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心期待地去看了决胜时刻,看完之后非常失望。
试着用正常的语言组织观后感但是失败了,就用时下早已不流行了的咆哮体表达一下情感吧。
暴论预警!
现在的导演们不讲爱情不会拍电影了吗?
连《决胜时刻》这种宣传上仿佛要接建国大业后续的献礼片都穿插狗血爱情剧,还把爱情剧拍得像主线一样?
无用的强行煽情一条接一条,历史人物排排队人设崩坏,意味不明地随便让人物到处泪汪汪是几个意思?
稀烂的节奏,各种谜之尬演穿帮不合逻辑,任弼时拉琴献给新中国,然后给我整一奇异恩典?
合着新中国是上帝施舍的?
这是政治错误啊政治错误!
用光调色毫无水平,拍人只会夕阳侧脸大光圈,国党那边永远愁云惨雾。
明明是同一天,长江北岸阳光高照,南岸就阴雨绵绵压抑厚重?
蒋光头全剧不是在发呆钓鱼就是在烧香拜佛,一到重大决策就让人等等等?
明明要讲开国大典前的反特务斗争,特务的镜头还没男主的帅脸多?
男主什么背景这么牛,跟毛主席称兄道弟,还能出现在一切关键的时间场合?
你是保卫团啊兄,不是公安别动队,不见你搞香山布防,双清别墅旁边都死人了,只说一句“一定要破案”就没有下文了?
案呢?
谁死了,为什么死的?
特务来侦察却搞出人命,合理吗?
没有表现多少北平特务的破坏,两千多特务就被全部抓获?
败贼逆党的挣扎就这么不值胶片钱吗!
全剧滥用建国大业的素材也就算了,这才拍了几年的东西,画面就已经劣化得像90年代的东西了?
找人家要母带另转一份不行吗!
终于要搞大典了,说是要收网特务了,结果收网就是街上查查身份证?
老蒋要来破坏大典,计划从舟山群岛起飞飞机轰炸。
就给我整个P40挂两颗500kg?就那航程能飞过两个省吗?
周至柔你是国军空军司令啊,你到前线机场去干什么!
你的战位不在那里啊!
我甚至还没开始吐槽战斗场面!
榴弹炮打五毛特效紫石英号,就离了百十米,炮口快扬到天上去了。
你是装迫击炮还是打对岸?
平射啊平射!
说起炮兵阵地, 谁出的主意把一个炮兵阵地前前后后密密麻麻排一大片,炮位间距有两米吗?
就这么排,一个火力覆盖下来能活下几门炮?
坑爹呢这是!
岸边阵地居然挖个壕沟,让步兵端着枪一溜蹲里面?
醒醒啊导演这不是抗日神剧伏击鬼子运输队啊!
国军的江边要塞更没救,简直是肉眼可见的贫穷。
除了一堆沙袋堆的胸墙和一个孤零零的炮楼,没有火力点没有阶梯防御没有防炮工事。
国军大头兵是防弹片的吗!
明明拍的是渡江登陆作战,先cos诺曼底登陆又cos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火人冲锋又cos硫磺岛的多人扶旗,抄得连分镜都!
一!
样!
国军反登陆空中支援就两架野马来回打机枪就算了,飞机是建模的就算了,建模水平还不如九几年的空中杀手是几个意思?
前前后后各种武器穿帮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找个军宅帮着做考证都比这强啊!
收费还低啊!
这片子宣传的一大卖点是高清修复的开国大典彩色影像,我本来以为会像特典一样完整地附在最后,结果却是剪巴剪巴穿插在剧情里?
结合之前瞎剪建国大业的素材插进来的部分,我算是明白了:插进来的外片素材和历史素材全是人多的场面大的,敢情是在省钱啊!
失望啊,失望透了!
仿佛看了三流谍战剧加三流爱情剧,中间又混了些拍得还行的历史片。
历史片拍得还行还全是唐国强为首一帮老朋友的功劳,编剧和导演全在帮倒忙!
为什么这片不在十一当天,至少是九月三十上?
原因在于这片根本配不上当献礼片,就是个借着建国大业的好口碑和唐国强们老演员们的名声骗钱的烂片。
骂了这么多了冷静下来说几句吧:个人觉得历史综述类影片近年只有建国大业达到了优秀的水平:剧情张弛有度,演员表演专业,角色人设合理,国党智商在线,历史考证到位。
反观决战时刻,简直处处反例,条条不行,我从未觉得一部电影的时间是如此漫长,甚至在观影过程中开始怀疑诸如编剧导演是不是反动派派来的特务,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看这片之类的问题。
啊…也许会有人觉得我太挑剔,太苛刻了但是!
我认为既然在这个特殊的档期上演这样特定题材的作品,就必然会带上政治色彩,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既然如此,就更应该绷紧政治神经,仔细考证,认真编排;而不是给已经形象丰满的历史人物套上虚伪平面的人设,让最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拉基督教的福音曲,把领袖的形象搞得一团糟。
在此前提下弄出这种节奏松散剧情不合逻辑人物人设崩坏考据一塌糊涂的稀烂东西,是要向全国人民谢罪的!
没有觉悟就不该担大任,没有政治敏感神经就别瞎拍历史片。
拿这种题材搞经济投机,实在是令人作呕。
要拍历史片,就老老实实去请历史研究所来当编剧顾问,别找写偶像系电视剧的编剧;要拍军事,就老老实实去跟解放军合作,别瞎发明些武器战术,解放军丢不起那个人。
向看到这里的各位大声广播:不建议观看决胜时刻。
要看解放战争,去看大决战系列;要看大场面军事电影,去看解放系列;要看近年拍的国共建国前斗争,去看建国大业。
我就想问一句,导演,当孩子们看着你这个电影,他们能感受到建国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吗?
导演功课完全不足,从时代特点的考究,到剧情上我党创建功业的紧要关头的谋略,完全不行,还是有现代电影跑不掉的俗套爱情影子,我真是呵呵了。
时代特点考究:毛主席不会讲普通话,你说为了观众能听懂, 行,我认了。
那贯穿全剧的全城的排场,这是一个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吗?
不说断壁残垣也得是百废待兴吧。
服化道完全照着想象来,不考究历史就算了,开国大典的视频总看过吧,那视频里的人生活水平照电影还得差一大截。
剧情bug:真的是无力吐槽,解放前夕胜利在望,紧要关头,毛主席和蒋介石的过招就像过家家,不痛不痒。
毛主席抽烟抓鸟保媒拉纤跟护卫兵联络联络感情🤷♀️,然后就建国了?!
我知道导演想用细节呈现毛主席的立体形象,关键是您忘了没呈现伟人的智慧与谋略,全程不干正事儿,进北京了,谈判见见代表,开开纲领会,然后就建国了?
要是真这么容易,主席你来当好不好啊!
渡江战役的紧迫,与国民政府斗智斗勇分寸拿捏,啥都没有,你也不知道英国舰为啥就轻举妄动了,你也不知道蒋介石在想啥顾虑啥,你也不知道咋的忽然就开始大场面战争了,反正我党要过江统一全中国,都别废话!!!
还有那个保卫科科长陈有富,要是就这点本事,保卫科交给他就是把毛主席送蒋介石啊。
完全没有博弈,没有智商,潜伏成平民,还没了解敌方呢,被敌方间谍摸个底儿透。
毛主席所住别墅保卫兵被杀,你也不知道那俩人咋靠近的,咋杀的,你也不知道这事最后咋破的案,反正有俩人乔装成村民上山然后保卫兵就死了。
至于怎么死的怎么破案,那不重要。
街道潜伏那么久对市井生活一无所知,付个小摊钱您都跟不认识钱似的,还得掌柜的自己拿,而且掌柜的还真大方,上来就不要钱了,咋的,家里有矿出来干买卖就图个广结善缘呗。
还有陈有富的爱情,那个时代人人都方方正正(这是个感觉词),强行加爱情戏可以接受,但是一个恨不能结婚了夫妻双方还以同志互称的年代,你俩谈现代恋爱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毛主席喜欢八卦强行给你保媒拉纤谈也就算了,你还扭扭捏捏各种规矩,守规矩又没原则,假装坚持一下您就服从了。
我emmmmmmm哎还有那个保卫科的小田(好像叫这名),他家地主阶层啊,回家后那环境那生活都挺好啊,你也整不明白咋一家三口突然就全去渡江战役了,你也整不明白战争咋就忽然而至了。
战争场面不到五分钟,敌人就豆腐渣一样烧把火就输了,唯独我们可怜的小田牺牲了,还特么是在大家舍生忘死冲锋时他要插个红旗,哥,你说你冤不冤!!!
两小时生搬硬凑,没有紧张情绪,没有谋略,没有那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时代特点,没有节奏和剧情可言,唯一可取的是毛主席还是挺像的~一部套着解放全中国的外衣的现代片,没想到这种题材上导演讲故事能力依然毫无提升。
我知道你想拍出至暗时刻,可是你拍的,不好意思,是观众的无聊2小时!
看完真想说,退钱!!!
新中国成立在即,国共两党和平会谈紧张进行,背后还有特务不断干扰搞破坏。
影片整体带上了具有年代感的滤镜,片中有很多老戏骨,演技扎实,把众多开国历史名人名将演绎得个个个性鲜明。
谈判失败后的渡江战役,让人深感战争的残酷以及我们想要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新篇章的决心!
请记住那个的小战士,他牺牲了!
😭 那红旗的鲜红是他们血染的颜色 😭 最后,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影片居然是真实影片。
惊喜!
那熟悉的声音,那红旗漂洋的天安门,那欣喜有光的眼神看得我热血澎湃,不禁红了眼眶跟着他们一起鼓掌。
电影长达140分钟,但是我一刻也不想错过。
五星推荐相信看完这部电影再去看《我和我的祖国》会更加的有感触。
我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决胜时刻》就是一部垃圾,垃圾中的垃圾。
全片都是尿点,没有泪点,本片作为一个反面例子,是值得深思的。
首先从前期开始讲,演员。
全片,我觉得蒋介石还可以。
演员演戏烂,是真的烂。
这部剧中我对于黄景瑜也是十分失望。
完全就是一个相反的人物,保卫队长,语气轻浮,连敬礼都松松散散,随便一个参加过2周军训的大学生做的都比他好,真的十分让人失望。
另外,演员配置上,您确定剧中蒋介石不是蒋经国的儿子?
演蒋经国的演员看起来就是50多岁。
演员表演,没有一处亮点,平平无奇且全是尿点。
其次,从剧本来看。
影片中有个很关键的人物线索,耳朵带痣的国民党特务。
他连接着保卫队长的作用,突杀任务的关键,是吊着观众胃口,创造出一种观众知道地比主角多,观众意识到危机,为主角着急的效果。
结果呢?
这个关键角色写不见了,不明不白地就没了。
那整个故事就崩塌了,强行收尾。
这是剧本的最大忌讳。
从后期来看,先看视效。
先从前期的配合工作来看,群演死了不流血,一片一片地倒。
炮弹轰炸用窜天猴,你咋那么厉害呀,用烟花来当炮弹?
其次,连打枪,枪火都对不上枪管,随随便便的一个国产连续剧都比这个破电影做得好。
最后再来看这个五毛钱特效。
请问你是用AE模板做的飞机吗?
那种淘宝2块钱1000个那种。
五毛钱的飞机,五毛钱的军舰。
真的是笑死人,舞法天女做的都比你们好。
最后,来看调色。
虽然降了饱和度,但是,我可以打包票,你们没有分版本调色。
我估计你们只有一个版本,院校版。
没有网络平台版。
我在爱奇艺看的,这个颜色多垃圾我就不想说了,应该不是版本不兼容的问题,出入太大了。
这个电影的调色风格我非常不认可,每次蒋介石方时,那就是蓝精灵,偏灰偏蓝,人嘴唇都紫了。
刚开始我还很欣赏,毛泽东刚出场的时候,总体饱和度降低了,但是人的肤色正常,结果到后面,越来越不正常,偏蓝偏绿。
同时,还跳光跳色。
最后我们再来看情怀这个点。
我敢说,这是红色情怀里头拍地最烂的一部片子,也是黄建新导演永远的绊脚石。
影片穿插黑白纪录片,穿插《建国大业》的片段,这是一个十分失败的尝试,这样使得在三部片子里,每个人物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三个毛泽东形象,三个周恩来,等等等等。
烂,实在是烂,烂死了。
真的是滥竽充数,的确很省钱,同时也很烂。
《决胜时刻》是我2019年看过最烂的片子,没有之一。
这是渡江前夕的踟蹰;这是最终战场的炮火;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凯歌。
一九四九,几十年的拼搏,一代人的心血,在这个节点凝聚、喷薄。
本片全篇都在描画渡江决战前后的场景,特别的是,本片的节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沉重阴郁,描绘的中心也并未放在战争的准备与进行,反而是围绕领袖毛主席,以轻松明快的方式讲述他身边的故事。
片中的毛主席身份多样,但突出表现的是他作为父亲、作为老友、作为长辈和蔼而活泼的一面。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
我们一次次地从他与身边人的互动中受到感染。
无论是替李讷捉麻雀还是送陈有富恋爱锦囊,这种带有反差的滑稽感让全场陷入欢乐。
不过也正是存在这份温馨,战争的残酷才更加刻骨铭心。
片中的战斗画面所占的篇幅并不长,但每一个镜头都能触动人的灵魂。
当英舰紫石英号进犯守区,炮火漫天,我们坚毅还击,粉碎了洋人脑中的大清印象。
当解放军硬摇着木船从反动派的轰炸中挺进,踏上对方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防御江岸,当战士们全身已被烈火焚烧,他们仍怒吼着向敌人扑去,眼中闪亮着对未来的希望。
这是人民的胜利。
我们站起来了。
本片跟十年前黄建新导演拍摄的《建国大业》一样,都是讲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和国家发生大变化的事。
不过本片的时间线没有《建国大业》那样长,而且这次有更多特型演员共同参演,拍摄手法与画面也比十年前的作品更显成熟,也更有现代的美感。
这次片中还有很多年轻的演员们的出演,他们也都基本演技时刻在线。
总得来说本片非常符合爱国题材电影的气质。
最近看了一些建党百年历史剧,唐国强演的毛泽东还是挺有神韵的 毛主席、周恩来天人气象的张力和魅力气势独树一帜,都是我欣赏的人物。
建党百年, 很跟有必要了解一些党史 影片以时代 视角切入,聚焦党的决胜时刻的波澜壮阔、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 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建立新中国。
那种坚信与心气,让人感动。
就是时代的中华气势
这部影片在1949年毛泽东的新年贺词中拉开序幕,到10月1日开国大典结束;讲述了毛泽东进京、国共谈判、渡江战役、筹划政协会议等关键历史事件。
对于我党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从片名“决胜时刻”也可预估,影片的气氛是千钧一发、扣人心弦的。
实际上,影片却塑造了共产党领导人游刃有余、信心百倍、志在必得的形象,体会不到至关重要时刻全力以赴的感觉。
共产党和国民党两方的活动构成电影的两条主线,交错进行。
我党的画面永远是明亮的暖色调,阳光明媚、人人精神饱满、笑容满面;而对方的画面则是阴暗的冷色调,老蒋愁容惨淡,隐居于溪口老家,撑一把黑伞祭拜自家宗祠和母亲的墓碑,对前途一筹莫展。
两方交汇的场景一是谈判桌,二是大街小巷的特务。
谈判桌上,周恩来始终掌握主导权,他永远是站着据理力争;张治中带领的国民党谈判团每每被怼得哑口无言、面面相觑。
双方争执的关键问题,影片语焉不详,缺乏历史知识的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双方特务的对峙更是支离破碎,有头无尾。
只见鬼鬼祟祟,没看出什么剑拔弩张的情节。
政协前夕,国民党埋下的最后一个人体炸弹被轻而易举地捕获;开国大典当天,老蒋的终极计划——飞机轰炸,也默默地胎死腹中。
影片的英文名是Mao Zedong 1949,所以,主角应是毛泽东。
然而,剧中的毛泽东像个幕后掌柜,只等下属汇报消息。
他是个享受天伦之乐的爸爸、是个八卦下属恋情的长辈、是个甘冒生命危险追星的戏迷、是个宽容贴身士兵返乡探亲的上司……我们看不到领袖在决胜时刻运筹帷幄的战略智慧,看不到他的决心和勇气。
不是说不能表现日常生活的柔情,但要把握主要方面,否则过犹不及。
渡江战役是最重要的转折点,但依旧乏善可陈。
老套的剧情:炮火连天、血肉模糊,我党战士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强行登陆,曾在毛主席身边的小兵在山坡上竖起一面鲜红的旗帜,流弹刺穿他的胸膛,但旗帜屹立不倒。
我总觉得,正面拍摄残酷的战场画面是非常无力的,观众看到的无非是“特效”,不如表现背后的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如:战前将领和战士如何鼓舞士气;战后,面对登陆成功和伤亡惨重的局面,领袖悲喜交织的心情……记得电影《敦克尔克》和《至暗时刻》两部反映一站和二战的电影,都没有直接表现正面战场,却从头到尾引人入胜。
其实,渡江战役前国共的拉锯和我党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信心,足以撑起一部影片,无需加入其他细枝末节。
战争片一直是国产片的软肋啊。
这部影片的亮点是群英荟萃,拍摄技术高超,观影体验好。
许多观众是冲着结尾彩蛋——高清修复的开国大典真实影像去的,但是电影中的片段只有一瞬间,不如直接看完整的影像。
拍摄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一定受限颇多,也不能强求过多。
最后,再来回顾一下毛泽东在渡江战役胜利后写下的诗吧: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觉得似乎那种开国前的紧迫感并没有达到高潮。
不过两方环境在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截然不同,北平是初秋的麦黄色,大街小巷里锣鼓喧天鞭炮齐明;而南方阴雨连绵,色调昏暗阴沉,也象征着两方不同的命运道路。
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就是涉及爱人对话的镜头都是斜拍的大特写。
要说违和的地方,就是让秦岚演宋庆龄了,她的外貌年龄做周涛的姐姐,喊黄薇小超都感觉很怪。
感情戏处理的很好,同志们之间的“革命友谊”点到即止。
渡江战役打的真的是大快人心,英国军舰欺人太甚了。
看到邓陈打进总统府,好多熟悉的场景啊,现在南京总统府里还挂着这个场景的画像。
之前以为预备在开国大典采取的破坏行动是因为被发现了采取紧急制服措施所以失败,原来是并没有下达最后的命令,我想就是因为南韩不许他们降落加油无法返航吧。
南韩的态度表明此举并不能得到世界的支持,某人已经失势。
电影整体还是挺好看的,就是时间有点过长,看到后来有点坐不住了。
2021-2-22 决胜时刻 小米盒子1949年 毛泽东一行来到清华园火车站 李克农派陈友富负责保护主席安全 解放军队伍在主席命令下经过东交民巷 主席一行来到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鞠躬 溪口 蒋介石想要划江自治 李宗仁代总统 蒋介石想要刺杀主席 毛人凤通知了宋美龄 宋美龄给蒋介石打电话质问 蒋介石不承认 国共谈判 国民党保卫局毛人凤下令刺杀聂荣臻 陈有富受伤 最终谈判失败 解放军渡江 南京解放李敏在苏联长大不会中文 毛岸英想去工厂做工人 毛泽东小女儿捉麻雀玩主席要进城去看梅兰芳 需要经过李克农批准 后台见到梅兰芳 主席路边吃大排档说自己什么时候带过钱让陈有富结账之后去找江青要钱蒋介石私下让军队去银行拿走金条等 引起李宗仁不满 蒋介石让杜鲁门写支持声明 杜鲁门不写 蒋介石让宋美龄暂时留在美国英国军舰进入中国领土 解放军炮轰军舰 李宗仁观望希望英美相助 主席撮合了陈有富和播音员孟予 主席让想家的警卫员回家看父亲和妹妹并送了礼物 警卫员要求参加渡江战役 护旗而死 任弼时未主席 副总理周恩来等人拉小提琴 将近50岁去世蒋介石下令轰炸天安门 因为南韩不让飞机降落加油因为取消轰炸 新中国成立
黄景瑜火车站接主席那段看得我想打他,就不能练练演技吗!!还好后面几个老戏骨发挥,文白的表演太有感染力了,还有弼时拉琴真的感人。修复版彩色开国大典值回票价,周总理太帅了!渡江战役拍的好像大兵瑞恩,最爱解放军冲出火海扑向敌人那段,最后插旗那幕不太好。
人物刻画生硬 剧本内容浅白毫无深度 是适合六年级学生的政教片 优点在于大部分画面较美&因为浅白所以看得流畅 (国民特务利用追问按包卖的小贩多少钱一斤来找到主席的住所的方法长见识了)
溪口的蒋公用直钩垂钓,香山的主席用麻筐捉鸟。固守长江临渊只能羡鱼,借力好风诱捕方可擒贼。若是做那西楚的霸王,卦象都是凶兆。若是成为得胜的将军,东风都会送船。和谈没有帅印,划江忤逆乾坤,那边还在百厥而待九死一生机,这边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别故园三十载,今日北平没有特务,只有和平。
毛主席、周总理他们集体去北京孙中山陵前祭拜?真能瞎编!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天壤之别
所以黄景瑜是来干啥的?
此片从开头毛主席检阅部队时部队佩戴的都是八一军旗,我感觉这时的八一军旗太早了和历史时间对不上(只是个人认为)。影片最后蒋介石做什么事也不顺心,让我有种“天要亡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感觉,我相信当时的蒋介石内心也有这种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很强烈。影片结尾时公布了1949年天安门开国大典彩色版影片,这是影片最激动的地方,以前都是只有黑白版的影片
看到一些真实历史画面,还是挺有趣,而且蛮激动的,但整部电影节奏带不起来,就感觉是一篇流水账,特别是打英国舰艇和渡江两场大戏,看的有些尴尬。几个老演员没话说,黄景瑜现在是真的火,难啊都是他,王丽坤是不是有点出戏了?
特殊作品,其实可以看,但也就那样了
能不能0分,台词说的比唱戏还好听
主旋律电影也是有好坏之分的!!!建党伟业那三步比这个好一万倍!!!不要说是因为主旋律观众才不爱看的,你不反思可以理解,但是连煽情都是一坨屎!!!
2020/31 可能是特别想拍出仿纪录片的形式,确实多了解了很多历史细节。但是某些分支过于琐碎了毫无意义。怀疑是带资进组的加戏。
缺少中心,剧情发散,啥都想表达啥都没说明白,五毛特效。跟三十年前的大决战比就是渣。
整体还是老一套的拍法,人物刻画(脸谱扁平化)与情节设置(国共双线对比)都熟口熟面,比如与《开国大典》《建国大业》等片如出一辙,只有部分伟人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是些许亮点。。。
我只对数字修复那段感兴趣
剪辑了一些建国大业的镜头,主要叙述了建国前期北平中央领导的安保工作,通过刻画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但是故事讲的并不好,没有新鲜的视角。
我觉得比建党伟业好看!画面感,配乐,主线都挺好,推荐!
天天主旋律,国产也出点新意好不好?
与国家共庆诞生,共呼吸共命运。成立不易,艰辛和饱含深情。
像《建国大业》一样能看出不少导演的小心思,清除两面人的工作还是要做啊。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