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回西藏

回西藏,老孔和久美,孔繁森前传,Kong and Jigme

主演:宋洋,金巴,索朗旺姆,丹曲,陶海,益西旦增,次仁旺姆,索南曲扎,卓玛木,旦增多杰,巴桑,旦志,达杰丁增,刘胜,玄忠一,扎西达杰,尼玛洛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回西藏》剧照

回西藏 剧照 NO.1回西藏 剧照 NO.2回西藏 剧照 NO.3回西藏 剧照 NO.4回西藏 剧照 NO.5回西藏 剧照 NO.6回西藏 剧照 NO.13回西藏 剧照 NO.14回西藏 剧照 NO.15回西藏 剧照 NO.16回西藏 剧照 NO.17回西藏 剧照 NO.18回西藏 剧照 NO.19回西藏 剧照 NO.20

《回西藏》剧情介绍

《回西藏》长篇影评

 1 ) 美学上的氛围感使这部电影瑕不掩瑜

首先感谢有机会能借浙江电影周的机会在杭州看到这部片子,也让我觉得在与其同时段的其他影片中选择这部进行观看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这部片子在主旋律创作的任务下很大限度发挥了电影的艺术性与文学性,让观众在轻叙事的状态下真切感受在藏地发生的一切:远处未完全消融的雪山、尘土飞扬的奔马与旧吉普车、属于海拔四五千米的载歌载舞、让小偷从内心伏法的寺院以及各种发生在援藏建设与老乡们信仰坚持间的冲突……并从冲突中引申出的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和对生死的理解也让本片主旨愈发明晰。

而我更想谈的是本片在美学上给观众(至少是我自己)带来的诸多感受。

首先是一种由“粉尘”带来的朦胧感,不仅体现在老孔最初的梦境中,在各种车马同行的路上、在抓小偷与打架过程中的脚下、在祈祷吉祥后用手抛起的天上、在老孔回西藏梦境的独舞镜头里,时刻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烟雾感。

其次,对于人物脸部特写的处理,借助床前的烛光与镜头的虚焦,给了弥留之际的奶奶一种平静的人物弧光;借助漫天星幕下的火堆与侧脸的定格,给了唱着“oh Danny boy oh Danny boy”的久美忽明忽暗的神秘感与对生死的超然理解。

最后,是在全片在临近夜晚的淡蓝色与白日广袤的土黄色交织中,平凡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被问题烦恼着、对生命敬畏着、向故乡依恋着。

在老孔与久美去拉萨的车上,在藏族老人们唱起的那“翻过那一座、两座、三座山”的歌谣声里,我想我们都完成了一次银幕上难忘的生命体验。

再次怀念作为本片艺术指导的万玛才旦导演,愿更多更好的藏地电影表达出现。

 2 ) 贴地的藏地生活,空心的主角形象,回避的信仰碰撞

反叛统一的境语体系缝合,承认不同族群间的差异,才能让独特标识脱离“奇观”,让真实的生活细节得以在时间长河上缓慢地流淌,抚过心灵。

病羊的争端、盗马的贼、割肉的刀、朝圣的冈仁波齐、汽车上的藏歌合唱、对天鸣枪的巨响、水坝的土、现实和梦境的仪式、墙上的壁画和藏诗……众多的意象汇聚成更贴地的藏地现实,放大的文化差异造就了鲜明的艺术效果,然而主旋律的根基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表意维度。

尤其是主角老孔的人物形象,难以抽离原型的光环,导致人物在饱满度上的欠缺,人物的根本行为动机不明晰,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符号的能指,推动构造影片潜在的寓言体系。

影片大篇幅展现了藏地的信仰文化,但对于老孔这位“闯入者”所代表的另一种信仰文化却几乎未涉及,这固然有现实的种种限制,但创作者对这一方面的认知缺乏可能是根本原因,这一创作缺陷,极大削弱了影片的意义延展功能,不同信仰文化间的碰撞被消解成了“鸣枪”、“吉普车”、“测量仪器”等具象符号。

结尾超自然梦境的内容有些冗杂,以老孔面对壁画或抚摸藏诗作为终场画面或许更佳。

片名《回西藏》也显得有些不契合,或许以老孔回西藏回忆往事结构影片更佳。

同时,对于老孔所代表的信仰文化也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展现,以跳脱出传统的政治性认知与营造。

 3 ) 转山是一种信仰,为人民服务也是

换票时被问,你背着八部半的包拿着好几张安哲的票根,怎么会来刷这部片子?

嗯,我原本想该问题的底层逻辑是这部片子就提升空间巨大了?

又一想算了……我说我刷过万玛才旦在资料馆放映的所有片子,穿越大半个北京带亲朋好友刷塔洛,羊和气球(排片太少了),我知道藏语片上线难,我努力支持每一部藏族相关电影。

电影开篇,老孔因为高反呼吸困难吸氧。

演员状态很真实,特别像我在纳根拉山口上看到的那些男生高反。

高原反应,当地人有欺男不欺女,欺老不欺少的说法。

可能没太多科学依据,但是我观察到的在海拔3500米以上很多男生高反严重,大多数女生的状态会好很多。

而酥油茶其实对缓解高反有神奇功效,但大多数汉族同胞可能觉得味道古怪喝不下去。

此处可以参照很多人到北京第一次喝豆汁的反应……其实最好喝的酥油茶,不在那些网红店,也不在街边小店,而在藏民家里。

糌粑同理。

看到藏民去拉萨在大巴车上唱歌,我瞬间回到10年前,泪目。

嗯,能歌善舞的藏族同胞啊!

2012年8月底,从拉萨回北京火车上(Z22)偶遇很多藏族学生,过了那曲还没到格尔木,大晚上她们不睡觉,拉歌……我被吵醒,然后反正也睡不着,索性加入他们的行列。

一个女生起头,大伙儿一起唱,随着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同学的加入,他们从藏语歌切换到汉语歌,从beyond到李宗盛……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纯用嗓子在火车上喊着唱,喊了多半宿,我生命中最疯狂的晚上。

转山,当地人说马年转山,羊年转湖。

可以积更多功德。

我们可以不信,但是请尊重他们的信仰。

刷了3遍《冈仁波齐》后,我冲向了冈仁波齐,嗯,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卓玛拉山口,体力不支加高反,好在有靠谱队友带着氧气和药救了我。

大多数藏民都转山,不登山。

珠峰,冈仁波齐等在她们心中无比神圣,她们希望与神山和平相处,而不是征服……去过冈仁波齐后,才真的理解她们说的。

人在自然面前有时候真的很渺小。

我们总说人定胜天,这句话太绝对了……藏民一路磕长头过来的转山路,我徒步都觉得累。

也许她们物质上并不富有,但她们的精神财富我永远比不上。

曲珍奶奶逝世,画面我感觉是天葬,也是藏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希望灵魂不灭……其实可以感觉到导演有很多想表达的藏地文化和信仰,以及两种文化间的融合,但是为了上线做出很多牺牲和调整,比如那个莫名其妙的结尾,比如很多欲言又止的点……简介上羞答答写着老孔,男主写出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时,我以为接下来就要唱《说句心里话》了,还好还好,导演有他的想法,努力让剧情往藏地文化方向发展但不煽情,嗯这点特别打动我。

 4 ) 关于《回西藏》的一些疑问

1.标题为《回西藏》,但并没有围绕“回”这个关键字展开,反而着力刻画老孔第一次去西藏的经历,第二次只是为了展现他去世的超现实画面,不太理解主次。

2.故事前面花了很多情节铺垫让村民埋瘟疫羊和开水坝的艰难,但到了解决的时候好像轻而易举就完成了,而且这过程并没有展现老孔这个角色在其中的重要性,就好像只是因为他出现了,所以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一样。

3.曲珍老奶奶第一次出现看起来非常健康,但第二次出现就躺在病床上岌岌可危,这过程没有任何交代,就好像是为了让老孔看到藏民对死亡的态度而刻意安排的死亡,她本可以不需要去世,一个工具人的感觉。

4.原本要安排的翻译看起来也很专业,只是在穿搭行为上可能没有那么接地气,但也不至于担不起翻译这个工作,感觉只是为了让久美产生工作危机而生硬搬出的角色,再一个工具人。

5.一开始县长说久美的出生不好,人物刚开始也给人一种一个人在村里游荡的感觉,他一开始就没有工作吗?

但他在内地读过书,回会汉语和英语,又为什么选择了回来呢?

6.久美被几个小偷围着威胁的夜晚,为什么老孔可以刚刚好到那里救下他,刚好的时间刚好的地点,只是因为外面打雷下雨他睡不着?

7.五个编剧写出来的剧本还是片段式的,拼接出来的不够完整,一个好的故事编剧越多越好吗?

(仅个人疑惑)

 5 ) 《回西藏》,一部色调和情感都很温暖的电影

1979年,汉族干部老孔到西藏日喀则地区支援当地工作,与懂藏汉英三语的“翻译”久美结下深厚友情。

还好,没有拍成那样那样的。

在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县村子里,工作和生活徐徐展开,琐碎而忙碌,真实又细腻,那些自然而然的呈现如同茶与乳的交融。

老孔是真正把自己融入这里了。

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拉华加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与陈国星导演合作)。

有拉华加,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缓缓道来。

更没想到电影中有一个大彩蛋,竟然看到了阿木(优秀藏族演员卓玛木)。

他在其中客串了一位翻译,那种来自拉萨而与岗巴县乡村有所隔阂的感觉,出镜不多却特别传神!

金巴自不必多说,非常好的演员。

每部片子的模样甚至气场都差不多,但就是放在哪儿就是哪儿。

在这里,他就是久美。

还有曲珍奶奶,当她躺在羊毛褥子上,面容含着微笑,什么都没说,就那么安祥慈爱地看着老孔,我却瞬间泪流不止。

他们的身心都在这片山河草原,一直在。

 6 ) 中英文片名的比较分析

这是一部淡化所有情节不设置叙事主线的文艺片电影。

因此,影片中展现出的都是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就连修水坝这样能够充分展现人类以及大自然力量感的大场面群戏,也被淡化得平平无奇,只用寥寥几个镜头的切换就一带而过了。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只着意于淡化情节的表现手法很是平淡乏味,其实,这是蕴藉含蓄富有深意的。

虽然,影片只是表现了老孔和久美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但更深层的含义却是通过他们彼此从隔膜、对抗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接纳的过程,来表达以老孔和久美为代表的汉、藏两个兄弟民族之间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碰撞与融合。

这正是主旋律电影的意义所在。

所以,老孔和久美之间人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才至关重要,影片淡化故事情节的主要目的正在于此。

手段就是文艺化处理。

各个被碎片化了的场景的内在联系需靠两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来感受、体会和统一。

感受和体会不到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和意义,自然就会觉得影片沉闷乏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的英文片名Kong and Jigme(孔和久美)是非常契合电影主题的。

而且,这个英文片名给影片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文艺气息。

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生动、温馨,富有文艺范儿。

相比较之下,中文片名“回西藏”就逊色得多了,这个片名不仅没能很好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而且,埋没了电影淡化情节的文艺化气质。

因为,“回”是个过程,是要有叙事和情节来展开的,先不说电影大量表现的是“来”的过程,或者说所谓“来”是为“回”做的铺垫。

下面只说“回”的展现。

“时隔多年,俺又回到了西藏,回到俺的另一个家。

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还有知心的朋友,总是在梦里萦绕着俺,召唤俺回来。

还有这里的蓝天、白云、雪山、圣湖,也许就是俺的归宿吧。

”这是电影里老孔的一段旁白,画面出现的是他去参加久美的婚礼。

然后,就是梦幻般的灵魂抽离,他在向自己的好兄弟久美做最后的告别。

预示着他将一去无回。

这就是老孔“回”西藏的全过程。

没有故事的发生,没有情节的展开,只有画面的过渡和转换。

这种淡化情节的处理旨在表现老孔对兄弟关系的珍惜和不舍以及对藏族同胞的牵挂和深深眷恋。

这正是英文片名Kong and Jigme(孔和久美)恰如其分之处,它对两个人物关系背后的深层含义做了最好的提炼概括。

一部文艺片却用了一个很不文艺的中文片名,给了观众错误的暗示,以为会有神秘的故事发生。

结果,影片文艺化的处理使得部分观众失望了。

其实,“梦回西藏”都要比“回西藏”好得多。

这样反而贴和了老孔上面的旁白。

当然,神秘的“西藏”两个字对于观众极具吸引力,“回西藏”这个中文片名也是出于对电影票房的考虑吧。

虽然中文片名题不达意,但也没有影响到这部文艺电影的完美呈现。

只算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吧。

 7 ) 一部不像主旋律的主旋律

主旋律的味道被淡化了不少,加之藏族文化自带的神秘气质,整体上是很文艺的基调。

虽然叙事比较平,但是还蛮喜欢。

特别是最后那段梦境与现实交织的蒙太奇,以诗性的方式隐晦地拍出死亡与告别,就像映后我起来分享的时候说的,“我觉得最后15分钟让整部电影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主旋律的结尾也可以不升华,也可以采用这种含蓄克制的处理方式。

如果以后的任务片都能拍成这种质感,那我还是非常愿意买单的,用心与否高下立判。

非常感谢拉华加导演的回答,好长一段,但是我光听去了就没有录下来。

从梦里的一群人到最后只剩老孔一个,一句句扎西德勒和一个个无言的告别。

片头看到艺术指导是万玛才旦的时候不知怎么突然眼眶一热,上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个名字还是他儿子拍的《一个和四个》,是很好的传承啊……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

离开的人其实从未走远,你可以从他离开之后的某一部电影里得以窥见他的气质,也可以在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里领悟他的精神。

感恩。

铭记。

 8 ) “回”?

故事性与艺术性的糅合、实与虚的相互渗透,是《回西藏》有别于大部分真人改编类影片之处,细细分析,这样的处理既是孔繁森这一人物所需——他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也是创作者的一次有意的大胆尝试,而影片所有的好与不好都归在“回”字之上。

回,“返回”之意,对照剧情来看,影片大量篇幅讲述的是老孔第一次到西藏的故事,回西藏这一行为,在影片末尾方才出现(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从比重上来看,影片应当叫做“到西藏”反而更合适。

编导选用《回西藏》为名,指向的应当是孔繁森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并试图在他第一次进藏工作的历程中找出“回西藏”重要的精神依凭,但遗憾的是,从影片中我并未找到支撑老孔“回西藏”的可信原因。

编导给出老孔与久美的友情岁月,并且有意的拿掉老孔的“神格”,将它交还于西藏这片土地,最明显的是,在讲述“处理病羊”和“修建水库”两个故事的时候,老孔并没有被塑造成孤勇者,而是老孔、久美、藏族乡亲等几方力量共同付出的结果,也就是说,编导想要塑造的老孔是一个普通的真人,他不能独立成神,也不能摒弃人间烟火,这种处理方式没有问题,但如此一来,影片并不能为“回西藏”这一行为提供坚实支撑,编导为影片制作了一个大帽子,帽子底下藏着的是一颗小脑袋。

但,如果编导所期的《回西藏》,是以影片的上映为引子,带领更多观众将目光重新投向孔繁森和他的故事,《回西藏》这个名字倒也立得住脚,但仍稍显牵强。

 9 ) 只有跟随万玛才旦,才能真正回到西藏

我很失望。

影片中最值得挖掘的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藏地文化与非藏地文化之间的碰撞;另一个是男性友谊。

对于第一点,影片里主要用如何处理病羊,如何面对人的死亡这两个部分浓墨重彩地渲染不同文化之间可能的冲突与和解的过程。

很可惜,前一个部分曲珍奶奶的转变是过于突然的,她为什么改变想法?

她一开始就打算撇开汉族干部这么做还是慢慢转变了想法?

她带领人们一起埋葬病死的羊时是什么心情?

人们把病羊赶到无人区时,人是什么状态?

那些连头都抬不起来的病羊立于无人区又是什么状态?

如果导演偷懒不将这些呈现给观众,那么电影的艺术特征就被大大地削弱了,这些景观只被久美用一句话带过,只服务于塑造一个“天真的”汉族干部?

真是太浪费了也太可惜了。

总之,曾经万玛才旦电影中的藏地灵韵不再现,这部电影中的藏地景观只是机械复制。

然后是面对曲珍奶奶的去世,这是全片中最生硬的部分之一。

我认为,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中,都知道此时甚至无法开口的曲珍奶奶最需要的不是医生而是安宁。

然而老孔一点也看不出来这一点,非要让久美叫医生,在听到久美“你不懂”的回应之后仿佛受气的小媳妇一样,策马奔腾去找医生(这个场景就设置在一片唯美的波光粼粼的湖边,我一瞬间以为老孔要浪迹走天涯了)。

老孔还觉得自己应该狠狠给久美几拳,请问他这样想的合理性在哪里?

就因为他是个汉族干部,就要“天真”并且“自以为是”到这个地步,来强化自己所代表的非藏地文化和藏地文化之间的冲突吗?

这一冲突是不真实的,太可惜了。

没有比生死这一主题更适合用来刻画藏地了,想想看那只嘴角流出鲜血的白羊,在藏地,人和众生灵具有一种平等的关系,一起经受生灭的苦,承当着彼此的罪孽。

再来说导演对男性友谊的刻画。

久美和老孔,各自有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以及zz符号,藏地与非藏地,出身不好的民众和政府干部。

但导演显然没能认识到,两个成年人的友谊不是将两个背景迥异的人硬凑一起发生一些故事互相有一些思想交流就能缔结起来的。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二人是朋友的场景是他们求赵总办事的时候,他们一起坐大巴轮流用刀子割肉吃的时候,回程途中一前一后步行途中老孔虚张声势地开了几枪的时候,甚至是最初老孔向久美借钱的时候。

至于导演最后让老孔做的那个梦,那个漫花丛中让老孔露出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笑容,如果导演不加上情况介绍,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场景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换句话说,导演或许也意识到这个场景生硬到需要加上文字性情况说明;更不用说,二人在星空下玩幼稚的“打手”游戏,这对于二人的形象塑造是纯粹徒劳的。

想想看《撞死一只羊》中金巴和复仇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两个男人各怀有自己的心事,就在卡车上那么短的时间里,一个人卖弄地唱歌,另一个人心事重重想着自己的血仇;两个人就这样干燥地行驶在藏地马路上,沙土扬起来,陌生的复仇者已经极大地施加了自己对金巴的影响。

如果有人想要追随万玛才旦,传承万玛才旦的藏地新浪潮的电影志愿,那么这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

 10 ) 浙青周《回西藏》

在浙青电影周看的,算是主旋律电影里还不错的片子,主旋律色彩不重(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主旋律,映后主创说了才知道)。

电影讲的是从山东来的援藏干部老孔与藏地翻译久美,两人从陌生到默契熟悉,成为一生挚友的故事。

片中他俩的一些情节也很好地展现了汉藏两族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

电影色调是我喜欢的风格,漆黑的夜晚,俩人坐在篝火旁取暖,久美清唱Danny Boy的画面很美。

热评说是藏地版call me by your name,我不觉得,我觉得有点像断背山,只不过断背山换成了藏地。

关于两男主的关系,映后交流时有观众隐晦地问了导演,导演说这俩只是朋友,不存在那方面的感情。

fine…不过男主一口蹩脚的山东话,作为观众我也很难嗑到。

《回西藏》短评

三星半,看到最后才知道是主旋律电影,还有原型。片子拍得太浪漫了,氛围满满,星空下的篝火不要太缱绻,是一男一女的话就是私定终身的名场面了【bushi】音乐足够棒,乍看宏大叙事细看全是人跟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最后熟悉的万玛才旦风格的梦境蒙太奇,花海回眸真的让我大吃一惊……开头观众入戏还是会有点慢,别的都好,神奇的一部片。

8分钟前
  • 冷淡鸡。
  • 推荐

躲在主旋律里的“同志”。

11分钟前
  • 柯诺
  • 还行

黄女士觉得不行🙂‍↔️

14分钟前
  • 李不言
  • 较差

合理,《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是gay片。1.构图好但调色差。前半部分一直在强调边缘构图,老孔和久美都被挤到过取景框边缘,象征老孔和久美各自的边缘身份——语言不通的汉民和成分不好的藏民)。但各种技术问题(调色)使得故事的割裂感严重:前一秒还是暖色调,后一秒就成了冷色调,令人观感极为不适。同时也出现了焦点没有对好的情况。2.老孔第一次去久美家后,故事进入后半段,老孔脸上的晒伤再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久美一样黝黑的皮肤。

15分钟前
  • 素水
  • 还行

拿着讨巧的题材拍最无聊的电影

16分钟前
  • Leo龚
  • 较差

有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

21分钟前
  • 张丰烁
  • 较差

对于真人真事改编的主旋律来说确实令人意外。如果在毫无预期的情况下听到那首Danny boy我一定会惊讶万分,当然星空下那场戏依然很好看。除去翻译这个角色背景所承载的不可言说的重量之外,影片主旋律的基础不是歌功颂德,而是人最纯粹的善良与大爱。突然想到这就是跑电影节的意义,完全未知没有期待的情况下,一部电影带给你的最直接原始的情感触动与惊喜。 3.5

24分钟前
  • 张小晗
  • 推荐

北影节day2|目前为止天坛奖最大的惊喜,拍出过《横空出世》的陈国星导演,这次把中国人熟悉、热爱和敬重的老孔搬上了银幕,并且是用这样一种亲切的视角,甚至为整个同类型电影提供了全新的、极其优秀的范本。如此看来连海报也是暗藏玄机的,极低的视角之下两个骑马的背影,一个凝望,一个远眺;英文片名同样给出线索,这是一个关于两个男人之间深刻友谊的故事,“爱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星空之下,金巴那一首《Danny Boy》也许会成为2022年最动人的银幕瞬间之一。事实证明,宏大高尚的情感确实存在于两个平凡个体之间,就发生在苍茫的藏地高原。崇敬生命,尊重自然,生死、相遇、重逢也许都是定数,“躯体亦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结尾超现实梦境里,连接时间和空间的仍是老孔心中最真切的牵挂。

28分钟前
  • Ber_雪碧
  • 力荐

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

30分钟前
  • Sun
  • 推荐

喜欢结尾的以梦境来告别。醒来的老孔和司机一起出车祸去世了,但在醒来之前,他已经告别过了所有他想念的朋友们。

33分钟前
  • 韩先生的电影
  • 还行

和暴裂无声连看,发现宋洋演技是真不错,两个角色的外形变化并不大,纯靠神情变化说服你这是两个人 // 双男主之间的关系,最能吸引我这种人,即在做期待、做幻想时,既想要她来自自己的世界之外,又想要她有那么一点点懂得自己的世界,既不属于自己的语境,又有进入自己语境的能力。吸引归吸引,对自己这点心思癖好了解透彻之后,又会觉得没劲。// 拍法在主旋律文旅宣传片和写实派文青慢炖片之间自由横跳 // 结尾有点过于轻飘,让人怀疑编剧是否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了

38分钟前
  • 芳草碧莲天
  • 还行

Danny boy…拍的真用心了

42分钟前
  • Chicago8
  • 推荐

7分全片讲了一个援藏干部与一个藏民的友谊。当结尾出现三次进藏,出现阿里,才明白这个干部竟是孔繁森。没有英雄,只有平常人。深深感动了我。

47分钟前
  • 小鱼影迷
  • 推荐

Danny boy那一刻,好像分别了整个叙事;遥远而深邃,宗教与现世价值的矛盾,不需要以冲突来解决,给予充分尊重。台词加些留白会更好,做点减法。#浙江青年电影周·2023

52分钟前
  • Mutoc
  • 推荐

借一段友情故事拍一个主旋律人物,从一个点出发,两个人物、两种文化慢慢拉近距离,用微观视角,主旋律的表现手法越来越讨巧了。

55分钟前
  • 老K脸
  • 推荐

如果所谓的藏族视角就是一段又一段的藏族歌舞嗯。

57分钟前
  • 洋逼北
  • 较差

真美好 观感安稳踏实 票钱不亏电影朴实真切 少有这种体验了了解不少藏地的文化 挺有意义的电影

59分钟前
  • 重塑呆毛的权利
  • 还行

本片“拨去孔繁森的外衣”是令人非常惊喜的手法,所歌颂的是更加广义的援藏干部和他们所维系的汉藏友情,这不会因为孔繁森一个人而停止。

1小时前
  • 𝓡𝓸𝓸𝓴𝓲𝓮📌
  • 还行

叙事还是挺舒服的 只是最后有点冗长 另外景色拍的很有味道

1小时前
  • 刹那。
  • 还行

我无比怀念万玛才旦。

1小时前
  • 卡隆猫耳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