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了不起的老爸》的导演周青元。
这是一部讲述父子情的电影,我常常觉得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含蓄,彼此都爱着对方但说不出口,所以我想用不一样的方式作为两父子沟通的桥梁——父亲陪着儿一起跑步。
长跑意味着人生的这一段漫漫长路,我们需要有朋友、家人的陪伴,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可以带着你奔跑时,你就可以完全把自己交给他,哪怕闭着眼也可以展翅飞翔。
在我们电影里,这个人就是王砚辉饰演的老爸肖大明。
电影中的肖大明,为了照顾儿子、帮助儿子,白天开出租车,晚上还要训练到崩溃。
这样的形象跟我们每一个老爸都很像,他们愿意牺牲一切,只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更开心。
我觉得这就是父爱朴实无华的体现——再普通再平凡的老爸,都是我们最了不起的老爸。
此外家长跟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陪伴之外还要彼此成长。
因为并肩奔跑,步伐一致也非常重要,孩子多一份理解,多跟家长大胆地说出爱,家长也会在陪着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怎么做得更好,两代人的情感就是这样,相互配合,相互包容,希望更多观众能通过电影里的父子关系,去找到一种动力,让自己跨出这一步。
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父亲一起去电影院。
看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一块聊聊感受。
马拉松是使人产生超凡入圣感的身体运动,音乐是人在自然里能找到的精神和谐,人和人之间的支撑和共同的成长,是人际关系最美的部分。
《了不起的老爸》把这些元素集合在了一起,形成带有喜感的励志电影。
熟悉跑步的人,会很自然欣赏被演绎的跑步姿势:稳定的核心,轻盈送髋折腿,年轻人扬起的脸上不可遏制的笑容,是非常富有美感的运动画面。
跑步对跑者的巨大召唤力是无与伦比的,亲情对人也是一样。
在第三十公里,被紧紧拉起后抛向空中的红绳,是最令我感到震撼的象征细节。
年老的父亲已经超越了极限,没有办法陪儿子再多跑下去,尽管跑到这里对他的年纪和身体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终于还是到了不得不放手的时刻,否则只会变成相互的拖累。
但连接父子的陪跑红绳并不是被简单松开的。
体力透支的老爸果断向前几步,紧紧的绷起了两人之间的红绳,然后全力扬起手臂,抛向空中和远方,把还有一点犹豫的儿子,像一支离开弓的箭一样向前发射出去。
哪怕是在必须分别的最后,他是多想还能多陪一段,又是多想能再给多一点帮助,这个像射箭一样的动作,诠释了父母离开子女时竭尽全力的内心。
这让之后逐渐摆脱犹豫,带着象征亲情羁绊的红绳,从跌跌撞撞到坚定有力向前飞跑出去的儿子,更加猛烈的点燃观众对生命和传承的共鸣。
在这之外,还有很多安静的细节,楼道里被用一支火柴支起损坏琴键的老旧钢琴,象征重新找到支柱的老爸,「要开的时候拦也拦不住」的向日葵,在摔碎的花盆里盛开,象征灾难之后重新绽放的生命热情,而儿子成为盲人钢琴师,父亲成为跑步爱好者的结局,象征互相支撑的人们互相进入对方的生活,在彼此的补完里得到更完整的人生,都一样很感人。
在独自上路的三十公里之外,儿子一直手拿着曾被用来陪跑时引导他的那节红绳。
虽然,牵引我们的人已经不在身边了,但他们所有曾经的陪伴回忆,分别时用尽全身力气的期许,永远都会像这红绳一样留在心里。
也让我们带着它,跑过更辽远的时空,跑出更漂亮的生活,专注在「跑赢你自己」的命题上的决心,得到千万倍的加强。
笑中带泪,真挚的中国式亲情,父亲的爱总是那么深沉。
电影中的肖大明,为了照顾儿子、帮助儿子,白天开出租车,晚上还要训练到崩溃。
为了有资格去跑长跑,求教练,去跟领导要资格,自己也跟着儿子一起训练。
这样的形象跟我们每一个老爸都很像,他们愿意牺牲一切,只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更开心。
我觉得这就是父爱朴实无华的体现——再普通再平凡的老爸,都是我们最了不起的老爸。
记忆深刻语录: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想想你为什么要出发。
在《了不起的老爸》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父爱,通过长跑这个项目作为沟通的桥梁,长跑也代表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在这个道路中我们需要有亲情、友情的陪伴,并肩奔跑。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很多相处不好的亲子关系,在父母的爱意中往往带有强势与控制欲,总是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最好的,将自己的想法强迫放在子女身上,但这种爱意太沉重了。
在我的生活中,父亲也很少表达对我的感情,但是每次他都会在背后支持我、尊重我的选择,他可能不会像妈妈一样,会关心我的日常生活,例如会问你最近怎么样呀,天气变冷要多穿衣服这类的话,但是他总能在我没有生活费的时候及时给我发钱,在天气变冷之后给我寄衣服,这就是我父亲的表达方式。
其实《了不起的老爸》也让我们明白了作为子女,要多跟家长表达自己的爱意,让父母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做得更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
比赛之前的上山拉练
1.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里面的人物塑造,老爸一上场所有的行为,语言直接将他在儿子眼里的形象塑造起来,进行人物建制,让观众产生刻板印象,而后面再进行打破,所谓不破不立,新立起来的形象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使人物更加丰满,立体,扎实;还有对司机朋友的人物塑造,我很喜欢当他们算距离时,将距离量化成他们平时跑出租时的距离和钱数,这样就涉及到一个“多元思维模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你从事的什么职业或者研究什么领域,那么这个世界都能用你所掌握的该领域的信息来看待,这样塑造出的人物既真实又有特点,而且突出小人物在跑出租这个领域的老道和专业,我觉得这很难得,毕竟不埋没小人物是需要一定功底和观察生活的经验的。
2.我很喜欢最后的处理,也就是老爸是“视障人士”,而儿子则是“领跑员”,这样的身份绝不仅仅只有参加比赛身份上的意义,更深层次的也许就是,一直以来,老爸在对待生活,对待儿子是“视障”的,他只想让儿子活下去,却不考虑儿子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最后他放开牵引绳那一刻,可能才真的成为了儿子的“领跑员”。
3.侧面拍肖尔东奔跑的画面时,又让我想起了《四百下》,反叛、希望、迷茫、自由等等各种元素混杂在一起,今年好像注意到很多电影都有致敬,学好电影史,去看那些以前的经典,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4.看这个的时候让我同时想到了《送你一朵小红花》、《小小的愿望》这两部影片,因为前者里的爸爸也去朋友家找过儿子,而后者里爸爸也带儿子参加马拉松,以及做了很多前期准备。
《了不起的老爸》是周青元“北上”后拍的第一部国产电影。
看完电影,可以先说一个结论,那就是导演非常工整、妥帖地完成了一部情感真挚的家庭运动题材影片,整体节奏张弛有度,观感非常顺畅。
无论是王砚辉饰演的这位默默守护儿子、满怀苦心的父亲,还是张宥浩饰演的这位不顾一切追梦、又能逐渐体谅父亲的儿子,都能与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肖大明为了儿子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逼迫他预习“盲人生活”,包括平时走盲道、从小学开始学“盲弹”,走向音乐这条路。
未来有朝一日成为盲人,他也能拥有自主谋生的能力。
但在内心深处,肖尔东却怀有马拉松职业选手的梦想。
在《了不起的老爸》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父爱,通过长跑这个项目作为沟通的桥梁,长跑也代表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在这个道路中我们需要有亲情、友情的陪伴,并肩奔跑。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很多相处不好的亲子关系,在父母的爱意中往往带有强势与控制欲,总是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最好的,将自己的想法强迫放在子女身上,但这种爱意太沉重了。
在我的生活中,父亲也很少表达对我的感情,但是每次他都会在背后支持我、尊重我的选择,他可能不会像妈妈一样,会关心我的日常生活,例如会问你最近怎么样呀,天气变冷要多穿衣服这类的话,但是他总能在我没有生活费的时候及时给我发钱,在天气变冷之后给我寄衣服,这就是我父亲的表达方式。
其实《了不起的老爸》也让我们明白了作为子女,要多跟家长表达自己的爱意,让父母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做得更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
比赛之前的上山拉练
一部能带给人感动的亲情片, 能让人热血沸腾的体育片、励志片。
影片父子角色足够立体、丰富和生动, 两位演员的精彩表演, 对人物的成功塑造功不可没。
在电影里, 了不起的不止“老爸”王砚辉, 还有儿子张宥浩。
去电影院看《了不起的老爸》,是被预告片中发奋励志的主题和风趣幽默的桥段所吸引。
可在实际观影过程中,作为一位同样身处重庆的父亲,却三度落泪。
影片远不止预告片展示的那样只是励志+喜剧,影片表达的远比奋发、幽默更深沉、宽广,它真正的主题是高于爱情、高于生命,世间唯一能够和母爱划等号的“父爱”。
现在让我们回顾这部剧本打磨了四年经历无数次修改的电影,细细体会父亲那深水静流的爱。
故事背景:影片的主人公肖大明是一位山城重庆的出租车司机,他的妻子邢云是一位马拉松选手,获奖无数全国知名,但因患有“多发性硬化症”早早的离开了他和儿子;儿子肖尔东遗传了母亲优良的跑步基因,有着过人的跑步天赋和热情,但他也同样遗传了母亲的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这种疾病一旦发病首先会导致失明,然后引发身体多器官病变,最后死亡,肖尔东的妈妈就是这样早早的离开了他们父子俩。
肖尔东小时候经历过一次短暂的眼睛病变,虽然很快恢复了,但肖大明却愈发谨慎,不许肖尔东参与任何激烈运动,增加潜伏期疾病的发病可能。
影片可以分为三段,分别展现了随着儿子病情的变化,父爱的三种表达方式:第一段父爱的表达方式:不放手。
影片的第一段主要讲述了肖尔东为了实现跑步的梦想,跟百般阻挠他的父亲斗智周旋。
肖尔东对马拉松的热爱、坚持,连铁面教练都能打动,为何就是打动不了父亲?
肖大明不愿放手让儿子练习马拉松,难道是因为不了解儿子内心对梦想的热爱?
当然不是,他妻子是职业马拉松全国知名选手,他经历过妻子从热爱、练习、获奖、发病到死亡的全过程,没有人比他更了解那份热爱与执着;所以当他拉着辛苦挣钱买来的德国钢琴却发现儿子在偷偷参加马拉松训练时,他没有打骂,只有沉默,仿佛早就料到有这样一天。
既然知道迟早有这么一天,为什么不干脆放手让孩子追求梦想呢?
我想是因为他输不起。
肖大明不仅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还是已过世妻子留给他的唯一念想,有了唯一性和亡妻思念的加持,让这份父爱更深、更沉。
当儿子的病情处于潜伏期时,他的目标是防止马拉松对儿子免疫系统的刺激,尽可能让儿子不发病,在马拉松与儿子的生命之间,肖大明理所当然的选择了后者,即使儿子会恨他,他也坦然接受无怨无悔。
在影片第一段的琐事中,肖大明拒绝了连面都没见过的相亲对象;也拒绝了老友让他加入乐队的重拾梦想的建议,甚至谎称小号都扔了没有给老友任何劝说的机会;除了开出租赚钱,肖大明的人生里就只剩下眼保健操、养眼偏方、闭眼弹琴、考级谋生。
是的,他在为儿子而活。
也许从失去妻子或儿子查出患病那一刻起,他便站在了儿子道路的起点,把自己的终点放在了儿子人生路的某个点上。
他早已觉悟,无怨无悔;生活如此不易,儿子弹琴考级都是吊儿郎当无所谓,可肖大明从未向儿子诉说艰辛、宣泄不满。
全片肖大明最丧的时候出现在儿子发病失明后,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压着儿子打针,亲手掐灭了儿子的马拉松运动员梦想,这也是积极乐观的肖大明唯一一次落泪,即为儿子流,也为自己。
到这里第一段的情感积累得到释放,影片进入第二段。
第二段父爱的表达方式:走进内心。
疾病突发带来了失明,告别了喜欢的女孩,儿子把自己关在朋友小胖的店里,彻底自我封闭、一蹶不振。
这种郁郁寡欢、颓丧至极的人生,就算活到100岁也没有任何幸福可言,这时的肖大明有了第二个目标:帮助儿子走出疾病带来的阴霾。
影片非常高明的借用了哑巴护工老赵这个角色,让肖大明可以用大朋友的身份,重新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
作为“朋友”,为了让肖尔东宣泄心中的怨气,他亲手放掉了自己老伙计轮胎里的气,亲手给儿子点上了人生的第一支烟、递上了人生的第一瓶酒;
第一次为儿子陪跑是逃跑,就是这次逃跑让父子俩心中积压的情绪得到了些许释放,肖大明体会到儿子热爱跑步的缘由,也找到了让儿子走出阴霾的方法。
人最怕的从来不是辛苦、不是累,而是找不到方向、方法的迷茫和无力感。
当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的肖大明从清晨跑到天黑,只为证明自己能完成马拉松全程时,他已经被儿子的内心所接纳。
第三段父爱的表达方式:相信。
一个疾病缠身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信念,是相信自己的信念。
你会相信一个抽烟喝酒的油腻中年父亲能跑完马拉松?
你会相信自己视障后能跑赢自己看得见时的PB335;你会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病魔吗?
你会相信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光明与美好吗?
信念需要层层递进。
肖大明跑完了马拉松,让儿子相信了老爸;
现在他的目标:陪儿子跑进PB335,超越曾经看得见的自己,让相信自己的信念传递到儿子未来的人生中。
影片最有张力的画面,是父亲拉着陪跑红绳,奋力将儿子丢出去的一幕,这一刻是儿子从“相信老爸”到“相信自己”的跨越,儿子带着胆怯与哭泣的表情开始独自奔跑,到最后“告别母亲”自信冲刺,父亲的目的达到了,却依然起身坚持完成比赛,因为父亲永远是儿子的榜样,榜样是永不放弃的。
看完影片脑海中不自觉出现了一幅画面:一位父亲背着儿子不放手,无论背上的儿子如何挣扎,他都妄图找到那条不被病魔发现的路;当儿子被病魔摧残,他没有继续背着行尸走肉般的儿子前行,而是放下儿子一边承受他的怨恨,一边以朋友的方式走进儿子内心,然后搀扶着儿子继续前行;他锻炼自己,鼓励儿子相信自己,最终在一起奔跑的途中,甩开儿子的手,让儿子学会了独自奔跑。
画面的最后是父亲由衷的微笑。
微笑的画面还回荡着那句话“你放心,以后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好好照顾他”这是妻子怀孕不久时肖大明许下的承诺。
早在儿子出生前,肖大明就已经做好付出一生的准备和觉悟了,这是一个先于生命的承诺。
他也兑现了承诺。
跑步能驱散焦虑、忘记烦恼,能赋予人勇气与强大,用跑步作为贯穿全片的主线,让影片在疾病灰暗中焕发出了耀眼夺目的光彩,给人以希望。
就像影片的幽默基调,总能在疾病困苦中给人以力量。
如果你的人生从未跑起来,别气馁,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便随时都可以出发。
父亲节前去看了一部应景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电影是好电影,却令我观感复杂。
在影片中,王砚辉饰演的单亲父亲肖大明是一位为儿子操碎了心的父亲,浑身散发着让儿子肖尔东窒息的父爱。
饰演叛逆儿子肖尔东的是演员张宥浩,不得不说,在这部电影中,张宥浩少年气十足,让我完全认不出他就是《八佰》里腼腆青涩的养马副官“小七月”。
在《八佰》里的扮相~
这张简直就是“低配孔侑”,有没有?
影片的主题是父子情,故事基调轻松诙谐、充满烟火气。
出租车司机肖大明的妻子多年前因病去世,相依为命的儿子肖尔东虽然表面看起来活泼开朗、能蹦能跳,但其实患有和妻子一样的罕见病(具体啥病记不清了)——不能剧烈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还会双目失明。
居安思危,为保儿子后世周全,身为父亲的肖大明早早就为儿子设计好了一系列应对潜在风险的防范工作:学弹钢琴,还得是盲弹;走盲道——现在还看得见?
那就闭着眼走!
盯着儿子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做眼保健操,并按偏方定期进补羊眼睛;因为剧烈运动会加重病情,自然也不许参加一切体育项目。
可儿子肖尔东不但遗传了妻子的病,还继承了妻子的爱好——跑马拉松。
这可愁坏了单亲爸爸肖大明,毕竟,他已经失去了妻子,不能再失去唯一的儿子了,为此,他严防死守,用尽一切手段,只为掐断儿子对跑步的热情。
片中有两处情节令我最为难忘。
一处,是身为父亲的肖大明和同为出租车司机的朋友们一起在“的士之家”吃午饭,为了给儿子攒钱换钢琴,肖大明连荤菜都不舍得吃,朋友看他可怜想请客,却被要面子的他一口回绝,饭没吃两口,有人想打车,别的师傅都不愿意去,只有他丢下饭菜起身就走。
肖大明的朋友拿他打趣:“换新琴、学音乐、找工作、接老婆,你是不是还要养你儿子一辈子?
”——其实大家都是明知故问,肖大明未来的日程计划中早晚会涵盖这一切,看他这架势,就是早已做好准备要为儿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看到这里,你会觉得肖大明绝对是一位爱儿如命的慈父,但他却有太多令儿子无奈窒息的一面,这就不得不提及影片中令我不忍直视的另一处情节。
因为担心儿子病情恶化,肖大明百般阻挠儿子肖尔东跑马拉松,为了阻止儿子去参加比赛,不惜把房间反锁、把家里的鞋都藏起来,尽管肖尔东后来通过金蝉脱壳之计逃出家门、赶到了赛场,脚上穿的却只有一双拖鞋。
一边是教练给的“最后一次机会”,一边是父亲的“绝对不行”,性格和父亲同样执拗的少年肖尔东一气之下决定光脚完成公路跑,跑着跑着脚底就被路面磨得鲜血直流……此时的父亲肖大明完全傻了眼,他以为他能阻止儿子,不料却让儿子付出了血的代价。
看着儿子一步一个血脚印,肖大明急得团团转,捧着鞋在场外追着儿子急赤白脸地想让儿子把鞋穿上,儿子却宁愿磨烂脚也不想看他一眼。
尽管情节设计上有些夸张——即使再血气方刚,大概也没有人会真的为了赌气光脚跑马拉松——但却很难让人不为这对父子动容,因为影片中二人这种矛盾关系在中国家庭实在是太真实、太具有普遍性了。
我们身边有太多像肖大明一样的父亲,他们能力一般、水平一般,他们不善言辞,只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对孩子好,可是使了半天劲,换来的却可能是孩子对自己的怨恨——就像肖尔东绝望时对父亲喊出的那句:“你能不能让我自己做次主?!
”在这部电影的前半截儿,父亲很累,儿子也很累。
父亲肖大明全心全意为儿子付出,省吃俭用、起早贪黑,吃盒饭都不舍得吃荤菜,只为省钱培养儿子,可儿子肖尔东却并不快乐,甚至感到苦不堪言。
最后,如肖大明所愿,所有的“提前预习”都没有白费,儿子终于“按部就班”地失明了。
失明后的肖尔东一蹶不振,眼见儿子再这样下去就废了,肖大明才有所醒悟,对儿子的爱好从之前的百般阻挠,变成了努力促成,甚至不惜挑战体能极限、亲自上阵,也要陪儿子跑完全马……无论是之前的百般阻挠,还是后来的努力促成,肖大明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让儿子好好活下去。
虽然影片最终是喜剧的结尾,父亲肖大明终于发生了转变,不再将“我是为你好”的父爱化作控制欲强加于儿子,他自己也重拾起昔日的爱好吹起了小号,父子二人的关系由昔日的紧张变为其乐融融、琴瑟和鸣……但作为旁观者,还是觉得有所遗憾。
正是因为肖大明和我们身边万万千千的平凡父母太像了——只想付出,不求回报,甚至不求沟通与理解,才会让人忍不住感叹:为什么我们的父母,总是在儿女遭遇重大挫折、万念俱灰后,才会真正意识到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才愿意把自由选择的权利还给儿女?
如果不是肖尔东最后真的失明了,他恐怕在父亲如此严苛的监管下永无参跑马拉松的机会。
不可否认,肖大明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但在我看来,他的这份伟大让自己与儿子都承受了巨大的疲惫与压力。
我们为肖大明所感动,因为他是一名平凡的父亲。
我们为肖尔东感到惋惜,也是因为他的父亲肖大明是一名平凡的父亲。
由于父亲肖大明的固执与执拗,让他的儿子肖尔东直到失明后才能如愿跑在马拉松的赛道上。
毕竟,那时候,父亲肖大明再也不用担心儿子会因为剧烈运动失明了——因为他的儿子已经看不见了……
由王砚辉饰演的父亲肖大明,和一些“丧偶式育儿”家庭中的父亲相比,已经是很好的爸爸了——虽然能力有限、见识有限,对待自己却犹如榨汁机,极尽所能榨干自己只为更好地守护儿子。
而电影中的儿子肖尔东也和大多数年少时的儿女一样,对自由、理想的渴望超越所有——他们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自己左右人生的选择。
身为儿子的肖尔东知道自己的身体不适合跑马拉松,剧烈的运动会让他的病情恶化、双目失明,但不跑步,他就不会失明了吗?
失明与否是明天的事,年少的他只想过好今天。
而身为父亲的肖大明却一直在为儿子的明天而担忧——儿子可以不考虑未来,但身为父亲的他必须要为儿子的将来早做打算。
父子二人到底孰对孰错?
明天与今天到底孰轻孰重?
这似乎永远是一道无解的命题,不然也不会令那么多父母与儿女因相似的问题而心生芥蒂、频发矛盾了。
父母的爱往往让儿女心情复杂,因为他们的爱里既有奉献,也常常掺杂着强势与控制欲。
身为儿女,对父母的感情也经常是爱恨交织,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既有感恩,也会被强加胁迫后所产生的怨气。
在很多相处不良的亲子关系中,不缺少牺牲,却缺少理解与沟通——很多父母不惜榨干自己、奉献一生,却不知自己的儿女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无数父母,以爱的名义剪断了儿女的翅膀,企图把孩子永远圈养在自己为之搭建的温室之中,而这样的环境在儿女看来,虽然可保自己一生安逸,却形同牢笼。
而身为儿女的我们,似乎也都在年少时曾多少辜负过父母的苦心——明知父母是辛苦的、无私的,但又觉得这份苦心自己并不需要。
两代人的矛盾总是一次次上演,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代沟”吧?
相互理解很难,难在双方其实都没有错。
希望这部描述父子关系的电影可以让更多“奉献与控制欲双满格”的父母有所启迪。
人生就像马拉松,绝大多数父母都无法陪伴儿女跑到终点。
放手是种艺术,而放手的过程是割舍也是考验,这大概是为人父母终要面对的一课。
不由地,想起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PS:影片中冬训的画面好美啊,没想到重庆的雪松那么美,每一帧看在眼里都是享受,今年冬天要去重庆看冬景。
两星半。高度正向的励志故事,以父子亲情为依托,实际要讲的是马拉松中盲人选手和陪跑者这样的特殊群体。但导演在处理父子亲情和体育运动间的比例上有些失调,父子亲情讲得很啰嗦,止于一个又一个时间节点明显的动情片段,运动精神升华较为片面。给张宥浩安排的感情线部分完全可以删去。倒是张宥浩表演非常松弛,和王砚辉对戏甚至有点压过后者,毫不油腻,算是为影片挽回了一些分数。
中国父母的爱是自我满足式的用心良苦和自导自演式的亡羊补牢,影片精准地描绘了这一点却止步于煽情,是为遗憾。另外,片子三段式的结构过于工整,以至于故事的发展和转折全在意料之中,同时也不乏“人物性格扁平化”、“自圆其说的牵强和解”以及“马来西亚导演不知道中国有摇步神器”、“视障司机成功报名”等硬伤。但两位主演的表演细腻动人,值得多加一星。毕竟,谁不想要一个张宥浩这样的儿子呢?
希望能开一个中国大陆关于径赛类的好头,豆瓣评分能在7.0分以上就好
挺好,喜欢跑步好看的人
出租车公司派出视障员工参加马拉松……
挺好哭的
故事和剧情不太行,演技还可以也比较贴近生活但也免不了一些煽情的桥段。如果是外国电影这父亲肯定瘦下来了,电影里练了这么久没瘦应该是演员自身素养不行瘦不下来。
太假了,你们的分打高了,感觉很奇怪。
为了煽情而煽情,演员的大肚子太出戏,说不好听这1000米都跑不下,还马拉松吗?可以夸张但不能脱离实际
像极了高考优秀作文,优缺点极为明显,视听层面常规到平庸,剧情上前半段信息非常分散且钢琴女孩的戏纯多余,中间视角转换成父亲突兀,关于肖尔东对马拉松的执着甚至是偏执没有效地铺垫,以至于母亲幻象出现时显得更加突兀,父亲的几次转变也过于简单潦草,整体应该再聚焦一点会更好。王砚辉成为整部电影的主心骨和灵魂,张宥浩皮相上下了功夫,内在上还是欠缺了变化层次,龚蓓苾演得糟糕出戏偏平。后半段父子之间的相处戏份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在中国银幕上老老实实讲体育题材的剧情片不多了,希望这是个好的开始。
跑过就知道!王砚辉真的不错。出发点和角度挺好的。
父亲过度的爱和愿望之间的矛盾被刻意放大化,从禁足到禁鞋再到光脚跑就很魔幻了,父亲装哑巴最后被儿子早就识破就明显是剧作化的套路,陪跑那一甩也实属夸张,难以看进去啊。
热血青春,嬉笑幽默。疾病当头,乐观生活。亲情外衣下传统父爱情怀最终将爱放逐。王砚辉从反派配角到严厉但温情的中年出租车司机父亲肖大明,真实且不留痕迹的表演让人动容。新生代演员张宥浩,将几乎双目失明却为梦想狂奔的儿子演绎出双面层次。人生旅途的走与停,家人是中途过客,但永久相随的人间情谊珍稀可贵,视障和光影处理曼妙。“我跑不赢十年,但是我要跑赢我自己”。临近六月父亲节,适合带着父亲一起感受银幕。
王砚辉用力将手上的栓绳一甩,把张宥浩甩向前方的那一瞬,象征着无数坐在底下观影的父母亲,勇敢地将爱子女推向未来成长前进道路的盼望,是全片最燃情感高潮之镜。(借此短评表白一下本人对张宥浩的喜爱:这角色适合他,少年感顶格,寸头帅,颜值痞、奶,辨识度高,加一星。宝藏男孩快快红!)
僵硬的煽情和励志 但是王砚辉真的会演戏啊
父子线写得蛮丰满,但女性角色都太刻板。取景和用镜凸显了重庆的特色。
以马拉松比赛为主题的温情喜剧。观影过程中有笑有泪。父子二人都表现得不错,可能角色本身和演员比较贴吧,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地方,马来西亚导演拍的很稳很细腻。体育真是个很激励很鼓舞人的事情。不过剧中所有女性角色都太平板了,是本片短板。
好难看啊真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晚去五分钟的原因 女同学的意义是在哪啊 强行cp 过度煽情 一起跑马拉松放手让儿子飞的镜头真是没必要整这么久的升格 如果更多的描写体育精神的方面可能会更好 父亲的转变也有点突兀 很多镜头也没环环相扣 感觉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两星给两个主演
最后跑着跑着,跑到了我家楼下😂这部电影,励志喜剧的同时,还充满着一股子亲切感,片中的取景地,几乎都是我不用导航就可以找到的地方!希望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来到山城取景。
2星半…不怎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