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对拉蒙一见钟情,不知道为什么?
一见钟情可能就是这样,别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边已经有一场腥风血雨发生。
影片中有好几个情景,都以为他们两要发生点什么,氛围是恰到好处,但卡洛斯没有,他虽然疯狂自我,但非常聪明。
爱一个人就想占有,死亡是最终的占有,那真的是爱吗?
卡洛斯是爱拉蒙的吗?
不懂,越是仔细分析,越是不懂,突然想到朋友告诉我不要执着于一片一片玫瑰花瓣,要看整体。
我还需要时间去参透这句话。
为了一瓶牛奶杀人,因为曾经的一场争执杀人,各种黑色无厘头的杀人故事叠加在一起。
但这绝对不能称为犯罪片,动机、能力和机会言之不祥,大部分杀人情节都缺发动机。
犯罪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我表达,一种随性而为。
一边看,一边不得不努力说服自己我是来看颜和肉的,不是来看犯罪的,不是来看青春反叛的,甚至不是来看基情的。
放下这些执念,你就可以尽情欣赏这股明媚、甘洌又放肆的南美清流了。
关于基情的部分,点不多,但足够亮瞎眼。
男一看到男二父亲缩动的睾丸,男一看到男二被富豪口爆的阴茎,男一把珠宝覆盖在男二的裆部,杀死男二前,男一触摸了男二柔软的嘴唇。
这些就像影片裂缝里射出来的激光,炫目而经典。
让这部非常不GAY片的片,染上了GAY的色调,
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男主喝酒后亮晶晶的红色嘴唇。
一如他这个人,明亮热烈。
他没有什么犯罪的动机,只是觉得有趣,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那样到处闯祸,无辜的表情让人觉得那些罪大恶极的事跟他没什么关系。
可他做的每件事都在挑战着法律。
他什么都不在乎,即使被捕也还在音乐中跳舞。
红色,是明亮的,也是危险的。
其实,影片中有些部分没看太懂。
随便谈谈一些感想吧。
卡洛斯和雷蒙不一样,他们虽然都偷窃,但方式甚至目的都是不同的。
他偷东西是为了愉乐,追求刺激,他有很强的能力,可以来去自如,比起钱什么的他更喜欢的是去享受偷盗过程吧。
雷蒙是小偷世家,他家纯粹靠偷窃为生。
所以他俩不一样。
至于为什么他们会合作,当然就是互利互惠。
雷蒙利用他的能力,获得更多不义之财。
卡洛斯则是为了追求刺激,也可能他只是喜欢和雷蒙在一起吧。
还有一处可能会有疑惑的地方,就是卡洛斯在雷蒙睡着的情况下撞车自杀。
(感觉卡洛斯是真的喜欢在别人睡着时杀人的)最后卡洛斯没死,但雷蒙死了。
我想了一会为什么他要那么做?
有两种答案,第一就是他想要杀死雷蒙。
第二就是他想要一同去死。
我更偏向后者,也许他本来想和雷蒙一块死的,奈何自己没死,雷蒙死了。
最后,他打开了那个红保险柜,就是以前雷蒙拒绝协助打开的那个。
但结果里面是空的,在结合报纸上关于脱毛猴子的那个新闻。
这样的剪辑好像在告诉人们:一切都很荒谬。
感觉这个是很有意思的设定。
不管是偷盗生活还是周围的一切可能对Carlitos来说都很荒谬,他早已心如死灰。
最后,就是关于结局。
我觉得他是故意告诉他妈妈他的藏身之处的,毕竟他那么聪明,而且还感觉到了异样,他也许是想要被抓住的,或者说他是求死,但其实他的心早就死了。
影片中还有一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卡洛斯独自坐在车厢里流泪的画面。
我想他流泪并不是因为悔恨,也并不是他对自己做的一切的忏悔。
而是或许他只是感到有些孤独吧,因为他的身边已经没有了任何人,尤其没有了雷蒙。
不知道怎么说,这部电影里布宜诺斯艾利斯,1971年。
Carlitos是个17岁的青少年。
他拥有常人难以抗拒的天使般的面庞。
不论他想得到什么,他总能心想事成。
在学校,他与Ramon不期而遇。
两人组成了魅力难当的美男二人组。
他们很快踏上了一条以偷盗、谎言,甚至杀戮组成的堕落之路,而这只是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我没办法去评价他们。
但是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卡洛斯独自坐在车厢里流泪的画面。
我想他流泪并不是因为悔恨,也并不是他对自己做的一切的忏悔。
人有无犯罪的自由?
我始终认为宣传犯罪是不对的,但电影《死亡天使 El ángel (2018)》似乎就是在探讨这样一个主题:人有无犯罪的自由。
虽然,影片也刻画犯罪,但它似乎意不在犯罪,因为犯罪的行为和场景都过于乏味和简陋了。
如果我们对男主卡洛斯犯罪时的心理读白和对话稍加留意的话,我们会发现本片主旨是在犯罪之外的。
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奇特的人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有一群这样的人存在。
所以,对特殊个案的调查,以及对个案背后社会原因的分析就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
本片编导对此也不例外。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同时并呈,但呈现得又不那么“传统”,这使得本片别具一格。
就个人原因而言,男主有着天使般的面庞,喜欢男性甚于女性,崇尚自由。
其姓名源自德语,有“自由人”的寓意,这当然体现了他父母对“自由”的情感,虽然影片并没刻意展示他父母这一点,但以此可知他崇尚自由缘自何来了。
他的童年没有什么阴影,弗洛伊德式的分析套路,诸如童年遭性侵或家暴,明显不能解释他后来犯罪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但他的家庭对他仍是有影响的。
崇尚自由的父母恰说明他们的本分,这种本分如果不“遗传”就会刺激本分反面的增长,因为他过早地明白谨小慎微的本分带不来任何利益。
加上他家境并不宽裕,学习也不好,在姣好面容下,他练就的“盗窃”的“天赋”,是他唯一感到自由放松之所在。
所以,他和拉蒙一起偷盗珠宝店时,就建议拉蒙“慢点来”,并说:“我们还活着,为什么不享受其中呢?
”这种“盗窃”心态显然不是为了利益,事实上他确从未为分赃计较过,他更多地是从这种天赋中获得一种自由的满足感。
从“家猫”式盗窃发展到后来的“团伙”作战,虽然他从中得到了不少钱财,但更多地是为了他对拉蒙的同性情感。
当然,仅以上解释并不足以为男主的犯罪行为提供辩护,但若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一番分析,似乎可以看出影片对男主的犯罪行为是报以同情态度的。
对于男主这样的家庭,父母亲都是体面人,有工作,即使父亲干两份工作,仍然买不起蛋黄酱付不起摩托车的修理费,可见社会陷入普遍贫穷了,但却仍有男主可随时游荡的高档社区。
男主盗窃枪店后,从此便两把左轮手枪随身,他跟女友的解释是,“街上的情况不对劲了”,他需要保护女友的安全。
“不安全”还体现在社会似乎处在军管状态中,因为士兵可以拿枪乱射一个像男主这样的小窃贼。
整个社会的乱象应当充分体现在那幅画(即那个老头被男主枪击中后凝视着的、后被男主拿回家挂在自己床头的那幅画)中了。
这幅画是不是可以解读为军人、警察、官员、教士统治下的群魔共舞?
女性只能靠出卖尊严生存,是最能说明一个社会的腐化堕落程度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留给普通百姓的还有多少自由?
在男主看来,“自由”就意味着“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社会留给他这种自由的空间只能是无人居住的房屋了,即使是暂时无人,他也能随着音乐起舞。
显然,这种时刻是他的享受时光,而当这种享受显得奢侈时,无论他是通过什么手段获得的,这多少是令人同情的。
那么,人到底有没有犯罪的自由?
“犯罪”总是相对而言的,为了穷人利益的犯罪可视为“侠”,为了公共利益的,可被视为“义”,这类犯罪之所以具有普遍的合理性,是因为大家认可的“标准”在支持着。
如果抛开“公私”的传统观念,以“自由”作为标准时,或许我们会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男主的犯罪了。
(文/石板栽花 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Ps.感谢MAET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这部电影里布宜诺斯艾利斯,1971年。
Carlitos是个17岁的青少年。
他拥有常人难以抗拒的天使般的面庞。
不论他想得到什么,他总能心想事成。
在学校,他与Ramon不期而遇。
两人组成了魅力难当的美男二人组。
他们很快踏上了一条以偷盗、谎言,甚至杀戮组成的堕落之路,而这只是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我没办法去评价他们。
但是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卡洛斯独自坐在车厢里流泪的画面。
我想他流泪并不是因为悔恨,也并不是他对自己做的一切的忏悔。
對於玩世不恭的少年,一切好像都是一場夢。
遲鈍的無知好像幼稚般,讓人放下防備。
也許對於他來講,性向只是一種依靠,讓他在這場虛無的遊戲中不太孤獨。
他看起來是個孩子,手段兇殘,我認為他太過囂張,看起來他太貪心了,既遊走於法律之外,又想享受少年的不羈。
他難道不曾想過,這虛無的生活裡,每一粒子彈濺出的血漿都會讓虛無更接近現實嗎?
可能最後把他拉回生活的,是貫徹到底的孤獨感與恐懼吧。
他不懂生活要遵守規矩,雖然我也想當一個俠盜,但我卻經常失眠,無法進入美夢。
我也時常迷茫,對這未知的生活的最終意義充滿了好奇與疑問,希望我未曾來過這個世界。
什么样的冤种父母才会生出卡里托斯这样的儿子,杀人不眨眼,严重反社会。
被捕时因为长太帅引起围观这件事,倒是让我想起多年前日本那个整容逃犯,都多少违背了“杀人犯长相不善”这个研究结果。
导演没有给出他的童年史,但可以看到在处理和表达情感上他确实缺乏能力。
喜欢拉蒙,是拿打火机去烧他头发,被他打一顿,再成为他的朋友。
知道他要跟别人远走高飞了,于是在他安静熟睡时杀了他。
我以为卡里托斯也会死,没想到他只是杀了拉蒙——永远给你“惊喜”。
刚开始真不喜欢拉蒙的脸,毕竟小天使那么好看,但是看到拉蒙的身材时就原谅他了,肋骨一棱一棱的,线条分明,可是小天使居然忍住没有和他发生关系。
不合理。
屡次诱惑小天使,也不知道他究竟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在你以为他是因为性取向而杀人的时候,他又把手枪用成了机关枪,一转身一个,眼神纯净无辜。
血腥场面很多,但是只拍他开抢,接死者画面时人已经倒下了,没有滥用血包,看起来比较友好,让我这种血腥恐惧观众可以专心感受暴力本身蕴藏的东西。
说反社会,他又不是食人魔那种杀红了眼的,在他和家人、拉蒙的关系,以及他的个人史上描述不够,所以人物不是很完整,画面好看,但故事是破碎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烧车的场面,好莱坞英雄烧车没有这个温柔,《燃烧》里的烧车没有这个自然。
电影《死亡天使》改编自阿根廷历史上的真实罪犯,一名长向中性且美丽的少年,拥有天使的面庞却是穷凶极恶的罪犯犯下无数罪行,而他的犯罪动机似乎出于天性无迹可寻。
电影拍得其实算不错,人物有趣味性,不被世俗框缚,好像做所有的事情都出此纯粹的欲念,或是好奇,或是自由,或者是爱。
一个杀人犯,却有着很强烈的浪漫气息,说起来很简单,因为这是一个完全不在乎金钱与别人看法的孩子。
但是一直看到结束,也没有感受到人物在人性上的突出点。
在真实的案例中,或许人们真的认为少年的动机无迹可寻,但就算导演真的打算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也应该做一些故事线之前的铺垫,来告诉观众这个少年生来与众不同。
对比另一部最近的犯罪片《老人与枪》。
在追寻自由的问题上,《老人与枪》选择让主人公爱上别人,并为此曾放弃了犯罪,无法从平静生活中得到快乐才复又开始犯罪。
而《死亡天使》中的少年则不存在这样人性的一面。
同理《老人与枪》中的老人是绅士、智慧且孤独的,而《死亡天使》中的少年因为导演没有给出犯罪动机,人物缺少了一些根基。
所以剔除掉所谓美少年犯罪的形式感,这部电影的内里其实挺空洞的。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摄影机运动和色调感觉就像是在看基氏,摄影太棒了,时不时响起的惊悚配乐很creep。hooker,街边卖书的老大爷,义无反顾追女孩的少年,气象站的中年女人,冲动离家的女孩,沉默的父亲,好像全片没有一个人笑过呀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Cannes2023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