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没想到刚从日本回来看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壮游。我相信这样一部作品存在的理由就是歌颂东方主义---创作者需要将自己的Orientalism找到一个容器,或跟有这类兴趣的西方人寻求共振。说实话生活中对东方执念的老外确实还碰上过几个,但是伴随现在社交平台的发展,东方主义亚文化的神秘主义在褪色。而壮游的路线也确实遵循了东方主义的进阶过程,从不列颠东南亚殖民地启蒙,进入全盛的日本,最后抵达东方主义的核心中国,并从外滩沿江深入到了如今网红8D重庆,青藏高原脚下成都城外的竹林为止是为东方留下的最后一片净土。作者们陈列出游历东方的素材而编出了这一部生硬魔幻主义作品,来讲述一个为了东方深着迷而逃离家庭爱情宿命的谎事,但没有情节的fictional故事确实是一种折磨。
#2024LFF#【+】第一次看戈麦斯的作品,确实是没看懂,但同时我觉得也不需要看懂具体他在干什么。单是观感就把我拉回小时候看小人书和听希腊神话故事的时光,他对于影像画面内容的掌握和美学的表达是很契合我意的,美感是直接将我带入影像之中,旁白没有丝毫的喧宾夺主,辅助的如耳边细语般讲述,单从观感来说蛮牛的,可惜就是我看不明白文学性📽️
还是蛮巧妙的一部片子,核心是爱情故事,双段叙事,慢慢揭示,糅合了很多影像素材,结尾拉升。这种片子可能不需要过度解读,也不需要做到非常完整。接受导演的设定代入,去更新一次观影体验。
《天方夜谭》式的眩晕,在望不到头深不见底的亚洲大陆中,戈麦斯仍然在践行着他对讲述奇迹和神话的热爱。一个逃婚的男人,和一个寻找丈夫的女人,一个逃进倦怠的漩涡,一个顶着命定逆流而上,两种明晰的方向将亚洲的地理和历史交错切割,我们不仅在船行,车祸和边境线上迷失,也在封建性和现代性的时间线中迷失。而最终,爱意将人物带向死亡,片场的聚光灯却将她带回人间,穿越昏暗的丛林,这些错乱的风景也因此与现实彻底隔开。碾压式的影像组织力,私人金棕榈。
和短评里一些亚学家不同,我就爱看流水账
我想集齐整个东方之力集成一发义和拳把导演脑浆打出来
这寻夫记不就是《三峡好人》和《江湖儿女》的故事吗?戈麦斯找的这些取景地太烂大街了,都是去过的城市比较熟悉更显尴尬,看到小红书机位的李子坝差点昏过去..当然也可以解释说被疫情打断就那么点素材,后半部换视角再来看得好累好漫长,内核真的被前一场《旅行者的需求》扒光,应该举手问问他自己连看后是何观感,虽然不喜欢但是确实处理得比素材过剩的《风流一代》有想法,所以人家得了奖,你气不气(韩国人因为没有被拍到也很气,但真的被拍了说不定会更气
4.5 用不兼容的现代影像重写殖民历史,在语言设计上承认理解的不可及,但同时又令人迷醉地沉浸在符号式、画卷式的轻浮展现里,从新的路径re-stage&re-create某种旧的东方美学,在一众无趣的主竞赛里无与伦比的迷人。但感觉比想象中工整了一些,直到结尾三十分钟男女主在冥冥中接近又错过、剧场的聚光灯唤醒了电影里死去的灵魂,此时现代与历史、环境与造景、戏内与戏外、爱情故事和旅游志终于相交,本早该到来的暧昧才姗姗来迟。
看了这个才后知后觉,同样是西方中心的(后/反)殖民视角(已经开始失去兴趣了),阿克曼的《奥迈耶的痴梦》是多么ethically sound,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阿克曼的给三星,那这个最多两星了。
1.5倍速还是坐牢。导演在亚洲旅游了一圈,回家把拍的素材丢给ai,让ai随便瞎编,唯一要求是要完美符合西方洋大人对亚洲的刻板臆想。其实女主出现后,没那么难看了,不过就是要打1星
台词是讲100年前的故事影像却取自当代,游历从空间性的变成时间性的。挺有意思。4.5@Bangkok House Samyan
为什么要开启一次壮游?戈麦斯无意回答这个问题:西方爱情故事只是一个架空的情节线,白人角色必然消失在东方的影像中,一种被掏空的东方主义视角;而另一面,当地居民从未成为影片有意探讨的对象,那么所谓景观/真实生活的探讨也无从谈起。戈麦斯抛弃了东西方的双重主体,东方主义式的批判在此根本不适用。相反,《壮游》制造的是一个时序错乱、国别错乱的混合但统一的梦,就像《伊凡雷帝》中突然出现的彩色的梦境一样。这种奇怪的梦无法在任何主体上形成:对于西方旅行者而言,梦境化约为特定视角下的奇观表演;对于东方居住者而言,我们如此习惯于自己居住的区别以至于对抗式地将自己与其他国别与区域区分开来。然而两段式的设计却让影片彻底失败。要么让影片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要么让两段交叉剪辑最终角色消失在东方影像中(《花》中树的故事)。
喜欢!
虽然片名翻译云里雾里,但是既云又雾的东游历程,因地制宜、拼贴时空的戏耍是颇有意思,且令人期待拨云见月更见苍穹的。只不过,小的方面,视角从爱德华切换到莫莉,起初柳暗花明,旋即嘴上频繁的屁音和拔地而起的疯狂,竟然渐渐抹掉本该有的性别批判,空让人揶揄他们无非“莫爱”组合。大的方面,新旧交杂的东方时空可以说是有意为之的叙述技巧,也可以说是因为无从把控进而懒怠把控的浅薄乃至傲慢,这在我们熟悉的环境里,难免格外透出许多哭笑不得的无聊。
纪录影像在时空结构中映现出更丰沛的吸引力,但整体的构造依然单薄,毕竟故事只是为了观念的表达,很难不乏味。
在帝国之眼里过去与现实的分野并不存在——也可能在导演看来在热带迷失的殖民者和背包客没有本质区别,就像他们费心配了五种语言的旁白,但是却决定用葡语演员饰演英美人。《壮游》既是对经典好莱坞殖民地旅行恋爱悲剧(如《曼德勒》,《直航恋曲》)的魔幻重置,也是不那么酷烈但同样谵妄的《现代启示录》式幻灭记录,但把重点放在了性别的倒错之上:爱德华和他的帝国同僚们全都成了失魂落魄的行尸走肉,茉莉则接过“白人的负担”成了“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中的“丈夫”。穿插片中的皮影戏和结尾打破第四面墙的举动则为它们的故事蒙上了一种亚洲传奇/散剧的意味。
我知道你想批判昔日歐洲殖民主義,但這樣把素材庫扔出來然後生搬硬湊真的有必要嗎?就當是為了創造現代讀者看日記然後想像古今互聞的效果吧,可是也難掩城市素材空有拍攝沒有感情。到最後直接連故事都不圓一下了。
理论上和《风流一代》一个意思啊,一部聚焦国内一部泛亚洲。不是壮游似是逃离,也是追逐。追人文情怀,历史洪流。无数个切片不过是沧海一粟,时间不止,恩怨情仇都滚滚向前。导演奖的意思是素材整理的难度和能力,倒也说得通。
形式是精巧的,记录是绚烂的,内核是平庸的。
謝謝電影讓我望梅止渴緩解一下思鄉之情😇🥱從想法上可以理解這樣拍的感覺 氣質也成立 但從觀感上沒法進入 這些“視角與想像”不文藝片版功夫熊貓嗎我請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