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从11点半开始看这个片子,一直看到今天也就是7月1日凌晨。
完了我才发现,哦,原来我以此方式纪念了香港回归10周年。
《老港正传》就是一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的香港电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我发现我很喜欢。
绝对比内地主旋律电影好看100倍。
一部地道的香港电影,事实上这些年很多香港电影已经不香港了为了讨好内地就内地化了,反而失去了香港电影形态特有的魅力。
所以看这个片子很过瘾,香港演员的布莱希特表演形态在此片中呈现恰到好,既保持了其表演特点也不过分夸张化(特别是疯惯了的郑中基这次能处理成这样的确不容易),剧本也相当好,好几处我都感动的鼻子酸酸,想到我爸我妈。
有信仰的人总是积极而亢奋有希望的,且不论这看不见的东西是否如自己想象中的那般洁白无瑕小疑问:左向港祖籍辽宁省?
怎么会有流行塑料花的时候?
愿意听原音又听不懂,听不懂又不愿意看字幕,不愿意看字幕又觉得学粤语很麻烦,你说我怎么办?
小穿帮:96年左忠街头卖T恤,背后的街道墙壁上办证的手机号码。
那会,没有那么早吧好人好事:67年左派示威;买西瓜同样价格要小个的;捐资助学;把春节假期给别人;。。。。。。
编剧:施扬平 萧君红 赵良骏摄影指导:林志坚原创音乐:高世章剪接:梁国荣商品闪现:妮维雅护手霜、SONYT7“做人呢,你以为是做戏啊!?
”儿子对老左发出了质问;记者:今天香港71回归有什么感想?
左向港.....好开心....好开心记者:为什么?
为什么?
左向港:因为香港是中国人的地方,终于回到中国人的地方在雨中,失去了妻子的老港接受记者的街头突击采访“这么多年来,我们就象一双筷子,一起品尝人生的甜酸苦辣,无论味道怎样,都是珍贵的”【两首歌曲】问我歌手:陈丽斯 专辑:怀旧女星选 问我欢呼声有几多问我悲哭声有几多我如何能够一一去数清楚问我点解会高兴究竟点解要苦楚我笑住回答讲一声我系我无论我有百般对或者千般错全心去承受结果面对世界一切那怕会如何全心保存真的我问我得失有几多其实得失不必清楚我但求能够一一去数清楚愿我一生去到终结无论历尽几许风波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歌曲:星光伴我心歌手:郑中基 专辑:before after 作曲编曲:金培达填词:陈少琪从银幕下发梦谁令世间哄动重重叠的面孔数十年默默伴我心中我六岁的英雄活到这分钟-从银幕上发亮谁是你的偶像谁人获喜剧奖百万人滴著泪去鼓掌故事里终于可让真理赢一仗--快乐时光世上流芳长留光影像天堂窝心老地方时代再启航仍携著手观看未怕哭笑令眼泪流光而情感不用躲藏这动人境况而情感不用躲藏直至於某日回望留著戏飞变黄谁曾相约亦于回忆中播放迷人的片段於回忆中播放从银幕上退下谁在记忆说话人和事都落画再十年亦是盛放鲜花记念里多么想问一句仍好吗
回歸十年,在種種膚淺蒼白的慶祝活動當中,「老港正傳」觸碰「老左派」這個從未在香港銀幕上呈現的課題,也算是別開生面。
雖然老左派在香港源遠流長,對香港文化構成的影響既深且廣,但自八十年代以來,老左派刻意收起「左派」形象,以求融入香港主流社會的策略,已做成香港新一代對「左派」傳統的認知嚴重斷裂的狀況。
可是,「老港正傳」並沒有正視這段塵封了的歷史,而是將這段歷史嵌入一個以個人悲歡離合為主調的煽情劇架構當中。
對於渴求在片中填補失落了的歷史空白的廣大觀眾來說,「老港正傳」的左閃右避,洽好說明了電影敘說人在面對這段香港左派歷史時的左支右拙。
一些影評人將「老港正傳」安置在中國文革後的「傷痕文學」及以謝晉為首的「傷痕電影」的傳統,的確有其道理。
因為傷痕文學和傷痕電影面對歷史的複雜、歧義和創傷之時,往往都是以濃重的煽情色彩塗抹、遮掩過去,將歷史和社會力量人格化、個人化、並以家庭作為歷史危機的避風港。
可是,「老港正傳」卻缺乏謝晉式煽情劇中忠奸黑白二分的救贖敘事。
電影裡頭可以說盡是正派人物,而無反派人物。
相反,故事的骨幹是「金雞」式那種不斷跳越,無由解釋,沒有英雄但會自動推進的歷史,以及在底下演出個人悲歡離合的小人物。
小人物的悲劇就如主角左向港(黃秋生)在妻子秀英(毛舜筠)死後所說:「時間全部錯哂!
」---因為小人物在無言無語的大歷史步伐面前,最終的悲劇就是與時代、時間的錯位,把握不住時代的方向。
將電影鏡頭充當無情歷史判官,腑視大地,憐憫小人物,出色的例子是荷李活的「阿甘正傳」。
「老港正傳」的實際效果,其實就是將「老左派」打造成香港「阿甘」--只有一股坦白、樸素的愛國心,卻又毫無自覺能力和主體性,去掌握狡獪無常,卻又無所不能,至高至大的歷史旨意。
所以,如果傷痕電影是要以煽情劇的方式迴避歷史創傷,是要轉移視野,突出共產黨富於彈性的自我修復能力,卻始終證明共產黨還是掌著歷史的舵,還能從創傷中救贖了意義渺茫的歷史的話,「老港正傳」卻只是在溫馨煽情的遮掩底下,以無堅不摧的資本主義巨輪為名,自虐地觸碰這些傷疤,暴露這些傷疤。
事實上,這種寫成像「阿甘」的老左派形象,和主流刻版印象中令人生厭生怕的「維園阿伯」形象,只是一個銅錢的兩面。
「維園阿伯」是毫不掩飾的躁狂,左向港版的「阿甘」,則在無辜底下埋藏著一種憂鬱。
根據弗洛依德,躁狂和憂鬰都只是哀悼失敗或拒絕哀悼的病態結果,因為兩者都無法與失去了的東西重新建立關係,歷史創傷因而無法治愈。
香港老左派常見的躁狂與憂鬰,都是未能安葬/哀悼自己失敗了的過去的結果。
蘇東波之後,西方左派對社會主義江山瞬間敗亡,耿耿於懷,早有論者以「左派的憂鬱」反思其進退失據、一厥不振的窘態,因為這些西方左派,拒絕對社會主義的潰敗哀悼。
觀之香港老左派,卻早因文革極左之失誤、六七期間要求提早回歸之失敗而傷痕累累。
可是,香港老左派這段段歷史創傷,卻從沒好好治療。
失去的夢想、錯置的目標、浪擲的生命歲月,歷史至今仍未有一個說法。
暴動/抗爭中的那些傷殘死難,數十年來如荒野暴屍,未得安葬,無從哀悼,更遑論紀念。
將荷李活的「阿甘」形象,覆蓋在香港老左派身上,甚至可說是對老左派另一輪殘酷的嘲弄,因為「阿甘正傳」當中被美國歷史拋得暈頭轉向的,其實是一個天生智障的阿甘,自始至終根本就沒有甚麼偉大理想。
然而,香港老左派的憂鬱背後內藏那種「反過來對準自己的憤怒」,卻是因為一個又一個「崇高而又偉大」的理想逐一失去。
而老左派之所以為老「左派」,卻正在於他們當年自詡在眼光、分析、遠見,都比沉淪在殖民地當奴才的本地主流社會高明:他們曾經有理論、有分析、有判斷。
回歸十年,為老左立傳,頗有為左派理想年代送葬哀悼的絃外之音。
可是,現實當中,老左派們能接受以香港的「阿甘」,為失去了理想的自己造像嗎?
答案如非的話,左派躁狂與憂鬰的日子,恐怕仍然沒有遠香港而去。
米兰昆德拉说过:“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中。
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
”我们又不切实际的梦想,有脱离生活的信仰,又想要达到的高度,想要成为的人,想要去的地方。
对于老港是北京,对于阿忠是闯出自己的一份天地。
站得太高,看的太远,我们对脚下的一切不屑一顾,却忘了,这才是我们的生活。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忘了低下头看看是谁一直在我们身后,在无处不在的地方,鸡毛蒜皮的生活着,伺候着我们的起居饮食,让我们的追求能能够缓解与现实的对立,凌驾于现实之上,肆无忌惮。
老港和阿忠,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秀英。
老港年轻时是一个有激情的爱国青年,梦想去北京,信仰社会主义,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条•••他的善心和爱国心里边透露出一种执着的傻气。
秀英因为这个,嫁给了他,谁年轻时没有过梦想。
只是后来老港开始做电影放映员,整天和电影这种本来就虚幻的造梦工程呆在一起,爱国电影强化了老港的爱国心,也使本来只应放在心里的爱国情绪成为了他生活中根深蒂固的主流,正如幼年阿忠所说:我爸爸的工作是开会。
这种沉浸在电影中,沉浸在理想世界中的状态,使老港从未认真去关心过家庭,生活。
而秀英没有抱怨,她无奈于老港的偏执,自己独立承担着家的大小事事物,在偶尔老港从电影学来的浪漫中高兴,她会为老港的脱离现实的自私开脱:“他只是人好。
”需要补充的是,老港那些电影中的浪漫也只是从侧面反映了他的不切实际:不关心屋里已经简陋的漏水,而去制造叮叮当当的响声;不关心生活缺钱的窘境,只用变魔术的把戏安慰秀英,然后把难题丢给她,他只需要爱国,开会,按时回家,就会有三菜一汤;他给秀英唱情歌,却甚至没有煲过一次汤,没有修好洗衣机。
秀英收获着不切实际的浪漫,却不得不更加费力的节衣缩食,照顾好家庭。
儿子阿忠,代表着8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成功,金钱,有着极大的渴望,同一屋檐下,与父亲传统保守的价值观,不同的追求必然发生冲撞,不过,幸运的是,他们之间还有秀英,秀英以她的包容务实,把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一个化解矛盾的温泉,可以说,秀英以及她为中心建立的家为父子各自的追求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阿忠和老港的矛盾就只是停留在嘴皮子上的意见和不满。
从这个意义上讲,秀英才是家里的顶梁柱维系家庭和睦的链接。
秀英去世了,在老港想着“走路去北京”,阿忠在内地挖第一桶金的时候。
家里的顶梁柱断了,核心不再了,阿忠的愤怒,激化了他与老港的矛盾,这个家就这样支离破碎土崩瓦解了。
而老港后来的生活,从他披着雨衣在镜头前的憔悴和疲惫的模样,我们可以窥见,他一个人生活的孤单和落寞,想必他已体会到真实生活的艰辛,想必他已在无数次的后悔自己一门心思偏执的幼稚,秀英已经不在,儿子已经远离,这些是否来得太晚?
老港,爱国是放在心里的,不是说在嘴里的。
老港,梦想在远方,生活在脚下。
老港老了,当年谈梦想谈人生的朋友都依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香港回归了,但似乎与老港执着的热爱无关,而有关的,去天安门广场,拍照留恋,更似一种情结,一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阿忠带着香港人标签的拼搏精神,前往内地掘金,碰得头破血流,现实向他展现满脸凶相,灰头土脸回到香港。
老港和阿忠,已经很久未见。
时过境迁,岁月的力量抚平了父子的矛盾,萦绕在心中的是一直存在的感情。
另一方面,秀英留下的一封信,另老港老泪纵横,阿忠痛哭流涕。
因为秀英的逝去而分开的父子又因为秀英的信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
真正伟大的,不是心怀崇高理想的老港,不是在外拼搏的阿忠,而是毫无怨言,默默支持,成为他们强大精神动力的秀英。
她是那个人,为我们处理好了现实中纷繁复杂的过场,缓冲其与我们追求的矛盾,张罗着我们忽略却赖以生存的柴米油盐,。
她可能是母亲,是妻子,是老师,是朋友,可以是任何人。
我们习惯于在他们为我们屏蔽起来的现实生活中非现 实的活着,可是习惯不应该等于忽略,她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的英雄。
向着太阳奔跑的人们,翘首以待戈多的梦想着,停下你们赶路的匆匆脚步,回过头看看,你是否在错过些什么?
回头看看,在灿烂梦想的逆光处,谁站在那里,撑起我们前方的一片阳光灿烂。
好像应该这样评价《老港正传》比较恰当,故事平庸,演技精湛。
如果不是看在几位戏精的份上,我一定会把realplay给关了。
也许我觉得剧情过于平淡,或者我不喜欢过于黄秋生所饰演的男主角,或者我一向不太主旋律,尽喜欢大邪门,因此这部电影怎么也达不到我的高分。
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莫文蔚姐姐美丽的长腿,以及她惊心动魄的苗条,还有依旧很勾人的长发,扮演起情窦初开的小女生时居然也不见老,这么美好的女人,冯德伦同学居然还会传出这样那样的绯闻,真是让我十分不解。
呵呵,我怎么总是这么八卦呢?
郑中基同学扮演这么一个小时不学无术,长大以后经历许多挫折,乐观而又带着几分吊儿郎当,老大不小依旧善良单纯,始终坚持于自己的爱的一个普通的香港男青年,还真是惟妙惟肖。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痛苦万状时,总喜欢撞墙,呵,真的不痛吗?
文艺中年黄秋生大叔这回扮演一个很左的爱国电影放映员。
颇有几分前几年报告上常见的那种只关心群众和别人,忽略身边至亲,进而得到国家人民表彰的英雄的味道。
比如他总是为工会做好喝的汤,同床共枕的老婆一直到死都不曾喝过一口,比如他把两口子一辈子的积蓄借给别人的儿子,结果自己的儿子生意失败,却得到的是他的质问。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片幸福的歌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但愿我没有老到记错歌曲的地步,我一直没有看出来电影背景是文革初期的香港,啊,香港,香港,为什么在我心里你总是那么的香?
言归正传,我对于这样过分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好人其实是没有许多好感的。
我喜欢先把家庭照顾好再去照顾别人的男人。
so黄秋生大叔,我觉得这个角色明显和你的style很不搭,你那文艺中年的特色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急于奉献的小放映员,实在有点不对味。
当然我当你转型好了。
这年头谁都得转这么一两次。
毛舜筠阿姨还真是清秀无比。
叫她阿姨似乎不太恰当,大家都知道她是哥哥曾经的爱人。
你说我们叫哥哥哥哥,却叫她阿姨,不是乱了辈分么?
今晚的我似乎格外癫狂,总写些和电影无关的八卦,呵呵,原谅我吧,人老了总是罗嗦万分,不八卦就会死一般。
她饰演一位贤良淑德的贤妻良母,为了丈夫和儿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让人心酸的是一直到她死,丈夫都不知道她有心脏病,体弱多病的她为了多赚点钱,这么辛苦地四处帮佣,而黄大叔还一个劲想着帮助别人,这这这一切让人情何以堪?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最终想渲染什么,渲染港人对于回归大陆衷心的喜悦吗?
貌似就看到了黄大叔一个人的欢天喜地;要表现复杂的各种心态吗?
影片却显得如此单薄;或者就单纯表现几个草根家庭在三十年间的种种变化?
侧面表现国家一路以来的变化和发展?
呵呵,我这个失心疯。
可是我觉得这么主旋律的电影,如果无法提取中心思想,终究是件难过的事。
本来我是一个眼泪特别容易被煽动的人。
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变得格外坚强。
只是看到郑中基同学背着这么沉重的几个大包包,在大陆和香港游走,一直经历坎坷,那种落寞和生活心酸周而复始,忽然很有点物伤其类的感受。
而莫文蔚姐姐同样经历了不少人世沧桑,和男友分手,生意不顺畅,之后男友离开,而她又小产,似乎一个女人不想经历过得种种苦痛她都经历了一遍。
其实她是爱着左忠同学的,而左忠同学也是一直爱着她的,本来两个人一起看天上飞过的飞机那一幕应该很感人的,只是由于拍摄角度的问题,飞机就在头顶上飞过,似乎伸手就可触摸到机身,我就有点奇怪了,难道那个已经废弃的机场的海拔很高么?
不过莫姐姐迎着早晨的太阳笑的样子真的很灿烂,她的长腿真是有够漂亮,我对她有够喜欢。
影片长长的跨度,也给我衔接不畅的问题。
故事和故事间明明是联系着的,在我看来却像出现断层。
很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不过四位主演却是演什么像什么。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一切都很平庸,只有演技很精湛的电影。
我这么说,会不会被理解成我一直很抗拒主旋律?
嗯,我是不太喜欢,有个不太好的类似强迫症的习惯,看完一部还差不多的电影,会希望很多人一起分享,这部电影就免了。
不过黄沾大叔的问我还真的很好听。
我喜欢那段温情脉脉的歌词。
也许有着强烈的怀旧情结的同学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看看是否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成长的痕迹。
比如黄大叔的手摇式放映机,会让我想起小时候骑在爸爸脖子上看露天电影的那种温馨。
事实上电影放映员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很浪漫的职业,当然浪漫不能当饭吃就是了。
剧中的左大叔一直都是清贫度日,在他身边的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他依旧安贫乐道,可是他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男人,你说这样的男人的存在,是不是会让本来就迷茫的女青年们的择偶观更加混淆?
咔咔我在说些什么呢。
我真是越来越癫狂了。
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看过了也不觉得遗憾。
一切都是那么平淡无奇,好比我肚子饿了,于是喝了点稀饭,但是过后我饱了,可是我不觉得那稀饭值得回味一个道理。
呵呵,写影评就是幸福,大肆批评却不用担心有人说我骂错了。
看电影本身就是私人的事情,而把感受写成许多人可以看到的影评纯属闷骚需求。
我就是管不住自己的闷骚。
外表越低调,内心越闷骚。
癫狂的人总是有N个癫狂的理由。
我越发佩服我自己了。
2007年拍出质地这么粗糙的电影,也算是导演用心良苦,想要把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浓缩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
老港却戏份不多,最让我动容的是他老婆毛舜筠。
辛苦操劳勤俭持家,攒下的几万块继续被老公悄悄送给了别人的儿子,她眼泪差点掉下来,说“你问过我吗”。
但最后还是认同了她老公的价值观,要帮助别人,即使他们自己的儿子已经“搞不定”了。
她写给老公的遗言,说,老公是善良的人,即使她买一块火腿,他也要切掉一大半送给邻居。
正是这种傻傻的单纯,才让她一直爱着他。
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老公和儿子能够一起同舟共济,像一双筷子一样尝遍生活的酸甜苦辣。
毛舜筠的旁白响起,我眼泪一直掉一直掉。
香港回归与否,对于妻子这个角色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她的生活只要有老公孩子,就是完整的。
她体谅老公想要去北京的愿望,但只能虚弱地说:我的身体不太好,不能陪你走路去北京了。
最后离开了人世,老公在她的遗像前说:今天香港回归,所有人都去见证历史,但是你不在,历史对我来说就不完整。
是啊,小人物的历史,只是家庭史,并不需要多宏大的事件参与其中。
可能同是女性,毛舜筠的戏反而是让我最有共鸣的。
你爱一个人,就要接受他的全部,这一点她做到了。
老港是电影放映员,他放的电影,从动画到武侠片到第五代导演的故事片,最后戏院倒闭,他恋恋不舍地找经理说,他还可以回来当义工。
这个不贪钱、不攀比的香港人,怀着一颗非常依恋祖国的心,香港回归之后,把许多东西都寄回大陆老家。
其实我挺质疑他的“归属感”,要是开头多交代一些他和大陆的连结,可能能更自然地表现他对大陆的爱。
相比而言,他儿子郑中基和莫文蔚饰演的新香港人,就比较自然。
改革开放让这两个年轻人对现实充满了希望,回归之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第一桶金,频频受挫并没有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这两个四处碰壁仍旧互相鼓励的年轻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是新香港人,自然而然地花钱,为公司卖命,想要找到更好的机会,父辈求安稳的想法在他们身上已经起不了作用。
郑中基的迷茫困顿,是回归时期香港人的真实写照,股市崩盘,前途未卜,他也成了洪流中被挟裹着的一粒沙。
内地人拿着大把钱来香港消费,香港人怀揣梦想到内地掘金,但他次次失败,因为泡沫经济成了穷光蛋,连文化上的冲击他都无法甄别好坏,学内地人开游戏机厅结果被查封。
其实我想,当时的香港人,有很多一部分是被内地的声色犬马混淆了价值观,导演把这种“无法甄别”的困顿,用儿子的角色表现出来。
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说,香港回归之前,很多港人是很抵触的,因为不明白回归之后会有什么变化。
果然之后股市崩盘,文化激荡。
《老港正传》把一个纯港人对回归的想法表现得如此热切,我感觉有失客观。
唱红歌,插国旗,甚至全片木有出现回归后“香港”的独立身份紫荆花旗,只是用国旗来代替香港。
这种主观的、一边倒的身份认同,并不是很有说服力。
《老港正传》 香港回归这十年,香港电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内地电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各拍各的到现在的合作无间,显示了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景象. <老港正传>是一部纯港片,影片叙述了老左的一生,以及他儿子从少年到中年的过渡.用朴实无华的手法记叙了一个香港小市民的酸甜苦辣.老左的一生就一个职业:电影放映员;一个愿望: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老左人过于老实,过于热心助人,结果却忽略了身边至亲至爱的人.直到他妻子突然心脏病发死了,他才意识到这一点.左忠从小就有病,十分叛逆,一直与父亲不合.不过他那分执着 追求到底的精神倒和他老爸有几分相似.毛舜筠饰演的母亲恐怕是这个家庭中最不幸的一个人,辛辛苦苦干了40年家务,到头来因劳累过渡而死,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一个极其平凡的家庭折射出早期香港人质朴的生活.以前的电影放映勾起了我们童年的回忆,那些不要钱的电影总会引来无数街坊邻居的聚集观看.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妨说是大家找个时间聚一聚,谈谈天 聊聊家常 吃吃东西. 片中有句话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充分说明了老左为人处事的准则.老左与同志们一起反抗暴力更被人打得头破血流,嘴里却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那种过激的爱国行为体现了老左是极度迷恋无产阶级的爱国人士.黄秋生用行云流水的表演把老左的形象彻底演活了.至于饰演忠妈的毛舜筠也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表演.片中饰演霞姨夫妇的两位香港早期实力派演员已久未露面了,看到使人眼前一亮.作为第二男女主角的郑中基和莫文蔚皆认真地出演一对恋人.虽然他们之间的恋情极为坎坷,对于他们出演的角色将有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的跨越.要求的演技是很大的.给他们的发挥空间也很大.左忠长大后一心想挣大钱,几乎试过了各种方法到大陆去淘金,但事与愿违,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于他来说是一次次致命的打击.也只有像郑中基那种乐观向上又带有点秀逗的表演才能诠释出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人的心态.但莫文蔚没有给人惊喜.总的来说,赵良骏的<老港正传>为香港文艺片之佳作.
实在说不清是谁先如此评价这部电影的,给冠以香港草根化史诗性影片,大凡用到“史诗”两个字似乎就可以另眼看待了。
但笔者却从中无法领悟到那份史诗性的深邃,只有四人餐桌般的无奈。
《金鸡》算不算一部史诗性作品呢,虽然其创意荒诞,其手法有很大的戏谑成份,但笔者认为其算得上史诗,两条线索十分的明显,“老鸡”的生活以及香港经济的兴衰,都极其贴合主题,三十年的沉浮是显而易见的。
《老港正传》虽然将剧情拖长到了四十年,也大体反映了香港这四十年的变化,但事实上,所有的变化都是浮光掠影,大概只是一个回忆,基本没有突出的主线,无论是电影,无论是经济,以及人物的思维,都蜻蜓点水一般,大概也只能勾起香港人绝对不完整的回忆。
当然,人物是主线,由老港一家两代人的生活折射出世态变化,但笔者相信,人物在这部戏中显得更有力度,扣上“史诗”两个字多少有些不伦不类。
具体的说,老港(老左)这个人物是游离于香港社会的,他的思维,虽然极具回归色彩,但也就是这种回归的色彩造成了他本人根本无法体现出香港社会的变迁。
影片在前半段中,时间过得飞快,几乎几年便由一个细节带过了,显然根本无法体显出真正香港人身上的香港意识。
用一个游离于香港社会之外的人物来表现香港史诗,这肯定是笑话。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这种点评的由来。
很不客气地说,这是一部献礼片,在香港回归十年之际,此片的出现不足为奇了,当老左这个人物从始至终地表现出回归色彩时,我们便清楚了为什么要通过这么一个人物来体显香港的变迁,或者不变。
事实上是一种回归之情,四十年的回归之情,于是,便称作了史诗,其中的暖昧意味不言而喻。
笔者无意谈论编导的创作初衷,也无意谈论其中的政治意味。
但这样做作的手法虽然可以扣以香港史诗(即回归心情的史诗)这样的辉煌的帽子,但事实上却造成了影片平淡如流水帐式的结构。
如前所说,在影片前半部,老港这个人物虽然善良虽然渴望回归,虽然想站在天安门前照一张像,但他却是苍白了,所有的细节都平淡得无法体显出老港这个人物真正的个性来,大体上是一个符号,一个极具象征性的符号。
这也就导致了影片前半部如过眼云烟般地掠过,试问,一个如此左的人物在当时的香港环境中是否真有导演切身可写的戏份?
对英的抗争与回归的心情似乎并不能达到真正的统一。
于是,影片后半部终于开始入戏了,回归到了回归的年代,从大陆的改革开放开始,香港与内陆的经济得到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开始。
而这个时候才开始了真正的人物描写,老左也好,小左也罢,此时人物处于内陆影响着香港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个有着长久回归念头的人物来说,此时才真正有戏。
比较起来,郑中基所饰演的儿子才真正体现出回归的意味,他的经商,他的爱情以及他对老港的感情变化都是影片的重点,都具有时代性与草根的生存性。
而老左则不然,善良地帮助了朋友的儿子,忽略妻子生病的情况,这些情节都只是为了塑造他个人的性格或定义为善良,而奔向北京的愿望一次次落空的原因也多与塑造这个人物有关,但更让人感觉是略有口号式的。
终于工作可以体显香港变化了,但也没有着力体现,笔墨少没触及到实质。
这是一部有关亲情的影片,这一点不必细说,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无论是郑中基与莫文蔚的爱情,还是老左与儿子妻子之间的家庭观念,甚至是老左老右的关系,这所有一切倒绝对贴合草根意识,但很可惜,除了郑中基与莫文蔚这条线索中有几个细节做了那种分分合合的处理,其它的线索更象只是在叙事,没有太多的感情的升华。
平淡得令人找不出其中可以激动的心情。
草根的情的确是平淡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细节来渲染,导演显然在这方面用力不足。
由上可见,此片作为一部献礼片,由于回归主题的介入造成了言多而不尽的局面,回归史诗的主题到了影片后半部才真正有些眉目,而情感主题也没有能够让人尽兴,能够尽量的挖掘,大体上属于一部不痛不痒的影片。
韩兮2007-7-7于通州
模型飞机和纸飞机17年了,我们没有一起飞过....看到最后一半是哭着看完的。
看到妈妈的形象,脑袋全是我妈妈的面孔..妈妈,走的时候,陪着..哭得一塌糊涂。
爸爸错了,爸爸真的错了。
没有你在,对我来说,历史就不齐全。
我不是倒霉的连我妈的坟都不认识了吧花 你不要谢了,要谢让我谢好了。
爱你,就是爱你的这份单纯。
你帮我捐给山区那些穷孩子...里面的所有音乐,那些歌让我想家,想朋友..
这是一个成人的麦兜故事,这是一个东方的Forrest Gump.香港回归十年,于是这个暑期的港片特别多,也特别热闹。
只是没有了黑帮火拼,没有了家族恩怨,没有了阴阳两隔,没有了轻松搞笑,习惯了港片的我一阵阵惶惑,不知道在这些情节里应该看出什么。
之前有人争执,说《女人本色》肯定会比晦涩的《老港正传》得到更多的关注,成为毫无疑问的优秀“回归献礼片”。
依我看确实是这样——港人对大陆的误读传统已经深入我们心里,此次的刻意讨好看上去如此扎眼,简直就是谄媚了。
可惜这样的牺牲还是不能换来好结果,我始终不敢相信香港真有过“老左”这样的人,他的名字都那么扎耳。
影人不是“老左”,便不可能写好“老左”,拍好“老左”,演好“老左”。
万一真的成功了,香港也不再是我“熟悉”的香港。
一标上“献礼”,导演都没了主意,最好的时候和最坏的时候,大家达成共识。
近的从1997年6月30日开始回忆,远的则要追溯到1970年代。
暴动、股市、港督、移民、机场、回归……把一切标签串联起来,时而黑白,时而彩色,固定的演员在时光中穿梭,薛凯琪这样的小朋友努力模拟自己没接触过的生活。
回顾那短短的几十年,成为默认的程式,引用的新闻画面都是一样。
黄秋生的可塑性极强,老左也被诠释得不过分,虽说不出色,但也可深见影帝功底。
都说人世间见不得美人迟暮,毛毛便如此,成为一个劳累N年的主妇,一个厉害的妈妈(不准任何人离开家门,就怕苦心维护的家散掉),于心何忍。
莫文蔚披散长发,手腕纤细,活脱脱的珍妮,只可惜郑中基似的阿甘只有傻气和运气,没有感动人的执著,他一直在各种选择中跳去跳来,就为了把所有责任推到老左身上。
片尾曲不错,名字和那部著名的关于电影院和接吻镜头的片子一样,《星光伴我心》,这个短语可以成为所有爱电影人共同的墓志铭。
这不是我爱的香港
做作
社会主义有力量、回归好,党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爱看电影就当放映员,真好
从前有一个香港男人,他深深的热爱着社会主义。后来,他的儿子碰壁N次,老婆得心脏病一次,儿媳妇被别的男人干N次,并流产一次。临死前,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去北京天安门的愿望。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追求社会主义的旅途是艰辛的,但同时结果是光明的!
前半部分都是荒诞感,直接导致后半部分变悲剧。倒是感情部分还好,莫文蔚有亮啊~。2星纯粹给在情感戏,有爱有生活。
流水记事,实在是一般般啦
大悲大喜 空间变迁 共同记忆 结尾太公益广告了= =
无聊老土的温馨剧。。。
郑中基 ! 还可以啦
感觉有点演过了,不过还是挺感动的
四星半!老左生活好可爱。期待神偷啊啊啊啊啊啊
一个时代的变迁
又是大环境的沧桑巨变与小人物的甜酸苦辣。感人的高潮在父子读母亲留下的书信相拥而泣之时达到高潮。每个人都在最后找到了真正的平静安宁,“弹性生存”这一坚强的香港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老左真苦,爱情上勇作接盘侠,经济上全靠人报恩,家庭上克死好老婆,快看哭了,但这不是左派的命运,我不服啊。
一颗星加给演员的演技
娓娓动人。
平淡无物的片子。我就看看秋生。
呐A安捏……黄秋生同志,我好失望啊
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