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六播的,无意之中打开电视,整个剧情都很慢,开始的时候看不懂 随着剧情的进行 很多谜底都逐渐揭开,很生活的感觉,人物感情很细腻 母子之间的关爱。
妈妈跟儿子之间靠一个编造出来的爸爸通过书信沟通 虽然套路能够猜出来几分,整个剧情的贯穿还是很让人捉急,大约这样也会让观者更揪心吧,如果是纯粹的亲情会更好一点儿,虽然最后没有结局,但是希望最后男主可以回来跟这对母女团聚
法兰基得知父亲的船即将靠岸了,想见父亲一面。
莉兹没想到真的有这样的一艘船存在又不忍心告诉儿子所有真相,只好在朋友的帮助下找了一名陌生男子假扮父亲,可爱的法兰基很讨他的喜欢。
他们三人相处愉快,正当“丈夫”要离开,莉兹告诉了他法兰基的失聪是因为真正丈夫的施暴。
而他们之间也似乎有着若有似无的感情。
兹拒绝了即将逝世的丈夫戴维要见儿子的要求,不久她便告诉法兰基,父亲已经逝世了。
莉兹又取得了儿子的信,原来聪明的法兰基已洞悉一切……
導演把片子拍得細膩動人,情感委婉含蓄而不濫。
沒有刻意設置的一幕幕催淚畫面,卻把觀眾一步步投進到法蘭奇的情感,一次過在片末,連繫著全片的核心-信件上-總括出來。
積聚、壓抑了差不到兩小時的情感終於在最後一幕給打開了缺口盡情宣洩出來。
這種專心致志的、用整套影片來啄磨一份情感的方式其實很考功力,相信不少觀眾也有給這類型戲悶得差點睡著的經驗吧。
可這套《爸爸愛的回信》就絕沒有這種情況,聽聞回響均是讚不絕口;尢其重要的是完全聽不到批評這戲悶蛋的微言,於這類型戲內說,著實難能可貴。
個人相信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導演能把一段真摰的感情以猶如無添加的形式真實地呈獻過來;許多本來在尋常類型電影中已被著墨成催淚位的地方都嚴謹地控制著,絕不容許濫情,著力把一幕幕該哭未哭的畫面化作餘波未了的情感打進觀眾心內,並在最後才一次過讓其一發不可收拾。
有时候想说的很多,但又无法说出口,话从口出,言不由衷,最后只能用一个个谎来圆。
但是谎总是漏洞百出,让人哭笑不得。
但如果有一个人愿意让你善意的谎言维持下去,其实也不妄此生。
尤其那个人是你的亲生骨肉,挚爱亲朋。
这一份爱的光芒就再不会因谎言的阴翳而被掩埋,实话说,人真的是很有趣的一种生物,怕他知道,又怕他不知道。
总在矛盾之中徘徊,小心翼翼,却又不断地试探。
可能人的本质就是犯贱二字。
讲道理本片并非没有什么让人出乎意料地东西,剧情的推进很稳,很慢,却也很扎实,然后一部毫无意外的电影变得意外了起来。
或许这就是镜头的魅力?
但说回来他却没有什么镜头是具有重大突破的,可以说就是一部温情教科书,一部及其标准化的东西,或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拆分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让他缓缓讲述,人们才会发现他的与众不同。
冷暖文/苏七七1.法兰基是个弱听的九岁男孩,长得很平常,有点儿雀斑。
不笑的时候,显得有点蔫蔫儿的,但笑起来,眼睛也一起亮起来的时候,真是非常好看,让人能忽然发现,一个小人,一个小心灵可以多么快乐多么美好。
电影开始的时候,他和妈妈、外婆一起又搬了次家,搬到一个海边的小镇。
镜头下的小镇是冷色调的,整个电影也大体是灰蓝的冷色调。
但是这种冷色调不是坚硬的,压抑的冷色调,而是一种舒服的,清新的冷色调。
租来的老式旧公寓,狭小的门厅、楼道与门都漆成一种饱满而略深的橄榄绿,中间嵌着帆船图案的瓷砖条。
法兰基喜欢伸手摸摸瓷砖上浅浅浮出的帆船,这个镜头有点用意,因为妈妈告诉他,爸爸是个海员,在一艘名叫ACCRA的船上,这艘船到过世界各地,因为爸爸从各地给他寄来了信与邮票。
在法兰基的床里侧的墙上,有一张大大的世界地图,一面面小旗子标出了这艘船的航程。
在另外的墙上,帖了各种各样的画,鱼,船,等等,让简陋的房间显得很好看,法兰基是个内秀的孩子,他是唇语术的冠军,地理也学得很好。
2.这个小镇是个善意的小镇,快餐店的玛丽把给法兰基的薯条装得满满的,图书馆的胖阿姨馆员借给他好几本喜欢的书,他还认识了却一个对他很亲切友爱的小姑娘。
但学校里的另一个小男孩就不那么友好了,他给法兰基带来了一张报纸,报纸上写着ACCRA号要在这个港口停泊。
他们打了个赌——赌法兰基的爸爸会不会来看他,其实,就是赌法兰基真的有没有爸爸。
孩子的世界也有着对真相的怀疑,以及简单残酷的找到真相的方式,虽然赌注看上去只是足球卡片、邮票和小刀。
法兰基给爸爸写了信,然后妈妈莉兹收到了信。
他收到的所有的信都是妈妈写的,妈妈为他虚构了一个浪迹天涯的,勇敢而细心的父亲。
而他真正的父亲是他耳聋的根源,妈妈为了逃避家庭暴力而带着他离开了曾经的家。
莎兹要为法兰基找到一个临时爸爸,她必须用一个新的谎来圆旧的谎,她甚至到海员们聚集的港口小酒吧去试试,但在男人们肆无忌惮的目光与哄笑中仓皇地逃了出来,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海边的长椅,在寒冷的雾气中茫然地坐了一整夜。
3.扮演莎兹的是EMILY MORTIMER,她在这件电影里可称不上美貌,失神的大眼睛,潦草的发型,旧毛衣外套一件短茄克。
但她把一个“普通女人”演得很好,这实际上是很难的,她的脆弱(在孩子们翻她衣柜时她崩溃了),她的坚强(在丈夫要求见孩子最后一面时她坚决地拒绝了),她的善良(但她还是把法兰基画的画带去送给了丈夫)。
她是一个遭受过生活的重大打击,并且被逼得四外躲藏的单身妈妈,但她身上还是有一种魅力,这不仅来自于她尚未完全消退的容貌,丰满柔软的身材,而且还来自于她的自爱,与对法兰基的爱吧。
她那种没有被压垮的美丽是很动人的,当然也得有人能领会得到这种美丽。
她能竭力去 “保护”一些东西:保护孩子,保护孩子心中的爱,并且在这种保护他人中,让自己的内心也没有被暴力摧毁。
一个这样温情的电影,却又以家庭暴力作为情节的起点,这是比较难在逻辑上自圆其说的。
因为,如果生活如果被突如其来的暴力淹没过,并且还在暴力的威胁中生活了很久,那么,如何才能相信温情的力量,爱的力量?
而对于沉重地伤害过自己的人,还能够原谅吗?
在这个电影里,导演,以及编剧,提供了一种特别合情合理的“有条件原谅”的方式。
莎兹还去看望了重病的丈夫,对他不能自控的狂暴也有某种理解,但是,她让孩子远离可能的身体与心灵的伤害,不追求“亲人永远是亲人”的煽情效果,而是让他承受他必须承受的,让他得到他可以得到的——他必须承受的是,因为他对孩子的暴力,他没有再见他的权力,而因为他才有了这个孩子,孩子有着对父亲的天然的爱与期待,那么,把孩子为心目中的父亲画的画带给他,这是他能得到的最好的东西。
4.这种非常平衡的近乎要深思熟虑才能做出的决定与选择,在电影中是很自然地呈现出来的,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莎兹直觉地就能选出对法兰基最好的选项,而出于理解与善良,她也没有选择去“恨”自己的丈夫。
如果让对他人与命运的怨恨占据了生活的话,恐怕她怎么也不会为儿子去虚构一个想像中的父亲吧?
电影中有几句对白说得很透彻,她也觉得这种通信是个早晚会被揭穿的谎言,但是有时她自己也放不下,因为,在信里她真正知道孩子想些什么,而且,这些信,除了给了孩子希望,何尝不是也给了自己希望?
如果是更残酷一点的电影,更残酷一点的导演,估计不会给这个希望留什么出路。
它那么漏洞百出,矫揉造作,只好用来证实人的虚弱与可笑。
但这个电影只是放缓了谎言被揭穿的脚步,它并没有把这个谎言一口气变成了真相,让那个好心的叔叔真的就成了现实中的父亲,小法兰基最后还是知道了,父亲去世了,他见到的并不是真正的父亲。
但这个假的父亲满足了他精神上对父亲的需求,事实上也成了他精神上的父亲,他从这个父亲身上得到的力量,使他能够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生父并不是这样的,并且已经去世了的真相。
5.面对忽然来到家里的爸爸,小法兰基一阵失神,他的眼睛忽然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像是马上就要晕倒。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表演。
那种一下子被抽空的感觉居然是一个孩子能表现出来的。
但他没有晕倒,而是坚持着镇定地回过神来。
孩子为什么需要一个爸爸呢?
一个从没见过的爸爸能为他带来什么呢?
这个穿着皮夹克的非常MAN的男人一出现,跟他打赌的小男孩就把一厚摞的足球卡片送上了。
法兰基犹豫着该不该拿下,爸爸说:“打赌就是打赌。
这是你该得的。
”他带他去打水漂,教他怎样能打出好几个水花,给他捡一颗扁平的“冠军石头”。
他带他去吃薯条和奶油卷。
他带上他和妈妈去舞会,他和妈妈一起跳起了舞。
——他满足了法兰基对爸爸所有的想像与需要,甚至他还给得更多了些。
他有了一个强壮的,冷静的,耐心的,对妈妈很好的,爸爸。
有一个镜头是很让人感动的,三个人,“爸爸”、法兰基,妈妈,三个人趴在栏杆前看海聊天,法兰基忽然让开了,他把“爸爸”和妈妈留在一起。
他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几乎不回来,妈妈的话里似乎暗示是她和爸爸之间的问题,他希望爸爸回来,更希望爸爸和妈妈成为相爱的两个人。
孩子似乎天然懂得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小法兰基尤其是一个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
6.“寻父”是一个艺术上的母题,以寻父为主题的电影很多,拍得很深刻的也很多,比如《雾中风景》。
从深刻性上说,《法兰基,我的爱》的确差之甚远,但这个片子的温情非常适度,有一种面对生活的,非常理性的态度作为温情的支撑。
它的制片、编剧、导演都是女性,还是导演SHONA AUERBACH的第一部电影,但是已经显得流畅成熟。
在这个女性拍的关于寻父的电影里,也有女性如何在暴力与逃避中如何面对生活的自问,答案是很不女权主义的,在电影里,单身妈妈还是要为孩子编造出一个父亲,而正面的男性形象,依然是非常传统的很“男子汉”的男性,女人与孩子在被男性迫害的时候,还在等着一个男性救世主出现,这在性别政治上似乎是很不正确的,但是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完全不先锋,倒成就了这个电影质朴、家常、亲切的一面。
在现有的社会中生存,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只能渴望着一个普通人能得到最好的东西,而做不到勉强自己成为一个与社会秩序(在这个电影里是性别秩序)对抗的不普通的人。
电影里的妈妈,“爸爸”,都没有在行为与道德上被拔高,都是尽量在生活的土壤里精耕细作,从最普通的形像里找到最可能的美好踏实的生活方式。
比较有意思的是,电影里最先锋的一个人看上去是法兰基的外婆,她烟瘾很大,戴着发卷,涂红指甲,她对女儿编织谎言很不满意,对女儿带回来的假爸爸更是疑虑重重。
在电影里,莉兹有一句台词说:“我和妈妈住在一起,她会防止我又跑回家去。
”——很多身受家暴的妇女陷身其中不能自拔,被外在的暴力与内心的恐惧拖向深渊,而这个外婆成了一个有用的反作用力,导演对于这个配角的安排也是有用心的。
不过家里来了个好男人之后,那个夜晚还是显得一下子充实而美好起来,家里不再显得荒废凄凉,老太太在涂指甲,女儿洗了头洗了澡,显得精神焕发——这是电影里不多的暖色调的一个小过场。
7.DEAR FRANKIE是这个电影的英文片名,这是信件的起首称呼,是妈妈虚构的来信里,爸爸叫孩子的声音。
在电影的结尾,孩子还在写信,收信,他和他的“两天爸爸”像是朋友一样写起了信,他也一样亲昵地叫他:DEAR FRANKIE。
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一个谎言被揭穿了,但在谎言里,有真的东西生长起来。
真与假的边界显得不那么清晰,重要的是,爱,希望,沟通,这些听起来实在熟滥的词进入到事情中之后,它们不会改变事情的真假,但是,它们会改变真假的方向,并且在时间与命运的帮助下,也许就改变了事情的顺序,让真相有了铺垫,让孩子得到力量,它们不带来“革命”,但可能带来“改良”,给生活带来温情的一面,并且,让孩子能“健康成长”起来。
说实在话,这基本上都是靠不那么深刻的,女人们的努力。
在疲惫的现实里 就一点点回忆都能让我如此愉悦唉 最近是如此的身心俱疲 完全没有精神生活虽然也很很幸福 但是也有一些失落取名我的第一部电影 其实并不是我所看的第一部而是因为记忆力好像是这部电影将我带入了电影 这个斑斓的世界让我想一部一部的看下去
每个人都没有那么懂事。
FRANKIE的妈妈也是这样。
她的谎言充满了她的爱,谁也不忍心揭穿。
小FRANKIE的世界非常简单,地理和海洋,还有他的水手爸爸。
我以为他是受不得伤害的,却小瞧了他。
当最后一封信读完的时候,谁都会为这个可爱的小孩感动。
他听不到声音,他却无比包容和理解这个世界,他有那份天真的洒脱,让他妈妈欣慰。
生活在这个世界不为了什么,为了自己亲爱的人,还有心中的那个世界,天天想着,一切都那么明朗。
FRANKIE洒脱的将冠军石打出一串长长的水漂,尾端的弧线一钩而过,像是怀念,像是放手。
他真的是一个大男孩了。
像那个水手那样绅士和善良。
海边是最好的地方,有空应该常去。
frankie可以眺望着那艘ACCRA,和他无声美丽的世界。
他妈妈可以一直安心的工作,不必再担心谎言,不用再替小frankie的想法担心,因为他是那么懂事的一个小男孩。
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了。
电影结束,关了网页,耳边还是那首钢琴曲,开场就出现,贯穿整部影片的配乐。
偶然间在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的,本身决定09年平安夜看,结果就拖到了第二年的8号,在考完某万恶的专业限选课心情极差的状态下找来了。
演员的口音让我讶异。
不是美音、不是英音,到底是哪里的语调,苏格兰?
爱尔兰?
总之,这不是一部BBC式发音的纯粹英伦片,少了点儿伦敦的精致,带了点儿爱尔兰或者苏格兰的荒野味儿。
我喜欢。
没准儿是从小学拥有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开始我就迷上英国了,然后是《魔戒》,然后是许多许多部历史西曼,然后是BBC的名著改编短剧……然后,英国电影。
或者说是英国电影的感觉,英国电影的感觉是什么?
就是电影结束后,眼泪都干了,然后像是面朝阳光的方向,不由自主的微笑的感觉,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心感觉无比的平静。
这就是英国电影给我的感觉,或者说是臆想中英国电影应该给我的感觉。
Dear Frankie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一个因为丈夫的暴力逃家的单亲妈妈,一个讨厌戴助听器的聋童,还有一个has no histroy、no present、no future的男人、没有love affaires、没有happy endings,但是绝对有希望、有感觉。
每一部英国感觉的电影对我来说都可以概括成一幅画面和一段音乐,这部影片里,音乐是那首像月光下的海面一样流畅的钢琴曲,画面是frankie卧室里能看家还得那扇窗。
嗯嗯,终于写了第一篇豆瓣影评了,因为从来不擅长用文字表达心中所想,所以一直没有动笔。
今天想,whatever!
Now or Never所以就写了。
电影一直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人的性格缺陷不仅给妻子更给孩子带来这么多伤害,影响了妻子一生的幸福,影响了孩子的童年还有成长,幸好他们遇到了一位绅士遇到了自己的幸福,但是也经历了诸多痛苦,孤单、恐惧、失聪、没有父爱的悲伤、被同学嘲笑等,一定要做到那个可以给予别人幸福的人,也一定要找到那个可以给予自己幸福的人,做个温柔、执行的暖暖的人!
九岁半的失聪男孩,单亲的妈妈,爱吸烟的老太太会自己给自己涂红色的指甲油。
还有那个内双蓝眼睛的男人穿着沉重的大皮靴,在最后片尾的卡司里写着The stranger.故事发生在一个Typical的冬天。
雾蒙蒙的海港,街道边没有什么海报,橱窗被大铁皮替代,间隔着涂满了红。
小镇,几乎只有鱼和薯条的餐厅,单调的早餐,每天只看同一份报纸,连威士忌都没有颜色。
画面五分之一处的艾米莉从左侧低着头快步踱到右侧,陌生人带着小男孩踩着海边的泥水从右跑到左。
一个跑的快,一个跑的慢,好像两个抽离时空的交错。
跑得快的那个,是艾米莉的插曲吗。
跑得慢的那个,是艾米莉的人生长信的开端吗。
亲爱的,Frankie. 单亲的Emily,扛起了能做到的所有。
带着孩子离开粗暴的丈夫,供养自己的母亲,用信给孩子编着看起来蹩脚的故事,在故事要揭开谜底的时候,续上另一个开端。
老太太在看不到的地方挡掉子弹,用指甲油和红酒杯还有那些年轻的故事们鼓励你热爱生活。
杂货铺的老板娘、船上的水手、拉小提琴的美人鱼、讨人厌的同学打完赌信守承诺,更别提那个眼睛深邃的陌生人。
每个人都是最温暖的一面。
只为了维持这个Delicate的美丽。
9 Crimes9.4Damien Rice / 2006We might kiss when we are alone.When nobody's watching.Stranger临走时额头抵着Emily, 许久才留下一个浅浅的吻。
那个男人不会再回来。
这份美好太易碎,像那个被Frankie踹到衣袋里的Champion stone打出的水漂。
Dear Frankie, 谢谢你陪我造梦。
故事就淡淡的,但杰拉德是真的迷人。
看完感觉很奇怪
静默如大海行舟,远洋中点缀着爱的力量与光芒
没有想象的好。
damien rice-delicate,还有男主
一个温馨的小品。
剧情弱,节奏慢,艾米莉莫蒂默是个好演员,杰拉德巴特勒则不(虽然我愿意嫁给他)
温情片。可总觉得拍的不够好…
8.15 21.00 with小璞
小男孩演的真不错
淡淡的,很美好。
1.男孩对于父亲的思念追寻并不单单是血缘关系上的羁绊,而更是在寻找精神与身体上的某种依傍与理想人格(俄狄浦斯情结),弗兰基同样是如此。而这一层则完全被简化为血缘关系的牵挂。2.“失语”这一生命状态本可以具备更深层次的指涉性,在《钢琴课》《阳光小美女》中,主人公均用“失语”状态表达自己与某种宏大社会现实间的对抗博弈,折射出一种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和更为丰富细腻的人物弧光,而在这里弗兰基的失语被全部归结为父亲的施暴,实在过于粗暴。3.整个故事视角极为狭隘,无更深层次探讨议题。比如《德州巴黎》中用孩童视角聚焦于人类社会偶发流动之线条,《更好的世界》中用儿童行为探讨暴力正义性所在,而《弗兰基》则显得相形见绌。4.这片还浮光掠影地探讨了“人与人间是否可能突破血缘界限”的议题,但同样流于表面。
故事明明不错为什么拍的感觉衔接好不自然演技非常无敌一般唯一不错的是电影色调 我喜欢
女主角颜值和冷调棕色系的画面可以一看剧情就算了。。
细腻温婉。虽然故事不算新鲜,但还是挺感动的
温柔细腻,摄影配乐超赞,这样的电影配上Damien Rice的歌想不感动都难。
含情脉脉,无关悲喜
所有演员们的表演都好细腻。尤其是小法兰基在河边偷偷藏起爸爸送的石子的那个瞬间,我想所有的小朋友对待珍贵之物在当下都会是那个反应。妈妈也把久未与异性接触的那种少女感的羞涩与心动表达得很到位,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首先是作为一名女人。
mom and son~
就是还可以,看得我内心毫无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