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电影的类型序列中,律政片并不算十分耀眼的那一类。
在过去三十年间,恐怕也只有《法外情》(1985)、《审死官》(1992)、《九品芝麻官》(1994)等多少为人熟知,而若将范围限定在“后九七”时代的香港司法背景,则更是鲜有名篇佳作问世。
因此,近期的《正义回廊》与《毒舌律师》两部影片,序分前后,携口碑与票房双赢之势,算是补上了港片的这一类型短板。
不过细究之下,这两部电影虽然在类型或题材上可归属一类,但风格可谓大相径庭。
其中《毒舌律师》算得上是对依稀渐远的伸冤喜剧模式的稳妥回归,以工整而掷地有声的言说方式为民申言,进而叩问正义和良心。
它满足了一部商业电影的各项业务要求,尺度得当,愠怒适宜而无公害,因而甚至能贴标登陆。
相比之下,《正义回廊》的剧情复杂程度、人物暧昧程度、视觉挑衅程度无不远超前者。
在新人导演何爵天的锐意布置下(可能也少不了监制翁子光的功劳),电影从头到尾都弥漫着沉郁压抑的窒息感,让人恍惚回到了《踏血寻梅》(2015)的那个香港时空线。
本片以月下抛尸为引子倒叙开场,早早便引出一起惨绝人寰的人伦案件。
首要嫌疑人张显宗(杨伟伦 饰)自幼饱受各方欺凌,更难以“感受”家庭关爱,遂伙同面试时结识的友人唐文奇(麦沛东 饰)谋杀亲生父母,并在后者寓所内将双亲残忍肢解。
作案后,张显宗不仅没有躲藏,反而通过网络发布寻亲信息,也很快被戳穿落网。
随着案情和庭讼展开,我们得以一窥张显宗的“内心世界”,更进一步地见识到其兽性冷血之外的复杂面相。
影片以张显宗视角下的意识独角和心灵构筑为引线,逐渐过渡到律师、证人、陪审团诸人的群像刻画上,并最终落于这场庭讼唯一的争议点:张嫌同伙唐文奇是否也参与了谋杀。
在本片原案“大角咀弑亲案”中,唐文奇的人物原型谢臻麒被法庭裁定谋杀罪名不成立,仅以“阻止合法埋葬尸体罪”获刑一年(主嫌则是终生监禁),又因受押近两年足以覆盖刑期,被当庭释放。
法庭判决的依据是,其人智商经测定低于人群平均值,且受拘捕以来一直坚称没有杀人,直到疑似遭遇刑讯后方才改口。
电影对此基本如实还原。
但另一方面,影片又通过布置层层悬念,不断迟滞真相的抵达。
唐文奇尽管在司法层面获得庭审和陪审团的轻判,但观众从全知视角却能知悉他与亲姐之间似有“密谋”,同时其人也并非如其形象那般“忠厚呆愚”。
电影有一处细节,显示唐文奇的 LCCI(伦敦工商会)会计资格成绩格外优异,这也呼应了“低智商”的他为何一开始能和墨尔本大学毕业的高才张显宗参加同一场面试。
显然,电影频频暗示唐文奇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不论他是否如结尾喻示那般身陷蛛网)。
但这个人物无疑又与张显宗形成了鲜明的视觉比对:一者的情绪/欲望/想象被披露无遗,甚至在部分时刻有着一闪而过的真情流露,而另一者虽然尽显无辜憨态,却始终藏于疑似包装的低智外表之下晦暗不明。
影片最后的司法判决,势必也会因这种视觉情感的不同配重而与观众的外部审视形成某种张力,进而达到间离的效果。
这便是本片颇为反类型的一点:从始至终,并不存在一个揭橥一切的叙事推动者,告诉观众最终应相信谁、厌弃谁。
本片既无一般律政片中大放异彩的毒舌状师,也无代表公民理性与市民良心的抗辩陪审员,至于社会派推理体系中的警探、义工更是无从谈起。
所有人物,仅仅是在其职司份内获得极为有限的视域,一如斯坦尼体系下所谓演员目光所及的追光之地。
人人皆是演员,人人皆以特定方式表演——众律师虽然看似比陪审团成员更具理性与洞察力,但实质上仍只是庭讼程序的演绎者,并不具备鸟瞰的真知能力,仅仅是工于戴上头套/戏服后的那项角色任务;除此以外,他们并不比仅凭日常经验和价值体验就作出判断的陪审员高明多少。
本片的值得玩味之处,正在于绕过了“公义何为、真相何在”等一般律政片议题,也不提理性与正义光辉如何彰显,而集中于人物在虚实折返之间的自我呈现。
我们看到,作为全片承重,张显宗可谓这一自我呈现的典型。
影片不仅以大段意识流影像直陈其内心,更在叙事层面至少给他分派了四重“角色任务”。
先是在媒体面前扮演一个寻亲孝子,然后在案件与庭审中扮演一个弑亲狂魔,接着在意识与潜意识里扮演一个掩盖阉割恐惧、向世界宣战的“末人”,最后则是在观众面前扮演一个似乎还存有人性(中性表达)的可悲边缘人。
这四重身份彼此纠缠,同时各自对应着几种堪称病态的社会关系——被成器兄长置换了亲子身位的家庭、专重窥私与奇案的大众媒体、自以为是的精英阶层、不通人性的官僚机构、迷茫又专爱算计的小市民,以及最为根本的,繁重生存压力下的不公社会——甚至连人伦亲情也必须让位于这种难以直表的社会驱迫。
本片的重音和力度,正在于此。
除了张显宗之外,其余各人物同样也在进行着虚实交替的角色扮演。
唐文奇自不必说,其亲姐唐文珊(杨诗敏 饰)更是在证人席上表演了一出感人至深的“庭哭”,有力促成了陪审团的转意与唐文奇的轻判。
三名诉讼律师亦自恋味十足,有着种种由演惑真的矫饰,比如一身正气、时刻秉持司法公义理想的唐嫌代表律师游嘉莉(苏玉华 饰),以及总要用英文发言以至于被法庭时时提醒要改为中文的检方律师朱爱伦(周文健 饰)。
二人身上总有一种“我便应当如此”的形象包装,做作且虚伪。
而即使通透如张嫌代表律师吴冠峰(林海峰 饰),也不能免俗地要参与同僚们的讼辩游戏。
这些法律精英们与其说是我们在一般律政片中所熟知的“讼棍反派”与“正义使者”,毋宁说只是在各自司法理念中完成法庭任务的功能角色。
至于众陪审团成员更无不是某种人设符号的替代品,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十二怒汉》(12 Angry Men)的余影,但实际上他们更类似于《失控的陪审团》(Runway Jury)中价值失范、身份迷失的现代游牧民。
这种情形显然并非脸谱化这么简单——事实上,何爵天有意选择有深厚舞台经验的演员撑起群戏,为的不是追求“自然”,而恰恰是要让“表演”的技法和痕迹凸显,以抵达日常法庭内的“表现”。
(参见BBC中文2022年11月24日的报道)
有趣的是,正是因为众人皆竭力维持自己在庭讼中的“形象”,同时又都讽刺地绕开了案情的“真相”,才使得从始至终在庭内失语的张显宗获得了某种视觉赦免权,进而取得一丝源自观众的信任感(尽管这种信任十分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得以取代公堂,悬搁影像之中纠缠众人的身份迷思,自觉引出关于案件的私人判断——这无疑仍是基于信念的主观判断,却至少不会是某种叙事幻景营造的伸冤快感。
也正是在这种“后真相”的情景中,众人的虚实形象才能延伸开来,枝连蒂结地触达法庭之外、银幕之外那个社会的症候。
当我们把视野推及整个香港社会的“身份形象管理”时,我们也就相应地看到了这部电影所欲扣住的那个更宏大的当下性(这正是何爵天的野心所在,至于效果如何可另作他论)。
人们不免要问影响这一当下香港之角色扮演与身份迷思的因素是什么,答案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某个极为晦涩但懂得都懂的因素(比如影片中两次给予以港徽特写,却未见更具标志性的港旗)。
它们集中构成了一个后现代时刻里关于香港身份的反诘——弑父杀母,虽然大逆不道,但终究还是有“一票认可”的惊悚余地的。
这并非是要人们同情暴行,而恰恰是要发出刺耳的警醒。
《正义回廊》正是以这种惊人的符号语法和视觉挑衅,展现了一种不失温度的冷眼旁观、一种超越程序的时代关怀,因而也就无怪乎它能够获得港区民众口碑与票房的双重肯认,且令人确信能够在类型港片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去年开始,香港本土电影市场涌现不少黑马佳作。
去年有古天乐的科幻巨制《明日战记》和年度黑马喜剧《饭戏攻心》(内地叫做《还是觉得你最好》),两部热门电影先后打破香港票房纪录,收获超高票房与人气。
到了今年香港春节档,黄子华再度带来电影《毒舌律师》,上映至今票房一路飙红,竟然在本土取得破1亿港币的票房,打破百年香港影史票房纪录。
这三部热门港片都已经进入内地院线公映,让港片迷为之激动。
但是去年的香港影坛还有一部“话题之作”《正义回廊》,却无缘引进内地院线。
该片是香港影坛近年来少见的奇案片,故事改编自震惊全港的2013年「大角咀肢解父母案」,港媒也称为“逆子弑亲案”。
由于影片用写实的手法还原了案件中的血腥场面,在港上映时被划分为“限制”级,加上案件本身的争议性,直接导致此片无缘内地公映。
但是本片在香港的口碑却相当优异,国内评分网站8.3分,票房更是以小博大一路逆袭,在本土斩获4300万港币,创下香港成人电影中的票房新纪录。
被媒体誉为:2022年的香港本土票房黑马佳作。
很凑巧的是,《正义回廊》发行蓝光碟的同时,香港名媛蔡天凤碎尸案有了进展,被害人确认被害。
而电影《正义回廊》中的被害父母方式和蔡天凤的被害方式,几乎如出一辙。
本期就来聊聊这部备受期待的港片——《正义回廊》The Sparring Partner
本片的监制是香港导演翁子光,他之前的电影《踏血寻梅》,曾经拿下多项大奖,令港产奇案电影的类型再度受到关注。
《正义回廊》的导演何爵天是1987年出生的新导演,此前并没有独立执导长片的经验,但他曾经作为翁子光团队的副导演多年,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首次执导剧情长片就一鸣惊人。
本片因此受到翁子光的《踏血寻梅》影响颇多,都是根据真实血案改编,同时又区别于九十年代的传统港产奇案电影,在风格上追求写实冷峻,通过案件探讨人性批判与社会议题。
原型案件「大角咀肢解父母案」,发生于2013年。
当时的29岁香港男子周凯亮在大角咀海兴大厦内,谋杀了自己的双亲周荣基(父)萧月儿(母),作案后,又与35岁同党谢臻麒一同非法处理尸体。
案件曝光后轰动全香港,引发媒体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5年3月,涉案主谋周凯亮被判终身监禁,而次被告谢臻麒因为被鉴定为智力有缺陷,被裁定谋杀罪不成立,但因“阻止合法埋葬尸体罪”判囚一年,但因庭审结果宣布时已被还押两年,已覆盖其刑期,因此当庭释放。
写这篇文章的同时,香港又发生了一桩“名媛蔡天凤碎尸案”,竟然与“逆子弑亲案”同样骇人听闻。
死者蔡天凤据称是被前夫所害,也是被杀于一间出租屋内,凶手将其肢解,警方在冰柜内发现人体残肢,但未找到死者头颅。
改编现实案件的电影和现实恶性刑事案件同步,让网友惊呼:原来香港电影里的罪案都是真的!
说回“逆子弑亲案”,这起案件本身的骇人听闻程度,以及案件审理过程的复杂和最终审判结果的争议,都让其成为近十年来香港最具话题性的案件,因而被多次改编成为影视剧,如TVB的剧集《是咁的,法官阁下》,Fox制作的港剧《心冤》等等,都曾改编过这起案件。
电影《正义回廊》和TVB的剧集《法官阁下》类似,都采用了法庭戏的设计来展现这桩案件,故事变成了群戏,通过律师、犯人到陪审团、警方、证人的多视角,并加入了悬疑反转的情节设计,带领观众一起去探究这桩是非黑白模糊难辨的奇案背后的真相。
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可以概括为:港版《十二怒汉》再加《罗生门》。
演员方面,由于是新导演的低成本之作,《正义回廊》并没有特别大牌的港星加盟,片中有苏玉华、周文健、叶蕴仪、林海峰等港片中的熟脸加盟。
至于电影中最重要的两位主角,“逆子弑亲案”的两名嫌疑人,分别由杨伟伦与麦沛东出演,两人此前都是舞台剧演员,与导演何爵天都是香港演艺学院毕业的同门,两人双双入围了今年的金像奖影帝提名,可以说演技颇受肯定。
电影的开场编导用简练的镜头语言,交代了“逆子弑亲案”的发生。
作案人张显宗(杨伟伦 饰)联同好友唐文奇 (麦沛东 饰) 一起,在唐租住的大角咀旧屋内,合谋杀害了张的父母,之后又对尸体进行肢解,试图毁尸灭迹,同时将一部分尸块储藏于冰箱内,部分尸块抛尸于大海。
案件进入审理阶段,两位资深大律师吴冠峰(林海峰 饰)和游嘉莉(苏玉华 饰)分别代表张、唐二人上庭辩护,而检控官朱爱伦(周文健 饰)则在法庭上负责控诉两人的罪行。
法庭安排了一组九人的陪审团一起听审,围绕他们的商议讨论和律师、检方的法庭辩论,逐渐揭开“逆子弑亲案”背后的隐情。
故事的第一层悬念在于:张、唐二人为何犯下如此逆伦血案?
电影通过不断插叙、倒叙的剪辑手法来带领观众深入两名凶手的内心世界,而且在回忆部分是黑白色调,现实部分以彩色画面呈现,同时故事中还涉及到大量主角内心的幻想情节,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让近乎于舞台剧风格的法庭戏不再枯燥。
张显宗与唐文奇是两个在经常遭到排挤歧视被忽视的边缘人。
张显宗从小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与控制下长大,导致他与双亲关系不睦,后去国外留学期间,经常遭到黑人同学的霸凌。
学业未成的他回到香港后一事无成,加上炒股赔钱,本来父母留给他的一栋房子,也被父母转手交给更加稳重成熟的哥哥名下。
张显宗穿着从哥哥那里借来的西装去找工作面试,结果被内定人选加塞插队,回港后还曾尝试去面试做成人电影的演员(此为案件真实细节,原型人物的确曾经参与过《3D肉蒲团》剧组演员的招募),结果在试戏时发挥不佳,导致没能成为演员。
从以上经历不难看出,张显宗在社会与家庭当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意者,与父母双亲的不和和被霸凌伤害的经历,导致了他在情感上冷漠,曾经幻想过自己要在三十岁之前自杀,有很强的自毁倾向。
此外,电影中有个很重要的细节,片中多次出现张显宗在脑海中幻想自己成为“希特勒”的场景。
这也是原案件中的真实细节,编导借此表明了张显宗犯罪心理的复杂——他有很强的表演欲和控制欲,同时极度渴望认同,从而导致他的性格极度偏激病态。
案件中的另一名嫌疑人唐文奇,曾经因为一段恋情受挫,有过吞药自杀的经历,导致大脑受到了损伤,因而变得智力低于常人。
他的身材肥胖臃肿,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和张显宗一样是边缘人、失意者。
两人成为朋友之后,张显宗与唐文奇一起合谋杀害自己的父母并分尸。
作案后的张显宗又主动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寻找失踪的父母,还找来电视台的记者做采访,属于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
之后,张显宗又主动在社交媒体上承认杀人,还曾跟自己的表姐亲口承认杀害父母的罪行,都是为了证明自己。
由此被警方逮捕,并发现了存放在冰箱内的尸块,案件因此曝光。
但张、唐两人到了法庭上却都矢口翻供,否认谋杀罪名。
检控官朱爱伦质疑二人早已部署杀人计划,为财谋命似是毋庸置疑。
而作为辩护方的吴和游两位大律师施展各自辩才,在法庭上唇枪舌剑的同时,揭露案情审理过程的疑点。
同时,在身份、阶层、背景各异的九名庭审团成员内部,围绕两名嫌疑人的定罪与否也产生了诸多法理与情理之间的讨论,为故事增加了更多悬念。
随着庭审的进行,张显宗作为杀人主谋似乎无可置疑,但作为同谋的唐文奇却在出庭自辩时把一切指控推得一干二净,而负责给唐做精神鉴定的医生也认为,唐文奇的智力不足以杀人分尸。
于是案件迎来了第二层悬念:唐文奇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参与了行凶?
电影中借角色的台词发出两个疑问——“坏人就不能说实话吗?
”以及“笨蛋就不能杀人了吗?
”,在一幕幕激烈的法庭辩论下,两位被告上演出“天才”与“白痴”的戏码,真相似乎越辩越模糊。
观众就像电影中的九名陪审团成员一样,陷入对与错的正义思辩中……就观感而言,《正义回廊》确实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商业电影。
虽然是文戏为主的法庭戏,但胜在剧本十分精巧缜密,编剧塑造了复杂的人物群像,所有角色层次分明,人人有戏可演,就连故事中的陪审员都有鲜明形象。
在叙事层面更是相当紧凑,经由律师、检察官的言词攻防,陪审团的推敲、讨论,证人的口供,透过各种视角拼凑事情的真相。
此处必须称赞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剪辑调度,为电影加分不少。
电影的主要场景其实并没有局限在法庭内,反而会跟随不同视角的讲述切换时空,甚至出现幻想和现实相结合、角色打破第四面墙的场景,引导观众来思考。
最典型的是后半部分出现的大排档那场戏,犯人、律师、陪审团成员,真真假假与不同角色拉扯到同一时空中,一边讨论一边将信息重新打乱重组,是整部电影最妙的一个镜头,让人难以相信是新导演的手笔。
还有电影最后一幕,唐文奇是否配合姐姐的「演出」而导了一出高明的骗术,随着片尾他被框限在蜘蛛网中的镜头,更增添了这起案件的悬念。
诚如导演何爵天在采访中所说:在这个故事当中,从律师、犯人到证人,基本上每个人很努力地在“表演”,法庭就好像一个“舞台”,要把故事说得“动听”,谁能让九个不能发言的陪审团成员信服,那谁就是赢家。
电影以逆伦奇案包装,片中出现了不少金句如:「就算我们不相信它(法律),我们必在它的规则之下」、「冤狱比放过一个有罪的人更不公义。
」或是再三强调「无罪推定」、「疑点利益归于被告」,都在彰显法治精神与程序正义的重要。
但导演显然不满足于最后只是告诉观众两人“有罪或是无罪”而已,更希望在带领观众回顾这起案件的过程中,探究更多复杂的议题。
因此在片中可以看到张显宗成长过程所受到的种种创伤,警察办案过程中的程序不正义,庭审团制度的两面性(如同陪审团中叶蕴仪所担心的,自己是否真有资格来决定他人的生死?
)等等。
这些议题的探讨让影片拥有了高于九十年代香港奇案电影的剧情深度,让人联想起监制翁子光的电影《踏血寻梅》,同是借一宗凶案去审视人性与社会百态,「奇案」非电影的主调,倒是直视凶手的人性深处、探究法理与制度的利弊,始为故事的核心所在。
总的来说,这部《正义回廊》是一部香港本土近年少见的生猛处女作,可惜这样的电影我们只能在网盘看到!
我不明白在和毒舌大状比较d咩?
都是不同类型片啊……我就是和陪审团大姐想得很一样……通篇围绕一个question:“肥仔有冇份?
”我觉得张显宗是那种够胆想没胆做的,他不是没feel他就是想扮没feel,但是肥仔是那种会故意做一些事情影响你决定的人(比如他在门口濑尿,病床上跟她姐说:你离开我我就死,极端)首先张显宗这样的人看上去像是那种会砂人的人,但其实从前面能看出他是那种郁闷不得志但又一棍子打不出三个p的人(一些俗语)而且学习半途而废,炒股半途而废,而且后面好多sex啊希特乐啊的想象或者说意向镜头,其实他是个想靠流血啊爆炸性的东西引起注意的人,他想做希特乐又敢想不敢做,不然他不会想象那么久自辨的精彩画面最后放弃。
整个庭审也像场审判希特乐的show,只要打倒他就行了定罪就行了,至于其他的大家都不关心,他恶所以他说的都是谎话,干得都是衰事。
肥仔肯定有份啊,首尾呼应的会计level2(这个片拍的差人死蠢又暴力我觉得不太好)但有一点我不懂,她姐姐应该要盼着他入狱才对,这样她就没有这个累赘了啊?
为什么还要暗示教他说那些车轱辘话?
张显宗在肥仔说话的时候不断冷笑,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其实是想成为恶人永远留在历史上,好过默默无闻在三十岁前紫砂,所以我猜他的谎言应该是“整件事是我主导,我精心策划并且精神操控肥仔,看我多犀利!
”事实上整个策划都是肥仔做的,并且他才是被操控那个吧!
这就好像钓鱼,张显宗以为自己找肥仔是钓到一条蠢鱼,其实这条鱼诱导他去炸鱼塘,而自己则安全的躲在旁边的塑料桶里。
结尾蜘蛛网🕸️感觉到少少毛骨悚然……最后的最后,今年金像奖正义回廊九成是要横扫了
买票之前就标注是三级片,要满18岁以上才能看。
但是真正看的时候才理解到年龄分级的重要性,某些镜头无比血腥,很多地方我是用手挡着眼睛看的。
故事的主线十分直给,开头就已经交代了,报警寻亲的儿子,被发现是杀害双亲的凶手。
在结论先行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线和不同故事场景的碎片出现,不会显得乱而琐碎,观众也不会看的云里雾里,整体的推进逻辑很清楚,该交代的信息会及时交代,有一种难度恰当的拼拼图的感觉。
还有一个点很惊喜,整部影片看下来时间过得很快,不无聊,能沉浸下去。
按理来说,一个主场景全是庭审的电影,更多的是,似乎是依靠各方讲台词来推进剧情,但是本剧没有这种感觉,用各种方法把故事讲的很有意思,节奏很好,人物也各有各的特征,能跳脱出来,鲜活存在。
如果具体来说的话,开头的时候,是会用一些情节来交代两位被告的角色背景,尤其是男主面试被插队、跟导演大谈自己丰富的性经验、模仿希特勒的打扮讲德语、被父母强迫着将房子的产权让给哥哥……部分能大致理解主角的成长背景和性格。
后面律师辩论的时候,被告的陈述是安置在不同场景下的,虽然是在播当时的片段和动作,但因为目的是还原罪案场景,所以会有跟律师对话的意思。
也有一部分台词是对着镜头说的,就像是在跟观众交代,有点打破第四面墙的意思,这个时候观众即为陪审团成员,也在判断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当事人是否有罪。
关于两位老人被杀和两名被告交谈的场景,结合着剧情,有着几番不同演绎。
人们总是觉得,已经呈现出具体场景的东西,就是真实发生的,或是可信度极高的。
但这部影片就通过反复重现,逐步的提醒观众,你了解到的是真相吗?
他们说的可信吗?
第二被告长相憨厚,看起来傻傻的,反复强调自己什么也不懂,表现出一脸无辜的样子,就真的是被冤枉的吗?
在他与他姐姐做陈述的时候,特别给了陪审团的反应镜头,就是他姐姐在哭诉弟弟被关了两年,只能用借口跟母亲解释儿子为什么没有回家时,几位女性陪审团成员面露不忍,甚至流泪。
这些博取人同情的做法是有用的,即便过程中有许多事实信息,需要的是缜密的思考和逻辑推演,但投票的时候,大家还是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情感,给出自己有倾向性的一票。
在最后投票前,一位曾经做过老师,现在是家庭妇女的女士,向大家道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一名智商只有七八十的男性,能在法庭上那么鲜活的还原警方审讯时的所说内容及动作神态,在女朋友家门口守着的时候,是不是故意尿的。
她提醒大家,投票前要慎重。
由于此前剧情交代过,姐姐曾经到看守所,要求弟弟记住一些内容,说是为了他好,一定要照做。
所以这个时候观众心里会想,很有可能这番哭诉只是博取同情的武器,如果大家都被蒙蔽了,一名沾有鲜血的罪犯,很有可能无罪逃脱。
所以看到投票前的这一幕,我还以为剧情会有反转,最终大家能理性投票。
我觉得这也是很妙的一点,最终不但是投出了无罪的结果,而且是全票无罪。
这种法律制度的优劣赫然呈现。
投票前发言的那位师奶,也似乎说出了一番点题的话,大概意思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以前总觉得新闻中发生的事情离自己是那么遥远,遇见血腥事情也会躲着,被征召为陪审团成员,会想着自己到底有没有资格做出评判,抉择别人的命运。
以陪审团成员视角走过一遭的我们,大抵也有同样的想法。
眼见的真相即为真相吗?
就算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只有部分真相,整件事也是存疑的。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有自己的立场,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到底有几分是对的,会让人心生感叹。
在影片最后,其实是有比较明确的暗示,第二被告并非无辜,在会计成绩上表现优异的人,怎么可能是个傻子。
那个他口中出现在噩梦里的蜘蛛,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有了新的意象,这个看起来憨直的胖子,手中拽着细密的蛛网,似乎一切都是织好的骗局。
当然,这个时候真相已经不那么重要,思想启发已经完成,我觉得这就是意义。
最后的最后,要赞一下两位男主角的演技,选角也真的好贴人物。
来香港前做的攻略都失效了,鸡飞音乐节的票售罄、米其林餐厅没约上,完全不想购物只是想着说来都来了,看看久违的明珠是否蒙尘,在繁华的都市里穿梭,这里真适合暴走啊公共交通如此方便,服务业也是如此完善,餐厅、商店甚至是地铁里的工作人员都表现得专业没有让人尴尬的热情,所谓的对内地人的歧视更是子虚乌有在中环荷里活道的坡道上来来回回,阿婆阿公的杂货店和鬼佬云集的潮店酒吧对街而望东南亚姑娘们扯着蛇皮袋子摆摊和LV、爱马仕门头比邻为伴周六下午从赤柱看海回来,突发奇想,我应该在香港看一部港片啊而且是,内地不会上映的港片,于是,选择了这部在K11两个商场之间跑的气喘吁吁,路上还遇到了重庆大厦的大火在三级片“十八周岁严禁观看”的标识最后一秒结束前落座,开始年轻导演的野心在铺陈推进中尽显无疑,少数人群、阶层关系、法律探讨、亲子关系、剧中剧、最后的反转,如此多的点没有让人厌烦,反而几乎每一步都在我意料之外,最后更是意犹未尽男主和胖子的演技拥有撑起整部戏的力量,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到明晃晃的血肉模糊和露点,微微的不适让人浑不知在戏中还是戏外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庭上的光影变化,时而阴暗时而温暖,折射着人心的恍惚,陪审团的争论几乎代表了社会思潮的几股主要力量,然而最后依然随大流几位律师轻佻随意,这样残忍的案件,对他们来说可能都极为寻常,哪怕是看似最为正义的女律师,见过人心浮沉后的冷漠也令人无可奈何长得神似姜武的哥哥最后和男主的隔空对话,是整部电影的眼睛,我忽然想到,这就是香港吧
本期节目是2023年“华语电影讨论”第四季的第4次专场活动,播客地址: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44088be22fb77a371d5f316《正义回廊》是2022年的一部香港律政悬疑犯罪片。
它改编自2013年轰动全港的“逆子弑亲肢解案”,由新人导演何爵天执导,并由曾因《踏雪寻梅》而备受关注的电影导演翁子光监制。
电影以16项提名领跑第41届香港金像奖,最终却只斩获了“新晋导演”与“最佳剪接”两个奖项。
这样的结果令许多影迷大失所望,也推动着我们去探索这背后的原因。
当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郑秀文封后”,以及“最佳影片”——《给十九岁的我》所引发的伦理之争时,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的还包括:《正义回廊》在此前为什么会收获如此广泛的关注,并激起了大众对于“如何讲好香港故事”的好奇与追问?
虽然《正义回廊》基本上围绕真实的犯罪事件而展开,但它并不聚焦于抽丝剥茧的查案过程,而将大量篇幅用于展示两位大律师在法庭上的辩护,九位不同背景的陪审员在庭下的辩论,以及两位犯罪嫌疑人面对不同听众的自述或自辩。
多重声音的出现,形成了“众声喧哗”的视听效果,而这种效果是否对应着某种社会焦虑?
同时,不同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的“表演”,又在什么层面上将我们与“真实”拉得更远?
所谓的“真相”与“正义”,是能被我们所触及的吗?
本期播客要点:01:59 主讲们的观影第一感受04:25 电影开头的混乱时间线与蒙太奇剪辑到底意在何为?
10:19 身体的肢解、时空的破碎、真相的不可还原12:30 “希特勒”形象是多余的还是另有所指?
17:44 “表演” 作为贯穿全片的一条线索26:24 电影的媒介特殊性30:37 法庭戏:“表演”这个动作本身比“表演”所指向的内容更接近现实32:35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阐释(interpretation)?
34:16 我们对于“真实”(real)的“焦虑”(anxiety)36:40 导演如何看待片中所展示的“程序正义”?
44:57 正常而理性的法庭戏是在为“真相”代言吗?
48:32 “众声喧哗”的另一个面向以及它的治愈性与协商性52:51 法庭戏的重要性:权力如何在其中运作?
54:09 片尾的蜘蛛网代表了什么?
57:18 用“去男性气质”来表现“男性气质”(masculinity)01:02: 12] 香港“后浪潮”导演们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的人S”(ID: Spectator-s),获取更多相关活动信息;同时欢迎大家在Apple Podcasts, Spotify, Google Podcasts和小宇宙上搜索“画外音”收听我们的精彩节目。
(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在关乎杀人分尸的《正义回廊》被更多内地观众看到之时,甚或之前,蔡天凤案意外地成为一个出奇「应和」的预言与回响,陡增慨叹。
媒体与受众在不断加码的兴奋中,难以避免地参与到凶手的秀场中。
电影本想借十年前的港地旧闻,去炮轰至今依旧未变且不会变更的荒唐,而荒唐果不其然如同瘾君子般,涎着脸问你,喂,还有吗?
再来一点。
叶蕴仪在《正义回廊》里饰演的退休教师叶慧萍,就把这种大众心态说得十分到位。
报章、网络上那些可怕的事件,都会当作故事,也必须将其当作故事,否则一旦跟周遭,跟熟人联系起来,那就成了避无可避的现实。
但谁要活在现实里呢?
而且,谁能抵抗得住现实呢?
最不希望,也最不需要跟人间惨剧打交道的,就是这些突然被拎到漩涡边缘的平头百姓。
陪审团的设置,在法庭抑或是《正义回廊》中的作用,是把更接近我们的面相,贴到现实,贴到当下。
更特别的是,电影让我们不无悲观地正视当下世道在本质上已然凋敝,用的却是无比积极的态度。
片中张显宗与唐文奇涉嫌杀死前者父母,并且极其残酷地肢解尸体,分头处理,而各方律师的问询、搜证,陪审团成员的争辩、呵护,媒体记者的刺探、定义,在法庭内外难辨真伪的各路大戏里,形成一股人人探求真相、维护正义的热闹劲头。
或者说积极假象。
吆喝着让你相信制度的完备,人性的充沛,正义的必然,但是终归是让你走入回廊。
什么是回廊?
曲曲折折,环环绕绕,离开地表的那种回形走廊。
不提供实质的起点与终点,只提供徒劳无功的原点。
让你看到景致不断在变,但都只能是景观式的布设,而且多走多看之后,就会发现,景观也在循环往复地回放了,于是境况比「楚门的世界」还扭曲。
《正义回廊》的精髓,确实在片名里已经写就。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部预先揭晓谜底的电影,到底如何吸引观众。
「三级」是这部电影的首要噱头,特别是血腥暴力。
行凶场面根据不同预设,从不同角度,一遍又一遍地还原出来,谁来杀,怎么杀,杀完后如何处理,血淋淋的过程与场面,不断造成视觉冲击。
再辅以刻板印象,叫陪审团里部分女性成的员生理不适,连通观众本身潜在的脆弱神经。
这个时候,看,就成了一种义务。
电影吊诡地把看客行为合理化,即让观众迅速加入陪审团,以无形中带有责任感的姿态去介入观望与判断。
别于动作片的暴力刺激,《正义回廊》所提供的兴奋度是反方向弱化的。
一是这种情绪宣泄,早就越过了解气的范畴。
二是杀戮对象一旦成了尚未坏透的至亲,伦理层面就扑灭了基于冤屈的愤恨火力。
三是片中强调张显宗匮缺的同理心,大多数观众都有。
于是复调里的血腥暴力,渐渐成为一个相对主观的天平,把看客不管基于什么起点的心态,给拨向一边倒的道德高峰,去俯瞰嫌犯,甚至是,不由分说地审判罪犯。
到了这份上,个体的暴力固然可怕,整体的偏颇乃至盲目其实更可怕。
不仅仅是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更重要的是,你会不会已经是深渊本身。
也许可以这么说,延续了香港奇案片经验的《正义回廊》,在出位的视觉冲击下,反了同类电影传统一回。
具体说来,以往大量的奇案片,更偏向于对骇人案件的消费甚至剥削,有小报属性,并止步于此。
而杀父弑母案与《正义回廊》,在以十分cult的方式并行插入受众双眼后,却掀开了更悲天悯人的视野。
很难不会想到翁子光的《踏血寻梅》,这些年最好的同类电影。
它扭转了奇案故事本身的浅薄,而且相当出彩的地方是,噱头全在制造情感反差。
在援交与买春、凶杀与死亡背后,翁子光去寻觅那些不为人道却也无人想听的秘辛,那些无非是比不过死亡惨状更博眼球的相互温暖、彼此慰藉,平凡琐屑得几乎与我们无望的日常相近,特别动人。
《踏血寻梅》 由他监制、新导演何爵天执导的《正义回廊》,也透过噱头的冲击,去大开大合地讲人情与人性。
而其中情色的偏向,又起了一些微妙的不同功用。
《踏血寻梅》里,主角王佳梅的裸露是无奈、破碎但真挚的,通往人物本身放下尘与土,望向山与海的心境。
最终山海的崩塌,要比尘土的寂灭更叫人难以释怀。
到了《正义回廊》,牵涉到情色场面的主角张显宗没有裸露,但是在试镜现场侃侃而谈之后,女优在他面前宽衣解带了。
相当讽刺的是,吹嘘自己经验丰富过后,身体与心理却迎来了全线崩溃。
张显宗招架不住凌越自我定位的好。
女优的美丽、性感,是等同于人间美好物事的,比如亲密的家人、名下的房屋、亮眼的学历、体面的工作,但那些都随着家人给活鸡拔毛一样,给连皮带肉地拔掉了。
他以为至少可以操控欲望,获取快感乃至周遭人等的钦佩,奈何事与愿违。
他跟唐文奇聊天,说要去内地找妓女来先奸后杀,是在人生各种跑道上,试图寻找所谓低一级的对象来施虐,获取掌控一切的迷狂,还有比照希特勒,对应的都是自己被掌控、被剥夺的卑贱人生。
或者也可以把这种口嗨,视为始自于无爱与受虐后的应激反应。
由此塑造出来的人物,极度可怜,哪怕依然可恨。
周遭人等,试图通过确定杀人动机的途径,去理解他,或者说,去完成对杀人狂魔的构想和审判。
「正义回廊」一下子高朋满座,但是真相在主观印象对照所谓正义法则时,不那么重要了。
在赦免罪愆的宗教面前,也不那么重要了。
张显宗也说,那些人去教堂,不过是想买张赎罪券。
那么,还是要说回陪审团。
并不相信香港司法制度的高思钧说了一句,「冤狱是比放过有罪的人更为不公义。
」这个立场,跟很多没那么掷地有声的主观揣测一起,成为他们投票的依据。
很多人看到陪审团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想到的是《十二怒汉》,也投射了一定的「反转」希望。
但恰恰是这个有意相似的联想,造成了巨大落差,即《正义回廊》里虽然也有理性的声音,但是,没有一个是能贯彻下来的,哪怕是两位承载了最高热望的年轻人。
恰恰是在众声喧哗中,得到了更多更杂的喧哗。
又因此,高思钧这一句话,成为非常打脸的现实。
陪审团掌控了生杀大权,但是并没有绝对本事能够敲定公义。
就像是电影里的警察,让唐文奇认罪,是通过严刑逼供。
只可惜,人不可信,制度同样如此,从陪审团的设立,到律师站在不同立场、背靠不同声望,来进行论辩甚或是蛊惑,再到法官难以百分百精准的判断,同样影响制度对绝对正义难有把握。
从不断摇摆的现实立场,再看嫌犯二人,更有困顿顾虑。
张显宗和唐文奇,天才与白痴,将军与小卒,不再自辩的雄才与亦步亦趋的戏子,一个人的黯淡无光与另一个人的绝处逢生,如此精彩地把人与法的障碍,给凸显得惨白。
如果说《踏血寻梅》是在大恶里找大善,那么,《正义回廊》就是在大恶里找大悲,不是寻常奇案片那种,制造廉价叹息的,而是要在半梦半醒的人间,大写人性点到即止的悲悯,社会面的悲凉,以及清醒着的悲戚。
翁子光是冷在外界,暖在内里,何爵天则是彻头彻尾的冷。
这样的对比,也更让上映不久的《毒舌律师》,像是一则爽文。
它是以下三滥对打下三滥,心知肚明在权势面前,无法通过正轨寻求正义,它给出的希望很稀薄,因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险胜,但是在宣泄上,有无比雄厚的底本。
《毒舌律师》 《正义回廊》则是让回廊中人走回廊,不提供真相,不予以解气,但让观众以陪审团身份进来,带着疑点离去,丰俭由人,反倒比此前更为心灰意冷,因为终究,谁都要去读这醒世恒言。
再高度凝结一下。
两部电影都很粗俗但直接地,针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说出「法律面前穷人含撚」。
当然,内地版里,《毒舌律师》最后,黄子华饰演的林凉水(粤语意为「浇冷水」)说这句话时,重新配音为「法律面前穷人死梗(死定了)」,而字幕只敢写至「法律面前三六九等」。
那《正义回廊》结尾的嘲讽就更多。
比良心发现的媒体记者和小警察,甚至比暗示有罪的唐文奇更抓耐人寻味的,还是这个对世态不屑的高思钧,随大流地对陪审团里并不认可的狂妄生意人,笑着叫唤「契爷(干爹)」。
当真是清脆响亮。
作詞:冬誠𤍤作曲:馮之行編曲:馮之行 / 黃力勤監製:周錫漢 / 馮之行 / 黃力勤血我喝下去 逐寸脊椎 被我壓碎 掉進廢墟世界太沒趣 脈膊思緒 全部靜默 忘掉也許我已判下你 犯過的罪 是錯與對 別要插嘴割進血肉裡 直滲骨髓 皮綻肉裂 成就壯舉閉著眼仍可以害怕 漆黑之中淌淚有時正常得過份也是原罪我承受夠之後你來受我的如冤魂索命如轉換兩極我來活你的命那誰活我的用一滴血液換天下太平不信命似遠也像近沒法細分是對與錯沒太要緊世界已習慣罪惡悲憤無奈絕望無盡戰爭哪個也沒法逃離不幸善報惡報沒有對等引發了地震墜進黑暗臨近末日無地葬身煽動了誰觸發藥引不需安守本份有時冷靜得過份也是愚笨我承受夠之後你來受我的如冤魂索命如轉換兩極我來活你的命那誰活我的用一滴血液換天下太平請看清這亂世還不夠混賬臉善只得安慰獎最後有誰可以結束生命狂想我承受夠之後你來受我的如冤魂索命如轉換兩極我來活你的命那誰活我的道德誰介定是非誰判定怎決定
影片从开篇就定下基调,直接将故事背景和犯罪嫌疑人的认罪声明公开,似乎已经不需要其他佐证就可以宣判了。
但在审判的过程中,观众却犹如场外陪审团一般,陷入了一种怀疑状态,同时也会根据呈现出的证据和庭审应答作出思考:如果自己是陪审员会如何投票?
电影通过很多不同人的身份展现了面对这样一个案件的不同视角:警察视角里,大概率都是以抓犯罪嫌疑人为主要目的,会进行有罪推断。
媒体视角里,会挖掘事件背后的形成原因,找到更多素材去博得大众眼球。
律师视角里,如何为犯罪嫌疑人最最有效的辩护才是重中之重,哪怕去营造一个虚假的形象。
陪审团视角里,会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揣测和判断,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和主观判断。
当所有人的目的都不相同,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努力的时候,真相还重要吗?
人们想知道的或许已经不再是真相,而是如何获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影片的拍摄用很多戏中戏的“戏仿希特勒”的片段展现犯罪嫌疑人的一些心理状态,这到底是他自身的想法,还是他对外界宣称的像塑造的想法?
一些场景的深度还原,以及陪审员和辩护律师出现在还原的场景中时,仿佛回到案发现场,但又是被不断修正的案发现场,最终我们只能选择相信其中一种说辞。
在视觉呈现上,很多镜头采用明暗相交织的画面,似乎也在说,黑白分明,但最终我们看到的也就是局部的光亮之处,大面积的黑暗是不曾展现的。
这部电影引发的思考:首先,这并不是一个还原真相的电影,相反,它没有所谓的真相最终的呈现。
其次,它呈现出的各种说法和视角,都在帮助我们认清——或许并没有所谓的真相。
最后,正义是什么?
它的呈现方式是怎样的?
法庭的审判就可以将正义尘埃落定吗?
12个陪审员的不同视角和投票,就代表了法律的公正吗?
我们最终选择的正义,其实不过是选择了我们本就相信的那个说法,甚至可以说是选择了我们一直相信的自己的价值观之内的一种说辞而已。
形式大于内容是新人导演的通病,不过这次故事也讲得很好,我理解新人导演想要用点新东西给自己的电影事业打开一条路,同样,电影届也需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
电影有后劲的,肥仔能生动地演警察,念过书,会骗人而且也会上厕所,那个坐在一片蛛网中的镜头,哪里是他被蜘蛛追杀,分明他才是端坐在中军帐中的那只恐怖的毒蜘蛛,一步步把那些自以为高他一等的虫豸拉进这张他精心编制的大网里。。。
他这种懂得内收的狡黠显然比表面狂妄内里懦弱的张显宗更聪明,也更变态,更癫狂,更漠视人性。
正义回廊 (2022)7.52022 / 中国香港 / 剧情 犯罪 / 何爵天 / 杨伟伦 麦沛东
去哪找的两个那么丑的演员当主演,看得好难受。
很踏雪寻梅的片子,从形式到设计都很有后香港电影的味道。但是塞的太满了,法庭、家庭、陪审团…每一部分都被分配了相同的时间去描述,没有重点,也削弱了故事的悬念和紧张感。片子很不错,但取舍很重要
自己选的路,那跪着也要走完。。。张显宗,你那么想当天才?演砸了可就要蹲一辈子了。唐文奇,你那么想当傻子?演得太好可就要一直演下去了。
2022.10.15. 百老汇电影中心,优先场 + 导演Q&A。《踏血寻梅》导演翁子光(本片做监制)的第二部“香港奇案”电影,亦是导演何爵天的首部长片。双男主的演出太太太出色了,三位律师(其中一位由香港剧场女王苏玉华出演)、九个陪审团成员、还有两男主各自的家人(哥哥、姐姐),单这16个角色在剧本上的平衡和演员们非常精彩的群戏呈现,就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了。摄影上用了很多“奇怪”的角度,很多场庭审戏用了非常“话剧”的方法从不同视角“还原现场”,非常有意思。近130分钟的片长,依然意犹未尽,结尾处似有似无的“反转”,让本就离奇的故事(真实案件改编)更带给观众脊背发凉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是香港依然有着好编剧、好导演、和大量的能演会演又敢演的好演员的最好例证。
戏是好看的(很有翁氏风格),就是颜色有点蓝,最关键是把社会问题精神分析化真的是很扯很不真诚的套路。
和《毒舌大状》前后两天看挺奇妙的,一个是英雄主义的阳光照进裂缝,一个是上帝已死的深渊凝视黑暗。加上今天HK的名模碎尸案,戏剧照进现实,多么混沌。
所见即正义吗?多角度陈述,主观感受、刻板印象,逐步推进发现疑点,时间又开始变得模糊,然而最终似乎也没能打开所有疑点,剧情没有反转,却又意味深长。真相是什么?可能是所见,也可能是在黑暗处,谁也看不到、碰不到。或许一切并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既展现二主角,又着笔律师和亲属,更有诸多陪审团员刻画,人物满满。还有情节再现,反反复复。影片有些雕琢稍显花哨,希特勒角色等,东西太多对于剧情整体感和对于剧情起作用细节处有削弱。
还能有戾气这么重的剥削电影,不知是喜是忧
上一次看到美亚娱乐在片头还是十几年以前
就个人而言,这部电影看得我浑身不舒服。
7/10。被花俏的形式和盈满的猎奇吞没了表达,张显宗表姐作供时演员眼部的聚光、铁窗形成的黑白光影和雷声大作的环境声,拷问着主犯内心的挣扎。叙事直接打破封闭空间,将陪审团、律师带到行凶时的民居,捅杀、烹尸、剁骨的血腥奇观一再观察着社会对人性造成的扭曲,张显宗扮演希特勒演讲的戏、吹嘘性经验丰富却在与女优试镜时崩溃的虚妄人格,来源于他自认为父母的操控、偏颇和房产被转让给长兄的愤怒,而缺乏自控、挨警察打的傻子唐文奇,是否参与了谋杀,或只是因为自卑被傲慢的张显宗操控,陪审团判他无罪的心理认同是否有放任凶嫌的可能,这些更复杂的问题层面还是处理得稍嫌羸弱。当结尾张显宗从监狱探访室的兄长那知道父母的遗嘱并没有偏颇,唐文其则处于蛛网密布的超现实房间中,胸上爬着黑蜘蛛,一切又掉回到谜案的原点,所有人都在回廊中徘徊。
4.5这是《十二怒汉》还是《非常嫌疑犯》?抑或根本就是个属于香港的寓言电影,事实本身重要,但这件案件后续的影响和折射的意义才是电影的本来目的,在两位“天才”与“痴呆”被告中,似乎身份最终反转了,律师之间、媒体记者、陪审团,他们之间的互动是对程序与正义、理性与恻隐、权力与人性的深刻探讨,其中牵扯到诸多公民权益和社会政治议题,颇有对更广泛的现实的隐射(任何一个熟悉香港的观众都能发现那些看似无意义的细节的安插),在法律的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体系的构建者,我们的怀疑与犬儒是它堕落的原因,因为我们并不相信它能在话语的迷宫中帮助我们找到真相与正义了,它不完美、它被利用,但它的价值在狭义的“正义”之外却彰显着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宁可放过罪犯,也不能让无辜者蒙冤”,弑亲是分裂与不信任的悲剧
本來想給5星,可惜結尾弱了點,懸疑有餘,邏輯不足。真相近在眼前卻不捅破,感覺導演也有些不知所措難以收尾,差了點意思。同意某些評論:有些地方太滿了,太故弄玄虛了。但演員們真的很棒。
好家伙,又看不懂...不喜欢看这种到结局都没有答案的东西...而且混了很多东西,乱乱的,没有一个懂的...大杂烩,宗教、表演、希特勒啥都有,就是没怎么看见法律...或许这就是没有大众性的艺术吧,我不懂。
与《圣奥梅尔》一比高下立判。诸多手法还原现场,而不是将镜头停留在脸上,暴露了对演员的不信任。栅栏的阴影如同钢印刻在被告脸上,再无翻身的可能。
有些地方明显用力过度,但突出的地方足够亮眼可以弥补不足。猪仔陪审团似乎摆脱了乌合之众的宿命,反映社会开始有共识的雏形。啊,社会不应该是步调一致、思想统一的吗?
凶手、受害者、受害者/凶手的家属、警察、法官、检控官、律师、证人、陪审员、媒体,悉数到场,无一缺席,每个身份都得到刻画,完整勾画一个案件始末。真相到最后并非重点,而是将刑事案件审判程序里的每个位置上的人的内心表露出来。
男二比男一演技更细腻 私以为他参与了作案 毕竟是一个考过会计二级的人 对他前女友和姐姐做的事也有pua的感觉 感觉很会操控人心 但是参与作案对他又没有好处 假如我是陪审团估计最后也会投无罪 可能就是这样捉摸不透的结局才是这个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吧
不是很喜欢~#但感觉郑秀文的影后应该是稳了~
听说是今年港片爆款,概念有点意思但讲法太抓马太带节奏,故事基本没给观众留白。交叉剪辑用的太频繁,有几场法庭戏还特别暗,感觉拍室内群戏还是少用点舞台式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