是法官的Favorite ,如果有撒旦你也会是他的Favorite. 圣洁下的伪善,不自知的暗黑潜能,这是最完美的诱惑对象。
有一个惊艳的镜头,女厨娘把厨余丢入一个类似天坑的深洞,海鸥飞旋接住食物。
这一幕很好的隐喻这整个局,不明所以的人物都被困其中,挣扎在别人的掌控之下。
俯视和嘲笑的是法官,或者,是上帝。
先摘原著里被溺死小男孩的舅舅在酒吧里跟法官聊天时说的一段话吧他说:“您说得对,谋杀并不像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那种概念:在食物中下点毒,把人们从悬崖上推下去以及诸如此类的勾当。
”而这所有的一切发生过之后,处理这起案件的警官又是这么说的,“欧文先生插手的正是法律无法触及的这些案件。
”阿加莎在这本书里希望探讨的大概是在法律触及不到的灰白边缘,谁来为道德保驾护航。
所以书中无论是那两个佣人对老妇人的“照料不周”还是将军给背叛自己的下属执行的特殊“任务”抑或是隆巴德在战争中拿走所有粮食而导致土著们活活饿死都是钻了法律的空子。
每一件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知情人最后这些事件才能够传到法官的耳中。
人们了解真相,但又无能为力,没有人能将凶手绳之以法,甚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难以以一种确切的口吻说出片中的几位主角就应当被判以死刑。
就连书中最有正义感的法官都只是在知道自己已经去日无多之后才放胆决定给这几位主角们进行一场审判。
反观几位主角,在死亡通告发表之后,他们明明可以全然否定一切,说自己压根并不认识通告里提到的人,毕竟在场的人们都互相并不了解底细,否定一切并不失为一种简洁明了的方式。
然而他们此时的反应非常值得玩味,他们就好像站在了如同站上了被告席一般,神经质地为自己利用法律的空档进行了一番自我辩护,装出一副绅士淑女的嘴脸说服别人同时也在安慰自己可笑的自尊,所有人中看起来最满不在乎的隆巴德在描述自己的时候也依然用“不够绅士”这样轻描淡写的字眼和“人人都会在危难中保全自己”来为自己开脱。
如此看来,阿加莎的对主角们背景模糊的设定,的正是全书的精华和引发读者思考的地方。
然而剧中对这些重要的细节并没有进行保留,而是改编成为了显而易见的暴行,这样一来这些被选中的人与普通犯人的距离就被明显缩短。
编剧们似乎也正是因为这些被改编过后的故事丧失了一些可被探讨的价值,所以着重笔在了女老师的身上,如果没有最后一幕,不给这部剧打五分确实是过分严苛。
可惜,最后一幕,女老师在自己强烈的求生欲下向法官寻求和解的时候,观众们的思考或许便很难从对女主的丑恶嘴脸的反感和正义审判邪恶的快感中深入下去了。
最后还有几点是个人认为小说比影视剧更加细致的地方。
例如小说里法官杀一共杀了十个人第十个人不在岛上,法官是事件开始的时候场面的有力控制者,还有并非医生向他来寻求帮助而是他主动要求结盟(看到有人吐槽说医生来找他是状况外不可预计的事)在小说的尾声部分法官的自白中,法官是相信凭借三个线索,警官们是有可能破解真相的。
然而讽刺的是警官们只是进行了事实判断,并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当时的状况下每个人物做出怎样的行动才是合理的(如医生的结盟),这样一来,警官们又一如往常与真相失之交臂了。
以上就是我看完之后的思考,因为小说看完的年代久远,观剧后感慨比较多也就是再粗略扫过一眼,所以整篇影评肯定有很多漏洞希望指正。
另,推荐看过剧又对阿加莎感兴趣的同学看下原著,没时间的话看一下尾声也好,非常详尽对法官犯罪的整个构思进行了叙述,还有罗杰疑案,也是非常从中会能找到推理的乐趣的。
因为看了《南都周刊》里边推荐《无人生还》中关于爱情最后被正义打败的评论兴冲冲跑来看,当然也是因为早年受阿加莎《空谷幽兰》的作品惊艳所影响。
本片延续英剧画面细腻的风格,加上老式的英式古堡建筑自然营造了恐怖的气氛。
倒也不是杀人恐怖,而是心理幻想和自我审判让人毛骨悚然。
真正在片子里面有所忏悔的我认为是杀了妻子情妇的将军和二十一个南非部落野人的帅哥。
因为他们已经做好了“被审判”的准备,女猪脚被塑造成为为忏悔折磨又苟且于人世的惨兮兮的人物,纯粹出于自私终于失去两段“爱情”,不去爱别人而只爱自己的人不配拥有爱情咯。
本片看起来更多是一部道德审判片,因为一开始就逐渐交代每个人死有余辜,基本上不会对每个人必死无疑存有疑问。
每个人都有心事,还不如堂堂正正承认自己被背叛、失望、不被爱、希望被关注的黑暗面,他们总在过往的生活经历中有所显现。
原著好几年前看的,薄薄的一本书,错综的人物名字,脑子里只剩下大概的情节,知道最后的结局,甚至忘记了里面串联的细节。
但对原著的喜爱感不曾忘记。
因为对原著的喜爱,刷了话剧,话剧版本更柔情,最后女主与雇佣兵在一起了,互相之间的敌意也没那么明显了。
但看了这部电视剧,这才是原著所描述的那些人,那么细腻,那么完整。
从女主故事的片段开始引出,出现了所有人,在各自回忆中看到了所有人犯过的罪。
所有人的性格如此鲜明,我从女主开始跳出来要翻所有人的行李(死掉两个人的时候)开始,就很讨厌她,总觉得她带有某种戾气,这比书更深刻。
但依然还带着话剧版本的美好,幻想她可能没有主动要杀死那个叫西斯里的小男孩,直到她回忆完了,我才将她的本性与最初表现出来的聒噪、自我与神经质联系起来,才会恍然在最后四个人的时候若有若无的勾引。
这才是她,这才是那个会杀死雇佣兵,会带着某种令人不舒服的阴郁表情,会最初挑起互相之间猜忌的那个她,因为她太自我,太阴暗。
所以,最终会无人生还。
因为各自有太多鲜明的性格,而女主却又是最关键的那个人。
其实雇佣兵是最冷静、客观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因为女主,也许结局会不一样。
可就因为她的存在,一切又那么必然。
话剧,总归还是无法表达那么多,只能删改。
我很喜欢。
对人、对景的刻画,对所有描述的串联。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编,表达原著该有的,细腻原著所隐晦的。
还记得是多年前,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一天之内一口气把原著看完。
那种震惊和精彩,记忆犹新。
看完之后想去翻一个影视剧的版本来看,无奈都是老片子,一方面片源难找,一方面总觉得老片子会有点出戏感,于是作罢。
话剧也经常有,但总觉得如果看中国人来演,演的再好,总有违和感。
又是偶然逛豆瓣,看到BBC居然出了新版,狂喜,连着三天把整部看完。
其实,悬疑倒是其次了,毕竟书里的结局记忆犹新,主要是看着一个个书中的角色变成精致鲜活的角色,感觉实在太爽。
个人非常喜欢这个版本,每个角色的性格都演绎地极好。
甚至那座小岛,那所房子,都正是我心里的那个形象。
若一定要说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XX的杀人场景没有一一重现。
只是最后简单地出来阐述了下自己的行为,然后决然自尽。
毕竟是凶案悬疑片,如若能重现此人将其他人一一谋杀的场景,那会更棒。
两个字,精致。
我喜欢。
迟很久才看了这部大火的英剧,结果刚刚一口气看完三集,根本停不下来,真的超级惊险刺激。
可能剧中老法官的做法有些偏激,但在正义感和快感的刺激下,他进行了这场杀戮。
剧中所有的杀人手法都很有意思,北极熊皮地毯“咬死”警察,老法官的“死而复生”,虚无的第十一人枪杀老法官,冰箱里消失不见的内脏,在海滩边被红鲱鱼“生吞”了的医生……这些杀人场景的背后都留下了很多谜团,从一开始地点选在一个孤岛的大宅子里,和船夫忧伤的眼神,看官们就可想结局是如何的了。
剧中摆在餐桌上的小人和那首童谣其实都是用来让受害者们增加恐惧感的,加上迟迟不肯现身的“unknow”夫妇,更加方便于他们产生内讧,互相怀疑,自相残杀。
如果没有小人和童谣,可能就没有医生急着和法官结盟友,女主杀害雇佣兵的情景了。
说到这里,真的不由自主赞叹凶手的高智商和高手段。
相同的,剧中对于老法官的描写,台词都很少(原谅我没有看过原著),这也给了很多机会让我们跟着那些所谓“受害者”沉浸在恐惧之中,以他们的眼光,和我们的思考来一起探寻秘密而没有去注意那个反而该注意的人。
U.N.Owen=unknow是老法官最先发现的,而且老法官一直是所有人之间最冷静的那个。
加上他的身份是老年人,同时也是德高望重的法官,正义的使者,其他人怎么都怀疑不到他头上。
反而所有人都怀疑是医生或是男管家,也仅仅是通过医生惊慌失措,易怒的表面和男管家鬼鬼祟祟而怀疑他罢了,但往往医生这种人最不会杀人。
但对于老法官来说,不管这些人是主犯或从犯,还是那个判死刑的犯人,他们都是罪有应得。
而“法官”这样的身份,恰恰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掩护,让他披上“正义”的斗篷来夺取有罪之人的生存权利。
而影片中老法官的自杀,可能是他认为自己也成为了有罪的,手上沾满鲜血的杀人凶手,即使是杀恶人,也同样没有了苟活的理由。
在知道自己疾病缠身,已经时日无多后,这次的计划说不定也在老法官心里成了型,他想,自己为何不清除掉这些伪善的人,“净化”社会,和满足隐藏的欲望呢?
生活中,往往最冷静,最沉着的人,最清楚自己要什么,不会被眼前一时的假象所蒙蔽,从而一步步地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而心中有鬼,怀疑一切事物的人,最终会走进“聪明人”布的陷阱中,导致自己走向毁灭之路,难逃一死。
无人生还食完.感觉没看过原著可能在理解剧情方面会有些吃力吧,毕竟把整个犯案的过程解释都省略了,这点有些可惜.BBC估计是出于大家都看过原著的心理来拍的吧.不过除却这点,这个三集短片还是很好看的.完美犯罪,从人性的弱点入手,让这些曾经犯下罪过的人在恐惧中被夺去生命,即是对他们最大的惩罚.当初看小说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阿婆的这个故事,立意精巧,引人深思,非常经典.它已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推理小说了,更多的是对丑陋人性的拷问.这群人相聚在岛上,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但内在却个个肮脏自私,早已腐败殆尽,不过是披着人皮的野兽罢了.而这些手上沾满他人鲜血的衣冠禽兽,却若无其事地活着,良知终对其落下定罪的法槌,最后竟是以暴制暴.从东方快车谋杀案到这部无人生还,可以看出阿婆似乎并不反对这种以暴制暴的做法,或者说,她是个非常人性化的作者.这种思想正确与否,我不想讨论,只想说我能接受她的理念.并不是所有事都能仅仅依法来定断,也要加入人情这部分吧.电视剧版秉持了英剧一贯的精致与细腻.片头制作得很美,演员们的演技无可挑剔,薇拉最后发狂与吊死的那段非常精彩,太有真实感了,演出了这个女人一本正经的外表下的冷酷自私与毒辣.法官的演员饰演过权利的游戏里小恶魔的父亲,他那冰冷的眼神和死去之际诡异的微笑让人印象深刻.胖子,恩,虽然他不胖,但这一位也相当夺人眼球."活在地狱中受折磨"这段的表演大赞,至于菲利浦,本剧妥妥的颜值担当,和我想象中的形象很相似.事实上,每一位演员都和角色契合度很高.而这点,正是这一版"无人生还"最精彩的地方吧.
记得当年第一次看阿婆的书,习惯了柯南.道尔的跌宕起伏又步步为营的推理,总觉得阿婆的节奏有点缓慢。
但《无人生还》却始终深深印在脑海里忘不掉。
《十个小兵人》那首童谣,一边读一边脊背发凉。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 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 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
八个小兵人,动身去德文; 一个要留下,还剩七个人。
七个小兵人,一起去砍柴; 一个砍自己,还剩六个人。
六个小兵人,无聊玩蜂箱; 一个被蛰死,还剩五个人。
五个小兵人,喜欢学法律; 一个当法官,还剩四个人。
四个小兵人,下海去逞能; 一个葬鱼腹,还剩三个人。
三个小兵人,进了动物园; 一个遭熊袭,还剩两个人。
两个小兵人,外出晒太阳; 一个被晒焦,还剩一个人。
这个小兵人,孤单又影只; 投缳上了吊,一个也不剩。
——弗兰克·格林----在BBC的这一版中,吸引我来看的,是山花扮演的雇佣兵帅哥Lombard,看完后最触动我的改编,是秘书小姐Vera ,若没有最后几分钟挂在断头绳上的求饶,我几乎都要同情她了。
回忆里阳光正好,英格兰碧水蓝天,海阔云舒。
她也唇红齿白,健康,在爱着。
她对那小孩儿不是不爱,只是想要嫁给爱人的欲念太强太强,便再看不见其他一切。
为他丢了良知,为他杀了人,到最后,他反而不再爱她。
法庭外,她的情人说,他听出了她的谎话,可是有趣的是,男孩的妈妈却并没有听出这个谎言。
或许他不及男孩妈妈悲伤,或许他作为男人理性思维更强,又或许,他爱她,并没有那样多。
他一早就有些怀疑她会是个狠心的女人了吧?
之后她的世界再没有晴天过,英格兰的海,是时时等着吞没她的一滩冷水。
她于是苍白凋零了,最喜欢的红泳衣,也穿不出颜色。
她大概想过无数次,若是可以结婚,跟他一起穷困着,她也是愿意的啊。
若是因为贫困而不得圆满,爱,好歹还是心头一颗朱砂痣,现在倒好,人财两空,欲德俱失,回忆里留下的只剩一抹蚊子血。
她最后,悔的不是杀死了那孩子,更多是悔那段被自己不小心毁了的爱情。
从这一点来讲,她和雇佣兵帅哥,也是绝配。
讽刺的是双手沾满土著人鲜血的雇佣兵帅哥,倒像是对她有几分真心,那一枪不打在他胸膛,大约她也就不会死了。
跟着小哥逃出岛去,自(没)由(羞)自(没)在(臊)的过个一些日子,倒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秘书小姐最后踩着椅子腿吊死,竟是让我觉得有些可悲可笑了。
Fin.又及:Aidan Turner真是不错,渣男设定也能演出情来。
阿婆不朽!
侦探文学不朽!
两个人的cp感还是不错的,哔……
阿加莎的经典,被BBC改成了三集电视剧,并且是第一个采取保持原著结局的一个版本。
三个多小时看下来,略有些困顿,影片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少了些血腥的场面。
对于我还略有些失望,不过,女主的内心世界完全弥补了那些视觉上的刺激。
虽然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对女主那种极力掩饰自己内心不安的表现有所暗示。
但是,最后结尾才把女主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推理的部分被诠释的少之又少。
结尾的凶手出现的没有太大的反转,有点在意料之中。
会抽空看看,这部原著的,一定细节上的线索会多过于剧集。
人心这个东西,果然是最可怕的。
做一个善良的人吧。
要不然,就真的无人生还了。
【本文涉及许多个人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轻喷么么哒】【有大量剧透请注意】初中迷恋推理小说不能自拔的那段时间,很中二地觉得自己是一个推理小说研究者。
为了了解更多作家的风格和特点,什么类型的推理小说都买来看过,更不用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样的推理女王。
看了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一些作品,却唯独没有看,她享誉最多,最为经典的《无人生还》。
当时苦苦寻求合适的译本而未得,读书计划一推再推,后来对推理小说的热情淡却,也就渐渐淡忘了那时的执念。
这次听说BBC翻拍了《无人生还》,推理魂又燃了起来,一口气看完剧,恐惧紧张之余有感慨,再加上最近拖延症缓解,发了说说安利后,又想写老掉牙的长文章来评论该剧,遂有下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甚至不用加“推理小说”这个定语,是埃勒里.奎因。
深受他的荼毒,我一直觉得,推理小说应该是硬邦邦实打实的,凶手是谁是侦探和读者一起通过全部展现在纸面上的线索一起推导的,这才是推理小说。
所以我一直觉得阿婆的推理小说不够味儿,因为总有些诡计被阿婆用叙述上的模糊略过,这让我觉得不公平,也让我怀疑这“推理女王”是个虚名。
后来我渐渐明白,奎因也许就像他笔下的侦探,看破世事,只追求推理的绝对快感,而往往遗忘了人的社会性这个问题。
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是入世的。
有人死了。
这是既定的结果。
重要的不是人怎么死,谁杀了他,而是为什么杀。
为什么杀,这探讨的大概就是人性。
《无人生还》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它的诡计多卓著,而是因为它在一个极端封闭的情况下,演绎了人性内心最大的丑恶和绝望。
似乎有很多豆瓣的旁友觉得这部剧略显一般,可我觉得它挺赞的,真的,精良。
首先,从演员的选择上说。
男主扮演者Aidan Turner的脸+身材,他出场时略带邪气的一笑,再加上挺拔的西服和低音炮,从商业角度上说,剧组就胜利了。
多少少女在看到他的那一刻想舔屏啊(难为情,这也包括我自己)。
而女主的扮演者Maeve Dermody乍看让人觉得憔悴而老气横秋,紧蹙双眉似乎总在睥睨众生,在海里游泳的镜头看上去并不纤细倒显得丰满有力,可越到后来,你越会觉得Maeve把克里索恩小姐演活了。
她把这个憔悴女子的敏感多疑,面对心仪男子时的热情奔放以及为了生存孤注一掷的绝望,还有一次次欺骗男人时那竭尽全力的魅惑的笑容,全部展现出来了。
哪怕最后剧情反转让人惊叹她的冷酷,可我却由衷的为她鼓掌。
不只是男主和女主,其他角色的扮演者的演技不也一样爆表?
我一直记得当老唱机播出对10位来宾的指控后,警官先生竭力否认的样子。
满脸的不屑和鄙夷,语调坚定而凶狠,说出那句“我和他的死一点关系也没有”时,眼睛却躲开了。
这一躲,流露出了一个做贼心虚者纯粹的恐惧和怀疑,强作冷静实则慌张不已。
那一刻我忍不住想站起来给他的扮演者喝彩。
演得太好了。
实在太传神了。
还有一位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宗教狂热分子老太太。
她的扮演者成功表现出了一个自信冷漠不知悔改,痴迷于宗教,外表和善实则尖刻高傲的老太太形象。
反正,我看剧的时候一直希望这个老太婆早点死掉,就是这么成功的刻画。
说完演员,再来说说制作的精良。
BBC的纪录片和剧之前也看过不少,一直觉得腐国配乐真是牛掰到不行的存在。
在《无人生还》当中,肃穆、缓慢又诡异的配乐给全剧的悬疑色彩增色不少。
半夜看剧的时候,妈呀那个音乐简直吓坏宝宝了......当然,如果你关掉声音,《无人生还》对于诡异恐慌感的塑造依旧是强到不行。
大部分镜头都用冷色调表现,时不时镜头一个切换转而拍摄阴沉的天空,泣鸣的海鸟,又或者是黑夜中的走廊和别墅全景,什么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内心情感,这部电视剧简直是对语文环境描写作用题教科书式的阐释好吗!!!
看的时候宝宝真的要自带速效救心丸好吗!!!
片中少有的暖色调集中于女主的回忆。
是的,回忆是温馨而美好的,BBC用大量的慢镜头和零碎的片段表现女主回忆的浪漫,而这大写的浪漫却是对女主因爱痴狂的冷酷内心的反衬和讽刺,是对现实的嘲笑和衬托,哇又是一道语文大题的教科书阐释。
在我看来,《无人生还》给镜头和时空切换都做得很棒,当主角斩钉截铁歇斯底里地说“我真的没有杀人那个控告是对我的污蔑”的同时,镜头上展现的却是主角如何残忍杀害他人的画面,讽刺意味深重的同时又交代清楚剧情,偶尔回忆闪现后出现此时此刻主角苍白的脸,深刻表现出了主角的心理重负和内心煎熬。
毕竟是BBC,制作水准在我看来,真的很高。
最后,主题表现。
《无人生还》最让人质疑的,就是它将原著的推理味道进一步弱化,而把对人性的刻画和剖析放在了至高点。
这样的处理,更加深全剧的绝望。
其实无人生还的结局真的可以避免。
如果大家在第一次死难出现后选择团结一致,而不是互相指责,因为自身所处立场和所怀有的成见相互鄙视相互猜忌,有太多次死难可以避免。
如果最后女主不是歇斯底里崩了男主,也许她不至于面对法官却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再次抛出魅惑笑容玩勾引男人的把戏。
可怎么可能呢?
人类是偏见的动物啊。
死到临头都放不下那点高傲和成见,前脚互相安慰关起门来给每个人都贴上标签,前一秒怀疑这个人后一秒怀疑这个人,多么可笑,多么苍凉。
而如果是我们呢?
如果是我们落入这步田地,我们真的可以相信其他人吗?
这是个不敢让人回答的问题。
也许我也会像女主那样,不惜杀死信任自己的人,不惜保守自己丑陋的秘密到最后吧。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自私利己而虚伪,我们在屏幕前唏嘘,嘲笑的其实也是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某个里人格。
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
法官杀死了9个背负人命却逍遥法外的家伙,他似乎是善。
可他又是个和连环杀人犯心灵相通的人,他是个可以在观看死刑中获得快意的人,他似乎又是恶。
9个杀人凶手,他们本应是恶,可他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合格的妻子,合格的老师,合格的丈夫,他们在困境前无能为力,让人为他们揪心,而提心吊胆,他们那么无辜,看上去那么“善”。
善恶的界限早已模糊,法律的评判标准也是人为制定。
真正绝对的,或许是法官和男主笃信的,凡事都有因果报应。
“从我杀人的那一天开始,我就一直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我知道,我一定会因此而死。
”这是男主带着微笑说出的台词。
可最后,在只剩4个人时,在情欲的灯火中,男主又轻轻搂住女主,说:“死亡是为他人准备的,而不是为我们。
”男主背负着21条人命,血债累累,可我觉得他最单纯。
他满不在乎地承认唱片里的控告是真实的。
他满不在乎地承认自己有枪。
他那么轻易爱上了魅惑的女主,他那么轻易把自己的后背暴露在她面前。
他固执地相信岛上有第11人,凶手不会在他们10人之间。
他固然勇敢敏锐而机智,可他太坦荡。
他坦坦荡荡地面对人性的阴暗,面对死亡的命运,相信人人都有一颗澄明的心,他相信危难中擦出的爱情火花,他相信女主。
他不知道粉饰与包裹,所以最后,他被最懂得粉饰与包裹的女主射杀了。
多么讽刺,有多么真实。
菲利普.隆巴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而女主,克里索恩小姐。
她太美了。
魅惑之美。
阴险之美。
神经质之美。
为了爱的男人,她不惜杀死自己的学生。
困在岛上,她以脆弱的外表和绝望的眼神博得人们的信任,她在情况愈发危险的趋势下袒衣露体勾引男主博取支持,又在生命即将不保时果断提出和法官合作同时嫁祸男主。
冷酷卓绝,蛇蝎美人。
最后还是逃不过一死。
克里索恩小姐,你爱过雨果先生吗?
你爱过菲利普吗?
你爱过谁吗?
克里索恩小姐爱的,兴许还是她自己吧。
人类不是,都是这样爱着自己的生物吗。
无人逃脱,无人生还。
逃不脱的,是那最深的绝望和极度的,利己吧。
还原度确实很高。表演上有些参差不齐,不过有几个人物演出了原著精髓
十大恶人汇集孤岛,正义使者私刑制裁无人生还。感觉不是很有必要拍成连续剧,哪怕做成三个小时的电影也比这样好,稍微有点拖沓。而且也不是很有必要安排十个人,感觉就像在拖时间一样,最后揭秘凶手的布局,只有短短十几分钟,感觉有点草率,有点烂尾。
后面改得真的是WTF,感情戏简直是莫名其妙,然后动机也没解释清楚。三集迷你剧都搞得不清不楚的也是够了。还不如完全按着原著拍呢。
兴冲冲来看,却越看越失望,音乐估计本意是想营造大气又诡谲的气氛,结果整的像是在拍环太平洋;推理悬疑也被惊悚可怖取代,频现的闪回和慢镜头,只会令人怀疑是否黔驴技穷;“你这个一流的、五星的、纯金的白痴”一句,弹幕纷纷表示暂停截图学骂人哈哈哈
诚意十足的大戏。如果能有一个完整的法官作案案情回顾就更完美了。
阿姨的书里所谓的反转或者是原来如此的答案都是藏在一些不重要的细节里,也根本经不起所作推敲。不过英国人对破案剧的爱真是让人发指。
最终变成了一个悬疑。
9分。非常精彩的密室连环杀人案,每一个人物特性鲜明,全剧气氛渲染到位,细节前后巧妙照应。最终凶手推门的一瞬间,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只是结尾未能像原著一般完整交待动机与手法,好也不好。
暂停了好多次才看完,拍的实在不怎么吸引人,一点悬疑感恐怖感都没有(没看过原著不知道结局),对高分表示震惊
过瘾
开年第一剧自然选我女神奶奶。英伦范儿非常正,演员演技相当到位。但剪辑太碎太匆忙,一共150分钟容量里交代十个人的前史和现状还是太难了,书中很多细节神髓难以充分展开。剧本改编加重了一些角色的罪恶度,也有很多新世纪流行话题比如暴力恐同啦孤山之花强行卖肉啦,有功有过。四星。
迷你剧的好处就是能见好就收 把长度控制好 在一座封闭的岛屿上发生的故事 配合闪回的画面 一步一步揭发所有人的罪恶 BBC依然保持高水准 拍得很美 Aidan是很帅啊哈哈哈哈
原著党表示不接受这样的改编,书中最后一段凶手自述巧夺天工的杀人细节,剧集一个都没演出来。还是建议大家去看看原著吧。
“这是第一个采取原著结局的英语国家影视改编版本”233
我都说了是烂片,他还非要看!生气生气!!!两星滚一边去。看在原著份上多给了一星😠
Bitch is so bitch. 果然是致敬作品,不看原著根本不知道这群人怎么死的.
山姆·尼爾認真在演,其他人一般。
艾丹帅出宇宙 整个行走的荷尔蒙
这部电影推理性不强,重点是悬疑和人性,剧情不错
Mr. Lombard太帅了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猜到了犯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给我奖励求Lombard推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