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的朋友自始至终保护着这个男孩,最后因拿了一块肥皂替男孩顶罪,大卫的想法是在集中营里结果是死,出去也是死,还不如一死了之,是他的这位朋友一直引导他,给他希望。
营长觉得已经不能保护大卫了,引导帮助逃出去,叮嘱他“不要相信任何人”。
大卫回家之路甚是艰辛,途中屡次三番遭遇不幸,也因记住了营长的话不相信任何人。
但经历了救火事件与苏菲给他画画事件后,他也慢慢放下了恐惧。
最后借助一本书,“这个作者还活着吗?”,苏菲带他去警察局,从而找到了妈妈。
这部剧最感人的一段是苏菲说自己也有一个孙子叫皮特,患肺炎去世了。
聊天中大卫慢慢放下防备,大卫说“不要把我送出去”,苏菲说“那你只要知道这里很安全就够了”,那一个拥抱让我相信了世间还是存在美好的。
好人占大多数。
通过这个故事,最大的启发应该是“活着还可以去改变”,坚强一点、努力一点、觉得生活很难的时候想想还有比你更难得人还在咬牙坚持,所以加油。
看这部电影的缘由是我在某个心理公众号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相关的推送,我并未详细阅读只是觉得这部电影或多或少会与疗愈相关。
再加上前阵子简里里的晚安时间推送简述了以看影视作品的方式来替代性体验情感作为疗愈方式。
于是乎便决定要看看这部电影。
我哭了好几次,准确的说是电影中好几处情节让我感同身受,仿佛我就是主人公David,在寻找信任与安全的旅途中遭遇起起伏伏。
电影讲述了在保加利亚劳动营长大的孩子David因受不了营中无望的压迫劳作生活,决定逃出劳动营并最终抵达丹麦寻得生母的故事。
在旅途中David遭遇了许多抓捕与背叛,但也邂逅了他在集中营中从未遇见的美好事物与善良的陌生人。
他慢慢尝试着向外人打开心扉,虽历尽千辛万苦但最终他成功重塑了过往一些悲惨的记忆,原来劳动营中的人也非毫无人性,而只是长期无望的环境让人忘记了那些善良而又温暖的瞬间。
一路上David母亲的书本做为线索出现过好几次,前几次都是微微掠过,最后一次随着David对Sophie奶奶打开心扉经过询问才真正得知书本内容以及发现书本作者是他的母亲。
原来他母亲留下的线索就近在咫尺,但他并未有好奇心与余力去看见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David在深夜告别他从火中救下的小女孩Maria,他把保佑他的最珍贵的护身符送给了Maria并对圣母说他不需要圣母的保佑,他不值得美好的东西,但是Maria值得,他将最美好的东西留给了她。
己经背叛,筋疲力竭的David尚有爱的祝愿,也可以说是Maria毫无保留的爱让David知道了善良与爱是存在的,习得了一些爱的能力,即使不能信任Maria的父母也希望能给予Maria力所能及的回报。
I'm David 是这部电影的名字。
一般我都喜欢电影原名,这次除外,喜欢译名《送信到哥本哈根》,有种“在路上”的流动感。
表情严肃的十二岁孩子,在冷战时期的保加利亚劳改营长大,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唯一一个指引他生命的大人朋友John,为了掩护他的错误而被枪决。
一无所有,David带着一封信,在一个狱警的帮助下逃亡,开始自我追寻的旅程。
狱警告诉David:不要相信任何人。
希腊,意大利,瑞士,丹麦。
向北,一直向北。
哥本哈根,你要去的地方。
和beautiful life不同,这部电影淡化政治背景,全力展示信任和爱、救赎和自由的力量。
温情而不煽情,层层渲染,慢慢感动。
惊恐的苦难的孩子,对世间美好事物一无所知,紧紧保护自己卑微的自由和安全。
像一个无力的局外人,面对良善的人们、稳定的生活,向往却无法卸下防卫。
曾经毫无信仰,曾经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神的庇佑,最后还是在瑞士小教堂的圣歌中久久仰望神像。
看着身边的警察,David终于学会了信任的微笑。
故事有个意外而美丽的结局。
有人不喜这般团圆,但又有谁忍心不给他这样的幸福。
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直希望是Haley Joe Osment来演David。
Haley灵气逼人,眼睛里似乎藏着一整个世界。
不过对这个角色来说,也许他长的过于好看了。
因此Ben Tibber这个小演员也算合适人选。
演John的James Caviezel 是《基督受难记》里耶稣的扮演者,本身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比英俊脸孔更打动人的是一双悲悯的眼睛。
美丽的还有具象的视觉效果。
辽远镜头下,静谧旖旎的欧洲风光,湖蓝色天空中云朵如棉花糖蓬松,大片大片的向日葵热烈盛开,透明河流蜿蜒流过山谷,满山遍野的绿仿佛要溢出镜头。
近景中,街头行人穿梭,店铺货物缤纷,满眼活色生香。
花园里有孩子在玩耍,笑声清脆。
一定要提的是配乐很棒。
Stewart Copeland原是摇滚乐队the Police的鼓手,转入电影配乐人行列居然有如此令人惊喜的表现。
开始的古朴曲调极富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有种特别的伤感音色。
David进入意大利和瑞士境内后,配乐变得圣洁优美,与情节配合得丝丝入扣,感人至深。
结尾处用了Damien Rice的Cold water,虽是我喜欢的歌手,却感觉此处用纯音乐似乎更好。
不过也许配乐人是希望用歌词说些什么。
Lord, can you hear me now?or…… am I lost?路过森林和溪水,路过温暖的床和柔软的猫,路过可爱的女孩和此慈祥的老人,David到了哥本哈根。
你呢?
这一次,从集中营里逃亡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
他的逃亡路线,竟然是从保加利亚前往丹麦。
一路逃亡,一路成长。
学会信任,学会微笑。
沿途诗画般的风景,却始终无法安抚一颗充满阴霾的心灵。
能够挽救人心的,终究还是人心。
这是一个充满救赎意义的童话。
http://bbs6.netease.com/ent/readthread.php?forumcode=18&postid=114955&pageid=1 极品影评《我是大卫,成也单纯,败也单纯》 看过《我是大卫》及影虫的评论,不过,总体来说,虫哥的这篇评论和周黎明先生在《人工智能》的评论中所表现出来的偏差是异曲同工的,而且更为巧合的是,两人所受的影响也都来自于斯皮尔伯格。
如果说周先生在《人》是不自觉中,受到老斯以往的科幻作品困扰的话,那影虫就更坦白了,“必须承认,《我是大卫》这部作品的故事脉络立刻就让我回忆起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
还是在读它故事简介的时候,小杰米(《太阳帝国》的主人公)那颠沛流离的凄楚画面就慢慢浮现于脑际。
等到欣赏影片时,这种时不时蹿出来的对比就始终没有消失过。
…………就如同《辛德勒名单》,最后那个结尾戏煽情煽到了姥姥家,但请别忘了导演为了赢得这短短的几分钟,花了三个多小时来铺垫。
” 当然,还不能忘了影虫最后得出的结论“《我是大卫》是我今年继《放牛班的春天》后所看到的第二部“无可挑剔的平庸之作”,这类作品单纯的让人怜惜,也单纯的让人莫名其妙。
我知道很多朋友会喜欢这种矿泉水似的情感小品,不幸的是我口味偏重,我宁可将目光投向整体70分,但部分段落90分的《太阳帝国》,也不愿去欣赏这类从头到尾全都是80分的《我是大卫》。
《太阳帝国》虽然有一些令我极为不爽的细节,可我欣赏导演那种敢于表达的勇气。
有时候对一部影片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它的思想有问题,而是它压根儿就没有思想。
” 这一切,不免让人觉得很遗憾。
原因在于虫哥还是将思维过多的停留在历史堆中,认为这部电影同样是单纯的情感怀旧和复古,并从影片中类似于马克吐温笔下儿童历险记的场景处理中,“明显的感觉出导演在回避那段特殊的历史。
并且,我不认为这么做是为了给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路,因为在所有回忆戏里,人物的情感表达连带历史事件被一同虚化掉了,仅剩下几个为数不多的惊恐眼神在镜头里晃动。
……影片就从他的视角来切入事件,所有大卫不能理解或不完全能理解的现实基本被屏蔽掉,故事单纯的象是童话。
影片完全以儿童片的拍摄模式来制作,一切不适合12岁孩子理解的细节统统拿下,同时,那些真正有可能震慑心灵的素材也被一并清洗了。
” 然而虫哥似乎还是忽视了当下现实中的因素。
2004年3月29日,保加利亚等7国领导人在美国华盛顿参加正式加入北约的仪式。
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7国当天在华盛顿正式递交了他们各自国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
即使是翻拍经典电影,二度创作者也会毫不犹豫的加入时代的印记,更何况此片根据丹麦著名小说家安妮·霍姆1963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近年在美国重新以《北方自由》(North To Freedom)命名出版。
所以,如果以这样的视角切入,你就会发现一个相对古老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大卫的寻母之旅,其结果似乎已毫无悬念,“影片为观众奉上了早已备好的感动瞬间。
我一点也不奇怪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在影片结尾,我甚至还猜到了大卫一定会用片名来作为自己的结束语。
然而当那可预见的一切都按部就班地依次展现在眼前时,我仍难掩内心的失落。
” 但我要说,关键还在于过程,其中隐射了东欧国家与原北约成员国在历史,政治,艺术,宗教,风俗等等各方面的不同。
以宗教为例,影片中多次提到圣母玛丽亚,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东正教否认童贞女马利亚贞洁受孕及其肉体升天的教理,而天主教则承认此教理。
当然,类似的例子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而之所以重拾儿童题材,相信意图也很明显,正如约翰对大卫说,大卫从小接触到不同的语言,应该能够不影响交流,也象征着新生力量更易于民族之间的融合。
而提到交流,就不能不提苏菲为大卫画的印象派风格的画像,大卫开始认为不像他,不能接受这种艺术形式,接着,苏菲说这是她印象中的大卫,并引导他从画中领悟,其实也就是意味着一种换位思考和互相理解的尝试。
而无常在给虫哥的帖子中,提到关于大卫的身世,为何被关以及约翰和军官的问题。
那我想身世和被关的原因,在影片中已算有很明确的交待,《旅途与哀愁》,也就是大卫母亲的作品,苏菲提到大卫的父亲是英国人,到保加利亚搞政治活动,被捕,而母亲由于军官的朋友关系逃脱。
当然,这本身并不是太重要,而约翰与军官这两个角色的设置,相信还是代表原来东欧国家两种主导的政治势力,约翰的反抗,虽然具备革命的热情,但在内心与实力上,与西方的交流还是脆弱与仿徨的,而那个军官,应该是代表着国家统治阶层中一部分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势力,虽有倾向,但碍于环境,不可能有过分的作为。
其实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大卫的身上也有体现,影片中不少现实与回忆的场景,都是以两个不同时空中对于大卫的伤害来衔接的,也就是说,封闭的意识形态和开放陌生的外部世界,对于特定时期的东欧民族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不可排挤的伤害。
不过,最后,正如影片中约翰的牺牲与军官的帮助,两种势力在互相对抗,融合之间,促成现实中东欧国家(大卫)向北约(母亲居住地)的投怀送抱,当然,这样的团聚,要处理成极其煽情的画面,我个人觉得也是不太合适的。
所以虫哥认为影片必须立足于历史,“这个故事背后可能蕴含了较广的社会寓意。
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往往是一代人心头共同的烙印,任何依附在上面的故事都可能引发“共振”。
我相信大卫寻亲的故事本身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但让多数人的心灵贴近这个故事的诱因恐怕还是他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本片将这段历史虚化处理犹如釜底抽薪,因为一切故事都是因果循环的,“因”若不足而“果”又如何存活呢?
” 那这样的理解,只会使本片产生和虫哥对于《我爱哈克比》一样的观感,即无力和费解,当然还有失望。
但如果立足于现实,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很多事件,当然也包括电影的成败,并不取决,依赖于单纯……
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真的以为是集中营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文件需要被送到哥本哈根去,因为电影的气氛和音乐营造了一种紧张害怕的氛围。
集中营里面的戴眼镜的大人是唯一对大卫好的人,他是那群麻木冷漠残忍的人中唯一温暖的存在,先入为主的以为是他竭尽全力帮助大卫逃离魔掌般的集中营,所以我先入为主的以为一直是他在背后帮助大卫制定逃离训练营的计划那个人对大卫说:“我知道你不想就这样在训练营里度过余生,如果你想逃走,就必须按我说的做,你必须保护好这封信,任何时候都不能给任何人看,包括你自己。
外面的社会是个更可怕的世界,你不能相信任何人。
”就这样大卫带着这个人的嘱托惊险的逃出了训练营,他来到了外面的世界。
大卫并不能自由的呼吸新鲜空气,他在训练营里长期长期担惊受怕提心吊胆的生活方式以及那句“你不能相信任何人”一直深深的刻在心底禁锢着他幼小的心灵,让他表现出一个12岁没有的忧郁和成熟。
他的梦里总是有两股很矛盾的力量在斗争,一边是训练营里的长官拿着枪指着他说来杀他,这让他害怕自己身边的警察,恐惧别人问他的身世和家庭,小心翼翼的在人群中活动;另一边是梦中妈妈温暖慈祥的微笑,他渴望得到关爱和照顾,渴望一个幸福正常的家庭,可是每次面对的是妈妈离开的背影以及醒来一切不复存在的现实。
我觉得导演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梦来处理大卫这两种对立的感情是很有智慧的,不突兀又很自然向观影着传达着思想。
再来说说大卫一路上遇到的挫折。
可能是电影的缘故,大卫从集中营成功的逃离出来表面看起来是他敏锐的反应能力以及一点点运气的加持,其实现实中可能是很残酷的,很少能有人从防守严密的集中营里逃离出来。
再就是大卫从船上下来需要从大海游到岸上的那一幕,也被导演轻描淡写的带过了,所以我对这一路上大卫遇到的艰辛和磨难是没有太多印象的。
反倒是对大卫在进入到“这个更可怕社会”对人性的认识以及态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体会。
刚开始大卫对每一个人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总感觉被人想杀他,想害他,在现在人看来像是有被迫害妄想症。
不敢在面包店工作来换取食物填饱肚子;不敢接受小女孩对他的爱慕,只能偷偷的离开并祝愿她幸福快乐;不敢轻易搭陌生人的顺风车;不敢相信别人对他表达出来的善意慢慢的,他开始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别人的行动慢慢的重新思考,并不是人人都像集中营里的人一样麻木不仁,这个外面的世界也不是“一个更可怕的世界”,真的有人是真心诚意想帮助他的,人间真的有温暖和温情存在的。
我记忆很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大卫被歌声吸引到一个教堂,他进去以后,来了一个警察,大卫和以前一样心惊了一下,但他回想自己这一路经历的一切,开始去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担忧,鼓起勇气向旁边的警察微笑着问候,当然这位警察也露出来温暖的微笑。
很多时候我们不相信爱和温暖,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不去用心感受,用心体会,用心生活了。
也许你曾经过人生中很多灰暗和恐惧的时刻,让你对世界失去了希望和信心,你开始选择冷漠,麻木,自私,不去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了。
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你微信它就回报你微笑,你愤怒它也对你大发雷霆,你哭泣它就对你流下眼泪,你悲伤它也对你哀叹。
所以,选择权全在你自己,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决定的,你要怎么过也是你自己说了算的,你随时准备好了微笑,时间也随时回报你善意。
我想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电影中也有出乎我意料的地方。
就是帮助大卫逃跑的并不是开头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而是一直以来大卫梦中拿着枪指着他的那个可怕凶狠的长官,可以说导演隐藏的很好了。
而且电影中最温情的一幕——大卫终于到达哥本哈根完成了那封信的使命,与自己心心念念的母亲拥抱在了一起。
大卫的母亲也是那位长官帮助她逃离出集中营的。
我感觉最后的这个也是一个很触动的点,集中营里的一个长官完成了一个母子的先后逃离和重逢,这在二战残酷而血腥这个背景下,还是在集中营这个二战缩影的地方,这个伟大的壮举也是给二战中人们的一种慰藉,导演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的恰到好处。
最后,愿每个善良的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他个字也不高,看起来不过十二三岁的样子,身上穿着一件失去原来面目的灰黄上衣,裤子明显偏长,裤脚与大地有太多的摩擦。
表情严肃而又很不讨喜,声音倒不难听,犹犹豫豫的靠近一家小店“你好,请问这是商店吗”“恭喜你,猜对了,你想买什么?
”这哪个旮旯里过来的穷小孩如果不是故意来找我茬,就肯定是没见过什么世面“我要慕斯蛋糕、香草冰淇淋、大面包,嗯,再给我来一份韩式炒饭吧!
”“你有那么多钱吗?
”我几乎看着不屑两个字从他的鼻腔里冒了出来,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递过去的是两分钱,毕竟那是我仅有的全部家当。
“要不要在老婆孩子附送给你,滚滚滚”哪来的臭小子,居然跑来消遣老子。
——选自电影中的一个小片段当我将电影的一部分写成文字的时候,想起了一句很烂俗的话:喜剧演员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演的很好笑,但是却总是让观众们哈哈大笑;不过比较公平的一点在于喜剧演员从来都不哭,想哭的时候,他们只是笑笑而已。
请不要被我前面的描述影响对电影的定位,电影并不伤感,相反它有着许多搞笑的片段,尽管有时候我后知后觉的发现导演是在搞笑。
如果有人提起集中营三个字,你会想起什么?
肯定会想起二战、希特勒、德国。
我第一次清楚的认识到,二战时期的德国他们犯下的罪恶,有一个成语能够表达的言简意赅而又精准至极——罄竹难书。
因此,电影、书籍等等,让我们错以为如果灾难有一个上限,那么上限就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疯狂大屠杀。
你看宣传的力量远胜于人们对事实的了解,大多数人并不会去认真、详实的探究事情背后的一切真相,毕竟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对于他们认识事情的态度并无裨益。
大家总希望用一个定义来归纳一系列问题,然而总是很混乱的在于,归纳法并不适合说明事实,它只是简单的适用于公众去接受各种观念。
战争会有结束的时候,犯罪却不会。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让人听不懂的话,难道还想着为二战德国辩白吗?
电影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二战时发生的一切惨绝人寰,都是事实,但惨绝人寰并不等于二战。
它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依然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在那里互联网都不能触及。
电影之前,有多少心怀疑问,这是二战?
不,电影并不是二战,它起源于二战之后的劳改集中营。
约翰大卫:“我一点都不想活”约翰:“以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
”大卫:”为什么,这里一件好事都没有,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约翰:“信仰不同的人容易互相憎恨。
活着能改变事情,死了就不能。
”心态积极的时候,会和自己所,活着就当做是一场游戏好了,玩游戏总是需要各种打怪升级,玩游戏就只是一场个人体验,入了场就得对得起门票钱,尽己所能的玩出点新花样。
有时候还觉得,无论辛苦还是顺畅,反正也就一次,一切终会成为过去式。
一个人年龄是不是按岁月来计算的,是按照个人经历来判断的。
有些人一辈子都不需要长大,而有的人是拔苗助长里的那颗小幼苗,努力的活成被要求做到的那种大人。
既然那么多路都被断掉,那就是上帝对你另有安排。
老生常谈里总是说:有时候话说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就信了。
我想一句话是否有力量,就入庙必拜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
大卫做错了一件事。
陀斯绥耶夫斯基说俄国底层的老百姓,手里留不住几个钱,这些人干着最累的活,一整天未歇片刻的做完苦力,挣到的钱在傍晚时分一大半都进了伏特加。
你总是能看到一群醉汉像丧尸一样晃悠在莫斯科的街道中。
即便是再苦再难的境遇里,人都能适应、生存下来,只要活着就会有期待,会有侥幸,会犯错。
小孩子都会犯错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并不能预见性的知晓错误会有多严重。
我能看到屏幕前,许多人都会说“为什么要去偷东西呢?
”“这下好了,害死了唯一能够帮助自己的人”。
我也很生气的想,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不应该谨小慎微的想着如何能活下去吗?
不能轻易说“不想活了”,并不是因为需要活着,而是因为需要改变。
我们做一切事,如果说结局里有值得期待的事情,那么这么做是值得的。
大卫可以每天做苦力,然后让自己一直活在这个集中营里,最后因为体力不济而被打死,亦或者被那些比自己还要重好几倍的石头砸死。
他拿了一样东西,是因为在这暗无天日的时间里,这样东西带给了他“活着的改变”。
我们总以为,每一次经历了最难的事情,会觉得这辈子不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事实却是,你永远都猜不到明天还会有什么重大变故降临在自己身上。
电影总会在最幸运的时候戛然而止。
我看《魔戒》一书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出现电影《指环王》的画面:米那斯提力斯白树再次开花、帝王后裔重新归来,而人皇阿拉贡带着大家向四个霍比特人下跪。
那一幕壮观得令人五体投地。
而后我一度的回想这些片段的细节,只有一句话,唯有那么壮观才能付给那么艰难的一路坎坷。
但是小说里,夏尔并没有如山姆他们所期待的那样,人们手捧着鲜花,站在那热烈的欢迎他们。
相反他们在历经劫难之后还得平定内部的战乱。
路总是很远,一切都需要慢慢来,就像每天的日子你需要慢慢的过。
电影《房间》中杰克,第一次进入到真正的世界时,过往一切都那么生疏而又新鲜。
我看着他坐在货车上,手触摸风,两侧的树不断后退,唯一想到的就是“杰克快点跳车呀!
”看电影的我总是好着急 ,而拍电影的导演总是像个老头一样慢条斯理的一点一点说完。
当大卫停下来的时候,我变得好焦虑,“为什么好不容易逃离集中营这个魔窟,不听话的停在那里了,难道就因为爱情?
”不得不说,这是本剧最尴尬的一处;小演员的演技平平无奇,拍摄的手法简约得像小孩子玩游戏。
这让我不得不再次赞叹《人工智能》中小孩那近乎于完美的演技。
因为苦难会让人成长,所以总是会遗忘掉,其实他也只是一个小孩,哪怕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始终有一部分是需要岁月沉淀、发酵后才能获得的。
久经风雨的时候,总是喜欢有一处安逸的收留之地。
什么时候,老喜欢责备别人不够坚强,不够有恒心,不能坚持到底。
成长中最难的一课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强迫自己去做许多事,而这些事并不会因为一件或者几件就此终止,它将随着终点到来才会消失。
善良的苏菲奶奶苏菲奶奶“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啊?
”大卫“我叫大卫”苏菲奶奶:“大卫这个名字真是太好了,米开朗琪罗有一部特别棒的作品,就叫大卫。
我也有一部作品叫大卫。
”跋山涉水、沐风栉雨后其实需要的并不是豪华别墅,一座可以遮蔽风雨的小房子就已经心满意足。
大卫离开的乡下庄园别墅,而停在苏菲的小屋里。
电影总是把话说在了故事的背后。
可爱的兔子那只在睡觉时打搅了大卫的兔子,他走过街道时店铺里挂着的兔肉。
前脚和自己说去给自己拿新出炉的面包,后脚就叫来了警察。
我不过是看着桌上放了一块白色的肥皂,为什么那么多东西,他却对一块肥皂记得那么清楚。
还真是很远的一段路若能见到上帝的时候,苦命的人肯定会有很多话想说,比如“为什么我的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了,不过是在马路边睡了一觉,就一命呜呼了”。
如果说我们怀疑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愿意解除人的不幸是有一个概率的,有时候会想这个概率值应该是一致的。
信仰是很重要,但是支持信仰存在的事物同样重要。
如果没有苏菲,那故事的结局便是另一番风景。
但我并不怀疑,当你有好的期待,愿意有好的期待时,一切还是会发生改变的,而这也会成就最初的那句话“活着才能改变,死了不能。
”PS:西西弗的笔记本 发现生活真的好累,原来周更这么艰难,那就努力当个快乐的人,去做快乐的事。
自由,如果不是以上帝之名,它又何以如此美妙以至让如此之多的恶人从那善良的人们手中将其剥夺?
自由无疑是上帝给予人类最美的馈赠,它美妙的似天堂,但同时又脆弱地不堪一击。
它本是人类的天性,是上帝的馈赠,但历史却又不断重演着人类得而复失的故事。
那些独夫刽子手永远不会让人们如此轻易地获得自由,他们总是以各种宏大的名目阻挠并剥夺人们本该享有的自由,以致在追往自由的路上,人们永远不会是轻松而安逸,它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代价。
我看过很多电影,我也喜欢过很多电影,但真正能够深深打动并引起我深刻共鸣的电影只有两部(目前为止),一部是《肖申克的救赎》,还有一部就是这部《我是大卫》,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自由的。
《我是大卫》讲述了一个让我两度落泪的追往自由的故事。
电影的背景是在二战之后的东欧国家保加利亚,二战之后的东欧建立起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许多东欧人因不满新政府而被关押到集中营劳教,无数的家庭因此而破碎。
影片在一片漆黑中开始,在嘹亮而深邃的歌声中,有两个人在进行着对话,一个是集中营的监管者,另一个便是主角大卫,一个12岁的小男孩。
就像前面介绍的,大卫的父母因为反对新政府而被政府关押到集中营劳教,集中营里没有欢笑没有爱,只有愤怒和仇恨,没有自由,只有奴役,而大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长期的集中营生活让大卫过多地见证了人性之恶,到处都充斥着奴役与殴打,没有任何人可以自由的言笑,以致在大卫的童年里没有快乐,而大卫也没能学会如何欢笑。
大卫在集中营里有一个朋友约翰。
有一天,大卫对约翰说,“我不想活了。
”约翰听完他的话后,停下手中的活,一脸严肃地对他说,“不准这样说,不准这样想”,“为什么不呢?
这里没有一件事时好的,活着有什么意义?
”约翰说道,“因为如果你活着你就可以改变事情,但如果你死了就不能了,所以想办法活下去!
”我感动于这段对白,它让我不禁想到胡适说过的一句话,但有一息之尚存,则终有一毫希望在,若一暝不视,则真无望矣。
后来大卫因为偷了集中营监管者的一块香皂而被卫兵发现,就在卫兵排查时,约翰将香皂从大卫手中抢去认罪,而这一幕被一位集中营的监管者看到,于是约翰被当成小偷被当场枪决,他是为大卫而死的。
那位集中营监管者也许是被这一幕触动以至最终良心发现,安排大卫逃出集中营并向大卫指明他要去的目的地丹麦——自由之地。
于是就有了电影开头的那段对话。
就这样,大卫开始了逃亡旅程。
在通往丹麦的一路上,大卫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有好几次都险些被再次关进集中营。
很难想象,在长达上千公里的路上,一个只有十二岁的男孩只身一人前往,这期间他要承受多么大的艰难困苦与孤独落寞啊。
大卫就一直这样在这条路上不停地走着。
当大卫遇到一位在郊区画画的老奶奶时,这位老奶奶请求让她为大卫画一张画,在仔细刻画大卫的过程中,老奶奶似乎看出了大卫眼中所隐藏的孤独与忧伤,也从大卫的脸上看出大卫所经历的不寻常的岁月,虽然她不知道那些岁月具体究竟是什么。
也许就是因为这位善良的老奶奶感受到了大卫受伤的心灵,于是她请大卫去她家做客。
大卫乘坐着老奶奶的汽车来到意大利与瑞士的边境。
在这里发生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边境卫兵要求检查证件,但大卫没有证件,于是老奶奶向卫兵求情,“他是我的孙子,他的证件出门时忘带了,你就通融一下让我们过去吧!
他只是来贵国一下,推翻政府之后马上就走。
”卫兵顿时大笑,并笑着说道,“好吧,安德森太太!
年轻人,掌握政权之后帮我们加加薪水吧!
”于是大卫越过边境就到了瑞士老奶奶的家中。
老奶奶非常关心大卫所遭受的经历,她希望大卫能告诉她,但经历过集中营生活,在集中营见证过无数丑陋邪恶之举的大卫已很难再相信任何人了,他不敢说,怕被再次送往集中营。
于是大卫便哭着说他不能向任何人讲述他所遭受的一切。
看到这里我已热泪盈眶。
大卫向老奶奶讲道,为什么人们要做恐怖的事情?
打人、杀人、把人关起来。
大卫继续讲道,我朋友约翰告诉我,不要相信任何人。
老奶奶听后说:“如果那样的话,生命就没有价值。
小心没错,但不能拒人千里。
大多数人都是好人,他们都有家庭和朋友,他们只想过快乐的生活。
世界上确实有坏人,...但你不能因为这样就拒绝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
拒绝交朋友,或者看不到人的优点,如果这样的话生活永远不会快乐。
”在自由的社会里,大卫开始慢慢改变在专制的集中营中形成的偏见。
在自由的社会里,大卫走进了一间教堂,看到人们在上帝慈爱的光辉下唱着圣洁的歌曲,大卫在这个自由的社会见到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友爱,他没有见到如专制集中营中的仇恨和罪恶。
大卫无意间在一家书店发现了他母亲写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大卫一家在专制社会下的故事),向老奶奶询问他的母亲,最后大卫将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全都告诉了老奶奶,并将记载着他一切信息的信给老奶奶看了。
于是老奶奶带着大卫找到瑞士当局,联系了他的母亲,最后大卫坐上了飞往丹麦的飞机,最终见到了他因失散多年而记忆模糊的母亲。
电影进行到这时,我再一次流下热泪。
自由社会人爱人,专制社会人恨人。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人们相互友爱,自由往来,而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人们互相揭发,相互仇恨,在那里人们之间没有友爱没有同情,也没有生活只有独夫政治与强制奴役。
人性之恶在这里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人类在专制社会下生活了几千年,而自由社会最终出现才不足百年,就在上个世纪,就在大卫故事发生的二十世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建立在独夫统治之下,专制、仇恨、奴役、杀戮,人们在这样的政体下承受着一切。
而那美妙的自由却在人们手中一次次地得而复失,这是为什么?
为何人类都知自由之妙,却仍被独夫统治在强制和奴役之下?
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我们大多数人由于独夫所宣扬的美好新世界抑或是其向我们给出的种种美好承诺,以致我们迷惑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而最终让独夫和专制者满足了他们的权力欲望,达到了他们最终的邪恶目的。
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知晓自由的人儿而在面对谎言和诱惑时表现得过于软弱。
正如帕尔默在《实现自由》中所说,自由的挫败首先发生在思想领域,然后才出现了恐怖的压迫形式,而未来最紧要的战斗也将在思想领域爆发。
自由意志论者千万不能从思想较量中退缩,或者——在公开的辩论中——回避集体主义、暴力以及统治思想的挑战。
我们千万不能像过去的自由主义者那样怯于争辩,将思想阵地拱手让与自由思想的论敌。
用F.A.哈耶克的话来讲,就是:“我们必须将自由社会的构建重新看作是思想的历险,是一项需要勇气的事业。
”罗斯巴德说,自由的代价便是时刻保持警惕。
警惕自由的敌人,警惕一切可能再次将人类带到那曾使人类受困千年的强制奴役的深潭中去的各种形式的理论与说教。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追求自由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人类的生存状况也得到了越来越大的改善,人们开始享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而这一切都是人们不断努力斗争获得的,自由永远不会像空气那样唾手可得,因为自由的敌人永远地存在,并异常的强大,它们不允许人们轻而易举地就得到自由,它们必然会想法设法地阻挠人们。
就在这样的斗争中,人类走到了现在,走过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走过了上个世纪最庞大的乌托邦运动。
今天我们得以幸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无数善良人儿的生命和自由永远地被留在了人类追往自由的路上,他们应该被铭记而非被遗忘。
我们应加倍地珍惜并保卫今天我们所享有的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去努力争取并帮助人们争取更大的自由。
因为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上帝给予人类的馈赠,历史一再演示,自由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是和平、安定和繁荣以及一切的一切,而专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只能是仇恨、强制、奴役、饥荒、杀戮和战争。
自由必须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这种绝对是建立在财产权之上的绝对性,也只有当立基于财产权之上的自由绝对时,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并保护我们应该享有的自由,我们必须为此而战。
和以往一样,未来我们还将在追往自由的这条路上面临更多的困难也将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但我们不该为此而有丝毫的退缩,我们应该像大卫那样勇敢地奔向自由。
只是我们要时刻明白,在追往自由的路上没有免费。
注:1、电影《我是大卫》观看地址:http://v.pps.tv/play_31FNVY.html2、原文发表于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9e2854f01017taf.html
最初我看的时候,还以为是和《流浪的尤莱克》是同一个版本,看着看着,我才发现并不是,尤莱克是失望,但是大卫是希望,尤莱克断掉了双臂,大卫安然无恙。
最后的时候,有人回来寻找尤莱克,要求尤莱克回到自己的村庄去,尤莱克的那个眼神,我永远无法忘怀,尤莱克那种心痛,我一辈子回想起来,都会历历在目。
大卫刚刚逃出来的时候,遇到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
那些风景,让人难忘,让人眼前一亮。
大卫问他的朋友约翰说:“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 约翰:“活着能改变事情,死了就不能。
想尽办法活下去。
”
小小的大卫因为从小就生活在集中营,所以他觉得生活很痛苦,生活也没有任何希望,于是大卫问出了这个问题。
然后大卫逃出了集中营,然后大卫看到各种各样美妙的风景,虽然流浪,但是还是记得沿途的风景,沿途美妙的风景陪伴着他,沿途美妙的风景在大卫的内心深处蹦蹦跳跳的。
然后又一次,大卫又差一点点被抓了,被抓的过程中信封裂开,然后他发现其实信封里面装的是自己的各种证件。
然后大卫继续往前走,遇到了一个正在绘画的老奶奶,这位老奶奶画出了大卫的模样。
老奶奶说:“世界上有好多人,言不及义,却老是说个不停。
沉默是金,你很聪明。
” 然后老奶奶带大卫去了小镇上,老奶奶让大卫在镇子上等他,大卫看到了那本书,那本自己的妈妈写的书:这本书讲的是女作家战后在保加利亚,失去了她的丈夫和儿子,她丈夫是英国人,到保加利亚鼓吹反抗共产主义,他一直带着她和她的儿子,但是他们全部被捕收,他和小男孩遇害,但是她遇到一个卫兵,是她青梅竹马的玩伴,帮她假造文件,帮她逃亡,让她有了生机,但是她与儿子失散,两个人相隔万里。
哭的我稀里哗啦,虽然很多剧情有些虚构,我都在跟着小男孩的心里猜想这些人是好的还是坏的,夏日周末在空调房里看完,儿子因为外婆看到抖音里四川的水灾开始哭了,他觉得很可怜🥺,小男孩👦真是可爱,偏题了,瑞士真的好美,希望可以去看看呢!
面包店的老板,办婚礼的女人,都是坏人啊,船上遇到的大叔后来又在路上遇到,哈哈哈他傻傻的很可爱
优酷上叫《送信到哥本哈根》
看哭了,世界上好人是很多的,他们有家人,有朋友,他们都想过快乐的生活
看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如何应对这个世界的..简单的人更容易遭遇良善
行走是成长的过程。
bug不少 结束的也草率 但是也挺感人
看到最后会流泪的一部经典电影,小男孩的眼睛,他的感触,这个世界,有好有坏,但,不能因为坏,就拒绝去自由自在的享受好,去判断,去体会,用心就会所收获,
本来打算三星。不过,看完这片后我看了《钢琴家》,相称之下,这片略幼稚,单薄,不切实际,编剧一般,就是最后的包袱抖得挺有意思。总之:看着玩吧。
stupid
最感人的应该是约翰那段……
鸡汤管饱
又感动哭啦。。。
美国电影√
如果死了,啥都没了
小男孩的 眼神好。。。。
记得反映前苏联阵营强迫劳动营的片子有看过《旋风中央》,大清洗期间1800万人被送去西伯利亚劳改营,500万人再也没回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亦是如此,强迫劳动营在保加利亚各地的许多地方运作。这些营地建在建设中的水坝、煤矿和某些农业区附近,与纳粹的集中营同样恐怖,也在大卫的童年造成无法抹去的阴影与创伤。大卫一路逃亡,所见所遇无不冲击着大卫的世界观。他的内心有着对劳改营的恐惧,也有着只身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向往,对约翰因自己而死的愧疚,对放他一条生路的狱警的感激,对帮助他的卡洛一家的惊慌失措……他不知道人究竟是好是坏。直到大卫遇到苏菲,一个失去儿子的慈爱妇人,告诉大卫这个世界应有的模样,并在苏菲的帮助下回到丹麦,与母亲相拥。约翰和苏菲是片中非常出挑的配角,在情感升华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不知是不是改编自小说的缘故,从文字意象到影像的转换并不流畅,这种情绪可能文字表达才更热烈深刻。
油画老太太是楷模
真•猜中开头猜不中结尾,以为是二战片其实跟历史基本没关系。
男孩能孤身一人从集中营逃到丹麦,这一路得碰到多少好人才能成功抵达目的地
先看了极地重生,相比之下这部片子就显得单薄了很多,一路有好心人的帮助,最终也得益于有个有名气的作家妈妈,可不管怎样大卫毕竟是个孩子,小演员选的非常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