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tp://tv.sohu.com/20110926/n320567549.shtml文/叶子阿姨(此女单身:http://www.douban.com/people/yeluorufei/ ) 新裤子在中国摇滚乐历史上,大概算是气质最独特、最具冒险精神的乐队:他们崇尚简单随性的生活态度,他们追求不合时宜的复古品味,他们的表演充满令人惊艳的张力,他们的音乐节奏明晰旋律优美,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善感,看起来却总是有点儿没心没肺……这一切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乐队有着极大的差异。
9月18日,新裤子主唱彭磊的最新电影《乐队》在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首映,为持续四天的“创想计划”活动划上了完美的句点。
原本只能容纳100多人的小型放映厅,现场至少吸引了500人前来排队,还算开阔的空间里挤满了等待已久的观众,还有很多人被挡在外面进不来。
于是主办方临时决定加映一场,可见彭磊在年轻朋友中的人气,但他却谦虚的说,“其实我也没想到今天会来这么多人,谢谢你们能来。
” 放映结束后,我们在二楼完成了采访。
之前一直有人说,彭磊这个人有点儿艺术家性格,不是那么好相处,如果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也许他并不愿意跟你说太多。
所以我想,一切都从他的角度出发吧,去关注他所关注的东西,让他感觉你了解并且在乎他的想法。
如果说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我对他算是有点儿了解的话,那么在对话的时间里,我更注重的是理解。
我希望自己能在他回答完问题的时候有所回应,我希望他能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的,这样他就会有许多话想说了。
部分节选:...... 搜狐音乐:那你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彭磊: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这些事儿,周围的朋友什么的,但是从我的角度来讲给大家的话,可能就会有点儿不一样。
搜狐音乐:你是个很有才华的创作者,但是我觉得你的个性和主张更难得,在你看来,才华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更看重哪一点?
彭磊:个性跟才华是一样的,都是吸引人的地方,我是觉得你做出来的这些东西,有没有人去喜欢,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这个东西做完了特别糟糕,大家都不喜欢,那就没有必要了。
反正我觉得,能够持续的做就是一种才华,因为有些人他坚持不下来。
搜狐音乐:《乐队》里泱泱有句台词,“我没有什么才华,只知道跟人学”,在你看来,作为创作者,拥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到底有多重要?
彭磊:很重要,现在来说代表了很多,代表了钱,代表了机会。
因为你如果跟人学的话,你做山寨的东西,你就没有机会,总是最先做的、最老的那个东西,最后才会是一个权威,才会在经济方面好起来,一味的跟人学,不会有特别好的结果的。
...... 彭磊:因为确实好多中国人不适合做摇滚乐,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么简单,西方人特别容易高兴,特别容易激动,中国人在文化上面有更大的责任感和各方面的压力。
其实说白了就是,中国人还是相对封建,摇滚乐这种解放天性的东西,其实不太适合。
所以我一直挺奇怪的,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周围那么多人也都喜欢,可能是因为它比中国的这些流行文化更吸引人吧。
...... 搜狐音乐:作为摇滚乐手,你应该是对乐队自身的环境和想法有更多了解,为什么会选择从一个女乐迷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
彭磊:因为从女孩的角度出发,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好多女孩其实挺希望自己了解这些东西的。
如果让一个男孩去说这些,可能有些人会不爱看,反正我自己就不爱看,一个男孩想着怎么进这个圈儿,没有女孩的角度吸引人吧。
搜狐音乐:那你觉得自己对女生的想法了解吗,你觉得女生都在想什么?
彭磊:不太了解。
我是觉得女孩在年轻的时候,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一旦进入了之后就会觉得特无聊。
一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愣往上撞,撞上去之后就发现,其实也挺没意思的,这片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搜狐音乐:前两天有个女生朋友说,中国摇滚是靠姑娘撑起来的,你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彭磊:我觉得其实不是,喜欢摇滚乐的女孩并不是太多,主要还是男的。
女孩她不可能永远喜欢这种东西,而只是一时的,年轻时这几年喜欢一下就过去了,如果女的一直喜欢这个东西,那她就有问题了,反正我觉得是这样。
......全文:http://tv.sohu.com/20110926/n320567549.shtml
今天感觉挺自在,烧烧香吃吃素看看电影还让我买到了喜欢的书,不过不知道有没有时间去看。
这个电影院感觉真是不错,要是有电锯的周边就好了。
回来有点晚了,想着明天我那种工作状态不经有点恶心。
我都不想承认我是个编辑。。。
想着即使晚睡还是应该写点东西即使写不出什么。
看着这电影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我亲哥,想起他18、9岁的样子,瘦高的身体披着半长不短的头发,想着他大年30还出去,想着在街上遇见他和芳芳,想着他去酒吧驻唱鱼龙混杂把我妈气的半死,想着他领一帮朋友来家里叮叮哐哐,想着他离家出走小女生比我妈还担心,哈哈哈。
他要是看见估计又说你老哥都给你些什么印象啊。
在我心中他的确没什么高大的形象,不就是一情种子么?
长大后才慢慢理解他想去追逐梦想的心了。
冬天我们一起喝酒抽烟他说老妹终于长大了。
前几个月他说:忠孝不能两全。
给我压个半死。
我想我妈也够惨的说的好听,一儿一女,一个学音乐,一个学画画,其实一个早离梦想远去,一个在外面瞎飘。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总是不甘就这么被安排的走下去,我们向往的太多,我们在这个不适宜的环境里还想着遥不可及的东西。
我虽然没有遥不可及的艺术梦想,可是我想通过不同的方式看看更广阔的世界,以前是上学然后旅行然后工作,最后想和那电影里的傻逼一样出国看看,这种想法似乎越来越强烈,不知道3年后的自己是否能如愿?
也许有无数年轻人都向往自己的梦想,有些人死在追寻的路上,有些人还在继续追寻的,昨天听糖蒜2012有点他妈的伤感,没人可以帮的了你,你必须勇敢的走着才特么有可能走向自己想要的东西。
要不谁都无能为力,也许最后你还是离的那么远但是终归你得到了你不去追寻就得不到,而这一切奥秘也只有你能知晓。
即使我哥还是嘴里说着,你哥弹了十几年吉他得到什么了,当初不吃饭在地下室拼命练得到什么了?
除了手上的老茧连自己心爱的吉他都卖了还剩什么了,但是我知道你说你从音乐里得到很多人生感悟那就够了,你的青春岁月即使是被狗吃了他也真实存在过。
我这个音盲多么渴望可以打鼓打的响亮,如独臂一样屹立不倒,多特么牛逼,我想我没有什么资格梦想有天站在舞台上,但是我用你教我菜鸟和弦弹两下心情真特么平静,感觉坐在雍和宫无人的长椅上似地,这多特么神圣啊。
这特么是音乐的魅力,如同那摇滚让我们癫狂的诉说我们不能说的痛楚,这也许也叫梦想。
即使前路还很漫长,即使有时我也特别害怕没有退路,但是我们依旧要保持愤怒,要记得我们有颗摇滚的心,要有烈酒要有远方要有滚床要有激情。
要去希望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么幸福的,幸福的和特么安徒生童话似地。
这世界上有些感情有些命运就是没结果的,不为什么,再怎么样都没用,因为你就是你。
“我相信明天会失败 不代表我心里没有爱”
彭磊用自己身边的那些事那些人作为灵感,谈论着他心中的那些事。
对于这类型的小众电影,其实做的十分的出色。
一开篇科本驾着UFO来到女主家那段我的确有点感觉无语,不过往后看,传递的精神面其实挺让人深思的。
我们如今中国的摇滚到底是什么,人们喜欢的是摇滚精神还是只是觉得在舞台上的酷,中国摇滚与西方摇滚的冲击,似乎许多的问题在电影中都有提及的切入点。
女主一开始觉得生活操蛋,只觉得科本的音乐能带给她精神的安慰,其实我不难想问,他是真正的了解科本的音乐吗,科本自杀除了自己的身体被病魔纠缠,还有在于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其实乐迷们并不了解,他觉得他是孤独的。
女主与朋友在听到一个乐队表演后上前问乐队的风格,一味的说在舞台上觉得挺酷。
这其实刚好折射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听摇滚的心态,在舞台前嗨,认为好听,但是心里其实就是不懂装懂的跟着嗨。
虽然我也觉得听摇滚真说不上什么,好听跟不好听因人而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中西摇滚细节的差异就在于这里。
西方摇滚注重精神层面,他们不怕饿死,不怕现实的压力,他们具有的独立的创造力,他们没有封建的社会思想。
在电影中,导演以一个小乐队其实就折射了如今很多年轻人,一味在于模仿西方,其实压根没有自己的摇滚想法与精神,甚至有时会带有装逼,男主唱对着女主说喜欢日本文学,只有这些会给他灵感,但是我不懂的是,他是真的了解他自己所说的那种精神层面吗,他说他想去国外,可能在那个环境里面他可以更好的玩摇滚,但是我觉得他可能还是并不会成功。
记得一句台词“就算崔健死了,也不会有很多人喜欢摇滚”。
这真的是在反思,为什么摇滚就无法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市场。
他被许多人认为是噪音是垃圾,但是其实摇滚等于内心的呐喊,是最真实的写照,我认为比一些只知道情爱的歌曲会更打动人。
电影结局我也算知道,科本走了,他问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摇滚,可能因为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吧,但是热情与兴趣老了就没有了,我要走,我不属于中国。
电影里的小乐队反射着如今一些装逼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其他的,对待爱情不负责,对待家人不负责,他们一心玩着他们认为的摇滚音乐,但是最后我只想问,他们到底了解他们所追求的摇滚音乐吗,他们知道他们的未来和当初对摇滚的热情吗。
我只想说,摇滚不死!
最早听的一首《你要跳舞吗》爱了然后听了很多我拍的一个mv模仿过《关于失眠的夜晚》影片中,出现的所有歌,走在什刹海的冰面,两个男盆友,等,我都听过原版,看过mv影片中的乐队签约就是自己的经历看过《北海怪兽》的书都了解彭磊的过往有一段鸽子哨,京哨 ,应该是霸王别姬中的配乐视听语言真的很糟糕有点意识流更多的感觉像mv加长版有一段说唱的不错很酷问什么类型是挺讽刺嘲讽的更多的表达现在过去一些乐队的现状无奈,的歌唱
7月放映分别是7月14日周六下午4点,7月25日周三晚7点30分(主创到场!
)相关讯息请看百老汇电影中心网页http://www.douban.com/event/16797768/
听朋友推荐看的。
从来没见过这么恶心的电影。
所有正常的女孩都应该有这感觉。
小一号粉色的电吉他,上吉他课瞌睡,给科本上香,是所有男人的附属、崇拜者、缪斯,就是不是一个和他们平等的人。
自己想组乐队没组上又回去新裤子干嘛呢?
还以为要讲讲挂盒怎么成立的,结果又是网传梦姐因男人入队的事件。
凭什么女人就不看书 ,不懂音乐,就是脑残粉啊?
里面傻缺的事都让女生干了,全是傻白甜。
你喜欢科本,写自个儿梦见科本抱他就行了,换个女人抱干什么?
就这么一直追随。
直到赵怡文转身走出队伍,往回走。
直到这里,我才能理解,理解我对于电影名字中follow follow的想法。
挺奇怪的一步片子,总觉得连接的有点乱,我不敢说这是我看不懂。
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活着,所谓的摇滚,所谓的文艺,以及所谓的与众不同。
幼稚却又真实,残酷却又引人共鸣。
当科本从家里消失的时候一定预示着某些东西已经不在了。
也许是曾经的疯狂热爱,曾经的想要脱颖而出,曾经的想要对俗世嗤之以鼻,对中国的摇滚现状。
那都是曾经。
无数个作品赞美了对西方摇滚的引进与再发扬,很少有人揭露这个怪现象。
后来发现我也曾这样,有点像是“滚圈的中二病”。
我慢慢发现,赵怡宁做着我曾经做过的事。
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仍然年轻,但却不再那么去轻易“信仰”或者“信奉”。
我开始不那么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傻缺,虽然我承认大部分时间他们仍然是傻缺。
但除了音乐之外,真的没有东西能够拯救我。
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抱着琴站在舞台上,当然,现实告诉我做不到。
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击碎这个念想,它看上去这么有重量,却往往无足轻重。
赵怡宁走了很远的路,背着一把琴,追随,返回。
我可以这么想,第一个follow是离开,第二个follow是返回。
曾经多么叛逆的,多么鄙视的,多么不屑的,多么无知的。
我听性手枪,我还听深紫。
齐柏林飞艇你知道吗?
中国,没有那个水平,所以我觉得国外的摇滚环境好的太多。
中国没有摇滚乐的时代,中国只有大明星。
我暂且将第二句设为问句形式。
离开,最终还要返回。
不论到了什么阶段,不论什么方向,追随。
她将脸埋在两膝之间,旁边的科本一动不动时,我的眼泪滴了下来。
魔幻中带着浪漫,我在听见《我不想失去你》以及白色寂静的冰面,柔软的冬天与暖帽时,不知怎么就留下了眼泪,这种微妙的共鸣感。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窥探我的内心。
《乐队》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导演彭磊及主创将出席上海的活动,上海的朋友们可以看到这部影片啦!
费了半天劲找,还充了一个腾讯会员,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乐队》。
下面是正规评论!
我发自肺腑的向我曾经吐槽过的国内低分商业烂片说声“对不起”!
至少你们是真性情的俗,而不是用文艺来骗我。
用片中丁太升的话说,简直是(去掉摇滚)垃圾……但是片子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今中国摇滚乐队大多数就如片中乐手一样,知道一些摇滚乐野史和名词标签来武装自己,如果没有大麻就整体创作塌陷。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记得那场观影仅有2人的场次,其实这样的场面是能预料的,真正吸引我的是片中对于柯本的提及,还有那层深深挥之不去的北京情结,虽然我是个本地土著上海人,最重要的还是我热爱摇滚乐,在心底深处。
《乐队》中还有著名话剧大师孟金辉的参与,当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候,心想应该会不错的。
大概的剧情是,女孩对柯本狂热盲目的爱,决定了自己要学习摇滚乐,显然这只是冲动,到了真正学乐器的时候,她却睡着了。
摇滚乐真正呈现鲜活一面的时候,往往就是站在舞台上,女孩和她的朋友们站在台下,观看着,蜜三刀,重塑的演出。
于是,女孩和朋友开始写歌,和乐队合作,在MAO的演出,被经纪公司看中,老板说什么摇滚,要做的音乐是当下流行的,懂么?最后“摩登天空”公司倒闭了。
显然彭导揭露的是现下恶劣的唱片业。
说《乐队》的音乐,还是在电影中占了强项的,是彭导的专业,配乐都很用心,贴切着剧情的转变。
说《乐队》的画面感,个人认为依旧停留在拍摄MV或拍片的水准上,电影中的画面感都很强,单独剪接一张,都是个高水准的片,包括电影的灯光,道具,视觉感都很不错,但是每个镜头构图的雷同,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产生视觉疲劳。
就见坐在我前排的妹子在不停的用手机拍照着。
再说《乐队》的剧情,往往坐在电影院的人们花了几十元是想来看明白电影讲的是什么,结局是什么?
《乐队》故事剧情间隔性的穿插着,有点不知所云的中心思想,结局女孩背着吉他离开北京,但是在北京站又折回了。
对于一个真正爱好摇滚的我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摇滚乐积极向上,独立精神,美好的一面,在影片中,充斥着更多的无奈,颓废的情景。
让一个不是热爱摇滚乐的人,怎么能爱上他那?
本人是因为超载这个乐队,喜欢上摇滚乐的,更多喜欢那会乐队积极向上的精神,2005年前后为了摇滚乐打飞的去北京看演出,因为我一直认为上海不是摇滚的热土,看不到真正的精神所在。
看完《乐队》真正感谢彭导的是,让我脑海中的鼓楼,MAO,北京站,结冰的后海........各种北京的画面,渐渐的又深刻了,这种情节是伴随着摇滚乐的,无法抹去。
但是真正有如此感受的人,还是少数,所以注定了电影惨淡的收视率。
以后的问题是,如何真正让摇滚乐从小众变成大众的时候,也许摇滚电影将不会再被排挤,可重点是摇滚乐得真正说出你的意义所在?
不然中国的摇滚乐依旧将小众或者是退后............
原来能猫那么早就有了,为了支持国货教父的事业决定天凉了再买几件卫衣外套什么的。看完片子觉得我没有皮褛简直太不朋克了!当即打开淘宝加购了一件过几天打折的皮褛😝彭磊牛逼!
啊啊啊啊啊啊表白泱泱
操,我也能拍电影!
原来在外面的人看起来那么傻阿。Even太可爱歌也都太好听
彭磊装疯卖傻的拍了部当下中国"摇滚"青年的电影,效果竟然比有些苦大仇深的纪录片还好,笑点太多了,还有从头到尾故作正经的神经气质。就是无对白处镜头和配乐都过于单一,花伦的歌好听但用的太过就带不进情绪,有几段剪的点也好奇怪。哦,旅行团那版[我不想失去你]放后海漫步那段还不错。
两女主演也演的太差了吧,各种生硬不自然,演员还是要花点钱找个好的吧
慕名看了彭老师怒摘最佳新人导演的作品 竟然是AfterParty的出处 (虽然完全没有电影语言可言嘛😂
可爱和感动并存。而且,看的时候我想起你。
音乐好,电影像是彭磊对尴尬喜剧的稚嫩尝试
丫想玩调侃就好好调侃自个儿的圈子,punk、grunge、post-rock你或许确实懂点儿东西,但你愣把黑金属与罗马尼亚吸血鬼联系起来,光这一点就能证明之于极端金属你也就是只知道污秽摇篮的主……我居然是在CCAV6看的这片 - -!
好些地方拍的草率了
满篇的彭氏幽默和苦涩,电影里说即使崔健死了中国摇滚也不会火,十年前绝望的摇滚人在几年后迎来夏天。很巧的是前后脚看了乐队和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彭磊和李诞分别以不同媒介表达了同个观点,“坚持做一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才华”,“模仿与抄袭等于是一出手就出法其中,一出手就输了”,音乐创作与脱口秀创作殊途同归。
中野阳太像买志远了!其他的不温不火,感觉彭磊在玩儿。摄影感觉特好。此片一出不知道又有多少低水平乐队要浮出水面了,不过有梦想就好嘛,谁让片子英文名字就叫follow~
电影的英文名儿起的好~FOLLOW~跟随~~起的太好了~~果儿跟随乐手,崇拜者跟随乐队,中国摇滚跟随外国的摇滚~~滋滋滋~~拍的太好了!完全中枪!!
浮誇,矯情,自命不凡,外加病態的歇斯底里和莫名其妙,以搖滾的名義躲避社會,拒絕責任以及泡妞種種,是一個完全門外漢的我對現在大多數所謂搖滾樂的意見。玩樂團的彭磊倒是把這些拍了個透徹。只不過,同樣不由分說迷戀一種精神寄託的我們,究竟是對還是錯?
去看了 首映 我想那个问题 我总会有机会问你 彭导我爱你
两眼空空
半业余半写意的自由文艺创作。从电影拍摄的角度上来说瑕疵很多;但也许导演想要的就是这种随意而游离的表现效果呢。人生本来就是荒诞无意义的,循规蹈矩和瞎玩音乐不都是消磨时光吗。从片中也能一瞥2010s初期北京livehouse的盛况和市景风貌。PS:喜欢《After Party》和《走在什刹海的冰面上》。PPS:全部业余演员,大部分情节演得很尬,偶有几个镜头还是动人的。女主长得有点怪,但真是肤白大长腿。
哈哈哈不当成电影看就还蛮好。
low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