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刚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
我对他一见钟情,自从见到他之后,就着迷的不得了,每天看个千百遍都看不厌,即使不看的时候还想着……我这个朋友非常地特立独行,很酷也有个性。
他不仅胆大妄为,敢于反抗权威。
还无法无天,敢于突破陋习。
不过最可恶的是他还很花心,跟两个小女孩纠缠不清,一会拉着这个在树下一通乱亲,一会又趁那个不注意钻进了人家被子,真是个花心大萝卜呀。
这个花心萝卜还热爱幻想。
常常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幻想成吃人的妖怪,而且还对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广为传播,对当事人造成了极为不良的舆论影响。
俗语怎么说来着,舆论猛于虎,唾沫星子淹死人呀。
但我的这位朋友的身上还是有很多的闪光点的,例如从来不在乎他人的眼光,始终坚持自己的那一套,尿自己的床,让别人洗去吧!
例如他很懂得坚持己见,即使做了坏事也临危不惧,采取坚决不低头不认错不妥协的态度。
例如他很耐得住寂寞,懂得享受孤独,即使脱离了集体,依然自由自在玩的特美。
好了,现在郑重记下我这位朋友的大名吧,他姓方,名枪枪。
也就是别人的枪要坚决抢到手的意思。
如果你在哪个下雪的寒夜遇到了我位豪迈的友人,一定别看他,女孩不宜。
如果你还是忍不住看他,嗯,象我一样,看到他由于贪玩在石头上睡着了,记得把他送回家。
一直都很想看这部传说看了以后会有些不太舒服的电影。
有意思的是,我小时候也有幸上过所谓的全托式幼儿园。
这部电影很多的情节让我回忆起了小时候寄宿在幼儿园的情景。
洗澡、吃饭、睡觉、穿衣、玩耍、上厕所、洗手,还有万恶之源——小红花。
比起影片里的小主角,我可能还稍微幸运。
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很好的院长,很好的幼稚园教育。
幼儿园在我心目中还真是有点像孔院长说的,美好的无忧无虑的时光,想回也回不去了。
但是关于念幼儿园时的那些小心思、小主意,其实我都是有记忆的。
这都毕业快20年了吧,很凑巧的是,我又回到了当初念幼儿园的那座城市,竟然还通过网络联系上了我的‘初恋’,而且还通过当年大家留下的名片(我们是有多高级)找到了不少的幼儿园同学。
还记得那天下午相约在我学校门口,三个十多年未见的幼稚园同学,相认,像是比网友见面稍微不那么别扭的聚会。
让我惊奇的是,彼此都还保留着很多当时的信物,有照片、有贺卡,最神奇的是还有宝贵的影像资料(还是想接着感叹我们当时是有多高级!
)。
我带来了笔记本,在学校北门的咖啡店里,我们三个一起看了影碟。
像放电影一样的画面,主角却是我们自己。
很奇妙的感觉。
清纯的北北,曾在影片里留下令人销魂的回眸一笑,已经变成了一个纠结的少妇,人人网站上天天分享着不知所谓的痴男怨女情。
活泼的爱抢镜头的希希人大毕业,有着令人羡慕的靠谱恋情,骄傲的告诉我们他男友是全班第一,现在自己准备去美国硕博连读,特别有北京丫头的范儿。
我的‘初恋男友’,一个被我念了十多年的名字,传说中的性启蒙导师,当年的小帅哥,现在虽然谈不上不学无术,靠着父母的关系在大型文化事业单位担着一份差事儿,上豆瓣和姑娘们约约炮。
而我呢,不知道是实力还是关系户,60周年院庆的小主持人,兜兜转转,竟然回到了这座城市,竟然将要从事着相关行业。
呵呵。
想起07年回幼儿园的时候,拿着我的毕业证书,求门口的保安放行。
原本硕大的院子原来只有十来见方,动物园里认不清数不全的动物们只是几只猴子和小羊,玩不尽的游乐设施其实就是几个秋千和摇椅加上普通儿童公园的设备。
一个老师竟然还说记得我,真令我意外。
院庆的大舞台和蘑菇房子显得那么的狭小。
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身高才到我的腰际。
还记得我有很多从幼稚园里得来的错误观念——我一直以为,人的双臂打开的长度刚好就是一米,因为小时候排队的时候老师教的;我一直以为,人写字好看的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0好几的我才醒悟其实不然。
对了,还有那首王二小,那个深秋夜晚,老师弹着电影里一样的琴啊,唱的2我们一堆小朋友们泣不成声啊。
还记得我有一次长水痘,被隔离了,虽然不愁吃穿,有特殊照顾,还有单间,但是夜里,一个人躲在被子里,看着空荡荡的天花板,还是偷偷的哭了。
这件事我还没告诉过别人呢,呵呵。
想我的幼儿园,在那个年代,竟然还有外教这种配备,呃。
我是在很后来很后来,觅得我‘初恋’的qq号,和他攀谈起来,才从他那里了解到,能上我的幼儿园的孩子,家庭背景都不简单。
他的姥爷貌似是什么部长,希希的爸爸也是厅级干部吧。
那我呢?
讲起来还挺搞笑的。
算是苦逼经历赚来的同情分吧。
无论如何,感谢爸爸,感谢妈妈,为了我的教育,为了我。
我一直以来也幻想可以把自己小孩儿也送进这间幼儿园。
至少在这里,他能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分辨基础是非的能力,还说不定能开发点才艺。
可是听说这个幼儿园,现在可更是不好进了。
家长排队报名的事儿都上了新闻了。
我还上过幼儿园的网站,可先进了,直播啊,小朋友们的一举一动,每一天的进步与成长,还有家长和老师的互动,啧啧,感叹。
扯了那么多自己的事儿,说说片子。
我很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
每一个构图都有些匠心独运的巧思。
光影和色彩,恰如其分的给人一种‘看上去很美’,实则很压抑的感觉。
这些个正太和萝莉那就牛逼大发了,各个都是影帝影后的料吧!
想起当年给我们上了一学期的课,看尽了商业大片,最后考试看片分析,竟然给我们整了个张元的《过年回家》,结果全系几乎集体阵亡。
张元算是上了我的‘黑名单’了。
可是这个片子让我看到了他被誉为新锐的原因。
其实我还想问,这个董博文是不是按照朔爷的模子找的呢?
呵呵。
《看上去很美》的感动之处,是我认为它讲述的几乎就是一个小美姬的故事.有点儿讽刺,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看上去很美》,由张元导演,这个十多年前,将王小波的《似水柔情》改编成《东宫西宫》的现实主义新锐导演,却在今年初因在住所聚众吸毒而被捕,个人认为这是他将现实主义进行到底的最佳诠释!
想当初,他将王小波的柔情拍得面目全非,在那个时代首次大银幕纯同志题材的电影,拍得那般没有色调没有温度、残酷冷漠,尽管对此我一直不甚满意,却也从未怀疑过他的才华.这部电影里,“小美姬”不懂伪装,想哭就哭,任何奇怪的幻想都会变成真实,在黑夜飘雪的梦里……然而这一切,会得到世界的宽容吗?
因为长大,我们终于学会与周遭和平相处,与谁都保持一段安全的距离,终于学会不再用稚嫩的小手反抗外界粗壮的臂膀!
这样一种不言而喻的方法,我们习惯称之为面对现实,甚至现在,我猜你可能已经想不起最初,你曾怎样地挣扎过...我从来都是一个异类.无论在家里、学校、坝子、都市,还是在此后四处流浪的岁月中.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孤儿.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应该留在那个被他们叫做家的地方,那是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的简单屋子.而在此之前,我甚至都不认识他们.我是个爱哭鬼,常常哭到想死的地步,但是考虑到各种自尽的方式都不如人意这个严肃的问题时,我不得不暂且苟活于世,这一活,就到了今天.那是一个亚热带炎夏燥热而寂寞的正午,我光着脚丫满山乱跑,在寨子边,被一口有着井栏、井屋、井塔的老井所吸引.那几乎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建筑,或许仅仅是一种清凉的欲望作祟,我将半个身子垂在井栏上,头往井里探下去,我看见清澈的水底有一块明晃晃闪动的神秘物体.这时,那个女人急匆匆奔来一把将我揪走.那时,她总是这样不受欢迎地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而且从来不事先通知一声.但我绝不会轻易放弃.我仍在伺机逃跑...那么,你呢?
你依然在做梦吗?
你还有幻想吗?
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吗?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变得不再是那个在春天田野里奔跑的孩子?
《看上去很美》影评 文\布罗代尔很久很久之前,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以为然。
直到前几天的儿童节,我才感受到那种王朔式的悲伤。
其实很多的时候,对于身处中国的文人都是可悲的。
北岛为了一个叫做“freedom”的信仰,不得不流亡海外二十余年。
而王朔也不得不这样隐晦的去抨击一些东西。
电影中的方枪枪,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孩。
飞行员的儿子至少在那个年代是普通的。
进入幼儿园的那天起,他就似乎进入了一个王国。
一个封闭的王国。
那个王国里国王是幼儿园的老师,而他们表扬小孩的一贯手法就是小红花的评比。
开始的时候方枪枪和大部分的小孩一样,期望得到小红花,得到老师以及同学的认可。
于是他很努力和努力的去做每天都一样的事情。
来获得老师的赞许。
来迎合老师。
小孩子的观念总是很纯洁的,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单纯的得到小红花。
我们现代某些人某些当权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一切都是为了小红花。
直到有一天,另一个孩子的父亲。
一个大领导的到来,打破了这原本的平静。
幼儿园的老师立即给那个小孩加了一朵小红花。
”原来得到小红花还可以通过另外的一些途径的。
“ 从此他对小红花产生了质疑。
小孩子的心理从来都是很直接的。
他从来都不需要去想很多事情。
他的想法只是很单纯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孤独的,方枪枪也是一样。
从此他不按规则做事,他想要反对这些死板的制度。
他开始挑战权威,他用他的行动发起了很多对幼儿园老师的反击。
但是最终的被老师给孤立了。
这个故事的很多细节我都忘记了,唯一记得那些唯美的画面感,和那些看起来很美好的感情。
六一节的前夕看见白岩松写得一篇纪念北岛和顾城的文章。
我才想起这部电影。
一部写实性的中国式的恐怖片。
“小孩子的生活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从来都不需要去怀疑这个世界,怀疑带来的只有痛苦."写在2012年六一节后。
张元的童梦情缘---看《上去很美》 看张导的这部新作,感觉跟看其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
首先《看上去很美》完全就是讲述幼儿园里的故事,其中的主人翁也注定了是四五岁的小孩子,讲孩子的戏本来就难得拍,尤其是在演员的选择和剧情的设计上,看上去很美全片里,很遗憾我只发现了饰演男主角方枪枪的演技还可以,其余的在镜头前充其量只能算做群众演员,据说里面那个常和方枪枪玩在一起的是导演张元的女儿,柏林电影节那阵好象他还让女儿代替领奖。
不过小女孩在里面确实演的不怎样,主要缺点还是在放不开表演上面。
剧情上面,张元避开了所有涉及成人世界的话题,连影片发生的背景也只用了两个镜头草草交代[穿制服的军人,显示是文革时期]。
在整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的都是些离我们很远的东西了,不过有些镜头仍能使人眼前一亮,例如蹲厕所那段,这时我们第一个惊讶恐怕就是幼儿园里男女同厕了,不过更令人惊讶的则是方枪枪和女孩子还可以肆无忌惮的聊天和在里面玩耍,甚至是玩出了“尊严”[影片里他们爬上窗户,看着窗户下的小朋友,脸上自豪而骄傲]。
这些在成人世界被视为大逆不道的情景却在童真的世界里成为快乐的源泉,从这里不难看出成人们在小孩子面前永远都是虚伪的,小孩子们则总是坦荡自然,也许这就是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
导演在影片的配乐里用的是西洋音乐,这样欧化的配乐使本来就没有交代清背景的电影显得越发没有了“位置”,当然这里不是说没有位置,导演给电影划的位置有其自身的考虑,《看上去很美》的制片人是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由于是意大利人担当制片,电影在某些程度上自然要更讨好西方的胃口,虽然这样的配乐并没有使影片受到太大的损害,可是在有些地方,该用的音乐没用,不该用音乐的时候,那单弦管又漫天飞,这些明显不妥当的配乐衔接使整部影片的高潮出现的差于导演预期的效果,如果把配乐修理一下,本片将留给观众更深的印象。
和张元拍《看上去很美》的动机一样,波兰著名导演罗曼& #8226;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在两年前也拍摄出一部为孩子们准备的大餐《雾都孤儿Oliver Twist》,两位导演在电影事业上有着相同的路线,他们都是在“拍腻”了成人戏以后心生恻隐的走进了儿童的世界,但在两部电影的水准上,波兰斯基明显技高一筹,其中最令人称赞的就是其在雾都孤儿的制作上精益求精,无论是布景的时代感还是演员的取舍都比看上去很美优秀,而且《看上去很美》的剪辑很有问题,在影片进行到一半多以后,一些本来连贯的画面被刻意拆散,取代的是一些连接不了的画面,如果说这就是所谓的“破碎蒙太奇”,那可以说是完全使用失败了,没有一丝的美感和感官刺激。
谈到感官刺激不能不说影片里小孩子们白白嫩嫩的屁股,之前看过有人说本片是“幼儿A片”的开路人,其实此话挖苦的极是,影片既然是面向儿童的,那些露的地方本应该省略,取而代之的是更丰富的剧情,然在这个露的取舍上,导演选择了可以起舆论效应的“露”,如果我是导演,我可以不要那些孩子露出屁股,但影片的质量绝对可以保证,如果舍去这些本可以不要的镜头,本片绝对会得到更多观众的赞许,你看同样是描写童年的《雾都孤儿》,全片里却没有一个露点镜头,但是其仍得到了艺术和商业双重成功。
露和不露自然是卫道士们讨论的话题,那绝对不是本片的主题,本片主题从开头阿姨们亲切的声音里已经引出,而最后的镜头—方枪枪一个人坐在石凳上看着月亮则把主题推向了高潮,这个镜头使全片的结果呈现出很浓的中国味道,可以说方枪枪坐在那里就是一种迷茫的意境,导演已经不在乎剧情的前后,反正小孩子的生活就是个轮回,也许坐在那里的他明天又和女孩子一起在厕所里说笑了。
从《看上去很美》一片中不难看出张元已经成功的修成“正果”,只是他的这种成功究竟是电影越来越好还是代表其他,张元试图在《看上去很美》里展示 “同样的自己“,在被管制的现实世界里不断逃避,可逃避出来后才发现,一切都迷茫了。
所以他象方枪枪一样在第二天又笑容满面的跑回了“幼儿园” --- 温情提示: 您应该尊重的著作者权利: 本文著作权归撑起雨伞所有 网络媒体转载需经本人同意后方可 纸媒亦然
《看上去很美》讲了一个每个大陆人应该都很熟悉的故事,在一个架构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去掉每一个人的个性,让每个人都制度化。
被制度化了的人又再去制度化其他人。
而这个制度化的过程从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方枪枪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被老师剪掉了小辫子。
然后老师告诉他们,不许说话,不许吵闹,不许尿床,要听话,要举手,要自己穿衣服,要早上拉屎晚上洗屁股,一切一切全部按照一定制度实行。
还有不许质疑制度的合理性。
遵守制度的优秀分子被奖励小红花。
老师们应用小红花这种诡异的手段,建立了红花会组织。
红花会组织中的积极分子,响应老师的命令,方枪枪曾经试图加入红花会。
当某部长的儿子因为其父亲的关系拿到了小红花,并因次连带着让方枪枪拿到了第一朵小红花以后。
方枪枪开始放弃了进入红花会的努力,转而开始反抗制度化的进程。
他试图利用妖怪鬼魔的传说,来组织同学一起对抗老师,被迅速有力的镇压了。
他接着又试图使用暴利反抗的方法,再次被镇压。
之后,方枪枪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下一个反抗计划的时候,他已经被整个红花会隔离了。
整个红花会的意思就是,除了方枪枪一人之外的所有同学。
但是,方枪枪乐得如此,他的夙愿就是长大,离开幼儿园,离开有红花会的地方。
可是,当他刚逃出幼儿园,他就见到了成人的红花会。
红花会的势力竟然遍布整个世界,方枪枪逃无可逃…… 这个剧情看起来还不错吧,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遭受红花会迫害的人,和如同我一般打算终生反抗红花会的人来说,应该会很喜欢这个故事吧。
可是,张元把这个故事拍得非常乏味。
实际上,他的这部电影中,虽然用红砖黄瓦高院深宅作了些些暗示,但是基本上,这部电影没有多少超出幼儿园生活的地方。
如果要从这部电影挖掘出她的主题,观者必须象我一样来作一次二次开发。
而电影毕竟是一种声光艺术,无论主题如何深邃,电影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把这个主题讲出来,而不是让观众来作什么二次开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失败的。
实际上,有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是用儿童的角度来讽刺这个世界的荒谬,例如《铁托和我》。
可是这部《看上去很美》显然没有做到。
当然我也可以想像,如果《看上去很美》明确地讲述他那个反制度化反红花会地主题,那么他应该也就没有公映的可能性了。
据我所知,搞电影审查的那帮人中,不乏红花会的核心人员。
实际上,就是目前这个电影,能够公映,也很让我吃惊的了。
那帮人究竟在搞什么,怎么让这么一部嘲讽红花会的电影公映了呢?
当然,细想之下,也不奇怪,红花会本来就是培养弱智的组织。
好吧,虽然我极度痛恨红花会,虽然这电影让我觉得有隐约的快感,可是我还是得承认,从纯粹电影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
而且,电影中的小男孩,在表演上比较做作,特别是和《我要一个爸》那种电影比较的话。
而且当小男孩被摆弄着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制作者其实是在做和红花会一样的事情。
IMDB得分6.2(19人投票),我打4分。
http://spaces.msn.com/likeyesterday/
让一个一点幽默感也没的导演来拍这个片子完全是糟踏呀!!
同是王朔的作品,小说本身比较薄弱的《动物凶猛》被姜文拍成《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影史经典,而小说本身极具趣味的《看上去很美》被张元完全篡改了主题,拍得形式化而做作。
差距啊。
姜文的《阳》片也并非一板一眼来按原著内容讲故事,私以为比原著还要高出一截。
一个成人对青春的回忆,掺杂了多少想像、愿望、美化,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一边回忆,一边被自己的回忆推翻,那种感觉多么贴切!!
而张元,一群小孩被他摆弄得团团转,来讲述一个制度规范与反规范的故事,多么讽刺!!
《看上去很美》里面没有童趣,没有天真,没有王朔式的早熟与老练,有的只是一群似懂非懂的孩子做一个被规划得整整齐齐的游戏。
就拿方枪枪和北燕一起玩的段落来说吧,一个说我们做什么什么吧,另一个说好吧,一个说我们换个玩法吧,另一个又说好吧。。。
两个人连讲话都小心翼翼有气无力的,那是小孩在玩??
吃着一顿乏味的午餐看一部乏味的电影,真TMD郁闷。
依我之见,张元倒不如效仿施隆多夫,把《铁皮鼓》拍得与原著不差分毫,虽无大功,至少不会有大过,形神皆效,也就形神皆备了,那才是明智的。
或者说,施隆多夫是大师,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清楚地掂量了原著的分量,是不容自己随意发挥的。
而姜文,他是个天才。
张元,自不量力了。
犹记得《东宫西宫》里面赵薇的惊鸿一瞥,到了《绿茶》,他终于有钱了,找了赵薇当女主角,还一人演俩;到了《看上去很美》,赵薇也是轻易请不动的明星了,考虑一下预算,思来想去还是舍不下小赵,天知道他从哪里又找了个气质长相极像赵薇的女演员,就补上这个缺口了~~连口音和口型都像得不得了!!
综上,得出结论是:张元暗恋赵薇。。。。
不是吧??
我是羡慕方枪枪的.他比我勇敢.他会对喜欢的女孩子好.他敢于表达他的好感.他不喜欢被约束.他敢于反抗这种约束.他心里承受能力强.他不怕被别人嘲笑,还会跟人一起笑.他也孤独.他孤独的时候会有很多想法.他一个人玩旋转木马.他摔了下去,他能一个人爬走来,拍拍身上的土走掉.他想跟人一起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他们.他渴望外面的世界.他敢偷偷地跑出去~~我也想像他那样生活,可是,我没他那样勇敢.我不敢对喜欢的人说喜欢.我不喜欢约束,可是我没有勇气去反抗.我怕别人嘲笑,穿个衣服,换个发型都要深思熟滤.我怕孤独,会装作很喜欢别人的样子跟他们玩.我渴望自由,可我不敢走太远.我也想放弃身边的条条框框,可发现,我得生存.
别以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一尘不染。
成人世界里有的一切,孩子的世界里都不会缺少。
从摇篮到坟墓,人都活在比对当中,多数时候是在别人制定的标准里挣扎;少数时候是和自个过不去,不给自己出路。
小时候是小红花:花多人优受称赞是榜样,花少人劣受轻视是顽童。
长大以后是大红花:名利权色,多多益善,欲无止境。
最初,人总是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小辫子。
一旦它毫无徵兆的被剪掉了,人第一反应轻则苦恼,重则哭闹。
而这都不能掩藏事实:辫子的被剪掉是一道无法愈合的心灵伤疤。
被剪掉的不仅仅是毛发,而是你与生俱来或后天得以和人区分开来的个人特点。
这,在统治者看来,不过是你难以驯服的任性。
你不是和别人不一样吗?
好!
我来改造你!
看你还能不能和人不一样!
还是不一样!?
那好!
我继续来改造你!
看你到底能够坚持多久。
人或许会因为被剪掉了辫子而受赏,比如:一朵小红花。
而当时的你伤心得不行!
哪里会在乎一张红纸——在你眼中,什么花,不就是纸嘛!
于是你拒绝它,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将会得不到它。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原来,小红花的多少就是他们评判人优劣的标准。
从它的本身价值而言,它仍然是一张纸,对你和对他人皆是如此。
而其附加涵义却大大超过了一张(堆)花纸:它是孩子维护敏感自尊的有力武器,亦是成人急需膨胀的成就感的直接表现。
于是你忘却昔日被阉割掉的辫子,开始追求本被你所唾弃的花花。
一旦出队,就会有教官跑过来大声训斥:你还想不想得小红花啦?
含着眼泪的你恨不得大声叫唤出来:要!
然而在不断的妥协中,你却发现自我缩小的同时红花不见得增多。
按照内心已经扭曲过的标准你会怎样?
是人都会失落,不管这其中是因为自己不合格还是缺乏后台和适当的方法。
失落带出失望乃至绝望最终你会自己主动出队并且怂恿其他人报告教官。
这些都是绝望者的姿态,在被完全孤立的状态下希冀获得他人的关注,就算是做小丑的代价。
人就是这样走进了一个迷圈:别人制造的花花对你真的那么重要?
被孤立了就一定是件坏事?
他人的关注是你唯一的价值体现?
枪枪最后侧卧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那么单薄,无助。
或许,教官们也有过被阉割了的童年所以才会有如今的言辞。
或许,在这个没有信仰的世界,我们从来万劫不复。
或许,你是少数幸存者?
方枪枪和草泥马——评张元电影《看上去很美》06级新闻学A班 王巍巍“草泥马”是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十大神兽”之一,是被网民奉为“对抗不妥协”的重要标志,相应的,随“草泥马”一同诞生的神兽还有“尾生鲸”、“法克鱿”等。
草泥马长相憨厚,看上去一脸无辜,它的海报和玩偶经常出现在摇滚演出的现场。
关于“草泥马”的诞生,有传是北大的MAZ画的一幅漫画,后来逐渐演变成澳洲羊驼。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知道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中国网民的创造力实在不容小觑。
没有网络,像“草泥马”这样的创意就不会得以流传。
特别是在我们国家下大决心进行互联网环境整治的前提下,竟还能引起这样的一场全民恶搞的风潮,实在是很有趣的事情。
想到张元的电影《看上去很美》,也是因为“草泥马”的缘故。
原因不言自明,故不赘述。
张元是“北京杂种”,王朔是“小坏蛋”,作为导演和作家,他们的作品一向极具个人风格。
如果没有记错,《看上去很美》的小说出版至今也已有十年之久。
99年最出名的文化事件莫过于王朔和金庸的“论战”,其实管他什么论战不论战,在我看来,王朔就和方枪枪一样,是个刺儿头,看到哪里不爽,他总要挑出点毛病才罢休,而他挑出来的那些毛病又确实有其在理的地方,我想或许这也是他和宋祖德之流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还是说说电影。
董博文饰演的方枪枪,长得还真有点儿像王朔,方头方脑,大大的眼睛,常常摆出一副很囧的表情,眼神里却满含着对人的鄙视。
当然,为了和“草泥马”扯上关系,我觉得我们有必要直入主题。
在方枪枪和唐老师对峙的那场戏中,拒不道歉的方枪枪冲着唐老师突然冒出了一句“操你妈”。
一个三岁的男孩,惊世骇俗的三个字,是足够让“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目瞪口呆的。
对于生活在重重不平等规则之下的国人来讲,我们可以很兴奋地宣布:是的,我们要看的就是这个。
草泥马是隐晦的词语,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特定年代里人们对于不平等规则的愤怒。
没有人敢于轻易说出它,因为在它身上暗含的调侃与嘲讽并不是人人所能驾驭。
方枪枪只是一个三岁的男孩,他就像草泥马一样天真质朴,有着无辜的表情。
在他刚刚被送进幼儿园(或称保育院)的时候,他曾经想方设法融入进那个有着严格规则的集体。
比如在唐老师宣布获得小红花的小朋友的名单时,方枪枪站起来问“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
”唐老师说“因为你昨天晚上又尿床了,早上不是自己穿的衣服,上完厕所也没有自觉洗手”。
集体生活的规则就是这样,谁最合规矩,谁就更容易生存。
在幼儿园里,谁最听话,谁得到的小红花就最多;谁得到的小红花最多,谁就最“光荣”。
那个有着几百个小孩子的幼儿园,便是一个有着严格奖惩制度的社会。
那么,既然是社会,就会有不平等。
这即意味着即使你再努力,也有一个不留心被判出局的时候。
所以,要想安全地在其中生存,就要处理好个人与整体、服从与规矩之间的矛盾。
因为只有这样,才足够的“和谐”。
所谓的教育,即是教导你遵守纪律,无条件的服从上层建筑。
但谁又能保证你所接受的教导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于是,蔑视成人尊严、敢于冲破规则的人就成为了英雄。
《飞跃疯人院》如此,《梦旅人》如此,《看上去很美》也是如此。
只不过是英雄就很难有好的下场。
方枪枪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他说李老师已经变成吃人的大妖怪,其他 人相信了他,于是方枪枪和南燕成了孩子王,他们计划着用鞋带把李老师捆起来,这样她就不能再吃人。
方枪枪小朋友的谣言惑众,使其成为最不该成为的“一小撮”,只不过在我们的世界里,任何对抗都有如小朋友的鞋带——栓是栓得在一起,但同“规则”比起来,谁更厉害些,明眼人一看便知。
小朋友们一哄而散,孩子头被抓起来关禁闭,接受再教育,直至“被教育成一个坏人”,变成只会“吃喝拉撒的动物”。
在电影里,围墙很高。
方枪枪和南燕在围墙下奔跑,他们是祖国的花朵。
天真的方枪枪亲吻着南燕的耳朵。
可是没有人知道多年以后他们究竟会长成什么样。
你看你看,我知道于倩倩这样的乖小孩,她每次都能拿到五朵小红花,长大以后她一定和李老师一样,循规蹈矩但是缺乏创意。
我也知道陈北燕这样的小孩,她长大以后缺乏想象,随波逐流。
我更知道像方枪枪这样的小孩,长大以后浑身带刺,但是说不定等不到他长大,就已经被塑造成了一只“河蟹”。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园长对方枪枪说,你不要认为离开了幼儿园就是特别高兴的事情。
其实幼儿园是你一生当中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将来你想回都回不来了。
似乎的确如此,方枪枪偷偷溜出幼儿园,却遇到了整齐划一的游行队伍,他似乎稍稍懂得了,将来在外面的世界会有更加繁杂苛刻的游戏规则等待着他。
于是,疲惫而失落的方枪枪在大石头上沉沉睡去,在他醒来时,周围依旧有看不见的高高的围墙。
^_^
相见不如怀念
王朔在书上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小说。一般最喜欢的都很难用电影讲述明白。。。。小孩也不能把内心表达出来,必须靠导演靠手法。遗憾的是,这部并没有。
我怎想起来挑这么一部说熊孩子的电影在我休息时候看得简直就是不如直接去上班
看上去很美,其实是坨屎。
大家都是看过原作的人
不喜欢~难道我没有童年?呜呜~
幼儿园环境不错
穿开裆裤的小屁孩
糟蹋了王朔的小说
请推荐给身边的有恋童癖倾向或者长期失眠的朋友。
很好看。虽然结构和结尾上似乎有期望没落实。
莫名其妙,昏昏欲睡
张元还是不能改变自己地下导演的风格。本片的刻意成人化寓言化以及掺杂的过多的政治寓意给观影带来不少的麻烦,如果你喜欢阴谋论和过度阐释的电影那就刚好。
跟原著比起来衔接的不好
光要拍那麽多四五嵗的小孩成一電影,就很難了。
枪枪
隐喻太强烈的我看的很不爽,话说。
没有小说来的精彩。
好东西拍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