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开始是追火车的场景,一个大鼻子男人提着一个行李箱跑过了一个大叔,边跑边拉着火车尾的杆子,终身一跃跳上来了,舒服的点了一颗华子,吐了一口烟,还顺带瞟了一眼没赶上火车大叔,太好笑了吧哈哈,果然全是人挂在火车外面的印度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是我喜欢的喜剧调调哈哈。
直到三兄弟在印度火车高等包厢上聚齐,才知道这是一个老大车祸余生后组织的心灵之旅,为的是找回兄弟间那份亲情,三兄弟性格不一样,老大带着6000美金的腰带是个事业有成土豪,性格强势有点自我,老是习惯性的帮别人点早餐还不忘问一下别人吃什么,不等别人回答就和服务员下单哈哈哈;老二老是用着过世老爸的东西,经济条件应该不好,还有一个怀孕的女朋友却准备离婚;老三有点文艺青年的颓废感,老是等着前女友的电话留意等待复合,却上了乘务员。
三兄弟各怀鬼胎,老大偷偷瞒着兄弟安排见母亲这个事情;老二瞒着老大自己妻子怀孕;老三已经偷偷定了票随时准备溜走。
三兄弟中性格最好的应该是老二,老大老三都喜欢把秘密告诉老二,老二从来都不保密哈哈哈旅游的惊喜总是在一些意外,打破你的计划却让你遇到别样的风景。
三兄弟被赶下火车便是这个转折点,齐心合力救一群溺水儿童却还是死了一个,受邀参加葬礼,这才是真正的对生命敬畏的朝圣仪式,送别溺水儿童之后,三兄弟摒弃前嫌,真正的开始接纳彼此。
三兄弟在遇到母亲之后,开始一直质问母亲为什么不参加父亲的葬礼,母亲并不解释,而是告诉他们要是一直争吵就得不偿失了,母亲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没有人会一直陪着你,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或许这里就是母亲最好的选择,直到三兄弟在桌子面前和母亲手对手不说话感受彼此,或许这一刻便是这趟旅途的意义。
人生总要有点不期而遇的惊喜
看了一些评论,有些部分契合心意,有些则未必如我看后所想。
这部电影是我看的韦斯安德森的第五部电影了,因为时间有先后,体会各不同。
这一部穿越大吉岭,我感觉让我联想和思考的方面比较多。
也许是我对家庭关系比较关注,因而感受多一些。
我觉得这是一部人的关系的电影。
三兄弟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
电影其实并不很“完整”,很多背景没交代。
比如老大有钱,老二穷,老三应该经济好一点,老大个性有点强势自负,老二有点软弱犹豫,老三有点放荡颓废,他们的父母不是离异就是分居多年,关系不好,各自寻求自我人生。
父亲开着保时捷老爷车,用LV行李箱,老派富足,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老派有钱保守的美国白人男性养大三个孩子的后果,也就是三个孩子的问题。
老大事业成功,鞋子三千刀,腰带六千刀,安排了这次印度心灵之旅,全程付费。
两兄弟其实是来蹭老大的旅行。
老大的强势自私体现在控制欲上,对自己雇佣的助理苛刻,控制弟弟的自由。
但心灵之旅只是幌子,老大耿耿于怀母亲的长期远离甚至不出现丈夫的葬礼,可见父母的隔阂之深。
这次旅行暗地里是想见母亲,并破解心中的难以解脱情结。
本就隔阂不少的三兄弟个性冲突,难以调和,火车上闹出不少事,终于被赶下火车。
这是第一段。
转折是三人救落水的孩子,也是三兄弟,其中一个死了。
这次拯救他人的行动也救了他们,他们第一次有了如此高度的默契。
在印度人的无声关爱中,他们感受到了善良和感恩的回报,内心得到了净化。
参加了死去孩子的葬礼,看到人们庄严的悲伤和哀悼,想起来他们在父亲葬礼上的表现,心灵受到触动。
在参加父亲葬礼的路上,他们的表现简直不为人子,争抢父亲的汽车和皮箱,一心关注母亲而完全忘记了父亲葬礼。
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未出现的主角,就是他们死掉的父亲。
他们三兄弟和母亲都受到父亲的影响,可能是负面影响。
三兄弟一上车各自喝药,嗑药美国人,不就是常常出现的生病的现代人典型吗?
老二恐惧于即将降生的孩子,想要离婚,摆脱父亲的责任。
老三是写小说的文艺阴郁男,一直查看前女友的留言,希望复合,但却在火车上放纵。
精神有问题的三兄弟或许可以各自代表一种现代人精神疾病。
虽然他们努力嗑药,并试图在宗教灵修之中找到解决方法,但他们前期失败了。
他们不尊重人,也缺乏爱的能力,自私冷漠、贪图享乐、追逐利益、恐惧承担责任,让他们难以真正和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孤独冰冷侵蚀他们的生命健康,陷入病态。
也许他们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母亲无法忍受这种病态生活,远走他乡,寻求心灵幸福。
他们的母亲似乎找到了。
三兄弟中一开始只有老大很固执地要见母亲,老二老三并没这想法,是被诱骗而来。
但他们都倾向于,母亲并没有想见他们。
因为多年来,他们母子不见面不联系。
虽然内心深处,他们渴望母爱,但得不到回应。
老大开车撞上墙,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可能是精神崩溃的原因。
他来寻找母亲,是寻求解救自己。
三兄弟经历了印度小孩的葬礼,建立起理解,在登机离开印度的前一刻,他们一致决定满足自己的渴望,违背母亲的意愿,去见母亲。
在修道院,他们见到了母亲,但纠结于得到答案,场面并不很开心。
母亲告诉他们不要用语言而用其他来沟通,告诉他们不要抱怨他人,抛弃过去的负担,重新开始今后的生活。
第二天,母亲离开了。
三兄弟有些失落,但得到启示,登上山顶最终虔诚地完成了那个一直未完成的仪式。
为了赶上火车,他们丢掉了父亲的箱子,抛掉过去的负累,轻松上路,回到各自的生活中。
这就是整个故事。
一次心灵之旅,也许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确实更有精神上的神圣感之类的。
对于缺乏敬畏的现代人,宗教可以提供某些美好道德和价值的补充,是一剂药品。
但在根本上,人类的疾病需要自己去领悟去行动去解救。
这是一部给人颇多想象空间的电影。
就这样吧。
三兄弟丧父后印度寻母,奇幻旅行family melodrama。
1️⃣人物塑造这个病态家庭非常典型,出走的母亲+极度缺爱的小孩。
大哥觉得自己有责任团结一家人,弟弟们应该听他的。
他有钱($3000的鞋$6000的订制皮带)、讲究、爱计划(每次拿itinerary说事不太随机应变)。
表面上是心理状态最积极稳定的(一直是他在主动做出reunion努力),实际上是病的最重的人(头伤是自残)。
他太孤独、太缺爱,没有朋友,没有人关心他,他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这趟旅行对他来说最重要,因为找到妈妈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二弟是典型的the lost cause,他感觉一切都无所谓,在面对可能的美好时第一直觉是逃离,有自己毁掉自己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倾向。
因为缺爱造成的创伤,内心深处是极有责任感和极无安全感的,行动表现出来则是极无责任感和不需要安全感的。
所以他会默认爸爸的东西是给自己的、想象爸爸遗言说最喜欢的儿子是自己(心理补足),会假装不想找母亲、有儿子爱老婆却想离婚(自我防御)。
三弟就是那个蠢萌可爱的老实倒霉蛋。
他的烦恼没有哥哥们那么大(自杀/自毁倾向),就是无果的爱情、我方真心而你方只是利用。
他有比较健康的情绪疏导方式(写小说),不喜欢站队、参与到矛盾中(哥哥吵架:I don't want to beincluded)。
因为缺爱,所以特别容易爱上别人。
母亲在配偶、子女、自己的排序中把自己放在了第一。
这似乎应该被批评,却又似乎没人能指责她。
她是爱她的孩子们的,但她不知道怎么爱,她不愿给、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但是她有愧,所以她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失、自己过失给孩子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她不敢面对,所以她说“往事不要再提”,所以她逃走了。
三兄弟和解弧线很完整,从代管护照到你留着吧,从互相隐瞒自己生活中的big problem到没有秘密坦诚相告,从不想与对方有任何交集到互相成为彼此的emotional support。
非常美好的感情弧线。
2️⃣戏剧结构开端部略疲惫,喜剧效果不足,进入故事有点慢;被赶下车后持续走高,救小孩、儿子/父亲葬礼并置剪辑、放弃回程票寻母、母答应一起后逃跑,情绪一点点加重,big gun problem一个个出来,观众开始了解messed up的家庭关系、理解角色;结局非常satisfying,baggage这个隐喻极妙:要赶上通向未来的车,就要扔掉爸爸的旧包袱。
The first step of starting a new life is throwing away your old baggage that’s become more of a burden than useful experience. It doesn’t solve any problems (they probably can’t be solved), but it’s a good start.3️⃣情感主题Isn’t it sad,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so desperately from someone, your whole life depends on it, but they’re just not able to give it to you?电影聚焦了一个主题:如何自愈原生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谁都知道要throw the baggage,可是如何做到?
电影的答案是兄弟抱团取暖。
可是在独生子女zc下,那一代的🇨🇳“孩子们”,又该怎么办呢?
感受是:喜欢音乐多过喜欢情节!
(我不是资深电影爱好者,没有看过导演其他电影,无法对其一贯的风格啥的作为评论,只是借个地方,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美国逗比+印度背景+法国歌!
挺喜欢这样闷骚的情节,不是第一眼就看出笑点,也没有直戳泪点的悲伤。
影片中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gps,没有攻略,没有导游,可能这才是很多文艺青年挂在嘴边的那种“能够遇到自己灵魂的旅行”。
中途被赶下火车,若即脱离的艳遇,惊心动魄又充满了悲伤和遗憾的见义勇,还有那个不情愿却充满惊喜和感动的目的地……哪一个不像我们的生活呢?
尤其是,影片中迷路的火车——虽然我们都在各自的人生的轨道上,但是谁也难保不会遇到那个迷失方向的岔口……路上,遇到了谁谁,然后再见了继续上路,发生了什么,然后解决了继续出发……嗯!
总之,就是这种感觉!
PS:分享影片中的法语歌Les Champs-Élysées:http://music.163.com/#/song?id=27710937(文盲只能听出香榭丽舍(*^__^*) )
追火车的经历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是收拾行囊出发是绝大多数人都体验过的。
《穿越大吉岭》算是韦斯·安德森早期作品,还是甜腻的色彩,对称美学依旧突出,那些平移镜头、冷幽默对话、极致的细节,无不彰显着安德森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鬼才气质。
电影开始和结尾都有追赶列车的慢镜头,配合The Kinks的背景音乐,旅行在开头和结尾美好的一塌糊涂,恨不得时间冻结,慢镜头来回重放。
当然,旅途未必全是浪漫和惊喜,大吉岭号也是,那些随之而来的意外、偶然和挫败让人狼狈不堪。
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世界,风险和意外难以预测,孤独和飘零感如影随形。
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旅行,那些风景、意外和惊讶都将沉淀为记忆,重要的是,扔下包袱,再次奔跑。
故事讲了三兄弟在印度的一次心灵之旅行,为了去见多年未见的母亲,老大弗朗西斯精心牵头安排,甚至还雇佣了一名旅行的私人助理。
自从父亲葬礼之后,三兄弟一年未见,老大弗朗西斯因为车祸毁容了,老二皮特即将成为爸爸,老三因为爱情心碎,问题满满的三人在开往大吉岭的蓝色列车上会和。
弗朗西斯专制,会不征求对方意见,而强制为其他2兄弟点菜;老二皮特忧郁,强调自己是父亲最喜欢的孩子,私自拿了很多父亲的东西;老三杰克神经质,会偷偷检查女友家答录机的留言,仍旧强调自己的小说人物是虚构的。
三兄弟互不信任,彼此忍受对方的臭毛病,俩俩背叛小秘密。
三人在火车上屡屡违规,最后以打架扰乱秩序为由被赶下火车,助理布兰登因为被弗朗西斯羞辱而离开,旅行中断。
然而,也恰巧是因为这场意外,三兄弟救了2名落水孩子,并因此受邀参加了一场印度当地的风俗葬礼。
相比一年前父亲的葬礼,他们在印度这场葬礼上感受到了团结的温度,找回了迷失已久的inner peace,也终于找到了自己。
三兄弟决定继续旅行,前往去见母亲。
仍旧,母亲仍然没有给予三兄弟期望的母爱,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无声的交流和一个规则性的协议。
这场和母亲的无声交流,在韦斯·安德森平移镜头的切换下,从三兄弟和母亲的面庞,到再次平移至大吉岭号上一节节载着鲜活生命的车厢,车厢里有孤寂,有迷茫,有欢乐,有窃喜,轰隆隆的列车继续前行,永不停歇。
三兄弟试图寻找答案,然而,那些困惑、不解、迷惘甚至痛苦、失败,都不曾远去,而最终让人释怀的是坦然接受一切生命未知和变化的勇气和决心。
电影里有一个孔雀羽毛的宗教仪式,需要三兄弟在一处地势开阔、风景优美的地方共同完成。
然而,各种意外总是不期而遇,仪式一波三折,几乎已经放弃,直到最后在尼泊尔山颠的和煦微风下,三兄弟用仅存的最后一片孔雀羽毛完成了仪式,为旅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这个孔雀羽毛的仪式,也许是为了祈祷许愿,也许是为了通过仪式达到内心平静,又或许跟三兄弟的这场穿越大吉岭的旅行一样,本身毫无意义,重要的是,这个仪式和这场旅行将三人拴在了一起。
一路上,他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品尝了意外的酸楚,那独有的气味、光线、肌理的触感,以及萦绕在耳边的人们的话语,构成了三兄弟对那片土地独有的记忆。
整场旅行,各项精密安排被打乱,期待中的母爱也落空,这些意外和不确定让人心焦,也倍感失落。
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意外,三兄弟收获了彼此间的信任,突破了隔阂,直至找到了自己。
当三兄弟追赶回程的列车,将父亲的所有箱包都让扔下,便也是放下了执念和包袱,转身,回归各自生活,那原来的生活,也将是新的生活。
我写好了故事的结局,但是却不知道故事是如何开始的,这不曾料想的意外、偶然、惊喜,将作为记忆留存在心底,也将成为生命持续前进的节拍。
(完)
我给你煮碗面吃Wechat ID: Lamotta_yajie
首发于公众号“河畔电影院”。
2017-10-21 CHRISTAN 河畔电影院◇ 标题取自豆瓣网友艾小柯对电影《穿越大吉岭》的评论 ◇《穿越大吉岭》是最不韦斯·安德森的一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
熟悉韦斯·安德森的朋友都知道,这位美国著名导演的作品,往往带有很强烈的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和特色,比如《布达佩斯大饭店》,单构图而言,就足以让无数强迫癌过把瘾,随便一帧截图,都可以用来当壁纸,分分钟收割一众粉丝。
▽
以后,我们会单独用一期的篇幅来介绍《布达佩斯大饭店》,下面进入今天的电影推荐。
▷ 第38期
故事讲述了美国一家仨兄弟在印度的心灵救赎之旅。
不得不说,主题是老套了一点,因为这样的电影真是太多了,而且美国人一言不合就去印度的电影也不少,好像自己国家的宗教不灵验,去印度用恒河水点化一下、接受一番洗礼就能荡涤灵魂了。
但是旅行嘛,路上总有各种各样的意外,这也是旅行的魅力之一,如果拍成电影经荧幕放大后,更有赏玩之趣味,也说不定有某个景点就刺激到观众的神经末梢了。
自从父亲的葬礼后,仨兄弟有一年没有来往了,彼此间也构筑了很深的隔阂。
于是,老大弗朗西斯主动带头安排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旅行,企图让兄弟三人在印度会聚,坐大吉岭号列车穿越城镇,找回自我,联络感情,寻回心灵。
为了这次旅程老大可谓煞费苦心,行程详细周密,甚至专门雇了私人助理,将每天要参观的庙宇打印塑封(要是以后出门遇上这样做攻略的小伙伴那真是福祉啊),可见其用心良苦。
但是这样无微不至的行程安排终究没有让兄弟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旅途中他们各怀鬼胎,神经质的老三皮特偷偷买了机票准备去意大利找藕断丝连的女友,而且在火车上背着其他俩兄弟和列车员来了一发,但是转身甜青柠列车员又跑去和列车长xx,列车圈真乱,后来皮特再次要求但是被甜青柠以有男友为由而拒。
看,下面这位就是老三念念不忘的女友,够大牌,不过只在末尾出现了几秒,说到底娜塔莉·波特曼只跑了个龙套。
不过,在韦斯·安德森的短片《骑士酒店》里,可以看到他俩的戏份,这部片子里老三身上穿的那件黄色浴袍就是从《骑士酒店》里的过来的。
再说说老二杰克,这货买了一条响尾蛇准备带回去当纪念品,但是在火车上装蛇的盒子破了个洞,最终三人被列车员赶下车。
被列车员踢下火车后,计划可谓全乱套了,助理也辞职了,在沙漠里徒步穿行了一晚后,他们第二天救了几个落水的孩子,但是其中一个不慎挂掉了,当地村民要求他们留下来参加小孩的葬礼。
印度少年的葬礼实属剧情的转折,也开始接近了他们所谓的“心灵之旅”。
同时也穿插了父亲的回忆,让旅途的起因和背后的四分五裂的家庭关系得以展现,这段剪辑也推进了影片的主题,三兄弟也开始从内部分裂走向难得的统一。
当然了,还有抛弃他们的妈妈,他们去找母亲,试图询问她没有参加父亲葬礼的原因,但是我不能往下叙述了,否则要剧透了。
总之啊,人生没有必要一直背负过去,那真的没有意义。
(可是臣做不到啊!
)所以,最后三兄弟趴火车准备走向归途的时候,连行李都扔掉了,回归生活才是影片的主题,至于那些咖喱味的风景画,只不过是旅途终结时回头的背景而已,生命有始有终,旅行亦是。
•END•差点忘了说,还有个大龙套,在开头。
▼往期佳文浅谈新浪潮电影是我唯一能握手言和的朋友关注河畔电影院否则你没好电影可看
开始重看各种电影,想了想,还是在电影下面的“影评”做一点记录,方便查找和回溯,仅供个人使用。
一律选评价“力荐”。
第一次看是 2008-03-02 打了四星,短评是: 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看完也不知道是开心还是悲伤,不知所措却有若有所得,大概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吧~ 第二次看2015-5-23,正好朋友R一起,就重看了一遍。
有趣的是,看完感受和第一次非常像。
如果还有更多,就是觉得,人生也挺好的,活一次也挺好的,世界上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人,能相遇,能活着,有一种幸福感。
国内很多愤青,总爱拿印度比做阿三,仿佛没有比照,便抒发不了对中国崛起的骄傲。
很多愤青都和我一样,30有多了。
而立之年的男人,如日中天,有多少机会,能冷却下来,以另一个角度,重新思考,重新发现。
反省,不是因为我们犯过错,也不是为了将来不会犯错。
反省了,才发现天地无边无际,我们不过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
人生的每次突然变轨,都是对思维惯性的一次洗劫,更何况这次突然变轨驶入印度,这个古老的精神国度。
其实,旅行过程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不是去什么地方,而是遇到什么人,经历什么事。
越写越多了,毕竟,这是个记号,老年痴呆的时候能提醒我以前看过这部片子。
所以搁笔罢,免的让将来的我越看越糊涂。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they do the same thing in different ways or they do different things in the same way. i think that's the brotherhood!a little humor and a little touched.nice music, nice scene and nice accent huh.i love it
聞天祥老師去年辦過一場談魏斯安德森的講座,我有去聽。
席間,他把《大吉嶺有限公司》的序幕單獨拿出來細細地講解,說這一場跟其他作品不同,是魏斯跟影迷開的一場「很棒的惡作劇」。
當時的說法,我覺得分析得非常精闢,想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聞老師說:「魏斯安德森是個很注重電影開頭的導演,他往往要求他作品的開頭不僅要好玩,更要辨識度極高。
他慣用房屋的內景開場,以旁白與對白介紹全片,鏡頭則富有導演一貫的美學特徵:中線對稱與左右滑軌。
《大吉嶺有限公司》卻是一反常態。
電影一開場,馬上出現的就是一輛計程車正在翻過山頭的的激烈飛逐,沒有旁白,沒有內景,更沒有中線與滑軌。
這輛車在亂糟糟的印度市集急馳,載的是想要趕火車的比爾墨瑞。
經過一番折騰,計程車終於趕到車站門口。
比爾墨瑞衝出車外,匆忙跑入月台,想趕上已經發車的「大吉嶺號」火車(The Darjeeling Limited);此時,另一個趕車的旅客安德烈布洛迪突然出現在鏡框內,跟著比爾墨瑞一起奔跑,布洛迪大步一跳,跳上火車的尾廂,成功達陣,比爾墨瑞卻跳不過去,停下了腳步。
火車漸行漸遠,布洛迪遠遠看著比爾墨瑞愣在月台氣喘吁吁,看了好一會兒,他才轉身走入車廂。
音樂響起,布洛迪的步伐與整節車廂的遊客呈現出中線對稱的構圖,觀眾才終於意會到這是魏斯安德森的電影,此時已過了四分鐘。
熟悉魏斯作品的觀眾都知道,比爾墨瑞是魏斯最愛用的演員之一。
觀眾看到他的領先出場,自然就會視他為本片的要角,殊不知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導,因為當火車離開月台後,比爾墨瑞這個角色在餘下的九十分鐘都不會再度出場,第二順位登場的那個布洛迪與他的兄弟們才是本片的主人翁。
換言之,這段四分鐘的開場不僅風格與全片相異,連劇情都不必要,整場全刪也不會對整則故事有任何的影響。
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
這正是魏斯玩的一個把戲。
這幕開場不為別的,就為致敬名導薩雅吉雷而來。
雷與寶來鎢是印度電影最響亮的兩個名號,魏斯想得很簡單:《大吉嶺有限公司》是發生在印度的故事,一部拍印度的電影,怎麼能不提到雷這個人?
於是他借鏡了雷的寫實主義基調,模仿了一段穿梭於印度市集的飛車戲碼,放在電影的開頭,直接用影像表示了對雷的致敬。
比爾墨瑞在這場戲裡扮演的人也不再是魏斯電影裡長不大的長輩,而是薩雅吉雷電影裡慣常的那些市井小民,為了趕輛火車而窘態百出。
然而,魏斯又不想亦步亦趨當薩雅吉雷的影子。
比爾墨瑞急著想趕上的那班車叫「大吉嶺號」(The Darjeeling Limited),同時也是本片的片名。
來自薩雅吉雷世界的旅客趕著火車,就代表了魏斯不待自己對雷的敬意跟上,自我的電影風格就已經準備啟程。
奔得越遠就越響的火車笛聲,就是魏斯的心聲:我終究要拍的是自己的東西!
最後,旅客跑不過火車,眼睜睜看著半路攔截卻更有活力的布洛迪與大吉嶺號告別月台,也就像在說:「抱歉啦,比爾莫瑞還有薩雅吉雷,接下來就沒有你們登場的份了,這是我魏斯安德森的電影。
」這時候,魏斯才玩起自己的那一套,開始了屬於魏斯安德森的《大吉嶺有限公司》。
這種致敬方式很幽默也很惡質,就像大孩子的惡作劇,而這正是魏斯的劇本向來慣使的調性,他總能對自己的偶像(電影人,小說家,冒險家)做出真心卻又帶有幾分玩笑的致意。
所以,這段四分鐘的開頭不僅不該視為冗贅,反而是再匠心獨具不過,一舉就致敬了戲內戲外的厲害序場,有著不輸任何一部魏斯作品的水平......」(憑印象記下,非逐字稿。
)在今年的金馬奇幻影展重溫本片,愈發喜歡聞老師的這個解釋,真是深得導演匠心的真義啊。
又殖又白又男且还是一贯的空洞,几乎没有观影乐趣时不时还挺恶心。看到救小孩那里实在是忍不下去了,干脆自行搞拼贴动手破坏观看体验。
只有situation, 没有story
美工美景摄影是重点,节奏尴尬,并不喜欢这种叙事风格。
全家人一起看 在开学的前夜
充分体现了印度文化 让我很想去印度大街小巷转转...
1.5。三兄弟的和解之旅,可是实在平淡到让我觉得不值得拍成电影。
一般无聊 我只是冲着囧叔来的
电影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大起大落的剧情,这样就挺好
最牛逼的地方你们看到了吗,在最后演职员表那里,赫然写着所有的道具箱子都是by Marc Jacobs for Louis Vuitton XD
果然是LV的包
穿越度不够 可能三兄弟找妈妈剧情还不够狗血吧
属于韦斯·安德森的铁路片,轻松而充满睿智和温情;不过节奏上和剧情上的确有点过于随性而为。
屌丝之旅……屌丝的心灵之旅……屌丝千里寻母记……1h18'处有一组百态人生列车隔间蒙太奇,Community 201开场晨起NETA了这段,是怎样的上天力量让我在同一个晚上同时看见它们啊……韦斯·安德森真是很喜欢这种非典型家族剧啊。有谁知道最后出字幕那段列车开了多少公里?
很多导演都喜欢摆弄荒诞的形式感,但在搞怪之中还能精准表现常人情绪的不多,安德森就是一个。在这一点上,安德森的稳定性高于蒂姆伯顿,甚至科恩兄弟。
什么鬼!
繁华乱叶,片片骚情。
好想坐印度火车
打酱油的Bill Murray大叔真可爱,AdrienBrody的八字眉和粉红色裤衩好配
抱歉了,只感觉导演充分证明了自己在室内装潢设计领域的过人天赋。
神神叨叨莫名其妙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