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小云,孩子小勇我不免又要在开局臆断一下:这部叫做《红颜》的影片,或许更多心怀鬼胎的推荐人更愿意将其改名为《少妇日记》吧,甚至是《荡妇日记》效果会更好一些。
十年以后的小云,真是出落为一个最完美的少妇了:一头1960年代乌黑的长发,白皙透亮的脸庞,丰满的胸脯,软润的臀部;她的嘴唇饱满而红润,太容易让每一个见过她的男人想据为己有——哪怕是一晚也可以。
所以那个什么老板才会肯出四百块人民币买她一个晚上。
但小云是不是少妇呢?
她十年前的中学时代就不是处女了,并且生下了孩子。
但她不愿意结婚,她一直没有结婚;当她成为了歌舞团的川戏演员兼流行歌手以后,很自然地就和已经男人发生着关系。
她的经历太让人心神摇曳了。
而另一方面,人们又说她是破鞋。
在这点上,大概连与她上床的男人也是提裤子转身就这样认为的吧。
她的可悲之处,最初就是因为她的女人身份,因为只有女人才配的上破鞋的基本条件,男人们通常是咧嘴笑着,便过去了。
这些,是最真切世俗的物态。
看完这部影片,我对其中每一个长大成人的男人心存厌恶。
但10岁的男孩儿小勇,为我们呈现了另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情感。
小勇对少妇小云的认识,大概是从他有一天悄悄从窗户洞里偷看到小云洗澡开始的。
渐渐地,他对这个美丽而不讨周围人欢喜的姐姐产生了奇妙的好感,他愿意为这个高个子女人而偷“妈妈”织毛衣的针去河里叉鱼,也愿意像一个男人一样地保护小云。
可观众们渐渐地很容易便意识到:小勇是小云十年前与同学越轨生下的孩子。
十年后当年的情人在外地摔死,寄回了火化通知书,而她也从她那厌恶她的母亲那得知了小勇便是她的孩子。
十年前,小云的妈妈悄悄与另一对不能生育的教师夫妇协议,由医生悄悄将孩子接生,就送给他们。
意外的是,孩子没有被那对夫妻领养,而是被医生悄悄地养了下来——医生是那生下的孩子的父亲的姐姐。
这秘密十年后被小云的妈妈无意间察觉了。
她希望要回孩子,也好为她排解逐渐浓郁的老年的孤独。
那是1990年代,中国大地上的城市乡村的女孩子们穿起了花衣裳和健美裤,听邓丽君和“村里有位姑娘叫小芳”;在市场经济逐渐刺激人的时代,那时候的女人们还有一条赚钱的途径,那就是南下广东,去那些开放的沿海城市,去当洗头妹、发廊姐,去当吧女……那是一个真正红颜轮斤标价的年代,村子里的年轻女孩子们——辍学的中学生,刚结婚的少妇,孩子以及上学的妇女,纷纷悄悄地去从事一个公开的秘密行当:做鸡,卖淫。
这个作贱女人的行当,不知给多少穷困的乡村竖起新砖房,不知带回来多少彩电冰箱,更不知拉松了多少美丽女人的皮肉,磨灭了多少人的青春。
小云,终于也坐上了离乡的绿皮车,她还有一些青春,有美丽的容颜;她的亲生儿子小勇像一个年轻纯洁的爱人一样悄悄送别她的列车,却又是一个灿烂的生命几乎失去了亲人。
……要问《红颜》的导演是谁:我不知道——她是一个叫做李玉的年轻美丽的女人,她拍的另一部电影在被删除掉几刀公映而又被禁之后让很多人所知——《苹果》,另一部与性有关的电影,说的是一对贫困的年轻夫妇在城市为陌生人付出了身体。
女人太容易成为或者重新成为柔弱的部分。
我喜欢美丽的少妇小云和顽皮纯洁的孩子小勇,如果她们不是母子,她们之间那年龄悬殊的成熟与不成熟的感情,应该在很多人的童年朦胧地出现过。
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去追逐一个二十岁的女人,与她发生关系,从来都不会觉得害臊,也越来越没有人去指责他们,反而常常赢得羡慕。
这是这个时代再正常不过的病态特征。
严青原2008.11.17.
一个得到主流社会认可的女人,人生只有唯一一条正路,那就是在外观上、形式上,拥有长久的婚姻。
它在内容上是否幸福,并不重要。
另一条会承受非议但足以自保的道路是,单身一辈子,不和男性扯上任何情感和肉体关系。
除此以外,都是岔路。
谨小慎微和如履薄冰是一种必须,因为小云们没有失误的资格,也没有改过的机会,行差踏错一步,结局都可能是万劫不复。
中学时,每年高考前的体检,流言都漫天飞舞——考前体检,学校又检查出了几个怀孕的女学生。
传话者的语气当然相当鄙夷,据说结局会是,她们将被学校开除,不能参加高考。
当时我竟然没有质疑过,真的吗?
怀孕了,凭什么不能参加高考?
那些让她们怀孕的男同学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流言里?
到我高考体检的时候,记得是在内科的诊室,女医生要按我的腹部。
我作为一个没有早恋的“好学生”,竟然也感到紧张,躺在床上禁不住开始担心,如果她误诊了,我是不是会名声扫地。
高一时,我那栋教学楼下面有一个小花园。
一楼不知道哪个班,有一对男女同学是恋人,经常下课时在花园旁边说悄悄话,那个女生长得特别漂亮,路过的次数多了,我已经对他们很眼熟。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俩开始吵架了。
有一次我路过,听见女生在哭,说:“我就这么糟蹋我自己的身体……” 然后他们就没有出现在那里过了。
高二分科以后,我换了新班级。
过了一段时间,听高一时的朋友说,当时班里有一对男女同学谈恋爱,男生告诉其他男同学,他和女生发生过关系了。
于是这件事情立刻全班传遍,甚至传到了已经不再原班级的我这里。
我记得那个女生看起来很斯文,戴眼镜,说过她有一个很小的弟弟。
这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我这代人里是很少见的。
听到这个传言以后,我没有再见到过她,不知道她要怎么活下去,还能不能正常在班里学习。
那是我第一次感到诧异,为什么男性可以把私密的事情作为吹牛的资本,完全不考虑女生会面对什么。
上了大学。
大一下学期,听同学说,学院里的某对男女同学在一起过又分手了。
男生也是,告诉兄弟们他已经和女生上过床了。
我们学院有三百多人,我可能是最后知情的几个人之一。
我当时真的好恨,恨那个男同学,尽管我并不是受害人。
我还想过,如果那个女生和我相熟,我一定帮她去揍死那个男的。
这类流言对年纪渐长的成熟女性当然不会再有过大的杀伤力,但它永远都是随时会招呼上来的屎盆子。
在律所上班时,我听说过屎盆子包括但不限于,某女合伙人的成功是因为她能坐在法官大腿上喝酒,某女合伙人和两个不同的男的生了两个孩子(即便都是已婚状态),某女合伙人被人在单位公众号留言说和别人的老公乱搞。
唯二没有传闻的女合伙人,一个的父亲是省级老干部,另一个的丈夫有权有势。
我不知道有没有任何一个女性的事业发展,能够干干净净地,不被和任何一个男的扯上关系地,被归功于她自己。
写到这,和李玉的电影都没有什么联系。
有这些感慨,也是因为这部电影对我来说太写实。
小云故事的开始,只比我相熟的一些女性惨了一点点而已。
我有两个表姐和一个表嫂,都是未婚先孕结的婚。
原因都是父母原本反对她们的恋情。
她们为了表达反抗,怀孕了。
于是父母失去了所有话语权,不得不及时止损般地同意她们嫁人。
其中一个表姐还选择了私奔,大半年以后回来,已经怀孕六个月。
我去参加她的订婚宴时,看到她一直不自觉地用手抚着鼓起来的腹部,感到震惊,震惊于她对男性的信任。
现在想来,她们不过是比小云的运气好了一点点而已,那些男人没有像王峰一样跑掉,他们留在了原处。
也只是暂时留在原处。
这三位女性,现在一个已经离婚,一个独自抚养孩子与离婚无异,一个不打算离婚但丈夫外遇不断。
离婚了,当然又会变成旁人口中带拖油瓶的贬了值的女人。
小云和她妈妈能怎么办呢?
可能正确的做法是,生下孩子以后不送人,留着自己抚养长大,然后祖孙三人其乐融融。
但那是八十年代,谷爱凌式的家庭是不被认可的。
小云的妈妈选择欺骗女儿孩子死了,大概还是希望女儿还有机会开始新的人生,哪个母亲会不这么希望呢?
其实哪有机会了啊。
一个在小镇上由于未婚先孕被用学校大喇叭广播开除的少女,没有受到足够的教育,八十年代,连外出打工都无处可去。
离乡除了做妓女,没有别的活路。
留在镇上,可以活下去,但已经是一个“破鞋”了,除了去做所谓下九流的戏子,做不了别的。
她也失去了和“正经人”恋爱结婚的资格。
只有有妇之夫会来找她搞婚外情。
作为“破鞋”她理应人尽可夫,如果拒绝了乡镇企业家的“要约”,那是她不要脸。
婚外情对象的老婆可以带人来砸了她演出的场子,扒了她的衣服,让她衣不蔽体地躺在地上,没有一个人会来帮她。
因为这些都是“破鞋”应得的。
如果小云在15岁时没有无知地和王峰在一起过,如果她没有不幸地怀孕,如果她没有害怕地瞒了几个月,如果她没有被好事的老师发现,如果她上完了学,和她的妈妈一样成为一个小学老师,她可能有机会过上体面的人生。
可能丈夫也会抛弃她,像电影里那些模糊的丈夫们一样。
她的人生大概率还是相当悲苦,但会好很多,因为没有人敢在大街上打她,也没有男人敢给她开价。
乡镇企业家跟小云说:“你还把自己当处女吗?
”这话好熟悉,前两天北大牟某的聊天截图里才见到过。
几十年过去,女人们的生命还是一场走钢索。
《红颜》是一部只有问题,而没有答案的电影。
女主人公小云在高中意外怀孕以后,一直在寻找生命的切入点。
一路上,她经历了各种流言风语、男人的下流和不负责任、母亲的爱与背叛、以及中国社会的变更。
小云的脆弱和无奈正如王安忆《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一切都包含在“不能说”三个字里。
《红颜》是一部残忍的电影。
片中有很多镜头都充满了血腥:刮去活鱼的鳞片、将作为诱饵的小鱼挂在钉子上。
这些生活的镜头是残忍而真实的,也是观影者能够切身体会的。
貌似不经意的描述,其实是对人日常生活中的麻木的一种鞭笞。
此外,男人的暴力也是一种残忍。
小云追求者的下流和不负责任、婚礼上所受的羞辱和侵犯,都是对生命严肃性的一种讽刺。
同时,影片拍摄的角度也是深刻的。
例如,小云母亲在家中孤独的背影、从阴暗处拍摄的小云和情人的争执,这些镜头让观影者跟着镜头的角度偷窥生活,是一种旁观者对生命的揭发,这样的压抑和残忍,让观影者为之震动。
正如拍摄角度,“被观看”是《红颜》的一个主题。
从影片开头小云洗澡时怀孕的裸体几乎被母亲看到、男友的姐姐查看她的孕情、以及在洗手间被舞蹈老师看到怀孕的小腹,到后来众人睹目下被宣布开除学籍、在舞台上被情人妻子痛打,都是社会对女性隐性的残忍的体现。
除了小勇,其他人对小云生活的观看是戏谑而毫无掩饰的,也是尖锐而残暴的。
而作为影片观看者,我们的存在也在无形中加深了小云生活的创伤。
小勇的观看是越轨的,也是对小云生活的一种审视。
他偷看小云洗澡、身着暴露的服装登台表演,这是男人的性冲动,然而,他也在她的婚礼上注视着她,在她被歧视、被欺负时救助她。
可以说,小勇的观看是不带偏见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广告牌中的上帝般注视,是同情、负责的。
然而,小勇的负责是被倒置了的。
小勇是小云年轻时犯下的一个过错。
小云本是小勇的母亲,却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母子相见而不相识,在抓到小勇偷看她洗澡后,小云戏谑地让他为她清洗内衣,小勇则偷偷藏起她的一块手绢,在上面画了她的裸体。
这是一个女人的裸体,也是一位母亲孕育子女的土壤。
此外,一次停电后,十岁的小勇在河坝上亲吻小云。
这些俄狄浦斯式的描写是越轨(transgressive)的,也是意味深长的,他们的关系超越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含着人对命运以及社会桎梏的不屑与不满,为影片结尾小云远走做了铺垫。
小云的远走不是逃避。
在《红颜》中,逃避的永远是男人,而小云则是那个被留下的、被母亲保守生活方式禁锢的牺牲品。
在一次次被作为物品估价、欣赏后,小云厌倦了继续为男人的错误负责,因而决定取消婚约、远走他乡,与其说是逃避,不如说是她对自我的觉醒与超越。
在文章结尾想讨论一下水作为意象在影片中的意义。
《红楼梦》中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这种婉约,其实也包含了女人身不由己的委屈,小云的“不说”正体现的是这样的幽怨。
在影片中,很少有小云和男人对峙的场景,她是被动的,是不愿、也不能讲理的。
可以说,小云的存在是似水的。
此外,片中的河水也代表了一种界限。
杜拉斯在《情人》中所写,贫穷的法国少女坐船到西贡河的另一端,去与年长的亚洲情人。
水作为一种限制,使旅行成为了一种越轨的象征,而在《红颜》中,这样的越轨体现在片尾小云的离开,电影的英文标题Dam Street,既是界限,也是对之的不屑(dame)与挑战。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红颜》是一部以越轨(transgression)为主题的电影,它表达了传统社会与女性独立的矛盾,跨越了爱情、亲情、以及婚姻的界限。
看到小勇拿着他真正的父亲的骨灰片戏耍时,有种奇怪的感觉:小勇的父亲在儿子手中,会不会苦笑?
“云姐,你不要忘了我。
”“不会,将来我看到一个像我的人,我就晓得是你了。
”普普通通的小河水,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普普通通的人,有多少这样的故事?
李克纯演得真不错,完全不是我小时候印象里那个李克纯了。
那个年代很多电影里的演员都显得很做作。
可是这部片子体现了这个演员的实力。
最后她那压抑自己的一幕,很精彩。
过多的巧合,看似俗套的故事,一场跨越年龄性别、游离在道德边缘的相识相知,均被放置在八九十年代的一座阴郁潮湿的小城之中,让许多含糊而尖锐的话语表达成为可能。
爱与性的压抑,水与鱼的隐喻,以及成熟女性与男性幼童的对照,构成中国版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然而,比起《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国的社会语境背景显然更多了一层政治与文化意味。
严苛的社会环境背后是对女性欲望的禁锢,是对个体思想自由及身体自由的摧残。
电影中的女性全部面目模糊,没有确切的姓名,但又如此具有代表性。
她们的孤独是相通的,痛苦亦是相通的,但互不理解,甚至彼此疏远、憎恨。
我想,女性导演的视角,对于这一部分的挖掘还是有辅助作用的。
颇有意思的一幕是怀孕风波十年之后,当小云在台上行头齐全、庄重肃穆地表演川剧,台下观众嘘声一片。
而当她被迫唱起邓丽君的《恰似你的温柔》,歌声并不动听,台下却一片喝彩。
如此矛盾且荒诞的一幕在电影中并不起眼,却微妙地折射出时代巨变之下的中国社会之变。
随着经济改革而来的,并非只有物质水平的提高,被禁锢的欲望泥沙俱下,如洪流席卷。
也许只有在新世纪前后的这些电影里,才能瞥见如此生动的隐喻。
被威尼斯电影节提名并不令人意外,但难以想象的是李玉凭借此片获得第六届华语电影传媒最佳新人导演奖。
相隔17年,却有如一世纪那样漫长久远。
我想我已经老了。
很多事情记不清,也没兴趣记,倒是常常想起小时候,记忆的真实程度不可考,于是带有梦的性质,仿佛我在醒时做的一个、关于儿时的梦。
梦中有那么一个小孩,盼望自己有一个神秘的身世,有一天,妈妈对我说:“某某阿姨没小孩,要回家乡了,我把你送给她家好不好?
”我兴奋地回答:“好!
”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天,我平淡无奇的人生即将有个戏剧化的转折点,从明天起,我将有一个新家,一个新身份,甚至,还有一场颠簸流离的旅行,才能抵达一个新故乡,我将和一群陌生人一起假扮亲人,共同拥有一个秘密,守口如瓶。
纷繁意象蜂拥而至,渐露狰狞,这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第二天醒来,什么事也没发生,家还是过去那个家,我仍是那样一个我,并且一大早就挨了原来那个母亲例行的一顿臭骂,头一回,我不怒反喜,把它看作是对一个“隐形叛徒”不动声色地鞭鞑和留有余地地重新接纳。
我是一个平凡小孩,生长于一个至为普通的家庭。
可生活中不乏戏剧性,镇定自若间消化一切惊世骇俗,家短里长的流言看似什么都放不下,实则什么都看破了的,茶余饭后,暧昧的眼神一交换,就说出一桩奇闻,唏嘘几声,各自散去。
该怎么活还怎么活,人生真的皮实。
那些流言中人走在街上,有一种不真实的舞台效果,一束光追着她,使她无所遁形大白于天下,与此同时她周遭的一切陷于更广阔更浓重的黑暗,那些隐于黑暗中的故事,才是我们的眼光之所以注视她的原因啊,可倒头来,故事和人物脱了节,模糊的更加隐晦,清晰的却加倍光彩。
我就记得孩提时代有这么一个姐姐,她是母亲医院里同事的女儿,也是我们那个地方有名的“女阿飞”,每个时代的潮流她都走在前面,关于她的传闻总能把你惊出一身冷汗,想象中把她打入十八层地狱,紧接着又在路上遇见她,依然美丽,那种嚣张的艳,是她发出无声的语言:看吧,让你们看个够,我就是这个样子!
现在想来,也不过都是些情情爱爱的纠葛罢了。
我们编派别人,那热烈其实短暂,跟自己的生活到底隔了一层,沾不上身;被编派的人,其实也没那么脆弱。
寻常日子,一天天过,象老房子灶台上的油垢,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不会想去擦,也不觉得它碍眼。
日常生活的包容能力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象道德,用批判洗刷丑闻;不象理想,用火焰烧尽耻辱;它本身就是污秽的,用脏覆盖脏。
李玉导演的《红颜》一片,就是这样。
电影诞生一百年,还有什么题材没拍过,还有什么离谱的故事没讲过?
观众因见多识广而变得挑剔,因顿顿饕餮而变得厌食。
讲什么故事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讲述方式。
我以为,《红颜》的导演李玉,很聪明地选择用极平淡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现代“俄狄甫斯”的故事,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这部用四川方言拍成的电影,很好地掌握了滞重和奔涌两种情绪间、并蓄牵制的节奏,用它来表现具有同样质地的日常生活:伤痕累累,泰然自若;身败名裂,处乱不惊;丢盔弃甲,吐故纳新。
十六岁少女小云和男生小峰偷食禁果,怀孕七八个月后被发现,俩人因“乱搞男女关系,违反中学生守则”而被学校双双开除。
家长们只好携起手来处理这桩棘手的丑闻:小云的母亲是家教极严的老师,找来一对外地夫妇,谈妥领养事宜;小峰的姐姐是医生,说好由她亲自接生;小云从麻醉中醒过来,被告知:孩子死了。
十年过去了,昔日少女成为一个草台川戏班的台柱子,回乡演出。
没想到,这次回来,她跟母亲班里一个调皮学生小勇之间,产生了莫名情愫。。。。。。
当然,作为观众的我们,从一开始就能猜到:小勇就是小云的亲生儿子。
我们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导演并不想隐瞒这点,故弄玄虚。
影片中许多情节,如小勇偷看小云洗澡,小勇说等我长大了娶你,还有小云要他亲自己一下,都隐约涉及“乱伦”这一敏感题材。
可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家常”二字,在污泥中开出莲花。
污糟糟阴恻恻的生活并不那么可怕,未婚先孕的小云活下来了,口口声声说自己还要脸面的母亲活下来了,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也快快乐乐长到十岁。
放弃一切渲染的机会,只忠实于生活的常态,用镜头对准被毁坏了的生活,没有回头路的人,他们会怎么样。
和我小时候的记忆一样,他们也是活着,和我们一样一直活着。
徐晓《半生为人》一书中,写过一个狱友老黄,就身陷这样“乱伦”的悲剧:出身书香门第,可自己女儿的父亲同时也是自己的父亲,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她的母亲。
母亲爱上了父亲的弟弟,为使丈夫能容忍这一关系,设下圈套,让丈夫与15岁的女儿同床共枕,然后亲手带大了由丈夫和女儿生下的孩子。
这可怜的孩子上中学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精神彻底崩溃。
这个故事把当时阅历尚浅的徐晓惊得目瞪口呆,老黄自己倒语气平淡,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活着的本能消解一切倒塌的力量,我们以“看客”的惯性期待戏剧,实际上是要落空的。
确切地说,《红颜》不是一个“乱伦”故事,除了那个小小年纪就懂得怜香惜玉、被他的“云姐”戏称流氓的小勇,所有的人到影片最后,都明白了真相:当年小峰的姐姐没舍得把孩子送掉,而是自己领养,不惜断送美满的婚姻,跟小勇相依为命。
贯穿整部影片小勇和“云姐”、俩人之间的莫名缘牵,原来都是血脉辨认,看着让人心酸。
小勇是那么固执地跟定了她,想尽一切办法对她好。
一个孩子独自与成人世界的偏见作战,努力保全一个“梭爷子”(四川话“破鞋”)的名誉,多么渺小而真挚,他说:云姐,你等我长大。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前后相隔两年,但我还是每每惊叹于导演叙事的沉着,没有一点花巧。
纯正的四川方言加重了影片的“真实”感,这个视角不猎奇、不窥视、不高也不低,恰是生活最日常的模样。
小云母亲的扮演者李克纯,上世纪八十年代可是国内影坛有名的美女,《红颜》中她却奉献给我们一头母豹的哭嚎,费心维持十年之久的面子,在失而复得却不能相认的亲情面前轰然坍塌,这个影片中一直淡漠,与女儿擦肩而过也要下意识让一让,避免任何身体接触的母亲,终于哭了出来。
没有任何顾忌地痛哭,整张脸皱成一团,青筋毕露,是那样地丑陋、而真实。
影片末尾,十年前远走他乡的小峰就剩了把骨灰回来,得知真相的小云寻到他姐姐家里,姐姐轻声问:“你和我弟弟,是不是真的爱嘛?
”小云望了一眼装骨灰的花瓶,摇摇头。
姐姐松一口气说:“那就好,我是不会把孩子让给你的。
”这一段尤其好,所谓岁月的真相便是如此:痴缠孽债,也不过摇摇头,就分明了。
我的确已经老了,近来频频想到家乡的事,川西的雾气,千里追踪弥漫过来。
在梦里,我见到很多人,他们的面貌还那么年轻,定定望着我,招手,或微笑。
我不认得他们,可我的感觉无比熟悉。。。。。。
《红颜》是部很沉重的片子。
故事的起初发生在80年代四川的某个小镇,16岁的中学生刘小云跟同学王峰恋爱不慎怀孕,事情暴露后,双双被开除学籍。
王峰和小云都还只是孩子,承担不了自己更承担不了另一个生命的未来,王峰的姐姐——镇医院妇产科的医生王正月用自己的工作关系为小云做了手术,小云的母亲苏蕴文对小云撒谎说,孩子死了。
十年间,小云未谋面过的孩子成为她与苏蕴文之间绝口不提的往事。
苏蕴文没有丈夫,她跟小云相依为命。
80年代的小镇上,名声多么重要。
苏蕴文想,只要不提,少不更事犯过的错误就可以当没有发生过。
时过境迁,她们可以淡忘一切。
可是小镇终究是太小了。
有一天,小云跟小勇邂逅了。
小勇的心里被带起微妙的波澜——那阵波澜,勉强称之为……爱情。
10岁的小勇解释不了自己对小云的依恋。
他只知道,他喜欢这个唱戏的女子。
他偷出“妈妈”王正月织毛衣的针为她叉鱼;她在台上被人扭打大骂“狐狸精”、“骚货”的时候,他比她更伤心;她被人轻薄,他拼了命地救她……他说,云姐,以后没有人要你,我要你。
小云说,你长大的时候,我已经是老太婆了。
他说,老了好,老了没有人会要你的,只有我要你。
……那你亲我一下。
这时候的小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女了。
她已经26岁,是个半生风尘的歌舞团演员,正跟一个未离婚的男人纠缠不清。
想跟她上床的男人是有的,能给她幸福的男人,却不知道在哪里。
这个10岁的男孩子小勇,是唯一能带给她单纯的温暖和快乐的人。
在不知道彼此是血亲的时候,这样的温暖和快乐,或许是可以用爱情来解释和期待的。
可是现实再一次残忍地告诉她真相:小勇是10年前她跟王峰生下的孩子。
当年隐瞒了孩子还活着的事实的苏蕴文迫于年老和孤单,求小云把孩子要回来。
在遭到小云的拒绝的时候,她哭着骂她:“你有没有良心?
有没有良心……”“有没有良心?
”,这句话相当于在问小云,“你怎么忍心看我这么寂寞?
”已经90年代了,私生子也许可以成为剔牙般的小事一桩。
名声可以不管,恩怨可以不提,寂寞压倒一切。
小云不可能把孩子要回来。
人生如梦,谁可以面对自己在少不更事时所拥有过的一个小生命,突然带来的一场……爱情。
更何况,10年前,她与王峰也没有真正相爱过。
这才是重点。
他们没有相爱过。
没有爱过的人是容易忘记的。
都已经忘记了,为何还要让后半生无休止地卷入这场回忆与痛心。
你是犯过错的。
你要一辈子记得。
呵。
小云最终选择离开,电影的末尾,是苏蕴文在空无一人的屋子里痛哭失声。
苏蕴文的演出是入微的。
10年前在得知小云怀孕时将她往死里打的那场戏,与10年后歇斯底里逼小云把外孙要回来,以及在剧的最后,她哭得凄凉无比,将这部本来以“爱情”为重点的戏自然而然地带进另一个思考——年轻时的过错究竟要背负多久?
年轻时与一个男生相好,是多么自然的事。
与相好的男生——是,只是相好,甚至根本不用到相爱的地步——有了一个孩子,是多么轻易的事。
你可以骂她不要脸,你可以骂她不懂事,可是,错了就是错了,小云承担了往后对婚姻不再抱有信心的人生,苏蕴文承担了女儿没有幸福家庭所带来的孤单与寂寞。
还要责怪她们生活不够积极么?
还是责怪她们对往事遗忘得不够彻底?
似乎后来一步一步她们做的都没有错,把孩子送人,苏蕴文告诉小云孩子已经死了,小云在歌舞团努力唱歌讨好观众,甚至颜面尽失地争取了一次婚姻……她们已经在很努力地生活。
可是,有时候,并不是努力生活就会有大团圆的结局。
犯过的错像一笔带利息的欠债,总有一天再找上门来。
人生太多的无力感,最终都移到了苏蕴文身上,她太老了,老得没有力气改变,也没有力气遗忘。
命运的嘴角带着嘲讽,袖手旁观。
于是,这个本来情节上有些不现实的故事,就变得无比现实且悲凉起来。
看完这个电影,唯一可安慰自己的就是,这只是一个故事。
张艾嘉在拍《心动》的时候说,年轻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但其实,有遗憾才是完美的。
是。
我们可以忘记自己犯过的错,再精彩百倍地活下去。
可是,是不是世事、世人、命运都陪我们一起遗忘……
李玉导演最尖锐的女性电影《红颜》,总体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关于流放的片子,正好对应了伍尔夫所说的" As a woman I have no country . As a woman I want no country . As a woman , my country is the whole world ."非专业人士,电影中有几点比较打动我,列举说下:1.片名红颜这个名字设置的让我感觉会有点文不对题,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对这个电影的预期和电影内容讲述方式不符,红颜会让我觉得有美貌加成,围绕此展开矛盾之类,但却也不是。
2.具体男性形象的缺失片中出现的男性都是被符号化的工具推手,没有所谓的真实化描写,孩子小勇反抗的似乎确是一个更加虚无缥缈的抽象化的父权(在没有具体对象甚至根本没有具体动机的情形下)。
3.流放游历于规则之外的人终被流放。
我记得最后有一段母亲痛骂她的情节(因为她不愿抢子)这究竟算不算对自己之前决定的一种悔恨和报复?
母亲和姐姐因为寂寞而争子以倾注感情和自我于"子"的容器中,对于他们而言,子是一个器具。
而对于女主小云而言,感觉"子"是因为他个人本身而被赋予价值而不是因为"子"的身份,相对而言,感情也更加纯粹与诚挚。
每个人被流放都是因为过度在意"子"的身份而不是"子"作为人本身。
4.小勇和小云小勇对小云天然的毫无条件的保护和迷恋让这个故事生动而有趣。
小勇是一个不完美的真实单纯但不单调的小男孩,他和小云喝交杯酒,他说要娶小云他张着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问小云"是夫妻相吗?
"小云和小勇告别那场是全场最令我心碎的时刻,小云让小勇抚摸她的脸,就像在抚摸这十年来的痛楚和转瞬即逝的甜蜜。
他们是母子却从未践行过母子之间的感情,小勇给予小云的是及时的安慰。
小勇抚摸小云5.寓言整部片子像一则寓言,因为这个象征性更强的子,三个女人都受到惩罚,然而生命中又只剩下他可以聊以慰藉,即使是不幸的根源也无法舍弃,女人的命运无法通过自己得到救赎,必然借助他者,借助客体,而客体却是悲剧命运的源头。
小勇亲吻小云在父权的秩序里女人找不到出口,即使是三个能动的主体也没办法挣脱掉束缚给自己的人生打开新天地。
我们爱谁我们恨谁我们不曾爱过谁我们也不曾恨过谁爱与不爱恨与被恨我们在爱与恨之间陶醉到最后我们才发现爱情只不过一场过眼云烟一场早已注定了结局的游戏我爱你似乎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八十年代的学校,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
小镇的安逸和肮脏,生活的趣味和乏味。
爱人的爱与寂寞,还有那条活着就被刮鳞的鱼。
孩子的懵懂和萌动,成人的坚强和强奸。
远景和长镜头,昏暗的家里有柔和的光。
小流氓和破鞋,小河和火车站。
缓缓的人生和一声叹息。
相比当年拍《今年夏天》的李玉,这部片子似乎少了点巧妙的情节构思,手法朴实但不够真实,我始终弄不懂的是为什么我正要入戏之时,某些转换却将我拉拔出来。红颜,关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人……
中国的好电影基本上都出自地下电影,拍地下电影的导演一旦走到地上,便失去了自我,成为了流水线工人。
怎么又是这么恶俗的视角
音乐有几小节莫名其妙纯属巧合了《蓝》
就是很尬
故事真实得感人。不只是感动。在小地方的人言可畏中活出自己真的不易。女主的戏装很美,小正太男主可爱动人出色抢戏。另外,方老板又编又演,真不简单。
李玉常以“性”作为突破口探讨女性的位置的突破口,探讨着女人和男人们之间的关系,缠绵悱恻,或执着不枉,吃一只苹果,或者爬一次山,但女性始终缺失内在的自觉,随风而逝,其内在多为幽怜和怨叹。
影片《红颜》看完之后,心情难受。“俄狄浦斯情节”,在学习的时候,可能是由于是西方国家的情节,就没有那么的感同身受。可是,当李玉导演把它放在中国四川小镇背景下,典型的中国东方故事。其震撼力啊!无与伦比!才终于明白是一个怎样残忍的内核,才终于体会到了。1983年,十年后,1993年。整个故事节奏体系处理的非常好。喜欢小云。小勇。看到后面部分真的是看不下去啊,人生真残忍啊!太残酷了。小云结婚断小勇念想。“夫妻相啊”,造孽啊!小勇最后出现在站台目送小云…..整体来看,还是喜欢小勇,可能因为少年的纯真质朴吧,太残忍的故事…造孽啊
李玉最好的作品无疑是这部。题外话是,看到片头的龙标时我居然不合时宜的想,居然这也可以过,居然可以公映?可见这十五年来有些东西的影响有多大,已经到了看到稍微越界的东西要感叹怎么能存在的地步了。
可惜只有恋母而无弑父。
李玉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以一个女性天然的视角讲述了一段人世间纷杂的情感故事,号称中国版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本片荣获: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同盟艺术电影奖。全片四川话,居然配个英文字幕,跪了。
前半部有点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结果反转有情人竟是母子,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叫啥来着
女主刘谊是76年生人,网上资料有误。李玉还真是不能离开方励,但方励为什么自己不独力做电影呢?他参与的电影自成体系。多次出现鱼,是生命与欲望,也有角色“我为鱼肉”的意味。电影张力十足,构筑了自成世界的四川,卑微而性感,肉欲并苍茫。失散的母与子不伦的羁绊,儿子问:云姐为什么不理我?一下子打中我
语言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对本片的观赏~~
看看《断桥》再看看《红颜》,真是感慨当年李玉的朴素纯粹,很多时候一个女导演,如果情绪对了感情真了,一切也就对了。追求刻意的逻辑和追求刻意的情绪,都一样会使电影面目全非。就好比《断桥》中不断出现斜角人物面部特写,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异化,真不如《红颜》中的一个低眉垂目。
我想这应该是李玉的巅峰之作吧,反正后来的电影都感觉用力过猛。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会是怎样的结局,结果就是没有结局
一般般,噱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比不的。还有所以到底是谁的错?
李玉最好的电影,可能也暴露出了她最大的短版……很简单的故事却还要用字幕来讲情节,不大理解,这么说断桥拍不好就很合理了。
不适,一部分来自亲子关系的畸形错位,一部分来自提不起劲的叙事… 累小男孩上学路上趟过的河,风光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