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新教条主义动画的又一巅峰之作。
打着抨击教育观的旗号,在不停地灌输给观众教育观。
这根本不像是一家动画公司拍的动画电影,更像是主流媒体在用动画电影的方式行使监督的责任(如果有的话),在拍摄一条新闻——你看,现在中国家庭的教育情况是这样子的,家长急功近利、忽视孩子玩乐的天性、填塞式教育、错误的成功观,教育机构打着“赢在起跑线”的旗号办各种辅导班,其实很多都是孩子不需要的。
应该怎么样呢?
要这样、这样、这样。
做这个片子是为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么?
是要改变全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么?
这种强加于自己身上的莫名其妙的责任感,这种把自己等同于主流媒体的创作心态,实际是另一种宣传教化,是另一种填塞式教育。
只不过,教育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问题是,这种“针砭时弊”的创作所营造出来的影片氛围,一点也不让人感到快乐。
孩子看这部电影快乐么?
我看不快乐。
尤其是当他们看着自己心中的英雄,曾经是快乐、智慧代名词的大头儿子,长时间地处在一种冷漠、被利用、破化家庭关系的状态的时候,他们会看不下去,会害怕,会哭。
这个大头儿子和自己所憧憬的外向、乐观、助人的大头儿子是那么不同,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特别害怕。
让我们看几条网友的评论。
一位名为“敏敏”的家长说:“带女儿一起看了这么多动漫,她第一次看得这么投入,哭声轰动全场,看到大头儿子不需爸爸妈妈的时候,小头爸爸很危险的时候,她特别伤心,哭着说大头儿子太坏了……”而一位叫“毛紫狗”的家长说:“剧情不是太好看,我家小孩3岁情感投入太深,跟爸爸说咱们别看了,眼眶红红的,咱们回家吧,爸爸心里不是滋味。
”而就我观影的体验来说,旁边一个孩子在大头儿子“变坏”没多久就问她妈妈,“影片什么时候完啊?
”她是真的希望影片结束么?
不,她是希望大头儿子的“变坏”能快点结束。
看得投入和喜欢影片不同,感情投入深和得到正向的情感收获也不同。
如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条主义动画是讲阶级斗争中剥削阶级带给人的苦大仇深的话,这部新教条主义动画带给人的总体感受就是一种新的苦大仇深,这个苦是一种心理的憋屈和痛苦,这个仇是一种强加于身的责任感与其所对抗的一个假想敌的仇恨。
无论新旧,凡是教条主义动画,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喜欢负向描写。
即,不是去写如果做对了是多么多么好,而是去写如果做错了是多么多么坏。
对应到本片上来就是说,它不去写大头儿子是如何快乐的生活的、是如何通过快乐去影响其他人的,而是去写一个错误的教育观下大头儿子是多么的悲催,最后再负负得正地回归,使得影片大部分时间和内容都处在一种极端抑郁的气氛之下。
最近看了几个本子,和本片都有这个共性的问题,就是“负能量”太多,让人看得不高兴,不快乐。
关键的问题还是想要教导别人——你看如果不这样,问题多么严重。
其实动画片,尤其是商业动画片,不必搞得像讽刺漫画一样,非要抨击什么。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孩子看完害怕睡不着觉,里面充斥着暴力、负面情绪、跟父母分离等等让我无法忍受的情节,这样的烂片怎么会上映,真的不建议小孩子看,国内的编剧都不知道怎么宣扬正能量了吗,我也不喜欢各种补习班,但是看完这个动画片孩子什么感受,你们做为编剧做为发行方,有没有切身的考虑过,还是只为了挣钱!!!
非常喜欢里面王叔叔(王博士)的高大上台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里,玩对孩子已经没有意义,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生存,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小努力,赢在起跑线,这是他们的压力,也是你们的压力,所以成才成功才是你们对孩子唯一的期待。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天的生活都是竞争和战斗。
所以就像投资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样,你们每一个在孩子身上投资的父母,都想追求孩子成功的最大化,让你们的孩子能有一个安全、有保障的未来。
这样绝无风险的保障,只有我能提供。
”
趁着开学余额所剩不多,与小朋友京京和南瓜去影院看了《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长》。
虽说是小朋友的片子,无疑也是来教育家长的。
影片折射了当下儿童的教育问题,“望子成才”的围裙妈妈为了大头儿子将来不被社会淘汰,努力寻找成功捷径,与儿子疲于奔命在各种培训班之间,而性格温和、喜欢陪儿子做游戏的小头爸爸,则因其“不作为”令围裙妈妈相当不满。
为了实现速成,围裙妈妈将儿子交给了“一日成才”计划的王成功博士,使大头儿子脱胎换骨成为了天才明星。
为了所谓的“成才”,牺牲了最珍贵与最值得回忆的童真玩乐,牺牲了与家人伙伴们共度的欢乐时光,甚至淡漠了亲情、友情,成为了没有感情,没有温度,没有生气的“成功之子”。
试问,这样的“成才”算是“成功”的吗?
前几天刚读到一篇博文,标题是“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说的是真正快乐的人生,是要趟过一条汗水的河才能抵达,因为想要在以后的人生舞台上走得精彩,现在就要多吃一些苦,多流几倍的汗,此时妈妈对你有多心软,将来的生活就会对你有多无情。
似乎影片中的王博士也是如此感言:“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里,玩对孩子已经没有意义,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生存,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小努力,赢在起跑线,这是他们的压力,也是你们父母的压力,所以成才成功才是你们对孩子唯一的期待。
”我想每一个做父母的,没有哪一个能比做父母的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更希望孩子成才的。
但为什么“快乐成长”与“成才成功”就一定是矛盾的呢?
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对“成功”的定义,家长对“成功”的标准。
何为成功?
智商1000是成功吗?
上哈佛耶鲁名校是成功吗?
有1000亿资金是成功吗?
每个父母心里都有答案,只是这个答案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南瓜从小体质不好,就这个“赢在起跑线”的问题家里也进行了讨论,我们的标准认为身体好,健康成长最重要;但也作了假设,若是体质好呢,是不是也会像“望子成才”的焦虑父母一样,提出更多要求来要求南瓜所谓的“拔苗助长”呢。
孩子非正常的“成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其实道理谁都明白,但在家长明显比孩子更焦虑甚至更“利欲熏心“的时代,如何保持适度的心态,却是一件貌似简单又很难达成的任务,再淡泊的初心,也经常会被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焦虑碾压得身不由己。
影片中的围裙妈妈说,“我曾希望做个成功人士,但失败了;后来我想做成功人士的妻子,还是失败了,现在,我要做成功人士的母亲!
”我也想说,“现在,我要做成功的母亲。
我的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
”因为是否在意一个人,最重要的参数,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儿子的头大手儿小,,爸爸的头小手儿大,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走呀走呀走走走走转眼儿子就长大……”一直以来,能完整好好唱出来的儿歌这算一首,从小就看着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长大,小时候还有一套日本版的,印象太深刻了,太怀念了,虽然现在看起来会有点无趣,没办法,这部动画片太写实,不够童话,我还是喜欢童话。
很多经典的动画片都来拍大电影版了。
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一直都是很多中国父母的影子,该有的陋习都有,该有的中国式思考也有,自然那套教育方式也是中国味儿的,电影版将其推向了灾难来引发反思。
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什么都是快快快,所以孩子的成长也在催化剂中快速膨胀,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一日成才。
很多刚有孩子的父母说,我以后不会让我的孩子干嘛干嘛,其实等你走到那一天,不一定的,整个社会氛围就这样,可电影里还是夸张了些,竟然相信什么成功博士,这样的父母也真是醉了。
过程有点像哆啦A梦,各种小发明,但也没什么新颖的看头,没什么异想天开,平平淡淡,反倒高潮过于不合理,让人想吐槽。
最后还是想重提那个不解之谜,为何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会生了个和隔壁老王一样大头的大头儿子呢?
其实是抱着很低预期去看的,没想到看了觉得还行。
剧情不是很让人反感。
满场孩子笑得嘎嘎嘎的,看到小头爸爸要找回原来的大头儿子那一段,一向神经大条的儿子竟然感动得流泪了。
所以说,大人的评价和孩子真的不一样,我们倾向于把事物复杂化,而孩子就简单多了。
感觉中国动画片质量在提高,虽然离迪斯尼、皮克斯出品的还有很大差距,但是至少在幽默感和细节处理上正在进步。
当然了,模仿的痕迹也有,说明我们创新能力真的还不足,那个王博士的小球球,不就是超能陆战队里小宏的神经元机器人么?
另外,这片子题材不错,家长们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的集体焦虑感还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但是题太大,一部动画片可能承载不了这么多,也说不清。
<图片1>“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
相信这熟悉的旋律陪伴了很多人的童年,那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虽然这么多年小头爸爸跟大头儿子的血缘亲情一直没有逃离过“隔壁王叔叔”的质疑,但是观众接受到的欢声笑语才是真正让人难以忘记的。
如今这部陪伴大家二十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以全新的剧情再次来到大家面前,故事核心依旧是家庭生活,不过这次探讨的主题则是关于成长跟成功的关系。
关于孩子的成长,一直以来都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中国,每一位家长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都特别强烈。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需求更是长盛不衰!
身边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孩子不过上小学,除了日常功课之外,基本没有周末休息,不是绘画就是钢琴要不就是舞蹈,似乎一夜之间就想着让孩子变成无所不能的天才!
那么这样的教育模式到底是不是可取?
《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以下简称《新大头2》)电影给出了形象有直观且欢乐无比的答案!
《新大头2》延续动画片家庭教育主题,聚焦孩子的成长与成才问题。
围裙妈妈一心想着要大头儿子一日成才,于是也给了危险的神秘人物可趁之机。
天上掉馅饼这种事情,基本不要想,如果砸到你头上,千万想想能不能吃。
大头儿子经过特殊改造之后变成妈妈眼中的天才,但是随之而来的困扰更让人不慎堪忧。
所有的成功都要付出代价,而大头儿子要想成为天才的代价就是不认爹妈。。。
试想,如果在儿子成为天才跟不认爹妈之间选择的话,我想没有几个父母能接受后者,毕竟大多数孩子都是自己亲生的~围裙妈妈大概就是如今很多普通妈妈的代表,俗话说,庄稼都是别人家的好,孩子都是自己家的棒!
尽管大头儿子的“变身”在短时间内让很多人叹为观止,但是随之而来的烦恼却远远超过了他的“超能力”带来的快乐。
所谓亲情,就是无论困难或者艰辛,一家人永远相亲相爱共度难关,总胜过孩子变成一台只会发明创造却毫无感情可言的机器!
看《新大头2》时候脑海里想起朴树在《后会无期》里唱的《平凡之路》: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似乎这种看透一切的情绪放置一部动画片里有点不太合适,但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如果孩子不懂,家长总应该明白,天才不好做,平凡之路才是王道!
不要以为这样的动画片就只是为了博孩子一笑,其实当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影院,他们在大声欢笑的同时家长们也应该多一些思索: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以及你是想要一个热情可爱的宝宝还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天才?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片名太长了,用简称“新大头”大电影2吧。
早已经过了看这类动画的年纪,但既然看了,就有必要说两句。
小时候看过这套动画,每集一个趣味故事,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充满了童趣和幻想,虽然没有看全,但也算是印象深刻。
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早已成为记忆。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是跟一帮小朋友一块看的。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体验,大头儿子是中心,来自于围裙妈妈与小头爸爸之间的分歧,内容天马行空,但主题很符合中国当代的教育观,很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模式。
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这对活宝整天嬉闹,爸爸上班之外,就是跟儿子玩耍嬉闹,这在当妈妈的眼里,眼瞅着同龄孩子们各种补习班,当然有些不对味,片中有一段围裙妈妈说台词印象非常深刻,大意是,我没有当上成功人士的妻子,一定要当上成功人士的母亲。
在这部电影中,围裙妈妈似乎被当成一个反派的形象来刻画,但仔细琢磨,中国家庭教育中,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
片中围裙妈妈带着大头儿子参加各种补习班,但好动的后者总是捣乱,被很多家长认为是朽木不可雕。
风言风语的说三道四,这样的情节熟悉吗?
起码我很熟悉,我国家庭教育中这样的对比太常见了,“你看看人家孩子怎么怎样,你怎么什么也不会?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样的话听得还少吗?
前30分钟展现了一个“这很中国家庭”的故事,随后的故事迎来该系列充满童趣的幻想,就像《哆啦a梦》那样,一个小道具,改变孩子的一生,《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的片名就来源于这里。
该片让奇幻的事件改变了现实,同时又用奇幻带来的后果来反衬现实中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这样原本说教味道很浓的题材,在本片并没有从始至终的教化意味,反而亲情力量最大的动力。
推动电影故事的在于小头爸爸,他与大头儿子整天嬉闹的情景历历在目,当孩子变成冷冰冰的高智商天才之后,是父亲用亲情将儿子拉回到身边,这是本片特殊之处。
比如大头儿子变成如机器人一般的超级天才之后,一直打算在天空翱翔,其实左右他飞行发明的是平日里与爸爸一同玩的大笨鹰游戏,亲情成为让孩子回归的一个重要因素。
单凭这一点,本片的故事就显得非常接地气,充满奇幻色彩,最终落点还是回到现实的亲情。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感觉比第一部要强很多,最起码成年的我还是能看得下去的,电影的亮点并不在于画面,也不在于人设,还是在于这个华语动画中少见的故事,很现实也充满想象力,且不做作,刘纯燕、董浩、鞠萍三位的配音熟悉而又亲切。
现场孩子们的热情已经证明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他们心中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父母们来说,这个故事不算新鲜,老生常谈的教育问题,但其中的亲情值得关注。
唯一让我惊讶的是大头儿子居然在做正弦定理、倍角公式。。
要知道我才刚刚学,着实惊呆了=。
=我觉得吧内容是可以接受的我看电影要求不高,只要内容向上便于理解就可以也不知道自己正常不正常,还算能接受吧。。。。。。。。。。。。。。。。。。。。。。。。。。。。。。。。。。。。。。。。。。。。。。。。。。。。。。。。。。。。。。。
这部电影其实也是来教育父母的,当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父母焦虑,生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就努力的给孩子找各种辅导班去上,其实这样并不好!
作为一个做了父母的人,不能说不去期望孩子是最优秀的,可如果在强迫下的学习,没有乐趣的学习,是不会得来好成绩的!
孩子本该有个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而不是等长大后只能回忆起课业繁重的童年。
当我看到大头儿子,虽然成功成才了,可是看到他机械式的回答,不再有开心的笑容,也不再知道快乐是什么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很难过的!
希望本片能唤起父母的期待望子成龙的而却不逼迫孩子的心吧!
脑积水儿子和脑萎缩爸爸2
狗血情节,毁掉的不止童年
蛮好的,符合现状
大头儿子一家还是之前的大头儿子一家,而我却不是小时候的我了,现在身边跟着一个“小拖油瓶”,我也要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像小头爸爸一样陪着那个“小拖油瓶”快乐成长。
电影院看的,记得朵朵当时还小,看电影的时候跑来跑去不安分,非要吃爆米花
可能是改版的原因,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感觉了。鞠萍姐姐和董浩叔叔的声音还是那么熟悉。最主要的是对小朋友和家长的教育意义,这里面更多是对家长的警示,但我觉得动画片应该更倾向于小朋友的教育。
我觉得这是讽刺片
孩子喜欢看
剧情低幼,但小朋友喜欢看,家长得到休息值回票钱。
我还是个孩子(马克思主义微笑)
一直特别讨厌这个弱智动画片,剧情智障,技术粗糙,而且还特别诡异。
我竟然看完了,27岁。噗。
No.1453 儿子看哭了,给个鼓励分吧
唉╯﹏╰
讨好小孩子之作 不过好多危险镜头却没标注请勿模仿 又tm是眼泪出奇迹的梗
我去你妈逼拿钱不干人事儿3D就做这么个玩意儿咱也别毁童年回忆行么。
虽然但是 挺感人的
为什么这种烂片还在拍?为什么还有这种短时间粗制滥造出来的东西出来圈钱?让我们记住这些主创人员的名字。。。
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愿,成功如果能通过科技复制,直接人工智能,还在人身上安插什么隐形眼镜芯片呢?最后还是快乐成长最重要。
3.5不错,新版本毁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