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一个日系变格推理剧,乃至小说也是一样的,一个点,就是从凶手视角来拍剧???
欧美推理,现在也很少有本格了,基本是从侦探警察视角拍的,而日本推理总是从凶手视角,以凶手为主观来展现剧情。
总觉得好变态啊。
为什么要重点放在凶手这么做的背后的伦理社会背景呢。
而不是重点放在客观的发生了什么事。
虽然,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是事实,中国也一样,只是不让拍罢了。
但是这太东亚了,日本还是其中最保守,国民心理最极端的一个族群,复仇心理重,不欠人情心理也重。
这给观众体验上的不同就是,看欧美侦探剧能得到抽丝剥茧的、智商上的快感,带入的是精英侦探的角色。
而看日本推理剧,被动带入凶手、体验社会伦理的压抑与无处发泄。
观众得到的体验本质上是家庭狗血风俗伦理剧,而不是推理剧。
欧美推理也会分析凶手心理,像无人生还最后一个章节、罗杰疑案最后两个章节凶手日记,可是那都是很少的一个比例,前面99%还是探案啊。
凶手动机也是谋财或者追求价值观(政治理念之类),而不是像本剧一样的,不理性的动机。
所以,日式社会派推理剧集,的确比,有一类日剧:纯 “ 社会派/因为经济泡沫破裂30年/年轻人无用武之地/只能抱怨自身处境/牢骚满腹” 的那类剧不一样,多了一层推理故事的故事性,可是还是把重点放在社会派,而不是推理事件本身上。
其实看日剧就根本脱不开日本的经济环境和年轻人的满腹牢骚感,只要选择日剧,除非是古装剧,现代剧全部都笼罩在这种感觉的氛围里,不可能是欣欣向荣感的。
而且老年人是孤独变态的,为了缓解孤独更是不惜犯罪。
经济停滞加上资源匮乏,这个民族的人性就是要更极端,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不理性,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不理性,影视剧拍这些题材还毫不避讳,没有可看性。
看完电影《红手指》之后我不禁对我既有的人生观产生了怀疑,我不知道我是否也在扮演着某些人眼里的“严寒”,尽管我尽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但是我终究不能做到无爱无恨。
我们都是人,都在这个尘世中艰难的行走。
我们的一生太过辛苦,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压力。
这些压力来源于社会、来源于家人,究其根本,来源于每个人都有的感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总有自己的爱恨,这是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去的事实。
感人至深,令人动容泪下。
这世上怎么会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呢?
沉默弱懦的父亲和无原则溺爱的母亲,儿子遭受了校园暴力,父亲不正视而是强逼着他自己去反击,变相逃避问题,这样家庭影响下诞生了心理变态的儿子。
可身为中年顶梁柱的父亲又谈何容易,成天忙工作还要顾及家庭,家庭里还有平衡母亲和老婆的关系,谁又能体谅他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离家里近一站,心情就愈发沉重)
一个无原则溺爱儿子的母亲有多恐怖,让其肆意妄为最后变成了杀人犯。
最后的最后,还想让老太太顶包,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那句,世上没有母亲给自己儿子设陷阱的。
影片的最后30分钟让人泪崩,老太太拐杖上的那块名牌是儿子小时候送给她的,回忆时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瞬间泪下。
当你历经种种,你还可曾记得最初的自己?
可世上一切都会变,唯有母亲的爱不变,母爱多么伟大啊!
最后加贺让他看着老太太的眼睛说,没能保护到您最后,唉,真的绷不住了。
小时候拼命要保护那块牌子给母亲,现在竟然要把母亲亲手栽赃送进监狱,你这是要保护你母亲吗?
老太太到最后都在相信儿子,才把自己的手染上口红,好让儿子收手,可最后最坏的结果还是发生了。
总结:什么都会变,唯一母亲的爱永不会变。
这是一部最没有悬念的悬疑片,从来没有一部侦探片能像《红手指》这样从开头便将案件的前因后果、犯罪过程、情感纠葛原封不动、事无巨细展现眼前,让真凶大白于睽睽众目。
可是这样人家还能够让你落入悬疑的念想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悬疑片。
片中没有故作高深的悬念埋伏,甚至看完全片你会觉得编剧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对杀人真相做任何的“隐瞒”。
当然,这也许就如同东野圭吾在《毕业》中所说的:“真相是最无聊的。
”于是,在原著小说中他干脆便不留余地的让“真凶”在烈日白焰下炙烤。
观众们可能事前便怀着一种自作聪明的执着,想要对“真凶”做“另一番”的揣测,可是作者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
反而是从故事开头就与案件牵系不大的“奶奶”引起了拥有锐利目光观众的注意,知道这个“奶奶”身上肯定有故事。
于是,我们便抱着最后残存的一点希望想要一探究竟,但看惯了刑侦悬疑片套路的我们应该不用花太长时间又能够猜到藏在“奶奶”身上的秘密。
说及这位“奶奶”,其实我更愿意称她作“母亲”,我觉得她在东野圭吾笔下所有人物中更接近人性的本质,就是一种普通人的自私和软弱。
剧中在与儿子一家相处不来情况下,这位“母亲”选择了逃避,方式便是以她那过世的老伴生前老年痴呆的模样继续苟活在家里(长子的家),其中有一个生活细节,用口红涂红手指,这便是点题了。
本人觉得,这种逃避虽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是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温情的缅怀,也只有这样,她才能够支撑着自己不倒下。
然而,一个意外发生了,小女孩的出现让她必须得从这种逃避中抽离出来,拯救自己,拯救自己的儿子,现实让她毫无退路。
于是,她还是继续装傻,并以一些看似无意其实极其睿智的行为提醒着刑警加贺,同时提醒着自己的儿子迷途知返。
最后的煽情确实很能够动人心扉,但我觉得之前的过程还可以渲染得再细致些。
其实不妨可以把“奶奶”的装傻往另一方向去描画,即她对儿子的保护这条线可以再多一点,或许中间可以再加入一个角色来诱导“儿子”往更深的罪恶泥潭里跳,而“母亲”,就如同年轻时劝诫儿子要勇于承认错误那样,为了不让儿子犯更大的罪孽,于是主动与自己的小女儿以及加贺合作,迫使儿子招供,最后也还是可以煽情一把的,而且力道更足。
嫌疑人X的成功我觉得就在于故事最后叩击人心的力度。
在这里还得好好赞一下本案的神探“加贺”,他有一个办事风格一直让我甚为钦佩——爱管闲事。
一个刑警本来只需要缉捕凶犯,但加贺觉得刑警要拯救的不只是生命,还有人的灵魂,还要尽量抚平犯罪加诸人们(包括罪犯)身心的伤害。
也正因此,本来稍加审问便可真相大白的案件在加贺手中变得棘手,因为人心里的罪恶才是最难侦破的。
实话说,故事算不上扣人心弦,反而是心弦扣动了整个故事的灵魂。
虽说如此,我觉得电影也并不是没有让人侧目的悬念设置,兴许这才是东野圭吾的本意,悬念在于加贺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
在《麒麟之翼》中,我一直抱有疑惑,就是加贺这么一个能够懂得人心的人,为何在父亲面前一直保持那么一个决绝的冷漠态度?
父亲临死前,作为儿子的竟连一次也没有看过父亲。
实在看不透。
可终于,在“红手指”案件结束后,这个谜底才得以揭晓,原来这只是加贺与他父亲之间的一个约定:母亲的孤独死去让加贺的父亲深怀愧疚,于是他决定让自己也以那样一种孤独的方式死去——死前不见长子一面。
我也终于明白“红手指”一案为何要跟加贺父亲的秘密绑在一起,“奶奶”与“父亲”对亲人缅怀的方式竟是这么的一致。
最后,加贺父子隔空对弈秘密的揭露让这对奇怪的父子关系变得不再奇怪,反而让人觉得无比温暖!
至此,“红手指”一案的随意我也可以理解了!
這部劇看得還蠻壓抑的,老年癡呆症的老人家真可憐。
「紅手指」指的是未泯的良心,大家都以為老年癡呆不記事的老人原來才是看得最清楚的一個。
老人家在年輕的時候為了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到了最後卻是被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遺棄的一個。
真有一種「早知如此,掐死這小子」的感覺。
真的很悲哀。
東野圭吾最擅長的不是推理,而是探索人性,無論是善是惡都來自因果。
雖然真實,但壓抑和遺憾。
虽然是一部悬疑犯罪片,却融入了很多个社会面和价值观,令人有所感、有所思。
一个家庭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和缩影,亲情又是维系家庭的粘合剂,教育更是家庭不可或缺的滋养品。
养不教父母过,母亲自私和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父亲逃避责任、懦弱退让的性格弱点,让他们的家庭陷入了危机,自食其果,放眼看来,这样的家庭不是一个两个,应当警醒。
个人还觉得,前原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很注重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却忽视了他懦弱的性格弱点,这也是他在与妻子一起生活后蜕变的根源,但凡和妻子有争执或不同意见,哪怕明知是犯法,都可以被说服,不能坚守底线。
若仅是因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犯罪恶果的情节,多有叹息和社会无力感,并不能精彩和深刻。
全剧的高光时刻在于加贺警官一次又一次让前原有机会承认错误、遵从内心的虔诚忏悔,获得救赎,也满足了他母亲想要挽救儿子的愿望。
加贺说,“所谓刑警,并不是解开真相就天下大吉,不仅仅要抓住犯人,还要拯救案件相关者的心灵。
” 这是让人心里泛着温暖的文字。
再升华一部,加贺没有在父亲临终前陪在他身边,不是没有孝心,而是尊重父亲的选择。
如何对待家人,爱就先要学会尊重。
下棋太妙了,不见其人,但见其心、其意,写的很玄妙,倒像是中国道家思想里的“无与有”的相生相成。
大爱无声。
读过原著,心中的愤懑之气无法纾解,就像原子弹在体内爆炸却没有宣泄口。
这些在我看来几乎都是无解的存在。
无解一:霓虹国的校园暴力充斥学生中间,不是被暴力就是施暴者,根本不存在旁观者,因为今天你旁观,明天你就会成为被胁迫的施暴者或是被欺压的被暴力者。
而影片的直接罪犯前原直巳,就是一个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他不去向老师学校反映,因为肯定是无效,或者被同学欺负更严重;他也反抗不了,谁都不可能是叶问,被“圈踢”时一个打十个。
他唯一求助过父母,而只担心工作的父亲前原昭夫,单纯片面要求他坚强,向男子汉,而不给出方法,就如同“神风敢死队”一样,去死就行了。
所以,他的性格扭曲为去侵害更弱小者,在他们身上补回自己的尊严。
这种恶性循环在日本成了无解的。
也成了本部作品本片的最大的死结,也是悲剧的缘起。
无解二:夫妻不平等的地位。
日本的家庭男主外,女主内,在几乎所有日本作品中都有详细的描写,甚至于2、3个人的电影中无数人妻啊、办公室啊都是以此为题材的发挥。
这就埋下了夫妻双方祸根,还有大男子主义、工作压力大等叠加,本来能交流的事情因分工不同而成为迈不过去的坎。
妻子所有心思都放在家庭,因为这里是她的战场和“示范田”,不允许别人指手画脚,用影片里女主人前原八重子的台词来说,前原昭夫从来不关心家里,他没有资格来举报犯了杀人犯的儿子。
而这句话也直接戳中了丈夫的内心,忽视子女教育,忽视夫妻交流,一切恶果就要自己品尝。
无解三,婆媳化不开的仇。
这是所有家庭的矛盾,很多时候无法解决,因为一边是养育自己的血亲,一边是彼此吸引的爱人,两方斗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无法调和与解决,有的只是妥协或者老死不相往来。
本片中的媳妇前原八重子和婆婆前原政惠一开始矛盾并不深,都是秉持这自己的理念而勉强相处。
两个妈妈都在心里想,为了儿子,我忍。
而忍让不能解决问题,最后肯定是出现爆破点。
本片的爆破点就是母亲的阿兹海默症。
人老了,肯定各种疾病缠身;片中的婆婆前原政惠还和死去的老公一样都是患有阿兹海默症。
本来要照顾母亲的儿子,把这个担子扔给了本就不想干的媳妇,而媳妇和婆婆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让这个担子越来越重,最后,在孙子前原直巳的犯罪面前压断了!
这么多无法解开的结,让这部剧充满了痛苦和纠结,试问每个人带入各自所处的角色,都会是一地鸡毛。
每个人都深陷其中痛苦挣扎,不能原谅别人,也不能与自己和解。
让一个本来可以幸福的家四分五裂,亲情沦丧。
这出悲剧警示所有人,也拷问所有人。
党事情发生,丈夫想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报警。
一心问了儿子的母亲,魔怔般不放手。
儿子因为人格发育失败而追求另类的解脱,这种发泄让世界从根子上愈加黑暗。
两个家庭就在校园悲剧的预谋下失去一切幸福。
而老年母亲甘愿牺牲,又心存不平的伏笔,在新参者加贺恭一郎的步步紧逼、抽丝剥茧下给了观众心灵的重击。
影片的表现没有书中振聋发聩,情感累积远没有书中压倒骆驼的稻草一般惊心动魄。
这一点《嫌疑犯X的献身》结尾处的那声嘶吼,《新参者:祈祷落幕时》结尾女儿含着泪水扼死父亲的痛苦,可以说是把东野圭吾小说中关于犯罪心理的集中引爆,表现到了极致。
作为家庭伦理小说远大于推理小说,东野对人性的挖掘才是读者和观众最大的收获。
由东野圭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新参者之红手指》由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刑警加贺恭一郎和他父亲之间的生死约定,一条是中年男子前原昭夫为了帮杀人的儿子脱罪,不惜抛尸、诬陷自己母亲的故事。
前原昭夫是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的中年男人,他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症,整天疯疯癫癫,造成婆媳关系恶化,妻子总是拾掇他将母亲送去福利院,结果被昭夫妹妹阻止,妻子为此心怀怨恨,夫妻关系降到冰点;儿子直己因为在学校受到欺负,在逆反期情绪暴躁,甚至对昭夫大打出手。
家不像家,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妻子不像妻子,心灰意冷的昭夫总是以加班为由早出晚归,拒绝和家人交流情感。
直到有一天,他儿子直己把一个小女孩骗到家中掐死,他才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家庭危机。
在妻子以死相逼之下,昭夫决定帮儿子脱罪,他将小女孩的尸体抛入公园的厕所中,指望能够转移警察的视线。
不料精明干练的刑警加贺恭一郎循着蛛丝马迹迅速锁定了昭夫全家,并不断施加压力。
昭夫在迫不得已之下,企图诬陷自己的母亲,让神志不清的母亲为儿子去顶罪。
加贺恭一郎明察秋毫,识破了他的意图,并巧妙设局,让良知未泯的昭夫在母亲面前忏悔认罪。
原来,昭夫母亲并不是真的痴呆,她只是以此来远离没有亲情的家人,同时缅怀以前罹患痴呆症的丈夫。
加贺恭一郎引导昭夫看到自己母亲拐杖上的护身符,那个护身符是昭夫小时候为母亲亲手雕刻的,为了表示自己想要一生保护母亲的意愿。
结果昭夫成年之后,在妻子的挑唆下,对母亲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疏远,最终让母亲寒心,每天装疯卖傻,不肯面对这些无情的亲人。
她在得知儿子意图诬陷自己之后,更是伤心欲绝,为了让儿子迷途知返,她故意将犯罪线索留给加贺,同时用无声的眼神暗示加贺和她合演了一场戏,终于挽救了儿子的良知。
破案之后,加贺恭一郎终于透露他为什么不肯去见自己病危的父亲,这是他们之间的约定。
加贺的父亲也是一名刑警,因为醉心于工作,忽视了自己的家人,导致妻子出走并客死异乡。
为了赎罪,为了感受妻子临死前见不到儿子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加贺的父亲决定惩罚自己,严禁恭一郎在他病重期间来探望,一直到死都没有见儿子一面。
然而,恭一郎对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他通过手机短信,“指挥”护士与父亲对弈将棋,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父亲临死前的痛苦和寂寞。
然而父亲也早就心知肚明,只是不愿宣之于口。
父子两人真挚深沉的感情,委实令人动容。
在这部片子中,饰演加贺恭一郎的日本演员阿部宽非常出彩,他那双平静淡泊、深邃莫测的睿智眼神给我印象极深。
在父亲去世之后,阿部宽信步走入病房,向父亲遗体告别,他那温和的表情、微笑中隐藏着悲伤的眼睛,突然让我想起了竹林七贤中的阮籍。
阮籍不在母亲丧礼上哭,让所有的人指责他不孝,而他却独自在母亲坟前伤心吐血。
他不是没有道德,更不是对母亲没有亲情,他只是不想让道德和亲情变成一种表演。
有些事情,只有至亲之间才能明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完全看不懂。
东野圭悟在《白夜行》、《幻夜》、《恶意》、《嫌疑人X的献身》这些作品中,对人性之恶挖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几近绝望。
然而,他在《新参者》系列中,一方面发掘人性之恶,另一方面也彰显人性之善,善恶同体,这才是丰富、立体、真实的人性。
我对东野圭悟的观察力、想象力非常钦佩,他的确是继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松本清张之后最有实力的日本侦探小说家,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文坛鬼才。
这部电影想看很久了,冲着阿部宽和东野圭吾去的。
以为会是一个重在推理的电影,但是影片一开始就很明显的指明了凶手。
这部电影想表达的点在,如何使犯人主动认罪,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悔悟。
男主认为破案是为了拯救人,而不是单纯查出真相。
所以他在发现真相后,不急于向上级汇报,让那位父亲自己发现,体会,痛哭流涕。
影片中还有很多情节印象深刻,比如最开始母亲以死相逼,反对父亲报警。
一开始反对的父亲,反而在开始掩盖罪行后,决定把罪责推到老年痴呆的奶奶身上。
又比如最重要的男孩为什么会犯案,母亲的说法是小女孩想离开,被男孩不同意,产生争执一怒之下。
影片中有一个闪回情节,说明男孩在学校经常被霸凌。
父亲对此的回应是男人就该直面这些。
后来男孩继续被霸凌,开始瞒着父亲。
父亲长期缺席家庭生活,用工作来逃避,不愿回家,不能面对问题。
相对的奶奶在父亲小时候对他的教育,让他产生了最后直面错误的勇气。
这个影评断断续续的写了两天,写到这里我想想表达的应该是,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解决问题,诚实勇气。
本来想看看评论,平复一下我看过这部剧之后愤懑的心情,但是影评里却没有一篇认同的。
这是一篇充斥着男权,以男人的眼睛观察的家庭伦理剧。
警官知道自己的母亲出走孤独死去,却不想深究这是什么原因。
悬念扣在最后,他是为了让父亲达成孤独死去的愿望。
作为警官的父亲,辜负了自己妻子他想赎罪,为了得到心灵的安慰,又把自己的儿子放在了不孝的境地里。
从年轻时辜负妻子,到死去时使自己的儿子见不到即将离世的父亲,他用自己的固执伤害仅有的两个亲人。
而把自己不多的温情,给了妹妹以及妹妹的儿子。
这是紧扣自己一生想拯救“别人”的主题吗?
只能是家人之外的人,家人绝对不行。
警官的形象,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源于对父亲导致母亲孤独死去的仇恨,然而最后却是他想成全父亲,以让父亲在孤独中去死的方式成全他。
然后在死去的父亲的尸体旁满脸释然的看着他,再抒发一下感受,好像获奖感言。
我想问,真实的人类,这样的行为不可怕吗?
我了解你成全你,所以你孤独的去死吧。
这样的观念就是尊重吗?
他怎么确定,他的父亲最后时刻没有想念这个唯一的儿子,不是因为曾经的承诺而后悔,既然是自我惩罚,那么父亲一定是痛苦的吧?
这就是日本人能围观至亲切腹而感到宽慰的民族精神吗?
我理解不了,也不愿意被灌输这种观念。
犯罪的孩子,他有十三岁了,是什么导致他一遇见问题就尖叫呢?
所谓母亲的溺爱,又表现在哪里?
是没有严厉的管教吗?
显然不是,他的父亲管教过只是管不了,到最后父子间基本毫无交流。
母亲提供了爱,却没有提供教育,父亲提供了管教却没有让孩子感到重视和爱。
畸形的家庭,痴呆的奶奶,不归家的父亲,温婉而有求并应的母亲,学校的欺凌,无法宣泄的爱好,把一个孩子逼疯了而已。
父亲的角色,有人说他懦弱,但是他确实为了自己的儿子做了绝对不会做的事。
在他记忆深处,有自己那个温婉的母亲,简直就是目前家庭的翻版,他的父亲的角色也不知所踪,留下的只有老年痴呆的记忆。
他就是自己儿子渡过青春亲成家立业后的样子。
妻子是被黑的最惨的角色,溺爱孩子,教唆男人,仇恨婆婆,被所有人无视或者仇视。
但是她难道不就是年轻的婆婆吗?
爱孩子没有错,她只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丈夫的角色缺失,整个家庭都是她在操劳啊,养育孩子,照顾婆婆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睡,她已经不堪重负自己都要发疯了。
这中间丈夫做了什么?
丈夫对自己的婆婆说,妈你吃糕点千万别让八重子知道!
他在干什么,在告诉自己的妈,你在这个家吃个东西你的儿媳也会生气的?
这是离间计吗?
妻子承担起了家庭所有的责任,既是叛逆孩子的母亲,又是操持家务的主妇,还是伺候婆婆的儿媳。
然而全剧从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这个愚蠢女人的嘲讽,既愚蠢又不孝,歹毒,她有罪……婆婆是妻子变老的样子。
这一生溺爱自己的孩子,老了又不得不照顾老年痴呆的丈夫。
她爱她的丈夫吗?
完全看不出来,说她被冷漠的对待了,那么她自己呢,是不是也是冷漠的一部分?
孙子杀人时她是家中唯一的成年人,她在做什么?
在假装痴呆。
没有人深究她到底对这件事知道多少,有没有看见垂死挣扎的女孩,没人关心,只因为她老了,所以可以装作痴呆的样子享受全家围着自己转的待遇。
说她想尝试丈夫的感受?
她的丈夫是真的痴呆了,不是假装的。
当她看到这个家一天天更冷漠下去的时候,她想到的是做什么呢?
是自绝于家庭,因为你们冷漠,那么从始至终一脸面无表情的自己难道就不冷漠吗?
看着儿子不愿意回家,看着儿媳焦头烂额,看着孙子叛逆她做了什么吗?
没有,因为她老了,可以安心的放逐自我了,除了年轻的时候对待自己的儿子有真心,她难道不是这个家里最无情的人吗?
女人的愚蠢,从小小的容易被引诱的女孩,到成为别人愚蠢的妻子,最后熬成冷漠的婆婆,这是女性的悲哀。
这部剧,我无法知道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情感,但是却看到了真正冷漠的一家人,由始至终,从前一代到后一代的循环往复。
深处其中,没人更无辜。
感觉这部影视化比较失败 老太太演技可 剩下前原家三个人演技太差了吧 小说很多冲突点都没表现出来 原著描写得还是很感人很触动的 这电影完全没演出来 略失望
镜头感很棒。不过度煽情。表演很给力
红色的手指,深藏的母爱。病房的将棋,对弈的父子。
只能给一星,阿部宽,其他的太烂了,这么好的本子,拍成了这个样子
父母皆祸害。
一星扣在老太太装老年痴呆家人却没发现 不能接受推理片中这种无法说服人的设定
忠实原著
阿部宽怎么越来越帅!
愚蠢寵溺兒子的白癡母 VS 聰明的老母親 果然都這樣 女兒比較孝順浪費我兩小時時間 屁那麼長拖啊拖有必要嗎 完全看阿部寬了只能
其实对加贺还是蛮有好感的可是故事触动没那么大,这个妈妈的心理难以揣摩,紧急关头要及时制止才对啊。倒是加贺和他爸爸的故事还蛮感动的,就知道一定有隐情。
影片与原著的重合度非常之高,甚至许多台词都照搬了下来,除了黑木明纱饰演的记者是新增加的角色,其余的细节都尽可能地还原了小说。加贺恭一郎系列是东野圭吾作品中偏温情的代表,虽然推理性较弱,但社会派的特点却表达得淋漓尽致,每一个故事都能聚焦到人性本身,结尾处总让人动容,
东野圭吾那么一部优秀的作品被翻拍得特别无趣,挺失望的!
对原著的还原度很高,力荐。
对于东野小说的影像化实在不好要求太高,中规中矩就谢天谢地了
突然觉得尾田煽情的方式和东野有点像。
還是差不多社會寫實向的啊= = 不過感覺東野的東西,嘖嘖嘖,怎麼說呢,太過爛俗了啊,看來看去反而不想看了啊。。。
虽然小说重点要表现的是儿子对老母亲的忽略,老母亲的寒心,但看片时我只想吐槽凶手小男孩的妈妈,自己不做的事就推给孩子爸爸!!说是为了儿子,you can you up啊,no can no bibi.
节奏要不要这么拖沓
三星半 看过原著再看电影就是欠很多
还原了90%书中的情节,但也刻意隐去了直已的杀人动机,是觉得书中描写的太不堪吗?因为书本身就平淡所以电影也如同一本流水账,双男主的演技对比鲜明,虽然很讨厌加戏咖,但黑木美莎的演技感觉还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