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说主线很简单,女儿为了让失去爸爸的家庭振作起来,在自己的笔下复活了父亲,然后妈妈和弟弟因为事故也去世了,最后女儿在讨论自己应该死还是活。
这样看来还是比较明白的,不过导演或者编剧把各种现实和虚拟给穿插起来,比如女儿书中的父亲,女儿书中发父亲笔下的世界,然后女儿跟书中的父亲,等等关系搞得错综复杂,我想去电影院观看的观众大多不是为了研究编剧这个剧本多么的复杂和深度去的吧,大多是为了娱乐,当然不排除追星去的(包括追主演、导演、编剧等),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将这个电影真正搞明白,看过的人大多会在搞不明白剧情的情况下被亲情感染,因为是个人就能看明白这个是说生死离别的事情,于是这就可以了,足够了。
不过,这样编剧和导演精心构架的剧情和内涵是不是就浪费了?
编剧和导演在搞什么,以为观众都是聪明绝顶的人?
短短数十分钟就可以搞明白?
当然可能我们做观众也不合格,没明白编剧和导演的深意。
当然的当然可能是我智商不够,只有我自己没看明白而已。
不过还有最后一个可能,导演和编剧就没希望观众能明白,纯粹的自娱自乐而已……
刚看完,很想说几句。
跟想象中一样,再加上前段时间见到老杜对韦生的吹捧,我觉得这是个典型的“编剧实验作品”。
韦生拍这个,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的剧作能力的极限。
这下好,在香港的这个领域,他是彻底无敌了。
(当然以前也算无敌)有的人反映这次韦家辉编剧本有点走火入魔,我也稍有此感。
感觉是有点“为结构而结构,为层次而层次”。
但这种挑战自我的态度绝对值得尊敬。
通过这个电影,我也更加肯定,韦家辉就是个百分百的编剧人。
作为导演来讲,水准仍有欠缺。
跟以往他跟杜琪峰合作的电影相比,这片子的视听手段确实平庸了些,当然他的追求可能不在于此。
而单从整体故事上来讲,总感觉还差些力度,我们只会对剧本的精巧而叹为观止,但依然感觉欠缺了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觉得这跟他讲故事的手法过于直白有关。
尤其是旁白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
感觉整个电影一直很想让观众感动,但总是差一点劲。
我想这更多的是属于导演功力的问题,跟剧作关系不大。
但尽管如此,爸爸打手心的时候我还是掉泪了。
但我显然还希望得到更大的打动。
影片的最后高潮并没有凝聚起预期的力量来,于是让整个影片显得较为小气了。
比较一下我刚看完的《母亲》,那个结尾简直是绝笔,令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当然不知道是不是我对韦家辉要求有点高了。
不过我个人觉得对这种的自己的领域拔尖的人来讲,要求再高也是应该。
另外我觉得影片阴间的设置有点俗套,不过倒算是符合民间特色的。
空中搬家一段相当浪漫。
最后我想说,韦家辉和杜琪峰真是绝配。
一个编剧,一个导演,一个搞故事,一个玩视听,都在自己的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求新,永不疲倦。
而且两个人又彼此了解,互相欣赏。
所以两个人的合作迟早会成就真正的杰作。
《神探》就是一个证明。
刚看完,一个感觉,这片儿从头到尾都是在玩一个情节编织和逻辑交插的技术活。
如果有人硬要对我说这电影在阐释生死的主题上表现出了怎样的深度,对不住,我只能抱歉的对你说,我没感受到。
一直感觉,韦家辉只要是在脱离杜琪峰单干的状态下,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难以克制的‘轻飘感’,也许较二人作品浪漫有加,但却失去了之前的某种厚重。
倘若把《大只佬》中依托佛家思想表达出的理念,看做是从传统之树长出的现代分枝的话,那么,《再生号》中类似《千与千寻》式的想象力,不得不说,已经成了一种和创作者所处传统血液失去联络的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尽管,当然,它依然好看。
在小说里,我选择死来宣泄;现实,我选择生,跳回了天台。
这一分钟,我好了很多;我知道下一分钟又会很伤心,很痛,我知道这是必经的阶段,我叫自己尽力,要一天比一天好。
有多长命,活多长命,有多好,活多好。
看了《再生号》,难看啊。
我对韦家辉12万分的幻想又破灭了,在感情戏这方面他简直跟杜老不相上下。
你有《蝴蝶飞》,我有《再生号》。
不管是神鬼系还是科幻系,无论故事有多么的复杂,因为说到底还是感情,所以请多花点心思啊。
好看的感情戏,都是有许多若有似无的细节搞完整的。
网上评论都大赞编剧很厉害,其实说来说去,还是平行宇宙的事,你从这个时空跳入那个,她却从那个跳回了这个,最后大家在一个时空相聚,不难懂啊,但鬼哭狼嚎的亲情戏真难看。
刘青云这两年阴气越来越重,林熙蕾倒是符合银河一贯的女性审美观,但我看比起邵美琪还是差远了。
至于年轻演员,,,还是不要提了。
《大时代》里面的感情戏很妙,一男二女,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和谐,后来大决战,刘青云为了把对方运气彻底搞背,骗了郭蔼明跟她爸,这种做法实在是冷酷无情到极致了,但对着周慧敏又温柔缱绻无限,红河谷唱来唱去。
还有那个邵仲衡,一开始跟李丽珍简直是山盟海誓,死生契阔,最后为了自己老爸,把人家几个姐妹一起扔楼下摔死了。
这些感情观啊!!
从8点档就开始了!!
左手温柔乡,翻脸就是下地狱。
还是拍拍大疯片吧!
如果想拍科幻片,那就少提感情,或者干脆像杜生一样,让刘德华给蒙嘉慧套个项链不就得了嘛。
唉,不要最后变成马景涛,那就惨了。
生死,便像是写硬币的两面,永远是一面朝下当你把硬币树立起来的时候,那种玄之又玄的平衡,是颤颤巍巍的,让人不舍得触碰,哪怕是孟婆所以,再生号里,其实转满了喝下孟婆汤的已经往生了却准备投胎的人们所以Melody或许真的是小孟婆了,又或许她一直活的写小说的状态刹那间,你往往会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现实,哪个又是小说?
一直就像是在看电影的感觉但自己又何尝不是生活在电影里呢?
让我想起《苏菲的世界》,当苏菲被带到了兔子绒毛的最外层时,忽然她开始想,究竟什么是什么把她拉出来的?
而她又是谁呢?
小说里,我写我想要的,我写我想变成的,我写任何可改变的!
生活里,谁又在书写我们的故事呢?
我们又是不是被投射在硬币背后的那一群人呢?!
或许,任何人,都是在Written by的控制中如果说这是惊悚片的话,我喜欢这样的调调和寓意,因为有思考!
如果思念真的可以让人复活,那么就在思念中,永生吧!
给一个摘要:女孩A在写一本小说叫《花》,《花》的主人公是女孩B,B在写一本小说叫《白花》,《白花》的主人公是B死去的爸爸复活了,写了一本小说《白色茉莉花》,《白色茉莉花》中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
这时,A的妈妈死了,她很伤心,于是把《花》中B的妈妈写死了,B也十分伤心,就把《白花》中爸爸的佣人写死了,爸爸很伤心,销毁了《白色茉莉花》这部小说。
B又不忍见爸爸伤心,于是在《白花》中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有鬼,一家人团聚了,爸爸的妻子儿女都来陪他。
爸爸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其实是自己死了,是女儿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世界让他变成鬼还留在世上守护着他们,事实上真正活下去的是妻子儿女。
但现在妻子和儿子也都死了,他们三人终于团聚了,只剩下唯一的女儿想要自杀响应他们的三缺一。
爸爸和妻子儿子一起挽救女儿的生命,但女儿还是执意自杀了。
《白花》就这样结局了。
B写《白花》写的很崩溃,想到自己妈妈和弟弟都死了,干脆也像《白花》中的女儿一样,一了百了死了算了,没想到竟然被一辆奇妙的再生号接住了,她甚至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B于是决定好好生活下去。
《花》的结局励志温暖。
A被自己写下的《花》的结局打动了,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一次启迪,她因为死了妈妈,本来也很想要自杀,但她现在决定好好活下去。
=======故事很简单,正解早有人在影评评论里说了。
仅尝试从叙事学进行解释。
从叙事学说,加上导演韦家辉,一共是五层叙事,但展示在观者眼前的电影的故事只在三重世界中发生。
在详细的讲解之前,先说一下为什么豆瓣上会有如此两级分化的影评。
豆瓣高人多啊,其实也有人给出了正解,但大部分影评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如写作主体 叙述主体 时间 视角 叙事结构等混为一谈了,分得清的筒子又不愿意写,只在评论中浅浅点了几点。
这个故事基本都能看懂,但是其中的叙事真的玩的相当漂亮。
嗯,不知道跟国外比如何,至少在国内是很漂亮的了。
(从叙事上说。
)在进入具体的叙事分析之前,我要首先提出以下三点。
(以真实世界中的melody作为真正的视角)1.整个电影的主体叙述话语是倒叙的,而且是狭义上的倒叙。
即先给出结尾,然后开始顺叙。
当然melody死没死是一个悬念,但不妨碍我们说大体结构是倒叙的。
首先,电影中的女声旁白是真实的melody,是一种回忆式的,还有瞎眼婆婆的话,说爸爸的这种日子是长久不了的,是谶言式的,这和爸爸的写作基调是不符合的(爸爸创造的世界画面饱满而梦幻。
爸爸是不可能写这种不祥的征兆的,因为他盼望妻儿的归来;而沉浸在满足中的melody一家也不太可能会写这种情节,所以这不是预见性的,而是倒叙。
——当然其实,melody也不可能进行文本的修改,这实际上是韦家辉的作者干预。
)2.melody的真实世界是不存在超自然的,然而电影中出现了大量超自然因素(比如时空重叠),所以必须默认电影中构建的虚拟世界存在超自然力量,但那都是melody想象出的,她本身的世界是没有超自然的。
所以我们默认的不是超自然,不是阴阳穿梭,不是时空扭曲重叠,默认的是现实melody想象的无穷力量。
(文字的世界中,什么都有可能。
)3.三重世界是用叙事创造出的,但这三重世界本身是不会物理重叠的。
而且不同的世界也有不同的设定,随着电影的行进,设定也越来越复杂。
(melody感情的激荡导致)接受这三个前提后,开始正式的分析。
一部作品与作者、观者、世界产生联系,如果你愿意,就将这部电影中melody真实的世界称为第一层吧。
好的,在第一层的世界里。
真实世界中的melody写小说,爸爸没有死,妈妈、melody和oscar死了。
Melody是写作主体。
小说中的爸爸开始写小说,进入现实melody的第一叙述层,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电影本身也就是导演的叙事才是第一叙述层。
不过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就将其简单称为第二层世界好了。
在第二层的世界中,爸爸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有鬼的世界,这是超自然的第三层世界。
(废话有鬼出现当然是超自然的)一家人在一起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方式生活着。
爸爸在这一层世界中是叙述主体,同时是写作主体①。
然后悲剧了。
现实世界中,现实melody的妈妈和弟弟死亡,现实melody的感情投射到第二层世界中,造成了菲佣Maria死亡,影响melody笔下的爸爸。
(爸爸的绝望其实就是melody的绝望)爸爸将第三层的世界灰飞烟灭了。
在第三层的妈妈与第二层的Maria相遇,melody旁白响起,一枚硬币的两面blabla……这是超自然的方式,也是文学的浪漫。
也就是说,空间根本没有重叠,只是爸爸(也是现实melody)用文学的语言让第三层世界销毁,而导演又将其影像化了。
第三层的世界在这里结束了。
现实中的Melody不肯服输,决定向命运挑战,她再次打开电脑。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第二层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话语层。
真实的melody在小说中(这是连载小说,所以有千万种可能)创造了改变了写作主体melody,我姑且称为本我melody,为什么这么叫,我们后文再说。
也就是说,爸爸写作主体/叙事主体的身份分裂了,爸爸是第三层世界的叙事主体,但他不是写作主体,写作主体由爸爸转为了本我melody。
就是说现实melody给小说加了一个新人物,一个叫melody的同名女孩,在现实melody的小说中,之前所有情节都是本我melody写的,然而是从爸爸视角展开的。
亦即写作主体现实melody创造写作主体本我melody(第三层的写作主体),本我melody创造了第三层叙述主体爸爸,爸爸创造了第三层世界(已毁灭)。
也就是说本我melody的话语地位高于爸爸,但在现实melody故事中的出现时间晚于爸爸的出现。
通俗点说,就是你连载文看到一半,主角突然死了,你伤心欲绝,突然一声“卡”原来是拍戏。
安妮宝贝的作品中玩过很多这样的花招。
我为什么说现实melody创造了一个新的叙述层呢,理由如下。
第一,第二层世界中,爸爸读到了长大后melody的书稿,melody被孟婆扔回来,自杀看不到他,爸爸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了,可见存在一个更高话语层次,能掌握事情发展的作者。
第二,孟婆奇怪爸爸十年前就死了,为什么没有往生,虚实在这里交映了,原来他在小说的世界里生活了十年。
但爸爸并不自知,所以写书让他存活的不是自己。
第三,如果爸爸是由现实melody没有经过中间叙述层直接写出的话,电影中女孩的第二次跳楼是解释不通的。
请注意,当上吊割腕的melody摇摇晃晃爬上天台后,一个正在打字的melody终于受不了的哭着跑出去,爬上了楼顶,说明之前的各种尝试自杀都是她写出来的,但她并不是现实中的melody,因为她没有拿导盲杖,没有拿书稿,而且她后来被再生号接住了,绝不是现实melody。
这个melody是现实的melody在妈妈和弟弟死后,在自己的小说中创造出的一个更高话语层,也就是本我melody。
为什么叫她本我melody?本我是真实的自己,是不受道德、法律等一切束缚的潜意识的选择,现实melody把她的痛苦投射到了小说中,也就是她想死去。
(但是理智知道不能死,当然还有对死亡的害怕。
)因此我认为,从长大的melody敲响爸爸的门后,是第二层世界的线性发展,出现了新的话语层,叙述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在现实melody笔下的本我melody的故事中,她让自己进入小说,在爸爸的世界中让十年后的自己和家人一起加入爸爸的世界。
时间在这里是继续线性发展的,所以这里没有进入新的世界,仍然维持在第二层世界中。
所以本我melody让有的人觉得糊涂,也没人说清楚。
本我Melody带有现实melody的自传色彩,她们高度相似。
唯一的不同是现实melody尚有理智,而本我melody一心求死,也就是孟婆说小melody“原来你是求死的melody。
”我推测现实melody在爸爸毁灭了第三层世界后,是这样写小说的。
(注意电影中在爸爸伤心的哭泣镜头后,出现了现实melody的写作场景。
怎么知道是现实melody在写作呢?看画面色调。
)本我melody跳出来写其实以上情节都是故事中的裙装melody想象出来的。
十年前死的是爸爸,不是妈妈,弟弟和melody,但是现在妈妈和弟弟也死了,裙装melody要让妈妈和弟弟回来。
所以本我melody在创造的第三层世界幻灭以后,又创造出了虚幻超自然的平行空间。
在两个平行空间中,妈妈和oscar并没有死去,裙装melody和爸爸在另外一个空间,他们四人甚至能互相听到声音,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团聚,这其实是现实melody美好真挚的愿望。
然后裙装melody和妈妈、弟弟跌入孟婆的世界,时间上的平行瓦解了,转入空间的相对。
在孟婆的世界中,平行空间发生了扭曲,孟婆拿到两本生死簿,写着死的是melody/死的不是melody。
这是现实melody矛盾心理的体现,希望代替家人死去,但又明白死解决不了问题。
小melody这时也出现了,这绝对是解释不通的,但正因为解释不通才衬出了现实melody此刻癫狂的状态。
她天马行空,让时间平行,空间对立,时空重合扭曲,如果/没有如果各种可能,叙事花招在这里应有尽有,体现的是文学魅力——理性而又没有理智的浪漫。
现实melody的挣扎必然是反复的。
所以我们看到,孟婆说裙装melody没有死,把裙装melody扔了回去——现实的melody想要生。
裙装melody上吊割腕——现实melody很想死。
(这时爸爸也发现了自己是鬼,一方面是暗示存在更高话语层,另一方面爸爸和全家人一起挽救裙装melody的生命,爸爸的努力是动摇现实melody的原因——用想象的方式写出,想到爸爸妈妈知道自己求死,一定会很伤心。
)裙装melody最后跳楼自杀,悲观的情绪影响到了本我melody,于是她哭着跑出去,跌跌撞撞跑上天台却被再生号接住,并开始新的人生。
这里本我开始与超我②融合,并开始影响自我,也就是现实的melody。
第二层叙述结束在这里结束。
本我melody的作品写完了,现实melody也是。
(其实这里有bug,后文再说。
)第二层的世界可以说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三重话语层交织,时间空间概念被韦家辉玩到尽。
所以通俗点说是这样的。
假如读者把我当做现实melody(也就是一开始站在天台不知所措的melody),你们看到我打出来的作品是这样的。
(使用第三人称)“那次车祸,爸爸没有死,爸爸的世界有鬼……菲佣MARIA死了,爸爸小说的世界毁灭了……其实十年前死的不是melody和妈妈弟弟,而是爸爸,melody想用这种方式让一家人在文字的世界中团圆,于是她决定写小说。
然而现在,妈妈和弟弟也不在了。
Melody很伤心,她想象着如果妈妈和弟弟没有死多好,死的是她就好了……”“于是melody继续写小说。
她写自己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也在,一家人好开心……melody和妈妈弟弟一起跌入孟婆的世界,孟婆说妈妈和弟弟要去往生……爸爸发现了melody的小说,原来他早就死了,他想要挽救被扔回来自杀的melody,可是他是鬼却做不到……melody上吊割腕又跳楼,她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melody觉得那样的结局也是不错的,于是她拉开门,跌跌撞撞跑上了天台,她决定像故事中的自己一样,纵身一跃(第二次跳楼)……”The end.读者一定会叫,他妈这不是坑爹吗?Bug也就在这里来了。
但是如果你分析影片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典型的环形叙事片。
电影一开始现实melody拿着书稿上天台,是很激动的,她正面临生死的选择,而在片尾,她抱着身体哭泣,没有选择自杀。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然而书稿是完成时,它是已经被创作好的,写作的过程体现了melody思想的激烈斗争,小说的结局也是melody思想斗争的结果。
如果melody已经连被再生号接住,好好生活都写下了,那么她的思想转变也就已经完成了,在她拿着书稿上天台时,也就不应该那么激动了。
所以我说,当本我melody纵身一跃时,现实melody是没有写结局的。
她很可能正是以内写不下去所以跑上天台。
因为写出结局,就意味着现实melody的生死。
她在挣扎。
不要忽视导演这一最高的叙述层。
现实melody也只是导演创造出来的。
本我melody是现实melody创造出来宣泄情感即一心求死的,当本我melody趋于平静后,她便与现实melody融为了一体,所以被再生号接住,继续生活是现实melody在家中的写作中断以后在天台上完成的——一个人的melody可以好好生活下去。
当然当时她不可能写,但现实melody可以在头脑中想象——“跳下去的melody没有死,她被再生号接住了,她选择好好生活。
”但是这毕竟只是现实melody的一部作品,现实melody仍然要面临选择,她虽然希望生活会变好,但毕竟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现实时间是不一致的。
故事时间要远远长于文本时间,以及现实时间。
现实的melody仍然面临着选择,是生还是死?观众看到的第三次跳楼是真实的melody假如选择跳楼的后果,爸爸妈妈不会来,只会被围观,从叙事上说,这不是melody的叙事,这是韦家辉的叙事。
或者像有些人说,是现实melody对现实世界的设想。
现实中的melody只可能有一种选择,生命不会重来,而她选择了走下来。
影片结束。
换一个导演,或许能做到更精进。
但韦家辉的剧本,是真的出色。
是不是元小说?其实不尽然。
元小说展现的是作者构思小说的过程,而本片中的melody不是这样。
这仍旧是一个主打叙事的电影,melody用层层叙事为自己创设了一个美好值得相信的世界。
为自己带来了希望。
最后总结,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
我们换个符号。
女孩A在写一本小说叫《花》,《花》的主人公是女孩B,B在写一本小说叫《白花》,《白花》的主人公是B死去的爸爸复活了,写了一本小说《白色茉莉花》,《白色茉莉花》中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
这时,A的妈妈死了,她很伤心,于是把《花》中B的妈妈写死了,B也十分伤心,就把《白花》中爸爸的佣人写死了,爸爸很伤心,销毁了《白色茉莉花》这部小说。
B又不忍见爸爸伤心,于是在《白花》中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有鬼,一家人团聚了,爸爸的妻子儿女都来陪他。
爸爸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其实是自己死了,是女儿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世界让他变成鬼还留在世上守护着他们,事实上真正活下去的是妻子儿女。
但现在妻子和儿子也都死了,他们三人终于团聚了,只剩下唯一的女儿想要自杀响应他们的三缺一。
爸爸和妻子儿子一起挽救女儿的生命,但女儿还是执意自杀了。
《白花》就这样结局了。
B写《白花》写的很崩溃,想到自己妈妈和弟弟都死了,干脆也像《白花》中的女儿一样,一了百了死了算了,没想到竟然被一辆奇妙的再生号接住了,她甚至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B于是决定好好生活下去。
《花》的结局励志温暖。
A被自己写下的《花》的结局打动了,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一次启迪,她因为死了妈妈,本来也很想要自杀,但她现在决定好好活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但韦家辉将B的出现时间进行了微调,把故事中所有的符号及事件改成一样了。
就酱。
有没有bug?必然是有的。
不一定准确,但大致就是这样了。
注:1.写作主体/叙述主体 写作主体就是真正写作品的人。
比如《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生死场》是萧红写的,作品的写作主体就是这些作家,《再生号》的剧本是韦家辉写的,韦家辉就是写作主体。
叙述主体就是这个故事是从谁的视角去说的,如鲁迅的《社戏》《闰土》等,以第一人称写,但是小说中的“我”并不是鲁迅本人,叙述主体和写作主体就发生了分裂。
2.通俗点就是“我”应该要成为的人。
概念做得很炫很有想法,但在处理上还是不够细腻,烧脑不是因为剧情套层复杂的结构,而是导演把几条笑处理得混乱了些,干扰了观众正常的故事线梳理。
故事虽然转了很多弯,但思路清晰。
如果你让我活,我决定以后好好做人;如果你要我死,就让我再见到家人。
活着的人要好好的活,逝去的人更要安心的走。
亲情可以穿越时空和阴阳,这是一部让人感觉伤感和温馨的电影,深深的触及观众的灵魂,通过主人公的小说,让人身处在错杂虚幻的故事支线中,展现了伟大亲情的可贵,最后又归回主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人生无常,我们的悲欢离合,究竟由谁来书写?
命途多舛,众生的生老病死,到底是谁在掌握?
影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的英文名Written by显然更为切题。
不得不说,影片的创意很棒。
韦家辉、欧健儿可以说是杜琪峰的御用编剧,老杜的片子拍得好,本子过硬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影片由一个女文青贯穿始终。
在10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双目失明的欧乐儿成了一名作家,为了怀念在那场车祸中死去的父亲,为了抚慰伤口依然在滴血的母亲、弟弟和自己,她开始写小说。
小说中她家的情况与现实相反,母亲、弟弟和自己死去,父亲活着,却失明了,由一个菲佣照顾。
虚构的世界里是有鬼的,他们母子三人回到父亲的身边,一家人通过特殊的方式重新团聚。
可是好景不长,灾难再次降临到欧乐儿头上,母亲和弟弟在一场事故中丧生,撇下了欧乐儿孤零零一个人。
她坚持把小说写下去,故事开始变得峰回路转,可是也开始变得有些混乱。
总之,通过种种,她终于意识到无论多么不舍,故去的亲人还是要离开,无论多么艰难,她必须要咬紧牙关活下去。
影片最后算是对命运由谁来书写的问题给出了答案:我们自己。
结尾主题的升华有点儿牵强,母亲和弟弟的丧生过于生硬,排除掉这些部分,整个故事从开头到结尾还算丝丝入扣、自然流畅,高潮部分的混乱并没有对整体产生太大的影响。
并且,所谓的“混乱”,有可能完全是我,一个比较理性、强调逻辑的人的一种偏执而已。
如果不那么理性,那一段倒是最为煽情、最为感人的一段。
还有一点,刘青云的戏真好。
印象深刻的是吃鬼妻做的饭那场戏,他一个表情我的眼眶就湿了。
好演员就是有这种气场。
在我看的粤语版中,林熙蕾是由刘青云的老婆郭蔼明配音的,既然如此,为何不直接让郭演刘青云的老婆?
郭蔼明不一定比林熙蕾漂亮,但也是港姐冠军,演的电影不多,但也演过很多电视剧,演技不一定比林熙蕾差。
至少在这部片中,我看不出林熙蕾在角色上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刘生在片中一家团聚?
里面的女儿有点张柏芝。曾经也幻想过至亲至爱的人有一天离开自己时,我乞求能重聚的时刻。so,这个点是对了!故事层次太多需要慢慢梳理一下!
爱,让死去的灵魂在思念中再生。想表达的东西很好,俄罗斯套娃的诉述方式也比较考功力。只是觉得太剑走偏锋、太执着于技巧而没有专注于主题本身。
韦家辉的编剧范本。
感人
无鬼。
《盗梦空间》在《再生号》面前简直就是小儿科。神一样的韦家辉和欧健儿编剧。如入幻境,领悟佛理,太震撼了。看过这部戏才让韦家辉在我心中走进神坛,佩服。
1.一对戏骨完全平衡不了几只不会演戏的熊孩纸 2.作为卖点的错乱情节木有悬念也不影响观影进程 3.悲剧发生了该想的不是弥补缺憾 而是摆脱状态糟糕的自己 虽然这一直很难 4.跳楼呈蛤蟆状的新人还是先演点爱来爱去的都市爱情戏吧 演个盲女比我还敏捷= =
结构复杂了点
好看啊 为什么那么少分 看则乱 实际不乱
墨水心+龙猫+银河映像,果然是四不象。
没想象中那么复杂
创意不错 有点混乱
很好的另类文学角度诠释香港电影的能力范围!喜欢里面林熙蕾的表现
评分实在不应该真么低。。十分有创意的剧情,拍得又轻松自然。。
再生号 再生号 无数的复杂情节 死去的人终究只能死去 韦神归位 没错你就是韦家辉 不是为了电影的高分 只是为了韦家辉
故事前面的确让我感觉很惊艳很童话,讲故事的角度和模式都很不错很有新意,但是进入的太快了,于是韦家辉开始正式瞎编,以致后半段一直很混乱,不过就这几年的香港电影来说,这个不错了。
剧情很好,层层叠叠
没有想象中惊艳
有想象力的电影
烂到一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