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上信息过多时,各种弊病尽显,但你能据此不认可或哀叹时代的前进么?
1.广告效应:广告做大了,假的也成真的了。
【某保健品广告】2.重组上市:抽一块钱版税乘以巨大的量,然后再买个壳,重新包装上市,原来的价格蹭蹭的上涨。
【韭菜成长之路漫漫】3.网站:骂人的和被骂的,点击的和被点击的,都是一个老板。
【赌场里,赢家和输家,全被庄家吃】4.故事讲好了,局做大了,有了五形资产效应了,立马变现,给股票都免谈。
【实业金融化,创业】5.业主的心理:面子、里子,外国的车子、保姆、诊所,还有游泳池,喜欢什么,就放什么。
【是文化先没落的,还是人类自己先忘记最初的、最简单的需求的。
】当时这片上映时,从票房来看,确实是引起了轰动。
当十八年后的今天,一个平头老百姓都看得懂,自认为错过机会时,无论是反面教育意义还是反面指导意义,这片都卖出了看时呵呵一笑,不同人有不同的共鸣的商业价值点。
如果我真的是有一部分钱,我又没跟上大家的节奏,我会不会对现在别人手中大把的钱而眼红?
当把这些内容,拍成笑话讲出来时,讲笑话的人,也获得了另外形式的成功。
有人说,疯子和天才的智商是一样的。
而如今只能安慰自己,风水轮流转。
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得到的,只有那些嚼烂的,没有营养的残汁药渣。
一边眼红,一边继续卖弄所谓的情怀和知识分子自视的清高和体面罢了。
在琢磨裁员名单的时候,HR心里有一条红线:不碰大腕。
大腕标准,参考《大腕》。
1.死了都能卖大钱的主儿,绝对,大腕。
(泰勒)一名员工,他的名字放在公司简介里,公司就能赚大钱,这就是大腕。
2.弄死他,亏大钱的主儿,绝对,大腕。
(尤优)一名员工,绝对骨干,在招聘不到120%能接替他工作的人选前,你敢骂他,你都是被裁的下场。
他的心情,都能影响收入,影响股价。
3.身上有“标签”的人,这个标签还是“宠爱”,绝对,大腕。
(露茜)在老板心里的,老板标注“有感情”的员工,多刺头,多操蛋,多鸡贼,你都装没看见。
有钱,任性,不养小三,养刺头,这样的老板是心胸宽广能成大事的,你把“老板的态度”当成“湿垃圾”,傻啊?
《大腕》里,真正被玩儿成神经病的,是,王小柱。
一个HR+Sales+BD+Team Leader,付出最多、最大、最苦的一名员工,被三个大腕,玩疯了。
HR能不警惕吗?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自己死,还是,弄死大腕先?
2选1,HR不会犹豫。
连微博上,都普及美国劳动法单词了,什么样的腕儿,也比不上“自己的工资”大。
Just Do it ASAP.As Soon As possible。
备注:疫情对美国的就业市场冲击很大,裁员的新闻此起彼伏,有三个裁员相关的单词,区别如下:1)Furlough,停薪留职,不发工资,保留保险等福利;2)layoff ,通常是暂时裁员,有可能根据公司业务需要重新召回来工作;3)Reduction in Force -RIF,一般用于永久性裁员。
#美国劳动法# 备注:搜狗,王小川,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广告片。
《大腕》Big Shot's Funeral (2001)
消费文化的困局,解构与重建 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喜剧片不同,《大腕》中蕴涵了与其形式几不相称的大命题。
即对所存身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反思与部分的反动。
在其中蕴涵的独特思考使该片有了卓然的气质。
泰勒无疑是导演本人理想化的自况(现实中却以尤优的面目出现,借用一句话,冯小刚对泰勒是“社会层面上的认同”对尤优是“个人层面上的认同”)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被上帝放逐的人”。
在孤独的世界中探索,是所谓现代社会中的知识良心。
在片中,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全知全能者”的符号而存在。
开头所表现的泰勒“因为无法获得灵感而停止拍摄”,象征了在现代文化环境中,从事者面临的匮乏现状--由于对主流价值过多的消解而导致内容的无以为继。
面对“陈腐的过去”,虽然感到了颠覆的必要,却找不到颠覆的武器。
唯一的道路,就是否定过去的否定,重新拾回一些价值,在片中的表现就是泰勒重拍《末代皇帝》(修正过去的西方/窥视视角),并问道于尤优--所谓真正中国人的代表。
(其实尤优在片中的作用就是中国当下群体精神的代表。
集下岗,没钱,离婚,惟利是图又有种隐藏颇深的义气与血性等所谓普遍特征于一身。
典型的当代都市平民,混沌的大多数。
)尤优还代表着现世中的另一种匮乏--“no woman,no money,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
”自然,无法指望处于基本匮乏中的“大多数”给予在孤独中求索的泰勒太大的支持,这是他所面临的另一重困局。
然而他所面临的外界现状逼迫他必须作出超越,否则就会被更加无聊不堪的人和物所替代。
“他认识到自己孤立无援,他必须想一个办法,让自己得救,他迈出去了,就必须向前冲,可他对自己毫无信心” 随即导演在泰勒的寻找中开始了对现状的突围,首先摆出的是所谓“境界”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导演认识到境界(亦即眼光)一定要远,这样就和一般的“小”的文化划清了界限。
这是整个突围行动的思想方针。
泰勒在寺庙中提及的“死亡即新生”,即突围的手段:至之死地,将消费文化中所有的负面一并发挥到极至,以取得一种无比荒诞的效果,从而换取变革的出路。
(其实与他们解构正统文化的手段一样,用无比的正经来揭露正经假面下的假正经。
)但是在王小柱(即为当下文化环境现状的象征)手下,迅速加上了功利化,全球化等话语痕迹。
说明导演一方面希望突围,一方面又无法掩饰自己的悲观倾向。
正如片中做出的似乎毫不经意的结论:“王小柱是真疯了…………”,在“疯狂”的现代语境下,一切个人单方面的突围行动无不被其所裹胁,成为又一场三无(无聊,无趣,无望)闹剧。
有一个细节成为本片的转折点,Lucy去教堂祈祷,该教堂正在翻修,围着脚手架。
这一幕象征了突围,即精神家园的重建的开始。
随后泰勒/精神人开始好转,发现,或者正可以说是导演了接下来的变化。
将“喜剧”与“葬礼”这两件大相径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本片的戏剧冲突和叙事张力。
从中取得既突破传统又不落窠臼的表达形式。
因此,“葬礼”更象是影片的“戏中戏”,有不同于“本片”的表现形式和实际内容。
“葬礼”中,名义上的主导者尤优的动力是“一不做二不休”。
由于没有知识分子积压的所谓文化道德和文化使命感,尤优所奉行的就是现实意义下的务实,以想象力为手段,以底线状态的道义为标准。
泰勒对此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象做实验一样,让尤优把一切荒诞的可能揭示出来,以开展疗治。
由此出现的各路消费文化符号:大片,明星,无处不在的广告品牌,被改编的严肃文化符号....悉数登场并一一被笑骂。
这是一个展示阶段,用列举的方式来论证生活的荒谬(当然,这样拍本身是为了抖包袱)。
尤优在不停地为自己与社会找平衡点的过程中,渐渐发掘出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
也就是说,精神重建的过程是通过对自身的消解完成的。
由泰勒“复活”而导致的众人发疯在叙事上实在突兀,所以我更愿意看作是一种象征(尽管这象征也太明显了一点),即世界的疯狂底色。
一众“商界精英”在精神病院汇合,他们的种种言论,既是荒诞无比的疯话,又恰恰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成为直接的现实观照。
整部片子中,最有力的就是这个场景。
关于这个场景还有一个细节,精神病院墙上挂着一幅油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副作品中拉斐尔把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构筑了人类精英的精神殿堂。
它代表着人类的理性、自觉和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和向往。
但它出现在了疯子中,这种反讽是对时代虚症的最大限度的嘲笑。
”这是影片中唯一的超现实镜头,也是点睛之笔。
然而,泰勒/冯小刚毕竟是商业片导演,他反抗的目的即为能让这种消费主义创作继续下去。
同时本身《大腕》就是一部供人消费的商业影片,所以他不会,也不能彻底否定一些本质的东西。
只能作改良,不能作颠覆性的革命。
所以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尤优对精神病院医生---主流的代表的调侃,和他为电影作出的“I,Lucy,together,go to bed,long time kiss,music,stop”的结尾。
因为救赎已经完成,所以心甘情愿地落入窠臼。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小皇帝在继续喝他的可乐,消费主义的秩序被恢复,一切还是那个“三无”的老样子,不同的只是泰勒不再为此感到烦恼。
这结尾无形中流露出导演的悲观情绪。
相对于片中表现的文化整体上的浮躁和肤浅,里面的小人物有时会流露出和他们身份不相称的严肃态度和真诚的使命感。
王小柱的“会见国际人士”的正式,尤优维护泰勒尊严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举动,一方面是搞笑,一方面也寄予了导演对这些“小人物”能拥有“大精神”的期望。
葬礼是场喜剧,而生活是场悲剧,这就是冯小刚要告诉我们的。
http://blog.163.com/lt2591@126/blog/static/2485758320071172552387/
下面是电影里面的精神病院的几个精神病人之间的对话,哈哈,冯导用精神病人的口来说去这些,太他妈的绝了。
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大了.就拿这DVD来说吧,中国有2千7百万台DVD,每台DVD机每年消费10张DVD盘,每张DVD咱们抽1快钱的版税,这1块钱乘10是十块钱,10乘2千7百万,这就是2亿7千万,2亿7千万,咱们先买一个已经ST了的壳,然后把这音像产业往里这么一装…… 想靠电子商务赚钱,全都是傻蛋。
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先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
网站靠什么呀?
靠的就是点击率,这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
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直接就卖给下家了。
我还告诉你,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套现,给股票你都免谈。
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8百万到1千万,多了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
真的? 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一定要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400平米, 什么宽带呀,光缆呐,卫星啊,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面有花园,楼里边有游泳池, 楼里边站一个英国管家,带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 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 may i help u 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 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24小时候诊。
就是一个字,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2000美金吧?
2000美金?
那是成本!
4000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么?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 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荒诞虽然具有讽刺效果,但常常伴随着失控的危险,适合的文体应当是二十字的段子到两千字的微型小说,适合的影像也至多是影片的某一片段到微电影之间。
行为的结果可以荒唐,故事的形式可以荒诞,设定可以荒诞,但是推动情节的动机总归需要合理,《动物庄园》也不失为一个好看的故事。
一旦缺失合理动机,滑向纯粹的闹剧,一部作品也就就此失败。
即便是星爷,无厘头能够贯穿的始终也就是段子,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还归于角色的诉求,再好笑你也不能忍受一百二十分钟的影片仅仅由如花挖鼻子和四大才子走T台构成。
因为荒诞而失败的例子太多太多,一味追求而导致的意料之中和情理之外很难不让人愤慨。
香港的烂片除恐怖片外一大半可以归结于此。
在荒诞的过程中,作者能够表达价值观或者塑造人物情感的空间都很有限(本片中我一直就没明白优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针对盗版的那一段简直就是导演抛弃影片的直接暴力表述),在星爷的电影中,该煽情的地方一定不荒诞,荒诞的地方从来也不曾试图去煽情。
在这种意义上说,荒诞本身是一种更需要高级叙事技巧和作者自控能力的表现形式,要收一定要守得住。
纵使余华这样的高手,《兄弟》下部也是失控到一塌糊涂。
如前所述,由于荒诞本身挤压了作者对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空间,导致荒诞的最终成品虽然有时讨巧,却终难以成为经典,加上荒诞情节本身的高设计难度,可谓吃力不讨好。
文青们推崇备至的两杆大烟枪,在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上,终究也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一般影片,更悲伤的是,除了故事,这部电影还什么都没剩下。
回到《大腕》,本片一路失控,基本啥都没剩下,最后十来分钟的段子合辑碾压前面的八十分钟,多年过去,段子合辑终成经典。
本片故事本身被遗忘在角落。
这也是它可以预见的命运。
前段时间,在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里,李诚儒怒怼郭敬明,他批评郭的戏都是些无病呻吟的偶像剧,对此郭敬明也不客气地回击,任何戏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自己的戏里除了男女的情情爱爱,还关注了校园霸凌。
两人的争辩十分精彩还上了热搜,许多00后留言:这个糟老头子是谁啊?
他也配指导小四导戏?
这可是撞到枪口上了,李诚儒堪称演员中的扫地僧,人家上世纪90年代就通过经商身价过亿,实现财富自由后,顺带演了演戏,亲身示范了什么叫做演员的自我修养,我们今天就介绍他的代表作——《大腕》。
《大腕》是冯小刚2001年拍摄的贺岁片,由葛优和关之琳主演,李诚儒在片中出场不过一分钟,但这一分钟的长镜头却是全片最大的亮点,那段“不求最贵,但求最好”的演讲让国产喜剧回味了好多年。
影片讲述了大腕导演泰勒来中国拍戏,摄影师尤优(葛优饰)负责跟拍泰勒的行程,随行的还有泰勒的华裔养女兼助理露西(关之琳饰)。
影片拍摄并不顺利,泰勒抑郁成疾,在游览寺庙时,他和尤优探讨了生死话题,尤优告诉他,在中国人活七十古来稀,葬礼都按喜丧来办。
泰勒深表同意,他感觉自己时日不多,嘱托尤优操办自己的葬礼,并强调要办成一出喜剧。
几天后泰勒心脏病突发即将去世,尤优牢记嘱托,开始筹备大腕的葬礼,露西在旁监督。
尤优找到了老同学王小柱(英达饰)帮忙,后者一听是泰勒的葬礼,立刻露出了商人的獠牙,两人一拍即合,一出出闹剧开始上演。
王小柱为葬礼定了基调:“葬礼节目丰富多彩,形式类似春节晚会,同时又有点像赈灾义演,葬礼将向全球直播。
”夸下了海口,资金成了最大问题,为此他们开始拉赞助,有娱乐公司借葬礼推自家的女明星上台表演,企图蹭大腕葬礼的热度C位出道;有商家要在葬礼上做广告,在招商会上,广告费一路飙升,商家倾巢出动,甚至一些卖假冒伪劣的也想分一杯羹。
尤优和王小柱赚得盆满钵满,铆足了干劲儿要把葬礼办好,可另一边露西却意外地发现,泰勒没死,他在鬼门关走一遭后被抢救回来了。
死而复生的泰勒对自己进行中的葬礼非常满意,他告诉露西不要泄露自己复活的秘密,让葬礼继续。
可是面对葬礼上滋生的乱象,善良的露西忍无可忍还是说出了泰勒没死的真相,尤优和王小柱傻眼了,这边广告商已经就位,精心筹备的葬礼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
很快事情败露,葬礼项目宣告失败,迎接他们的是广告商的巨额赔偿,尤优和王小柱受不了打击,住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他们见到了各种奇人怪事,那些病人各个口吐莲花,说着狂言妄语。
影片最后尤优出了精神病院,康复的泰勒迎接他,在泰勒的撮合下尤优和露西燃起爱火,镜头前他们深情一吻,影片结束。
这部荒诞的喜剧处处是讽刺,当年看哈哈大笑,时隔近20年后再看,影片中的乱象竟然一一应验。
首先是广告植入,现在在我们生活中已无处不在,厕所里,电梯里,公交上,凡有井水处皆有广告。
令人唏嘘的是,《大腕》导演冯小刚现在也是植入广告的代表,他的《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里的广告覆盖率堪比大腕的葬礼,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我们终将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接着是流量明星,《大腕》里葬礼是最大的流量,于是有明星去蹭葬礼博眼球,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可现如今何尝不是如此,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人前赴后继,拍综艺有流量,于是明星不拍戏不唱歌了,纷纷去上综艺,许多明星火得一塌糊涂,一问代表作品,竟然是参加了XX综艺。
还有些明星怕没有热度,竟然自曝丑闻,哪怕被骂也比无人问津强。
还有葬礼涉及到的假冒伪劣,知识产权缺失,崇洋媚外等都戳中了中国社会的软肋,遗憾的是20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影片最讽刺的还是精神病院情节,那些病人说出的疯话现在竟然成了至理名言。
比如张涵予饰演的病人甲,大谈网站如何砸钱雇佣枪手刷点击率,点击率上去立马套现走人,将烂摊子传给接盘侠。
看看现在,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是不是仍在上演,所谓的创业就是砸重金让大家扫码注册,注册人数上去了,做个PPT,讲个好故事,骗点投资人的钱,待时机成熟立马走人,留下一地鸡毛,想想满大街破烂的小黄车,这个病人甲真是个预言家啊。
再比如就是李诚儒饰演的病人乙,他对买房的建议当年看非常浮夸:最好的房,最好的配套,最好的学区,最好的管家,房价至少要4000美金起。
有网友痛心疾首的表示,当年看这部片时,北京的房价才3200,现在再回味时,北京房价已经破了6万,早就超过了4000美金。
而病人乙那段浮夸至极的阐述现在确实真知灼见,你去任何一个售楼部,销售小姐都会说和病人乙类似的话:“我们的楼盘有最好的开放商,配套完善,学区优质,BALABALA…”你边听边频频点头,殊不知当年这样的场景早被当做段子拍进了电影。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就明白,《大腕》不仅是一部荒诞喜剧,简直就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如今我们再欣赏李诚儒精彩的演技时,也会感慨:当初听他的话早点买房就好了。
当精神病院的病人预言了这个社会的发展,那么得病的究竟是病人,还是这个社会?
应该是,哪里需要……就变成哪里人。
广告做的大,假的也成了真的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这戏在当年,顶多就算一部有点平庸的超现实的,脱离实际的,把很多事情都放大化了。
算是搞笑的喜剧电影吧。
但放在现在,却他吗是部神作啊,电影中的剧情,当年没人敢那么作,算是非常超前的未来化的电影。
但架不住,这电影里的各种剧情,在这二十多年中,大部分变成了现实。
而且有的比电影剧情都离谱,特别是最后疯人院里的那一段,各种圈钱高招。
现实中不仅仅都实现了,还比电影剧情更离谱。
这他吗的,一部当年一部超现实派电影,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变成了现实。
变成了我们过的日子。
也不知道这部,主题是讽刺电影,是真神预言,还是当年导演,编剧,把人性,社会的发展看得太透了,一眼看穿二十年。
00年,冯导撇开葛优拍了一部《一声叹息》,很多年前看得,内容已记不大清,我的电脑存货里也没有。
这部电影没有像往常那样大火起来,这和葛优的缺位有很大的缘故。
人们早已形成了观念,贺岁片里,冯小刚离不开葛优,葛优也离不开冯小刚。
每个人都要有新的尝试,冯导也不例外。
01年的这部《大腕》便不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始将思想上升到了抨击社会现象的黑色幽默。
有人在谈商业化和无处不在的广告,有人在谈文化侵略和拿着可乐的皇帝,还有人在念叨汉语的地位和英达那过于正式的外交礼仪。
无不在讽刺着这个社会上的种种难堪。
相对于之前的那几部小事,也许这部更会让人痛快淋漓,毕竟骂人是个爽事。
尤其结尾的那段台词更是被捧成了经典,并成功衍生了多种版本。
但,整个片子总体来说有些乱,除去抖包袱的时候,就是导演一个劲地诉说表达,将对社会的不满一股脑儿地倒出,活生生的愤青。
甚至还强行借用男主角的身体,来了个灵魂附体,成了影片的败笔。
葛优虽然在北京有个房子,算不得无产阶级,而且这次从事的事业也比普通人更风光了些,但他的思想和形象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前几部电影,小人物,嘴贫,朴实,有点鬼点子。
这么一个人,像极了身边百姓的人,no woman,no money的人,会懂得保护知识产权么?
尤其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数数自己身边的普通百姓就可以了。
而冯导却强行让主角表达了他本人的意愿,一个站在导演角度的意愿,而非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太过突兀和不自然了。
导演拍电影时,应该让人感受不到导演的存在,让一切都那么自然流畅地进行。
若电影成了导演宣泄的工具,那就变了味道。
包袱挺多的,只是拍地有点像抨击社会现象的小品,长了一点的小品。
人们记住的津津乐道的部分,一个舞台,几个演员,不用砸钱,也不用费那么大劲,就可以了。
附《大腕》结尾的台词,精神病院那段: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大了。
就拿这DVD来说吧,中国有2千7百万台DVD,每台DVD机每年消费10张DVD盘,每张DVD咱们抽1快钱的版税,这1块钱乘10是十块钱,10乘2千7百万,这就是2亿7千万。
2亿7千万,咱们先买一个已经ST了的壳,然后把这音像产业往里这么一装...想靠电子商务赚钱,全都是傻蛋,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先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
网站靠什么呀?
靠的就是点击率,这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
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直接就卖给下家了。
我还告诉你,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套现,给股票你都免谈。
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8百万到1千万,多了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
真的?
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一定要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400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呐,卫星啊,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面有花园,楼里边有游泳池,楼里边站一个英国管家,带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 May I help you 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24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贵!
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2000美金吧?
2000美金?
那是成本!
4000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么?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博:http://xiaogs.org/2009/01/02/319.html
泰勒停止了自己的创作,他知道,想不清楚拍出来的东西都是垃圾。
合作者却不明就里,为了自己的money说只要挂着泰勒的名字就可以。
拜佛,葛优关于境界解释的那段,解释到了心坎里,何为境界?
境界就是眼界,佛可以看到无限远。
葛优为泰勒举办的葬礼出于真诚却在商业的泥潭里越陷越远,恰是现今中国影视界的一种隐喻。
为泰勒安排着装那段令人捧腹,由运动衣到西装,鞋子,洗发水,太阳镜,隐形眼镜,茶叶……在荒谬的路上越走越远。
甚至傅彪为泰勒哭丧“我们中国演艺圈集体补过钙了……”那段更是出乎人意料。
醒来的泰勒却把这段闹剧当成一部剧看,当一切水落石出的时候,入戏过深的王小柱却早已深陷其中“真疯了。
”皆大欢喜的结局冯小刚已经无所谓,他已经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我只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外人别想左右我。
不落俗套,剑走偏锋,哈哈一笑的同时映射了太多。
扯死我了
我觉得看得很累人
只留下零星一点牛逼的台词..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冯小刚后期的反思情绪越来越重,从这部电影里可见一斑,只是,当话语越来越紧,小钢炮也只能在新西兰大梦一场。
如果可以,让我死去来检验你的悲伤。
《大腕》之于冯小刚地位约等于王晶之于《精装难兄难弟》,他巧妙地以"元电影"模式否定了之后(执导《非诚勿扰》等一系列影片)的自己,并指桑骂槐地加入一些政治与社会讽刺:文化冲击与自大又自卑的中国精英阶层。关于中国商业文化,或者是好莱坞,都十分"先锋"Cut!从此以后,你就是三楼楼长
“不买最好只买最贵”等戏说桥段当段子看还挺乐呵!当电影看这TM什么玩意儿?人家贝托鲁奇动用紫禁城大场景、动用那么多群众演员拍出了《末代皇帝》。冯也同样动用紫禁城大场景、也动用了很多群演、老外,竟拍出这么个玩意儿。
要说搞笑的话,其实并不搞笑。
太刻意,动机刻意,刻意荒诞…看的我一阵尴尬。红色的墙和金色的瓦,红色代表血,黄色代表金钱。血和钱,东方人的权利观点。打击盗版维护知识产权;葬礼是靠出卖自己赚钱,盗版是出卖别人赚钱。一个葬礼成了千万人的利益消费。即便冯小刚如此嘲讽他人广告植入,日后他不也加入并妥协,他总能自圆其说。
冯小刚以前的喜剧电影不是挺好看的吗,当初的冯氏喜剧诙谐幽默轻松自在又讽刺颇多,情节连贯引人入胜,真是贺岁档必备。不过最近几年怎么越来越抽抽了呢,拍的越来越烂还一直抄自己以前的作品,时间真是让人改变颇多。一个冯小刚一个张艺谋,当初的大师,现在的平凡导演,惋惜。
主要看葛优给模特化妆穿衣服那里和最后精神病的对话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完全超出预期,惊喜之作。冯导真自恋,拍什么都是自high。小幽默的激灵抖的也挺好。前瞻性就是十二年过去依然不落时,那时候的电子商务房地产网选明星处处广告。没有明显的逗笑依然被认为是喜剧。胡子葛优大亮。转世轮回,国人喜欢制造安慰自己的理论RP躺枪。喜丧排场,两分式的东西转换也容易2013#268
这是贺岁片后面咋还那么困呢?很多经典片段与台词让人唏嘘啊。不过那时的小刚还很跳。
02年贺岁档,把广告植入和黑色幽默玩转的最溜的冯式喜剧集大成之作。不得不叹冯确实很有前瞻性,李诚儒炒房段子应对当今居高不下的房价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片尾曲选用的是三宝作曲、林夕作词、王菲演唱的《白痴》,配上这一出荒诞讽刺的人间喜(闹)剧还挺别有一番风味的。“什么叫成功电影你知道吗?成功电影就是不管拍什么电影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所以,我们做电影的口号就是:不求电影最好看,但求广告费最贵”。
没觉得乐,就是一堆的广告挺创新。
荒唐之极,一部讽刺植入广告的电影还那么多植入广告。较早的中外合拍片,就是植入广告的代名词。
有些人和事只应存在于记忆就如同此片,今天再看一次就没了那时的愉快,骗自己和老婆马上就是最最搞笑的桥段了,结果一次次失望,就连李成儒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和哀乐快两倍变喜乐还有植入广告的讽刺都一样。笑点颇分散,感动不感动,只有关之琳还是那么美
冯氏喜剧~但总觉得缺点啥~
冯小刚是不是特想当大师啊?名垂千古的那种。广告猖獗、商人们在精神病院、名导坐看笑话,这个片子的意图也太明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