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2006)8.12006 / 爱尔兰 英国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 法国 瑞士 / 剧情 战争 / 肯·洛奇 / 基里安·墨菲 帕德莱克·德兰尼有人说,西方人第一代是海盗,到处掠夺财物,第二代是奸商,到处坑蒙拐骗,第三代是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殖民,再然后是披上面具的贵族,而现在想当圣人,到处宣传民主、声称自己带来了文明。
他们真的带来了文明吗?
不,他们毁灭了别人的文明,然后强迫他人承认自己就是文明,不承认?
用大炮轰炸你,还不承认?
舆论武器抹杀你。
电影的一开头就展现了侵略者残暴的一面,冲到人家家里,侮辱殴打平民,平民不会用英语就直接处决了人家,毫无理由就可以纵火烧毁人家的房子。
在侵略者的眼里,他人就是猪狗不如、任人宰割的牲畜。
战争不仅是侵略者的泯灭人性,更是被侵略者的人性考验与折磨,当达米安发现了泄露军情的人后被上级指示枪决叛徒,可那个人也还是个孩子,孩子怎么可能没有恐惧呢?
还是自己的同伴,然而,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这是战争,战争容不得你不血腥,即便满心惶恐不安、不忍下手,他最终还是那样做了。
拼命夺来的土地要如何去守护呢?
是继续秉持“我们手上有武器才能维持人民的信任”,还是奉公守法呢?
奸商欺骗了贫苦的老妇人,法庭宣判奸商有罪,可打仗需要的武器却是这些奸商出钱购买的,如果按照法庭的宣判,很可能失去背后的金主。
在战争与法律面前,到底是维护法律还是维护胜利背后的奸商。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显然,他们都还不清楚打下来的江山要如何治理。
于弱国而言,是继续和强国斗争,还是接受和平条约委曲求全?
爱尔兰自己内部人也不一致,就如达米安所说“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很容易,可是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却很难”。
有些人知道反抗,可一旦反抗的东西消失,自己也就妥协了;有些人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至死也不能缴械投降。
所以,有些人接受了和平条约,有些人继续反抗。
当世界最强国威胁会发动战争的时候,弱国怎么可能有公正的选举,那不是人民的意愿,那是人民的恐惧。
所以,和平条约到底是大众的意愿还是压迫下的屈服?
我们不知道,也许是天主教再次站在了富人的一边。
当外部压迫消失,内部的矛盾骤然爆发。
曾经被压迫打压的人,如今变成了打压自己人的暴徒;曾经一起待过的牢房,如今一个是犯人一个是审问官;曾经一个不怕死帮对方顶罪,如今他却是来枪决你的人。
战争啊,不是外部人打内部人,就是内部人打内部人。
也许,那个看似老糊涂的奶奶已经看透了一切,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变过呢?
手无缚鸡之力的底层人总是那些默默承受的人群,最底层的人重要的不是如何反抗,而是如何适应,因为,即使没有战争,这个世界也从来不缺强者欺负弱者,有人的世界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杀戮,可能是刀光剑影,可能是杀人无形。
《风吹麦浪》由肯·洛奇导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等一众主演的本片在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映,并摘得当年的金棕榈奖。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本片讲述了一对兄弟在爱尔兰独立战争以及内战当中的经历。
电影的标题“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19世纪爱尔兰作家罗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
这首歌歌唱了一位爱尔兰年轻人参加1798年起义,爱人因此牺牲的故事。
该片也成为了爱尔兰影史上最受欢迎的独立战争题材电影之一。
影片的开始,主角达米安·奥多诺万作为一位医科大学学生,原本要到伦敦行医。
但在离开爱尔兰前夕,他目睹了邻居因为不愿用英语说出自己的姓名而被黑棕军(爱尔兰独立战争期间的特别警察部队)当场枪毙,以及火车站工作人员因为不愿让黑棕军上火车而被打倒在地,这使得他毅然加入哥哥泰迪·奥多诺万所在的爱尔兰共和军旅,参与独立战争。
影片在描述英国人在爱尔兰的暴行、爱尔兰人的英勇抵抗的同时,也重点刻画了爱尔兰革命者当中激进派与温和派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影片中的一次法庭审判上表现地淋漓尽致。
庭审的主角是一位贫穷的妇人和一位富有的商人,商人对妇人放高利贷,但妇人无法偿还,因而双方对簿公堂。
法院给出的判决是妇人胜诉,商人应给予妇人相应地赔偿,但商人并不愿意接受审判结果。
这时,在一边旁听的泰迪突然站起来护送商人离开法庭,并要求自己来赔偿妇人。
这一举动遭到了达米安和丹(那位不愿意让黑棕军上火车的火车司机)的反对。
泰迪认为,这些商人为革命者提供武器、资金,如果失去了他们的支持,革命者的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革命了;达米安则认为,爱尔兰公民有义务尊重新生的爱尔兰共和国的法庭;丹还指出,如果新生的共和国无法保护像老妇这样的穷人的权益,那么人们生活在共和国治理下与生活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又有何不同。
这处场景在争吵在高潮时刻戛然而止。
这场戏的存在,使得影片成为一部探讨爱尔兰革命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影片,这也是导演创作的初衷。
对于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来说,殖民者并没有义务,也不会有意愿帮助这些地方进行社会革命。
很多时候,殖民者首先都会通过拉拢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的统治阶级来获得统治,再在往后的时间里逐步“推恩”,削弱原统治阶级的权益,巩固自身统治。
这导致了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经过民族革命之后,由于缺乏社会革命,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变得更糟。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发生在19世纪初,那时,人民都对新生的国家充满希望。
但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几乎都经历过的至少半个世纪的内战,把每个国家国民的美丽梦想都狠狠地摔在地上,支离破碎。
庄园经济、军阀割据、腐败的教会,这些落后事物的存在极大阻碍了拉丁美洲向前发展,以至于拉丁美洲诸国到现在是依然存在大量社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
独立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存在着相似问题。
有时,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还会让民族败类抓住把柄,大肆宣传前宗主国殖民统治的“优越”。
因此,社会革命应当是伴随着民族革命一同进行,并且比民族革命分量更重的。
因为人民才是国家屹立的基础,民生才是国家的最重要的事业。
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签订,爱尔兰独立战争结束,英国同意成立爱尔兰自由邦。
但是,爱尔兰仍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爱尔兰北方六郡作为北爱尔兰仍受英国统治,且爱尔兰议会的议员仍需向国王效忠。
这立即导致了革命者的分裂。
原先的温和派大多成为了条约派,主张维护当前革命成果;激进派则演变为反条约派,要求继续革命,解放全爱尔兰。
1922年6月,爱尔兰内战爆发。
内战中,隶属条约派的哥哥泰迪逮捕了企图盗窃军火的隶属反条约派的弟弟达米安,并亲自下令枪决他。
影片在这样的悲伤的氛围中落幕了。
1923年5月,内战结束,爱尔兰开始国家建设。
原先的条约派和反条约派则演变为爱尔兰统一党与爱尔兰共和党,在议会中存续至今。
1937年12月,《爱尔兰宪法》颁布,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爱尔兰仍留在英国。
内战结束后,爱尔兰共和军长期在北爱尔兰斗争,争取国家统一,但他们过激的斗争方式却遭到了不少群众的反对。
1998年,《贝尔法斯特协议》签订,爱尔兰共和国承认北爱尔兰是英国的领土,这一现状持续至今。
影片的最后,达米安在他的遗书中写道“我现在老想着丹对我说过的话。
他说,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可是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我想,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它给了我力量。
”愿被风吹动的大麦有一天能生长在每一寸爱尔兰的土地上。
盛佳蓝光标注
影片《风吹麦浪》的末尾,即将被哥哥泰迪下令处决的男主角达米恩在遗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
”)这是他身为爱尔兰人的宿命。
邻居玩伴、倔犟的男孩米哈•奥沙利文面对臭名昭著的英国黑棕军的侮辱性盘问,拒绝用英语而坚持用盖尔语回答自己的名字,被拖进鸡舍处死。
目睹此景,达米恩还是不愿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与哥哥泰迪并肩为独立而战。
他想赶回伦敦的医学院继续学业,却在火车站再次领教英军的暴虐,也看到拒绝搭载英军的司机、站长等爱尔兰同胞的无畏。
他留下了,也卷入了,再也不能从这场战争脱身。
影片以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的签署为分界。
这一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爱尔兰自治法案》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
达米恩和泰迪、以及爱尔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兄弟阋墙由此开始。
爱尔兰人从英爱条约中得到的,是否够得上他们为之所作的牺牲?
如果不够(的确不够),他们是否应该妥协?
影片中最令我厌恶的两个角色对此作出不同的回答:老左派康纳利以导师的口吻呼吁人们为一个完整的、然而是红色的爱尔兰继续战斗;天主教神父则蛮横地对质疑和约的达米恩咆哮:“Sit down,shut up,or get out”,并声称每个天主教堂都赞成妥协。
(天主教会支持自由邦、把反条约战士逐出圣餐礼,确实影响了许多爱尔兰人的态度。
)泰迪穿上新成立的爱尔兰政府军(“国民军”)的军装,达米恩则选择了为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而战。
这次,在出击英国人之前,他先要过哥哥这一关。
他没能过去。
于是,就有了片尾的一幕:兄弟俩在囚室作最后的交谈。
哥哥要弟弟交待共和派藏匿的武器下落,并放弃对英国人的武力反抗,回家去做一个好医生、好丈夫。
达米恩拒绝了,等待他的是自己人的子弹。
风,吹过山谷,吹过麦田,吹过兄弟俩的爱尔兰。
风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兵戎相见的一步:双方都曾想避免内战,并计划共同参加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以成立联合政府。
支持条约的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尝试以同意新国家的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与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对方也已准备接受。
但是,共和派宪法以其违反英爱条约而被英国否决,英国威胁对自由邦实施贸易封锁。
支持条约的一方屈服了,以自由邦的名义。
此举完全破坏了两派之间的选举协定。
双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爱尔兰大选中作为敌对党派参选,双方都自称为新芬党。
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选票战胜了反条约新芬党。
共和派认为:“多数人也没有权利做错事”。
爱尔兰内战爆发。
风知道的是:1923年内战结束,共和派战败;1949年在英国的承认下,爱尔兰彻底独立;2005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宣布放下武器、停止一切武装活动。
和平终于降临,但爱尔兰人永远失去北方六郡。
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同世界上每个曾饱受屈辱的民族的历史一样混乱而复杂。
据信双方死于内战的人数之和远远超过此前的英爱战争。
内战中,反条约共和军大搞政治暗杀,焚毁破坏建筑、古迹、公路铁路,杀害英裔爱尔兰人、保皇派和新教徒,并因“为无产者而战”的左派政治信条而袭击地主和有产者,这些都使他们迅速地失去公众支持。
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也犯下许多暴行:自由邦处决了多位著名的共和派囚犯(他们大多在内战初起时就被关押,因而没有卷入内战),国民军经常不经审判残酷地处决被俘的共和军战士。
内战过后,部分共和派重返国家的政治生活,他们的政党-共和党(从老的新芬党分裂出来),和支持条约一方所组建的统一党,现在仍是爱尔兰两大主要政党。
但内战的创口,至今没有完全愈合。
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
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
虽然我对左派的政治教条、口号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但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
当然,我相信,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
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
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
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
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
丘吉尔(对,就是他!
)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
内战宣告开始。
事实上,双方的目标并无本质的不同:自由邦的国民军总司令迈克尔•柯林斯(他在内战期间在家门口遭共和军伏击身亡)一直在暗中策划北方六郡的反英游击战,并向留在北方的共和军提供武器,自由邦只是想在表面上与他们撇清。
若内战不起,下一场独立战争很可能在北方六郡爆发。
反而是反条约共和军的过激行为令北方六郡选择了英国:英爱双方约定,北爱尔兰的归属要由六郡的公投决定,而新教徒占大多数的北方六郡对爱尔兰民族主义非常担心,他们宁可留在英国。
历史就是这么复杂吊诡。
影片中,国民军的战士到达米恩家搜索,枪口指着老弱妇孺,让她们靠墙抱头,这一幕与英国黑棕军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许多人看到这里不禁怒从心起。
但考诸历史,恐怕还是反条约共和军一方对普通民众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更激进,他们眼中的“敌人”更多。
这也无怪乎起初军力占优势的他们很快失去大多数爱尔兰民众的支持。
导演肯•罗奇虽然力求公正,但影片还是体现了他倾向左派的立场,而且他也不讳言以此片来比附和昭示伊拉克内战。
那么,我希望观众能略为回顾一下爱尔兰内战的痛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伊拉克的乱局,以及体认伊拉克人民的诉求。
影片中这一对兄弟,我更喜欢达米恩;但是我不认同他的抉择。
泰迪说得对,他应该放下武器。
爱尔兰需要医生。
只不过,我还记得,当兄弟俩和战友一起被英国人逮捕时,达米恩曾向审讯他的英国军官提出,他理应被按政治犯对待,英国军官回敬他以一顿暴打。
(他们幸运地被一名爱尔兰裔的英兵释放,但仍有几个战友没能逃脱而被处决。
)当泰迪命令行刑队枪决自己的弟弟,这个“判决”也没有经过法庭。
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共和军不可饶恕的污点,那么自由邦不经审判处决大批共和派囚犯、战俘同样不可原谅。
在伊拉克,反对派武装更形暴虐,政府方面,选举、审判这些,却总是有了。
那么,伊拉克人应该相信谁?
答案在我看来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同一段历史(以及同一段现实),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也不敢轻言对错。
风,吹过重重麦浪,也掀过无数历史。
历史中总有自相残杀的手足,也总有守着残破家园不离不弃的老母亲。
除了杀戮,不变的是绿色的山峦、土地,是风吹麦浪,民谣随风而飞。
风和民谣,都是如泣如诉。
In time,look after Teddy.I am afraid,inside,he is already dead.记得《周末画报》有一个毛尖的专栏,她曾经有一次谈到过《风吹稻浪》,她说不管嘎纳垂青这部老导演肯洛奇的作品是处于保守还是别的原因,仅仅因为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那这部片子得奖也不为过。
只是让这部片子区别于一般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地方,就是那两兄弟在时代变迁的大环境下的身不由己中的那样特殊的感情。
题目里的这段话,是斯利安墨菲扮演的哥哥丹米尔即将被自己的兄弟泰迪执行枪决前写给妻子的遗书中的一句。
爱尔兰人丹米尔本来即将前往伦敦做医生,但是目睹被占领军肆虐的暴行,他决定加入泰迪率领的游击队,进行抵抗。
叛徒的一次泄密,他们被逮捕,泰迪被残忍的拔去了双手的指甲,当他被带回牢房时,泰迪精神恍惚的一直喊,我什么都没说。
丹米尔痛苦的安慰着泰迪,旁边的战士问丹米尔,你认识他多久了,丹米尔说,all my life,he is my brother。
他们坚持为被英国侵略军认为非法的下议院而战,为爱尔兰人而战。
只是到后来,分歧产生了,下议院接受了与英国人的谈判,英国人退出爱尔兰,爱尔兰从属于联合王国。
泰迪选择了有条件的妥协,丹米尔则继续战斗,只是,这次他们的枪口互相对着。
一次盗取武器的行动中,丹米尔被捕了。
审问他的,就是他的兄弟泰迪。
泰迪说,其实我也不想要这身衣服,我只是想要和平。
但是,丹米尔依旧没有吭声,他只是冷静的看着泰迪。
然后开始写遗书。
Dear Sinead:我试图不卷入战争,结果卷入了。
现在我想要脱身,却不能了。
我们是多么奇怪的动物啊,我珍爱着你的所有,肉体和灵魂,在这最后的时刻。
你曾经说过,你想让你的孩子品尝自由的滋味,我也在祈祷那一天,Sinead。
但我想那一天会比我们想象的久远的多,丹曾跟我说过我所为之战斗的一切,他说,知道你在反对什么很容易,但知道你在争取什么就很难了。
我现在知道了,它给我力量,还有,照顾泰迪,恐怕他的内心早已经死掉了。
时针滴答,我想象你的心跳动在我的手掌上,我保留着你留给我的勋章,内心颤抖,这也给我勇气。
再见,Sinead,我爱你,直到永远。
I love you now,and always will。
执行枪决,泰迪流着泪下达了命令。
我们这么容易就站立在对面,身不由己,我们再也没有相同的理念。
这条路,我们的理解都不正确,也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确,也许都错了,可那又如何。
风吹稻浪,影片中经常出现一大片绿色的世界,然后风划过的痕迹。
如此忧伤,他们一步步走到了对立面,他们没有忘了他们曾是战友,和平,他们需要的唯一目的却带给了两种不同的路。
其实,当两个小人物,陷在历史中的困境已然如此,还能有别的办法吗。
当黄维兵团被歼灭的消息传到陈赓耳朵里的时候,难道真的只有一声叹息吗。
我们只是被梅菲斯特牵引的浮士德,从来就没有挣扎的余地。
“如果我们能够有勇气揭露历史的真相,那就有可能直面现实的真相。
”肯·洛奇这样说。
这部以1920年北爱尔兰抵抗英国统治为背景的电影,被英国媒体评论为:描述了爱尔兰共和军的雏形,也含沙射影地对英国现政府出兵伊拉克进行了谴责。
导演洛奇本人则认为,这样的电影只是为能够让更多的国人去反省大英帝国的强权历史迈出了一小步,他直言不讳地说:“世界上总是在上演军队侵略与人民反抗的悲剧。
现在我无须告诉各位如今英国军队非法侵占了哪个国家,也无须我来告诉你们那里正在发生的伤亡和惨无人道的事件。
” 关于讲述爱尔兰独立战争故事的影片,在洛奇脑中已经酝酿了很久。
在《风吹稻浪》中,一个医学院的学生达米尔和他的兄弟泰迪,以及他们的朋友丹,放弃了已有的生活,加入到反抗英国统治的地下武装斗争中。
达米尔,一个曾经只会在大学里夸夸斯谈,不会开枪不会杀人的医学院学生,在反抗斗争中逐渐走向成熟。
他在怆惶失措中完成的对敌人和叛徒(一个他眼见长大的同伴)的枪决任务,就是他走上革命之路的受洗仪式,而对于他来说,反抗斗争就是一条不归路。
要么失败投降,要么反抗到底,没有第三条中间道路。
而和他并肩战斗的哥哥泰迪,一个他曾经视为偶像无限崇敬,无比坚强勇敢的爱尔兰共和军战士,却选择被弃当初的争取自由独立的革命理想,接受英国给予爱尔兰有限自治的和谈协议(英爱协议),并成为了爱尔兰新政府军的首领。
当哥哥代表新政府来镇压依然要求自由独立的反抗力量时,坚持反抗的达米尔和哥哥之间也就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要么你死,要么我活。
在达米尔看来,所谓的和平协议不过是对革命战争的强奸,他不愿意背叛革命,不愿意背叛那些曾经为了革命献出自己生命的人们,他不愿意做一个枪杀了叛徒同伴,而自己却最终沦为叛徒的无耻之人,于是不愿屈服的达米尔死在了哥哥的枪口之下。
要自由要反抗,还是要和平要妥协的兄弟之争,这是天下革命一个永恒的命题。
且看国共两党的兄弟之争,从北伐战争的并肩战斗,到四一二的大屠杀,从抗日战争的一致对外,再到解放战争的你死我活,活生生一部兄弟恩仇。
再看战火纷飞的巴勒斯坦。
巴解组织(法塔赫)已经打够了仗想和以色列和谈,但是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却是不依不饶,非要圣战到底。
法塔赫和哈马斯为了加沙地带也是兄弟自残。
其实达米尔的朋友丹,那个铁路工人,是达米尔真正的精神导师,(丹是真正的工人无产阶级,人说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革命者,达米尔正是在他的引导下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成为真正的革命者)丹的牺牲更使达米尔对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
达米尔死了,他死的并不壮烈,可却又是那么壮烈。
临刑前他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恐惧,他甚至没有高呼一句什么“自由万岁”之类的口号,(而我们看到的革命影片中共产党革命党都要习惯性地喊上那样一句,连阿Q死的时候还喊了一句二十年后又一好汉呢)。
而他的这种壮烈却是在无声无息之中感染着你。
临刑前达米尔给爱人写遗书的那一幕催人泪下。
他卷入了一场他不想卷入却又不得不卷入了的战争。
达米尔死了,可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抵抗力量却没有消亡,北爱问题一直是英国政府的一桩心事。
(似乎近几年,北爱尔兰问题已经趋于平静,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军已经彻底停火了)英雄的凯尔特人民的游击战争,是绿色的。
那些穿着格呢西装,或者是帅气的风衣,头上戴着鸭舌帽,而手里却拿着枪的爱尔兰共和军战士,穿梭在绿色田园里反抗英军。
一片宁静气象,于层层麦浪中响起的枪声,也许更加地让人惊心动魄吧。
那里是英国摇滚乐的摇篮,那里出了个U2乐队。
差不多就是同一个时代吧(要稍晚),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也打起了游击战争。
只不过我们印象中的游击战争,都是戴着白羊肚毛巾的农民,挖士壕,挖地道,打鬼子。
我们的游击战争,充满了黄土的味道。
所以,出了黄士高坡,那是中国摇滚乐的摇篮。
说说导演。
我喜欢的左翼立场的导演。
肯·洛奇,他曾公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论点,批评撒切尔夫人的执政思想,同情劳动阶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
他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以戏剧化的手段揭露和改变社会政治问题中。
洛奇1966年创作的电视剧《卡西回家》(C a th y C o m e H o m e),以街头流浪汉生活现实和官僚主义对人们家庭生活的影响为切入点,揭示出上世纪60年代后期社会表象上的自满、富裕和后甲壳虫“多姿多彩”文化背后的社会阶层分化以及社会问题迭现的巨大压力。
该节目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政府议会的极大关注,并最终促使政府推行房屋慈善项目来解决街头流浪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这,也让洛奇充分意识到媒体社会角色的强大。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已经不足于充分表现洛奇的政治观点和理想,他转而拍摄纪录片。
他认为非故事化的纪录片,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表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然而,在撒切尔保守党执政的年代里,洛奇这种具有鲜明左翼倾向的政治观点遭到了压制——他的节目被禁。
其中《你站在谁的立场》(W hich Side Are Y ou On?),一部关于对矿工罢工问题社会各界不同反响的纪录片就包括在内。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被禁,使得洛奇从此离开了电视行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洛奇涉足电影界,并继续以他敏锐的政治意识成为英国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
虽然不是主流电影或商业电影,但是他一贯坚持的反对社会压迫、非人性化和虚伪政治的主题依然吸引着大众。
而他为小人物说话的创作原则,更是赢得广泛的尊重。
1990年获得戛纳评委大奖的影片《隐藏的议程》(Hidden Agenda)反映的是政治题材;《石雨》(Raining Stones)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另一部名为《我叫乔》(My Name Is Joe)的电影,则暴露了英国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毒品和酗酒问题。
63届戛纳电影节,他的一部新片又神奇般地在最后时刻进入竞赛单元。
故事很复杂,人物也算不少,一般电影牵涉上政治就很难拍(至于有多难拍可以看看东京审判,,,)但导演就这么一路把故事讲过来了,,,又简单又轻松遇到战争场面不渲染,遇到煽情场面不催泪英雄中弹也没有慢动作(啊,啊,啊,啊,,共产主义万岁!!!
)甚至英雄本身是不是真的英雄也让人怀疑(我看到有人在争论那个貌似英雄老大妈的老大妈是真的是英雄老大妈,还是其实是个保守的反动派,,,)我最大的感受整部电影,,,导演仿佛不存在你不知道他赞成什么,不知道他否认什么不知道他在铺垫什么,不知道高潮在哪里勉强发现一个主角,却发现大部分故事却和他关系不大你觉得故事仅仅是在不停的前进而已但是等电影结束了,,,你发觉一切一部好电影该有的已经都有了其实导演一直都在好佩服啊,,,所以虽然是电影还是留一笔,,,
《风吹稻浪》最值得尊重的地方,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今年5月,乍闻肯·洛奇的《风吹稻浪》获得金棕榈奖时,我的反应是,又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
这令我想起2002年获此荣誉的波兰斯基的《钢琴家》,颇为名不符实——诚然视听语言上佳,故事紧凑,但对历史的苦难依然停留在陈词滥调上——我很怕这又是一部“陈词滥调”的史诗。
但是看过之后,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勇气与良心之作。
英文片名“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爱尔兰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
这部电影一直被通译为《风吹稻浪》,不过友人提示我说爱尔兰不生产水稻,Barley只是大麦而已,所以应该译为《风吹麦浪》。
在台湾上映时直译为《吹动大麦的风》,则有欠文艺。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
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之前深受感动的有关爱尔兰历史的著名电影,一部是《哭泣的游戏》,一部是《血腥星期天》。
而《风吹稻浪》所描写的事件更久远,背景在爱尔兰1920年内战前后。
1919年因英国军队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两年后双方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自治,但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属英国。
爱尔兰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之间立即爆发了内战。
肯·洛奇和他的编剧很好地切入在1920年这一时间点上,使两个主角之间的思想和命运冲突在短促的历史空间中碰撞得异常激烈。
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表柔弱、信奉和平的医生戴米恩,因目睹英军迫害同胞而跟随哥哥泰迪加入抵抗军。
为了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戴米恩不仅深陷牢狱、出生入死,而且亲手杀死了向英军妥协的好友。
当包裹着妥协的、不彻底的和平来到,戴米恩和很多战友决定继续作战,而泰迪却穿上了爱尔兰政府军的军装,维护起他认为来之不易的和平。
最终兄弟为了和平的不同定义而反目,泰迪亲自下令枪毙了弟弟。
整部影片的风格依然是肯·洛奇式的不加修饰,毫无《勇敢的心》式的浪漫革命主义和被美化了的战斗场景。
很多西方评论都指出,无论你是否赞同肯·洛奇对这段历史的陈述,你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作品。
是的,尤其在结尾处,任何有感情的观众,相信都会无语凝咽。
《风吹稻浪》并非肯·洛奇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他曾拍过反映爱尔兰革命的《致命档案》、尼加拉瓜解放斗争的《卡拉之歌》、西班牙内战的《土地与自由》——这些影片绝对小众。
而《风吹稻浪》上映之后,爱尔兰公共广播公司开玩笑地说,肯·洛奇大概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他的作品竟然会成为爱尔兰的“主流电影”。
这部影片在英国和爱尔兰地区为数不多的戏院里上映,票房竟然超过3000万英镑。
据说很多爱尔兰人“当场泪洒戏院”。
在《风吹稻浪》的中文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
”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切实了解爱尔兰历史的异国人,显然无法和他们一样对这部影片感同身受。
但好在肯·洛奇的眼光绝不狭隘,他将人性(兄弟、同胞之爱)与现实以及理想之间冲突,用平实但锐利的故事呈现出来。
《风吹稻浪》更重要的价值远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肯·洛奇自己说,“现在,在伊拉克,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伊拉克人被杀死了。
所以占领区人民生命的价值被认为远远低于占领者生命的价值。
我说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像爱尔兰一样的故事总是在重复发生。
”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尊重的地方。
这位导演在接受金棕榈颁奖时,说出了《风吹稻浪》的意义:“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 转载凤凰网,先存一下,改天有空自己写一篇。。。。
"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e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 —— Damien “It's easy to know what you're against, quite another to know what you are for."——Dan
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过历史洪流的裹挟,但还是有人选择坚持纯粹的自由理想,并不惜为之赴死。
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英雄气魄。
电影结束,我把自己投射到情境中,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一定会成为强权的拥趸,或“识时务”的妥协者。
我羡慕彻底的革命行为和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因为我特别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给我一万个胆儿,我都做不到。
电影里的Sinead和Damien在我眼里,符合“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这句歌词所营造出的所有可能的意象。
看到这部片子时,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太“意识形态”,难看。
但我想,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用一种“反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了?
在一个还没有实现去意识形态的时代,人们竟然开始频繁地使用这个“词”去镇压那些曾经逝去的红色幽灵的躁动不安。
而忘记了先驱者们的最初教诲。
就像片尾背叛初心,投身于保皇党派的那些人一样。
是的,你们是胜利了,你们盘踞在国家和民族上讴歌自己过往的英姿,描绘社会图景可对真正被磨灭的火苗只字不提甚至将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招魂幡,牢牢占领自己的胜利高地,又或是将其美化为各种崇高元素,点缀这个斑斓的消费社会这一切皆因为死人不会开口,而活人可以肆意招魂那么,在很多人粗浅看来,这部电影也像是一部招魂电影但其不然如果你认为他只是触及了过往年代的传统议题而贸然将其定义为“招魂”我觉得是太不恰当的富人—贫民,异族—民族,国王—人民,理想—现实,保守—自由……甚至家庭—gm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组组充满阶级色彩的矩阵暗中嵌套在电影之中甚至导演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与主义而在后冷战时代的我们似乎天然地就对这些议题保持着警惕但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警惕”本身那么骂影片宣传意识形态的人不应该反身性地捕捉早已铭刻在自己脑海里的意识形态吗?
议题的古老性总给当代人一种错觉,似乎喻示着议题已经被讨论完毕,在历史中得到了终结。
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一直留存至今都没有消失,我们今天依旧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件背后似曾相识的影子。
我想,导演正是抱着“似曾相识”的感触,截取了这么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存在者事件,并将其重新提上银幕。
这并不是简单地将古老记忆的激活,对往昔的招魂,而更像是一次对现实的重新审视片中主角达米安(如果要找一个主角的话)和最后和哥哥的对话值得思考“你一直都这样,太理想主义”“我从来都不理想,我看着现实”一对“现实—理想”的对子似乎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大叙事衰落的时代,我们的想法总是和哥哥相近,将现实错当成理想,将理想错当成现实“我从来都没有求过人,我求你招供”“我承诺只要我们变强大了,我就撕毁条约”难道将幼稚的空想作为行动纲领的那一方,不正是最理想主义的人吗?
盲目的行动者总是这样,在一次虚假的胜利后完成了一次理想与现实的倒错后还不自知反观一开始拒接加入共和军的弟弟在亲眼看到血淋淋的现实之后才在心里长出gm的芽,并呵护到死手刃朋友,丢弃战友,忍受恋人的苦难弟弟达米安是一直持续注视着现实的,并靠这些痛苦与矛盾滋养着而成长成一个真正的战士也正是这些现实给予了他向死而生的力量而不是像哥哥那样,和高利贷者勾肩搭背,只想着怎么武装夺权哥哥确实也看着现实,可他的现实只不过是权力者的现实,而不是被抛却的大多数的现实电影通过兄弟两个人的对话将这两种现实的鸿沟清楚地展现了出来而我还想说的是,电影不只是简单地回返了在这个时代那些被掩盖的议题还着力挖掘着宏大议题下小叙事的普遍张力在真正的意识形态片中我们很难看到这些情感的细节它们不会多看一眼敌军的尸体,而是将他们看做动物砍杀或化约为数字计算它们也不会认真探讨一个背叛者的母亲,那句“我不想再看到你”的那种爆发中沉默的分量它们不会过多叙述儿女情长,家长里短,更不可能揭露行动者内部的黑暗与无奈而当今,这些片子竟然一度占据绝大多数人的视野我只能愕然究竟什么才是“意识形态宣传”,什么才是真正的“招魂片”我觉得,如果人们不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就无法思考这部电影,乃至于这个时代
讲的是爱尔兰独立运动初期的故事,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帝国的伎俩在这部电影中也是能一窥一二。
电影中最直观也是英国最喜欢用的手段就是内部分裂,弄一群伪军皇协军出来让他们去内耗,往往这个时候也就是被殖民或者被统治一方最艰难黑暗是时刻,这部电影也就拍得是这个时期的情况。
被英国人威逼利诱签了第一轮协议的爱尔兰人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自此开始内讧,也就解放了英国人。
爱尔兰人一直斗争直到二战后才真正意义上的建国,到今天北爱尔兰还在英国人手里。
爱尔兰内部也没停止过分裂,其中一支成了IRA,现在已经被认定是恐怖分子组织了,这一切的混乱的始作俑者就是英国这根搅屎棍。
主人公一看学医救不了爱尔兰人,直接投身革命运动成了游击队员,这其中的转变拍得有点突兀,这部电影问题之一就是太多转折太突兀,角色的心理描写都不太够,导致形象不太成型。
有个桥段很不错,讲得是不同革命者面对法庭对支持革命商人判罚的态度,这块讨论的不是什么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只是给了一个组织内部分裂的原因之一,简单地讲了一下没有带得太深,度把握得很棒。
电影的结尾,一个我倒下去,千千万万个我站起来,阴霾中坚决前行。
同一时间恰巧公映了《波斯语课》 私以为这部好了至少一分。虽然不是一个年代 但同为反抗背景下对自由的渴求,这一部因为群戏台词优秀而更抓人。尤其喜欢主角牺牲前,男男女女在屋里讨论是否接受协议的那一景,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言论自由。为这一幕,我多加一颗星星。
男主角竟就是《Breakfast on pluto》里的变装女皇。
除了愤怒还是愤怒!虚伪!腐败!为自己找借口!斗争吧!还不是陷入了权力与财富与安逸的蜜糖罐!不如承认,你就是Coward!根本无关信仰了,就是政治争斗,tans走了,是greens,背叛自己的民族,家人,这是残酷的事实啊。
让我很为难,其实是要高于三星的评价。加深了对爱尔兰历史的了解。1920年代,社会主义还真是一种受欢迎的信仰来的。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英国拍爱尔兰独立战争中英军的残暴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的分裂历史,放在中国不敢想。没有政客名将的虚伪,只有小人物的献身。两段台词难忘:-“下议院已经通过这个条约了。” -“民间还没通过,这里还没通过!”&“这样的选举体现的不是人民的意愿,而是人民的恐惧。”
高中一只喜欢Eco小说的德国外教放的爱尔兰独立片...
政治倾向太明显了。主要是考虑到爱尔兰独立后共和军的种种骚操作、新政府的几次完美决策、北爱尔兰本身立场的不坚定,让我很难赞同影片大肆宣扬的政治观点。因此后面的观感差了不少,而这部分片段应该是导演最想表达思想的片段,所以可以说我是无法和导演以及这部电影共鸣了。而且后半段的转变也挺突然的,和前面有点割裂。至于前半段,中规中矩吧,就是那种你看电影的时候会觉得嗯不错,然而看完也就那么回事了的程度,中规中矩,爱尔兰的绿色原野倒是个亮点。另外,中英文片名都不错,演员演的非常好。
“我们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但很难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在争取自由的路上,有些人倒下了,有些人叛变了,有些人妥协了。历史总是这样。又被某人美瞎惹。
最恶心的金棕榈,和《樱桃的滋味》并肩最烂金棕榈。你要问我哪部更烂?对不起,我答不出来,这是一道送命题。
只能说还行
属于节奏舒缓的战争题材文艺片,标准欧洲电影风格,观感一般。绿色的山野原本是爱尔兰人生活居住的地方。这片绿色的田野本该收获金色的麦浪,但是英国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让这里成为了英军施暴的地方,成了爱尔兰共和军的军事训练场和伏击英军的战场,也成了处决叛徒和兄弟想杀的屠场。象征着和平的绿色没有收获金色的希望,而是上演着血色的战争和兄弟阋墙的悲剧。革命的理想就像翠绿的田野充满希望,不屈的斗士在迷雾中穿行,试图用血与泪换取一次自由的丰收,而胜利的果实却如麦浪般在狂风中凌乱。
强烈的政治倾向和个人野心。在历史和政治的眼光下,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正义。“我们很容易记得我们反对的是什么,却很难明白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只要记得今天的英国叫做“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要绝对的自由,或妥协地活着,少数人成为前者,多数人沦为后者。
全片愛爾蘭口音重又難懂。愛爾蘭共和軍以暴力、炸彈攻擊為名,甚至在一些國家列為恐怖組織,本片完全美化成一群重情重義、為國為家、充滿浪漫情懷的年輕人。整部片已經為流水帳,蠻的還很悶,分了三次才看完,完全沒有一場驚艷的場面調度、攝影、表演,只有滿滿功能化的台詞如*我們現在去.....*、*現在要....*,情節也完全沒任何鋪陳,主角走到哪就發生了什麼事,沒頭沒尾就又怎了,這是小說的表達方式吧。技術面根本上沒有可取之處。再者作為簡單三幕劇,應為全片最衝突的部分,兄弟間立場轉為對立、政治理念不同,應該大書特書彼此間的磨合、關係的轉變、心理層面的變化,完全沒有!竟然淡化處理、倉促收尾?虎頭蛇尾、頭重腳輕,還有英軍凌虐手法是剪人頭髮、拔指甲,也太兒戲了吧?這種中庸之作,還囊獲金棕櫚,那年評審怎回事?
肯洛奇应该为我宣传部门工作。
就是单纯的不喜欢
生命有一种绝对,值得为之付出一切。在对抗的过程中,这种绝对在驱使人行动,是这种绝对在对抗。突然意识到我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根本无法实现。也许从来没有平衡,只有均势。
不懂爱尔兰史 实在看不懂 结构太松散 克里安被毁了
音乐很饱满,开场打球很精彩,满眼的绿色想起《小孩与鹰》。但是感觉基利安墨菲在群众里太突兀,选角有点失败,他哥和其他人就很现实自然。他演得也有问题,人物弧光演成了人物折线,就很不舒服,学医,放弃,民兵,枪决,"叛军",牺牲,除了枪决那里演得好说得通以外,全部就硬转折,剧情到这了,他就得这样了。当然本身这个人物也有问题,从头到尾关心过很多平民民兵吗,就突然成意见领袖了就突然要共产主义了?最后丹死了在那怒吼,我就?就他有名字是吗?你自己刚刚不是还开枪打死两人吗?不是罗利前天先打死守兵的吗?太虚伪了吧。
太闹,摄影也不好,不是肯洛奇擅长的当代底层现实题材,没能体现出他对生境细节的那种高超体察,有些主题先行了