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无意中看到《亮剑》这部电视,刚看第一眼就被里面的情节深深的吸引住了,虽然多多少少与自己军事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有关,但无疑其情节吸引了很多人,就连我研究生考试的作文也是写的和这个电视相关的内容。
单从我个人粗浅的军事知识来看,其中不少情节是值得回味和推敲的。
其中很多情节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学术的价值。
镜头一、苍云岭之战李云龙率部出击五百米,掩护一门迫击炮,炮手王承柱第一炮打歪了,李云龙骂他不准,其实这是另有隐情的,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讲,炮兵射击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校射,第一炮通常就只起一个校准目标的作用,估计一个实际的距离和其它因素如风速的影响。
第二炮和第三炮才是关键的,从这点来讲,这个情节是有科学根据的,并不只是为了调大家的味口,使情节更曲折一点。
镜头二、李家坡之战 李云龙领命全歼山崎大队,当战壕挖好后,我方通过喊话来劝降,这个在赵刚看来有些幼稚的行动其实包含着重要的作用,其实这是整个围歼作战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想想 山崎大队长也是军校毕业,不可能不明白李云龙在干什么,虽然曾经两次想阻止李云龙部的土工作业失败,很难保证其想不出其它的方法来,正是李云龙采用的这种心理战的方式,暂时的剥夺了山崎思考的时间,使其不能集中精力来对付李云部挖战壕的行动,这对山崎来讲是很致命的,使他直到看到手榴弹如雨点般落下时才发现了李云龙的真正企图,一切却都已经晚了,那个喊话的士兵应该被记一个大功才对。
这个战术在平常生活中也是很有用的,两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在角逐的时候,谁想取胜都很困难,这时就可采用李云龙的这一招,关键时刻主动通过一些手段来影响或迟滞对方的思考,往往是在与高手竞争中取胜的手段。
镜头三、突袭日本军官团 李云龙部埋伏的位置很有讲究,正好是顺着阳光的方向,这个极有利的位置,也造就其投弹组在靠近敌方车队时无法被有效发现的结果(敌方逆光无法有效的发现我方的投弹组),造成了一定的战术实然性,这种借助天时的战法,在以前拍摄的只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相关片子中是很难看到的。
山本特攻队的骄兵之败。
山本将那个时代还非常时髦的特攻战术带到了华北战场,其实只成功使用了一次,其余的几次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他的失败以致于损命疆场。
山本首次运用特攻战术,夜袭八路军总部,要不是因为孔捷突然换防,恐怕偷袭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就算是不成功也取得了200比0的骄人战绩。
然而以下的几次运用特攻部队的选用却都以失败告终,深究其原因,其实又回到了中国那句古话上--骄兵必败。
为了给华北军官团表演战法,他竞在白天使用他的特种部队,这是违反常规的战术,幸亏碰上了赵刚这个软脚虾,才让他差点成功,要是碰上李云龙防守那段山涯,估计他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估计李云龙也会像楚云飞那样,一顿手榴弹让山本特攻队找不到北的。
山本奇袭赵家峪,本来计划的非常完美,但临行前的一句话却注定他必败的命运。
他们所要追逐的不是一只小鹿,而是一只狡猾的恶狼,拿追小鹿的心情去追狼,结果可想而知。
上述镜头中所表现出的细节是以前拍的战争片所无法比拟的,这部片子,不仅歌颂了个人英雄主义,其中闪烁着的思想光芒也同样令人百看不厌,我就从中悟出一条管理的道理,并且屡试不爽,那就是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如何才能具有像李云龙那样的强大的领导力?
并且拥有桀骜不逊、有着极强战斗力的士兵呢?
其实对一个战斗团队来讲,最主要的是士气,而这种士气从哪来?
我个人感觉就来自于屡克强敌的骄人战绩。
一个非常普通的士兵,只要一来到这个团队,听着战友们说着这个团队所具有的战绩,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变成一条战狼,这是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的人根本所无法体会到的一种东西。
这点恐怕连楚云飞都没能搞明白,他自持装备好,供应足,还瞧不起李云龙的部队,其实他的部队很缺李云部的这种士气和信心,才会一不留神有叛变的情况发生。
他自己还不是很明白个中的道理。
由上抽象到管理学上来看,就是:如果要维护好一个研发团队的士气和团结,其实最重要的是“胜利”,既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原来所设定的目标,这比什么奖励都更能刺激一个团队的斗志。
如果没有了这个东西,只是一味的去追求一些繁文缛节的规定和措施,结果往往回事得其反。
一支没有灵魂的团队,再强大,也将分崩离析。
一支有灵魂有部队,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但这支部队永存。
英雄是以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以个人形式出现。
团队的整体氛围才是塑造成功个人的土壤。
如何塑造团队的灵魂? 团队的灵魂是由组建这支团队的领导人注入的! 团队的传统和性格,是由组建团队的领导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
商场如战场,都到了这个份上,我们还说什么。
遇到一点问题,都不能想到办法去解决,那还需要领导人,员工做什么? 为什么我们有很多领导,总是把业绩落后归于我们缺少这样那样的条件?! 如果你定位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就应该像李云龙一样,缺枪弄枪,缺什么创造什么! 一个团队不能够强大,责任完全在领导者! 领导者如何培养出狼性团队? 要想打造狼性团队,领导人对自己的团队就要狠一些!! 在训练中受点伤,总比在战场上丢了性命强!!在教育学习中多吃点苦,总比在商场上赚不到钱强!! 重复,重复,再重复,当你的顾客轻易被你征服的时候,就是上帝让你赚大钱的时候!! 解决争论和分歧的最好办法,就是到市场上见分晓!! 真正的领导人就要真性情,有血性,敢担当! 真正的领导人不是没有小爱,而是团队利益高于一切! 没有个人利益的牺牲,哪会有真正的团队?! 为什么无数的企业都有伟大的梦想,但是真正成功的却是少之又少? 领导者的无能就是对追随者的极大犯罪。
如果我们不淘汰落后的员工,那么落后的员工就会反过来淘汰优秀的员工。
亮剑中的女性角色作者:萨苏加入张白鹿这个人物,我以为是这种坚持的另一个表现。
我不喜欢张白鹿这个人,大多数观众似乎也是,可是张白鹿出现在《亮剑》中的意义,我以为绝不是表演一场二女争夫那样简单。
看来还要写一个尾巴了,说说赵刚冯楠,田雨,还有张白鹿。
既然是补,就和《亮剑》本身的中心意义有些脱节,只想谈谈这部作品中的爱情。
影片中赵刚和冯楠的对话带有一丝超越现实的意味,我们应该感谢编导完整地保留了作者写下的这段对话 – 因为这里面暗示着两个人未来的命运。
看得出来,冯楠和田墨轩一样,对共产党有着自己的担心,他们都是革命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但应该说两个人是有所不同的。
田墨轩的思想更加锋锐。
田墨轩或者他的朋友从来没有把自己和执政者放在一个群体中。
看到田墨轩,我想起东吴的张昭。
孙权一句“子布诸人各顾妻子”让张昭一千年翻不了身,但在魏使面前仗剑国门的,也是张昭,在孙权面前闭门不纳的,也是张昭。
仅仅把张昭视为投降派未免太过简单。
他们的抵触和不满代表着自己对一切统治者的蔑视。
他们的人格和统治者是平等的,并不以参与国事为荣耀和感激。
田墨轩们难免食古不化,在现实的政治面前无论胡子多长依旧幼稚。
在一个太平岁月中,或许还有他们存在的空间,而在一个矛盾尖锐的时代,他们注定走进历史的阴影。
原著中田墨轩在兴凯湖农场中的表现,展示的就是这种精神在末路中的光芒。
田墨轩用自己最后的一点食物救了老K,然而根本不会平等看他。
我们可以说田墨轩从思想上对人不平等,这是他的局限。
然而,田墨轩就是田墨轩,他认定了的事情,你无法改变他田墨轩根本不屑改造。
他的死,死于一种殉道的精神,这只不过是多少代殉道者们故事的一个轮回,而不在乎对象是谁。
宁可肉体消亡,也不放弃精神的独立。
你可以说他冥顽,却不得不承认他的坚定。
田墨轩和布鲁诺不一样,但又有一样的地方 – 这在于他们都是孤独的斗士,都绝不向自己不接受的东西低头。
在你坚持的时候,谁知道后世怎样看你?
田墨轩的不屑,不屑得有资格。
冯楠和田墨轩不同。
田墨轩虽然接受了李云龙这个女婿,但从不把李视为和自己同一个圈子的一员,那不过是对女儿的投降。
冯楠对赵刚的欣赏,意味着她要走进赵刚的世界了。
赵刚和冯楠的爱情开始得极为浪漫,是那种阴阳两极的相吸,奇异中又透着合理。
赵刚和冯楠的相互吸引不是外在的内容。
书中对冯楠的描述,显示冯不是美女,她的吸引力在于气质而不是相貌。
同样,赵刚对冯楠的吸引,也在那种书生与杀伐共同形成的精神境界。
所以她有那样一段和赵刚的对话:赵刚,我见过你。
冯楠肯定地说,眼睛在凝视着赵刚。
冯楠,我也是。
我正在想,是什么地方……赵刚静静地望着她,做沉思状。
你不用想了,那会白白耽误时间的。
爱因斯坦说过时空也能多维存在,我想,咱们可能在另一个时空里见过,或是……梦中?
冯楠的声音幽幽的,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有可能。
赵刚赞同道,佛教认为人有六轮之回,人死后过奈何桥时被灌了迷魂汤,把前世忘得精光,但也有个别被漏过的,这种人能清楚地记得前世,有可能咱们前世见过,又凑巧都躲过了迷魂汤。
冯楠笑了,笑得很灿烂。
赵刚也笑了,笑得很温和。
影片中,这一段表现了原作的精彩。
随后,冯楠问了两个奇怪的问题 –第一个,“一个青年学生投身革命二十年,出生入死,百战沙场。
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渊博的学者,多了一个杀戮无数的将军,请问,你在追求什么?
为了什么?
”,第二个, “有一天,自由和尊严受到伤害,受到挑战,而你又无力改变现状,那时你会面临着一种选择,你将选择什么呢?
反抗或死亡,有时,死亡也是一种反抗。
”进入恋爱中的两个人,究竟为什么谈起了这样现实甚至有些残酷的问题呢?
这第一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冯楠对赵刚的最后探寻,赵刚的回答是“我追求一种完善的、合理的、充满人性的社会制度,为了自由和尊严。
”此言一出,我想冯楠对赵刚最后的一丝疑虑也已经消失。
从这段话她明白,赵刚的路,是一个理性选择而不是盲目尊崇的结果。
黄埔军校门前,曾有这样一副对联 – “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其实,无论哪个党派,都有人怀着同样的理想,他们信仰某个主义,是因为相信这个主义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理想。
孙中山如是,赵刚也如是。
这是冯楠和赵刚可以共鸣的地方。
冯楠大约也有过疑虑,假如赵刚仅仅是某个主义的狂热信奉者,她还能够让自己爱上这个人么?
我的看法,冯楠的性格象是凌霄花,她在感情上更愿把赵刚视作橡树,所以她很希望这棵橡树能够让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
第二个问题,有人认为冯楠具备了未卜先知的能力。
其实这未免夸大。
我想,这是冯楠对于自己未来命运的一个预测。
字里行间,我可以看出的,是两个字 – “党人”。
自古,“党人”有好下场的极少,而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历史上正是若干“党人”终生困扰的问题。
比如苏轼,他是“旧党”,但始终无法从良心上去否定“新党”的一切。
而赵刚正是一个“党人”。
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了,建立它的人从历史上看,无一没有面临抉择的关头,即使一次选择可能侥幸过关,也肯定有第二次等待。
赵刚他们不可能例外。
于是,冯楠问他:“你将选择什么呢?
”赵刚的回答分成了两个部分,对付出代价的了然,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心,如果没有前半部分,那就不是赵刚了,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赵刚就没有选择过自己信奉的那个主义。
此言一出,冯楠心中,对自己的命运当已经了然 – 她此生会是一个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电视剧中的这段对话,总要结合书中赵刚冯楠的最后时刻,才能看出那悲剧的宿命。
小说中是这样写的:冯楠露出凄楚的笑容道:“性格即命运。
我没有能力改变你,惟一能做到的是,始终伴陪你直至死亡。
”赵刚痛苦地流下眼泪:“你这样做毫无意义,这是有意让我的良心负债,为什么不给我一些自由的空间?
给我一些选择的权力?
”“赵刚,你知道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吗?
”“当然知道,那也是一群充满理想主义的革命者。
”“我在想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在想他们的妻子,那可真是一群高贵的女性。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他们的妻子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和丈夫断绝关系,继续留在彼得当贵族。
要么被剥夺贵族身份,伴陪他们的丈夫去西伯利亚服苦役。
这些高贵的、柔弱的女性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毅然选择了后者。
陀思妥也夫斯基都感动得流泪了,他说:她们抛弃了一切贵族身份、财富、社交和家人,为了崇高的道德义举,为了争取自由而牲了一切。
无辜的她们在漫长的二十五年里,经受了她们‘罪犯丈夫’所经受的一切……你看,一百多年过去了,在人们心中,那些英勇的十二月党人反而不如他们妻子的历史形象完美。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成了一个群体,成了一种英雄主义的象征,历史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些伟大的女性。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假如没有了你,我活着便没有任何意义,思想的孤独和对你的怀念同样也会杀死我,还记得吗?
当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一见钟情。
那时我就想,感谢上苍,这个男人是上苍恩赐于我的。
”。。。
他拍拍冯楠的后背,轻轻说道:“喂:十二月党人该上路了,黎明可是上路的好时候。
”冯楠此时已泪飞如雨,她猛地抱住赵刚痛哭道:“赵刚啊,我害怕,这是我的一块心病,我只怕当咱们的肉体消失后,灵魂也会飘散,没有了你,我太孤独了。
”赵刚微笑道:“你放心,我会紧紧地抓住你,想跑都跑不掉。
”冯楠擦去眼泪,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真的?
你可要说话算数,让我放心。
”她轻轻扶起赵刚说:“走好,我亲爱的十二月党人,咱们就要去风雪茫茫的西伯利亚了……冯楠,最终是水的女儿,赋予水刚烈的气质,是水的女儿的杰作。
然而,水就是水,至刚之水,亦无奈温柔。
田雨又和冯楠不同,电视剧我以为没有充分表现出田雨的气质。
表面上看,无论相貌还是脾气,田雨更应该象水。
然而,田雨的内心世界,却显示出火的绚烂。
小说对她性格的刻画我以为更接近于其父亲田墨轩。
田雨不是很理性的人,她外在的温柔和内心的坚强浑然一体。
那种固执,不识时务和无所畏惧,都是田墨轩的遗传。
她最后的入狱和把手腕割成“孩子的嘴”一样的结局,应该说和李云龙的关系并不大,而是她性格的体现。
外柔内刚,田雨所展现的,是典型中国女性的性格特点,只不过她的表现更为强烈而已。
有一种看法认为田雨和李云龙的结合有牵强和强迫的性质。
然而,田雨对爱情的看法,可以证明她对李云龙的感情,更多地是符合自己的爱情观的。
田雨在和她母亲沈丹虹的对话中,曾经这样写过自己的看法:“不错,不趋炎附势。
正直、清高,有学者的儒雅、敏锐的判断力,这些当然很好。
可……怎么说呢?
这些优点太中性了,男人身上可以有,女人身上也可以有。
我喜欢的是,只能是男人身上存在的优点而女人身上不可能存在的,那就是有尊严、有血性、有英雄气概,勇敢顽强的性格,这才算是男人,和这样的男人相处才有安全感,才能显出自己作为女人的阴柔之美。
”一句“我喜欢的是,只能是男人身上存在的优点而女人身上不可能存在的”,会让多少男人羞惭呢?
不过,为男人所欣赏的女性,是不是也正因为具有那种男人不可能具备的优点呢?
可以说,影片中张白鹿那种为了李云龙的痴迷,更符合田雨的性格。
张白鹿,这个形象很难评价。
大多数观众不喜欢这个添加进去的人物。
她的高傲孤芳自赏,她对好友不讲道义的夺爱,她的缺乏道德感,等等,一切的一切,都难以让人欣赏。
同时,从我个人而言,张白鹿的扮相,也不是很能吸引男人的那一种,她的美让人感觉缺乏信任,也缺乏深层的吸引力。
然而,我不认为导演增加一个张白鹿,仅仅是为了表现二女争夫。
看着电视中张白鹿远去的背影,忽然感到一种痛苦。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桀骜不驯,对于爱情与性如此随意的女子,在随后岁月中不可避免的悲惨命运。
任何一场运动中,张白鹿都是最典型的被打击者。
张白鹿与李云龙或者田雨或者赵刚都不一样。
赵刚他们,可以等到天亮,他们是历史剧中的悲剧角色,是我们灵魂的拷问者。
张白鹿不同。
她是难以得到平反的。
她是传统目光中的“破鞋”,是革命中鄙夷的道德沦丧者。
就象同性恋者一样。
我们看不惯,就是打倒的理由么?
看《亮剑》这部片子,曾记得听到张有这样一句台词。
她说:“只有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无法控制。
”奇怪的是,重新来看的时候,却找不到她是在哪段情节中说出这段台词的了,这段话,神秘地消失了,虽然我看的是同一张牒。
或许因为这句话,让我看张白鹿的背影,增添了许多敬意。
早就听说都梁善写中国汉子,以前也只是听说,直到看了《血色浪漫》和《亮剑》两部小说,我终于大致把握了都梁笔下汉子的形象。
大男子主义,性格极富张力,具备天生的领导者气质,重“兄弟”而轻“女人”,古道热肠,侠肝义胆,但往往不屑于借助法律和道德的保护,愿意选择独辟蹊径地行侠仗义。
钟跃民是这样,李云龙也是这样。
赵刚说他和李云龙的性格特质千差万别,一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彻底现实主义,一个骨子里却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
然而他们的共同点:几十年戎马生涯,催生出一种共同的性格,那就是英雄的悲剧性格。
得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符合一个英雄的悲剧性格呢?
我想,首先要弄明白到底悲剧是什么?
悲剧是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
这句告诉我们两点:1.主人公和现实之间不可调和。
2.结局悲惨。
显然,如果说李云龙和赵刚这两个人物具有悲剧性格,那么他们的人生经历就必须符合这两点。
读《亮剑》我读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把时势一个叫做”萧何“的人,那么自然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我的意思是,时势造英雄也毁英雄,特殊的战争环境把两个文化层次如此大相径庭的人栓成了一根线上的蚂蚁,战争则成了他们交情的粘合剂。
战争对于李云龙来说就像是饥渴的吸血鬼看到了久违的鲜血一。
都梁说:一个人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
就像宝剑赠君子,鲜花送美人,李云龙似乎天生就是和战争绑在一起的。
打起仗来,鬼点子多,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并且具备天生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布置战术战略上,李云龙可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更可贵的是,身为一名军人,李云龙具备了一个中国军人最珍贵的优点,敢于亮剑—— 挂上电话,李云龙神态凝重地对郑波说:“你到底跟了我这么多年,了解我的脾气。
我喜欢直来直去,男子汉嘛,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你的话很直率,也很有道理,就像你刚才说的,你是个小小的副团职干部,不可能对历史负责。
这话没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可我的情况不同,我必须对历史负责,谁让我是军长呢?
我承认,对手可能比我强大得多,可对方已经宝剑出鞘了,我能不亮剑吗?
我想试试运气,就算属于我的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但总要由我去画个句号吧?
小郑,你好自为之吧?
”郑波的眼里涌出泪水,他哽咽地说:“首长,感谢您对我的保护,可您自己……我还能为您做些什么?
”李云龙挥挥手,淡淡地说:“去报到吧,好好干,如果将来你也能当上军长或是军区司令,你也不要推卸自己的责任,如果人人都不敢承担责任,那我们这支军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你要记住!
”郑波泪流满面地向老首长立正敬礼:“首长,我记住了,请您多保重,我向您告别了。
”李云龙望着郑波的背影吼了一声:“出发!
” 我发现,李云龙这个人物,敢把自己坦白于未知的恐惧里,敢于走进敌人的圈套和陷阱,敢于直面死亡和有所担当。
这就是所谓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写照吧。
所谓“易水悲歌”“霸王自刎垓下”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抛去战争背景,敢于亮剑的李云龙本身也有着独特的性格,那就是那种“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中国农民似的狡猾,虽然每当读起相关内容,总不禁捧腹,但我自身是非常不喜欢这点的。
相关证据比如掳抢藏民的粮食,采用暴力和其他友军争抢敌人战利品,虽然这些事件背后,原因复杂。
由于类似这样的原因,加上只占便宜不吃亏的火爆脾气,李云龙的职位也是起起伏伏,一波三折。
虽然在解放初年只授予了少将的军衔,但丝毫不能抹去一个职业军人对战争的征服感和赫赫战功。
以至于李云龙在解放初年缔造了一个关于英雄的传奇神话。
然而解放后的和平或许能使大多数人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但对一个只有在战争上才能找到归属感的英雄军人来讲,和平对他来说是寂寞的,那种感觉就好像是金庸小说里独孤前辈寻遍江湖不得对手,只好退隐山林的那种孤独。
我注意到,这种孤独,都梁在处理上,不只体现在李云龙身上,它甚至成了文化大**中所谓“中央文革小组”利用的工具。
什么“红革连”什么“井岗派”这些**分子,***分子其实都是转业的军人,解放后的和平让这些血液依然和战争时期那样狂热的军官们到某个单位当厂长或是干部,这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的生活对他们这些军人来讲是难以抑制的孤独,血液中的不安分因素让他们在迷茫中成了中央文革小组操纵的傀儡。
而同样的孤独感也必然在李云龙身上存在。
李云龙没上过学,没有接受意识形态的熏泡,是个政治上的文盲,但农村出生的他却是个确确实实的现实主义者,理论上的东西他参与不了,也根本不懂,但是双眼告诉他的却是铁铮铮的事实,抗战胜利了,解放战争胜利了,赵刚死了,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冯楠死了,继续做她的“俄国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夫妇带着尊严来到了寒冷的西伯利亚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李云龙的政治理论一片空白,但是他的眼睛告诉他,人民不幸福,饿殍遍地,尸横遍野,那这个**的性质就值得怀疑,管你姓”资“还是姓”社“管你是”左倾“还是”右“倾。
可是一个军人在这个和平年代能做些什么呢?
指挥枪的是党,可是党犯了错误,谁来指挥党呢?
如果一个指挥枪的党犯了错误,使百姓陷于水火,那这支枪是选择继续服从错误的命令还是救民于水火呢?
刚刚谈到酿成悲剧性格原因之一是主人公和现实之间不可调和。
我们已经谈到李云龙是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他根本不懂什么主义和信仰,没接收过正统教育的他只相信脚下的土地,于是他选择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要平息这场莫名其妙的**救民于水火,这就表示他已正式站到了中央**小组的对立面,他和现实的关系已构成不可调和。
于是故事继续发展,城市保住了,大部分人民安全了,而他却不得不直面**委员会的批斗,被定义成了“刘邓***在地方的代理人”,成了***分子,最终饮弹自尽。
这也成全了悲剧性格的第二个特质——结局悲惨。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我们都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我们在以史为鉴时要特别小心的放大“打”和“守”夹着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环境和空气是紧张的,将相关系是复杂的。
“蝴蝶效应”是最容易发生的。
一个喷嚏经过千丝万缕的传播往往最终都能置人于死地。
我想,一个文革把中国人的丑陋暴露无遗,然而不经意间也带出了某些人性的光辉,比如众多如李云龙式的悲剧英雄。
他们用死亡捍卫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突然想起阮籍的一句话“时无英雄,遂使竖子出名。
”如果一个时代多些李云龙式的英雄,那么英雄也无所谓英雄了。
故事内容是讲述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在1955年授予将军为止。
"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
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这句话就是李云龙,这位"战神"式将军的一生写照 。
电视剧只拍到李云龙解放后授少将军衔,小说后半部金门炮战、李云龙自杀等都没有拍 。
看了简介,原来李云龙后来自杀了。
震惊!
还好没有拍,不然小时候一定会哭死的。
觉得李云龙是真的是个很不错的人,有些粗鲁,有些大喇叭,有些实诚!
除了睡觉打呼噜外……影响深刻的有一段?
就是兄弟们谈起李云龙的呼噜声,还以为外面鬼子攻进来了,后来没有呼噜声还睡不着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然而现在的亮剑,已经变成了b站鬼畜区的素材……不管怎么说,还是一部经典
这部戏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是抗战、第二部分是国共两党,最后是个人情感与学员阶段!
必须承认,一开始并没有要如此高的评价,抗战阶段全部是突出李云龙的个人英雄主义、大男子主义,全然用角色成全作品之感并不讨喜,其实是一个比较令人感到可恶的角色,太过自私。
不过精妙之处在于,导演对李幼斌老师以及人物的娱乐性拿捏上,使观者轻松度过,单纯认为“意大利炮”就是全剧之最高价值是也……剧的走向也与我认为的方式走了下去,自然在心中也就从别人口中的神坛变成了,我也就给3星最多了,甚至是有弃剧的打算,直到从26集开始直至剧终,产生了化学反应,生出了“核聚变”,这无形的威慑力,可比“意大利炮”疼太多了,结果发觉自己才是小丑,它有人生意义、情感认知、婚姻生活、价值取向,这一切扎扎实实的社会现实,每一处都毫不虚假,比李云龙这个角色都还要真切,一刀一刀的刺向我。
在反观前期的打仗、战斗,似乎又有一种过尽千帆的遥相呼应,这就是所谓人物成就了时代之感,整部戏,里外都高级,若没有这最后的5、6集生活,这所谓“亮剑”就失败了。
之前我对《亮剑》没有丝毫涉猎,随即了解了一下,更是咂舌到震撼,原著结局太惨,在此不再赘述。
只想表达说,被颠覆了。
这感觉是好的,体会到影视剧创作的结构问题,怎样可以产出好作品,可以单拉出一个学科……
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不是很喜欢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
一个是不能够切身体会,二是现在抗战剧拍的真的太雷了。
什么孤身打死一个小队啊,简直侮辱智商啊,虽然看的时候热血沸腾,但是回过头看真的注水严重了。
亮剑是我看的第一部抗战剧也是看过最多遍的抗战剧,主角必然有光环加身但是看起来有很自然,起码你不会觉得这不符合逻辑,这就很成功了,当时热播的时候家里上到70岁奶奶,下到5岁小孩都在看,可以说国名度很高了。
“开炮,开炮”是在男主李云龙在自己心爱的女人被俘虏后忍痛做的决定,当时看这一段,导演狠狠的赚了我的眼泪,演员到位的演技加上环境的营造,很容易带动大家的情绪了 当然,我对于抗战结束后的剧情持保留意见 总体来讲,这个片子还是很不错的,值得去看一看。
➤第八三六旅独立团➤现在是敌人在进攻➤反正事儿干了,是枪毙还是蹲号子,随他去➤人要是倒霉,放屁都砸脚后跟➤打了十几年的仗,最后落个裁缝➤碰到了我们独立团,就是碰到了一群野狼➤要练刺杀,要以实战的状态练刺杀,有能耐把别人的肋骨捅断了➤我宁可让战士们在训练中受伤,也不想让他们在战场上送命➤当军人要有股气势,要有一股拼到底的劲头,就像一个剑客,和对手狭路相逢,他发现对方竟是天下第一剑客,这时候他明知是死,也必须亮出宝剑➤逢敌必亮剑,血溅七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胆怯了,能够判断的事也判断不了,能活动的身体也活动不了➤你他娘的还真是个天才,哈哈哈(第6集)➤从现在起,你们不是任何人的父亲、儿子、朋友,不是普通的士兵,你们是山本特种部队的队员,在你们手上,我们第一军历史将重写➤寻找他,接近他,干掉他➤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乖孩子往往没出息,淘气的孩子往往能干大事儿➤独立团是有仇就报,马上就报➤我不是铁打的,我也有心,我也有肝,我也有感情,你说,你不在,我跟谁说去?
➤共军实施的是大迂回战略加大纵深战略➤我们都是中国军人,政见不合可以战场上干一架,可是坐下来还是可以握手交朋友的➤可是田雨你知道吗?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思想和爱情是无法禁锢的➤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
看了电视剧《亮剑》,主人翁李云龙(李幼斌演)在剧中的一段台词,特别的令人振奋,提气。
那就是李云龙在军校毕业论文的一句话:“古代剑客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不论对手是谁?
多么的强大!
哪怕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宝剑,就算是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这种“亮剑精神”,就是一个军队的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是战无不胜的魂魄所在。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军队的军魂。
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就是要有这种军魂。
为人民服务,为劳苦大众打天下,铁打的营盘,一代又一代英勇无畏的战士,前赴后继……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电视剧《亮剑》我心目中战争电视剧top1,剧本好,收视率高,重播次数多,经典台词多很出圈,李云龙的角色也出圈,李幼斌演员演技出彩,凭借李云龙这个角色,获得第6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最佳表演艺术男演员奖,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喜爱的男演员奖,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实至名归。
倒是比一般抗日神剧好很多,但除了几个主要演员,配角和群演都太业余。另外严重歪曲的原作,把对国家民族的思考变成了对党国的效忠。让大家深刻理解了作品的“思想性”在意识形态面前首当其冲。
就那样吧。主角给力
狭路相逢勇者胜。
读了原著就给不了多高的分了。
。。。。。狗血
这种军头如今也能树碑立传了,那青海的工人死得未免也太冤了。李云龙这种人竟然能逃过那么多次肃反?几百年过去了,文人脑子里还是只有一部《水浒传》。
好吧,我就姑且不置贬词吧。
有演技和剧情,但讲的都是假的,属于明面上好像说谁都抗日了,实际上还是小米加步枪的那些宣传的变形。这种东西演的越好,危害越大。
领证的慰安妇
群演真是太出戏
没有了反右、三年自然灾害、文革武斗,剧情被阉割,亮剑震撼人心的力量大减,国情所致。
无数次想起被我爸看亮剑支配的恐惧,只要电视演,无论哪个台,无论是不是刚看完,我爸必然再来一遍,重复了八百六十遍了~不过确实好看,和尚死的时候真难受啊
无聊= =就铁骑兵那里了不起
前半段就很一般 后半部分感情戏更拉胯一些探讨男女的台词听得我🤮医院罗主任活像一个拉皮条的秀芹/田雨/张白鹿的戏份我都没啥耐心三个女人的性格我都不喜欢最讨厌张白鹿 丑人多作怪🤬这部剧难道就是因为能把gcd色性的一面拍出来所以分数才那么高的吗😕全剧最喜欢和尚 可惜死法突然又残忍
看了10多集,客观说,这剧整体其实挺一般的,有些方面甚至可以说粗糙且烂俗,但李幼斌的演绎实在强大,把一个草莽英雄式的革命军人塑造的不仅真实可感且极富魅力,硬是把一部原本平庸俗套的电视剧给搞成了大众经典。3星半。
太他妈好看了!
观剧就象重温历史,很有教育意义。李云龙和楚云飞是战争年代正义力量的代表人物,是铁骨铮铮,铁血丹心的英雄,是赤胆忠心为人民的勇士。剑峰所指,所向披靡,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畏惧,将生命置之度外……由此想到,胜利来之不易,要常常重温历史,向英雄致敬,珍惜现在的好时光。
在抗战片中算佳。我真正觉得,让人铭记的应该是真实和悲惨,一味夸张自己的本事,只会让人生恶。希望现在的抗战剧能走出来。
胡说八道
敢不敢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