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直看管了柯林的枪战武打片,看其演一个反对枪枪支还是情绪化书生很惊喜,不过后面几个镜头坚毅的帅脸立马穿越回枪战剧中的果决英勇。
最后杀手疯子打电话过来阴森森说我要找你时,一脸淡然的无所谓你来啊的表情点赞...不再是那个酗酒的无力作家,一瞬间其演过的各种类警察角色上身感。
2.黑老大玩轮椅的场面印象很深,那种老子就是很屌很肆无忌惮的充斥着平静的病房。
黑人太太走之前平静的眼神和那句淡淡的再见很心酸。
老大面对人命的无情淡然和和面对小狗的软弱真情,对比目瞪口呆点赞;自己倒地还泪流满面的求你们能不能让我抱抱她摸摸她....哦摆脱不要把"死"这个字和她的名字放在一起...这里的台词和演出都绝了..3.汉斯下地狱都要看着你的复仇方式真是安静的绝望,那么决绝的割喉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话说要不是看别人的影评我还没有意识到原来他坐到老大对面是开始了新一轮的复仇...最后看他在录音里给越南人的角色安排的很动容,虽然是自历史故事的演化,恨意和复仇都其实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容易陷入很Low的境界。
而怎样化解一段仇恨却方是各显水平的时候把。
4.Billy是个真疯子,对导演影片和枪战的那种神经质的执念一度让我害怕要是两位好友不从就会杀了他们。
可是对友谊的奉献让人动容,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作家,怕其看到广告时候于是结结巴巴的跑出去。
5.歌手角色,杀遍天下杀手还一直抱着萌萌的兔子,违和感太棒。
演员很棒,神经残忍深情完美结合。
对看其妻子过于残忍而躲避的镜头,还有最后威胁的镜头都印象很深。
最后因为作者太淡定只好愣愣的说,好吧那天其实我没空,真不知道是什么心态飘过...这是证明对威胁人的人,出其不意不受其恐怖才是制胜法宝么。
6.小狗萌哭,昂挺挺的站在Billy旁边浑身主角光环。
有人说这片子是黑帮片,有人说是喜剧片,有人说是反暴力,有人说是讲友情;其实这片子什么都不是,只不过是对电影本体的又一次尝试性解构,以及对好莱坞的嘲讽。
麦克唐纳的剧本一向天马行空,充满着对传统的破坏,他获得奥斯卡的短片Six Shooter和他的长片处女作In Bruges皆是如此。
我一向比较懒,也就不整体思路了,想到哪说哪:1.本片主人公叫做Martin,是个来自爱尔兰酒鬼编剧,本片导演兼编剧叫做马丁·麦克唐纳,也是爱尔兰人;这是怎样的自恋?
当时就想起来查理·考夫曼,另一个神经质编剧,在Adaptation里,主人公也叫查理·考夫曼,他还给自己造了个双胞堂兄弟叫唐纳德·考夫曼,更可笑的是他和不存在的兄弟唐纳德一起拿到了奥斯卡提名。
2.一开始,方片J杀手出现,他是一号神经病;中段,Billy干掉女友,塞了一张方片J,他是七号神经病——字幕调皮地打出:也是一号;回环出现了。
3.Hans在读Martin的剧本时说:你这个本子里的女人怎么都没说上几句话就没了。
Martin回应:这社会对女人来说很残酷的。
返回真实的电影:Martin女友把Martin赶出去后,只在Billy的臆想中被打掉了脑袋;Hans的老婆被爆头;Billy和黑社会老大的共有女友被Billy干掉;6号神经病黑人女杀星离开了5号神经病抱兔男,出场不过几分钟,在Billy的想象中她还是第一个被干掉的;遛狗的胖妹——加布蕾·塞德贝,Precious的女主角——被恐吓了一下就没影了;这部电影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如此,巧妙的呼应。
4.Martin发现Billy的真实身份后,说:我才不会和杀女人的人交往。
Billy脸上闪过失望;过了一会,车被点着了,爆炸了,Martin当时那种痛彻心扉痛失基友的表情太可笑了,然后Billy突然嬉皮笑脸地说:我给黑社会老大打电话了。
之后很多Billy的行为都是在将故事引导到自己的设想之中。
5.Billy的设想中,最后黑社会老大被自己射了一箭,然后被爆头;真正的结局,是他自己故意走向被爆头的命运;反讽。
6.Billy咽气之前,和小狗击掌,和刚刚绑架小狗时的情节对应。
7.在编导的字幕打出后,突然出现了一个胶片烧毁的画面,随后五号神经病给Martin打电话说你辜负了我,我要干掉你;Martin在紧张过后突然平静下来;这个结尾和Hans对Martin剧本中越共大兵突然穿越成为释广德的情节的本质是一样的,又是反好莱坞。
8.贵格教徒Hans的反应:女儿和老婆被杀都是一副木讷的表情;在Martin的剧本里,教徒取了个白人,实际上,Hans娶了个黑人。
黑帮老大也说了句:So the Polack Married a Nigger。
9.Hans的名字叫基耶洛夫斯基,Billy和Martin在电影院里看北野武。
先说这些,再想起来再说。
看完之后,发现如果每一部分加上小节标题,再来个美女脚部特写,这就是一部典型的昆汀电影,尤其是类似《低俗小说》那种。
音乐好听,人物多,小故事多,美女少而精,瓦尔肯那猎鹿人的梗,这些元素实在是太昆汀。
当然,本片其实黑色幽默偏多些,尤其是那种剧中剧的设定,巧妙的让观众跟着主角的思路思考,尤其是他们说影片后半部分变成很“无聊”的唠嗑情节,结果,那几个人真的开到荒山野岭,开始唠嗑,还好,最后没有“无聊”,而是出色的出人意料。
哈里森演绎的很不错,看到了当年〈天生杀人狂〉的风度。
山姆似乎独挑大梁,瓦尔肯也是很内涵很显眼,导致主角威尔被其他人抢戏太多,想起了他近期的毫无故事性的〈全面回忆〉,导致我似乎忘了他其实也算个演技派小生。
片里的女性要么都是美女,要么就是特色女,比如〈珍爱〉里的黑女和那个黑人老太太。
感觉黑色幽默的原理,大概就是一个传统的恶人做一些可爱或普通的事,比如超级喜欢狗的老大,狗和兔子的点子很棒,尤其是那只漂亮的狮子狗,动物会自动增加几分笑点。
同时,编剧也在吐槽女性在这种男性向电影里的弱势,呵呵。
越战,甘地这两个元素用的很不错,最近貌似有日子没看到这两个元素了,尤其是甘地。
一部没太看懂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电影导演和2个好朋友一起创作剧本 在亲身经历 周围环境和想象中 寻找7个不同神经病的故事故事很复杂 里面有很多明线暗线 故事包故事 导演想表达的深意感觉没有参透 里面提到了很多宗教信仰的东西 就像美国往事一样 文化背景不同 很难看明白 不过故事的逻辑 嵌套方式很特别 是部很反传统的电影
一个多小时我又哭又笑,像疯子又不是疯子,其实一开始怀疑billy是不是爱marty啊,是不是有gay潜质啊巴拉巴拉怀疑一堆,当电影结束发现自己全tm瞎操心....觉着billy的存在很悲天悯人,以一个“phycho”的身份担心自己唠叨会让marty烦就在日记里警告自己不多嘴,变身J去狗窝里救人,听到hans老婆死了一枪干掉美女就往家赶,得知hans死了确实又顿了那么几下下,一心一意以自己的意志华丽谢幕,到死都在追求小西施的认可:Im your master这一切的一切出发点居然就是为了给marty找写作灵感....好基油一被子!
中国的佛教里有一句话广为普通大众所熟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咱是人没那么高觉悟,红尘俗事恩怨情仇放不下那就干脆点儿不放,继续拧巴着纠结、追逐,想起自己终究会死跟其他人没什么两样。
作为以黑色幽默为叙事风格的电影,本片一大特色在于常常让角色处于“尴尬”的状态。
场景一:前边还在恩恩爱爱的劈腿男友反手一枪就打在自己肚子上,还当场打电话叫救护车,声称“不要说我没为你做什么”,一旁是女人惊诧的脸。
场景二:黑帮成员举枪要汉斯把手举起来,却不料汉斯淡定地说,不要。
举枪的(呆滞脸):可这是抢啊。
汉斯:who care。
然后场面十分尴尬,原本凶神恶煞的黑帮成员内心肯定在咆哮,你TM怎么不把手举起来啊!
你这叫我怎么演嘛!
最后汉斯伸手去怀里拿东西,黑帮的终于如释重负地给了他几枪。
场景三:很仗义地让朋友先走的比利等着对方开枪毙了自己,可惜黑帮老大偏爱用一支容易卡壳的枪。
真是尴尬啊。
看到比利死了,反而为他觉得解脱。
总之是部编剧脑洞大开的杰作。
一个爱狗如命的黑帮老大一个只要动动眉毛就让人觉得喜感的男主一个拐卖狗的组织。
一些神经病。
影片以黑色幽默为开篇,以两个杀手的互聊自己曾经做过多么残忍的事情,但是一个女人的出现让两个持枪黑手党如临大敌(PS:笑)。
一号变态(方块J/杀手比利)出场,自己的称谓是变态佛教徒(PS:佛教徒就佛教徒,还变态佛教徒,哈哈哈哈)。
全身只露着眼睛,暗喻女人的眼睛就像背后开枪的杀手一样可怕,杀人于无形,而且没有道理可言的就能杀死你。
(有枪咋地,姐们有眼睛,暗示所有女人都是变态,瞪也要瞪死你)。
杀手比利的人格特征是崇尚暴力,杀人时蒙脸,想当演员的原因是想把自己展示给观众,也就是说比利是个非常有表现欲的人格,内心想把自己不为人知的事情告诉大家,却又隐藏自己,这和黄道十二宫杀手作案后想让警察抓到自己又刻意隐藏的心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家马蒂的出场紧接着一号变态,酗酒后宿醉醒来看到酒瓶旁边女朋友的字条一脸懵逼,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卡亚是作家马蒂的分裂人格,可能是因为太孤独导致的。
关于马蒂的女友卡亚是否是分裂出来的人格有这样一个证据佐证,影片中有一个镜头马蒂躺在床上卡亚的影子没有出现在大镜子中,而大镜子中有一张单人的照片,模糊能看到是男人的单人头像。
而画框反光的小镜子中卡亚和马蒂确重合了,而反复查找床上没有小镜子,并且作家马蒂的床头是布艺的,而画框反光的床头是金属镂花床头。
第二个证据是剧中杀手比利(方片J)听到的这段话:“你还没有通过试镜,就把导演鼻子打断了。
”这段话马蒂和卡亚的声音是重合的,而比利先看着卡亚然后才转头看着马蒂证明比利以为是卡亚说的,但其实是马蒂。
第三个证据是作家马蒂和卡亚对话时酒瓶反光中并没有女友卡亚的影像。
导演确实是个注重细节的怪才,通过完美的光影结合,展示了作家马蒂其实病的不轻。
(PS:大笑)杀手比利(方片J)和作家马蒂在电影院中对话也是非常可笑的,马蒂嘲讽比利为什么不找一个女朋友,其实真实的意思是为什么比利不分裂一个女朋友的人格出来,这样自己就不用一个人感受精神分裂的痛苦了。
而杀手比利的回答是,之所以没告诉你是为了安全着想,毕竟会杀人的人格有多少都是不好的,特别是女性杀手,再次嘲讽女性是非常恐怖的存在。
(PS:捧腹大笑)(大笑)
杀手比利(方片J)和作家马蒂在电影院中对话也是非常可笑的,马蒂嘲讽比利为什么不找一个女朋友,其实真实的意思是为什么比利不分裂一个女朋友的人格出来,这样自己就不用一个人感受精神分裂的痛苦了。
而杀手比利的回答是,之所以没告诉你是为了安全着想,毕竟会杀人的人格有多少都是不好的,特别是女性杀手,再次嘲讽女性是非常恐怖的存在。
(PS:捧腹大笑)
二号变态老头汉斯(变态教友会教徒)出场,一脸严肃的看着乳腺癌调查手册,怀中抱着一只可爱的狗,真是变态到不行(PS:调查乳腺癌你妹啊,街边随手发的小册子都能研究半天,哈哈哈,太变态了,GAY吗?
)。
场景进入金发大波妹遛狗的场景,金发大波妹一看就性感可爱,但是貌似精心喂养的狗却被一块生牛排就引诱的啥都忘了(PS:不是真心爱狗,养狗纯属装逼,典型的绿茶婊子,把婊子配狗天长地久演绎的淋漓尽致)。
之后老头汉斯把“借”来的狗还给了装逼女,装逼女一下掏出500美金眼睛都不眨一下,有500美金倒是把狗喂好啊,偷狗的用一坨生牛排就把狗“借走啦”?
哈哈哈哈哈……之后的场景其实是老头汉斯年轻时候的故事,他把自己的女儿杀了然后自首入狱,在狱中皈依宗教诚心忏悔,讽刺的是汉斯在信仰基督教的同时还在信仰着犹太教(PS:基督教和犹太教有着千年的恩怨,两派宗教本来是一个教会,因为教义不同导致自相残杀),汉斯的悔过表现让他提前出狱,汉斯无法自己原谅自己年轻时候犯下的错,所以选择了切喉自杀,但是并没有死这就是为什么老年汉斯脖子上有一条刀疤的原因。
三号变态黑社会老大科斯特罗·查理,其实是汉斯的分裂人格之一。
医院中汉斯的老婆玛姬被分裂人格黑社会老大科斯特罗枪杀前说出了这句话:“永别了,汉斯。
”
四号变态剧中一直没有明确的表示,既没有笔记本上的文字,也没有标明是谁,但是片中出现了一个变态越南人,而这个越南人是杀手比利、作家马蒂、老年汉斯三个人参与创作的,此人并不是真实存在,仅仅是想象出来的。
其实结合整部电影,作家马蒂和马蒂分裂人格女朋友卡亚才是第四号变态和第七号变态,片尾老年汉斯人格在死去的时候录音机里录下了关于基佬对于称呼的喜好,以及只有基佬才喜欢做梦的遗言,其实此处的含义在于马蒂的分裂人格卡亚在派对之后和杀手比利上了床,证据是杀手比利的不准猪头马蒂偷看的秘密日记中写过(PS:大笑不止)。
五号变态扎克、六号变态玛姬,他们是杀连环杀手的杀手,玛姬是在德区变态法官的地下室中出现的,然而从叙事前后逻辑顺序来看汉斯其实是扎克的分裂人格之一,汉斯最早的人格是扎克,夫妻两人杀了黄岛十二宫杀手后,扎克的人格消失,汉斯人格出现。
而玛姬是扎克的幻想中的老婆,其实也是分裂人格。
而变态(汉斯、扎克、比利/方片J、科斯特罗、玛姬)其实是一个人,他们的老婆真实名字叫做迈拉,也就是德区法官地下室里幸存的黑人姑娘。
七号变态就是比利(方片J),这个不属于分裂人格,因为比利知道方片J就是自己,并没有分裂出去的描述,这是导演为了迷惑大家而使用的障眼法。
以上就是《七个神经病》或《七个精神病》的最为合理七个变态人格。
然而故事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作家马蒂是一名有着双重人格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拥有一个分裂出去的人格卡亚,两个人格之间是男女朋友关系。
马蒂在酗酒后就会切换成卡亚,并且双方能够进行对话相互之间不会冲突完美共存着。
而多重人格障碍的变态扎克就比较复杂了,已知他拥有五重人格。
扎克最早发病是在17岁时德区法官地下室中受到了刺激,在看到3个黑人女奴隶两死一活的状态下发病分裂出了人格玛姬,三个奴隶中活下来的那个黑人女孩叫做迈拉。
扎克和玛姬两个人格都参与了勒死法官的过程,之后两个人格愉快的决定惩戒变态杀手,成为杀变态杀手的杀手。
很久之后扎克和玛姬两个人格在杀黄道十二宫杀手之后再次病发,扎克的一丝人性被黄道十二宫家中的兔子激发,之后分裂出第三个人格汉斯。
汉斯替代了陷入沉睡的扎克人格,而玛姬人格留了下来。
汉斯人格喜欢小动物,富有爱心,反对暴力崇尚和平,并且爱上了地下室中幸存的女孩迈拉,并有了一个女儿温迪,分裂人格玛姬见证了这一切。
可是几年后扎克人格苏醒,汉斯陷入了沉睡,扎克以为是玛姬出轨和别人有了孩子,于是杀死了汉斯和迈拉的女儿。
苏醒后的汉斯看到女儿被割喉身上无数刀伤,从玛姬那里知道了扎克的存在。
于是他决定“自首”,在监狱中诚心忏悔多年后信仰了犹太教,而玛姬信仰的是基督教。
出狱后汉斯人格在和现实中老婆迈拉的生活中经常触景伤情,内心的不平静导致他想用自杀的手段来惩戒沉睡的人格扎克,但自杀未遂存活了下来。
在两个人格之间宗教教义不同和自杀未遂的双重刺激下再次催生了分裂人格比利,比利是个表面阳光活泼但是内心暴力富有正义感却没有信仰的人格,比利有时会戴上面具化身方片J专门杀美籍黑手党和日本山口组,并在片头杀过两名黑手党。
比利人格和汉斯人格相互之间是共生的,而且比利知道人格汉斯人格在现实中的老婆是迈拉,比利不知道人格玛姬的存在。
作家马蒂在创作七个精神病的小说时认识了比利,而在接触过程中比利和马蒂的分裂人格卡亚派对之后上了床,精神上来说比利是和卡亚发生关系,然而现实中确是同性恋行为。
迈拉在晚年不幸患上了乳腺癌,而分裂人格玛姬在看了乳腺癌调查报告后也认为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并在汉斯、比利人格清醒的情况下做了乳腺切除手术。
此时黑手党查到了之前的连环杀手特征是偷狗的人,通过公园女孩告密知道了比利是杀手。
比利和汉斯偷狗只是为了赚钱帮玛姬做乳腺癌手术,但是汉斯不知道比利就是方片J。
汉斯人格清醒时黑手党抓到了他,严刑拷打之后,发病分裂出了具有妄想症状的人格黑社会老大科斯特罗·查理。
他幻想寻仇的黑手党都是他的小弟,目的是帮他找到丢失的心爱的狮子狗。
其实这些黑手党的目的是通过查找偷狗的人杀掉方片J(比利)。
所以寻狗之路就变成了几个人格之间相互残杀的战争。
五个人格是怎么死的,人格(黑社会老大科斯特罗·查理)在医院杀了人格(玛姬),人格(汉斯)在洲际公路小卖铺旁幻想自己被黑社会杀死,属于精神上的自杀;人格(黑社会老大科斯特罗·查理)在荒野杀了人格(比利/方片J);五个人格还剩两个:沉睡的扎克和科斯特罗·查理。
汉斯人格在消亡前的录音本来是为了从精神上拯救作家马蒂,越南人的结局就是自己幻想出来的,表示只有基佬才喜欢做梦,目的是让马蒂不要把卡亚人格的过错当真,把自己作家的这个人格当做变态案例写进去,只需要写卡亚(变态烂人)、比利(变态双性恋杀手)、汉斯(变态教友会教徒)、科斯特罗·查理(变态黑社会老大)、扎克(变态弑儿)、玛姬(变态连环杀手)越南人(幻想出来的变态)这几个人个即可。
看完整部影片深深地折服在导演的脑洞之中,用冷幽默的叙事手法把一段段故事串联起来,分层次的剖析了一个人不同人格状态下的悲惨遭遇,其中包含嘲讽、暗喻、影射,调侃的目标囊括了官员、法律、警察、医疗制度、黑社会、女性、同性恋等众多层次的不同群体,伟大之处在于看完并不压抑还能开怀大笑。
Hans 首个震惊到我的故事主角,举动:割喉。
因女儿被人杀害,凶手虽自责而诚心改过,十七年后被释放,他完全改过自新,虔诚信教,却依然遭受着hans如影随形的恐惧,持续十四年后,凶手受不了这种长期煎熬,望着窗外的hans,拿起水果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与此同时,他看到hans也拿出刀子,割开了他自己的喉咙。
凶手的改过自新,这是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作为观众,我也一直以为这样的改过或许该得到被害人家属的谅解,至少岁月会减少内心的复仇情绪。
然而,事实是hans的执着,他的做法带给了凶手长期的心理不安,他没有直接暴力复仇,而是相当耐心,这种冷静下的理智,少见而可怕。
常言道的,人性本善,善莫大焉,这些似乎都显得不真实了。
Hans没有放下,数年如一日的执念,什么道德,宽恕,在失去至爱的那一刻,他的世界就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世界,这正是爱的力量,大过天。
不爱人类,爱女儿。
那么善到底是什么?
苏格拉底有过这个命题的讨论,回头翻翻。
但hans最后完成使命后的自杀,又显得公平,或许是使命完成,无所欲求。
名知错而为之,自杀是自我解脱。
我杀了你,我也以死赎罪。
这一举动,也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另一种勇气。
人生有些事必做,执念,无关于道德论调。
有些事无法弥补,是复仇还是坦然面对,选其一,不强求任何一种,不管痛不痛快,都是心之所向。
震惊的原因是,hans始终没有放过凶手,凶手自尽后他也自行了断。
平日里我们鼓吹的都是善的一面,善恶,其实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那些表现出恶的人,是比我们更有勇气。
就是勇气。
这个观点,雨果也提起过。
当然hans的表现不是雨果说的那种恶,他没有直接杀害对方,而这冷暴力的复仇中有爱的成分。
无权指责,没有对错,自己的选择。
这其中还涉及到宗教信仰。
12年看到这部电影时高兴坏了,当时想,幸好没有错过这部好玩的大男孩之作!
电影借不同人物发声,表达对“什么是好电影的看法”,比如,Hans说的“有层次”、“每个人都要做梦”,Marty说的“有深度,而不是打打杀杀的陈词滥调”,而这些也正是电影所追求的,比如电影本身就富有层次:现实,故事,编剧,故事对编剧的影响,现实对编剧的影响,故事和编剧对现实的影响……虚虚实实相互交融,且毫不生硬。
同样地,主题方面,电影借暴力表达关于爱与和平的思考,用心理学的说法也就是,“跳出敌意的陷阱”,所以Hans忏悔自己当年的以牙还牙,改写了故事里越南人烧了妓女的结尾。
Marty在经历这一切后意识到不落入敌意的陷阱是对抗暴力的关键。
当然,Billy是注定要赴死的,因为他代表了大男孩的英雄梦,拯救了朋友被永远记住,这就是Hans说的,“每个人都要做梦!” 凡此种种,相当于把标准和想法都说出来,然后让你看,“我一条一条都做到啦!
”十足贪玩淘气又自信爆棚的大男孩气质。
Jesus,Ghandi,Joseph和大男孩,你们都是好样的啊。
电影絮絮叨叨的台词,够好笑,又够黑色,让观众在恐怖刺激的紧张中期待下一个笑点的引爆。
要做到笑点密集且包袱质量好真不容易,饱满扎实的人物个性是基础。
当然饱满扎实一跑偏就容易一根筋角色,所以电影里曾经自杀也要报复对方的Quaker后来成为甘地的信徒,大大咧咧的Billy对朋友却细腻体贴,黑帮老大丧心病狂但会因为萌宠被绑架而黯然落泪,并且由衷地认为偷狗的Billy“真是个神经病啊”……搞笑之余,电影也不忘挖苦揶揄好莱坞的cliché,比如女人一定要湿身露点、枪战戏里人的脑袋像爆米花一样爆来爆去、动物要保护好但女人都死光、很好的角色但是连个名字都没有、搞不清双节棍是日本的还是越南的等等,供观众反思。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演员们精彩绝伦的表演。
扮演Billy的Sam Rockwell ,亦正亦邪大男孩的角色对于他来说正是看家本领, Billy向Marty和Hans表述自己剧本的一幕反复看了很多遍,一气呵成浑然天成堪称五星级的表演,每次看依然泪中带笑笑中有泪。
还有Christopher Walken,真正的老戏骨,他的戏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流淌出来的,无论是在病房跟妻子的互动还是后来捧住Billy的脸的一幕,每个眼神、每个音节都那么原创,让观众大呼过瘾。
Billy认为Marty是天才,对他很崇拜,甚至到了迷恋的程度。
所以他想尽办法帮助他写书,所以当Party上Marty喝醉恶语相向他毫不生气,所以Marty因杀人和他翻脸后他烧掉车子不让他离开。
这种你怎么对我都不生气,就是不会离开你的二皮脸精神,和杀人如麻形成极大反差,尤其是他可以毫不思考一枪毙掉刚才还在床上缠绵的情妇,谁是真爱高下立判。
Billy一直说Kaya是婊子,所以在他想象的结尾,Kaya被乱枪打死,脑袋都掉了。
而自己却是死在了Marty怀里,并且灵魂升上了天。
Billy是个很单纯的人,而一个单纯的变态是最可怕的。
影片开头,两个杀手在无厘头的对话,铺垫杀人前的心理建设,然后一个蒙面人由远及近,须臾间两枪爆头。
歹徒对话是冗余的,蒙面人步入是渐进的,但击杀却电光火石。
用反差给予震撼。
变态教徒的故事简短有力,教徒不杀人,但却让人自杀。
暴力并不只是刺刀见红,有更甚于此的方法。
有人说看见对方自杀后,教徒的自刎是为了跟你到地狱继续盯着你。
如是这样,那真是恨之入骨了。
而当妻子被杀后,Hans在医院大厅坐在Charlie对面,直勾勾的盯着他,呼应了这个故事,之后用解下围巾完成人物合并。
而对于Charlie,丢狗的黑女人他没有杀,想送他去医院的Marty他也没有杀。
他杀的只是对于他找狗有直接阻碍的人。
可见这个人的变态在于爱狗,而不是嗜杀。
相对于Billy他正常的多。
而Zach夫妇和越南变态,就完全是为了复仇而走上了极端。
这部电影中的所有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思想基本不受别人左右,这是整个故事看上去不受控的主因。
三个主角最后都自动走向死亡,Billy和Hans都是主动被击杀,而Marty面对Zach的威胁也释然的接受了。
Billy是将自己的生命活成了艺术品。
而Hans和Marty是都已经领悟到了人生。
Hans看过Marty的剧本后说,你里面的女性角色都没什么好下场呢。
是呀,坐拥Abbie Cornish和Olga Kurylenko两大美女,戏份短的惊人,邦女郎更是没一分钟就领便当。
让人直呼暴殄天物。
Colin Farrell在这里的演技还算不错,但由于Christopher Walken实在演的太好,而Sam Rockwell实在演的太太太太太好,就又被比下去了。
Abbie Cornish再胖下去可不行了,别辜负了这尼克·基德曼和查理兹·塞隆综合体般的美丽容颜。
而Olga Kurylenko,还没看够就完了。
花絮:1.Mickey Rourke原本饰演Charlie,但和制片发生了冲突,后被Woody Harrelson取代。
2.剧本原来在最后的对峙中有击杀狗的剧情,但被电影公司否决,他们认为不应该有虐待动物的场面出现。
Billy在讲述他版本的结尾时候,也让Zach的兔子逃走,并说出了“你不能让动物死在电影里,女人倒是可以。
”这是真实被讨论过的事情。
一些笑点:1.Hans与等待信号弹的黑帮成员相遇。
Paulo: Put your hands up!Hans: No.Paulo: What?Hans: I said no.Paulo: Why not?Hans: Because I don't want to.Paulo: But I've got a gun...Hans: I don't care.Paulo: It doesn't make any sense!Hans: Too bad!2.Charlie在准备枪击Billy时,手枪卡壳。
Billy: Five... Four... Three... Two...Charlie: Wait! Please go back to five. Please...Billy: I'm not going back to five, man. I'm not going back to five. Five...
戏中戏让人感觉怪怪的。
好喜欢!好喜欢那条狗!好喜欢Sam Rockwell那个神经病!好喜欢Colin Farrell的囧眉毛!好喜欢老头子说话的强调!我还好喜欢字幕虽然不记得是谁出品的来着【。
嗯,就是不好看
前面还凑合。。。后面好难看。。。慎入。。。
没兴趣看完
看着剧情简介,我说这一定是一部不一般的片,果然,在漫长的前20分钟就已经验证了。且不管你是黑色幽默,还是基友片,就是连最基本的节奏你都掌握不了的片,你没资格得这么高的评分,而且你还装腔作势,以为暴风雨来临前一定会是不一样的场景,可笑的是,又是一个装逼的文艺得不能再文艺的垃圾。
巧妙地通過一個轉述的故事,把幻想和現實兩條綫融合起來,似分似合的狀態實在難以把握。然後通過一個角色的嘴,告訴了觀衆一個垃圾劇本是怎麽產生的——不合邏輯的狂妄
不好看。
原本以为会很有劲但结果挺没劲。
还是《杀手没有假期》好看,暂时没法判断马丁·麦克唐纳是不屑走上昆汀路还是火候真不到,《七个神经病》妙笔遍地,开场、医院杀人、越南人……台词漂亮、结构也自在,可故事总体乏味、说教,不如昆汀玩的放浪、撩人。科林·法莱尔、山姆·洛克威尔位置该对调。
如果没看过杀手没有假期,肯定会喷死这片子。不仅仅是黑色幽默,还是有原则的黑色幽默,人物虽然多,但被一条狗串着,倒也不松散。法瑞尔依然是最不原则的那个,不过还是最后得瑟的那个,果然太有原则,最后都没好下场。
不会再看他导演的电影了,始终觉得很无趣
拖沓、无趣。真正杰作一般前10分钟就有感了。就像爱情!有灵性很快能确定。此片玩后现代,却感觉拼凑刻意,这类#Pulp Fiction#已够。幽默实则苍白。吐槽编剧.. 不就是写个剧本么,把人生都搭上了。没了真实鲜活的美好,光待在好莱坞又有毛意思呢? 这里人物塑造也假。映射着虚无的所谓艺术。
一般吧,都快忘了故事情节了。。。
道行尚浅 欣赏不来
柯林和山姆这对狗男男!
会拿多少奖呢?普通观众要好看,好的,给你们。文艺逼要情绪,泪点无数。矫情逼要政治正确,OK。当然了,矫情逼是值得利用反讽去解构的。影评逼要理论,元创作雅柯布森给到够,最后再向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致个敬。确实,最大的毛病是用力过猛。但,真·牛逼!
用10几条人命终于把movie剧本写好了,写的精神病,演的精神病,看的精神病。其实整剧就开始几分钟精彩,后面就扯蛋了,是真的扯蛋。
一般~
想法太多 虽然演员都是好演员 但效果不太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