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的第二部难以为继第一部的水准。
整部电影很明显的参考了蝙蝠侠前传的第二和第三部,在编剧甚至到演员的嗓音上都进行了刻意的模仿,作为动作娱乐大片这本无可厚非,但最大的败笔是既没有做到便浮现前传对于人性探讨的深刻,也没有实现故事的清晰明了。
而更多的是为了博眼球般的添加了众多“大片调料”在其中,连续的不着边际的轰炸难免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PS.请把电影中那辆可载人的“科曼奇”武装直升机改为东风裕隆纳智捷大气出品)
重案组刑警吴英雄(赵又廷 饰)在拯救客机后成为警界明星,出演各种警队宣传片风光无两。
是日,海港城陷入突然危机,高铁、跨海大桥等交通要道突发连环爆炸,吴英雄在追索嫌凶过程中与东区分局刑事侦查组刑警陈真(林更新 饰)结为搭档,又再度重逢被逼做人肉炸弹的通缉犯徐达夫(黄渤 饰)。
原来,一号为“夜行者”的神秘组织绑架了徐达夫等通缉犯的家属,逼迫他们作为人肉炸弹将海港城通向外界的各通路炸毁,使海港城变为孤城,以释放生化病毒,执行毁灭城市的“枯草计划”。
吴英雄和陈真为解救徐达夫妻子杜小晴(关颖 饰)并阻止枯草计划,与鉴识官蓝西英(张钧甯 饰)、黑鹰队成员黄世楷(修杰楷 饰)等人向夜行者发起挑战。
连续剧改变成电影往往有点TV版本拍剧场版的意思。
实际上痞子英雄的电影版就是这种感觉,在连续剧的剧情基础上把人物抽离出来,让他们用现有的身份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可否认这确实是捞钱的好招式,想起当年痞子英雄捧起奖项时候的评语就是“把异国情调引入台湾的连续剧”,这点上痞子英雄确实是相当的成功,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一股浓浓的洛杉矶BAD BOY的风味灌注在这本连续剧中,就像在充满烧烤味的夜市上突然看见一个卖香水的摊位。
这个独特风味的连续剧也确实让赵又廷一下登顶。
也可怜了在台下的仔仔,私以为这是他最后一次想办法跳出“年轻偶像”这个局限,但是却华丽的摔倒在家世背景比他强,入行比他短的赵又廷面前。
颇有点惋惜的感觉。
反观赵又廷,本身痞子英雄中的角色的特点就是危难时候情绪的强烈爆发,在电影中,赵又廷又一次充分发挥了他的特点。
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他演技上的改变和突破,于是又只能重新把他界定回明星的范围。
剧情传统,制作精良,演员演技乏味,黄渤念了几句台词就把其他演员轰杀至渣,打斗节奏清晰有创新但细节不够,警察除了赵又廷其余的都像白领,剧情让人蠢哭,乏味至中间几乎三次在激烈的打斗中睡着,1个半小时中有1小时的时间如同等公车一般等着剧情继续向下发展,甚至还有点“为毛车还不来”的感觉。
结尾出字幕时候的音乐有点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哎呀,原来结束了”。
最后一定要提的是:“妈蛋,老子花钱不是来看一帮娘炮在动作片里娇喘的。
”虽然大反派的声音很惊艳,虽然修杰楷从水中爬上来的时候肌肉很不错。
有两个铁轨,一个是废弃的一个是正在使用的,一个小孩子在废弃的铁路上行走,十几个小孩子在正在使用的铁轨上行走,这时候火车开在正在使用的铁轨上,看到了那十几个顽皮的孩子,火车司机要做出选择,要么前行压死那十几个孩子,要么变道到旁边废弃的铁轨上压死那唯一的孩子。
你是火车司机你会怎么选择?
就像吴英雄要么选择拦截导弹发射而杀死一些人质,要么救了那些人质由着导弹发射毁了城市。
我并非要有此展开一场叙述,因为这本身就是个无解的话题。
并且老掉牙到幼稚。
电影里陈真对吴英雄说,就算你拦截了导弹也不会阻止悲剧的发生。
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安慰,我觉得其实这是真理。
无论我们做了什么选择,都阻止不了悲剧的发生。
不知道为什么我看着这部电影脑补了很多莫名的东西,于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观念,觉得人类的血液都是肮赃的,我们身上的罪孽都是赎不清的。
我们贪婪,嫉妒,自私,残酷。
人类其实是无法救赎的,所以我并不赞同那些想要杀死绝大部分人然后培养小部分人的念头,你要么将全人类都毁掉包括你自己,让这个地球成为一片死城,要么就不要动这个念头。
因为每个人都是魔鬼,都是地狱,都是一样的贪婪,一样的自私,一样的残酷,一样的嫉妒,包括你自己。
我以前有个老师曾经说过,我们不断的接受教育提升自己只不过是为了把自己堕落的底线往上提。
你至今没有发现自己庸俗或者罪恶是因为你的底线没有被试探出来,但并不代表你不是一个庸俗罪恶的人。
人类为什么要被毁灭,或者说,魔鬼有什么好被嫌恶。
我们在罪恶中建立了制度铸造了城墙成立了家庭延续了生命。
企图改变别人的人都是可笑的,还不如自顾自的好好活着。
我李莫愁平生行事,一向只凭自身喜好。
这句话的意思已经无事了所谓的道德门规,所谓的人间正义。
都是一样罪恶的地狱,又凭什么指责别人是魔鬼。
正是这样的嘴脸可笑,所以宁可化身修罗,佛当杀佛,魔挡杀魔。
记得4年前一种这是台湾偶像泡沫剧的心态看着剧版的《痞子英雄》,当时真心被剧情吸引,而且各类的高科技以及武器弹药都看出了在当年这是一部相当有诚意的作品。
《痞子英雄》直接改变了我对台湾偶像剧的看法。
当然....我老爸都说“这剧里的小伙子真挺帅的。
“ 而且张钧宁的确好有气质。
我一直认为《痞子英雄》最吸引人的并不是帅气的警察或是庞大而华丽的制作,而且让人绞尽脑汁的剧情。
虽然剧版的结局略微狗血,但最后《无赖正义》的配乐响起的时候,自己还是会热血澎湃。
导演似乎要告诉观众一个最直白的道理:”无论你是谁,只要你违法,我就会尽全力逮捕你。
“记得当时剧版开放式的结局,让我对电影版超级期待。
可谁曾想主演周渝民和赵又廷出了那码子事儿。
首部曲《痞子英雄之全面开战》痞子是黄渤饰演的徐达夫,听到黄渤的名字的的确确为蔡岳勋导演松了口气,因为黄渤是个货真价实的天才演员。
在这里并不是拿黄渤和周渝民比较。
而这部《黎明升起》的痞子换成林更新,如大众一样的评价,他没有演出痞子应有的痞气,甚至显得可有可无。
我感觉黄渤的友情出演有一部分是因为档期原因,更大一部分是为了救场,但黄渤的痞子显然把林更新的戏抢的渣儿都不剩。
昨天蔡导貌似表示不会再拍《痞子英雄3》了,估计是没法说服周渝民回归吧。
毕竟,有好多人是抱着看剧版的续集而坚持一部部看下来的(其实我就是这样的)首部曲的剧情当时就有好多人表示没有看懂。
据说蔡导首部曲初成片3个多小时,剧情多少都会绕一点脑子。
剧版的剧情本身就很复杂,但是《黎明升起》的故事性真心不强,《痞子英雄》系列最吸引人的剧情也在这个二部曲里消失不见。
两个小时的片长不知道看困了多少人。
而且黄世楷(小马)与蓝西恩的出现多多少少会使其与剧版的剧情出现各种Bug。
比如,吴英雄在剧版里并不认识黄世楷与蓝西恩。
本片自身bug也比较多,最后病毒培植成功了怎么没有人被传染等等。
再次看到张钧宁饰演的蓝西英真的很开心,当初看剧版多少也是因为她。
剧版对她的戏份交代的有些不清不楚,这一部蓝西恩的出现算是为剧版填了个坑。
相比剧版和首部曲的角色的互不可缺,像古力娜扎和李铭顺这种没必要的酱油角色我实在是不能理解有什么出现的必要性。
如果周渝民的陈在天不能回来,那么就永远不可能有剧版的后传。
一味的拍前传只会增大编剧的难度,本部已经出现了Bug所以还是抱着略小的希望可以再次看到陈在天。
华丽的特效与漫天的狂轰滥炸,这好似已经不是我们所认识的《痞子英雄》。
而这一次是彻彻底底的没了痞子,只有英雄。
去一家号称星级的饭店,装修不错、环境优雅、服务周到,处处透着米其林的味道。
老板热情地讲解着饭店的故事以及食物的特色,随即领进开阔舒适的包间。
不一会,服务生端进盖着盖子的大盆,思索着会是怎样的大菜时,服务生一个踉跄差点摔倒,却又用一个近乎不可能的姿势护住了菜!
万分期待中,服务生掀开盖子,露出一枚没有任何佐料的白煮蛋。
————《痞子英雄2》观后感。
在中国观众眼里,看电影有一种叫做“看大片”的习惯,什么是大片?
这都是90年代初分账制电影实行以来,《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勇闯夺命岛》等一票进口动作片冲击相对保守的内地而诞生的新名词。
这个称谓一直沿用至今,不仅对于观众,甚至在影视从业者之中也不例外。
不信可以去电影院售票处,看看形形色色观众去电影院买票时,嘴里嘟囔着“大片”的观众占绝大多数,因为大片的定义意味着一部电影有大明星、大导演坐镇,或者最起码在电影厅超大屏幕和环绕音效甚至3D技术下能够带来极强的感官冲击,起码对得起不菲的票价。
人家一看这是部文艺片或小成本,扭头就走,这不是在贬低小成本电影,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就是这样。
今年的国庆档就是这样。
动作片《痞子英雄2》在国庆档七天收入了1.6亿,这个成绩平心而论并不算突出,而且电影在国内市场属于非传统性的“大片”。
这里的“大片”并不是指的那些大明星大制作的电影,尽管经常在国产片海报上能见到“XX动作大片、灾难大片”这样的字眼,但这个名号其实指的是那些进口电影,大爆炸、大枪战、大保健,海陆空全方位立体感官,当年的叫法先入为主,甚至前不久小弟看电影时有个妹子指着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一部电影海报说:就看这个,有他的一定是大片。
殊不知如今凯奇兄早已与大片绝缘好几年了,而且那部电影已经下落不明。
这都是当年《勇闯夺命岛》、《真实的谎言》等片惹的祸,乃至这个传统影响到现在引进片策略,因为进口片很少有喜剧片和剧情片,哪怕片子再烂,只要有动作有爆炸也会引进。
后来又有了“中国式大片”的说法,这都是《英雄》惹的祸,中国式大片基本上是古装片,充其量就是人力资源丰富,《投名状》、《黄金甲》哪个不是人山人海塑造场面。
乃至后来《白蛇传说》、《逃出生天》等标榜特效的电影,《金陵十三钗》、《1942》等有场面的出现还是没能扭转“大片”属于进口动作、科幻片这一观点。
现在的华语电影市场偏重明星和话题,大片并不一定卖座,像《泰囧》和同期的《心花路放》这类中小成本电影照样卖座,仰仗的是导演明星和话题,反而华语电影在“大片”这一方面做得向来不尽人意。
这里要说的这部《痞子英雄2》不能算是“中国式大片”的标准,因为该片第一次让观众觉得“大片”这个名词放在一部华语电影中是很贴切的。
台湾电影不缺乏匠气,但向来与“大片”绝缘,一来拍摄习惯不同,文艺电影,清新爱情片才是台湾电影最能拿得出手的。
二来台湾商业电影发展一般,而且在注重商业的香港,动作大片似乎也比较罕见。
吴宇森可以在酒吧、茶楼里狂泄上亿子弹,成龙可以在一家商场或轮船上打一个小时,但追求的都是效果而不是场面。
并不是香港没有类似于美国动作大片那样的电影,早年间的《紫雨风暴》、《B计划》、《极度重犯》等都是学习好莱坞枪战片的产物,内容涉及到反恐、国际化的趋势,格局上走出了香港街头。
这些电影拍得成功与否暂且不论,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提升本土电影格局,让电影的类型化更丰富一些。
这些电影毕竟是少数,大制作未能起势,如今香港电影江河日下,才有了《寒战》、《风暴》这样格局稍大一点的电影,能否拯救香港电影那就看未来的《赤盗》等片能不能接上口气。
台湾电影也是一样,以往台湾片过多注重文艺和爱情片,商业电影几乎消失,如今台湾电影在以往风格上更加注重了商业化的发展,《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变身超人》、《骇战》等作品都是在台湾本土电影风格不变的大方向下,进一步向商业片靠拢。
而《痞子英雄2》则属于另类。
因为如本片这样的动作枪战类电影并不是台湾片的长项。
但是这部脱胎于同名剧集的电影史台湾电影商业潮流的标志之一,比起很多台湾电视剧,电视剧版《痞子英雄》更像是台湾版的《致命武器》,两位警察搭档,一个是火爆的拼命三郎,一个是来自街头的痞子警探,兼具偶像派剧集的气质和动作悬疑剧集的特点,播出后大受欢迎。
同理,电影版走的也是该路线,而且制作上更加突出国际范和大手笔,同样可以让台湾电影打开走出小清新路线的一扇门,并因此而破局。
从这一点上来看,《痞子英雄2》沿着这条高端的路线走,其价值是很明显的,但从场面上来看就够得上“大片”指数,本片的场面的是最大的卖点,简单一句:本片把警匪片当战争片拍。
制作、场面上的升级,是《痞子英雄2》与以往本土电影划分格局的例证,然而更加重要的意义则在于后面。
华语电影的警匪片,向来是比较稀缺。
以前这个题材的作品只有香港玩得转,比如前不久的《扫毒》,内地和台湾在警匪片方面则显得比较被动,一来制作经验匮乏,二来类型片道路不明朗,与台湾电影类型,内地也是一味的追求古装、青春、喜剧类型的电影,鲜有作品去触碰这个题材。
不过去年的《毒战》是内地与香港合作的先例,内地的背景+香港的制作团队,打造出不俗的水准。
而这部《痞子英雄2》与前者类似,来自内地、台湾、香港三方的制作团队打造的国际化警匪片,电影在故事和人物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情节比较七零八落,但从格局上来说无疑是华语电影非常罕见的,《痞子英雄2》这样的电影是在过去基础上打开了一条新路。
可以以韩国电影为例,韩国电影的崛起。
这条路是其中主要原因,早年间的《实尾岛》、《生死谍变》打开了韩国动作电影大格局的路线,乃至如今的《柏林》、《夺宝联盟》等片玩起来得心应手,同时也不忘《阳光姐妹淘》、《非常主播》这样的纯韩式风味的电影。
华语电影打算有所出路,可以选择这个方向作为未来的发展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毕竟“大片”的含义在观众心中根深蒂固,将电影做“大”并不难,而且观众也喜欢这种类型,可以凭借依靠题材和场面烘托起来的制作格局,让港片找一条出路也未尝不可。
记得在《盗梦空间》中汤姆·哈迪那句台词:做梦就要做大一点。
拍电影也一样,小片有小片的精彩,但市场是大片的天下,做大没有坏处。
《痞子英雄2》本身其实毛病不少,但其路线却是正确,不敢说一部电影对华语片类型化之路多有大帮助,但这个趋势却是顺应潮流的。
西方动作电影日落西山,但东方同类题材作品才刚刚起步。
华语电影也不能一味的往青春、喜剧等类型片的单一模式里钻,很可能不久之后这些电影就会像中国古装大片一样,噎死在自己唯一的美德——无节制上。
华语动作片这条路线应该在未来大有潜力可挖,《痞子英雄2》这种尝试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类型,尽管可能这条过得比较狼狈,但方针路线正确,期待同类作品在未来更加出色。
黄渤这次在《痞子英雄》里演的是一个黑帮小头目,手底下还有两个小弟,终于不再总是脏兮兮的形象,开始体面起来了。
但他真的可以算是痞子专业户了,这不只是因为他演得多,更重要的是,他能把扮演的每一个痞子形象都演活了。
演一次痞子不难,难的是一次又一次地演,还都能演出新的花样。
本来很好奇,黄渤一口青岛话,跟台湾人嗲在一起是个如何华丽的场面,但出乎意料的是也没啥违和感。
当然除了搞笑,黄渤在这部戏里还有很多感情戏,跟手下兄弟的感情,跟杜小晴的感情,跟吴英雄的感情。
每一条线他都处理得很好,在这部戏里,他完成了多种情感表达,这可以看做是黄渤演技精进的一个证明吧。
看到兄弟死在他怀里的时候,我们会惋惜这过命的交情从此只能珍藏,看到他和杜小晴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感叹屌丝竟然也有春天,看到他跟吴英雄道别的时候,我们又惆怅为什么相爱的两个人没有在一起,不得不说,黄渤的戏路是真的可以。
时时刻刻身处险境却又能分分秒秒化险为夷,经常大难临头却总能逃出升天,平安无事,电影怎么看怎么像中国版的《虎胆龙威》,区别只是电影里面的反派变得不堪一击,特别矫情。
电影做到第二集,没有了十分搭配的痞子角色,反而换成了一副吊儿郎当的帅哥林更新,在视觉上让人感觉十分养眼,可是在表演与搭配戏路上却处处与影片格格不入,多了一份随意而少了一份严肃,让整部影片显的如同过家家般的胡闹一气,完全没了第一部让人紧张让人心悬的感觉,让电影掉价不少。
虽然电影里面也有黄渤的客串演出,只是明显没起到什么改善的作用,尤其是和林更新在戏份冲突上一对比,更显得电影缺少了一种对于内涵的诠释,导演明显想要让影片增加一点喜剧元素在里面,从而让电影焕发出一种时尚幽默的轻喜剧氛围,只是林更新的加入明显没有什么喜感,更诠释成为一个人见人烦的晦气包角色,他傲慢无理,幼稚累赘的公子哥形象让他在观众心目中的接受程度一坠谷底,哪怕是导演最后让他成为一个逆转局面的重要角色,也难以改变他在观众心目中不讨喜的印象。
看这部电影就像看一对成人与孩子搭档的各种不靠谱,不是极力的去试想着拯救世界,而是演绎着一个任性不羁不知道顾全大局的哄小孩双簧,让一个好好的动作灾难大片活活的毁在这搞喜的道路上。
电影区别于第一部的地方在于,这部影片的人物关系搞得越来越复杂了,导演想要挖掘出反派人物的阴暗面而不断的进行铺垫剧情里面的人物图谱,以便让反派人物塑造成一种悲情牺牲品的存在,电影在场面与特效也配合了这一关系的存在,规模宏大的特效场面更是彰显着电影作为标准大片的地位,而且不断推进至电影高潮的阶段更是升级了特效场面,这不得不说导演还是十分把握这种商业题材类型的,也非常懂得如何将商业元素运用到艺术效果的极致。
只是商业元素运用的再好而配合不了剧情的复杂,这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电影没有延续上一部作品剧情的简单直接,直接用一种豁然开朗的剧情配合精彩激烈的打斗,再融入高危宏大的场面,让人看起来显得电影精彩十足。
而在续集电影里面,导演显然想要升级电影里关于人性的部分,从而达到让影片提升关于思想内涵的效果,以便呈现出更高品质的电影作品。
可是导演精心布置并添加上了诸多新鲜的元素反而让电影显得过于杂乱而没有重点,各种桥段类型齐上阵,亲情友情爱情,感动罪恶与人性,连幽默悲伤无厘头都不放过,实在是集合了众多电影元素而下了一番苦心思,只是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剧情空洞,内容浮于表面,过多的煽情让人陷入一种娇柔造作的腻味之感,不但没有引发我们对人物剧情的同情,反而生出一种厌烦,背负着太多的感情包袱,让整个电影都陷入了不断煽情的循环怪圈,影响了人们对剧情发展的兴趣,更过多挤占了动作戏份的篇幅。
动作片就应该让电影的剧情变得简单一点,那样人们才能畅快淋漓的欣赏电影带给我们的惊险刺激,如果非要加入很多关于人性与感情的元素在里面,那一定要做到对剧情精准的把握,一味的只是为了提升电影思想的价值而添加所谓的人性元素,得此失彼而得不偿失。
电影采用了多线的叙事方法而扩大了电影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制定出了一个精确的故事版图,让剧情显得更为合情合理。
电影也有意的削弱了主角对于整部电影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物发挥各自的效应,从而设计出一个相当程式化的流程模式,为以后整个系列的发展走向,制作模式都形成了一个成熟固定的构成。
而且电影还一贯延持了对动作戏的倚重,设计出了精彩激烈更贴和实际的动作,虽然还是具有那些过于夸张的反地心引力的开挂模式,不过这是我们动作片一贯的风格习惯。
电影缺少实力派的演员,对于演技上的提升还处于一个偶像级别的层次,这也让电影很难让人感受到值得回味的地方,由其是演员方面,更是难以制造出让人喜爱的角色,难以因为一部影片而制造出一个让人喜爱的明星。
让电影作为一部动作大片的存在,丧失了一点现实意义。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还是缺少像这样的动作大片,如果以后能够多一点像这样的影片,我想中国动作片的新时代又会再一次到来。
讲述的是大魔王试图通过自己的方法为海港城重新定秩序,由于死不了的男主角出现而未成功的故事。
大魔王之所以成为大魔王的原因是这样的。
部队或执政者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决定发明一种生化武器,还不是大魔王的大魔王当时还是部队中的一员,由于大魔王的爸爸反对部队制作生化武器,并且研制了抗体解药,于是部队要大魔王杀掉自己的爸爸。
部队没有人了吗?
为什么这么蠢非要儿子杀爸爸。
于是激怒了大魔王,逃离了部队,成为了大魔王。
而大魔王成为大魔王的途径竟然是用爸爸反对的生化武器控制海港城!
你到底对老爸是个什么态度?
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方式呢?
直接组建军队对抗原来的部队组织不好吗接着大难不死的男主角出现了,他的价值观是人生义气大于一切,因此可以不用理睬服从是警察的天职,一心救一个成为生化武器培养基的上一部出现的痞子的怀孕老婆,不惜冒着整个海港城被生化武器入侵的危险以及各种自己珍视的自己当炮灰的人死掉。
最后好讽刺的是领导者为了消灭生化武器也就是搞死这个孕妇,决定炸毁存储了人类文明数据的大楼。
男主角千钧一发之际把生化武器的孕妇用飞机携走了。
还好男二号也就是亲爱的小鲜肉林更新再丢失了抗体以后从怀里拿出最后剩下的一个备用抗体注射给了孕妇。
作为低下人类的我应该不用操心如果男二号没有备用的抗体,男主角到底即使拉着孕妇逃离了部队轰炸的大楼以后下一步要如何拯救这个孕妇,该如何拯救如果孕妇把生化病毒传给海港城人民以后的摊子要如何收场。
大魔王为何非要在孕妇没有完全培养出生化病毒就袭击海港城,而不能多等几个小时,给了男主角逆转的机会。
当权者忖度半天决定炸掉大楼以搞死孕妇,为什么不知道有抗体解药,而且这个大楼被炸完全是个炮灰因为男主角带着孕妇逃离了…结论就是不用操心啦,反正有男主角和大魔王在作为普通市民的我们或者被大魔王搞死或者被男主角搞死或者被政府莫名的搞死,多操心也没有用,还不如多烧烧香。
这个片子最与众不同的是作为男主角身边的二号三号四号居然没有当炮灰,而是最终都活下来了呢!
那些可以智能瞄准的机枪等等高科技武器都是用来打群众演员的。
最终有个问题问广电总局,这个片子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完全无视组织无视命令,为了自身兄弟义气为广大群众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为什么不禁播?
一分给金世杰
打打打,杀杀杀,炸炸炸,纳智捷!
不如一,因为没有进步,一的起点很高,本片还是保留了一的几乎全部元素,在华语片里还是绝无仅有的,还是鼓励!
走的是好莱坞大片的路线,吴英雄是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只要他出现,基本上不用担心会死什么的。总的来说不如第一部过瘾,黄渤就打了个酱油。那些乱喷一通的,你还想国产电影一步登天一下达到好莱坞水平?饭要一口口吃,这个系列我觉得是一个比较进步的实验了。
总是逃不过一的口碑
警察这么牛的啊 打遍天下无敌手
其实还是不错的,场面有了
17836---我觉得还可以啊---20141213
给两星是因为修杰楷和张钧甯。还是电视剧最好。
大场面还是能看~
话说现在的片子打的这么拼命,也是难得的了。
黄渤也太他妈帅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快不爱狗了
台湾腔本来就软,再看找的这些演员...能把动作片拍得这么娘炮也是很厉害了
台普真的很让人跳戏,一直在想赵又廷和高圆圆领证的事…不过还是推荐大家去看,因为这么烂的特效真的很少见
格局搞这么大有点扯了...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拙劣的CG痕迹从一开始就留下了潦草的印象,受限于绿幕连动作场面的调度都凌乱不堪,完全不能让观众感觉到危机感。蔡导完全是在自废武功,将电视剧续集的悬念提前使用,但故事各种临摹好莱坞的夸张,更糟糕的是表演上放任演员的造作
观毕有回看前作的欲望。好莱坞水准的特技配合实力的武打场面让电影可看性提升。故事相对被弱化但至少完整拼凑诠释好主线和内容。侧重场面和情节的描述不免淡化模糊角色性格和演技呈现。整体而言是国片在技术上的跨越和探索方向。但情节上诸多牵强和草率部分需要修改推敲,这是向好莱坞靠拢必经之路。
如今这个电影市场已经不适合只有几个热血硬汉拯救世界了,要是没有几个逗比什么的,根本拴不住思想。第一部本身不算精彩,贵在演员不错,黄渤是亮点,警匪的感情升华,善恶的分别。而这一部则完全成了像逆战一样的,纯打斗,枪战电影了,乐趣少了很多。
追姑父来的。模仿好莱坞的肾上腺素范儿电影。打斗、爆炸、特种部队、病毒、拯救世界…… 邯郸学步。姑父还是不太适合这种有勇无谋全凭主角光环心想事成的角色。或许是夜华形象太深入我心了,姑父还是继续言情吧!虽然情节bug都很多,起码夜华的智商是一直在线的。
总感觉很土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