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你,你一看就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我不愿意靠近你。
我设想中,我的生命的尾声,应该是在一片平静中走过,我不愿在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任何希望,因为我不想要在人生的最后明明没有了机会却还念念不舍。
你的出现却打破了我的所有设想。
我目前的生活是一片糟糕,男友先一步的离开,对儿子的愧疚,放不下的老友。
前半生的人生是我不愿意过的,遭受的一切造就了现在这样的我,我不想要怨天尤人,我就想这样离开。
喜欢,轻吻,快跑 (2018)7.82018 / 法国 / 剧情 爱情 同性 / 克里斯托夫·奥诺雷 / 文森特·拉科斯特 皮埃尔·德隆尚一切一切的爱情挫折,最终选择离开....
(一)“一个人的孤岛”这个表达其实早已烂大街,至少十几年前就有人以《一个人的孤岛》为题论述“一个人不是孤岛”的观点拿到了高中作文比赛的第二名,手稿后来还被一个同班女同学收藏了。
我于上上周五看了电影Son frère,又碰巧于上上周六和上上周日断续看了电影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察觉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又看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便特地留出上个周六,将两部电影连在一起又看了一遍,写这篇评论时又断断续续看了第三遍。
上一次观影之后需要几天才能缓过来应该是二零二一年元旦前夕看完了三集迷你剧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恰到好处的电影插曲往往能绕梁三日,使得故事的沉重感在心头挥之不去,例如迷你剧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的Mein Kleines Herz、电影Son frère的Sleep、电影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的Les gens qui doutent和You’ve lost me there。
(二)即便出自法国著名导演Patrice Chéreau手笔,即便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和银熊奖最佳导演,电影Son frère在豆瓣上的标记人数只有寥寥可数的1394人。
本片在豆瓣上有“剧情”和“同性”两个类型标签,后者显然是极不恰当的。
有人认为病重的Thomas主动联系Luc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曾经因Luc是同性恋而起的矛盾,我并不赞同。
同性恋元素对电影Son frère来说极不关键,把Luc的定位改成异性恋对故事本身毫无影响。
电影Son frère在剪辑上采用交叉叙事和次序颠倒的手法,开篇即结局的设置更是令人措手不及。
故事线倒是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哥哥Thomas血小板减少症复发之后日益严重,乞求多年不联系的弟弟Luc陪同入院,后来不堪治疗与手术的折磨,跳海自杀。
电影Son frère片如其名His Brother,着力点在于弟弟Luc与哥哥Thomas在他病后的关系转变上。
二人之间的嫌隙似乎可单纯归结为成长的必经之路:年长者率先踏入社会、无暇兼顾旧日的亲密关系,年幼者心生落差、产生被抛弃的抵触心理。
而从沙滩上的赌气之词,到病床前和长椅上Luc的回忆往事,再到沙滩上Thomas的真情流露,也可见二人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隔阂。
二人的很多对话非常现实,例如兄弟之间唯一的一幕冲突就是遗留的后青春期的烦恼:Luc: I don’t owe you for anything, nor am I giving you anything. Anyone would have done the same. And I am doing this because you asked me to. That is how it works. Someone asks for something, the other says sure, and that’s it! I would do this for anyone who asked. Early on, I recognized people who cared about me. I saw you didn’t care about me enough. You have a brother for a time, then he has his own life. You just shared a few things with him and that’s all. It doesn’t mean he’ll be important later. He is just a brother.I don’t care if you deserted me. And you did it probably when I needed you most. But I am here. Thomas: You know, it is not easy for anyone. Who to love, and all that… I figured that I had to wait for you to come back. One day, you would knock at my door. And you would let it all out. Never wait for people to come back. They never do.Luc向爱人的自白也是如此:Luc: He has got something. He wanted me to be with him. I don’t know why. It is a relapse. Maybe he doesn’t want to go through it again alone… So my brother came back to say he was going to burst. Closing my eyes, I see Thomas’s head as if he had been shot at close range. It is that image of Kennedy with his head exploding and his body slumping. When I see Thomas, I see that. Idiotic, isn’t it? … You know what? I don’t care about my brother at all. I would have loved to have a brother. Everybody wants to have a brother. But tough luck, he is not the one.当然,Luc讲述童年的那几段相当友爱。
那句That’s what brothers should be for有如Thomas自杀前那个简短的对话一样温暖:Thomas: I really love you. I wanted you to know it. I have always loved you.Luc: Yeah. I love you, too.
故事的结局之一即Thomas的葬身大海早在开篇和第40分钟处与老人的两次三人对话中埋下几乎要跳出屏幕的伏笔,结局之二即Luc的成全则在早前Thomas落泪抱怨治疗过程无法忍受时昭然若揭:Luc: Whatever they know, they should tell you. Or they would tell me. And they haven’t told me a thing. But do what you like. Thomas: That’s why it is good to have you here. I know you’ll listen. If it means decisions, you’ll know and you’ll make them. Stay here and pay attention to everything. That’s good. You’ll have all the cards.That’s good. That’s good.结局之二的逻辑合理性也在Luc对医生乃至任何人在病魔面前的无力感的深入感受中逐步建立。
主治医生的We can’t rule out that possibility but I can’t give you an early answer,护士的I don’t have an answer to that,偶遇的陌生人病号数句无可奈何却直击人心的高光台词:1) They opened me up not long ago a bit like a fish 2) I am nineteen, which is too young for all this hassle 3) If they do that to me now, what next? That’s what I am wondering. I don’t want to get carved up again等等无不使Luc百感交集。
当他回答说I am thirty时那个五味杂陈的眼神,大概是Luc这条故事线的转折点。
当然,真正使Luc感到切肤之痛的,是那个长达六分钟的脾切除术前备皮时Thomas像只待宰割的牲畜躺在病床上任人摆布的场景,以及Luc在术后观察室里通过角色置换获得了重病之时冷暖自知、生不如死的体验。
本片在描绘手足之情的亲密与后知后觉式的哀伤(You can’t love a brother more than that. Later, you try to keep it up but it’s already in the past. It‘s too late. It’s behind us.)的基础之上,辅以对疾病之冷酷无情相当犀利的描写,探讨了(放弃治疗型+自我了断式)安乐死(例如跳海自杀)的存在意义。
电影Son frère的中心人物是Luc。
尽管他表面上看似云淡风轻,在Thomas自发式溺亡之后仍能一如既往地抽烟、喝咖啡、接电话、吹海风,但他实际上内心饱受煎熬,他无法割舍手足之间的羁绊,又不得不佯装成不知情,刻意拖延报警以确保Thomas不被救起。
本片的结尾一幕也很有趣:涨潮时Thomas主动被大海吞噬,退潮时事发地点的礁石浮出水面。
这不仅与开篇老人对他侄子那场事故的描述遥相呼应,也与第二次响起的插曲即Marianne Faithful的Sleep的歌词不谋而合:It is safe to sleep aloneIn a place no one knowsAnd to seek life under stonesIn a place water flowsIt is best to find in sleepThe missing pieces that you've lostBest that you refuse to weepAsh to ash, dust to dustIt is strange to sleep aloneIn a place no one knowsStrange to shelter under stonesIn a place water flowsIt is safe to walk with meWhere you can read the sky and starsSafe to walk upon the seaIn my sleep, we can go farIt is safe to sleep aloneIn a place no one knowsAnd to shelter under stonesIn a place water flowsIt is strange to sleep aloneIn a place no one goesStrange to seek life under stonesIn my sleep, no one knows(三)与之相仿,电影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也讲述了一个身患绝症(艾滋病)的中年巴黎男子自杀的故事。
稍有差异的是,电影Son frère全片色调灰暗、气氛压抑,连唯一的插曲Sleep都听起来像是安魂曲;而在电影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中,伴随着时而欢快、时而惆怅的配乐,鲜艳明亮的色调与光怪陆离的都市交织,谱出一支轻快浪漫的小恋曲。
两部电影以绝症为出发点,分别衍生出了手足之情和萍水之缘两条线,又止于绝症患者的自杀。
电影Son frère的走向有迹可循,电影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的结局也不能算是毫无来由,毕竟Jacques和Marco的浴缸对话点明各自的自杀计划都已准备妥当,Jacques也对医生袒露自己快撑不下去了。
但电影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给了观众,抑或说Jacques给了Arthur两次希望的火光,这一点尤其让我感慨万千。
第一次是Arthur专程从雷恩乘坐火车(1993年)到370公里以外的巴黎看望Jacques,Jacques失措而躲藏起来,之后心有触动而突然现身,尽管先浇了Arthur一头冷水,当晚却三人跳舞狂欢、醉酒谈心;第二次是Arthur在Jacques的病房里跳脱衣舞,随后在Jacques怀里安睡。
当Arthur向他的小伙伴们郑重告别、即将远赴巴黎追寻爱情(和事业)时,当观众以为Arthur会陪伴Jacques走完生命最后一程时,Arthur和观众都被甩了个大耳刮子。
那种上一秒失而复得、下一秒得而复失的九天九地般的落差,想必只有欢呼雀跃地在电话亭边等到黎明的Arthur才懂。
片中几次提及法国天才少年诗人兰波。
Arthur和Jacques的角色设计确与兰波和魏尔伦有相似之处,例如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一个是颇有名气的中年人,中年人被年轻人的美貌(与才气)惊艳到了,电光石火般的热恋却以突如其来的分离告终。
巧合的是,兰波全名叫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有时会以Arthur Rimbaud指代。
片中交叉叙述了Jacques的三段恋爱。
(1)根据Marco自杀后Jacques对其的回忆,二人的相识应是某个寻花问柳的夜晚之后,Jacques在黎明的公园里勾搭睡在长椅上的Marco,后来Marco爱上了Thierry而离开。
从Mathieu等的引述大致可知Thierry倾向于是个渣男。
Jacques对Marco的感情真实且久远,即使Marco早已移情别恋,仍不忘旧情、伸手援助,更在他去世后探望他的父母。
(2)Jean-Marie和Jacques之间只有零散对话,二人相识多年,却似乎只停留在约会的层次上,之间是否存在相互的感情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Jean-Marie或许如开头所说的去了南美洲。
从Mathieu的话语中,他们的结局也极有可能是无疾而终,毕竟Jean-Marie无法理解Jacques的过往——Jacques:再怎么说我们都认识五年了,套句你的说法,我们偶尔会见个面。
现在要我选的话,你可能是我这辈子的真命天子。
你不像我需要你那样需要我,可我觉得没问题。
或许我就是喜欢这种不平衡。
我宁愿你快乐,即使你离我很远。
Jean-Marie:身为作家,你该让别人快乐才对。
Jacques:那我不该怎样?
Jean-Marie:不该怨叹你的不幸。
Mathieu:他害你失望了?
Jacques:一点都不会,美好的一晚!
他去找朋友,等等可能过来……他不会过来,没关系。
Mathieu:好歹他爱你吧?
你难道从没怀疑?
傻等一个连你名字都不知道的人?
Jacques:他知道我的名字。
Mathieu:或许吧,可是其他的呢?
我存疑,他看过你的小说吗?
Jacques:没,幸亏他没看。
Mathieu:是啊。
(3)Arthur和Jacques从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爱的过程是本片在爱情叙事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毋庸置疑,剧院的萍水缘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性欲昭然:Jacques直白流露出对外貌的赞美(“你们这一代比我们当年帅多了”),Arthur则尚是深夜上街猎艳、路边野花乱采的一如他所否认的“发情小公狗”,见面不到一分钟就连抛媚眼、频频撩骚(“人生比电影更令人惊叹”),更在被拒绝三连时质问“其实是你不怎么想要我”。
尽管Jacques说直至瞄到Arthur“在阳光下的露天台上,正在吃三明治,手上还夹着烟,那宛如柔荑的手穿过头发”时才意识到“真的是我的菜”,实际上Jacques从剧院里遇上Arthur那一刻起,便对他百般呵护——Jacques:一想到在布列塔尼学生的怀里醒来,望着太阳从圣米歇尔山头升起,你这么感性,我恐怕吃不消。
Arthur:你还要继续对我这么生疏吗?
Jacques:或许吧。
这样才能提醒我,我比你老很多,行事该警醒一点。
Jacques对待Arthur的方式稍有些父子情的意味,既怕他被别人伤害,又劝他远离人尽可夫的炮友。
那段涉及了数个同性恋文学名家——《单身男子》作者Christopher Isherwood及好友兼美国诗人Wystan Hugh Auden、美国诗人Irwin Allen Ginsberg、《草叶集》作者Walt Whitman——对具有性吸引力的不同对象的区分(“美心—不实的幻想”、“错金发男—意外之喜”、“惠特曼—人尽可夫”、“凡德尔公园—不完美但契合”)的讨论,是同性片中极其难得的一幕,也更贴合我关乎兰波与魏尔伦的联想。
这个对话可以说是Arthur对待Jacques态度的转折点,他拿出小本子做笔记的举动以及被评价“人尽可夫”之后的失落(“永别了,Jacques!
祝你撑过来!
”)都不无彰显出他对Jacques的在意。
因为童年丧父又迟迟走不出去(Arthur曾大为吐槽许多同性恋打炮时爱倾诉自身童年的悲惨),Arthur或许有恋父情结。
当看到Arthur在医院里(开玩笑地)称呼了Jacques一句Daddy、先像个小孩子一样依偎在他怀里、又像个大哥哥一样陪Jacques的儿子聊天、后来还(笑)称他为“我的老头”时,我更倾向于这一点。
Arthur:我是一个十五岁的男孩。
周末早上五点在寄宿学校被挖起来,带到六十公里外的一个住宅小区。
他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直到看见二十辆车停在父母家门口。
我的父亲前一天晚上在罗斯特雷南到卡赖镇的路上被杀。
我转学回卡赖的高中。
三年里每天早晚都走那条路,三年里每天都期待有一天我的父亲从水沟里跳出来向我挥手、带我回家。
但并没有,他就是死了。
Arthur酒后吐过真言,说害怕别人的眼光(“他们怎么会觉得我迷人呢?
”),因此,Jacques对他视若珍宝般的重视,在一定意义上补全了他心灵上的创伤——Arthur:我的天使,我对你没有一般的想法,只有特别的想法。
今晚我没有特别的事要告诉你,或者有太多的事。
我想跟你说我在这。
还有,你不需要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来保护你的孤独。
或许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其实一点点我就满足了。
年纪轻轻的Arthur却深谙Jacques内心的柔软之处。
他想方设法试图唤醒Jacques对生活的信心,“我们两个在一起会很快乐。
”他们本可以成为精神高度契合的一对,却被艾滋病这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隔断开来。
电影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以Jacques的情感生活为切入点,聚焦于他和Arthur之间昙花一现的浪漫故事,但事实上,探讨的中心点仍是艾滋病患者。
除了对于法国而言比较特殊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次提及的抗艾组织ACT UP(参见法国电影《每分钟120击》)、晚期病人Marco的病征特写、他和Jacques在浴缸里的对话——Marco:我确定你能熬得过来,你会好的。
你会是全法国第一个自以为会死却死不了的傻蛋。
Jacques:祖国会感激我吗?
Marco:应该不会,大家都希望我们嗝屁。
就算我们撑了下来,也不会改变。
以及Jacques的艾滋病患者常规会诊和持续高烧、Mathieu对Jacques的吐槽——Mathieu:演这么一出戏,我真特么累。
你就陪你的小男生去ACT UP组织,少在这里碎碎念。
全世界不是只有你生病,人家都为了别人努力抵抗,你呢?
还有对理解Jacques这个人物的弧光至关重要的Jacques对Arthur的自白——
Jacques:我是一个人尽可夫的男孩,只要对我的事业有帮助。
不过其实并不多。
我是一个爱在夜里走路的男孩。
我是一个父母不爱、兄弟姐妹也不爱的男孩。
其实我不再是个男孩,我是一个自以为还是男孩的男人,一个幸存的肺囊虫肺炎患者,所以现在一听到内视镜就怕。
我是一个不再期待生命中有任何人、也不会因此抱怨的男人。
但这个男人心想,战后他会归来,届时他有权过另一种生活。
到时候他还是一样,但更有魅力。
夜间他走在街头,会更有自信。
我认为我不需要多做解释。
卡氏肺囊虫肺炎常见于艾滋病患者,且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
而这里的“不再期待生命中有任何人、也不会因此抱怨”的缘由便是染上了艾滋病,“战后”指的是抗艾运动,“有权过另一种生活”、“夜间他走在街头,会更有自信”影射的是当时针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歧视。
以下这段关于自发式安乐死的谈话,转移到安葬地点上兴许只是为了让人容易接受,但更普遍的原因应该是不堪病痛的折磨与身体的剧变而选择提前解脱。
这和电影Son frère不谋而合。
Jacques:你想过你希望最后怎么样吗?
有没有写下来?
Marco:没,你说得对,我该写。
Jacques:没错。
Marco:别让他们把我葬在克勒蒙就好。
Jacques:你不写下来,他们就会帮你决定。
Marco:那最好别通知他们。
Jacques:要是死在医院就由不得我们。
Marco:所以我们得趁最后一次住院前先“走”,以免失去大好机会。
Jacques:你都准备好了吗?
Marco:嗯,你呢?
Jacques:我也是。
Marco:你可别比我先用到。
Jacques:走着瞧吧。
在这方面,我没理由当个绅士。
(四)早些年有个学术届的老人家摔了一跤,住院后突发脑梗,抢救回来却就此瘫痪和失语,连脖子不能转动,微小幅度的点头摇头也做不到。
我当时轮班去和护工帮忙照料,老人家终日躺床,白天需要插管吸痰、雾化、打吊针、导尿、翻身拍背等等,至于喂流食还是注射营养液我记不清了。
老人家渐渐瘦成了皮包骨,脚指甲慢慢脱落。
大概八个月后,人走了。
我至今感触极深。
老人家病前的样子我是认识的。
一场病剥夺了他的所有权利,我不知道那八个月他是怎么熬过来的,或者说,是怎么没熬过来的。
在病房的时候,我也像Luc一样置换过角色。
倘若是我,我是由衷希望有人能像Luc与Thomas心照不宣一样代表我作出我无法表达的选择。
这便是连接两部电影的桥梁。
当几乎难以战胜的病魔骤然来袭时,生活常常慌不择路,进而不可避免地轰然倒塌,有如摧枯拉朽之势。
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在眨眼间被毫无征兆地切断,本该得到更多关注的病患也往往意外成了一个人的孤岛,自生自灭,可以参考电影Son frère中Thomas的女友这种反诘——Two years ago, he kept it a secret. Now he finds it normal to have everyone at his bedside. One day he’s dying, the next it is just a rough patch. I have trouble keeping it up. So he calls us all in. Me, it is normal. You, too, probably. Why does Thomas think that it is normal for everyone to give him so much?Thomas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It’s good to live with someone. I mean, people should try. Instead of living alone like a smart ass.电影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则表现得更彻底。
Jacques不慎染上艾滋病之后,尽管膝下有子且好友邻近,他仍由于自知命不久矣和彼时不包容的大环境,而心如槁木(“你不需要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来保护你的孤独”),早早准备自杀计划并提前料理身后诸事。
当发现自己对Arthur的感情在升温,他狠下心来毅然决然斩断了情根——
Jacques:昨晚一想到得在我家跟你度过两晚,我觉得自己办不到。
你说要来,其实我很高兴。
我能说些什么呢?
这件事害我困扰得要命。
我不能让自己谱下最后恋曲,梦想着无法实现的生活,怀抱罗曼史入睡。
这对我来说遥不可及。
我不能再做梦了。
我有很多原则,它们总是成为赢家。
我警告过你,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我不知道如何跟别人相处,我只知道独处……你这家伙偏偏突然提着行李来了。
事情原本应该按照我所预期的,结果特么地没有成功……Arthur,别等我,不用白花力气想让我有活力。
我只希望你来睡我那儿。
这一句“我不能让自己谱下最后恋曲,梦想着无法实现的生活,怀抱罗曼史入睡。
这对我来说遥不可及。
我不能再做梦了”,其实是对电影一半的时长处那一幕Jacques兴奋不已地开着Mathieu的车前往雷恩找Arthur、却在听到磁带里播放的一首Les gens qui doutent(英译为People who doubt)之后泪流满面掉头回了巴黎的最佳注解。
以下的中译歌词或许与歌曲原意有出入,但通过这段被导演特意截取下来作为这个催泪一幕的插曲唱词,我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Jacques这个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巴黎大都市的孤独老男孩,更强烈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由早年经历或艾滋病所带来的苦楚,以及受波及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爱情的追求。
我喜欢路过的人,一只脚踩在鞋里,另一只脚在旁边。
即使他们为了傻蛋才路过,我还是喜欢他们的小香颂。
我喜欢神经紧张的人,那些不合逻辑的人。
我是说那些行事不合时宜的人。
他们戴着锁链,发出哐当声,以防妨碍我们。
我喜欢那些不无羞耻感的人,说到底,那些心灵受创的人。
因为他们不能说,“让我们抛下最差的,留下最好的”。
即使他们为了傻蛋才路过,我还是喜欢他们的小香颂。
我喜欢不敢把东西据为己有的人,更遑论把人据为己有。
我喜欢那些只想为了孩子的眼睛而成为窗户的人。
我喜欢眼中没有缀饰,灵魂是色盲,对颜色无视。
那些相当傻的人,永远不需要为了取悦他们,就乱编故事。
即使他们为了傻蛋而路过,我还是喜欢他们的小香颂。
我喜欢自己疑神疑鬼却要大家少烦他们的人……(五)电影名字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译成英文是Please love and run fast,Jacques在Arthur的漫长人生中的确画上了这样一抹绚烂无比却稍纵即逝的色彩。
不得不承认,他们这支带着悲剧浪漫主义意味的小恋曲后劲极大。
我总禁不住去想,Arthur应该比Luc难过很多吧,起码Luc实现了Thomas最后的心愿,Arthur却再次成为弃儿。
他可能会瞬间心领神会电影Manchester by the Sea那种“阳光照进冬天,却没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的无法诉说的哀伤,就像Jacques说完“难过到想过自杀”对医生苦笑的时候其实Marco的死讯已经变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悄悄而重重地落下了。
电影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的镜头特写中出现了若干文学与艺术领域的元素,包括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Virginia Woolf和她的代笔作之一Orlando,以及前卫派戏剧导演Robert Wilson据此改编执导、由Isabelle Huppert出演的独角戏Orlando,电影Querelle即《雾港水手》,因艾滋病而早逝的法国当代剧作家Bernard-Marie Koltès即科尔泰斯(或戈尔德思),法国女演员Dominique Laffin,法国电影《四百击》和《祖与占》的导演François Truffaut即特吕弗,还有庞毕度中心的毕加索画像。
我不能完全明白这些镜头特写的用意,但导演在电影倒数第10分钟处,在Arthur与小伙伴们辞别时,化用了小说《孤寂在棉田》中的话为“残酷,不是伤害某人、肢解或折磨,或将某人四分五裂,甚至也不是害人哭泣。
真正可怕的残酷,是让某人无法自我成就,像句子里的省略号那样打断他,重视过他又远离他,让他对自己有错误的认知和判断,就像我们写一封信,才刚写了日期,就突然被揉掉。
”对“残酷”二字的这个注解反过来也预言般地成为影片中Arthur的结局。
我对此Jacques的“我只是很累”和最终的选择抱有无限大的同情与理解,以及不可避免的耿耿于怀。
前情的巴黎两个日夜里Arthur笑得有多欢,后续的Jacques猛然人间蒸发时对Arthur而言就有多残酷。
他断不会想到Nadine对自己的这句怨言也将成为自己对Jacques的怨言。
Nadine:不出两个月,你就会夹着尾巴滚回来。
巴黎不适合我们。
Arthur:我没得选,要么巴黎,要么什么都没。
Nadine:你在那儿会把自己给毁了。
Arthur:我一直都很小心,别为我担心。
Nadine:你去的是最危险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巴黎出现了艾滋病患者数目增长的爆发期)Arthur:你说得对,我答应你会谨慎行事。
Nadine:少在那儿屁话。
你知道吗?
你好残忍。
老实说,你抛弃了我们。
正如王尔德在《自深深处》谈到的关于“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还存着美的希望,就要这么可怕地死于非命”的“恐怖之感”。
电影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的原声音乐可谓神来之笔——一首Cocteau Twins的I Wear Your Ring的前两分钟唱出了Jacques与Arthur之间纯属偶然却坦诚狂野的开端;
一首Anne Sylvestre的Les gens qui doutent唱出了Jacques不可名状的失落感;一首(伴随着远赴巴黎的Arthur在画廊里的独自穿梭)Cardinal的You’ve lost me there唱出了Arthur对Jacques的款款深情,尤其是那句反复哼唱的Come with me tonight and we will give ourselves away tonight;一首Massive Attack的One Love和一首Harry Nilsson的One分别作为片头曲和片尾曲,前者奠定了宛若巴黎小情歌的基调,后者随着镜头从电话亭里苦等的Arthur移到黑屏出现,猛地把此前所有叙事里的伤感化作一句戏谑。
本片使得这首在网易云音乐连资源都搜不到的Cardinal的You’ve lost me there出了名。
虽即我也倍受触动,但就本片的全局叙事而言,我更喜欢那首Anne Sylvestre的Les gens qui doutent,毕竟本片并非简单的同性爱情片,围绕着艾滋病患者Jacques,而并非围绕着Jacques和Arthur展开叙述的。
最后贴上Les gens qui doutent(People who doubt)完整歌词的英文大意。
这首歌的词儿简直是为Jacques的人物形象量身定做,尽管这首歌比电影早了20年。
I love people who doubtpeople who listen too much totheir heart swingingI like people who speakand contradict themselvesand without denouncing themselvesI like people who shakeso sometimes they seemable to judgeI love people who walkhalf in their shoesand half beside itI love their little songeven if they seem stupidI love those who panicthose who are not logicalwell, not "as they should"Those who, with their chainsTo not bothering usmake a noise of a small bellThose who will have no shameof being at the endonly heart's losersfor failing to say:"Deliver us from the worstand keep the best "I love people who dare notappropriate themselves thingseven less peopleThose who agree to beonly a simple windowFor children's eyesThose who without bannerand color blinds of the soulignoring colorsThose who are enough losersto never be by historyhonoredI love people who doubtbut I would like that people leavethem alone from time to timeAnd that people bully themnever when they walk withtheir autumns in springWe should say that the soulmake more beautiful flamesthan all these sad assesAnd we should thank themwe should tell them, scream them:"Thank you for have been alivethank you for the kindnessand too bad for your buttwhich did what it could."
未经作者同意请勿随意转载,谢谢阅读套用很爱的《我私人的爱达荷》片名,这篇文字献给布列塔尼的皮夹克男孩:Arthur。
亚瑟(Arthur)喜欢穿皮夹克与牛仔裤,这让他看上去天真无邪的笑容又多了几分英俊邪魅的性感。
然而布列塔尼男孩最可爱之处在于他对生活毫无戒备的纯真。
他似乎随时都能找到隐藏在沉闷空气里的动人旋律,随时可以跳一场挥洒梦想的舞蹈。
一旦笑起来,彷佛整个世界的晦暗也被照亮了。
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舞蹈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病室里男孩为作家雅克跳的一场脱衣舞,似乎听得见皮带挥动在空气里飒飒的声音,蓝色的牛仔裤让人想起蓝色的塞纳河,深沉的爱伴随着绵延不绝的潮汐。
爱人即将离去,皮夹克男孩却坚持说,我们在一起很快乐。
他身体的温热给弥留之际的雅克带来长久的笑容,幸福闪烁在互相依偎的眼眸。
《喜欢,轻吻,快跑》是一个“悲中乐”的爱情故事。
风流不羁的作家雅克(Jacques)在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巧遇比他年轻很多的英俊男孩亚瑟(Arthur),两人一见钟情。
在雅克得知自身感染艾滋病之后,他曾试图与亚瑟保持距离。
但在亚瑟热烈的攻势之下,雅克最终卸下心防。
为了保全自己留在亚瑟心中的美好记忆,雅克最终选择独自一人面对死亡。
《喜欢,轻吻,快跑》之亚瑟(Arthur)看完影片的观众想必无法释怀故事的结局:决意独自一人面对死亡的作家雅克与再也等不到电话的亚瑟。
这部电影的爱情背景与艾滋病主题的《每分钟120击》处于同一个时空背景,这是一个布满艾滋阴云的年代,同性恋男人生活在被边缘化的地带与道德否定中。
尽管这是一个注定被分离的故事,但苦难并未成为影片的主题,编导亦没有宣泄艾滋病人因遭受不公待遇而被压抑的愤懑不平。
对于男人之间备受鄙夷的一夜情,皮夹克男孩以略带些微醉的口吻表示,身体带来的快感应值得我们自豪与高兴,性没有比感情更不高尚;做爱不会失去什么,做爱只会获得,从来都不会失去。
而对于包括很多同志在内的多数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公厕性行为,男孩也只是笑笑:这是一种充满奇遇的人生体验。
与打一炮的快感相比,臭算得了什么?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因Arthur的这句话顿生醍醐灌顶之感呢。
诚然那些流连于公厕的同志是出于环境的压抑及不得已,是同性人群边缘化的某种象征,亦是被世人所不齿的性行为。
但皮夹克男孩却说,在那里,你永远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快乐与危险并存。
这样充满冒险刺激的偶遇,让人体会到活着的感觉。
我想,这段话之所以不会让观众感到恶心是源于Arthur(亚瑟)的可爱。
显然,如Arthur(亚瑟)这样的男孩/男人是上帝的宠儿,但即使上帝给了他们光明璀璨的前景,他们也绝不会忽略行走道路上那些也许只是擦身而过的风景,——即使它是一块不起眼的小石头,或者,是一块被人们认定是非常态条件下存在的有毒性的石头,——他们不会惧怕毒药,或者他们本身就是一味剧毒的药剂,以毒攻毒正是皮夹克男孩们的专长。
——谁说只有热爱光明的人才懂得生命?
在我看来,只有用爱白昼的心灵去包容黑暗和非常态心灵的人,他们才真正做到了对生命本质最单纯的热爱。
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对于生活在所谓正常性生活模式之下的人们,是否有想过生命可能存在着一些难以预估的出口,如果一旦有勇气跨越,你将面临着一种怎样无穷的可能性!
风靡网络的真人秀《粉雄救兵》系列的同性恋男性为异性恋男性昭示了一种全新的身体感觉与自由:不必恪守刻板的性别角色,学会欣赏同性身上与自己不同的风格与美,充分享受同性之间的亲密与拥抱;男人也要学会发现并表达自己,性感源于自我内在的活力与信心:永不放弃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德国学者福尔克马·西古希进一步揭示,对于恪守异性恋规范的人们来说,如果有一种性关系,能够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防线,并且不必携带任何心理负担地使当事人进入自己期望的性场景,从中获得震颤般的喜悦。
它必将使得常规的性行为无法与之竞争。
因为这是一种将熔岩注入血浆时的快感,是将自身欲望整合进生活之中的满足,是人类不敢想象的极其珍贵的自我和谐共振的独特。
虽然我没有真正理解福尔克马所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性关系。
但性学家的描述依然开启了我对Arthur(亚瑟)们的某种想象。
在艾滋病被宣称为是“上帝惩罚同性恋”的时代,导演克里斯托夫·奥诺雷经由亚瑟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他对同性关系某种浪漫的理想。
在皮夹克男孩亚瑟的身上,有着古代游侠行走江湖的洒脱和不羁,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迈。
当世间的人们因为恐惧而封锁心灵之际,以亚瑟为代表的男孩/男人用自身的豪情敲响了人们紧闭的窗户。
在影片《喜欢,轻吻,快跑》中,作家雅克之所以没有被病魔夺去对生命的向往,全因皮夹克男孩带来的性爱冲动与热情。
正是这个浑身洋溢着炫目阳光的大男孩,让原本痛苦窒息的生活变得安全、温情、快乐,充满蓝色的浪漫。
《喜欢,亲吻,快跑》是一部蓝色的电影。
淡蓝的塞纳河,淡蓝的天空,淡蓝的巴黎。
蓝色的基调又多么像皮夹克男孩对作家的宽容与接纳。
当作家尝试着告诉亚瑟自身难以启齿的隐情,亚瑟却回报以灿若阳光的微笑与亲吻。
光天化日之下的激吻,身处淡蓝天际的两个男人,他们的无畏无惧源于内心的坦然,而这份坦然,又来自亚瑟博大的胸襟。
哲学家杜威说,唯有宽容让自由更自由。
影片的编导将这种胸怀赋予了我们的皮夹克男孩。
《喜欢,轻吻,快跑》剧照同样因艾滋病被夺去生命的电影导演加曼说:蓝色是裹尸布的颜色,是沉没、受难的颜色,却也是天空、大海和自由的颜色。
深深的海水冲洗着死亡之岛。
在美丽的蓝色中,我脱下我的皮夹克与牛仔裤,只为来到你的身边。
深深的拥抱,咸咸的嘴唇相吻。
亚瑟,我爱你,是因为你真实,也因为你无需真实。
或许你只是活在影像或者故事中的人物,我知道我和你的生命其实从来没有过真正的交集,或许我仍然会在心底怀念一个不能认同自己同志身份的男人,梦想着让自己的生命在唤醒他的一瞬间燃烧到极致,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你的欣赏和喜欢。
我喜欢你们,是因为你们能激起潜伏在我们每一个男人/男孩心底的勇气和热情,是上帝还是谁说过,世间男同志本是兄弟,而你们点燃了那些在黑暗中彷徨不定的心灵的火光,并用你们的温暖照亮这个冰冷的世间……我献给你这宇宙的颜色:蓝色是通往灵魂的一道门,无尽的可能将变为现实。
非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感谢阅读
开头拍得很美。
两位主角倚栏眺望城市的天际线,抽着烟想着心事。
他们孤独、明快、怀着希望。
布列塔尼青年(亚瑟)和朋友在一起,和似是而非的女友接吻,巴黎中年作家(雅克)一个人在房间里打着字。
这是1993年,人们还会彼此写信,写东西除了纸笔就只有打字机,接打电话得用座机或者是电话亭,对两位主角更重要的是,同性恋在社会上还是个新鲜词,他们还不能自由自在地从地下转入地上。
不过,尽管如此,他们俩依然在黑夜、在小巷过着依照天性的生活,像自由展翅的夜鸟。
伴着“我爱的只有你”这个旋律,电影开始了讲述。
他俩第一次见面就对上了暗号。
在漆黑的电影院里,雅克对亚瑟的眼神心领神会,挤坐在他身边。
他说电影没有人生好看,雅克却说人生没有电影好看。
寥寥几句,他俩就确定了对方的心意。
之后的一切都进展顺利,如果排除掉亚瑟听到雅克有艾滋病一事以外。
亚瑟完全没担心,像只布列塔尼小兔子蹦蹦跳跳地去找雅克,带他回自己的公寓,还说要一起开车兜风,在彼此的怀抱中醒来。
雅克对他的感性感到好笑,也难以抑制地被他吸引。
在水边,雅克自己反倒以作家的感性作了一番自我的剖白。
他说他是个爱走夜路的男孩,与家人关系不和,来到巴黎后“人尽可夫”,虽然得了病但仍然怀着好起来的希望。
果然读书多的人,谈起恋爱来都比一般人浪漫。
从一开始电影院调情、在水边聊天、写信、打电话,再到最后桥边告白,他俩借着文学的语境交换过多少句浪漫的句子。
说起来,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第一次是在两年前,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伊舍伍德和奥登,只对惠特曼一知半解。
而现在,我看过了伊舍伍德的自传式小说,知道他和奥登是公开的gay,且完全不避讳自己的性取向。
雅克在电话中提到伊舍伍德给男孩分类,真的就是他的作风,也难怪雅克会喜欢他,同行且有共同爱好。
他们的恋爱渐入佳境。
像任何一个在恋爱中大胆鲁莽的年轻人,亚瑟和暧昧的女生表明态度,提起背包来巴黎找雅克。
他来到雅克公寓楼下时,镜头绕着他来了个全景拍摄,让我们得以从这个年轻人的角度环顾了四周:热闹、充满生机的巴黎,还有个他爱的人在等他。
他此时是多么快乐啊。
可惜,一上楼,他就从雅克的朋友那接到一个坏消息:雅克不能见他。
事实是,像许多生了重病又不想让爱人知道的人,雅克想躲开亚瑟。
他不想让亚瑟知道他病情恶化,害怕亚瑟看到他病入膏肓,还插着导管的样子。
可是,嘴上和朋友这么说,还做好了一切安排,在听到亚瑟不开心了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把耳朵贴在地板上,听楼下的亚瑟唱着歌出了门,自己也赶紧跟着他出去了。
在桥上,雅克走到忧郁地盯着水面的亚瑟面前。
他又一次把握住了这次机会,用风趣深情的言辞赢得了亚瑟的心。
他说,当他知道自己病重时,他觉得自己完了,不配再进入一段新的感情,只能看看闲书度日了。
他又说,当他看着亚瑟吃着三明治的样子,看着他美丽的手拂过头发,他就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人。
谁还能拒绝这个迷人的作家呢?
何况天气正好,阳光明媚。
亚瑟笑了,终于回心转意。
雅克的两次坦白都是在水边,第一次是在晚上,第二次在白天,像是揭示了他们的恋情从地下转到了地上,开始公开地向世界宣示。
亚瑟陪着他住院,给了他一个充满激情的夜晚。
可是到最后,雅克决定自杀的那天晚上,他却什么都没说。
他站在窗边跟朋友交代后事,亚瑟在答录机里的声音响起——他什么都没说,任凭亚瑟的声音消失,也没回电话。
电影前半部分也是这样,他和朋友在一起,一个年轻男人给他打电话,求他帮忙。
不同的是,那个时候他帮了那个曾经的情人,而现在,他一心求死,已经没有精力再回应亚瑟了。
终于,亚瑟遭受了他送给朋友的书里写的经历:真正可怕的残酷,是让某人无法自我成就,像句子里的省略号那样打断他,重视过他又远离他,让他对自己有错误的认知,就像我们写一封信,才刚写了日期,就突然被揉掉。
雅克曾经向他倾诉过爱意,现在却远离了他,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让他知道。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留下恰到好处的空白。
我们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否会来到巴黎,在知道这个消息后会如何反应。
他会痛哭吗?
会恨雅克吗?
会变得愤世嫉俗,再也不愿随便付出自己的心吗?
还是会走上雅克的路,四处留情,却依旧真诚?
雅克是个骄傲的人。
他衣着潇洒,举手投足都散发着魅力。
虽然不算一个特别有名的作家,但他对生活品质很有要求。
他会在手头拮据的情况下在名贵餐厅请旧情人吃饭,会和剧院工作人员抱怨给他安排的旅馆太小,会懊恼自己买不起上等的家具。
亚瑟想和他过夜时,他都不愿意让亚瑟看到他的房间。
给亚瑟打电话,发现他正和别人在一起时,他尝试用自己的文学知识争夺亚瑟的注意。
他不想展示自己的软肋,病情一严重就把亚瑟推得远远的。
他固执于这些,就像要捍卫自己作为一名成熟男人的尊严。
可是他也充满了柔情。
虽然猎艳无数,也为此得了艾滋病,可他依然对每一个和自己在一起过的年轻男人非常温柔。
那个病重想住到他家的男人害他得了艾滋,又爱上了别人,可他依然接纳了他,照顾他、给他洗澡,用尽了温柔体贴。
他给亚瑟写的信——吻你,给你我的一切——像任何一封写给初恋的情书一样动人。
他的柔情没有随着时间和世俗而消弭,没有因患病而减损,反而愈发浓郁深厚。
这不仅是他对美丽男孩们的爱,也是他对生活、对生命的爱。
他始终爱着这个世界,怀着一切会变好的希望,温柔地对待任何一个他喜欢过的男孩。
他也有悲观的时候,和亚瑟不一样,他对Act up有敌意,也并不愿意大晚上一路开车去山里制造浪漫。
但是他用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妥协了。
他也许曾被不公平地对待,也许承担不起高档的生活方式,但他用心地去给予、去馈赠,也坦然地接受生活给他的回报。
雅克能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就是,在厄运面前,请依然记得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个具体的人。
亚瑟的暧昧女友太性感了吧,法国女孩都这样吗
这句话超级撩人!
桥边告白,雅克深情地好像第一次谈恋爱PS.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福华同人写手与画手之间的爱情故事。
他们俩因福华同人结缘,克服困难义无反顾地在一起,但是画手不久后就因为癌症去世了。
遇到真爱却不能相伴一生的确非常痛苦,但光是遇到,就是一般人奢望不了的运气了啊。
Arthur是非常典型的法国式角色,典型的法国人推崇的清瘦而不失肌肉感的身体,以及对待感情毫无遮掩的坦荡。
Arthur对女友说自己也喜欢男人,女友并没有因此发作。
爱就是纯粹的爱,爱情本身甚至比爱人的存在更重要。
Arthur有大把的时间、青春年华去尝试、去爱。
当Arthur听闻Jacques身患艾滋病却毫不退却的那一刻,就爱上了他的无畏与果敢。
加Jacques有Arthur追寻的文学气质和渊博学识,以及阅历和事业积淀下的翩翩风度。
而对中年将死的Jacques,最贪恋的也是自己已经无可追回的青春和生命力,他们就是互相眼里最好版本的自己。
Jacques和Marco有一段完整的爱,但在电影里未得善终。
两人苟延残喘的维系着彼此的关系。
Jacques的儿子是终点的生活中的最大的慰藉,以及整部电影忧郁冷清最大一抹暖色。
没有孩子对父亲的不解,没有孩子生母对Jacques的不满。
影片的重心真正落到了爱与欲望,以及生命力的无常。
最后一见Arthur选择接受和爱人,Arthur有青春年华和健康,他的无畏和执着令人动容,而Jacques行将失去一切,他的退缩令人心碎。
这一段是全片最苦涩而又甜蜜的一段,集中体现在塞纳河边光天化日之下,最后一次亲吻,Arthur的无畏来自于爱情,Jacques无惧来自于他的死亡。
“1984年的盛夏,纵情纵欲的欢乐时光,在一夕之间变色。
”泰西内的《爱滋味》(Les Témoins),讲述一个青春期英俊的男孩马努来到巴黎寻找爱的快乐,并最终感染艾滋而死去的故事,并因此而带出了一个更大的纷争而复杂的同性恋世界。
《爱滋味》很容易让人忘记里面很多和主线索情节不相关的情节:比如青春期男孩马努和他姐姐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并两个人住在红灯区一家廉价旅馆;姐弟住在红灯区的时候,能够经常看到那些友好的性工作者和他们交流,并成了朋友。
警察对红灯区性工作者的骚扰,成了电影的一部分主题。
群体在割裂,预示着社会上的隐性群体的不公平遭遇,并即将陷入毁灭性的打击。
在泰西内的电影中,社会性的批判,一直都是他的电影深入现实的触角。
有时候,甚至会喧宾夺主,成为爱情酝酿的冰冷的现实。
青春期男孩马努这时候的感染HIV的现实,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他喜欢上的警察Mehdi就是权力世界的一员,而且还是一个深柜。
在泰西内设置的冰冷现实中,其实更加冰冷的,是爱情食物链。
遵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爱情食物链无法做到让正确的人彼此相爱。
于是,爱情世界的弱肉强食,就发生在了同性恋圈子中,显得更加让人无力。
那个同性恋医生Adrien对马努说:“同性恋可以接受不同阶级,种族,信仰的不同,一个真正的大熔炉!
唯一的禁忌就是年龄。
”不仅仅是年龄,还有美和丑的巨大隔阂。
马努的确是这个圈子人人都在争夺的对象,这在泰西内的世界,从来都是严肃的。
安德烈·泰西内的同性恋电影《爱滋味》(Les Témoins,2007)《喜欢,轻吻,快跑》中悄悄转换了这个人设。
奥诺雷并没有忽略美与丑的世界隔阂,也没有忽略爱情食物链的残酷性,像雅克的爱情,他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前男友回到自己的爱人身边,并死去。
而雅克身边设置了一个类似于医生的角色,是一个时尚杂志的记者,他或许就悄悄地深爱着雅克。
但是奥诺雷改换了冰冷的色彩。
唇枪舌剑的政治对峙没有了,一个人人争夺的青春期男孩的角色,爱上了一个中年患HIV的作家,让冰冷的爱情食物链变成了同性恋人文主义。
人物之间的谈情说爱,都是具有哲理性思考的话题。
城市空间和距离,容纳了同性恋世界的历史叙事。
艺术审美代替了现实描述。
而且,电影还试图掩盖HIV带来的悲剧和死亡气氛,无形中舒缓了隔阂。
奥诺雷设置了两场街边的做爱的戏码,大概为了附和《爱滋味》中马努夜晚寻欢的群戏。
可是,奥诺雷在第一场街边寻欢的群戏中,巧妙戏仿了《爱滋味》的主题。
有人试图勾引一个帅男孩,帅男孩走开,于是这个人和Arthur开始互动。
那个帅男孩只好回到自己的车中。
在圈子中,爱情食物链是残酷的,但是一定要给自己给自己寻欢作乐的机会。
《喜欢,轻吻,快跑》中第二场寻欢的群戏,是在塞纳河旁边,这时候雅克已经预见了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在刻意回避前来巴黎找他的Arthur。
雅克最终露面了,他们在巴黎塞纳河岸边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欲望,正好迎合了《爱滋味》中即将死去的马努“死了都要去做爱”的主题。
《爱滋味》中马努和警察之间隐蔽又浓烈的爱情,在《喜欢,轻吻,快跑》中被分割在了两个城市。
陶醉与激情,因为地域的间隔,让同性恋爱,变得悠远而绵长。
空间的分割,导致了历史的介入,同性恋史上的那些文化名人,才开始有了呼吸,并积极介入到现实生活,在Arthur和雅克之间轻缓释放。
80年代投射出来的热力和光芒的生命与爱情悲剧,到了《喜欢,轻吻,快跑》中,笼罩了轻柔的阳光。
它并没有试图改变悲惨的结局,而是换了一种叙事的口吻,力图释怀。
Arthur最后的那一番话,“做爱不会让人失去什么,只会得到更多”的话语,正附和了《爱滋味》中因为HIV即将死去的马努的最后挣扎,即使很快告别生命,他也要做爱。
《爱滋味》中同性恋群体的浓烈而苦涩的生命和爱情,是靠局外人的纪录而产生的。
同性恋群体的割裂,在那个充满危机与惶恐的时代,显得完全不可弥合。
《喜欢,轻吻,快跑》中在试图弥合这一伤痕。
Arthur决定去巴黎,而雅克决定主动放弃自己的生命,不要忍受生之屈辱。
雅克对他的好友说:“不要再害怕作践美。
”美需要温柔以待,却不是需要同样的美来供奉。
《爱滋味》中同性恋医生Adrien后来遇到一个来自纽约的帅哥,来弥补他失去马努的遗憾。
这与雅克对Adrian的告诫是异曲同工的。
《爱滋味》是明显的三段式,它彰显了时代的分层。
《喜欢,轻吻,快跑》情节更加集中,但是三人行的那个夜晚,似乎在预示着Arthur最终会投向雅克的好友的怀抱。
那场3P的戏很生动,也寓意深刻。
它不仅深化了《爱滋味》中湖边的那个充满阳光的派对(在《爱滋味》中,湖边的阳光派对是前后照应的,世界仍旧是那个世界,人却出现了和解),而且还巧妙安排了雅克身边存活下来的人们的团结性。
雅克的死,把Arthur,雅克的朋友Mathieu和雅克的儿子Lulu,最终会聚到一起。
为什么不呢?
毕竟Arthur主动要求三人同床。
死亡不会是无谓的,它的存在团结了身边那些爱过的人,凝聚成一种更加强大的力量,彰显着这个群体的存在。
泰西内对于现实冰冷的反讽没有了,代替了奥诺雷的爱的温情与哲学力量。
在爱情的食物链中,每个人的爱的世界都是失落的,这时候因为HIV的出现,就更显得充满诅咒而具打击性。
《喜欢,轻吻,快跑》在处理起爱情来,充满了回旋的余地,爱情不再是残酷,而是充满了谅解和另一种可能性。
《喜欢,轻吻,快跑》在讲述同性恋的传承力量,它同时也在传承《爱滋味》的主题。
《喜欢,轻吻,快跑》并没有上升到戏仿《爱滋味》的程度,但是它改写了后者。
同样是HIV的题材,《喜欢,轻吻,快跑》在电影中丝毫不提及这个词汇,就仿佛这个病已经和其他的疾病一样,不需要刻意指出名称。
在法国这样一个文化成熟,并用艺术互相致敬的国家,电影的含义显得尤为多样而复杂。
电影以一种后平权年代的口吻,追忆并改写着上世纪80年代的同性恋与艾滋病的爱情故事。
虽然,《爱滋味》将故事的叙事口吻放到了一个已婚同志的妻子Sarah身上。
《爱滋味》这部电影遂为妻子在影片中所写所思的影像,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见证着青春期男孩出现在他们之中」的记忆影音,一个让幸存者能够重新拥抱生命与确认自身价值的时代印记。
两部电影在同性恋哲学上的传承是有意识的,所以《喜欢,轻吻,快跑》中雅克与Arthur之间有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电话教育,里面充满了同性恋的历史名人;他们有具有启迪和诱导行为的信件,呼吁Arthur从布列塔尼到巴黎来;三人派对的秉烛夜谈,那些对于同性恋群体所开启的性爱方式的致敬;还有巴黎城中那些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无一不在同性恋世界中对同性恋文化增砖添瓦。
从《爱滋味》到《喜欢,轻吻,快跑》,我们能够看出法国人在主动地构建一个同性恋文化之塔,不断对其痛苦的历史,进行诗意的观照。
一切痛苦都不是无谓的,但是一切痛苦都势必要写成诗,萃取出哲学,并名垂千古。
最羡慕的还是Jacques和他的死党吧,把他自我了断的事直接便告诉了死党。
最后一场他们俩的告别戏里,从Jacques捧着书进入友人昏暗的家里起便暗示了这个结局。
演员的情绪真是拿捏的恰到好处,尊重Jacques的决定没有强行挽留只是忍不住说了一句你看你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呢,除此之外便无其他。
可哪怕每一句话的腔调甚至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能感受到友人的不舍与放手。
待到Jacques离开关上门,死党才终于忍不住哭了。
彼此成全,把选择的权利真正留给对方,而后便只剩祝福
A- 客串的法毯和特吕福镇楼
要结束的和要开始的。
原以为是伤感纯爱故事,但结果是反着来的《每分钟120击》。
不在于控诉艾滋或是社会,而只是讲一个人濒死的故作洒脱和暗藏的恐惧,和受他影响的另一个人。
做爱是为了赢得某些东西,而不是失去什么东西。
对不起,天使更适合标题。
可惜冗长了点。
这个片有两个名字,法语的翻译过来是《喜欢,轻吻,快跑》,英语的翻译过来是《对不起,天使》,受前者影响观影前以为会是比较轻快的爱情剧,但看完后觉得还是带着阴郁色彩的后者更适合。
真的很想和上一届戛纳的BPM120对比,两者像是互文,BPM120从集体抗争到个人,个人不由自主地被集体裹挟,而又有着个人的哀伤,伤过之后继续回到集体中去。
而本片主角的设置确实有意拒绝这类集体抗争的。
核心基本都在皮埃尔·德隆尚的角色身上,一个暗藏恐惧的角色。
他对于ACT UP之类的活动是抗拒的,他更在意的是个人,以一种故作洒脱的态度面对着死亡,做爱是为了填满身心而不是空虚。
如果没有男二的角色的话,他的下场可能就是像他爱而不得的友人一样痛苦死去。
但是这又牵扯到一个问题,男二是为了让男一态度发生改变的存在,可是导演在刻画男二本身所处的环境的描述上却也显得臃肿了,“走向巴黎”作为男二反过来受男一影响而导致的结果,是拥抱爱情的表现,但却又添加了和友人们与故土的不舍,可能感人但是突兀,就像《非常勿扰》里很脱节的葛优友人开车离去后哭的一段——即没有必要。
以上即不满之处,实际上以往这样的话我是不会给上A-的,但是影片带有的脆弱性又让人不觉着迷。
主角们是随意打炮的不羁的形象,但是却又有着月夜谈心的细腻。
不过也有细腻到俗套的情节——比如病情恶化后在清晨深深吸一口花朵的气息这种画面简直有点儿······冷蓝的画面色调给人以一种瓷器般易碎的质感。
重点段落:1.男一男二第一夜后的早上,两人的互动。
2.男一爱而不得的友人逝世后和朋友sex,却以哭泣结尾。
3.男一男二男三共舞以及同床部分。
松散拖沓的法国电影,流水叙事,却把中年男人的无奈与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
主角雅克是个典型的loser(作家), 还口口声声瞧不起出版社。
40几岁的生活无序,周折,恰似几年前看到的中年危机一文。
就像现在中年的我们,事业无成,一旦工作出了问题,拿什么和年轻人拼?
欧洲人上无老(老人不大拖累下一代),但是下有小,雅克的小孩至多不是问题少年,天天看着老爸和各色叔叔搞基,要说没有心理阴影,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至于雅克最后还担心自己不是称职的爸爸。
话说这些大叔当年也有真爱(电影里挂了的那位),可惜世事不济,又加上边缘群体,走不到一起是大多数人的结局。
当哪天接到那个ta 离世的消息时,我估计自己也会神情涣散,厌世不拔。
好在导演给了雅克一个小鲜肉,20岁和40岁的碰撞不仅带来了快感,还激发了爱意。
可惜雅克已经丢了健康,无奈的选择只能是拒绝,包括明天。
看到这个结局的时候,我一直盯着屏幕,字幕在走,但我还在期待什么。
电影中间曾一度想快进,结尾却意犹未尽,这估计就是此片评分高的原因吧。
也许编剧导演是想用这种手法来告诫我们,人生好戏在下半场,留得青山才有鲜肉。
唏嘘之余,回归中式社畜归途,北极星下,当年的狂野又历历在目,那年,我大ta十几岁...
今年深焦影评大赛初赛投稿 / 挺学院气的,文字留念一下 同性电影必然逃不开身体和生死的讨论。
奥诺雷的《喜欢,轻吻,快跑》也不例外,他将目光聚焦于1993年的法国。
但与过往不同,他以一种特殊的流动方式重新挖掘了同性电影的可能。
在奥诺雷的电影中,城市街道尤其是巴黎的街景一直是重要的叙事载体。
人物游走在巴黎街道,与偶遇之人在步伐交错中生活轨迹慢慢重叠乃至纠缠不清。
雅克的所有感情描摹几乎都存在于街头行走之中。
不论是断断续续见面的尚马里或是偶遇的亚瑟,城市见证了雅克在步行中一段段的感情变化。
得知自己病情恶化的夜晚,奥诺雷依旧选择用行走的方式抒发雅克的悲伤与绝望。
从酒吧出来与男性在小巷里短暂拥吻之后,他流连于巴黎的街道、路过剧院、来到花园,看到躺椅上睡着的西装男,亲吻一朵清晨的花。
人物的心情变化并不完全依赖对白或是剧情设计,而是充盈在城市流动的轨迹中。
这种流动的意识不仅出现在“行走”与“城市”这两种载体的交互中,更出现在镜头、构图的选择。
奥诺雷继承法国爱情电影中三角关系的传统,这部电影也不乏“三角”。
不同于《巴黎小情歌》或《被爱的人》中两女一男或两男一女复杂的情侣与纽带的纠葛,《喜欢,轻吻,快跑》中奥诺雷几乎取消了性与爱这一维度的“三角”关系。
他所引入的新型“三角”是将类似旁观者的角色拉入镜头。
在多人对话的场景中,镜头有时会从主要人物身上移开,转向在场的次要人物。
如当马可与雅克躺在床上争论彼此关系的时候,镜头从三人全景推进到路路的特写,并跟随路路走出房间来到客厅,争吵声逐渐消退。
路路对着湛蓝的天空自顾自玩起毛线。
虽然这一儿童的私人空间立刻被从房间中走出来的雅克打破。
或是在亚瑟和雅克跳舞的时候,镜头短暂几秒钟表现玛迪厄对着镜子独舞的场景。
在这些三人关系中,并不存在情敌式的纠缠,而是旁观者与局中人的关系对立,一如观众与影像。
镜头深入“三人关系”中倾斜失衡的缝隙,试图短暂地抽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那些 “激情”照耀下沉默个体的出逃就是最好的例子。
通片来看,奥诺雷似乎并不在意两人关系的进展。
他用流动的镜头削弱对于同性关系本身的阐述,总是在抽离游走的边缘。
这种流动的方式背后是奥诺雷用影像营造情绪,突破时空和生死,而非单纯的纪实的理念。
分别很久,雅克第一次打电话给亚瑟。
导演用直观的空间错位让亚瑟和雅克通过电波身处一室。
女友读信的时候更是直接将信以文字的形式覆盖在画面之上,没有通过电影惯常使用的旁白,而是纯粹的影像叠加。
绝望中雅克重新在蓝色浴缸中拥抱早已死去的马可。
奥诺雷充分利用影像的可能性将心灵和回忆世界外露。
另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蓝色:雅克的家,雅克的衣物,医院,过饱和的蓝天。
蓝色串联起断点式的片段,用这一种流质的方式将整部电影浸泡在蓝调之中。
以往同性题材的电影,性作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以家庭空间作为主要发生地。
出于时代、家庭、身份的顾虑,同性仍旧是藏在阁楼里的炸弹。
主人公只有身处提供一定安全感的旅馆或是卧室等私领域才能坦诚面对自己的身份和他人的肉体。
以去年大热的两部同性题材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每分钟120击》为例,虽然同性之间蠢蠢欲动的性欲弥漫在花园、泳池等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但这种欲望并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爆裂。
而在《喜欢,轻吻,快跑》中,奥诺雷明目张胆地,甚至是有意着重凸显同性在公共空间的性爱场景。
同性的荷尔蒙以极其赤裸的方式在法国街道上铺开,变成一种心照不宣的街头仪式。
深夜将白天隐藏在皮肤之下喧嚣的同性荷尔蒙以一种隐晦的、沉寂的方式剥离。
他们没有任何言语交流,仅仅通过身体的朝向与眼神的示意就完成了驱赶、占有等一系列流程。
亚瑟和陌生男子自然地走到地下通道的入口,肌肤裸露相互抚摸,而空阔街道上的其他人自动聚拢,化身观看者。
酒后滔滔不绝的亚瑟说出了奥诺雷的心声:“在公厕做爱 ,不是为了躲起来怕丢脸,而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在街角体验冒险”。
奥诺雷所展现的同性景观不再是绝对的弱势群体,被隔离的对象。
同性似乎霸占了黑夜的城市,异性或是主流反而因为“正常”的作息而失去了对城市的掌控权。
甚至在亚瑟来到巴黎之后,白天河堤边也不乏亲热的男人。
同性逐渐可以在阳光下大街上展示自己,奥诺雷正是利用这一空间上明显的转变来承载他眼中的性与爱。
雅克在街上闲逛的时候,曾看到剧院外《奥兰多》的海报。
伍尔夫刻画了一个在两性和各种身份之中不断变化的个体。
一如年轻到记不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亚瑟。
他喜欢过女生,也喜欢过男生。
他想尝试更多的可能,在街上发生关系,甚至到离开家乡去巴黎闯荡都是他正在成长的自己。
比起同性电影,我更想说奥诺雷创造了一部流质电影。
人物游走在街头巷尾,影像游离在主要和次要人物之间,用色彩和音乐更能激发情绪的元素代替分散的剧情串联剧情。
更重要的是,人对于事物的态度也永远都在转瞬即逝的过程之中。
我们唯一能把握的东西不过当下这一秒流动的蓝色。
实在是坐不住,大概是无法进入他们的世界吧。巴黎真的是超级约炮之都啊,但还是完全Get不到他们的任何情绪。
难以下咽
比120击好看多了,爱情戏唯美,月色朦胧照着白花花的肉体,法式风格轻巧过头而显得有点散乱。
感覺是導演的自身經歷加上幻想,連路人都是一對對的基,很理想化了。各種各樣的藍色似乎讓故事永遠處於清晨,特別是結尾音樂響起,會以為又回到《巴黎小情歌》。(Vincent Lacoste和Louis Garrel長相神似,身為後者迷妹,前者一出道我就注意了。)
缠绵悱恻的浪漫故事 with chao
没有性不成活。Vincent实在有够鲜活无畏。
“你为什么偏偏是那个在街上边走边唱的男孩,你为什么不是沉默害羞的那一款?”很动人的爱情故事,过程浪漫忧伤,结局伤感无奈。在电话里对着另一个人絮絮叨叨,大谈文学和其他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无关紧要的小事说上许久,不可控的表达欲,就是爱情最初的样子啊。
风格化的LGBT电影,只会在巴黎发生的故事,时而清新浪漫,越发沉重。性与爱的探讨,像风一样自由的性,没有束缚,了无牵挂,不用纠缠辗转,随心所欲的发泄。可为什么这世上大多数人还是如此痴迷于情爱,这样彷徨,痛苦与不堪,嘴上说着要逃离,实则趋之若鹜,不断陷入其中,却又无法解释。喜欢这个词太容易说出来,亲吻之后却想逃离,永远陪伴着的难免只剩下回忆。
虽然,大家都希望我们死,就算我们撑了下来,也不会有改变;但是,我对你没有一般想法,只有特别的爱。导演没有让患病的主人公在弥留之际殊死一搏或是放下一切,却还给他一个漫长到无所事事又恋恋不舍的夜晚。AIDS让人失去所有对未来的期盼,快乐却反而变得触手可及。爱情不也是这样吗?你何时能彻底丢掉自己,爱情便选择何时悄然而至。
电影院中最美好的邂逅,但线索过散了点,就...
我也想要一个一上街就哼歌的男(女)孩。
缓慢铺成,两人相遇得唐突却潇洒自在,哪怕是在一起的镜头都显得轻盈而发光,然而中途过分冗长的两条线却导致这份火花蔓延得渐行渐远,导致结尾举重若轻的等待和成全都显得不是那么有说服感。Pierre太有质感。
深浅不一、极富层次感、如碧波海浪层叠涌动的蓝色太赏心悦目了,和标题一样轻快、温柔、微醺、甜而不腻、哀而不伤,没有无常悲喜的大动干戈,是那种回忆起来雀跃欢愉中略带失落的空荡荡;想及《周末》《同船爱歌》《单身男子》,同志们总能把一夜情变成一场意外的邂逅,深情长情和滥情多情之间的边界和壁垒其实是模糊的、摇摇欲坠的;对文学、电影和音乐等艺术老三样运用得虽说不上有如侯麦般巧妙地于自然中见深刻,倒也对影片整体调性的营造作用不俗,为“生活化”更添“艺术感”。
谈恋爱好开心
很好听
看了一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脸盲。大量的对白。剧情像蜗牛爬行。总之,不吸引我,乏味。
好无聊 好烂…………
温暖的蓝,热情的蓝,甜蜜的蓝,缠绵的蓝,轻快的蓝,挑逗的蓝;阴郁的蓝,悲伤的蓝,怯弱的蓝;最大密度的蓝色承载了十分复杂的感情,一直没有感受到蓝色拥有如此的魅力
“我对你没有一般想法,只有特别想法” ,“我们两个在一起会很快乐”。喜欢后半段,幽蓝的巴黎,想快乐地在一起,却躲不开死亡的逼近。竟然就这样结束了,没有告别。如果在生命地最后一刻,心里还有一个快乐的可能,那该多难过多难过啊。
法国人是用诗在说话。「“美心”是幻想,“惠特曼”是人尽可夫,“凡德尔”是对别人而言不完美,却完全契合自己,“错金发男”是意外之喜。“布列塔尼的小兔子”,是以上的总和」。可惜千言万语汇成一句“你来的太不巧了”。“我爱你,老头”是他无力承受的生命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