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喜欢你是你

喜歡妳是妳,The First Girl I Love

主演:谈善言,杨偲泳,欧锦棠,麦家琪,韦家雄,陈健朗,譚梓童,何故,陈曾宁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1

《喜欢你是你》剧照

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1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2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3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4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5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6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13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14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15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16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17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18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19喜欢你是你 剧照 NO.20

《喜欢你是你》剧情介绍

喜欢你是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詠藍在29歲接到電話,是把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音 - 原來是她的初戀情人李芯悅。 藍被邀請作悅的伴娘。 藍雖猶豫,但也答應了悅的邀請。 結婚前一晚,藍看著悅的背影,想起二人在中學時候一段疑幻似真的感情。 2001年,二人同是高材生,就讀香港傳統名校女校。 每日徘徊在聖母像下,卻因青春期的性別迷思,產生出一段不知是友情還是愛情的關係。 第一次動心,第一次拖手,第一次親吻。 後來,愛情的諷刺莫過於外在壓力應付了,內在壓力卻逃避不了。現實和理想的分歧,逼使二人追尋不同的將來。 上到大學,一個追尋夢想,一個卻因爸爸離世屈服於現實。 這段感情的遺憾的是,一人歸納為愛情,而令一位卻總結為成長。 這殘酷的婚禮,把二人再一次拉近。 藍拖著悅的手,在眾目睽睽下進場,把自己的最愛,交給如今她的最愛。 這條路,是對青春的告白,還是告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狗剩快跑Link:尽情吃,用力爱献给你的勋章我们恋爱的履历犯罪心理第十季鲁比机动战士高达雷霆宙域式守同学不只可爱而已鲁邦三世VS猫眼三姐妹如果你离我而去拆弹部队黑幕风云第100个新娘两周十月围城每天回家都会看到老婆在装死乌冬面之国的金色毛球FIR:伊尔凡的噩梦地铁惊魂一个父亲的寻肝之路灵异存在迷情佛罗伦萨花开有晴天第二季红小鬼神犬小七第二季越和南忠义山庄嗜血狂蜂魔发奇缘:幸福前奏正正的世界

《喜欢你是你》长篇影评

 1 ) 回忆仅你可见

情绪身心都在谷底的时候找到了这个电影,不出意外,校园爱情依然这么感人。

即使教育体制、家庭关系等等差别很大,但是年少的感情有太多共鸣,尤其是整夜的打电话以及谁先挂断。

那时候她抄写的周杰伦的歌词:我想我是太过依赖,在挂电话的刚才,坚持学单纯的小孩,静静看守这份爱。

当时还没听过这首歌,一度以为是她自己刻画的。

还有上课手牵手,每天形影不离,面对面还在思念,无数次默念她的名字。

还有,后动心的人也是最放不下的那个···她们想确定那段感情是不是爱情,私以为,那不是,因为说爱情难免落俗。

在心里最澄澈的年纪,这个人如同带着圣光,干净清香圣洁美好,是一生仅此一次的体会,告诉你牵手的温暖,拥抱的沉醉,亲吻的悸动,不带着成年人的欲望,一切都是清甜的味道。

往后的几十年,庆幸自己那么深刻过,不管结局如何。

时过境迁,可能再见面也归于平淡,但是回忆曾经这么鲜活,即使早已为人妇为人母,但她依然是那个带着香气和毛茸茸的头发,逆着光向我走来的天使。

电影结束后,擦完眼泪,把电影名称截图发朋友圈,仅她可见。

 2 ) 為什麼我不喜歡「喜歡妳是妳」

** 转自FB某不知名影评人留意到這是香港少有的同性題材電影,所以毫不猶豫就買票入場。

今時今日還堅持拍攝港產片本身就需要一定勇氣,同樣作為電影工作者自然要捧場。

然而看完之後我卻覺得大失所望,也許是心中的期待值較高,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如果有人覺得我酸葡萄心態,那就是你們對。

)-首先,故事線平鋪直敘。

作為一部標準的90分鐘電影,沒有基本的起承轉合,對每一個事件平鋪直敘,並沒有看出每個事件之間有什麼太大的聯繫或者相互之間的影響。

也許有人會說,不要拿荷李活商業片標準來衡量香港文藝片,那麼我想說,所有的故事基本上都會有一些很基本的轉折點,我們稱Plot point。

每一個plot point都是主角進行的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這在劇作上應該是很基本的事情。

然而在「喜歡你是你」中,我覺得這並沒有做得很好。

雖然的確看得到導演埋了伏筆,可是這些伏筆並不是影響主線劇情,而是一些支線劇情,對故事的影響極小。

另外,故事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拍攝主角之間接吻和親密,雖然我並不能理解這幾場親密戲為什麼需要花這麼長時間去拍攝她們接吻,因為在這些scene我沒看到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導演玩鏡頭也很明顯,比如在兩人雨中接吻,不斷的旋轉鏡頭就可以證明導演似乎很希望透過這種鏡頭語言把故事的情緒帶起來。

-其次,人物平面,全員戀愛腦。

雖然青春期之中的少年少女戀愛腦好正常,但是角色的成長並不明顯。

兩個主角似乎前後都沒有明顯的改變,甚至在服化道方面都沒有突出角色心境的變化。

可能有人說,難道人一定要有改變嗎?

為什麼不能從一而終?

她就是愛Sylvia啊!

說這句話的人,除非你沒有工作,或者你還是中學生,否則你敢保證現在的你和初中時期高中時期的你就完全相同?

哪怕在愛的是同一人的情況下,在社會浸淫之後人類的心境是會改變的,但是李詠藍的愛情觀似乎永遠都是「我想和你在一起」,而到了最後仍在執著於「你愛不愛我」「我們之間是不是愛情」。

而Sylvia,她的角色更是有點莫名其妙,她的家庭情況似乎一直都不好,那麼兩個人討論的未來什麼的,她其實一開始就應該更成熟。

如果說李詠藍她是溫室裡的花朵不知道世間險惡,Sylvia就應該是早熟的少女。

她應該很清楚她父親的難處。

如果她一開始就知道家裡困難,她不會選擇還去做「拍電影」的夢,而是把內心的夢隱藏起來,李詠藍的愛可以是慢慢救贖她的光。

有人說,可能一開始不懂事,她之後就懂事了。

如果這樣,那麼我想知道Sylvia她真正成長的地方在哪個時候。

目前來說比較明確的plot我只看到三個:1,見校長;2,讀檢討;3,Sylvia爸爸死亡。

如果在1,Sylvia的性格應該不會再和李詠藍有任何一點點的瓜葛,甚至一開始不會,之後可能李詠藍一直找她,她才軟下心來。

如果2,那麼她的成熟就不是父親帶給她的,邏輯無法自洽。

如果3,會不會有點太晚?

作為一個有兩個弟弟妹妹的姊姊,父親一個人照顧三姊弟,本身最大的那位就應該成長,而不是在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要成長起來了。

還有很多地方,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如果要對比,同樣是家庭情況的不同帶來的隔閡,我反而覺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做得比這個好很多。

除此之外,父母的表現就是很典型的父母的表現,幾乎所有東西都是靠著台詞來表達。

我們常說visual story telling,但是在這部電影裡我覺得這方面也是欠缺。

-最後,故事主題不明顯。

故事講述李詠藍想證明這段情是愛情,或者她想知道這算不算愛情,畢竟在她的認知裡這算是愛。

可是這充其量只是一個logline,但是導演真正想探討的是什麼呢?

是在天主教學校這樣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高壓環境下卑微渺小的愛情嗎?

還是說高中時期的青澀愛戀會永遠地成為最美好的一段回憶呢?

如果說這是同一件事,兩個人腦海裡不同的認知導致對事件產生的不同的效果,那麼就應該是李詠藍和Sylvia都是不同的認知不是嗎?

甚至有可能是Sylvia從頭到尾都沒喜歡過她,根本就是玩她,但是到最後Sylvia卻在最後一刻發現其實自己早已經喜歡了她。

那如果這樣,是不是應該有兩個人現在和過去的穿插,看得出兩個人前後對比,甚至可以刪除部分的一些支線,比如大學男同學離開的時候在車裡哭(我真的不明白這一幕對整體故事推進有什麼意義)。

-Conclusion綜上所述,導演是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她的想法太過凌亂,似乎並沒有一個綜合起來想說明的主題,人物也很扁平,導演在製作下一部作品的時候是否應該深層地考慮一下,甚至可以去寫寫Character bio以及Director Statement來清晰一下自己所想?

時間篇幅有限,並不足以讓我寫出一些成功的lgbt電影和這部電影的對比。

之後有時間會考慮寫出來。

*以上僅個人觀點

 3 ) 言外之意一《喜歡妳是妳》戲裡戲外的青春都是碎片

香港十多年來也沒一部女同志電影,《喜歡妳是妳》自然成為女同圈、電影圈的關注點,談善言多次飾演女同志角色,具備陰陽同體的元素。

兩位導演Casting過二百人最後選擇了談善言與楊偲泳的組合,談的最大對手是陳漢娜,電影的選角坦白講是不錯的,有新鮮感、拍攝的濾光、柔光的處理使得電影青春怡人。

電影有可惜的地方,先是拍攝用了兩年時間堆砌,據知拍了一些激情的素材、李詠藍為了買戒指而慳錢食熱狗的情節、亦有刪除了李芯悅與男友的相識片段、亦刪除了夢境的段落等等,影片變得支離破碎、片段化。

勿打沉年輕導演 部份支持LGBT的份子認為電影是父權、異性戀霸權、矮化女同志的情慾,網上有不少評論針對價值觀的討論演變成筆戰,看到有男性導演就說是異性戀植入,忽略了女性導演的角色,就是太不公平。

這絕對不是創作者想見到的局面,事實上海外就有不少掌握到拍女同情慾電影的男性導演,性別不是原罪。

更有些評論將兩位導演猛烈批評。

新導演就是幼苗,特別是打滾多少年才圓夢,不應該一下子打沉,沒有人天生懂拍戲,不是一開始就驚為天人,再加上現在的導演出身不再是紅褲仔,第一部片就成為導演是一種壓力,幸運的是兩位導演都可以找到電影學院的老師幫忙,不恥下問,才有現在的版本。

而不是是是旦旦自己解決事情,電影縱有不足但尚有誠意,老實講大部份人對導演的了解很皮毛,在創意媒體學院畢業後終於等到一個機會,應該為他們能圓夢而高興。

坊間的評論人的評論大部份都沒有建設性,並不是想大家進步,觀眾也不是絕對的,評論也要有操守與道德,點出問題,禮貌討論,而不是帶著自己的性別身份投射作爭拗點。

對楊潮凱與吳詠珊來說,他們也不過三十多歲,還有未來的路,可以做的是少些沒意義的批評,未來如何可持續發展才是大方向,要對人有希望的。

要食誠實豆沙包 坦言,在香港當前的影視創作下難以有女同志電影的出現,所以特別愛惜與關心這部電影的口碑與反響。

儘管導演們也不希望標籤為同性戀電影,可是片尾卻有一段訪問,顯得虛偽,新導演在創作上亦有制肘,電影的成品未必是他們所希望呈現的,所以最初創作定位為青春電影,務求填補千禧年成長的記憶、書寫屬於八十後一代人的中學生活。

在同性戀關係與成長之間,電影做不到平衡比重,結果故事側重在李詠藍的角度,包括她的性經驗、要找一個答案,在李芯悅的生命裡進進出出、甚至要找她圓夢,而她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目標、她的成長中彷如只有一段情,做什麼也被其左右。

而現在版本的李芯悅在描寫上亦是蒼白無力,面對無從的人生,背負家庭與責任,她被迫低頭面對現實,走一條所謂正常的路。

同一時間台灣的《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也是一段舊戀人重逢的故事,女主角怡敏同樣選擇走正常的路,但最後選擇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直視情慾、找尋自我。

《喜歡妳是妳》是不誠實的,正所謂有比較有傷害,芯悅走進婚姻的世界絕對不會快樂,她只會迷失自己,亦會傷害了丈夫的感情。

在她的人生軌跡中一次又一次的妥協,沒法面對真正的自己。

在電影中難掩一個迂腐的世界,電影創作上可以跳出框架、給予觀眾希望與快樂,很可惜做不到。

看完電影後倒是思考了很多芯悅與詠藍之間的關係,導演與演員放出的片段與訪問大致補回刪剪的情節,重組她們之間的故事。

所謂青春片最初是想拍類似《流金歲月》描寫兩個女生在各自在向上流動的路的歧路,無論變成怎樣也是好朋友。

在《喜歡妳是妳》上半部描寫了她們相愛、分手、懵懂而朦朧的感情關係,在中學後她們發生了什麼,有什麼轉變?

對芯悅來說最大的改變是爸爸離世要擔起頭家,所以不能夠再任性讀電影系,要轉行。

以兩個女生的性格來說,詠藍是幼稚、任性的、她的人生一直也很順暢,無牽無掛,而芯悅的青春在中學階段已完,她要投身社會供養弟妹,要找靠山。

兩者來至的社會階層也有所分別,亦影響她們的選擇,可是電影在中學階段後選擇以她們兩度重逢而搞出大龍鳳,是失焦的,結果芯悅千夫所指,青春電影不一定拍愛情、而她們重逢亦稱不上是成長,她們的成長只不過是逃避與瑣碎的事情而已,刻畫得不深刻。

而在細節上又似是疑非隱喻了責任與包袱,例如是芯悅戴上父親的手錶,又例如詠藍戴由中學一直戴的手錶。

即使在細節上有所暗示,也不代表蒙混過關代表成長的部份。

關注性行為、破處的隱喻、與男同學的內衣混洗只帶出了低俗的一面,亦難怪支持性別平權的人會大造文章。

在拍電影時可能會給人誤解,即使《翠絲》(李駿碩導演)以姜皓文為跨性別人士也會予人獵奇、不舒服的感覺,在創作上是需要多一重考慮的,明顯兩位導演不太明白同志關係,亦不能夠完全責怪他們,他們只是添加了外人對同性戀的疑問,並沒有好好的消化與疏理她們的掙扎什麼,然後拋出莫名奇妙的對白,有些對白挺好笑與尷尬的。

電影裡零碎的剪接不是蒙太奇效果,而是不知何去何從的拼湊,想法看來是以電視劇的方式處理,最終拼湊而成。

當更多的片段出現就能夠理解創作者的想法,什麼要加什麼要減,要盡量控制在某個時間,可以多放幾場而放棄質素。

導演也是有所顧忌與平衡的,結果幾方面都要妥協,對電影發展不太健康,亦因而導致電影的定位模糊,同志不同志、愛情不愛情、青春不要臉。

現在的港式青春戲大多數停留在中年人回望青春、哀悼青春,如《哪一天我們會飛》、《王家欣》以四十路心態看中學階段的往事,這部就是三十歲以後的故事,但青春電影應該是什麼?

六、七十年代的青春片都是寫年輕人墮落、同時也有活力與喜劇的粵語長片,八十年代有以運動為主題與開心少女組的青春片,千禧年後黃真真一套玩食屎的電影大行其道,陰公與羞恥的。

青春片由說教味變成販賣肉體、販賣低俗的片種。

在這個時勢的香港要拍青春片難上加難,當下學校與教改的衝擊,學生心裡的創傷與難言之隱。

屬於時代的青春片是需要正能量與bonding的,告訴年輕人成年人在他們身邊,同時讓成年人也有所療癒與找出口。

至少不是賣苦情戲、賣些事不關己、置身事外的電影。

至少在《喜歡妳是妳》當中,兩個女生最需要的是理解與支持,但成人世界沒有真正給任何人空間,甚至視她們為不認真、玩玩下,認為她們會改變,結果誤人一世。

芯悅、芯悅丈夫與詠藍全是輸家。

對校園制度的陰影 在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是校園的環境,成世人流流長總會遇上幾個教畜人渣。

當兩位編導三十幾歲人拍校園片,呈現出來的是對校園生活的又驚又喜,喜見的是中學生應該談戀愛。

只要不影響到學業就無問題,很多成年人一生最後悔的事是中學無拍拖經驗。

然而有些中學卻打壓學生拍拖,拍拖見訓導是司空見慣的事。

有些人會 發展地下情,但學校沒有秘密,誰人眉來眼去一定會知。

然後有些同學被人估性取向,在戲中的保守校園並不是作大的,現實中有機構做調查發現香港的性教育不足,其中包含到對性傾向的教育,只懂用NO,用壓制的手段反對學生拍拖。

在影片開頭李詠藍強調自己是填鴨式教育的出品,可能是一種控訴,假如在開放點的學校,非教會學校、非傳統名校根本不會太在意同性戀。

迂腐的教育禍害了一對戀人,也將思想籠罩社會。

即使多年後學校仍然要搜書包、搜手機、現在的學校部份容許學生帶手機上學,但前題要鎖上,又有些要把手機放在校務處。

在以往的年代對手機的敏感度與今日有所不同,儘管當時的電話落後得多。

在這部片出現的老師都是呆板、不近人情、捧打鴛鴦的,除了開頭詠藍暗戀的男老師有近鏡與面目以外,其它老師都是無臉人、不就是一副八婆、高高在上的嚴師樣。

一點人性化的理解也沒有,看來兩位導演對校園的印象是有陰影與恐懼、不安的。

正因為這樣,當兩位女主角嘗試衝破枷鎖,豁出去激吻、拷問聖母像是有衝擊力與挑戰禁忌的。

當多年後天主教教會驅趕同志出教會,這部電影對信仰的拷問留下了伏筆、同時有些片段亦留下了瑕想,如女性的接觸,在愛情世界的遺憾與缺失,李詠藍成為導演嘗試為故事繪上色彩,不需要再尋找答案了,答案一早已寫好。

戲裡戲外的世界也是破碎,天長地久或曾經擁有都是注定的,這部電影留給世人的意義是除了兩個女生很美外,還有的是我們的社會在目前仍然擺脫不了刻板的標準與無知而衝口而出的話:對同性戀的嘲弄、取笑、口不對心。

即使導演不想被定義為同志電影,這部電影本身的條件已經給予這種先入為主的取態,事實上可以大方接受的,不過怕被定義與會影響票房也可以理解的,這就是香港社會多年來的原地踏步,令人無語。

同志電影早已是大勢所趨,香港的同志運動亦很需要電影帶出話題,默默鼓勵人站出來,推動社會發展,同時同志電影也需要願景的,所以《喜歡妳是妳》只是一小步而已。

 4 ) 「只要你喜欢我 我喜欢你 这个世界有什么事我们解决不到的呢」—— 原生家庭的缺憾

影片的开头没有特别吸引到我给的滤镜特别虚幻 青涩 复古 得有些不太真实像是导演打造的一个想象空间或许是影片有关于青春的记忆,它是美好的且不现实的影片里我最想探讨的不是逻辑 不是内容 也不是拍摄技法 而是这两个主人公感情走向是否合乎情理虽然内容和几个转折点有些唐突 但大体上两位主人公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性格特点还是刻画得比较清晰因此,李芯悦在爱情的追寻上会更贴近现实一点,这样的走向我还蛮认同的她的家境跟李咏蓝比起来,更加不幸,妈妈从小跟其他人组成家庭,离开了她和爸爸爸爸一个人带孩子也是比较辛苦,而且在女儿的陪伴和教育上肯定是和工作没有很好的平衡的她爸爸是个好爸爸,至少负责,有担当。

李芯悦在感情上可以说是主动方,这里的“主动”主要是说她能够把控自我的感情,最开始也是她有意无意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愫,而在后面了解到李咏蓝的学习和各方面被牵扯的时候,她是先选择了主动退出。

她在感情里是更切实际的人,或许她看到了自己与李咏蓝的不同(无论是家庭殷实、父母关系和谐、学校尖子生、风纪委员),这些东西都牵绊着李咏蓝的人生道路,而她的出现或许会让她走“歪”。

她是懂事的,明事理的,更能够看懂这些世俗的,在我看来,李芯悦是为了李咏蓝“好”,而选择了退出这段感情,因为李咏蓝所拥有的她实际上也渴望,她也更懂得珍惜这些美好的东西,所以让她走。

但在李咏蓝看来,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轻易选择离开。

就像她们争吵的时候说的那句话“我都不明白,只要你喜欢我,我喜欢你,这个世界有什么是我们解决不到的呢?

”。

这句话在我看来,我也是非常认同的,这种很deep且纯粹的爱情价值观,我非常信奉且喜欢。

想必,李芯悦也是认同的,只是她 太缺乏安全感了!

她没有办法去完全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她需要很多内心力量,需要不断给自己勇气。

面对咏蓝炽烈的感情,仿佛现实的一切羁绊更能压抑她的心,从而显得冷漠。

在这一段呢争吵之后,咏蓝去追她,她们在雨下接吻,这一幕在我看来,是咏蓝在向芯悦表明自己不在乎拥有的一切,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是在意她。

所以,在这里,李芯悦是有迈出那一步的,她鼓起了勇气去面对和接受,尝试去解决和相信,打败自己的破碎感。

但没想到的是,在老师的一顿逼迫下,李咏蓝写的文字是想息事宁人,走的是官方的话术去摆平这件事情。

而这恰恰伤了李芯悦的心,虽然看起来这一幕是有一些突兀的,如果去理解李咏蓝的做法是很好理解的。

在她的成长环境里,面对这种事情,做出这样的解决方式也是情理之中。

但李芯悦可能正处于一个内心世界的一个阶段,她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本就残缺的不安全感,写那封认罪书八成也是将其作为一个爱情信赖的宣言,却被这么一出给撕碎了。

这让李芯悦更走向了现实,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她也想得到一些不曾拥有的完美家庭,她去谈了男生,她在自己的人生里不断去寻找幸福,或许是找寻一个原本缺憾的幸福,这是原生家庭的遗憾。

而李咏蓝她的不缺,让她也能够拥有爱人的能力,和不去找寻多余的缺憾,她的缺憾只在李芯悦这里,但是她们无解,这是最大的无奈。

 5 ) 其实它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了几个影评大部分都是负面的。

那我写一个凑巧真实的吧!

在我观影过程中几度大哭。

哭的点分别是分手、重逢、约定不见面、婚礼。

因为这拍的就是我人生第一段感情的几乎真实写照。

虽然事不一样但极为相似的校园恋情。

当然我从没有怀疑过它不是爱情。

特别有几个点特别的相似。

在确认关系前的暧昧模糊,到确认关系后对世俗眼光的畏惧,再到眼看着她和她男朋友出现在我的面前,到毕业到工作到她叫我去参加她的婚礼。

我们也曾彼此许诺如若几岁没有结婚那我们就一起。

但最终我作为嘉宾出现在她的婚礼上。

她看到我进门牵着我的手突然一下泪湿了眼眶,我叫她别哭妆花了不好看了。

我们单独拍了一张婚礼合照。

我只能说虽然电影情节确实抓马了一点。

但故事都源于生活,生活又总是无常。

没有那么多自洽的逻辑可寻。

它可能就是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生故事!

只是加了点戏剧手法罢了。

让我不禁勾起了回忆。

她在我很长一段人生中都是我最爱的人。

借用导演片尾花絮里说的话:我没有后悔爱上这个女孩,她在我心里也始终都会有个特别的地方,希望她幸福。

 6 ) 如果只谈结局

我看完好难受,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现实中……如果结局就是电影的核心,我认为是成功的。

我喜欢你是你,就算你去和男人交往、kiss、做了。

当你云淡风轻的当着我的面说出来,我都不会怨恨你,因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即便你在中学时没勇气,选择去忏悔,我也不会埋怨你,因为这是我一个人做的,与你无关,因为先说喜欢你、爱你的人是我。

我只有你一个好朋友。

后来去结婚,和其他男人组建家庭我都会祝福你,恭喜你。

因为我喜欢你可以成为你。

 7 ) 一个人的双人舞

BE得令人心痛的一部电影始终不明白如果相爱为什么要嫁给别人电影里的李芯悦没有给出回答影片的结尾只留下李泳蓝一个人的双人舞寂寞而凄美我一直很喜欢香港电影的手法独白微泛白的色调还有很多与主角心境很配的静物特写通过独白我们窥探了李泳蓝从少女至成人的秘密心事但电影也很懂得吊观众的胃口留白李芯悦的真实内心是编剧故意的留白给人留下无限的唏嘘和遗憾永远令人铭记的总是悲剧如果时间能重来你会像李泳蓝一样选择顺从内心的悸动?

或是选择回避 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如果是我能预知最后被留下我宁愿不接受 不相遇 不相见如果不曾遇见过也许我的人生会过得更轻松我顺从吸引力打开潘多拉魔盒从此 目光之所至也只有你看不见光的路你就是我的光没想过自己会被抛下我在黑暗中 迷失跌跌撞撞我在这条路上满身伤痕但也只能继续前行两个人就算有共同的过去心里也可能有不同的回忆李泳蓝给自己一个仪式感 在她生日数三二一 如果她没出现就彻底放弃是时候彻底结束了句号,画上。

 8 ) 爱,要勇敢表达,也要坚守

自从在抖音刷到过《喜欢你是你》的片段,一直想看完整版,终于前两天手机上搜索出来,连续两晚,把这部电影看了两次。

每看一次,就会发现多一些细节,就会哭得更痛心。

我想很多人看完结局都会觉得很惋惜,大多数的观众是否都同情李咏蓝失去了她的最爱?

其实,我更心痛的是李芯悦。

看了两遍过后,发现了很多细节。

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又一次错失了李芯悦的爱,机会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弄丢了。

李芯悦小时候妈妈离开了,姐弟几人都是由爸爸抚养大,爸爸的负责和关爱,其实在李芯悦心里是留下了很大影响,可能也是最后她选择世俗婚姻,组建家庭的原因吧。

对于母亲的离开,或许芯悦是不舍的,虽然未曾表达,但是她懵懂地爱上女生,也是渴望母爱的一种方式吧,她渴望女性的那种温柔,细腻的爱。

所以在爸爸的葬礼上,对于妈妈没有走进去礼堂跟他们一起,她是从期待到失望。

这也最后导致了芯悦对女生的爱,彻底失望了。

本电影是从李咏蓝的旁述,去展开她和芯悦高中,到后来的故事。

简介说的是李咏蓝是被李芯悦影响,爱上了同性,最后又被抛弃。

但其实,我觉得,是李咏蓝一次次地不懂李芯悦的爱,也一次次自己放开了。

虽说李芯悦向李咏蓝表白,甚至两人开始一起的时候,芯悦或许也是没有想过未来的,她说:我不要将来啊,我觉得宜家就好好啦。

我感受到,她是真的在爱,也很珍惜当时的爱。

见了家长后,芯悦爸爸的一番话,她懂得爸爸的压力,懂得这个社会的残酷,所以她动摇了,她跟李咏蓝说算了。

当李咏蓝追出去操场,主动吻她的时候,最后她决定当众回吻的,其实她心里已经做好了决定,只要李咏蓝的一句肯定,她就会双向奔赴,不管世俗。

李咏蓝的悔过书,是第一次深深伤害了芯悦,也是第一次放开了芯悦勇敢的爱。

可以感受到芯悦当时的痛,在电影最后的几个镜头中的一幕,是她一个人在空荡的课室哭得很伤心,她是多么绝望心爱的人会说出如此的话,她不要奖学金了,也辜负了爸爸的期望了,她只想要李咏蓝的爱,但是李咏蓝却怯了,背叛了。

这肯定跟李咏蓝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家庭条件好,父母也很宠爱她,一直被捧在手心,学习成绩也优秀,备受期望的优等生,没经历过什么风雨,自然承受不住这异样的压力。

她其实一直真的长不大,李芯悦比她还懂自己吧,婚礼前一天,试婚纱的时候说的这句话,是因为李咏蓝确实从外到内,都真的不够成熟,在二人分开后的一次偶然相遇。

泳池边畅聊得知,李芯悦跟男生一起了,她也是一直只管追问:拖手?

kiss?

做爱?

她忽视了李芯悦的幸福。

就在婚礼仪式前夕,她也还是像孩子一样去追问:你觉得我们高中时候的,是不是爱情?

其实我觉得李芯悦不是因为工作人员因时间催促而不回答,或许她是诧异,难道在李咏蓝的心里,真的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吗?

从开始的试探,到表白,到亲吻,到二人教堂的头纱婚礼,然后操场的回吻,再到芯悦爸爸去世,她第一个打出的电话,还有在浴室的“30岁前如果都是一个人的话,就结婚”的话,李咏蓝都视而不见的吗?

李咏蓝问:你是不是故意30岁前结婚的?

李芯悦答:如果我说是,你信吗?

其实我信的,信的不是她在捉弄李咏蓝,而是我觉得其实芯悦一直记得和咏蓝的约定,但是期间的几年,生活的压力,社会的阅历种种,估计她真的又要把她们之间的爱藏起来了,她怕过了30岁之后李咏蓝突然的出现会让她又动摇,所以她真的是故意赶在30岁前结婚吧。

我不知道这个电影的导演,或者编剧,是不是有同样的经历。

我也不是内行人,我不懂得表演是纯熟还是生涩,但是我觉得杨偲泳,真的是把李芯悦对李咏蓝的爱演绎得很好,从来没有在她面前说爱,但是眼神里,细节里,都是爱。

如果当芯悦爸爸去世的时候,李咏蓝可以成熟处理,不是急于复合,而是理解芯悦的所有压力,一直陪在她身边,陪她渡过艰难的日子,而不是真的那么“听话”不再主动联系,那么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

当芯悦再也不掩饰痛哭的时候,她说出害怕,其实她真的是渴望陪伴的,她,不想再自己一个了。

虽然李芯悦没有亲口回答李咏蓝的问题,但是当她们一起走出去的时候,李咏蓝问:点解要搵我做伴娘?

李芯悦反问:咁你点解答应?

李咏蓝说不想失去她这个朋友的时候,李芯悦说:因为其实我只有你一个朋友,对于芯悦来说,被妈妈抛弃,不愿跟别人表达真我,李咏蓝是她可以毫无掩饰,毫无保留的朋友,也是她心里一直唯一爱着的“朋友”,“我是你的一个选择,而你却是我的唯一所爱”。

说完,芯悦主动紧扣着咏蓝的手,最后一次,十指紧扣。

李咏蓝让芯悦答应:一定要幸福啊,但是芯悦没有回答,只是微笑着,但是这个笑容,不代表她真的是因为和新郎结婚而感到幸福吧,她看着新郎,别人的眼神和笑容,跟她看着李咏蓝的,真的不一样。

其实走上礼台前,芯悦紧紧抱着咏蓝,为她戴上了咏蓝送她的戒指,那时候的咏蓝估计才发现,芯悦其实是爱她的,这个小举动,是她们两人的仪式,李芯悦深知李咏蓝是一个大不透的孩子,所以在她面前从来不轻易表露她的难过,没有亲口说过爱,或许也是怕李咏蓝觉得她的爱有负担吧,她一直选择在心里默默地爱着咏蓝。

所以镜头最后一幕:在李咏蓝睡着的时候,李芯悦幸福地在她耳边轻轻地说:我爱你。

芯悦紧抱咏蓝的时候,是不舍,是无可奈何,是难过,但是在面对咏蓝的时候,都是一脸笑容。

李咏蓝明白得太晚了,只能在芯悦宣读誓词前,对着她轻轻说一句:我愿意来回应。

或者结局,是李咏蓝在告别着她自己的幼稚,懵懂,和对李芯悦的爱。

而李芯悦是默默地在告白:其实李咏蓝,一直都是我的最爱。

作为一个LES,对于同性的电影,是很有共鸣的。

而这部电影我共鸣最多的,不是作为T,被一次次抛弃的痛,令我真正痛心的,是李咏蓝不懂珍惜李芯悦的爱,而导致最终的错过。

也是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无奈,并不是相爱,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

李芯悦早早懂得的道理,她的职业——会计,也代表了她也是在权衡过利弊后,才选择跟男生结婚的吧。

仅以此来表达我对《喜欢你是你》的观后感,推荐大家也去看看,相爱很难,相守更难。

特别是同性的爱,世俗的眼光,各方面的压力,要勇于爱,表达爱,也要好好地守住爱,不要让你心爱的人,一次次伤心绝望过后,离你而去。

愿各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9 ) 青春气息满满

好看!

五星!

调调就满屏的青春气息,个别转场的画面也是很绝。

故事线也OK啊,人生不就是这样,哪有总是顺理成章的事?

给我的感觉是两人都太默契了,都默契的为对方考虑,默默的为对方付出,默契的擦肩而过,其实两个人都相爱对方,但因为两人错开的人生轨迹和现实的风气,最终没能真正的走到一起,但这结果其实很真实,现实中,又有几对最后真正走到一起了?

就有点遗憾。

很多人说转折太生硬,其实不会,很多个细节都有深意,之所以没有表达的很直白,是因为电影是詠蓝的视角,整个都没有芯悦那端的内心独白,只有医院里的那段对话,芯悦有交代了几句。

但电影有交代了芯悦的处境,两人的感情是芯悦先慢慢挑明的,最后也是她先放下,她处于的成长环境和詠蓝不同,她需要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更多,不像詠蓝的自由自在。

芯悦第一次离开,在念悔过书那里,她很清楚的意识到所谓的悔过书并没有任何意义,她无法继续面对詠蓝,以及接下来她们俩的未来,包括在已公开的学校里需要面对的非议和作为反面教材,这对她们来说都不公平,还有对于父亲那边的愧疚,林林总总让她只能选择离开。

第二次在浴室,詠蓝说重新开始时,芯悦说等30岁了还没结婚就在一起,詠蓝答应了,然后离开就没在联系和打扰。

电影里交代了,这时候的芯悦已经考进电影专业了,詠蓝听说后也替她开心。

在浴室里的崩溃大哭,不只是因为她父亲的离开,跟着崩溃的是她自己的导演梦和自己想要的未来已然跟着现实一起崩塌,以及可能和詠蓝可以选择拥有的未来。

因为现实逼得她必须得接过父亲的责任和重担,那些本不该是她承担的那部分,但是现在她得接任过去。

此时的她俩都在念书,芯悦如果答应詠蓝重新在一起,间接的就是会连累詠蓝和她一起承受那些,同时未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芯悦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不得已而影响詠蓝的美好未来,所以她痛苦的同时又一次当机立断的决定好了和詠蓝的30岁约定。

虽然是个有点自私的决定,但她还是不希望连累詠蓝。

所以没多久以后,詠蓝就知道了芯悦退学去工作了,这就是很现实的生活。

知道后的詠蓝转而想做和能做的就是替她去完成她的梦想,所有詠蓝转了专业,去念了导演,后来成功的成为了导演,詠蓝在做芯悦想做的事情。

结婚那里,也还是芯悦考虑在前面了,自小成长的环境和现实生活的打磨,让她学会的就是更从容更成熟稳重的面对未来。

因为有那个约定,芯悦相信詠蓝是会直接等她的,但是后来的詠蓝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导演是芯悦没有想到的,芯悦替她开心,但也正是因为詠蓝成了导演,按当时的社会风气,她们的关系还是不便光明正大的在一起。

芯悦这里还是自私的决定30岁前结婚了,这样才不算破坏约定,同时让詠蓝的未来无负担的发展,继续做想做的事情。

细节1 婚礼:芯悦在婚礼上回忆的那段,完全看的出来,芯悦一点都不比詠蓝爱她的少,她一直很爱詠蓝,只不过她选择对 詠蓝爱的方式给对方真正的自由,真正无束缚的自由自在。

虽然她的选择很自私,但她觉得可能这样会是最好的结果,这样她们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关系,当众念悔过书的画面不会再重现,这样她们就不会被世俗风气破坏,她们还可以是最好的她们,永远都是。

细节2 穿婚纱的现场,詠蓝提到芯悦手上带的手表,除了表达芯悦很想念她爸爸,其实也同时隐喻了现实中她坦然的接过了爸爸身上的责任和生活担子,包括不得不接受的世俗现状。

细节3 即将交接给新郎时,她俩拥抱中,芯悦把她们的那枚带着她俩回忆的戒指戴在了詠蓝手上,她们在那个短暂的拥抱里间接的完成了一次成年后的婚礼礼成现场,这次她们真正意义上的都穿着礼服,并且在婚礼现场,镜头同时切换了她俩在中学时代曾经自导自演的一场婚礼现场,并且拥吻了对方。

从某种角度上,她们已经成全了对方。

并且也都明白对方的心意了,这就已经很好了。

观后感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她们的结果有些遗憾,但在当时,可能确实就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她们的故事时间线再往前走一些,那结局可能又会大不一样,现在大家对于这样的关系的接受度就是会比过去好很多。

这段感情,芯悦承受的可能其实更多。

 10 ) 还好是你

女校的中学时代多少有一点故事。

学生时代有多甜,成年之后就有多痛苦。

就算是双向奔赴,也抵不住现实的压力。

就算有在大雨中操场上拥吻的勇气,也得有写悔过书的代价。

想跟喜欢的人考上同一所大学,会担心长大之后会不会后悔。

The first girl I love…她俩约定30岁如果还是一个人就结婚…悔过书之后失联两年,再遇见李告诉蓝她谈男朋友了,蓝赌气去试了一下,从此再也不穿裙子…李相依为命的父亲意外身亡,第一个打电话的人还是蓝…蓝想复合,但李知道现实不可能…于是约定30岁如果彼此还是一个人就结婚,在此同时不见面…结果再见面是李结婚找她当伴娘,蓝问,你是不是故意在30岁前结婚…蓝找到当年的戒指,问她俩中学时代的感情是不是爱情,李说这是我曾经喜欢的款式。

仪式上两人最终释怀,蓝不想失去李这个朋友,李对蓝说我只有你一个朋友…戴上戒指后,李对着蓝说出我愿意…她们成全了彼此,希望幸福。

《喜欢你是你》短评

心好痛啊哭惨了😭“你觉得我哋中学嗰段係唔係爱情啊?”(见完校长双方老豆嘅对话我真的好反感,极度不适

8分钟前
  • crop a star
  • 推荐

真的不行。故事不行,人物撑不起。太尬了。

11分钟前
  • tacy
  • 较差

★★☆ 作為港片中難得的一部女同題材作品,青澀懵懂的校園戀愛固然美好,但是那些小美好撐不起一部電影,沒完沒了的配樂,糊一臉的柔光濾鏡,碎片化的敘事充斥著旁白,都在不斷扣分,明明是愛情片,卻不如穿插其中的幾段父女戲打動人。黃綺琳的畢業短片《赤鱲角到天水圍是我愛你最佳距離》,也是相似的故事,明顯好上許多,而如果《喜歡你是你》也可以濃縮成短片的話,或許也不會那麼輕易暴露兩位新人導演,吳詠珊和楊潮凱,導演技巧的匱乏和電影審美的短板,甚至不如作為演員出現在片中,同為新人導演的陳健朗,更別說在電影中暗暗致敬的《藍宇》了。PS.楊偲泳錯失了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提名,真的蠻可惜的。

12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九十年代后香港很少描写校园生活的电影作品(这点与内地、台湾电影对比很明显),而这片讲的则是一所女校里两个女生之间的朦朦胧胧的爱情、友情,整体也比较保守。同类型影片个人更喜欢去年年底台湾的那部《第一次遇见花香的时刻》

14分钟前
  • 阿木
  • 还行

青春是早晚会结束的存档回忆,总想着如果又一次的青春会怎么样,不敢说再一次的时候不再想遇见你,那些欢喜有,深刻有,一辈子的印记有,但再一次时,希望遇到一个平平淡淡一路走下去的人,一起十年二十年不会走散的人,三十岁前弄丢了,三十岁以后再遇见也来得及,站在三十岁末尾看清楚的你和未来的你,希望你幸福,然后忘记所有发生过的

17分钟前
  • 🍿
  • 推荐

把李芯悦性转一下 没有任何别扭感 还会荣获渣男称号

21分钟前
  • 制式仪刀
  • 还行

难得 虽然悲伤,但青春就是这样 喜欢做朋友,因为比爱人更长久 校园的爱情还是对岸拍地好

24分钟前
  • 怀谨握瑜
  • 还行

故事有点单薄 莫名其妙 有人神似黄翠如

27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險些因為評論而遺憾錯過的一部電影。我相信導演團隊確實如映後所言,訪問了很多人、聽了很多故事,因為兩位主角的「擰巴」被展現得入木三分——那些看似不道德、不合邏輯、不合時宜、不「知行合一」的表現,才是在系統性壓迫之下,一個不那麼「勇敢」、不那麼「堅強」、會衝動、會軟弱的普通個體的常態吧,至少打動我的都是那樣的片段。

31分钟前
  • 清涼飲料水
  • 推荐

本来要看另一部不小心选错看了这部。剧情逻辑有点混乱,年纪大了对这种be美学逐渐无感,两星给颜值吧。

35分钟前
  • 布鲁小火柴
  • 较差

五星支持.我更喜欢后面部分的节奏,够快,能表达的也更为深刻。每个人都有需要和无知的青春和解的时刻。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有雨中接吻和最后蓝问悦是不是故意在三十岁前结婚,悦没有明确回答,但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人们总是会为遗憾难过,一份需要经营的情感是预测不到结尾的,可总会因为无法开场而难过,无法开场意味着连失败的结尾也不会有。没有谁对谁错的,青春是拿来试错的,而青春里的那个人,回过头隔着这么多年也已经彼此难以共融了,朋友都是需要保持联系的,不然价值观容易起冲突……但无法否认的是,当年的无知,在那一刻都是真挚的热烈的感触,能够感受就是幸福的事情。大家隔着彼此尴尬的往事,能会心地觉得幸福已经很难得很足够。

36分钟前
  • Byrneka
  • 力荐

是是是!!!是爱情!!!

37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还行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一定老死不相往来。老演员们看着好熟悉,好喜欢。我想表白孩子她妈妈。😅 这个“很不真实”的结局,是想消失的人知道,坚持从事电影业的自己,仍然爱她,不管她怎样了。

40分钟前
  • FirstLast4ever
  • 推荐

其实婚礼上哭的不止她们两个人,还有在屏幕前流泪的我。😭

41分钟前
  • 力荐

把百合题材当噱头塞到青春偶像剧的壳子里,只有四个字:不伦不类。真实经历?纯属放p。互相那么猛烈的爱过,却在初恋婚礼上边自我催眠自我感动我们是永远的好盆友边相拥而泣,真想给导演个大耳lei。打高分的都是侄女??

46分钟前
  • Midnight
  • 很差

徒劳无功 怎么hk拍《叔叔》就可以婚后再约 拍这种就纯纯恋爱 女校中学都是犯错 最后还是要嫁人 女同也可以骗婚!也骗姬!

51分钟前
  • Fin
  • 还行

在戲院看母校倒是頭一次

52分钟前
  • 薑蓉飯
  • 还行

我真的好吃这样的剧情哦,大概是因为自身一些经历混杂的吧,滥俗又痴迷。

54分钟前
  • 涌起密云
  • 还行

最喜欢是两个父亲见面前后那场。其实这两个还是不错的。

58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还行

《蓝宇》话外音作为心声那段简直神来之笔。还是很触动,导演自传无疑了。双女主超来电。

60分钟前
  • 扬花点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