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首先引导我们思考何为“真正的痛苦”。
不同于表面的、暂时的不适,真正的痛苦是那些触及灵魂深处的体验,如失去挚爱、理想破灭、自我价值的质疑等。
这些痛苦往往伴随着深刻的心理冲突和情感挣扎。
影片通过几个生动的故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我们感同身受。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曾让我夜不能寐的困扰和迷茫,在屏幕上被真实地呈现出来。
影片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不去想就会消失”。
这一理念并非让我们逃避现实,而是提倡一种心理调适的方法。
通过注意力转移、情绪自然消退和认知重塑,我们能够逐渐淡化痛苦对自己的影响。
其中,注意力转移这一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影片中,一位失去亲人的女士通过投身于志愿服务和园艺,逐渐从悲伤中走出。
她将注意力转移到帮助他人和自然之美上,从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疗愈。
这种方法提醒我们,生活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投入,当我们把视线从痛苦中移开,便能发现新的意义和希望。
影片还提供了一些实践“不去想”的具体方法,正念练习、积极投入生活和寻求社交支持等。
正念练习通过冥想和呼吸训练,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避免陷入对过去痛苦的回想。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当感到焦虑和痛苦时,一次深呼吸往往能让我恢复平静,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
积极投入生活则鼓励我们参与各种喜爱的活动,让生活充满色彩和活力。
影片中,一位失业的艺术家通过旅行和绘画,重新找回了自我价值和生活热情,他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
影片最后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面对痛苦,我们需要学会适时放下,用健康的方式去应对和化解。
真正的痛苦,不去想就会消失,这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的勇气。
这种勇气让我们在风雨过后重拾阳光,继续前行。
通过这次观看,我深刻体会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我们不应沉溺其中,而是要勇敢地走出来。
通过转移注意力、调整认知和积极生活,我们完全有能力化解那些看似无解的痛苦。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也让我学到了应对生活挑战的有效方法。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力量与韧性,能够在经历风雨后,笑对人生。
心里酸酸的,但也不至于真的让人depressed,给我的感受是介于 触及“real pain”内核和与“real pain”擦肩而过之间的怅然。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是看电影的时候脑海中不止一次地回响起Dick Houtman的声音: “what is real reality, what is a real pain, what is a real belief?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truly ‘real’ existence.”影片中翻滚着的痛苦:不论是二战侵略者给一个民族、族裔带来的伤痛;人类用极端残忍冷酷的手段给世界和文明带来的伤痛;受难者后代追忆朝圣先辈同胞受难的伤痛,还是朝九晚五生活磨平敏感神经变得麻木的痛苦;人生没有目标与功利社会脱轨的迷茫;人生年过半百霎时间孑然一身的不甘和悲伤;亲人离开后的抽离心痛;成为社会机器运作系统中的一环所带来的种种无奈、烦闷、挫败、不堪、伪装……无一例外,都是不存在比较级和可证性的。
影片开头我就很讨厌Benji,因为太似曾相识身边这些很喜欢把对各种事情“caring”当作自己时尚挂件的同学,他那么不合时宜,那么“失控放肆”。
但随着故事推进我确实又能用他的方式理解他,能够更多地注意到他——不论是作为背景板还是镜头聚焦下的主角——时不时含泪的浅色瞳孔,这时候painful的感觉才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
我很喜欢有几位豆友说,Benji和David都是各自的一半,Benji保留了David的多愁善感,David生活着Benji的安稳美满。
回到家里的David是Benji的一半幸福,留在机场的Benji是David的一半痛苦。
透过机场玻璃的光打在迷茫破碎的Benji身上,也打进我的眼睛里。
我们一起盯着来来往往拉着行李箱的旅人,我们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
She was the only one in the whole fuckin' family that would keep me honest. Everyone else just disappeared when I needed them the most.Yeah, but um, you know, Grandma never pitied herself. In fact, she always told me, she was grateful for her struggle.What she endured that gave her hope, right?First-generation immigrants work some menial jobs, they drive cabs, they deliver food.Second-generation, they go to good schools and they become a doctor or lawyer or whatever. And the third generation lives in their mother's basement and smokes pot all day.Yeah, but isn't everyone in pain in some way?I mean, look at what happened to our families. Look at where we came from.I mean who isn't ... You know who isn't wrought?I'm not. I just like, take a pill for my fucking OCD, I jog and I meditate and I go to work in the morning. I come home at the end of the day. and I move forward because I know that my pain is unexceptional, so I don't feel like the need to, like, I don't know, burden everybody with it, you know? I'm sorry, I'm ranting.Sorry, I'm just so fucking exhausted by him sometimes. I love him and I hate him and I want to kill him. And I want to be him, you know? And I feel so stupid around him, because he is so fucking cool and he just doesn't give a shit. And then just being here with him is just so fucking baffling to me, you know?It's just baffling cause' it's like how did this guy come from the survivors of this place, you know?Sorry, I'm oversharing.
真正的痛苦|奥斯卡最佳男配带你走过真正的痛苦原创efIyskxodbox2025-03-05 08:12:10江苏
同兄弟的奶奶去世,于是想着来一场“寻根之旅”,目的地波兰。
这个“敏感”的地方,注定了这次旅行,必然是一次沉重的过程。
老外对二战的“痛定思痛”绝对是“敲木鱼”一样的存在,警钟长鸣,人家也绝对是说到做到。
从故事开始,这堂兄弟俩人个性的迥异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起来,杰西艾森伯格是个有点碎碎念的普信男,而基南卡尔金就有点“反叛”的意思。
同行的旅行团成员人数不多,在开始旅程时,大家还是彼此做了个介绍的。
其中这位富婆,有点“阿姨”的意思啊,来凑这场“热闹”,给人感觉多少有点“没苦硬吃”的架势。
而另一位小哥,杰西艾森伯格大概是“有话要说”的。
人家,和犹太基本没什么关系,但是,“屠杀”无处不在,这小哥也是亲身经历过一次屠杀,从此陷入了痛苦。
这种痛苦,在小哥知道犹太人的遭遇后,内心“平静”了。
这……多少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原来,解决“痛苦”的根本,是找到一个比自己更惨的。
当然,哥俩也是需要做个自我介绍的。
杰西艾森伯格是个牛马,“当然”是处在鄙视链的底端,这番自我介绍几乎是社牛基南卡尔金一个人完成的。
旅行团还有一对夫妇,戏份不多,除了在火车上有一段表演外,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当地的“地导”不是小黑哥,导游的功力看起来也不是很行,估计是有点“自恃身份”的意思,毕竟,堂堂的学历摆在这儿呢。
上来就告诉大家,这次旅行,可不是游山玩水,走着走着,你就会走进历史,那一番沉痛的过往,会排山倒海般向你席卷而来。
在“纪念雕像”面前凹造型合影,是社牛的主意。
身为牛马的社恐,是有这方面的自觉的,这多少有点“侮辱”的意思。
于是,只能沦为摄影师,给每个成员的手机都来一张,就是不知道“建个群”。
接下来的旅途,地导贴心安排了“一等座”。
所有人都开心的享受,只有社牛表示,自己“坐不住”。
一想起当年自己的祖父辈,是被拉煤车拉着送往集中营,自己现在,何德何能坐在这里?
不得不说,这多少有点“矫情”了。
没办法,社牛向来“行事不忌”,撇下众人就跑到二等座去了,说起来,如果老外的高铁后头还挂着拉煤车的话,社牛大概也不介意亲自体验一下。
毕竟是自己堂弟啊,社恐还是放不下,哥俩跑到二等座一顿吐槽。
越说越伤心,社恐就迷迷糊糊的睡过去了。
等到醒来,黄花菜都凉了。
社恐差点气死,问社牛凭啥到站不叫醒他。
社牛很有底气,看到你睡得像一个孩子,真的不忍心。
这“做事的优先级”,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对于跟团失败这件事儿,社牛是一点也不介意,活生生的把老外的高铁坐成了地铁,不就是坐过站么,多大点事儿。
不得不吐槽一下老外的旅行团,这团员跟丢了,还帮着把团员的行李都带好,这让咱这边的旅行团怎么活呀。
犹太之门。
即便是没有切肤之痛的我等,也会肃然起敬。
波兰,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遭遇和忍受的屈辱,罄竹难书。
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没有谁“愿意”帮忙说句话。
在一个墓园,社牛又开始开火了。
这次,社牛没有惯着导游。
噼里啪啦一通扫射,直接把科班出身的导游给干蒙圈了。
要不这样吧,你觉得咋合适就咋来吧。
社牛说那行,你这又是慰问又是拍照的,就是不解决实际问题,纯粹走“宣传路线”可太“干部”了,如果真有心,你就磕一个。
于是,所有团员,按照犹太礼节,给“磕了一个”。
接下来的行程,团员就要告别了,哥俩准备离团去奶奶的故居看看。
晚上的这顿晚餐,是一场精彩的大戏,能拿到奥斯卡小金人,这段功不可没。
然而,个人感觉,其实这段,杰西艾森伯格的表演也相当精彩,只是可惜,要和艾德里安掰腕子,还有点距离。
多嘴说一句,《阿诺拉》赚了个盆满钵满,实在有点让人有点“惊吓”。
说回故事,杰西艾森伯格在晚餐上说的一段,其实很有价值。
关于犹太人,或者是所有经历过苦难的人而言,那沉睡在过去里头的痛苦,大概会刻骨铭心。
但是,或许就是这样的刻骨铭心,才会让自己学会“感恩”,无论如何,都不是“谷底”。
见识过黑暗,才能明白光明的可贵。
见识过混乱,才能明白平静的可贵。。
要知道,社恐一般不开口,但是如果一旦开口,那也绝对是停不下来的。
杰西艾森伯格从第一代一直说到了第三代。
第一代人,历经苦难,如今能活下来,心里头大都心怀感恩。
第二代人,见识过苦难,所以肯拼命,大都都会有所成就。
然而,到了第三代人,却开始精神颓废,嗑药、喝酒、聚会,然后窝在老爸老妈的地下室。
好像……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身为社牛的堂弟,被社恐一下子捅到了腰眼。
故事进行到这里,才爆出社牛曾经自杀的经历。
哥俩,是从小撒尿和泥的好朋友,为什么个性开朗的社牛,会走上“自杀”的道路?
这个问题,身为牛马的社恐,百思不得其解。
要说挫折,谁没经历过?
要说压力,谁没承受过?
要说捶打,谁没挨过揍?
这……或许是个当西的“普遍问题”,好多00后动不动就压力大,动不动就情绪病,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人,大概总会有压力大,总会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究竟是真的不堪重负,还是精神脆皮,总是让人很恍惚。
一个人,如果平时连50米都跑不动,忽然让你跑马拉松,你当然跑不下来。
但是,如果你坚持锻炼,即便跑不下来马拉松,至少可以跑个100米吧,结果你把跑不下来50米归咎于“压力”,这到底是什么逻辑?
这场社恐的发飙,到底有没有唤醒社牛内心的反省,不得而知。
或许,我们都不能弄明白社恐“真正的痛苦”。
但是,我们至少明白,很多时候,谁不是在负重前行呢。
向前走,莫回头,往事不堪回首。
哥俩,最后终于找到了奶奶当年的故居。
这相当了不起,换个地方,大概早就拆光。
这场心灵之旅,大概就到此结束了。
逝者已矣,社恐内心深处,大概更关心社牛以后的生活。
镜头在机场戛然而止,奥斯卡最佳男配,会在机场众生中,找到自己的答案么……。
对电影的感受感觉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了,好的坏的我觉得大家说的都很好,非常喜欢Jesse将种族宏观大背景下的过去的痛与当代人生活中当下的痛联结在一起。
不高明,但非常真诚,很喜欢。
我三个月前怀揣着和电影主角类似的心情去波兰旅游,当然不是去为了纪念自己的犹太人祖母,主要是想要了解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经历,以及那段历史下人们的生活。
和电影相似,我在华沙和克拉科夫都报名了当地的波兰犹太人二战历史旅游团。
在波兰的导游是一个金发英语很好的华沙本地人,她很爱和我们聊她的家庭,她的公交车司机丈夫以及她的airbnb创业经历。
我们几乎和电影主角一样走了所有重要的纪念雕像,犹太人聚集地,二战博物馆。
导游说她当时十岁不到的祖母,和自己的家人就躲在华沙的郊区,和猪生活在一片猪圈里。
她的祖母和她说猪其实是非常干净善良也很尊重人的动物,猪会给祖母一家腾位置睡觉,还会用鼻子把睡觉的地方拱干净。
祖母笑说这可比当时犹太人的生活环境好太多了,没什么好不满足的了。
虽然她的祖母并不是犹太人,但就像Jesse说那样,能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人,需要的是一个又一个不可以想象的奇迹。
她不到十岁的祖母曾经在路上被喝醉酒的德国纳粹士兵击中腹部,直接倒在路中央,仿佛是奇迹一样,子弹穿过身体,没有击中任何器官,路边有医疗人员及时路过,捡回一条命。
这当然是真正的痛苦,这当然是无法忘怀的悲伤。
导游说她从小就在祖父祖母的教导中长大,她当然也无法原谅德国人和苏联人。
一个个听上去像是在《大鱼》里面才会出现的故事是她每天的睡前故事。
直到高中,德国政府和波兰政府的学生互换活动让她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认识到了真实的德国女孩,她们有一样的肤色,一样的头发,一样的长相,甚至,这个她怎么也看不惯的德国女孩也和她一样喜欢涅槃乐队。
她笑着和我们说:一个喜欢Nirvana的青春期女孩怎么可能是坏人了?
The pain is always real and it can never be forgetten. But still, it may be healed. Maybe with time, maybe with trust or maybe by Nirvana.
2025第一部5🌟来自卷西被肖邦的《夜曲》贯穿的话痨公路电影把对话作为方法,使真正的痛苦举重若轻地浮现。
调色的处理 somehow 很纽约。
有意思的是红蓝配色元素作为一条暗线,预示着痛苦的流向。
无论路途中两人如何组合造型配色,始终伴随的 Dave 的红棒球帽、Benji 的蓝色 Vans 其实早已给出底色答案。
两兄弟一红一蓝的衣着配色在结尾倒置,Dave 回到了暖色和谐的中产生活里,Benji 独自沉浸在机场的 blue 中,继续咀嚼无人知晓的 real pain。
p.s Benji 打断施法的那段高光爵士钢琴独奏《I'm thru with love》,怎么看都像是卷西对 Woody Allen 的微妙致敬。
Jesse的剧本写得可圈可点,看了nyff premiere的报道感觉到了他想要表达的“push and pull between something that’s absurd and hilarious. A grief about modernity.” 摄影特别美,我好喜欢大家一个一个把石头放在墓碑上的大光圈,只有一缕淡淡橙色的阳光洒在青色的墓园,和一群原本素不相识却在这场tour of pain遇见的人。
I wish the sound design and editing can be better. All the piano soundtracks are scattered everywhere. The real pain is something you have to sit with it. In long, long, and longer silence that you can barely stand.
reviewed from my letterboxd.
“I move forward. Because I know my pain is unexceptional so I don't feel the need to burden everybody with it!”first movie of 2025. so many things to process and words to say but finding it hard to get them out.great performance by both jesse and kieran and while kieran is exceptional i really believe it wouldn’t be like this without jesse, and of course, the script. even though the last part was a bit rushed it was still an amazing and organic one. i laughed so many times too. cinematography has a calm movement to it and the undercurrent felt increasingly heavy as the movie progressed. can’t wait to see more of jesse’s projects.the characters, i really really relate to their feelings and that restaurant and rooftop scene with the saturated red light on benji’s face and david’s words made me almost ugly cry.and i don’t even know what to start with all the pain and grief in this. all were just so hidden and out and true to a point that i wonder did jesse eisenberg read my mind. this made me rethink ‘is pain comparable’ that’s been in my mind forever. still haunted by how the movie began and ended almost the exact same — grief isn’t linear.
制作层面:1、剪辑有种手生的感觉,一些cut比较不流畅。
2、Jesse Eisenberg导了一部不适合他的电影,他的角色故事性压不住他本身,难代入。
与继承之战那位的对手戏也没什么火花。
3、故事缺乏必要的联结,尤其是探究祖母故居的深层原委和兄弟情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旅行和临时同伴产生什么反应。
没有结合成一个主体,因而导致旅行是旅行,兄弟情是兄弟情,祖母是祖母,都割裂开了。
4、配乐平平,几乎全用肖邦,没什么可说;餐厅戏他们调侃的曲子Hava Nagila(传统犹太民歌)还挺戳我的前几句挺好听。
5、时长我满意(谢天谢地不是两个小时),很多新片真的都太长。
6、observer评价说他风格上有像伍迪艾伦、亚历山大佩恩和亚当桑德勒,我想确实差不多。
但恐怕还不算形成什么个人风格。
感受层面:1、那顶波兰小帽子挺好看。
2、片中一些真实取景:华沙起义纪念碑、集中营旧址(Lublin附近,曾屠杀8万人)波兰城市景观,可以看看。
3、影片从和平年代成长的年轻后辈视角,再去复习、感受那些历史的重量,以及如何作用于自己此刻的人生,留下什么,带走什么,就像最后的石头。
我在想,每个民族都觉得自己更苦吧?
中国人在二战期间经历的种种,除了很多主旋律影片之外,也应该写一些类似的轻松而严肃的现代视角作品吧。
(可能我阅片量有限还没看到过)4、一部Jesse自传式的电影。
5、没有煽情是好的。
幕后相关:1、据说是第一部允许在真实的集中营取景拍摄的剧情片。
2、艾玛斯通是Jesse两部电影的制片人之一。
3、片中有Jesse儿子出演;片中只有Jesse是犹太裔。
4、结尾的祖母家,是Jesse祖先旧址。
集中营将他们连根拔起,走出集中营后他们都仿佛失去了根,在都市里风雨飘摇,只剩下茎叶枯黄凋零。
他们太久没有汲取源自大地的养料,悬在空中不知去向,一种迷蒙的痛苦蕴藉于心中,有对家的憧憬,有对自由的渴盼,更有对民族性的无解。
舒缓的钢琴曲带来淡淡的忧伤,走过的犹太遗址是刻在他们心底的伤痕,餐桌上倾诉的过去是久隐外化的痛苦。
曾经的炼狱现已归于平静,多莉奶奶的旧屋也已重居新客。
全片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寻根之旅就是在历史长河上摆渡。
到最后班吉也没有思考出何为真正的痛苦,他不像大卫有繁忙工作家事磨平棱角掩盖痛苦,他只能用感性的外表遮蔽,但这毕竟是唯心。
班吉返程后坐在机场中四处张望,和他出发前的样貌如出一辙,不知他的根是否寻得,但他内心真正的痛苦怕是永远无法消解了。
真正的痛苦 (2024)7.42024 / 美国 波兰 / 剧情 喜剧 / 杰西·艾森伯格 / 杰西·艾森伯格 基南·卡尔金
过气)偶像的碰撞,表演的对决
能看出来创作者想表达一些东西,但影片呈现的结果是nothing。这部电影的摄影和音乐还是很加分的。ps, 还是那么快的语速……
ENFP最能共情的一集。真实的痛苦是不可说的,或者麻木,或者耗尽。
挺有意思的当代美国人精神小品,电影不但请到了《白莲花度假村》的卡司,整部片风格其实也很《白莲花》,是对当代美式巨婴症的反观,麻木的精神状态必须来到大屠杀现场才能“触动”,但那股无法遏制的愤世嫉俗与临时起意、心血来潮似的“表演”都是一种掩盖已然内心麻木的自我感动,在人家家门口放石头尤其如此,“即兴表演”正是本吉为代表的一大批当代人的精神状况,连他弟其实也不例外。电影有意思在对旅团众人反应的描写,出于现代性的文明规训,面对这样一个“脆弱敏感”但又十分出格的年轻人,发火成了一种不体面与“不正确”,于是所有人只能由着巨婴性子来,也就成了当下社会的微缩景观。艾森伯格把回甘做在对所有人的同情,对兄弟情的善意上还是很温柔的,不过这角色对Roman来说太没挑战了,简直是从《继承之战》那儿过来顺手拿了个奥斯卡奖。
你是机场里放温的酸奶,是吞下安眠药昏在沙发上的毒虫。我是网站上恼人的广告,是徒步纽约时睡在长椅上的懒汉。你还记得奶奶穿的粉色塑料凉鞋,我则崩溃于毒气室上的蓝色污渍。我们是两列渐行渐远的火车,你夸赞我的脚,我陪着你逃票。真正的痛苦不是打在脸上的耳光,而是心里墓碑上为祭奠堆满的石头。
痛苦,痛苦怎么不倒地而死啊!——《梦想照进现实》
眼睛不好,半听半瞄地“看”完了。我理解Benji,有时候心理上的痛苦远远大于生理上的。有信念的人,是可以熬过生理痛苦的。可。
感觉像是强拉着观众,一起去华沙体验纳粹德国的大屠杀。看完后,该给观众一点钱吧?!如果没有现在的巴以战争,或许我会给3.5星。在2024年...就太不合适了。勉强给个3星。
立意挺好,功力不够,编剧水平有待提高,很多感情戏份没有铺垫,也没有延展,应该是能力问题。
看哭了,在兄弟俩第二次上天台抽麻的时候,看到的更多的是孤独,你可以在所有人的生活里作为非常独特的个体停留被记住,但回归生活,却又无处可去
很喜欢,台词写得好,表兄弟俩演得也挺好。一个情绪饱和经常出幺蛾子的p人和一个看似要建立某种秩序实际内心无根的j人之旅。福田知盛的声音确实很适合做旁白。
非常伍迪艾伦,文青的碎片化对话和吉光片羽的思绪,处于顾影自怜和自我探寻之间。喜欢最后结尾的字幕,真正的痛苦在独处时浮现,又在人群的相处中消散,共享一段记忆,共度一段旅程,然后奔向各自的人生。
主题不明,但肯定不是讲历史的,真正的痛苦是眼下个体的自我感受
讲真没明白真正的痛苦是什么。跟着男主去看了一下集中营(有点像烽火集中营),那些确实是个很压抑的地方。但没看明白他们真的痛苦是什么。
非常失望。所有的冲突都制造得非常刻意,非常假,让我看的时候完完全全没法信服,丝毫没有共情到,全片充斥着政治正确的漂亮话也让我更加难以带入了。其实个人痛苦和时代创伤相结合这个想法真挺酷的,就是落实得实在是不太好,但能用如此“show don’t tell”的方法展示个人痛苦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本片的方法和《晒后假日》其实有相似之处,可以多向《晒后假日》学习学习。最后,不是嘴碎就是伍迪·艾伦了,根本差远了好吗。
能给到四星半,deep theme with a sharp sense of humor. 杰西不仅自导自演,还是署名的唯一编剧,太牛逼了,Benji演员和剧本相辅相成。纽约电影节艾玛斯通作为制片人来了,杰西困在了布达佩斯没在场,今天还是他生日!
3.5星,主题略浅显,无非想表达人人都痛苦,且悲欢并不能相通的老理儿,所以不用尝试去理解benji,他就只想一个人在机场待会儿。
@ImagineMarket 3.5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痛苦,很多都屬於別人無法理解或分擔的,與親人朋友訴說排解很重要,但這也可能把痛苦加諸於人,這個度要衡量好。美國堂兄弟加入一個「波蘭尋根」旅行團,多數成員都是猶太人,祖先都是二戰時期被納粹德國迫害過的,電影有帶到幾個知名景點,不過很可惜裡面完全沒有聽到波蘭人講波蘭語(除了在飯店辦理入住的那句Dzień Dobry),也沒什麼風土民情,主要在講述主角兩人的故事和心路歷程。
让我想起了《昨日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