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开始看这部电影时,一直热血沸腾,自己似乎和女主一样羡慕和向往无畏派的生活。
可是,作为情感内容最为复杂的人类,不可能只拥有一种绝对性格,绝对服从只能是不完美的制度体系下脆弱的伪装,拥有知识的人认为人性是死敌,而自己却往往陷入贪婪,自私,其实并不是人性使得制度崩溃,而是附属于人性的欲望在作祟。
诚实,博学,友好,无私,无畏,与其说是人性,不如说是人类所能拥有最美好的品格,因为很难全都拥有,所以人性阴暗面自动选择抵触,博学派与其说是怕分歧者威胁到制度的稳定,不如说是嫉妒分歧者可以拥有自己所无法拥有的美德,因为聪明,所以堕落。
而有这么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改革,进步,消亡,更替,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不服从于陈旧的分歧者。
严重剧透。
从电影院出来的第一感觉就是:瞎了。
电影世界分为五大阵营:诚实(Candor)、智慧(Erudite)、和平(Amity)、无畏(Dauntless)、无私(Abnegation),女主这个瞎货生在无私这个阵营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成人祭典的前一天,女主去MaggieQ那里测试,结果被告知自己是个分歧者,留着非洲土著发型的MaggieQ让女主不要告诉别人,在一个放血的仪式上,女主选择了无畏(Dauntless)也就是酷跑一组,如果在中国,德尔惠和特步一定会植入广告,一定。
女主进入了酷跑阵营之后,马上就结识了一群假姐妹,另外也和酷跑小分队的小四(也是个分歧者)擦出了爱的火花。
在小四的帮助下,女主从吊车尾的成绩一步步成长,最后终于通过了最后的测试。
这时候,智慧(Erudite)的女Boss 凯特温丝莱特正在酝酿一场阴谋,为了维持世界的“和平”,她要歼灭无私(Abnegation)一族,他们发明了一种药物控制酷跑一组,在超大的平板电脑上操作控制人群,可是,女主和小四因为是分歧者,他们的药水不!
管!
用!
机智的女主和小四马上进入了表演模式,假装被控制,结果还是被酷跑小分队的另一位队长识破,两人开始和几百人展开了撕逼大战,在这个过程中,女主受伤,凯特温丝莱特让小兵们出门把她解决,而小四却要被带回去!
编剧你考虑过韩少的感受吗!
在女主角要被枪决的时候,女主角的麻麻化身神枪手出现了,迅速击毙了酷跑小兵,救出了女主,这时候女主的假姐妹出现了,他要攻击女主,女主不情不愿的杀了假姐妹。
这时,为了煽情,编剧让女主的神枪手麻麻也死了。
(粑粑,别着急编剧不会放过你。
)女主回到营地,组建了几人小分队,马上杀到了凯特温丝莱特的总部,小四居然被放在一旁无人看守,女主图样图乃衣服没有发现小四已经被控制,最后在紧急关头用枪指在自己的额头上,我心里默念我的妈呀,难道她要用爱唤醒小四吗?
小四在一丝挣扎之后,居然恢复了意识,我当场就瞎了。
凯特温丝莱特你们的科学体育老师教的吗,这么不堪一击?
小四和女主二人带着主角光环狂扫总部,最后该死的女主居然用一把刀把美丽的凯特温丝莱特的手定在了平板电脑上!
太过!
分!
了!
最后女主用药水控制了美丽的凯特温丝莱特,让她解除了程序。
大家都得救了。
电影完。
原著Veronica Roth的畅销小说《Divergent》的故事大纲源于科幻大师Isaac Asimov1957年的一个短篇故事《Profession》。
说是科幻,其实反映的是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高度发达,并将其中个人人格异化的程度略微放大了而已。
在反乌托邦的集权者看来,这是一种分类管理使社会有序化的“理想”;而在现实中,这不过是自由市场竞争带来的副产品,或者说是一种市场缺陷,反倒是一种“不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集权的理想与自由的现实鬼使神差的实现了某种媾合。
先来看看书中所列个人的五种品质及职业:1 Abnegation, for the selfless; 无私,自制(政客)2 Amity, for the peaceful; 友善,和平(农民)3 Candor, for the honest; 坦率,诚实(司法)4 Dauntless, for the brave; 无畏,勇敢(军警)5 Erudite, for the intelligent. 博学,智慧(科研)从职业上来看,按照重农主义的思想,主要的生产者只有农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工人,资本家,商人(职业经理人)直接被忽略了,也就避免了掉入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的革命套路。
反派设计成博学派,也就是知识精英,受害者设计成无私派,也就是政客。
这个在美国后次贷危机民主党执政的当下,十分受用;但是拿到中国来就有点滑稽,在中国占领舆论道德制高点的往往是知识精英,反派和被口诛笔伐的往往是政府。
当然,不变的是无知而无畏的人们都是被当枪使的,也就是故事的主角们,愤青。
如果考虑到那些被忽略的职业阶层,工人的“勤劳”和商人的“节俭”应该也是不错的扩展思路。
从人性品质上来看,五分法在西方还算是个创新。
不论是四血型、七宗罪、九型人格还是十二星座,很难找到人性五优点的理论体系。
这个在中国就有了,我们称之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由孔孟到董仲舒发展而来的中华伦理核心价值体系。
但是要跟上面那五个对应上,就得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这一古脑的都搬出来才才凑得齐。
只是感觉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算是中国思维超乎老外反乌托邦的想象力极限了吧。
现在我党考察评价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指标倒是挺切题。
若要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就高大上的去了。
科幻和理想是一码事,现实是另一码事。
现实中的官员,都被骂腐败,是为不无私;现实中无产阶级多出野匪流氓,是为不友善;现实中的律师,常等同于骗子和掮客,是为不诚实;现实中的警察城管,也被诟病只会欺软怕硬,是为不勇敢;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不是学术腐败的混子,就是捯饬瘦肉精转基因的科学怪人,是为不智慧。
但是不论东西方,理想中人们都是呼唤英雄的,不论是毛泽东、甘地、马丁路德金,还是现在如坐针毡的奥巴马和不甘示弱的普金。
我们的期望其实并不高,英雄能不能各大优点集于一身呢?
不论是政治领袖,还是商界精英抑或学术大师,能否既冷静智慧,又坚毅勇敢,同时襟怀坦白,与人为善,大公无私呢?
而结果往往这样的人啥也不突出,甚至一无是处,不就是咱普通的老百姓么?
或许就是一位乡村教师,甚至是街边的拾荒老大爷……萨特评价切瓦格拉是“二十世纪最完美的人”,他兼具着洞察世事的智慧,坚持斗争的勇敢和悲天悯人的无私善良,他正是这么一个典型的“分歧者”。
马克思说我们的理想不过是消除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现在已然是二十一世纪了,五十年代的科幻情节,大多都成了今天稀松平常的现实,在网络时代长大的九零后和零零后们,你们的个性伸展了么?
你们对二十世纪的种种不完美保持分歧者的姿态了么?
当你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当你在选专业的时候,当你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当你在升职、跳槽还是创业做出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请记住那些不完美的人们做出的糟糕选择带给我们绵延的愁苦。
即使瓦格拉没得好死,即使完美的人注定一路坎坷荆棘,相信总有这样的人们能背负薪火,一意孤行。
谢琳·伍德蕾在《分歧者》中的很多画面像极了《饥饿游戏》里的詹尼佛·劳伦斯,派系选择大典上她忐忑纠结的表情几乎与《饥饿游戏》里凯特尼斯等待抽签决定时如出一撤,加之同样都是青春对抗强权,也难怪两部电影要放在一起比较。
《饥饿游戏》所要表现的是大制度背景下个人的反抗精神,颇有些《大逃杀》版《暮光之城》的味道,每一部都好像是下一部的前奏曲,塑造的是一个时势需要的“英雄”;《分歧者》则更像是《哈利波特》版的《进击的巨人》,以派系选择来明确人物内心冲突,据说下一部也已经开始投拍,看来是以连贯的方式表现主角的成长。
更倾向于塑造起一个完整的“人”。
★电影架空在未来世界的美国,经过战争等不可知因素的洗礼,只有少数幸运的人得以生活在“城市”之中,为了便于管理,人们将人细分为五个派系——“友好”、“诚实”、“博学”、“无畏”和“无私”,每个派系有自己的生活,除了16岁的大典一生都没有选择的机会。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曾经风靡一时的“九型人格”,其中包括的“全爱型、智慧型、忠诚型、活跃型和和平型”几乎可以被看做是电影几大派系的翻版。
当然,“九大人格”尚且不能准确地区分一个人,那么五大派系显然也不会严谨。
人是不能被简单区分的,这就从一开始决定了有可能发生变故的基础。
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分歧者》所构建的“五大派系”可以算作是“软科幻”的一种设定,其背景存在的合理性并非他们关注的重点,一旦建立起了这种方式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才是。
《分歧者》和《饥饿游戏》很像,在腐化的既定模式下加入了勇敢叛逆的灵魂,年轻人想要突破自身的壁垒,完成在青春期对于个人身份认证的困惑,就势必会挑战权威。
青春电影基本都以此为矛盾点,人物的纠结决定了戏剧的魅力——《歌舞青春》系列里男主角特洛伊对于自己是否能唱歌的困惑也是建立在固有形象的重塑之上的。
在类似《分歧者》式的“幻想乌托邦”电影中,这样的困惑则更多的与革新相结合。
是《分歧者》作为成长电影重要的一个标志。
☆个人形象投射的反复出现象征着Tris对个人身份的确定。
作为“无私者”她没有资格照镜子正暗合了她无法面对真实自己的窘境。
而实战演习成功时高空滑翔她凝视着玻璃中反光的自己,也真正意义上接受了自己的形象。
在恐惧考验中,Tris对反射影子的确认是她认定幻觉的重要标志,这也成为决定她“分歧者”的标志——从“无私者”跨越到“无畏者”再到“分歧者”的过程,就是Tris自我成长的重要过程。
“个性”是美式教育中一个独特的环节。
曾经有人以职场畅销书来分析社会,中国多是人脉培养,日本多是企业忠诚,而美国则是寻求个性。
青春电影市场所展示出的这种敢于冲破牢笼表达自我的价值观,是美国社会对于“个性”追逐的结果。
因此在《超凡蜘蛛侠》中,年轻的蜘蛛侠会反复的追问“who am I”,在《饥饿游戏》中凯特尼斯会和皮特一起挑战游戏规则,而《分歧者》中的Tris则无法受困于“派系大于血缘”,也无法隐藏自己作为“分歧者”的身份,她的差异造就了她的困惑,也使她不断成长。
爱情则永远是成长的催化剂,有趣的是如今天朝也开始拍摄15、16岁情窦初开的爱情电影,但大多只能是“亲下去,爱下去,就是不能好下去”,而好莱坞式的青春之爱则要复杂的多——《分歧者》没有选择延续《暮光之城》式的三角关系,Four担任的不像是情人而更是导师。
Four可以被看做是Tris的进阶版,是度过了青春迷惘期的Tris。
他也有自己的恐惧,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恐惧是他能教给Tris的最重要的课程。
★在《分歧者》中,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博学派领袖认为,维系城市和平最大的敌人就是“人性”,而她选择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抹去人性,抹去对于派系的忠诚,把人都变成可以操控的傀儡,分歧者却恰恰因为不能选择固定的派系而免受洗脑。
只可惜无论是控制电脑的博学派还是留守下来的“无畏派”战士徒手战斗力都几乎为渣,大决战最大的看点竟然是来自来自于Tris和Four这对情侣的互殴。
当Tris正面对抗凯特大声说出自己是“分歧者”的时候,整部电影则好像完成了任务般迅速地滑向结局。
这对于前半程漫长的铺垫来说实在是有些虎头蛇尾。
而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最大的看点可能在于我们终于看到不是每个16岁都注定为爱情流泪,16岁同样也面临着对人生、对信仰的抉择。
有种说法是国内从不拍摄未来题材电影,是因为无法确定未来是否还是由我dang正确领导全民走向繁荣富强。
对未来设想一片虚妄,国内如今的青春电影还依旧停留在“你伤害了我一笑而过”的儿女情长上,即使是如《分歧者》这样非常典型的爆米花电影,概念上依旧是超前的,这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了。
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电影。
依旧是架空小说的设定,所有人类文明灰飞烟灭,而新的社会结构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又必须在剧情的需要下出现一些问题,充分印证了“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毫无亮点的大女主晋升戏码,与大表姐的《饥饿游戏》如出一辙,一个自带与众不同属性,内心又不安平凡的“找事儿”女性形象。
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对于大女主有什么刻板印象,这些大女主统一感觉就是脸盘子挺大,身材威猛,反正看上去矫健之中带着一丝笨拙,坚强之中又刚性不足。
整体来看,陷入了一种:你太强,你谈不了恋爱,但你又不能太弱,不然你搞不了革命。
为了获得资方认可,得到更多的粉丝和票房,那么必须再给这个不那么完美的女主安排一个“王子”。
这个王子一定要出身不凡,身手矫健,拥有总裁的霸道,也能私下展露温柔,简直就是所有女人YY的最好范本。
身材一定要好,低调不张扬,该脱就脱,该上就上,所以男主一出来,你就知道这种电影的受众应该都是女性。
唯一不同是剧本设置的派系之争。
实际上在我看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这跟你如何管理没什么关系。
而且欧美人特别喜欢搞颜色革命,通过着装将这些人划分,实际上着装以及设计风格就不难看出,所有派系实际上已经通过外表分出了三六九等。
无私派、诚实派、无畏派、友好派、博学派。
看似一个个都充满了正能量,实际上各怀鬼胎,各自为营,这跟现如今的国家党派之争又有啥区别。
看似新颖的设定,只不过是老调重弹,所以电影最终还是按照《饥饿游戏》的套路走到最后,并且还有点《雪国列车》的感觉——你以为你是在革命,实际上革命后的情况不一定比现在五派分立强。
PS:不过博学派的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无畏派是有点太单纯,并不是实力越强越能坚持到最后。
如果外国人读读中国史,他们应该不难发现,最重要的是民心,而不是制造争端。
祝,世界和平
作为看过原著的读者,《分歧者:异类觉醒》还原得很令人满意,电影本身完整展现了小说风格,在翠丝和老四奋勇向前的自由肆意中,我已经开始期待这一系列电影的渐入佳境了。
当然,因为对接下来剧情的了如指掌,很多桥段都会让我微微一笑,比如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珍宁,虽然全程女王状态,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她其实也只是这片实验田中的一只小白鼠——很多这样的细节,都会让通读过整部小说的读者感到戏谑。
但是,除了对电影的欣赏,更多的,我也有一份担忧。
因为,我一直觉得将文学作品翻拍成电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儿,虽然改编和系列影片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主流力量,但在契合原著精神主轴的同时要把握大银幕的尺度和系列片的进展节奏并不是一件易事,这是大多数改编电影都要面临的问题。
《分歧者》同样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相对于其他改编电影,它可能更吃亏一些——对比整个系列的架构与野心,第一部《分歧者》在世界观的展开层面上,用“冰山一角”来形容都略显夸张。
所以,作为一部系列电影的开篇,它可能并没有那么的出彩,但如果看完第一部后就弃掉了整个系列,实在是太可惜。
《分歧者》三部曲很有点佛家三重境界的味道:第一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部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整个系列的情节推进非常有层次感,视角转动,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但仔细推敲,其实核心始终只有一个,就是对复杂人性的探求。
朋友没看过书,看完电影以后和我说觉得设定和逻辑有点难以认同,其实这也是我看完第一本书后的感受,就好像是看到《盗梦空间》里制造的梦境,只要有一丝不合理的地方,这个世界马上分崩离析。
无私派、无畏派、诚实派、友好派、博学派,五大派别的生活世界好像是个有严重硬伤的荒谬之境,每个人只能从属于一个由个性划分的派别,派别重于血缘的理念让彼此的生活都显得泾渭分明,冰冷无比。
于是这些本该是人类追求的美好品质扭曲变形,无私派过分强调为他人奉献而忽略了对己身的关注,无畏派将残忍与勇气划上等号,诚实派用诚实来伪装对他人感受的忽视,博学派野心勃勃,知识变成了操纵别人的利器。
人的个性本应大放异彩,而拥有两个个性以上的分歧者却成为博学派欲除之后快的对象。
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就算是科幻作品,也应有理有据,有清晰的思路脉络。
我想不少没看过书的人看这部电影可能对它的设定都有种大加挞伐的冲动,这也是我说的电影吃亏的地方,在第一部小说中,作者要呈现的世界观还未完全铺展开,但在接下来两本小说中,让人不断刷新认知的层次感立马体现出来了,而这全是靠第一本书中构建的世界奠定的基础。
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在于当你以为五大派别的世界就是整个背景框架时,却赫然发现它只是外部世界营救自身的工具,原来这么一个显得扭曲的生活空间确实是被刻意营造出来的,镜头向远处推开,我们才发现原来看到的全部只是画布上的一隅。
这里的冲突相较第一部更为激烈和深化,在派别世界和域外世界的矛盾中,五大派别彼此针锋相对,争权夺利的混战也硝烟弥漫,扭曲的人性在战争中被剥了个体无完肤,派别成为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之后第三部伊始,我和来到域外的派别人士们就再次被震住了,所谓的派别只不过是基因有缺陷的人,第二层的境界也来到了高潮,当赖以生存的价值体系整个坍塌,缺少了骨架的人如何生活下去?
第三个层次随着派别者和外部世界基因局的对抗逐渐展开,拥有纯净基因的基因局人士看似远远比“有缺陷”的派别者要强得多,但他们的做法又与珍宁等人相差多少呢?
毫不犹豫地利用、甚至牺牲他人的做法与“纯净”二字相去甚远,而所谓的缺陷又在哪呢?
如果说强制划分派别是无视人类本性的枉然,那么外部人士对缺陷基因的修复就是沉浸在空中楼阁的幻境中,两者有何差别?
其实质不过都是人性的僵化,而这种桎梏终将被打破。
在这个不同于派别世界的小天地,我们终于看清楚人性背后的意义,复杂和缺陷本就是它最真实的样貌,这也是第三层境界真正揭示出的本源。
因此,三部曲中不断变化的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但价值观念其实一直未变,就是对人性的挖掘,只待我们上下求索。
而《分歧者》作为开篇的第一部,率先撩开一层人性的面纱,也扯下了这个世界的遮羞布,更庞大的探寻与拷问,只待接下来的层层递进。
总之,《分歧者:异类觉醒》成功开启了这个电影系列,并一定会引爆这个电影系列,如果不想错过《反叛者》与《忠诚者》的升级,《分歧者》是一定要看的。
同时,对于系列作品来说,能看到人物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翠丝和老四的感情线,就是这浓墨重彩的一环,在这点上,书中对主角的性格塑造和变化有着非常合理的发展弧线,期待着电影不要忽视对这条感情线的刻画,虽然最后的最后……我就不剧透了。
我實在很不想這樣講,但是看完這片之後,我覺得作者/導演從一開始就不是要講反烏托邦的故事,其實講的就是高中女生的青春愛情小花小草,但是又不想被嫌花癡無腦深度低,唉,怎麼辦呀,正是托腮蹙眉時,好巧瞄到手邊一本《美麗新世界》,瞬間醍醐灌頂,振筆疾書,寫出一部世界觀龐大未來設定灰暗人類前途黯然的逼格作品,拍拍胸脯,誰還敢說這是小情小愛!
不過其實定睛一看,會發現其實那些什麼拗口的Abnegation、Dauntless、Erudite,或者戰後的衰敗芝加哥、圍牆外的世界之類的,都跟整個劇情好像是出格的,有點像擺錯道具的舞台劇。
因為在拖掉那些外殼之後,電影呈現給我們什麼樣的劇情。
女主角掙扎在父母的傳統職業期待與自己的內心嚮往之間、女主角勇敢果斷的選了自己的理想卻發現成績好爛、女主角發現有個體術容貌個性樣樣封頂的男助教、女主角成績成績突飛猛進、女主角因為成績突飛猛進被好朋友討厭了哭哭、女主角BUG般的先天能力讓她考試無負擔卻又要裝哎唷考得好吃力。
如此這般,這劇情說是校園YA片還過得去,但是今天硬要裝高冷、搞深度,放進反烏托邦裡頭去,就無可避免了產生了一種詭異,最後那段Kate Winslet發動的派別清洗怎麼怎麼看怎麼怪,基本上跟前面的無畏青少年暑期成長體驗營完全脫鉤,有種「我是不是連第二集一併看完了?
」的佔便宜感,人言道,吃虧就是佔便宜,但是看完這片,會覺得,佔了這便宜,吃虧的是自己。
所以當最後女主角與帥氣助教及一群好夥伴搭上開往圍牆外的列車時,明顯的續集伏筆讓我不禁一股惡寒,後來上網查了一下,嗯,果然是時下最潮三部曲模式……想到這系列電影要花上多少的器材、道具、底片、宣傳品之類的,就想到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裡寫到:「在低度生產的時代,這是非常緊要的;但是在機械和氮固定的時代——節儉絕對是反社會的罪。
」
电影《分歧者》无论是从故事讲述上,还是剧情结构,甚至在人物塑造上,它从来都算不上是一部堪称优秀的电影作品。
看过之后,你就会发现整部电影,故事老套没有新意,叙述模式依然是线性时间叙事,人物方面女主角完全是一个败笔。
But,这部电影吸引我的地方,恰恰不是电影情节本身,而是电影中所蕴含的大量社会学现象。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电影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社会,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或多或少有意或者无意识地牵扯或者谈论到一定的社会现象。
但如《分歧者》这样,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用社会学视角去讲述故事的电影,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所以,这是电影给我惊喜的地方。
当然,如果你能学着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眼睛来看这部电影的话,你会有特别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部电影还可以作为社会学教程给学生观看和学习。
一、社会分工和协作百度百科中的解释,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
在电影《分歧者》中,我们从开始就很明显看到社会分工的影子:一百年前,席卷全球的战争让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从地球上消失,幸存的人类聚集在破败的芝加哥。
新世界的创始者为了谋求永久的和平,将幸存者们分成了无私派、诚实派、无畏派、友好派和博学派,同时社会根据各个派别的特性,分工协作。
比如无私者无私乐于奉献,那么他们是政府的代表;诚实派诚实正直,注重诚信和秩序,他们是司法的代表;无畏派无所畏惧,勇敢坚强,是这个城市的守护者,代表着士兵警察行政势力一方;友好派友好温和,负责耕种;博学派聪明,富有知识和逻辑,无所不知,是科学研究的代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社会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高的表现。
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
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深刻的含义就是由社会分工得出的。
二、达尔文的妖孽 当然,和现实的社会一样,电影《分歧者》里的世界还不是共产主义光辉照耀的新世界,和现在很多的社会一样,里面同样有一群城市的流浪者,在电影,这群人被称为“无派者”。
所谓“无派者”就是在社会选择中被各个派别所淘汰下来的人,也就是我们现在社会所说的“撸瑟”。
在这里,对照的就是达尔文老先生说的“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逻辑,有人在庙堂,有人在草野,有人吃香喝辣,有人食不果腹。
精英居于塔尖,平民占据中间,底层就是底层人们。
在现代社会依然如此,但至少会有少量的人员流动,而正是这合理有效的人员流动才是一个社会良好有序的保证。
如果一个社会缺乏良好的社会分层中的人员流动,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濒临危险的社会。
当然,这里主要谈达尔文老先生的进化论。
众所周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样的观点在达尔文之前以有声音,当然在他之前已有人提出进化的理念,达尔文老先生无非是用一本《进化论》的书让这些理念文字化。
当然,如果仔细读了《进化论》,就会明白,其实在达尔文看来,其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其实是说,无论如何进化,社会生物依然无法逃脱自然选择的力量。
三、先天选择与后天选择在电影《分歧者》中,女主人工碧翠丝出生于无私派家庭,但她却羡慕无畏派的勇敢和果敢,同时在最后的派别选择中,她选择了无畏派。
当然,还要说的一点就是,其实主人公是所谓的分歧者,就是在身体自然选择中既属于任何派系,又不属于任何派系,因为这类人群常常具有博学派的知识,无畏派的勇敢和无私派的无私等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他们可以属于任何一个派别,当然在另一个角度而言,他们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
就如那个寓言故事一样,可悲的蝙蝠既无法成为老鼠的朋友,也难以成为鸟类的朋友,因为他们是老鼠和鸟类眼中的异类。
电影里面的分歧者也是电影社会中五大派别眼中的异类。
当然在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社会命题,那就是关于社会选择。
当然在电影里,碧翠丝选择了无畏派并通过了各种努力和训练,转变成了无畏派。
当然,从其他派系转来并成为无畏派的不只是她一个人,还有其他很多人,这就是所谓的先天选择和后天选择。
对此,波伏娃《第二性》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
那就是,其实在社会中,在劳动分工中,女性不一定比男性弱,有些女性甚至比男性更强壮,在很久很久以前,女性和男性没什么区别,都是要出去狩猎动物的。
但为什么,到了现在社会里,女性常被视为柔弱的需要保护的一方呢?
那是因为,后来因为大姨妈等各种各样的原因,社会分工里就让男性去承担了狩猎等工作,同时随着社会观念的塑造,导致在人们印象中,女性就应该是在家缝缝衣服、做做饭、养养孩子就行了。
至于打猎狩猎,爬树摘果的事情,那就交给男人来吧。
久而久之,女性便成为了所谓的弱势的一方。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社会观念束缚,女性不一定比男性弱啊。
当然另一个可供证明的就是《西游记》里的女儿国了,那里全是女性,不也有军队,不也出去打仗,保家卫国么,各个都是女汉子啊。
还有,杨门女将、穆桂英等等。
所以说,观念不一定很靠谱。
就像无私派的碧翠丝最后不是投身无畏派,同时经过训练不也从弱女子变身成了女汉子。
在碧翠丝的身份转变中,还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命题,那就是角色认同。
看过电影的人知道,在派系检测中,碧翠丝的结果是分歧者,就是前面说的各种派系都有的融合,也就是社会中的异类和分歧者,是其他派别担心并欲处之而后快的异教徒。
在一段时间里,碧翠丝遭遇的身份认同的混淆,因为她突然迷失了,身份忽然混乱了,不知道何去何从了。
而最后,在选择中,她选择了无畏派可以看做她身份意识的觉醒和角色认同的找回。
四、仪式和融入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如升旗仪式等。
人类学研究视野和意义范畴内,仪式首先被限定在人类的“社会行为”这一基本表述之上,但人类学家们对仪式的界说则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那些包含着世俗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国王和部落祈福的,人们称作为仪式。
”有人“将仪式视为基本的社会行为”。
有人提出“仪式是纯净的行为,没有意义或目的。
”有人指出“仪式是关于重大性事务的形态,而不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平常形态。
”在有的人看来,“仪式就像一场令人心旷神怡的游戏”。
有人认为“在仪式里面,世界是活生生的,同时世界又是想象的……然而,它展演的却是同一个世界。
”仪式一般在庄严肃穆的地方举行,以给参与者以仪式感。
仪式在电影《分歧者》里代表着一种身份认同。
在电影中,在选择派别的时候,参与者歃血,然后将自己的血滴到自己所要选择去的派别里面。
经过这一过程的洗礼,就代表你已成为这个群体一员,你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也选择去融入这个群体。
当然,在碧翠丝看来,为了融入无畏派这个新的群体,碧翠丝甚至给自己也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仪式,那就是自己改名。
在笔者看来,取名字其实也是也是一种仪式化过程,代表着家庭对你的身份认同,同时名字中往往包含着家庭伦理关系(比如辈分)以及家庭期望等。
碧翠丝在电影中改名翠丝,便也是自我仪式的完成。
五、融合 社会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就是讲述关于融合。
融合往往指一个人融入到另一个群体,或者一部分人进入另一人群当中。
电影中就是以前的非无畏派者融入到无畏派的群体之中。
融合一般而言是艰难的,曲折的,带着阵痛的。
对融入者而言,那是一个新的群体和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陌生同时需要自己去适应和熟悉的;对接纳者群体而言,这是一群陌生人来到自己的领域中,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接纳而非主动,接纳者对融入者往往会带着敌意,即使不是敌意,那也绝对不是善意的态度。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你毕业后进入一个新的单位,刚开始初期就是阵痛期,你从学校走入单位和公司,需要自己转变,去认识新的同事,但你也会知道同事和同学朋友是不一样的,你需要快速融入到这个新的环境中去,这就是融合。
碧翠丝就是这样,他需要在新的群体中建立关系,当然是朋友以及同盟关系,而在这过程中也有竞争,因为排名靠后者将会被淘汰出无畏派沦为无派的流浪者。
而这一过程,我们知道,对碧翠丝而言是痛苦和无奈的。
六、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中程序化的规则。
是保证社会良好运行的关键和保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规范是一整套良好有序的法律以及规章制度等当然在电影《分歧者》中也有一套属于其自己的社会规范,比如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相互做好本职工作等等,维持社会秩序良好运行与发展。
当然,社会规范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比如在电影里反面角色的那一套所谓的“派别高于血脉”的那一套理论学说。
当然,其实如果想想现代社会,这样的学说的变种无时无刻不在社会中上演,比如我们常常在新闻中看到的,父母病危,儿子坚守岗位等等。
其实,如果仔细想想,确实十分可怕,一个在社会伦理中能狠心在关键时候拧巴着内心不去看望父母的人,谈其所为的奉献精神又有多大价值。
这一点,我们国家做的还不够。
很多人欣赏美国电影,其实倒不如说很多时候,欣赏的是电影中所宣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体现出来的民众高于国家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
因为,一个社会正是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构成和塑造的。
总是,如果能够用另一种解读,用另一个眼光去看待电影《分歧者》的话,这部电影何尝不是一部良好的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教科书。
最近几年好莱坞带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电影再次集中爆发,诸如非常火爆的《饥饿游戏》,还有《雪国列车》、《环形使者》、《遗落战境》、《环太平洋》、《时间规划局》、《极乐空间》、《云图》、《全面回忆》等一大票电影。
若追溯历史的话,在意识形态斗争激烈的上世纪50到80年代,反乌托邦电影曾盛行一时,经典佳作如《妙想天开》、《发条橙》、《人猿星球》等,一直影响到后来的《黑客帝国》、《千钧一发》等经典电影。
所谓反乌托邦电影,就是设想有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未来社会,其中隐藏着各种危机和问题,而这“完美社会”往往会露出真相,最终分崩离析。
如今的世界已变成了地球村,无论思想还是文化、意识都愈发多元与融合,独裁和集权的威胁也愈发降低。
依照常理而言,反乌托邦电影应属于一个过去式的噩梦,没想到今天的电影创作者们让这个主题重焕荣光。
如何让古老的反抗暴政、追求自由、建立新世界的故事有新意,同时迎合全球性观影主力是青少年的环境?
现在看来,这波新的反乌托邦电影热潮与之前的已有很大不同,其一大特点就是和YA小说(young adult)结合。
像这部《分歧者》,就是将青春故事与反乌托邦社会背景结合在了一起。
《分歧者》可以看作是《饥饿游戏》的姊妹篇。
电影改编自风靡北美的同名小说,在北美两年时间狂销千万册,雄踞亚马逊排行榜等各大榜单,更是掀起了一个文化热潮。
反乌托邦电影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描述。
如果世界按照所有最美的特质划归五派,无私,无畏,诚实,友好,博学,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还会不会有杀戮,争端,夺权,暴乱?
影片正是要解决这个设定。
影片背景是未来人类只剩下一小部分,躲在芝加哥的高墙背后,外面的世界似乎很可怕,但里面则一派田园风光,和谐自然。
到了16岁,每个孩子都要通过测试,最终选择一派加入,终生不变——听起来有点像《哈利·波特》中四大学院的设定,不是么?
这五派其实对应着五种我们熟悉的职业:诚实派就是普通人,博学派其实是学者,友好派可以看作社会活动家,无畏派自然是战士,无私派则像隐士。
这不正与我们当下细致的专业化社会职业分工很相似吗?
人们看起来生活在一个各得其所、人尽其才的社会中,一派平和。
在这样的社会中,过度的组织性,强大的秩序,往往会要求人们交出自己的自由与个性,以换取安全稳定的生活。
殊不知,每一种标签都会产生歧视。
有一类人,他们不愿被定义,不愿被贴上标签,不愿服从命令——那就是青春气息逼人的少年男女!
他们似乎天生是与老人政治、集权以及乏味平淡的生活不相容的,他们不得不与之反叛和对抗,追求人生的自由。
《分歧者》中的女主角翠丝同时拥有几派的特质,无法被分类,被称作“分歧者”。
她选择了叛逆,加入无畏派,跟着青年伙伴们奔跑着追上飞驰的列车,努力学习格斗,通过一根钢丝从城市顶端滑行而过……如果你又想冒险,又愿意尝试下做隐士,看见他人还特别想帮助他,为什么就会成为另类,不为社会所容呢?
当下我们这些焦虑、困惑、寻求反叛等心理状态的年轻人很容易找到共鸣。
影片把青春年少的那种无限可能性,少年人不愿被体制化的主题都移植在了一个反乌托邦的故事壳子里,作为一部科幻动作大片,它的青春元素,是最大的与众不同。
对比《饥饿游戏》大逃杀式的残酷故事,《分歧者》更像一个反乌托邦外衣下关于成长的青春游戏,女主角慢慢体验到友情、爱情、亲情的真谛,她不断去认识自己,拷问自己到底是什么人,要成为什么人,想要怎样的生活,而最终解决所有疑惑得以成长。
女主角一直担心自己的分歧者身份被揭穿,努力伪装自己,但其实影片中和谐社会最大的威胁,恰恰来自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对权力的渴望。
影片的设定非常耐人寻味:学者控制了战士,挑起事端,主要针对的却是隐士。
表面的五派共存不过是个假象,一个不能容忍有“分歧者”存在的社会,其实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
对于国内成年观众来说,看到影片中的五派在最后互相争斗,整个世界混乱一团,一定会联想起国内过去的那十年特殊时代吧——无论你是自由派、高蹈派、骑墙派还是忠于某一派,最后都会被投机派所利用,作为棋子来玩弄。
女主角翠丝最终和小伙伴们一起摧毁了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她终于成年,学会了融入社会,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的本心。
这不正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所追求的个性生活吗?
女主角的成长经历波澜起伏,线索明晰。
影片即便没有太多超级火爆的大场面也能看得有滋有味。
尤其是影片中后部分关于恐惧的测试,让人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女主角不断进入恐惧的梦境,她仍不能利用自己的理智来消解恐惧,必须直面自己的内心,找到恐惧的出口,进而变得勇敢。
这个设定对青少年来说,正中下怀又更加有趣、值得琢磨。
女主演谢琳·伍德蕾以甜美清新,身材出众在北美已拥有大批拥趸,她是凭《橘子郡男孩》和《青春密语》等美剧红起来的,现在俨然新一代青春女星中的佼佼者,其近作电影《星运里的错》口碑极好,《后裔》更是当年奥斯卡热门。
火速蹿红的她片约不断,未来有直追石头姐、暮光女的势头。
男主演提奥·詹姆斯容貌帅气,花痴女粉又要尖叫了。
近些年低调的“露丝”凯特·温丝莱特也首次在商业大片里饰演大反派,女王气场爆棚,而大陆观众比较熟悉的动作女星Maggie Q也有加盟,作为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系列,这样的演员配备,已经足矣。
开头还是那句话,充满人性的科幻就是最好的科幻。
在世界被分成5种派别的未来,博学、无私、无畏、诚实、友爱,每个派系的人只有那一派的属性,拥有多个属性的人被称为分歧者而被赶尽杀绝。
看似有序而平衡的世界,实质上却是为了更好地奴役管理而麻醉压制人性。
所有叙事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人是有多种自我的,这些自我只能被压抑隐藏,却不可磨灭,这些自我会各有长短,每一个人的内在成长都是将短板的自我不断增强。
首先对于这5派,我将它看成一个人的几个自我,对任何一种自我的压抑都会引起人内心本能地反抗。
无私派代表了一个完全没有自我感的自我,在影片初女主的无私派家庭中,避免照镜子等规矩都是为了极端削弱自我感,让无私派以别人为中心,包括无派人群,这种不假思索、甚至盲目的乐善好施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无派人群的存活率,也大大增加了“这个”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无派人群曾经也是各派系的人民,但是却被自己所选的派系所遗弃,失去社会保障,可想而知他们的内心都或多或少有着那么一种对社会的仇恨,电影中也说明了无畏派所应付的主要暴动来自无派人群),无私派就是这样,谁都帮,那么这样的人来执政就会出现两种情形:1、世界都是无私派,世外桃源乌托邦;2、只要还有一部分人存在私心,这个世界就会混乱不堪。
或许这也是博学派想要消灭无私派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理智与逻辑告诉他们,无私派执政会毁了这个“有序”的世界。
作者也无意间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理性的人肯定不会无私?
是这样的么?
呵呵~博学派代表了一个纯理性的自我,他们的生活中避免一切人性的参杂,只注重知识与逻辑。
我一直在想,女主的哥哥为什么会加入博学派呢,我从开头至此的仅有的几段画面与对话中很难看出端倪,他花了3秒钟左右的时间做出了选择,3秒之前,母亲自信地微笑着,3秒之后却是疑惑与伤心挂在脸上,她发现自己原来始终不了解儿子……在女主眼中,哥哥是一个100%的无私派,对他人伸出援手几乎是他的本能,可他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选择了博学派,这样一来这个家庭已经失去了一个人,对女主的选择无疑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女主此刻的眼神有点茫然有点恍惚,似乎有什么动摇了内心,那是对父母的担忧与牵挂。
内心戏的描写到此为止,无论为何选择博学派,都体现了兄对无私派的不认可。
有时候选择一个领域并非因为自己擅长,而是那个领域能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当下所处世界中的一切,或许这就是他选择博学派的原因,亦或者青春期的叛逆?
亦或是无畏派母亲的遗传?
还是如我之前所言,对任何一种自我的压抑都会引起人内心本能地反抗?
(题外话,无私派转入无畏派是容易的,无畏派转到无私派从内心上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女主的母亲给自己的内心套上了枷锁,从原本狂野冲动的个性转向自我约束,是不是也说明了当年的母亲为了爱情无比地无畏?
真·无畏派母亲!
而后续的情节也的确可以看出这个母亲依然无畏,所以她确实是可敬的,从头至尾都在奋不顾身地牺牲,牺牲自己的个性,牺牲自己的生命,牺牲而幸福着)无畏派代表了一种寻求自由、挣脱解放、回归动物本性(动物本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的自我,电影以无畏派作为电影的主要的故事背景,我想是有其意义的,这是展现反抗的最佳背景。
博学派出身的男配角与诚实派出身的女配角在餐桌上嬉笑怒骂,当女主作死地跟Four说话时,他俩都不敢说话了,是啊,他们并非无畏,不过是青春期的叛逆想挣脱这个枷锁,于是选择无畏派就成了一种象征。
回到女主,无论从生活还是第一次尼基塔做的测试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女主喜欢照镜子,从心理学上,这样的人对自己的内在会有着严格的要求,对外界也是不易妥协的,后续对派系的选择、对淘汰的不服从、对爱情进度的把控等等都证实着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看成长,Four的背后刺着5派的全部标志,他也是一个在寻找自我的人。
有一段他这么说,“Although I'm still working on‘kind’”,你可以看作是与女主调情。
kind是什么?
是原谅,最后面对即将被落下的父亲,那个曾经虐待他的父亲,那个令他恐惧的父亲,他还是伸出了手,这一刻,Four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一段成长。
最后,真的只有极少数人是分歧者么?
看来未必吧,母亲是无私而又无畏的,许多细节又体现着博学派的智慧,父亲最后也无畏地冲向敌人,其实他们不过是选择压抑隐藏了其他的自我。
而剧末,幕后黑手博学派领袖Rose为了自己的理想中的世界而不惧女主的生命威胁,真是讽刺到家了,对,她自己也是个分歧者,而对于分歧者的赶尽杀绝那简直就是既生瑜不可再生亮的心态,统治者都是这样的心态。
所以你看每个人都是分歧者,只是很多人自我摧折了……理性的人肯定不会无私?
其实答案是,理性有时,无私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将就将就吧。。
影片的世界观设定还是很有趣的,将人类分成无私派、诚实派、无畏派、友好派和博学派各司其职,但其实这是反人类的,女主这样既勇敢又善良充满各类特质的非常符合现实人类个性的融合者在这个世界成为了异类。当一个构想极端化其优胜劣弊体现的就很明显了:1.我们自身不会只有一种特质,也不会一生不能改变。2.我们除了可以选择他人的给定,更可以自由地选择更灵活多变多元的思维方式。3.选择爱人不一定需要门当户对但需要本质相似且势均力敌齐头并进。影片有点饥饿游戏盗梦空间的影子,当然个人还是很喜欢这类自由意志的影片,期待下一部。
这是一部虽然没有特别出色,但也没什么可以挑剔的电影。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比《饥饿游戏》出色很多。
总的来讲,概括性的说,潮流还是人民说了算。中国人民太穷了,很想做一场手持优乐美枕边白富美的纸醉金迷梦,所以《小时代》火了。美国人民太闲了,很想过一把饱受压迫顶制度个肺的革命瘾,所以《分歧者》火了。
太好看了,平庸者为了所谓和平而打击分歧者,他们占有人数和资源,想方设法留住平庸。可好在分歧者为了爱和正义总会胜利。(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低,看了短评说是有很大部分抄袭饥饿游戏,等看了饥饿游戏会改评)
最近这些年反乌托邦电影也太多了些
找如此美式majority的少女(every girl wants to be her every boy wants her那种)来演如此minority的角色,才是本片最大的讽刺好吗。少女励志系列的第一部通常坑,因为要交代的背景太多,第二部可能好点但听说第一部的导演不跟你们玩了。温斯莱特MaggieQ跑大龙套真是underdeveloped,男主帅哭一众
非找个像罗伦斯的当女主啊。哭声有点恐怖。节奏还不错。
类似《饥饿游戏》,但世界观更清晰,也更好看一点。
太差劲了, 还不如看后入呢
灰机上看的,还差最后十分钟。开头分派系好像HP分院,前后情节基本都猜得到。构架挺宏大,但具体的细节和动机感觉还是蛮幼稚的。研究了很久男主,觉得他是兰兰和兰兰弟生的【。
这么大的框架,这么小的故事,这还没讲好,真的是糟糕透了。
好傻逼。青春片吗?应该是儿童片吧。。米国小p孩们没事可干了么?天天想着反压迫反集权,这些跟你们有毛关系啊。。女猪脸歪的还丑还肥,哭起来更难看。男猪在其他丑逼男配的衬托下仿佛好看了那么一丁点吧,本质也是个普通白人而已,根本谈不上帅。
不喜欢女主的颜..男主也还凑合着 剧情创意还ok吧 这么多人非要分出派别来 出现和规定违背的多种分歧者就要被杀 制度都是聪明人来制造平民们却只是服从且无力反抗 相对饥饿游戏 两者平平
(3.5)
满带感的,就是女主没特色也不好看。。。
反乌托邦科幻外衣下的无脑片子。确实很“青少年”,剧情也确实弱智。
相对于饥饿游戏,我更喜欢这个反乌托邦的故事
不好看。饥饿游戏还真是给青少年反乌托邦伪科幻片开了个好头啊,年年都有类似的片子,还那么长,还要拍那么多续集,简直瞎了。温斯莱特、布兰切特等女神都跟说好了似的集体演起了美腻的反派,甩小清新中二女主们几条街都不止。两星半。
「I want you to choose who you truly are and where you truly belong. Not on a whim. Not because you wish you were someone you're not. But because you honestly konw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