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网络版还未播出就已经引发网友争相追捧,仅片花、宣传片在各大网站就占据了头版头条的位置。
微博累计播放量超过5000万次,其中一条播放量高达3800万次;转发量4100多万次;微博好友热搜榜排名第一。
“看小朋友重演《白蛇传》,毫无违和感,演员竟然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7、 8岁的孩子” “小戏骨”顾名思义,演员均以6至12岁的少年儿童为主,节目由正片、苗选、花絮和“小戏骨拜见老戏骨”等几部分构成。
在少儿版《白蛇传》之前,这档栏目翻拍的《焦裕禄》、《刘三姐》、《补锅》、《洪湖赤卫队》等,也曾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关注。
《小戏骨》栏目组表示,焦裕禄、白毛女、刘三姐这些艺术形象是整整一代人的记忆,当这些形象被一群萌娃重新演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有模有样,情感处理也张弛有度,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剧情之中,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被他们的真诚演绎打动。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10岁左右的孩童还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少不更事,年幼无知。
可曾想小戏骨中的那群萌娃也能演出大人的动作、仪态和感情来,萌娃自有一番萌态,可当他们一本正经地说话,不屈不挠地反抗,眼泪滚滚地诉衷肠的时候,我们这些大人也只有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叫好。
小戏骨总导演潘礼平表示“《焦裕禄》、《洪湖赤卫队》对今天的孩子来说确实很陌生,但节目就是为了让孩子扮演这些经典角色,从内心深处感受革命精神的珍贵,潜移默化地传播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
” “低成本制作、纯草根演出”是该剧的一大特色之处。
据悉,每部片子制作费为10至20万元,但整个团队多达200人,88分钟的电视剧拍摄历时三个月。
主创介绍,“节目组不仅聘请了专业老师培训指导,在场景、道具、服装上忠实还原当年经典,还组织孩子们在故事背景地体验生活。
” 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一位修炼成仙的白蛇因其对爱情的坚贞不屈而被后世所赞美感怀。
同样的旋律,神似的场景,相同的情节,这部小学生版《白蛇传》在原封不动“照抄“基础上,竟然得到了神还原的称赞。
除了00后萌化的外表,最让网友叫好的是他们的神演技,“哭戏”、“打戏”皆能驾驭,经典桥段更是高度还原。
但是,实事求是的事,此番《小戏骨:白蛇传》其实就是对《新白娘子传奇》彻头彻尾的Ctrl+C与Ctrl+V,从剧情走向、服装造型、歌曲配乐、场景特效等,一律照搬珠玉前作;不过之所以甫亮相就能一鸣惊人,确实都是“小戏骨”的功劳,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包、感染力极强的投入度、抑扬顿挫的台词和有板有眼的黄梅调演唱,一众小演员们各个演技在线,《小戏骨:白蛇传》全篇近90分钟,把原本50集的《新白娘子传奇》压缩为一部电影的时长,自然得对情节狠狠做减法,起承转合被略去,牺牲了故事的连贯性,也只有倚靠白蛇传奇本身以及“新白”雄厚的群众基础,才不至于闹出让观众看不懂的问题。
不过这些小演员们出色的演技,仍逃不了“模仿”的樊笼:要稚气未脱、不谙人事、全无爱恨情仇概念的小学生来驾驭痴心眷恋、劳燕分飞的复杂成人感情,本身就不免畸形,因此看着剧中个头不比桌子高的小伙伴们满口“娘子”、“官人”地喊着,这恩爱劲儿倒叫人犯了尴尬;而为了显示夫妻深情、生怕自己情绪不到位,小小白和小小许无论喜怒哭笑,表情全都浓得化不开,不免稍嫌夸张过火、用力太猛。
《新白娘子传奇》是彼时内地小荧屏内容匮乏期的绝对大餐,至今仍享有非常高的重播率,且拥有无数死忠拥趸,是中国电视剧史上一次了不起的文化现象,关于她的林林总总,几本书也写不完;而搭乘忆旧怀古的东风,让几代人重拾青春,《小戏骨:白蛇传》精准把到了大众怀旧的脉搏,引起集体心理共鸣也就容易得多。
另外,对待孩子,人们都有天然的疼爱与宽容,小演员们烂漫无邪的萌态自能轻易堵住悠悠众口,仿佛为《小戏骨:白蛇传》穿上一件金钟罩、保护膜——回归理性,如果不是一群孩子们来演,而是换做当下走红的流量小生和花旦,还能收获汹涌如潮的欢迎吗?
本片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后半部以白蛇之子许仕林寻亲救母的励志故事为主线。
这种大团圆he自然算不得狗尾续貂,用政治的角度来说,即新生的力量终于披荆斩棘大获全胜,完成了主流理想,也常见于各类古典小说、剧作,在无望、绝望的逆境中,寄情于虚妄的神明或朝堂上执掌人间权法的君主,以权力对悲剧进行救赎。
且不说刻意的完满对凄美氛围和反抗精神的削弱,白蛇出塔的实际意义根本微渺不堪,不妥协就是有罪身,她的抗争就是破坏体制、有损男权/父权/夫权威严的大逆不道,这和大闹天宫但又被佛法招安的孙悟空、自尽以示清明勇敢但又重塑莲花身的哪吒殊途同归、如出一辙,拥有革命性、创新力的反抗个体,最终都会重新回归既定的游戏规则。
《小戏骨:白蛇传》似乎也是在如今各方动荡、亟待被严控管理的全球社会、网络大环境下最妥善最聪明的选择,但顺从规范、牺牲个体自由意志、民主思想被辖,这对神话题材的白蛇故事来说简直是大害;而有意无意在提倡言论自由的新媒体时代,让孩子们沦为讴歌体制的政治工具,仅这一点,已显得太不可爱——好吧,我上纲上线了,把这一切理解成单纯鼓励小朋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清风阅卷、其实也挺好嘛。
无论如何,“千年等一回”的《小戏骨:白蛇传》在如今影市貌似繁荣却鲜出及格佳作的中国影视界脱颖而出,其积极正能量和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优秀个案背后并未剔除行业隐忧,如何制作既受观众待见、又能兼顾创作自由的原创良心作品,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更多新新力量殚精竭虑、上下求索。
最后,这些可爱的小演员们,太招人喜欢了。
刚开始看到剧照的时候,想必又是在恶搞《新白娘子传奇》这部剧了,于是怀着好奇心点开视频看了完整版的,看完后感想颇多,提出以下个人看法。
首先我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一部翻拍的剧,更像是一部模仿秀,又更甚是一部超长版的小咖秀。
不论是从演员的服饰、造型、身段、情节、特效、台词、唱曲、甚至是片头曲和片尾曲来说都是对原版的照搬照抄,或者说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后的作品,说到底,我们国家能够拿的出手的创新性东西还是很少,可能也跟当今追求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所致,很多人不愿意静下心来踏实创作,以至于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修改。
一方面小戏骨虽然打着对传统的民族文化有所传承的招牌,但是拍出来的成品只是模仿已创下的经典,脱离文学意义上的《白蛇传》,没有领悟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快餐式地消费文化。
不可否认剧组的出发点挺好,但是做法却实为不妥,这是种投机取巧的行为,要说创新,最大的创新就是通过采用小孩子来作为演员演绎。
而且这么光明正大地,明目张胆的抄袭实乃罕见,别人随时可以告你侵权。
当然不可否认小孩子们都很认真努力,看得出来,有些小演员也是有演技的,但是模仿能力也确实很强,说实话,看的时候真的觉得好尴尬,有些演的有点过了,太刻意地表达情绪,而且不是说哭得好就一定演的好,拿捏的情绪不到位看起来还是极不自然。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剧情,《白蛇传》讲述了爱情,友情和亲情,但是导演可以模糊爱情来突出亲情的戏路也是一股重新演绎的清流啊,让一群少儿进入成人世界去模仿爱恨情仇,过早将儿童成人化的畸形做法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多少是有影响的,更鼓励小孩子可以拍更多利于孩子塑造三观的正能量影视剧,中华文化博大进深,能够传承的经典文化何其之多,却偏偏只会保守残缺。
通过孩子博出位并引发众多关注的失范手法,也必定是更多的电视剧制作商的争相效仿,与其说是影视业创收方式的经典传承,倒不如说是以消费儿童为起点的商业大餐,我们都知道,童年是孩子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塑造阶段,成人基于商业目的而建立在孩子身上的刻意利用,只会给孩子带去更多的伤害。
首先,老版《新白娘子传奇》本身就承载了好几代人的青春回忆,借着怀旧和经典的东风成功地火了,当“小戏骨”们以神再现的手法将这一经典影片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其必定会引发这一集体的内心共鸣。
再加上大家本身对孩子就是以比较包容的心态,而小演员们纯真的外表和萌化的表情在剧中的表现与当今影视演员演技差形成反差,更是成了一大卖点,成功地吸引了老中青的关注,当大家都在为孩子们演技一片较好的同时,希望可以以更理性地看待这部剧。
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演的不错了,但是我不喜欢这种对于原版的模仿,新白是一部经典,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熟悉到看到某个画面我们就可以脑补出前后的剧情。
小戏骨版的白蛇传感觉照搬原版的程度挺大的,虽然孩子演的不错,我还是希望这样的模仿能够少点。
我也不希望这些孩子过早的接触这些要死要活的爱情。
希望不要有这么多的翻拍剧,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翻拍,但是你要不赋予它新的含义,要不还是不要拍了。
“十一”长假的朋友圈被一部剧,一群孩子刷了屏。
流出来的片花中,孩子们一板一眼的招式、灵动清澈的眼神、干净惊艳的唱腔已让我感觉到这将会是一部好看的《白蛇传》。
终于我得偿所愿,看到了这部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们演出的《白蛇传》,何止好看,简直震撼。
【一】一袭白衣,旋转出世,报恩许仙,侍夫持家,悬壶济世,含冤塔下,渡难历劫。
看得出演白娘子的是一个早慧的小姑娘,她的微抿嘴唇,含笑眼角,略带悲悯,极尽优雅,一颦一蹙都是风情。
酒后现形的懊恼、失去丈夫的悔恨,悲痛与冤屈,更是在微颤的脚步、捶心的动作、问苍天问大地的哭号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小姑娘,一定是将《新白娘子传奇》里的角色认认真真揉碎了咀嚼了吸收了又重塑了的,因为那一举一动之中,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永远优雅的不老女神的影子,但又没有成年人的老练与做作,那举手投足之间,有着张弛有度与收放自如。
小青童真顽皮,换牙期的她依旧笑得那么自信灿烂。
瞪得圆溜溜的眼睛,闪烁着古灵精怪。
一声声真挚的“姐姐“,更是唤出了与白蛇的姐妹情深。
那种对姐姐的依恋与对亲人的维护,带点霸道的,护犊的情感,恰恰是一条修为尚浅涉世不深的小青蛇最青涩又动人的表达。
那种孩子才能演绎出来天真烂漫,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给了青蛇最自然最贴切的灵魂,这是我看过的最喜爱的青蛇。
两个女孩子反串的许仙和徐仕林让我好几次随他们一同落泪。
阴曹地府之下,许仙从迷茫到恐惧再到悲痛,表情动作已胜过千言万语。
挚爱妻子含冤雷峰塔下,他独跪儿的摇篮边,含泪为襁褓中的孩子挂上母亲留下的护身符,做最后告别。
带发修行,他背着行囊茕茕而行于金山寺内,目光似空洞绝望,唱得一声声悲切。
得知身世的许仕林立志报恩救母,泪水里含着男儿的坚定执着与孝义恩情;寻母探父的呼告,更是声声砸在我的心上;金山寺们缓缓关上,两人挥泪背向,一道窄窄的门,隔一对父子于咫尺,却远在天涯。
相见却不得相认,相爱却不得相守。
那种劳燕分飞泪断肠的爱恋,那种骨肉分离不可见的伤痛,一次次被倾情演绎,以柔克刚,拨开那为成人世界构筑的盔甲,直逼我内心柔软。
长姐如母,姑似亲娘。
演许仙姐姐的小姑娘年龄很小,但是演技精湛。
与姐夫老夫老妻的默契、与许仙姐弟情深的羁绊、与仕林苦口婆心的培育,被演绎得那么真实。
慢慢苍老直至头发花白,小姑娘更是将一个年迈妇人的感觉把握得即为到位,让我感觉似乎就是一个养儿老妇在本色出演。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每个孩子都在他们的角色上发挥得很是出色,道长的奸邪、小跟班的可爱、法海的固执……即便是群众演员,也都表现得非常自然。
【二】看得出制作者很用心,让小演员们将西湖畔断桥边,金山寺雷峰塔这一段百年传说重新演绎,致敬《新白娘子传奇》,删繁就简,让经典桥段深入人心。
全剧以“情”字贯穿,没有当今情爱剧中大尺度亲昵的卖点以及谈情说爱的腻歪,孩子们最”大尺度“的动作不过是互拉小手,却让人感受到了真挚坚贞的爱情与依恋。
由感恩生发爱情,更有又由爱情而生发的亲情。
姐弟手足之情,母子连蒂之情,姐妹金兰之情,慈悲救世之情,奉献大家之情……导演将主题深入挖掘,找到人性中的真善美,让孩子们一一呈现出来,那么质朴,那么真诚。
文化传播不忘传统,剧中对于端午习俗也进行了一笔描写,寓教于乐;黄梅唱腔,民间乐曲,诗词俚语,都被巧妙移接了上去。
这部剧,既是对观者心灵的一次洗礼,也给了当今影视作品盲目追求眼球和火爆卖点,浮躁虚空,忽视道德与文化底线的一次打脸。
我看到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他们哭得声嘶力竭,哭得肝肠寸断,哭得饱含真情,必定是深深入戏,先打动了自己,才打动了观众。
孩子们尚能台词过硬,演得投入,为何一些年岁尚长的明星鲜肉却频频出现“数字小姐“,假哭滴眼药,面瘫脸的丑闻呢?
论尽职尽责,论尊重观众,他们还需要一群孩子来做老师。
导演的用心良苦也让我敬佩,细节处理到位得当,处处透露着对小戏骨们的细致栽培,也流露出对幕后小演员的尊重。
我认真看到片尾,演唱演员们也被以被重视的姿态出现了,他们深情投入歌唱的片段,值得被用镜头记录。
我不禁想到如今的配音演员们,为何就不能有这种礼遇?
没有他们幕后默默地付出,没有那些打动耳朵,酥了灵魂的声音,男神不会那么撩妹,女神也不会那么优美。
我看到了导演对孩子们的尊重与关怀,极尽爱护与栽培之姿。
【三】让人忘不了的是孩子们的那一双双眼睛。
纤尘不染。
这是任何成年人都无法展现的,因为你就是表现得再无邪,也不可能拭去那双眼睛阅历数十年累积下来的尘埃,未经苦痛,未尝世事,孩子们的那双眼睛,清澈无尘,如同琉璃,折射出这个世间一切真善美的光芒。
我多么希望这一双双眼睛,能永远那么干净。
不要过早老练世故,他们还是一群孩子,需要保护与悉心栽培。
不可否认,这部剧的成功将给一些孩子带来更多的片约和关注度,将他们一步步引向更为耀眼的聚光灯下。
孩子们为他们的努力收获了成果,赞扬欣赏以致更广阔的发展,是他们应得的,我们也乐于并期待看到未来的他们能够更加光彩夺目。
然而,我们又害怕,那些过度曝光和商业化利用带来的社会伤害,将会让“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他们成为又一个“伤仲永”。
童星的陨落不乏少例,揠苗助长的故事令人惋惜,社会期待强压在他们身上的重担,以及成年人对他们的工具式利用让那双眼睛早早蒙上尘埃,那颗单纯心灵早早藏污纳垢。
我们可以一问:是谁杀死了“童星“?
是一个成年人操控的浮躁社会。
我不禁有点心疼这些早慧的孩子,注定他们将面对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然而无论是急流勇退还是杨帆向前,我都怀着深深地祝福,怀着对他们周遭成年人群体的殷殷期盼,毕竟孩子们的命运或多或少把握在他们手上。
【结语】简言之,我所看的,赛过我所期待的。
我所说的,远低我所感受的。
一群小戏骨,一部翻拍剧。
他们,无疑是给这浮躁成人世界最好的打脸。
文/花仙纸露露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多图预警,流量党保重!
)我只想说,一帮平均年龄八九岁小孩子演的《白蛇传》看哭老子了好么!
(划掉)看哭本仙女了好么!
首页各个营销大号纷纷转载,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点开了。
然后……当时是满世界的找资源啊!
一个片头+先导片,看了三遍又三遍。
(资源太少,动静图皆渣……请包涵)
对《新白》我是有情结的,赵雅芝版本的白素贞简直满足我对女性的一切幻想(桥多麻袋,好像哪里有些怪……)端庄大气,温婉柔情,眉眼之间顾盼生姿。
当年玩CV的时候,简直对配白娘子的张主蕙和庄惠如老师爱到骨头里了好么!
所以,一群孩子的戏,哪怕是我最爱的添福宝们,演技,想来也是不过如此的。
我真的要好好反思下自己,说不定,已经变成了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大人,面对孩子的事情,常常抱着犹疑和不信任的态度,只看皮看肉不看骨。
《小戏骨白蛇传》基本沿用《新白》的服装造型和人物对白,重要的是,保留了角色之间的对唱。
在电视剧里对唱,为什么《新白》之后出来的片子都是天雷滚滚……具体可参见《新洛神》(对,就是你们的杨洋老公演的那部!
)纵然是杨洋这种361度都无死角的美男子,对唱起来,也不是简单一个“怪”字能解释的,有情趣(划掉)兴趣的可以自行观看服用。
BUT! HOWEVER! 这帮孩子,从唱腔到眼神,从动作到神韵,虽无创新,可真真的将当年的《新白》完美复制了啊!
WORD天!
都让我想再披着床单重走《新白》路一回了!
许仙与白素贞恩爱的日常
端午劝饮雄黄酒(快瞧她们的小手式)
娇妻变蛇蝎(是不是跟叶童那版本的基本无差别!
)
你们说,你们说,看起来,哪里像孩子?
反正我看的时候完全没有出戏的感觉,白素贞的娇嗔,端庄,柔中带刚,这位演员都很准确的传达给我了。
《小戏骨白蛇传》全集只有90多分钟,因此抽剪了《新白》的许多故事内容,没有了“夜半盗宝惊梁王”,没有了“盲婆痛饮鹤顶红”,没有了“鹤童子手中夺灵芝”等等这些经典桥段。
但也看的出新编剧是给了诚意走了心的,将剩下剧情走向自然流畅的叙述完整了。
蜈蚣精贯穿整部戏,也算是大魔王了。
法海这次倒真的不是因为舍利子,只是单纯的降妖伏魔而已。
六毛钱的特效,我觉得还可以啊。
最棒的部分就是苦情哭戏了!
为什么我的眼中含着热泪,因为这帮孩子太能哭了啊!
每一场哭戏,眼泪都是一颗一颗的顺着小下巴滴滴答答的往下淌,让我于心何忍啊!
许仙哭,许仙哭,许仙哭完仕林哭。
(眼泡都哭肿了啊,我要哭了。
)
仕林哭,仕林哭,仕林哭完素贞哭。
(这段虐死了啊!
真的虐,看了不哭不是中国人系列)
素贞哭,素贞哭,素贞哭完,就出塔啦!
(一个十岁的小妹妹真的有种当妈的即视感啊)
合家团聚,那就一起哭一下吧。
(我已经把片源悄悄的放上来了啊,你们自己拿啊!
)
最过分的是,这部戏,居然还有武打戏!
许仙和白素贞这两位小花自己演,自己唱,简直不能更棒!
其他演员的替唱,片尾也都认真的放上来了,这可是《新白》时期没有发生的事情。
从心里觉得特别棒,每一位工作人员,不论职位,不论年龄,只要付出了劳动,都应该让观众知道,至少是一个姓名。
(又放了一次片源,你们自取啊!
)
这片子造型不新,对白不新,剧情更是让人倒背如流的熟悉,就是这样的“不新”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诚意。
匠人匠心这四个字,在名利的竞技场,浮躁的娱乐圈,真的是一种奢侈了。
这片子细节虽然还不考究,但我从这些孩子的身上隐隐约约的看到了努力,看到了不把观众当白痴,不把演员当工具人的基本尊重。
毕竟有了这样的尊重,仙女们才有追剧的动力啊。
—————————————大哥的分割线——————————————————啊喂!
我的文章你都看了,不关注一下是想怎样啊!
二维码快加起来啊,也给我推荐下啊,毕竟我是一个很想红的少女啊!
只有红了才能嘿嘿嘿王俊凯,朴宝剑,宋仲基,胡歌,山下智久啊!
小孩子的作态自然纯真,想知道是不是有戏班底子?
感觉孩子们喜欢演这部戏。
“小孩子对情感的领会和表达是自然天真的,只是有些复杂深邃的感情他们还不懂得。
所以在这个方面他们有优势。
”我很高兴看到制作人对孩子平等的理解和利用,《白蛇传》是一部宣传正向价值观的作品,指导他们去演,好比指导他们读一部文学作品、感受一段音乐。
但是,我认为有忧心之处:孩子天真易信,思辨思维并不成熟,他们能否分得清戏归戏、自己归自己?
他人的认可未必等同于真理?
这种指导是否是揠苗助长,限制了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然感受的能力?
我很愿意听听孩子们对《白蛇传》和演这部戏的心得感想。
在还得不到答案之前,谨慎地,把这部电影当作娱乐,不鼓励这种做法。
若答案为不乐观的,那演的不好反倒是好事,而到时台下鼓掌喝彩“演技太棒我都看哭了孩子们好棒”“甩那些小鲜肉好几条街”的人又会在哪儿呢?
娱乐娱乐,曲终人散。
十月有一部神作几乎刷爆朋友圈,不是好莱坞巨作,也非新朝雷剧,而是一帮小朋友饰演的《白蛇传》。
此剧片长90分钟,严格意义上说还算不上是一部电影,也算不上是电视剧,是将原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情景还原。
片中截取了白蛇下山、断桥相会、行医施善、黄泉救夫、水漫金山、被压雷锋、状元救母等经典桥段,拼凑成了一部90分钟的情景剧。
平均年龄在导演的编排下,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一段中国传统爱情神话故事。
按理说,一帮小P孩装腔作势的出演成人剧,虽然讨巧,但终属闹剧一类,不至于好评喜爱一边倒。
就拿拍摄此剧的剧组《小戏骨》来说,此前已拍过《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剧目,虽然小朋友的演绎可圈可点,但并未引起多大反响,与当下火爆全国的《白蛇传》可说云泥之别。
所以,《白蛇传》成功,并非偶然,我认为这部作品,兼具了触动热点的三大要素。
其一,大IP。
二十年前,《新白娘子传奇》播放,火遍大江南北,在之后的岁月里,更是与《西游记》、《还珠格格》两部电视剧成为每年寒暑假必播的三大神剧之一。
其二,满满的回忆。
当《千年等一回》的旋律响起,网络媒体主力军70后、80后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赵雅芝那风姿卓越的影像,以及儿时无数个与追剧时的美好日夜。
其三,神曲入脑。
这个是最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在电视中,儿童无论如何生动饰演一个角色,都很难使人入戏,甚至有过于成人化的反感。
但是,唱戏则全然不同。
没错,是唱戏。
这就要简要解释一下,唱戏和电视剧的区别。
电视剧,是一种场景还原艺术,需要以服装、道具、言语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创造出一个场景,然后给观众演故事。
稍有一个因素做得不到位,就会让观众出戏,使人感觉“好假”。
戏曲则不然,其他所有的因素只是辅助,真正的核心是“唱”,唱戏与电视剧不同的地方是,他是和观众说故事,让观众在听曲调的同时,不直觉的入戏。
入戏,说白了是带动一个人的主观思维能力。
比如越剧“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你的脑海自行会脑补出林黛玉的形象,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幅双鸟嬉闹树头的画面自然呈现。
我们熟知的京剧大师梅来芳,七岁登台等演大人,六十岁能演绎少女,每一个觉得都惟妙惟肖,让人赞叹。
很多演员也经常拿此来激励自己,大佬,你搞错了,那是唱戏,不是演电视剧和电影。
经典反面教材,刘晓庆奶奶在一部电视剧中,六十多演十八岁少女,那形象实在不敢恭维。
《白蛇传》中有大量的唱段,虽然台词皆有不同,但基本曲调全部是我们最熟悉的《千年等一回》、《渡情》、《纠缠》等入脑入戏的神曲。
如果当年《新白娘子传奇》的播放时有神曲一词,那简直就是神曲大杂烩。
《小戏骨。
白蛇传》有几个桥段,小朋友用唱的方式演绎,观众一下子入戏其中,进而忘却他们实际年龄。
小青与船工联袂的《渡情》,然我们想起了三月天西湖上的宿命之恋,许仙地府中自唱的“九天之上你成仙,九泉之下我为鬼”,让我们感叹少年夫妻的劳燕分飞之怨;许士林得知父母之冤后,唱道“见锦囊,泪潮涌”,让我们不禁为之心酸。
这些神曲在看完后,几天之内都还时不时在脑海中弹现。
所以,《小戏骨.白蛇传》,作为2016年的一大热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内影视创作者们更应好好深究。
环顾整个2016年,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我们出产的精品,真心少的可怜。
各类小鲜肉在卖萌耍宝,什么耍大牌、替身、天价片酬屡见不鲜,实实在在的佳作少有呈现。
《小戏骨.白蛇传》可以说狠狠的甩了他们一个巴掌。
一个嘴巴子是打不醒他们,他们现在正忙着圈钱呢。
就像网友点评的那样,我们在这些00后身上看到中国文艺未来。
未来有多远,走着瞧,就是了!
演技是建立在对剧本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之上的,小孩子演的再好,不过是大人在对照演技高超的成人之后,相似度很高的一种认可。
很难相信这群孩子对故事自身什么深刻理解。
可能会有朋友说,你看这些孩子情感戏演的有多好多好,但是在拍这些场景的时候,导演一定不是建立在剧本本身的基础对孩子进行引导,而是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能导致相似效果的情形进行引导,从这方面来说,这就跟让孩子念古诗古词一样,孩子是很难体会作品内蕴的那种情感的。
当然,在这个年龄段学会一些表演形式也许对成人后有一定的好处。
所以在成人戏上拿孩子和成人比演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对这个戏,我只佩服导演。
前些时候这个片子在网上很火,很多网友说会吊打即将翻拍的成年人版本,下载来看还真不是吹的,确实演的很好看,表情,动作都很到位,白素贞演的很好,最后一集许士林跪拜佛祖请求释放母亲那一段好催泪啊,差点就落泪了,女生普遍比男生演得好,不知道为什么,据说还要演西游记等等经典电视剧,小戏骨刘三姐已经出来了,也很精彩,湖南卫视总算出一系列清新的电视剧了
一开始我是被电影公众号安利,找了youtube来看,第一次没看到高清,后来才找到五集版本的高清。
然后就开始了天天刷,每天至少看重点桥段三次或以上的节奏。
所以我第一个要说的就是我最念念不忘,每次看,哦不,是每次想起小戏骨的表情都可以泪目的片段:小白出塔,夫妻团聚。
先看图
被迫分离了二十年的苦命鸳鸯,小白看到官人当下吃惊,虽然已经听儿子说过夫君出家为她赎罪,但是真正看到这样一个中年僧人,小白第一反应是与记忆中的官人相去甚远。
继而无尽心痛,当年的翩翩少年郎已经变成一个身形佝偻,鬓染霜华的僧人。
我仙官的表情更加打动人,先是听到娘子终于要被放出来,先是近妻情怯,所以只敢静静看着小白和姐姐说话,到小白回头看他时,他才不由自主地向前,镜头在两人间切换,既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又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仙官的嘴微张,却是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小白轻点头,一滴清泪落下,几秒的表情特写已经把两心相知,无需多言的苦尽甘来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两个人这段眼里满满都是戏,但是我看到的时两个人眼里满满都是情。
深情无限,情深似海。
记得看花絮的时候,周芷莹同学说了对仙官的理解:他是傻傻的,但是又很认真,很善良的一个人。
不得不说她的理解十分到位。
的确许仙这个人物并没有特别出彩的性格和才华,开药铺悬壶济世靠的时娘子的医术和法术,遇事也容易慌张,每每需要小白帮他出谋划策。
但也是这么一个看上去一无是处的许仙,用自己最美好的二十年去默默守候自己的娘子,痴心不改,才会被法海说他痴心太重。
他纵有千般不好万般不是,就这点就都可以原谅。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中年许仙的化妆十分良心。
除了显而易见的白发,还增加了法令纹和泪沟,再盖住了孩子皮肤特有的光泽感,所以父子金山不得相认的戏码里面,许仙一开门就把一个苦苦守候,却又被命运捉弄的苦命僧人推到观众眼前了。
加上和儿子的少年玉面一对照,不着一言就让观众明白他这二十年如何凄苦。
私以为仙官的确是三位主角里面演得最好的,她的好在于自然,自然得让人忘记了她还是个女生,还是个娃娃,只觉得这就是白娘子的许官人。
小白的优点在于身段和外型都和白蛇高度吻合,小白这个角色,首要就是仙和美,能够先声夺人这个角色就成功一半了。
所以也不难介绍为啥士林的扮演者奕儿没能抢到这个角色。
她始终还是孩子那种没长开的圆萌圆萌状态,演刘三姐这种对外形要求相对没那么苛刻的角色没问题,士林这种男孩子的角色也蛮适合她。
最后也说说奕儿的表演,私以为她的表演也比较成熟,毕竟在小戏骨历练了一段时间了。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被调教得太多,有些地方就开始像那种表演学院出来的学生,有一种模式感,俗话说的匠气。
而且她的戏有讨巧的地方,就是承担了后半段大部分冲突,在学校也演过课本剧的经验告诉我,演冲突其实没有想象中难,难的是那些温吞如水的文戏,就像刚刚说的夫妻重逢,沧海桑田的眼神交流。
当然她也已经是演啥像啥,并非鸡蛋里挑骨头,只是希望她能够精益求精。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点名表扬许仙姐姐——李欣怡。
她的演技之好几乎每个评论都有提到,我只说我的感受。
她的演绎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流畅,她不是演姐姐,演姑母,她给人的感觉是她已经代入,她也把观众带入许仙姐姐的世界里。
她的演绎是举重若轻,就连最后在夫妻重逢的雷峰塔,她那一声眼中含泪,语带欣喜的”弟妹“都是实力抢戏啊。
不说了,睡前再去刷一次。
世间套路已深,唯此真情动人。
孩子们的表演很美好,给一分的原因是这种儿童审美成人化的导向。
为什么小孩子演技可以比隔壁资源多到死从头到尾却只有一个表情的鲜肉们好(托腮)
161108,6.4分。挺有趣,挺新鲜,挺可爱,但也就仅此而已。许仙小演员满脸弯弯绕好萌。
还蛮好看的。小演员们都特别投入认真。
毁经典
单充重翻黄梅调,也值得一看!
好可爱的小朋友,mini版白素贞演技到位,许仕林也演得可好了,别看那许仙他姐,也就八九岁、忽然演得很到位啊……全程我居然看哭了好几回.....真的以一种新的视角让我重温了经典。导演水平我给101分👍
小戏骨们演技都好好,都是真儿真儿的眼泪啊,快把人看哭了
仿佛看到了未来影视行业之光。
恶心坏我了
小孩子挺可爱的,觉得很萌但不会入戏
小朋友演得非常努力!似乎小演员都会用力过猛,不过还是演技满满。很可爱!
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看……那些营销号收了多少钱?
闺女要求我放白蛇传她看,且要求我一定要放这版的。。。看完了还要我配合进行角色扮演,且人家要求演小青。问其原因,答:我喜欢绿色,所以我演青蛇。。。好吧,咋跟你娘一个品位呢。。。ps,小许仙演的不是许仙,是叶童。
也就图个新鲜,见好就收吧!这种让小孩纯模仿的剧集完全没有追捧的意义和必要。据说还要拍《还珠格格》,想想都可怕。另外,说句良心话,小演员们都太稚嫩,模仿得有形无神,看得尴尬,挂个‘小戏骨’的名头不害臊么!?
大概很多人对演技有错误的认识,导致此片评分如此飙高:演技≠装腔作势,演技≠做作,演技≠浮夸。小孩子如此浮夸的学样且不自然,真是难受。
素贞颜值好高,,姐姐的演员表情都是戏
这帮孩子真的是前途无量呀,秒杀好多专业院校毕业的,看到了我国10后影视剧发展的希望呀👍
好有喜感。当然和经典不能比。
挺好玩的的游戏之作。小朋友们的哭戏真是秒掉不少线上生花,演白素贞和许士林的小姑娘太水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